“卖豆腐喽———”
清晨,一阵清脆的卖豆腐的叫喊声,在小巷中回荡。
我爬起来,刚洗好脸,妈妈就给我1元钱。,叫我去买豆腐,并且再三嘱咐:现在做买卖的人都会用秤杆子骗人,别傻乎乎的在那看着,要仔细看看秤。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拿着小篮子向小巷尽头走去。
卖豆腐的是一个30岁的年轻人,当我来到豆腐车旁时,正好他刚给别人称好豆腐,见我注视着他,便笑了笑问道:“小妹妹,买几斤豆腐?”
瞧,果然像妈妈说的那样,做买卖的人,嘴都甜,都能说会道,态度又好。哼,他企图用和蔼可亲的样子来欺骗我,可我不笨,决不会上当的。我心里暗暗告诫自己。
“买两斤,多一点不要。”我故意提高声音回答他。
他弯下腰,用一把窄窄的铁片,横割一下竖切一下,然后把豆腐放在秤盘里,右手提起秤系,秤砣向外移滑,秤着割好的豆腐。我踮起脚尖,仔细地瞅着。
“2斤1两,算两斤!”他把豆腐往我篮子里装,收了钱,又高声喊道:“卖豆腐喽—”
我拿着豆腐转身向家走去。谁知刚走出几步,一不小心篮子从我手中滑落,白嫩的豆腐上沾满了泥土,摔得粉碎。我吓的快要哭出来了。
这时,卖豆腐的人走到了我身边,替我捡起了小篮子,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安慰我说:“别哭了,叔叔再给你一块。”
“那钱呢?”“不要钱啦。”说完他切了两块豆腐放在我的小篮子中。我望着她那和蔼的面孔,不知说什么好。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拿着小篮子向家走去。远处,又传来一阵阵叫喊声:“卖豆腐喽!”
我特别爱吃豆腐,可吃了多年豆腐,却不知道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所以我决定去豆腐坊学做豆腐。
到了豆腐坊,工作人员教了我们做法。他说得很简单,于是我不禁得意起来。
开始做了。我们先将泡好的黄豆磨成浆,倒入纱布中过滤。将过滤出的豆浆取出,豆渣用作其他处理。工作人员提示我们说:“称3.7克熟石膏粉倒入50克水中,搅拌成溶液,倒入熬好的豆浆中,闷10分钟,就成了豆腐脑了。”我不以为然:“为什么要这么较真呢?大概拿点石膏粉放到一小杯水里不就行了嘛!”于是我就估量了一下用勺子舀了一点石膏粉倒入水中,也不管重量是否精确。我把和水搅拌好的石膏倒入豆浆中,可是搅拌了一会儿,便搅不动了。我只好叫工作人员来看一下。他说:“小朋友!你是不是把石膏粉放多了?”我说:“应该是吧!”他接着说:“那就对了,石膏放多了就会变硬,放少了就会变稀。要适量。”于是我拿来了秤,称了水和石膏粉,搅拌好后倒入豆浆中,过了一会儿,一锅香喷喷的豆腐脑就出炉了。
休息了一会儿,工作人员说:“我们来做豆腐了!把豆腐脑放入模具中,滤出水分,压上重物,压一个半小时,就可以了。”于是我们按照他说的做了。可是我滤的时候老是把豆腐脑弄掉出来,我问工作人员怎么办,他说:“应该拉住滤布四个角,抖几下水就出来了。”我按他说的做,果然成功了。一个半时候后,白白的伴着豆香的豆腐做好了,我很开心。
通过这次做豆腐,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不能粗心大意。只有带着谨慎细致的工作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好,大事小事都是如此。
我们都吃过豆腐,可大家知道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今天,我作为牛通社的小记者,来到了建德做豆腐。
爷爷奶奶们把黄豆磨成豆浆后,在大灶上煮到沸腾,再把它倒进大木桶里。奶奶拿来了大勺子,一边搅拌一边加入盐卤,然后盖上了盖子焖着。5分钟后,奶奶掀开盖子“好香啊”,我们忍不住地叫了起来。奶奶边拿勺子搅拌边继续加卤,慢慢地,豆浆里显出了一些花来。奶奶又盖上了盖子,告诉我们这样的步骤还要再重复几次。
大概过了20分钟,奶奶再次掀开盖子的时候,我们都看到了成了形的豆腐花。大家合力把豆腐花倒进铺着纱布的模子里,把水过滤掉,拿大桶把它压平后等它慢慢冷却。又过了半个小时,奶奶掀开纱布,奇迹出现了,白白嫩嫩的豆腐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真是太有意思了。
星期六下午,我跟爸爸妈妈来到姥姥家玩,姥姥说:“明天做豆腐,犒劳一下你们全家。”我听了,别提有多高兴了。
吃完晚饭,姥姥便开始挑黄豆,她把里面的砂子和坏黄豆全拣了出来,然后,把干净的黄豆倒入缸里泡着。我问姥姥:“为什么不明天早晨泡?”姥姥说:“明天泡不透,今天晚上泡着,到明天早晨才能泡透,只有泡透的黄豆磨出的豆浆才好。”我高兴地点点头说:“噢,明白了。”
第二天早上,姥姥把泡透的黄豆倒入机器磨成浆。再把浆倒入锅里加热。听姥姥说刚开始烧豆浆可以用大火,快开了的时候再用小火加热,如果不这样,煮沸的豆浆会从锅里跑出来。我问姥姥:“如果跑出来怎么办?”正在烧火的妈妈告诉我:“跑出来千万不要慌,只要倒一点生水就可以了。”
“这么简单!”
看着我不屑一顾的表情,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别认为这么简单,这可是我们的老祖宗经过许多年才得出的经验呢!我小时候,你姥姥曾给我讲过一个关于烧豆浆的故事,她说在很早以前,有一家人做豆腐,在烧豆浆时,一直用大火,豆浆被烧开的时候,这家的女人还没做好准备,看着直往锅外跑的豆浆,慌得不知怎样做才好。她的丈夫倒是反应挺快,赶紧盖上锅盖,谁知豆浆不但没被压住,反而把锅盖顶了起来,他一看不好,又和他儿子急忙到院子里抬起一盘磨,还得意地说:‘这么重的东西压在锅盖上,看豆浆还往哪里跑。’可是等他们抬到锅台前一看,傻了眼,锅里早没豆浆的影子了。一顿香喷喷的豆腐就这样泡汤了,一家人只能看着满地的豆浆叹息。这可都是缺乏知识造成的呀。”
豆浆烧开后,姥姥赶紧用舀子把它们盛在早已准备好的缸里,接着又往里加了一种叫卤水的东西,然后把缸盖好。看着我不解的眼神,姥姥说:“还要焖一会儿,豆浆才能成豆脑。”
等再开缸时,原来的豆浆果真成了豆脑。妈妈告诉我:“晓歌,看到了吧,这就叫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具体原因,等你以后学了化学就知道了。”
我还没弄明白妈妈的话,姥姥就已经把豆脑倒入筛子里了,再用笸箩把浆水压出来,豆腐就做成了。
我吃着热乎乎香喷喷的豆腐,心想这次可没白来姥姥家,学到了这么多知识,难怪妈妈常说生活处处即学问,还真不假,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妈妈从朋友那儿听说可以到一家豆制品厂免费尝试做豆腐,便让爸爸冒着一天的大雨送我们到这家厂里报名。我们好不容易到找到了那里,但厂里的负责人说名额已满了,不能让我们参加。看着我失望的表情,妈妈便再三央求人家,最终,那个负责人架不住妈妈的纠缠,只好同意了增加名额,让我们参加。太好了,看来,美女的魅力就是大呀!
第二天下午,我和妈妈早早地来到了厂里,发现来做豆腐的同学和家长真不少。厂里的人先向我们介绍了做豆腐的过程,便让我们亲手操作了。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事先浸泡好的黄豆三两、清水一盆、磨具、成型器和盐卤等等。
先把黄豆一点点放进磨具里,按左两圈、右三圈的顺序慢慢地转,转的同时,还要不停地倒进清水。看着豆浆一点点地流出来,闻着淡淡的豆香味,感觉真是神奇。过了一段时间,豆浆磨好了,我们再用网滤出豆渣,用勺子轻轻地去掉上面的一层沫。
接下来,便开始煮豆浆了。豆浆在锅里煮的时候,香味越来越浓。大约20分钟后,我迫不及待地揭开锅盖,浓浓的香味和着雾气便扑面而来。
我把盐卤一点点地倒进锅里,用勺子搅匀,然后把豆浆倒进成型器中,再经过挤压,拿掉成型器,一块方方正正、白白嫩嫩的豆腐便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小心翼翼地将这块豆腐捧在手里,感觉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豆腐。
晚上,我们全家吃火锅,我做的豆腐大部分被爸爸抢着吃了。爸爸说,这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豆腐。
今天,骄阳似火,烈日严烤这大地。
我幸运的被分配到了五年级六班,恰巧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去做豆腐,我的心情是如此的开心,如此的。高兴。
我们坐着大巴来到老街。一下车,被眼前的一幕振住了,两边的建筑还是古色古香,充满韵味。
终于走到了一间小棚子,老师指着说:“我们到了!"随着一阵欢呼,我们争先恐后地进了屋子。
一进屋,一股豆浆的,浓香弥漫在鼻尖,想忍不住上去喝几口。老师说先要练习倒豆浆的诀窍:杯壁,下流。不然豆浆和粘稠剂混合不均匀,就会导致做出来的豆花不会完全凝固。经过了漫长的练习,终于到了千钧一发之际,我胸有成竹地拿起杯子,豆浆从杯壁往下流,整套动作一气呵成。
等了十分钟,豆浆慢慢的凝固了,变成了豆花,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勺子在上面舀了一勺放在嘴里这个味道香极了,入口即化,淡淡的豆香在嘴中弥漫开来,吃完第一口还想吃第二口,我撒了点糖,在撒子点树果,这个味道搭配起来真是一道绝世美味。
下面我们又做了一盆豆花儿,先把它倒碎,再放入模具中,盖上一层纱布,再用砖头摆在上面,把钻砸在豆花里的水按出来,大约过了15分钟左右,我们脱了模,把豆腐切成小块,放入冷水中,这样就不会影响它的口感,这样一块新鲜的豆腐就做好了。
我们捧着自己做好的豆腐带回学校,真是满满的收获呀!
我的老家在千岛湖,听爸爸说过去每到腊月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到现在还有这个习俗。说这是为来年讨个好彩头,取“锦衣玉食”之意,因为细润莹白的玉为玉中佳品,与豆腐的颜色相似,于是豆腐就顺理成章代表了“锦衣玉食”中的“玉食”,这样一来做豆腐自然是“奔小康”之举了。
爸爸说做豆腐是很辛苦的活,过去每到腊月做豆腐的日子,奶奶便天不亮就起床,在昏暗的灯光下独自推着沉重的石磨,把前一天浸泡好的黄豆边走边动边往磨眼里倒,然后还不时往里添水,这种用石磨磨出的豆浆味比机器磨出的豆浆味道要纯正,旋转的石磨不停地转动,洁白的豆浆从磨缝中汩汩流出,又顺着磨盘流到地上的木桶里。一桶豆浆磨好后奶奶还要把其中的豆渣分离出来。别看它是渣,但把它给猪吃也是有营养的,下一步是煮浆点浆,奶奶把生豆浆倒入锅内煮沸,边煮边舀去面上的泡沫做豆腐最关键的是点浆,要控制好火候,等火候到了,奶奶将卤水倒入刚从锅内舀出的热腾腾的豆浆里,用勺子轻轻搅匀,数分钟后,豆腐凝结成了豆腐花。奶奶用布将豆腐花包起,盖上板压半天,豆腐就做出来了。
鲜豆腐腊月里吃不完,就把它切成一片一片,或切成小块,然后用油炸,变成了油豆腐,能放到开春都不变质。有人还把它做成腐乳,总之白豆腐能变出五花八门的花样来。
如今,市场上豆制品供应十分丰富,有嫩豆腐,有老豆腐,还有豆腐丝等等。让人目不暇接,再加上生活节奏快,过年事物繁杂,腊月做豆腐这个习俗虽然还在,但磨豆浆这个环节很多人已经改用现代化磨浆机了,因为这样会轻松很多。现在走进奶奶家,那曾经留下汗马功劳的石磨,已经闲置多年了,磨盘上沉积了不少岁月的灰尘,心中不免有些遗憾。
想必大家都吃过香嫩可口的豆腐吧?可是,你们知道豆腐是怎么做的吗?现在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今天我们去了位于崂山脚下的二月二农场。我们班本次的任务是做豆浆,我和曲泓烁同学是一组。做豆腐前,要先打豆浆。我们进到磨坊后,看到的是一个个的磨浆机,像一个排列整齐的军队等待着领导的检阅。它的上面是盖子,可以转动;下面是接住豆浆的底,豆浆会从凹槽里流出来。磨浆机一共有上下两个口。上面的是放黄豆和水的入口,而下面的是出豆浆的出口。旁边还分别有一个红色的水桶和一个铁盆。水桶里有泡了12个小时的豆子。铁盆里有两个勺子:大勺子用来往磨浆机里面放豆子,另一个小一点的则是把凹槽里残留的豆浆刮取下来用的。
我们观察磨浆机完毕之后,就开工了。我一边往里面倒水,一边往里面倒豆子。曲弘烁把磨浆机转得呼呼作响。这勺豆子磨完了,我赶紧又加了一勺黄豆进去。哈哈,曲弘烁干活太麻利了,我不断地往磨浆机里加水和黄豆。不一会儿,在我俩的通力配合下,第一批豆浆就打好了。
老师帮忙把豆浆过滤,然后把豆浆倒进大锅里煮熟。因为豆浆如果没有完全煮熟是有毒的。
豆浆煮熟了以后,老师还要把豆浆做成豆花。方法就是把煮开的豆浆放上盐卤,再压制成型。就这样,稀稀的豆浆就魔术般地变成了美味的豆腐啦!
品尝过我们自己做的豆腐后,我觉得这次的豆腐格外的香。因为它不仅有营养,也有快乐的味道。
在我们家附近,有一个专门做手工,做实验的小店。听说那儿还可以用石磨做豆腐,我便兴致勃勃地去领了一壶黄豆回家泡。
第二天,我急忙跑到阳台查看黄豆,呵,昨天那小巧的黄豆,这会儿个个都变成了“大胖子”。我把它拿到店里,开始制作香喷喷的豆腐了。
首先,用勺子将一些黄豆和自来水一块倒入石磨上方的圆孔里,每勺约六七粒黄豆,之后迅速转动石磨若干圈,转动的次数越多,磨出来的豆浆就越细哦!石磨之所以能将黄豆变成豆浆,是因为石磨和磨盘的对接处都有一道一道的花纹,它们相互摩擦时,就将黄豆斩碎,豆渣和豆浆就一起从旁边流了出来。
如果你怕豆渣和豆浆一起流出来,就把放在石墨口下面接豆浆的碗上面放一块屉布吧!这样豆渣就会留在屉布上了!
接着,把这些豆浆煮10分钟,在煮的过程中,每隔2分钟就要搅一搅豆浆,以免粘锅。煮好后,把它倒入塑料瓶或玻璃瓶(严禁饮料瓶),放凉到83.5℃,然后将带有1.7毫升的葡萄糖酸内酯倒
进去,冷却15分钟后,豆浆就变豆腐脑了。
然后把一个方形空心木框里铺上屉布,把豆腐脑倒进去,包上屉布,过20分钟后,一大块豆腐就出来了。
我把豆腐带回家,烧了一顿“麻婆豆腐”。吃着自己做的豆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