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师要求写一篇有关传统习俗的作文。由于我是小孩嘛,老盼望过年又最爱吃饺子,所以我决定写写有关“春节吃饺子”的传统风俗。
于是,我上网查了查。不查不知道,一查真奇妙——
原来,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朝和清朝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而子时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节吃饺子有很多神奇的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二说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三说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捏土造人时,由于天寒地冻,人的耳朵很容易被冻掉。为了使人的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便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儿,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其实,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深受老百姓喜爱,民间就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春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究其原因:一方面,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另一方面,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的新年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有些地方春节吃饺子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吃鱼团、肉丸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还有些地方吃法很独特。如:在我国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面条与饺子一起煮着吃,取名“金钱穿元宝”。你说有趣不有趣?
看来,爱吃饺子真不错!查着查着,我又想吃饺子啦。
我知道很多节日,有过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在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的是有着浓浓的喜庆气氛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每年的阴历元月15日,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今年的元宵节,我们为了让元宵节的气氛更热烈一些,特别将许多的烟花,分别放在了大楼前的红旗台周围,准备在晚上燃放,让人们去观赏。那一天的晚上,我和妹妹一起,也带着几个元宵,边说边笑地去看烟花。
我们刚到观看烟花的观看点,烟花就开始燃放了。我们一边看着天上美丽的烟花,一边吃着元宵,享受着夜里看烟花的感觉。夜里的烟花真得很美呀,五彩缤纷,有的是绿色,有的是蓝色,还有一种奇特的烟花,爆炸后发出了吱吱的声音,就像一枚刚刚被砸碎的白宝石一样,在月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白光,美丽极了……烟花在天上霹雳啪啦的放着,我们坐在地上,指着天上一朵又一朵美丽的烟花,又说又笑,整个院子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不一会,美丽的烟花就很快放完了,我们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今天的夜晚真是一个快乐的元宵之夜,今天是一个快乐的元宵节!
三人看日落,花前与柳畔,大家知道这句谜语的谜底吗?哈哈,是春节啦!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了。
传说,在古代,有一种名叫年的怪兽,每到大年初一,都会到处吃人,人们都拿它没办法。有一年,来了一位身穿红袍的老爷爷,他在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上红灯笼,贴上春联,在年来的时候,就开始放烟花爆竹,吓跑年兽,就这样,人们把这一天称为春节,一只流传到现在。
在春节,我最喜欢和家人们一起吃团年饭了。
客人还没有来,妈妈就在厨房里忙开了,妈妈把胡萝卜切成丝儿,葱、姜、蒜切成碎末备用。然后,把排骨切成段,看着都好好吃呀!可是,这些都还是半成品呢!我只好回到客厅里,紧紧地等着。
才烧好了,妈妈把可口的饭菜端到餐桌上,我闻到饭香,一骨碌地跑到餐桌旁,爸爸却说:还要祭亡人呢!哦!
爸爸拿来一沓黄纸,放在一个盆里,点燃后,妈妈端来一小碗米饭,然后,对着盆好像在说什么,祭拜结束后,就可以吃饭啦!耶!我高兴地差点跳起来。
这些可都是我家大厨的拿手菜,有肥而不腻的红烧肉,有金灿灿的南瓜饼,有热气腾腾的羊肉火锅……啧啧啧!好美味呀!餐桌上大人们谈论着过去一年事业上的收获,孩子们也谈论着学业上的进步。吃完饭后,长辈们给我们压岁钱,然后自己偷偷地数,别提有多开心了!
我爱春节!
真正的爱,不是物质上的给予,不是嘴巴里的声音,而是行动后的成功。
母亲节即将来临,正当我为礼物的问题急得焦头烂额时,一个大胆的想法从我的脑子里蹦了出来:“这次母亲节,我要用行动证明自己对母亲的爱!”做习字册保证没有错误、上课努力积极举手??就连电脑考试获得高分,也是我的“铺垫”准备。
母亲节到了,虽然我是“两袖清风”,但心里却早就有了很贵重的礼物。我神秘地把母亲拉到一个僻静的地方,食指抵着嘴巴,发出“嘘嘘”的声音,示意母亲不要说话,然后脑袋四面八方都巡查了一下,简直是个机密特务。母亲看了不觉有些好笑,她问:“什么事啊?搞得跟要说有关国家兴亡一样的。”我不予理会,由于侦察到的情况令我满意,所以我就快乐地说:“妈咪,母亲节快乐!”看见母亲的反应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我有点失望。但一想到我的礼物,我心里在偷笑。我开口道:“我的礼物是:电脑考试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也有可能,免考的人都说如果他们也考,不一定比得上我呢!还有,我最近举手可积极了,我认为自己有进步哦!最后一份礼物,习字册有连续7次全对的,只有四个人呢,我就是其中一个!”母亲听了,感慨道:“这是我有史以来母亲节收到的最好礼物!”
有时候,你的成果比物质、嘴巴发出的声音更令母亲欣慰!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春节、元宵节等等。如果你问我最喜欢什么节日?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春节!”为什么呢?因为春节可以放鞭炮、贴“福”字、吃火锅、收到许多的压岁钱,还可以和我的兄弟姐妹一起玩耍。
记得有一次,我过春节时,我早早地起床了。我吃起了年糕饭,那味道甜甜的。妈妈说:“下午我们去外婆家。”我听到后,高兴极了。我赶快收拾行李,一直等啊等,终于等到下午了,我迫不及待地出家门说:“妈妈快点!”我们上了车,开始出发了。我真希望快点到外婆家。
我们到了外婆家,我看到外婆,说:“外婆新年快乐!”我一说完,外婆就给我压岁钱。我高兴极了!到了下午三点我和兄弟姐妹一起玩耍,我们玩了老鹰抓小鸡、“鬼抓人”、跑步比赛、“红灯绿灯小白灯”。一直玩到五点半,我们才依依不舍得回家了。晚上我们一家人吃起了火锅。有的边吃的聊天,有的边吃边玩,还有的边吃边看手机,可热闹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我看见爸爸在贴“福”字。我问爸爸:“我可以帮你贴吗”“当然可以!”爸爸说。于是我拿起小凳子,站在凳子上贴了一个“福”字,贴完之后,我感到很高兴!
一天,两天。.。.。.五天,又过去了十天,我们要回去了。我告别了我的外婆和兄弟姐妹,回到了自己的家里。
这次春节我过得很快乐,这将是我童年最宝贵而又美好的回忆!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想知道它是什么节吗?对了,就是端午节。我祝你们“端午节快乐!”
一到端午节,我就很兴奋,因为我很爱吃粽子,但只有端午节的时候能吃到许多的粽子,平时母亲是不多买的。
既然今天是端午节,那我就要给你们介绍一下端午节的由来: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也这样流传下来。
每当端午节时,人们都会带有花花绳儿、吃粽子、喝雄黄酒等,有的还会带平安符来保平安。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除夕,是大家中国传统的风俗节日,也就是年三十,是辞旧迎新的日子。
早上,我和父亲早早地就起床了。只见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忙碌着,眉宇间透出欢乐的神情。我也在帮父亲贴春联,母亲就在家忙着打扫卫生和整理一天的饭菜,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
夜色日渐即将来临,远外的鞭炮不断。大家全家高开心兴地聚在一块吃年夜饭,桌子上的菜丰富极了。大大家在一块谈论着过去一年的工作。我插不上嘴,就打断了他们的谈话,端起饮料,第一敬爷爷,奶奶,祝他们二位老人,身体健康。然后祝我的父亲、母亲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心想事成。就如此大伙都说着祝福的话语。全家人边吃边聊,其乐融融,整个房间充满了温馨、欢乐的笑语声。
吃完年夜饭大家一家人在一块放烟花。我拿了一支烟花,小心翼翼地址燃,只见烟花一会喷出红颜色的火焰,用力一甩就喷出五颜六色的火焰,真是好看极了。烟花没放完呢,我就迫不及待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春晚的开始。新年晚会的节目真是好看,我最喜欢赵本山的小品,他的小品每年都是晚会的压轴戏剧,特别有趣,被人捧腹大笑……
除夕,这一夜我好兴奋,一夜没睡好。除夕,我过的太有意思了,太精彩了,我爱除夕夜。
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有喜气洋洋的春节、团团圆圆的元宵节、月亮最圆的中秋节······但我最喜爱的是端午节。
我为什么最喜爱端午节呢?因为奶奶给我讲过一个有关端午节起源的感人故事。奶奶跟我讲,在中国遥远的战国末期,楚国有位怀才不遇、品性高洁的屈原大夫,虽然忠于国家、爱戴百姓,却屡遭排挤而被流放,最终含恨投入汨罗江而死。楚国的百姓得知他们崇敬的屈大夫投江死亡的消息后,悲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吊唁。渔夫们划着船在江面上来回打捞,有位渔夫甚至拿出了饭团、鸡蛋等食物扔进江水中,为的是让水中的鱼儿、虾蟹吃饱,使它们不会啃食屈大夫的身体。还有善良的百姓拿出自家炮制的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要用药晕倒蛟龙水兽,以免其伤害屈大夫。楚国的百姓得知后纷纷效仿,并且演变成了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用箬(ruo)叶饱饭,外缠彩丝,形成了现在大家熟悉的一种美食——粽子。通过龙舟竞赛、包粽子、洒雄黄酒等活动来纪念爱国爱民的屈原。
现在的节庆日越来越多,美食也越来越多,但是我还是想念奶奶亲手包的粽子的味道。奶奶告诉我,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屈原爱国精神的传承,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
老味道,我们后辈要继续的发扬和传承下去,所以,每年的端午节我的奶奶还是会自己包粽子。
这就是我喜爱端午节的原因,因为端午节不仅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还可以享受和家人团聚的喜悦,更可以感受到古人的爱国情怀。
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今天我就讲一讲中国的节日。
正月初一是春节,吃饺子,放鞭炮;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家人团圆,一起吃团圆饭的日子……
我重点说一说春节吧!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日。人们就在自己家里先放炮竹后吃饺子。为什么要吃饺子呢?因为人们感觉冬天太冷了,中国人为了不让刺骨的寒风冻掉耳朵,就吃和耳朵长得很相似的食物——饺子。那为什么吃和耳朵相似的东西呢?可能是人们以为吃下去的“耳朵”可以当自己的脑袋上的那个耳朵的“备用品”。哈哈,你知道什么意思了吧!那又为什么要放炮竹呢?我听我爷爷说,古时候有一个怪兽,古人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年”,为什么呢?因为它只有过年时才来。“年”非常厉害,只要看见人就吃。人们又打不过它,只好躲在房子里。可是有一次过年,一个小女孩儿淘气的拿了一个炮竹出来了,“年”正好看见她,就想扑过来吃了这个女孩儿,这个女孩儿因为紧张而不小心点燃了炮竹,又不自主的向“年”丢去,只见“年”打了一个冷颤,等炮竹爆炸了,“年”就吓得后退了几十丈远。一会儿“年”又回来了,旁边的人把这一幕看在眼里就都放起炮竹来,把“年”吓的飞跑出去,所以以后只要过年就会放炮竹。
中国传统节日就是这么丰富。咦!你们有没有发现中国的每一个节日都少不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