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随着此起彼伏的爆竹声,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趁着天晴,家家户户就不约而同地晒起了酱鸭舌,我们家也不例外。
听妈妈说,酱鸭舌的做法十分简单。先去市场买来几包鸭舌,搓洗干净,加上葱姜放在热水里焯五六分钟,这样处理过的鸭舌非常干净。接着把鸭舌捞出放在盘里,倒上酱油、料酒、白砂糖、盐,调上葱姜等调料,腌制30来分钟,就可以开晒了。注意,不要放在阳光下曝晒,只要放在架子上风干就可以了。特别要提醒的是,鸭舌要避开雨,不然会坏掉的。两三天后,拿出来,烹饪几下,一盘美味的鸭舌就出炉了。我猛吃了几个,太好吃了,真是“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吃”,怪不得这是温州名特产呢!
美味无比的酱鸭舌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呢!很久很久以前,温州就开始有鸭舌了,不过,这鸭舌是烧起来的,价格很贵,又容易生虫子,放久了味道就不好了。这鸭舌,穷人吃不起,富人也不能天天吃,而是偶尔吃几次。于是,人们就想把鸭舌腌制起来,留待重大日子时享用。说干就干,他们把鸭舌放在水中洗了洗,放在酱油中泡了泡,放在架子上晒了晒,放在火上烧了烧,鸭舌就做出来了。他们尝了尝,味道不错,放了几天,味道仍然很好。从此,酱鸭舌的做法就火爆传开了。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肯定口水直流了吧!那春节的时候,欢迎你们到我家来,好好地品尝一下我们温州的特产——酱鸭舌!
今年的春节,我们在上海度过,因为外公、外婆全都跟大舅住在上海。
到上海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所以为了不打扰外公、外婆休息,我们就直接住了下来。第二天一早,我们给了他们一个惊喜。他们连忙做了一顿丰盛的早餐。不过我今天要说的重点不是早餐,而是一会儿的中餐。
吃完早饭后,我们进行了“分工”,一些人准备食材,一些人去接舅妈。我要去接舅妈。舅妈上班的地方离家大概有30分钟的路程,但大舅足足开了40分钟。我不禁说了声“真慢”。我们回去又用了35分钟,到家时已经快到12:45了。
刚到家,我站在门口就闻到了香味,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房门,洗了洗手,就赶紧坐到了位置上。哇,餐桌上什么菜都有,烤鱼、凉皮、花菜、米糕、炸知了……
妈妈给我夹了一只知了并说:“尝尝吧,很脆的非常好吃。”我不禁打了个寒颤,鸡皮疙瘩掉了一地:知了?好吓人啊!不过,还是试试吧!我颤抖地用筷子夹起它,然后犹豫地往嘴里一放,轻轻咬了一口——脆脆的,还有一些油。虽没我想象的那么难吃,但是我也没吃下一口。我最喜欢“烤鱼”,首先它的刺很少,而且入口软绵绵的,还很入味,让人吃了还想吃。小米糕也很好吃,上面淋着桂花蜜,入口有些微甜,还有一些桂花的芳香。还有凉皮,入口凉凉的,“滋溜”一下滑进了喉咙里,上面的酱料则是点睛之笔,让你回味无穷。
团圆饭是中国春节的传统,这次一共有10道菜,因为在新的一年要十全十美。它吃的更是一种团圆的感觉,一家人围在桌子旁,热闹地聊着这一年的喜事,多美好啊!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对于过年,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烟花爆竹,而是那年夜饭。
我的年夜饭总少不了家乡特色菜的身影。在除夕的中午,大家们便开始忙活晚上的年夜饭了。
奶奶细细将肉切成小块,妈妈在一旁递盐罐调料瓶,爷爷在一旁忙活着准备糯米和水,调皮而有心急的妹妹在姑姑身旁囔囔,叔叔在将打上来的鱼处理好,就连平时不爱吃饭的弟弟眼巴巴的望着我们。爸爸开始炒肉了,奶奶和妈妈的糯米肉团也快出锅了,爷爷和我制作的年糕已经摆桌上了,姑姑和叔叔的清蒸鱼也上桌了。
还没等妈妈喊:“开饭了!”我早已坐在餐桌上,大家齐聚一堂,其乐融融。糯米肉团的香甜,清蒸鱼的爽滑,年糕的软糯,红烧肉的美味可口。我情不自禁的多吃一口饭菜。这顿年夜饭,怎一个爽字了得?
“开始放烟花了!好漂亮呀!”小妹妹说道。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望着窗外,小朋友们在一旁嬉戏,大人在欣赏烟花,年夜饭最重要的是团圆,要和家人一起共度美好的时光啊!
舌尖上的春节,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味觉的一场美妙体验,更要和家人一起,享受团圆啊!
春节,是人们最热闹的一天。12岁了,已经过了12个年,每次都缤纷多彩,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点—热闹。大家都团聚在一起,无不欢喜。
过年的时候,我们全家都会到老家—西溪的奶奶家。我和堂妹堂弟总会去堂姐那里玩,或者去买小鞭炮玩。三婶,妈妈则看看奶奶的衣服暖不暖和,鞋子合不合适。三叔、大伯和爸爸坐在沙发上,一边喝着茶,一边谈论工作的情况。
问候过后,大家就要发压岁钱啦!爸爸妈妈先发给奶奶,祝她身体健康,寿比南山。接着发给我们小孩子,祝我们学习进步,天天开心。奶奶笑呵呵的,合不拢嘴。我们心神领会地将红包放到银行—母亲大人那里。
接着,大伙分工做饭。我负责洗菜、挑菜;堂弟堂妹负责摆放碗筷;妈妈负责炒菜;三婶负责熬汤;大伯负责盛饭;爸爸则负责上菜。奶奶只管坐在沙发上就可以了,堂姐在旁边坐着,用她伶牙俐齿的嘴巴逗得奶奶呵呵直笑。
做完菜,大伙纷纷坐下,说说笑笑,夸奖这菜做得真可口。突然,外面响起了“啪、啪”的响声,堂弟大喊:“看烟花啦”大家端了碗,坐在门阶上,一边吃,一边观赏烟花。五彩缤纷的烟花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过年真好!眼看一年又一年过去,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快快长大!
爆竹,
轻轻揉揉,擦亮夜空。
心情,
丝丝缕缕,不断感动。
在响彻天空的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一个令人向往的节日,一个合家团圆的节日,但在我这个“吃货”眼中,便是舌尖上的一块肥肉。
大清早,外婆外公正在做团子,我一个名副其实的大闲人,也是该露露手了,便赶过去帮忙。我摩拳擦掌,把时时刻刻不离手的手套都脱了,洗洗手,随手抓一个粉团,学着外公的样,转转捏捏,往里头添馅,最后像变魔术一样捏了一个尖尖的顶,馅就老老实实地“躺”在了里面。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团子上会出现“皱纹”。
我赶忙开始“加工”了起来,越捏越糟,适得其反,还破了一个洞,豆沙馅都漏了出来。我把团子扔给外婆,想让外婆帮忙“整容”,“不行,你的自己做!”老爸喝住了我,“刚刚某人还说……”我的脸瞬间得的像滴出血来,一把抓过团子,连声道:“看好了,我会!我是清白的!”“清白?我看你的脸色是青一块白一块!”哥哥调侃我道。我冷哼一声,学着外婆的样,把团子放在米粉里滚来滚过去,一个光滑无比的团子响当当地诞生了!我转头向父亲看去,他却站在不远处笑吟吟地看着我,顿时明白他用的是激将法,向他投一个坚定的眼神,我便继续埋头苦干。
“撮得好我我就捏得好,捏得好我就填得好,填得好我就做得好……”带着丝丝春意的风飘入屋内,伴着小曲,在小屋里来回地回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吴大师的手下,白白嫩嫩的团子花样百出,改头换面,成了小兔子的形状,爱心的形状,“吴氏创意米团组”新鲜出炉啦!
“蒸团子咯!”一声大喝,笼子来了,我们把团子一个个放进去,白嫩嫩的团子便一个挨一个挤在了笼里。
盼着,盼着,“新出炉的团子来咯!”众所期盼的时刻终于到来,一笼冒着白雾的团子出现在众人面前。我抓起一根筷,给团子“化妆”,点红。
不等雾气散尽,众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魔爪伸向笼子,狼吞虎咽。我也不例外,辛苦了这么多时辰,就坐等这一刻了,一手一个,吞了下去,两个都不够塞牙缝,便捅了捅老姐:“看!灰机!”趁姐姐的目光在天空中飘荡,我抓住机会,,夺过她的萝卜丝团子,迅速往嘴里一送,滑溜溜地进了我的肚子,等老姐发现手中一空,我早就兜着两个团子逃之夭夭了。
外婆家的蒸团沁人心脾,香香浓浓,软软粘粘,有种清香直达人心扉,淡淡的清香环绕在舌尖上,更有种年味——舌尖上的年味!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节日,也称农历新年,节日欢庆时间最长,礼俗最为隆重繁琐,也是中国人最为重视节日,这一天终于在万众瞩目下到来了。
在乡下,过年时有一种特殊美食,那就是糖饺子。过年时吃糖饺子就寓意新一年里招财进宝。财源滚滚。听奶奶说,以前办酒宴才用这种饺子,很多人带回家给小孩吃。
这次到乡下恰逢爷爷奶奶在包糖饺子,我赶紧凑过去看,只见爷爷拿来一块和好面粉,切出一小块来,用手均匀地搓,拉扯成一个条形,再切成一小块小块,好像一个个鼓鼓方枕头,然后拿出一个空瓶子,把小枕头擀成一个个小圆饼,爷爷拿起一块小心翼翼放在手中,用勺子舀一勺特制糖放中间,对折合上,用手捏合,最后别上一个个精美花边,就大功告成了。妈妈试着做了一个,那饺子真是别具一格呀,前面开始很好,渐渐越来越小,妈妈看了,笑着对我说;‘来,你也来做一个。’我因为·笨手笨脚,所以奶奶递给我一个只剩最后一步,我手有点发抖,照着样子做,结果成了一朵花,全屋人哈哈大笑。
动物有‘四不像’,可我们做饺子有‘七不像’。‘八不像’,因而引得我们捧腹大笑,爷爷笑红了脸,奶奶笑弯了腰,一屋喜气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