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江山多娇作文(3篇)

发布人:网络 发布时间:2024-03-29

江山多娇作文篇1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每当吟诵起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我的心中都涌起一种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之情。60年前的十月一日,词的作者、新*的缔造者——*站在高耸的*城楼上,庄严的宣布——新*成立了!面对这个消息,全国各族人民热血沸腾,欢呼雀跃。6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是垂垂暮年,而对于一个充满生机的国家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60年,21900个日出日落,每当我看见*冉冉升起的时候,心中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我双目注视着用烈士鲜血染红的**,庄严的举起了右手:新的一天开始了,我的祖国又将迈出新的步伐。

如今,我们的祖国即将点燃她的第60枝生日蜡烛。60年来,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所走过的路、淌过的河已不计其数,经历了无数次的激流险滩,三年自然灾害、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也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雨过后的绚丽彩虹,***爆炸,神七升空、全面实现小康……。我们的祖国正逐渐走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新境界。

江山如此多娇,你有江南水乡的灵秀,你有黄河巨浪的气势,你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积淀,你有勤劳智慧的十三亿英雄儿女……,让我用心灵拥抱你吧!我的祖国!

江山多娇作文篇2

都说桂林山水美如画,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当你荡舟漓江,观赏桂林的山水时,你就好像进入人间仙境,为之陶醉。

不久前我们全家到桂林游玩。那里碧蓝的天空下一座座连绵起伏、形态各异的大山昂首挺胸。山上的树那么翠绿,那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整个山野好像一片绿海。听导游说,有一座山叫九马画山,**能数出九匹马,*元帅能数出八匹马,而我只能数出五匹。大山的前面是一座座沙岛,岛上苍翠挺拔、郁郁葱葱的凤尾竹在阵阵微风的吹拂下摇曳。

漓江的水缓缓向东流淌,清澈透明、波光粼粼。一排排竹筏水中游,一艘艘游船江上行。我和爸爸妈妈在游船上,欣赏着漓江的美景,品尝着漓江的特产:鱼、菊花蟹和河虾。天气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不一会儿下起了蒙蒙细雨。游客纷纷回到了客舱,而妈妈带我来到了甲板上。雨中的漓江更加迷人,雨水点点洒落在江面上,溅起了一个个小水泡,打在凤尾竹上发出沙沙沙的声音。

漓江的山、漓江的水让我流连忘返。“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名不虚传。

江山多娇作文篇3

[关键词]矛盾美积极消极阳刚阴柔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就是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游黄冈赤鼻矶时作的。经历了一场旷世未遇的人生动难的坡“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作品的绝唱。全词的主题是歌颂祖国壮丽的河山以及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英雄人物,抒写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和自己壮志难酬、未能建功立业的感慨。我们面对的苏轼,其世界观相当复杂,既有儒家的用世思想,也有道家恬退忍让的出世思想。表现在词中则形成了一组组矛盾,又通过这一组组矛盾,表现了对历史、对人生的复杂感受,使全词别具一番“矛盾美”。

一、对历史人物的肯定和否定

中国诗人喜欢怀古。作为中国诗人的杰出代表苏轼,这首怀古词就写得独具特色。开头总写“风流人物”、“多少豪杰”,然后在整体中又塑造出一位倜傥儒雅、运筹帷幄的年轻将领周瑜的形象:显赫的功业、出众的才华、英俊的风采以及幸运的婚姻。对此,苏轼是羡慕和向往的,可当时的社会现实,又让诗人无法实现其理想,无法去建功立业。故此,苏轼只有无奈地感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这儿,作者以浪涛的奔流来喻人物的消逝,形象地说明无数杰出人物都像滚滚东流的长江浪涛,一去不复返了,既让人们感觉到风流人物像浪涛那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消逝,又显示出他们像汹涌的浪涛那样奇雄突兀,气概非凡。这又正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仰慕,寄寓着作者奋发有为的豪迈情绪。可见这一句既有豪放之情亦有无奈的感叹,内心充满了苦闷又充满了渴望。这两组矛盾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在中国诗人笔下,河水有时为无穷无尽性,有时为不断流逝性。河水的淘洗冲涮了“风流人物”在历史上的功绩,其中自然也包括作者称赞的周瑜。这在特称上矛以肯定,又在全称上予以否定,构成了词中的第一组矛盾。

二、积极的人生观和消极的人生观

苏轼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是其最高政治理想。苏轼博通经史,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人物,他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担任地方官时也曾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但在被贬黄州后,他的黄州作品则蒙上了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

在词中,苏轼对周瑜的褒扬赞颂,其目的在于抒发对周瑜的仰慕,这种仰慕正体现了他自己的向往与追求。现实中,发现自己仅凭一个小小的黄州团练副使的闲职是无法实现这种报国之志的,造成了他内心深深的痛苦。

如果我们将苏轼的作品按时期分类比较,以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最为重要。这既是他人生遭遇的转折点,也是其思想和作品风格变化的转折点。苏轼一生在政治上的遭遇很容易使他在《庄子》里找到精神支柱。当政治上较得意时,他以儒家思想为主,极力想作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当政治上失意时,他以佛道思想为主,而又因其生活遭遇的不同而交替使用。苏轼能将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出世三者之间的原有矛盾以“外儒内道”的方式统一起来。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才构成一个独特的苏轼,也构成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

三、不变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

在作者看来,大江东去,不舍昼夜;江山如画,永存于世;江水明月,千载如斯,自然界是永恒的。中国诗中一个有趣的自然的象征就是河流。它一方面可以象征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又可以象征自然的永恒。大江似乎是永恒,然而就其奔流不息而言,它正是变动不居与时光一去不返的象征。所以,“大江”既有其“不变”的一面,又有其“变”的一面。而风流人物,浪淘而尽,人生如梦,须臾即逝,生命是短暂的。对于“江山”,作者用不变的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对于“人物”却用变化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这又构成一对矛盾。

四、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兼具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苏词以豪放著称,这首词先以如椽之笔作粗线条勾勒,“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历史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弘,写“大江东去”这一整体,渲染一派莽莽苍苍的雄伟景象;接着从整体到局部,写“乱石”、写“惊涛”,将峥嵘的势态、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全词的音调十分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有形有声有色,无不具阳刚之美。

“景”雄奇阔大,体现其阳刚之美;但“情”低沉阴郁,体现了阴柔之美。扩展这一点,苏轼还写过“红”、“翠”合用的矛盾的诗句“一朵娇红翠欲流”。这里既“红”又“翠”,实则是真“红”假“翠”。这一真一假交织在一起,不仅不让人觉得矛盾,反而因此烘托得“红”更艳,更射眼!看来,作品中的“矛盾”不仅真实而信,有时“矛盾”还可以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于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