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转眼间咱们的少先队组织已经成立六十周年了。这六十年里,我家祖孙三代对红领巾的认识都不太相同。外婆那一代的红领巾,属于很珍贵的物什,因为那时大家都很清楚红领巾代表的是正义、光荣和勇敢,所以只有那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错、表现优良的孩子才有资格佩戴红领巾,而对表现不好的孩子来说,能戴红领巾是件令人望尘莫及的事,红领巾便物以稀为贵。
我外婆当时有资格戴红领巾,所以对当时那一份心情还记得很清楚的。外婆说:“我第一次戴红领巾时很激动,甚至把红领巾视为自己的生命,休息日都不愿解下来。所以那时我把红领巾保存得很好。”这是我采访外婆时,她的感言。从这里大家可以发现,当时的红领巾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珍贵。
妈妈那一代的红领巾,仍然是很宝贵的。佩戴红领巾的标准和外婆时代差不多。总之能戴红领巾是一件非常非常让人自豪的事。“脖子上的红领巾代表着荣誉和肯定。”这是妈妈的感受。因为前两代人读书时,只有部分学生才能佩戴红领巾,所以红领巾在前辈们的手中受到了珍重,挂红领巾更是让人羡慕的事。可当它在现代小学生的手中,就大不如前了。我记得我第一次戴红领巾,是全年级头一批。
当时我怀着一份憧憬与快乐,看着一位高年级大姐姐帮我系好红领巾,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与甜蜜搅拌的味道。可过了一段时间,这股味道就被我淡忘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感觉如蜻蜓点水一般。因为如今只要到一定年级,全班每个人都能佩戴红领巾,红领巾也很容易就可以买到,所以我们对红领巾就没前两代人那么宝贝了。拿我来说吧,我平时丢三落四的,不注意红领巾,所以已经掉了好几条。当然,我属于极少数人,大多数同学都挺在意红领巾的。不过也有一些同学只是把红领巾当做早上入校的通行证。他前脚跨进教室,后脚就解开红领巾。
这种人往往在学校来检查是否有人没佩戴红领巾时就露馅了,其中还有人屡教不改,接二连三地犯这错。这就是我们这代人对待红领巾的态度。这六十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央视春晚的相声《我有点儿晕》就说明了这一切。六十年来,红领巾的地位也发生了大变化。可是,红领巾的意义永远不会在我们心中磨灭,因为中华的未来要靠我们来创造,要靠我们来发扬光大。
毕竟,我们都戴着红领巾长大,心中总有一面红旗在飘扬……
听婆婆说,她小时候住的是又窄又矮的泥胚房。一家人挤在4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里,整个房子只有一扇小窗户,白天家里也是黑乎乎的。只要一下雨,屋里就“滴滴答答”地漏雨,地上摆满了木桶、脸盆、杯子、勺子、大碗……家里到处湿淋淋的,走来走去,鞋子上都是脏兮兮的。家里的六口人全挤在一张床上,睡觉时翻个身都很困难。当时,有的人家地方特别小,人又特别多,大一点的孩子夏天就只能睡在屋外,天冷时就只能睡在铺着干草的灶屋里。那时的生活真艰苦啊!
妈妈4岁时,住进了又宽敞又明亮的砖瓦房。一加四口人,住在三间平房里,生活空间大多了。可是,因为经济困难,屋顶上没有完全使用网砖和瓦,好多地方都只用了芦苇糊泥巴。几年过去了,屋顶逐渐变得老旧。有时家里正在烧饭,屋顶上就会掉下一块泥巴。要是不能及时拿掉,就只能吃涩嘴的泥巴饭菜了。而且,当时家里同时还养了猪和羊,天气一热,猪圈和羊圈里就散发出阵阵难闻的气味,家里成了蚊子和苍蝇的世界。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滋味也不好受呀!
现在,我们家搬到了小区里面,住在7楼,上下都有电梯,可方便啦。家里有4个房间,2个卫生间,再加上客厅、餐厅、厨房和前后两个阳台,生活多舒适呀!我家的前面有一个高尔夫球练习场,球场高低起伏,像一座座小山坡。山坡上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小草,从七楼往下看,像一床绿色的大被子。球场的南边是羽毛球场和运动会所,这是一个人们运动和休闲的好地方。我家的后面还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三座小木桥,河水清澈无比,连河底的小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小河旁边是一个游乐场,我们经常在这里荡秋千、滑滑梯、翘翘板……住在这样的小区里,我觉得很幸福!
婆婆说:“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妈妈说:“邓爷爷,真伟大,改革开放强国家;一国两制大构想,统一祖国兴中华!”
我说:“祖国妈妈60岁,翻天覆地变化大。日子越过越红火,我爱祖国大中华!”
我的爷爷是一位纯朴,勤俭节约的农民,他一生质朴,没有远大的志向,但是他却一直在为自己的梦努力着。我的爸爸是爷爷的第二个儿子,他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仔,每天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我也只是众多学生中的一名,每天在学校学一习一。
一天听爸爸说过,以前的生活很苦很累,没有现在这么舒适。在那段时间,爷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上山砍柴下田种地,支撑着家里的经济和生活,还要养活三个年幼的儿子。正中午,爷爷在田里拿着锄头不辞辛苦的劳作,那豆大的汗水顺着他那黝一黑的脸颊流了下来,头顶上的烈日肆虐的照射着他,爷爷背上的汗水早已经渗透了他的衣服,可是他还是那么辛勤的种着地,因为他有梦——尽他最大的努力让家人吃饱穿暖。所以他每天起早贪晚,每天辛劳工作,每天……
在他辛劳的工作十年后,他老了,但是他的儿子长大了,他再也不用那么的辛劳。现在的他可以安享晚年。他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长大,结婚,生子,心里甜滋滋的,似乎是在收获他播了二十年的种子,现在终于长出了果实。
虽然想在的生活比以前舒适,科技比以前发达,但是要想在这个时代生活的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爸爸支撑起了家庭全部的经济,继承了爷爷的梦,他努力工作为的就是给我们更好地生活。
暑假里,我总喜欢到爸爸的办公室去,因为那里有电脑,可是到了中午,我饿了,却不见爸爸的踪影。时间过得很快,快到一点了,我的肚子不满的敲起了鼓,办公室里静悄悄的,所有员工都去吃饭了,唯独我的爸爸还没来带我去吃饭。我在他的办公室里找到了一箱方便面,我无法想象,这么多年他在外面就是这么过的,午饭不好好吃,饿了就吃泡面,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爸爸的工作也是这么辛苦的。回想起爸爸半夜打电话回家带有哭腔的声音我不禁震撼了,也许爸爸也老了吧,我也应该长大了吧,
自那以后我听话了许多,时不时的帮妈妈做做家务,时不时的给爸爸打个电话,时不时的去看看爷爷一奶一一奶一。我想我也应该接下爸爸的担子了,他为这个梦付出了一生,是时候可以享享福了,我也应该努力学一习一,为了将来回报家人,为了以后给我的家人更好的生活,集成下爸爸的梦。
我们祖孙三代有着同一个梦,这个梦是幸福的是快乐的,这个梦虽然微不足道但是他值得你用一生去守护,去编排。因为有了它,你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你的生活变得有了方向,你的生活有了目标,他让你的
生活有了动力的源泉。我相信这么一个梦会一直一直,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晚上一轮明月好像一面镜子,高挂空中。我们在家阳台摆上桌子椅子,一家人在阳台上吃月饼赏月。桌子上摆了许多食品,有豆沙、芙蓉、八果做的广式月饼和闽式的礼饼,还摆了苹果、《写作文·》香蕉、龙眼等水果。祖孙三代共享天伦之乐,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之中。
爷爷给我讲了中秋节的来历。他说:“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八月十五日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接下来爸爸提议每人说一句有关中秋节的诗词。“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抢先说出。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爷爷不紧不慢地念出苏轼的诗词。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爸爸也不甘落后念出王建的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妈妈厉害,这是苏东坡的名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接着补充道。其实这句我是从月饼包装袋上刚刚学到的。
今年的中秋节过得真快乐呀!我不但吃到好吃的月饼,知道中秋节的来历,还学到很多关于月亮的诗词。
小时候,我常常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听她讲《灶王爷爷》的故事,可一讲完,奶奶总是陷入了沉思。
一次,我问:“奶奶,您在干什么呀?”奶奶抚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孩子,灶头占用的地方大,烧的柴、稻草堆得满屋子都是,人走也走不过。冒出来的烟,呛得人直咳嗽掉泪。你爷爷直到现在还落下这个病根。”奶奶叹了一口气说,“咳,什么时候能换一个。”
转眼间,二年过去了。一天,妈妈推着自行车回到家,大声喊:“女儿,你快出来!”我听见喊声,马上跑了出去,看见自行车的书包架上有一个大盒子,迫不及待地打开。一只锃亮的煤气灶展现在我眼前。“太好了,奶奶,儿子回来了!”“什么?谁的儿子回来了?”奶奶的话从屋子里传出来。“是灶头爷爷的儿子。”我赶紧解释道。这时,奶奶两手搓着围裙也从屋里走出来,笑着说:“是吗?”我说:“是啊!现在你做饭菜就方便多了,只要开关一打开,无烟无灰的蓝闪闪的火焰,八九分钟就把饭烧熟了,而且又不占地方。”奶奶围着这个煤气灶,左看看,右瞧瞧,笑得直咧嘴。
今年,我家去县城购年货,回来的时候还带了一件特殊的礼物——微波炉。这台微波炉十分漂亮,用起来也十分简单,只要打开电源,把菜放进去,调好火度,定好时间,听到“叮”的一声菜就好了,而且时间短。这时,打开微波炉,总会香味迎面扑来,使人垂涎欲滴。即使忘了关电源,它也会自动断电,安全多了。而煤气灶会让人中毒,有时甚至钢瓶会爆炸,多不安全呀!奶奶看见了,就问我:“萍儿,这箱子是啥东西?”“奶奶,这是微波炉。”“什么炉?噢!对,微波炉!”奶奶高兴地看着微波炉,好像是久别重逢的亲孙子,抚摸着它不放。
吃年夜饭时,我们一家围在圆桌前,谈论着这些年来的变化。当我说到:“我们家的祖孙三代最具有代表性!”全家人都呆了,“是灶头、煤气灶、微波炉呀!”“对!对!来,我们举起杯……”
今天妈妈和我去奶奶家,奶奶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电视剧,剧里的人生活十分艰苦,我忍不住问奶奶:“奶奶,你小时候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奶奶微笑着给我讲了她的小时候。
奶奶说:“那时候,家里什么电器都没有,晚上照明还得用煤油灯,住的是泥坯垒成的房子,睡的是土炕,遇到自然灾害时,只能挖野菜,吃树皮。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能吃一顿饱饭,哪像你们现在呀,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奶奶讲这些时,眼睛红红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一旁的妈妈也给我讲了她的小时候。她小的时候正赶上改革开放,日子好过了许多,逐渐有了电视机,自行车,但是衣食住行远远达不到人们的需求,买粮食、买布等生活用品,还得用粮票、布票,虽然不至于缺衣少穿,但吃穿用远不如现在丰富,不像我们,天天零食水果不缺。
听了她俩的介绍,我立刻发现我们现在的生活幸福多了,吃的应有尽有,家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高科技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我家的扫地机器人解放了妈妈的双手,智能手机成了我们最方便的通讯工具,出门购物、旅游也有私家轿车了。
我们家三代人生活的变化,正是我们伟大祖国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证明。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才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