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杨桃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些图片,她说今天我们做一个实验,那就是走马灯。
老师让我们准备了纸杯、小刀、木棒、牙签、细绳、蜡烛、双面胶。我们开始的时候十分激动,以为这个实验十分简单,可做起来却很困难。
我们首先将一个杯子的正中间剪下一个正方形,再将这个杯子的另一面剪一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我先在杯子上面画两个正方形,接着我拿美工刀沿着正方形划出来,可是一不小心划多了,杨桃说:“划破了一点也没有关系。”我这才放了心,接下来我们拿起另外一个杯子,在这个杯子的正中间画一圈三角形,在画三角形时,我一不小心又画太多了,杨桃说:“把前几个三角形都画和这个三角形一样大就行了。”你们可别看它简单,做起来可难了。
接着杨桃将蜡油滴在杯底,然后将蜡烛放在上面,再将杯子合二为一。
时间像飞箭,转眼间就到最后一步了。杨桃将一根又细又长的竹签点燃,然后用竹签点燃我们的蜡烛,杨桃说:“轻轻拿起来,看看能不能转。”我轻轻拿起来,走马灯正在轻轻旋转。太棒了,我成功了。
走马灯为什么会转呢?这引起我的好奇心,原来蜡烛加热空气,热空气上升从三角形孔钻出,推动扇叶从而旋转。小实验大道理,今天真是收获满满。
有人说,书是你困惑时的指路标;有人说,书是你没入黑暗又无助时的一颗启明星;有人说,书是慰藉创伤的一枚创可贴。以书为伴,可以通幽处,以书为师,可以明事理。
我却认为,书若一盏走马灯。走马灯,又称马骑灯,通常由六面,运用烛产生的热能推动灯内的画像,使画上的事物转动,煞是好看。读书,就如同在观览众多的走马灯,每一帧都包含着不同的见解,每一轴都是全新的认识。
看书不应只单单扫过,那与走马观花并无区别,像当于浪费时间。所以我认为,看书应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能让人“纤屑不遗”略读则能让人“一览众山小”,这样不仅不会走马观花,而且也有了新体会、新见解,从而才能更好地去看“书”这盏走马灯。
“读书观其影”,我认为书的影子是比较复杂的,或者说一本书可能有好几个影子,这些影子折合起来,于是乎就成了一盏走马灯。走马灯的画面在变更,却又重复而不换新。可书的思想,远比一盏走马灯要复杂,所折射出的影子,远比几幅图要繁多。那么纵观书影,定不能完全剖解原书的灵魂所在,而是得细心地去思索,那么你离书的灵魂之处也不远了。
书的影子再一次与走马灯重合,再一次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而不被历史的变更而更改,不被风雨的冲刷而冲刷。六面玲珑的小灯,就如书影一般,随我们而行,它不被人们忘却,也不补时代代替。它,会在灯火的斓珊处,等候着下一位益友,来读懂它的六面影子。
我见过美轮美奂的电动灯,也玩过五颜六色的璧动灯,但我从来没有亲手制作过走马灯。今天我们班竟然有机会亲手做走马灯,真令人高兴啊!
你们知道什么是走马灯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走马灯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属于灯笼的一种,常见于元旦、元宵、中秋等节日。
在同学们的翘首以盼下,终于可以制作走马灯了。我先把顶棚上的压痕按照说明书折叠好,接着给顶棚扣顶扣。咦,为什么扣不上去呢。正当我抓耳挠腮的时候,同桌提醒我顶扣装反了,我赶紧改。果然有同学的帮助,不管什么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
当我的走马灯快要做完的时候,又遇到一个“拦路虎”,走马灯的主体安装不到套管上。老师好像发现我遇到了“拦路虎”,就走到我身边,帮我固定主体,我小心翼翼地在主体上粘上双面胶,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战胜了这个“拦路虎”。
所有同学都做完后,老师组织我们去陆羽广场比赛,比一比谁的走马灯转得快转得稳。到了广场,我们开始比赛,有的走马灯还没喊比赛开始,就停了下来;有的走马灯转得飞快,但是转了几秒就停了;而我的走马灯还稳稳地转着,可是我还没有高兴三秒钟,我的走马灯也停了,只有胡思桐的走马灯还稳稳地转着。
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师走过来告诉我们,走马灯之所以会转,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驱动灯罩顶部叶片带动轴或灯罩转动。经过进一步的调整,我的走马灯转得又快又稳了。
通过这次的科学实验,使我懂得了遇事要多思考,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取得成功。
昨天,我在弟弟的家附近看跑马灯。
跑马灯是我们温州很多地方在春节的时候都要举行的一种传统表演。表演者大部分由十到十二岁左右的小孩子担任,去年我姐姐满十一岁了,也参加了这个表演,因为表演很辛苦,所以今年说什么她都不愿意去表演了,我对姐姐的逃兵行为很鄙视,但也很好奇,究竟跑马灯是怎么表演的呢?
我和姐姐一起来到表演现场也就是我姐姐家门前的一条街,哇!人可真多呀,我和姐姐好不容易挤进人群,这时候跑马灯表演才刚刚开始,我看见表演的演员都画着花脸,穿着古时候的衣服,样子非常漂亮:有的人骑着木马穿着当官的衣服,看上去得意洋洋;有的人穿着乞丐的衣服,手上拿着破烂的碗,显得垂头丧气;还有的人扮演古时候考试中了状元,披红戴绿回家庆祝的形象,旁边还跟着一群敲锣打鼓的乐队,场面热闹极了。
姐姐告诉我,这个跑马灯表演要走好几个地方,几乎要把仙岩镇走遍,我听到这话顿时惊呆了,穿着这么重的衣服手上还拿着道具要走这么远的路,看来要演好这个跑马灯还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呀!
回到家里,妈妈问我:“如果让你去表演跑马灯你愿意不愿意?”我很高兴的说:“我愿意!因为演跑马灯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而且跑马灯是温州的传统文化,参加这个活动既好玩又能增长知识,不是一举两得吗?”
晚上,我在梦里梦见自己扮演着考试考中状元的角色,骑着高头大马,神气极了!我暗暗下定决心,明年一定要去演一回跑马灯。
好不容易到了快放学的时候,同学们早已收好书要“逃学”了,可是语文老师却如“恶魔”一般打破了我们正做着“逃学美梦”的同学们。“我们今天加一节课,已经给你们爸爸妈妈说了,他们都同意。”语文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刺痛着我们的心灵………
很快,我们发现我们错了,这是一节科学实验课!
因为从来没有上过实验课,所以我们都满心欢喜地猜想和讨论课堂的内容。不一会儿,下课十分钟结束了,随着实验老师走进来,全班都停止了动作和说话,讲真的,我从来没有看见过我们班这么安静过。
实验老师开始讲课了:“同学们,这是节实验课,顾名思义就是做实验,我们今天来做走马灯的实验。”听到这,全班同学都欢呼起来,因为三年级时我们上过一篇关于走马灯的课文,可是一直没做,今天总算能如愿了。老师过了一会儿又讲:“走马灯是一种灯笼,是一种玩具式的灯。它是靠蜡烛燃烧产生的热力造成热气流动,来驱动灯罩上有骑马人图的剪纸来转动的,现在,我给每人发一份材料,大家照说明书上的来做。”说完,就让班长和副部长来发那一大箱的材料。
拿到材料,看着说明书,做这个东西只有六步!我还以为有多难呢!就拿起材料作了起来。
刚开始是十分简单,折叶轮、扣顶扣、折顶棚边角、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了,可是第四步就难倒了全班同学。材料里的双面胶是一小节一小节的,两面都有粘在上面的纸,十分难拉下来。好不容易拉下来一个,可是一个不够,要三个,不禁心想:你一条连着多好,非要一节一节,怕不是脑子少根筋吧!可无奈,只有继续去做。
好不容易粘好双面胶,贴好主体,插好立干,套好套管,要开始玩走马灯了,可老师说要等全班都做好了才能玩,我们几个做得快点的只有坐在座位上,干着急!
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全班做完,可以玩了!我们开始点蜡烛,刚开始十分快乐,也许是在冬天,六十四根蜡烛很暖和,班里谈笑风生,可不知是哪个调皮大王,把双面胶放进了蜡烛里,一个个火大了的走马灯转的速度快了起来,最后变成了“火炬教室”。
到了灭火之时,其中一个同学因为火太大了而灭不了,同学们〈WWW.PAOMIAN.NET〉全全上场,费五同之力吹散了“三味真火”。
这次实验课,我不只是做了走马灯,还知道了走马灯下的蜡烛离中心越近,火越大,它就转得越快,不然反之,不知不觉就又了解了一个科学知识。
就在昨天的综合实践课上我们学习了简单有趣的走马灯的制作方法,这不,今天有时间,我就尝试做了一下,没想到做法超级简便,并且材料家家都有,你想不想get同款呢?跟我一起看看吧!
首先咱们要了解一下走马灯的构造:走马灯共分为顶盖、灯罩、底座三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可谓是顶盖和灯罩了。
了解完构造,就该准备材料了,虽然材料家家都有,但是要准备的可也是不少,分别是:无水笔芯一到两只(也可是有水笔芯)、底座(可以用肥皂盒或纸盒代替)、圆规一个、剪刀一把、美工刀一把、直尺、三角板、量角器、铅笔(或彩笔)、金属扣一个、彩色卡纸三到四张、火柴(或打火机)、短蜡烛一根、保护桌面所需的垫板、湿毛巾(也可不准备)、放火柴的金属小盒等,怎么样,是不是需要很多材料呢?
材料准备好了,咱们要开始做了!制作底座,用纸盒当做底座,再插上笔芯,底座就做好了。制作顶盖,这可十分关键,首先拿出一张彩纸,在上面用圆规画出四个直径分别是5厘米、4.5厘米、4厘米、1厘米的同心圆。用量角器将圆平均分成12等份。从彩纸上剪下顶盖图案。用小刀刻出相等宽度的小门,每扇门半开着,方向要一致,不要折断。在圆心处嵌上金属扣。顶盖做完了,该做灯罩了,这可同样重要。将一张彩纸绘制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卷成和顶盖相吻合的圆柱形并粘在顶盖上。最后,将笔芯的一头顶在顶盖中间的金属扣上,在下面放上蜡烛,走马灯就转起来了。
怎么样,是不是很简单,快动手做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