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文言文

短歌行·其二原文翻译(解释)及赏析(曹操)

发布人:网络 发布时间:2022-12-11
朝代:两汉
作者:曹操
原文:
周西伯昌16,怀此圣德17。三分天下,而有其二18。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19。崇侯谗之,是以拘系20。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21,为仲尼所称22。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23,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24。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25。一匡天下,不以兵车26。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27。孔子所叹,并称夷吾28。
民受其恩,赐与庙胙29,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30,天威在颜咫尺31。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32。受赐圭瓒,秬鬯彤弓33。
卢弓矢千34,虎贲三百人35。威服诸侯,师之所尊36。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37。河阳之会,诈称周王38,是其名纷葩39。

翻译参考:

释义
周西伯昌:即周文王,名昌,姬姓。殷商时为诸侯,居于岐山之下,被封为西伯。怀此圣德:《诗经&大雅&文王》有文王在上,於昭于天;、亹亹文王,令闻不已;、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诗经&小雅&伐木》反映了周文王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孔子曾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三分天下,而有其二:《论语&泰伯》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周文王时,殷商之地共分九州,周文王已将六州归纳于自己经营管理之下,是故孔子有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之说。曹操在此亦说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是说献帝之世,之所以尚能保持刘汉统绪,是他在不遗余力而努力维护的结果。贡献:谓进奉,进贡。《荀子&正论》谓夫是之谓视形势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节:礼仪、规矩、纪律。坠:失去。《国语&晋语》敬不坠命。;这两句是说当周文王三分天下,已有其二的情势下,仍遵命唯谨,持守臣礼,毫无不臣行为。应给朝廷供给的所需物资,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奉献。崇侯谗之,是以拘系:清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第六回谓纣宠妲己,所言皆从,所好者贵之,所憎者诛之,作奇伎淫巧以悦之;。周西伯姬昌闻纣王以上诸端,甚为叹息。商纣王的亲信崇国(今河南嵩山周围)的崇侯虎是商纣王统治集团中比较有头脑的人物,他早就觉察到了周人势力日益壮大对商纣的威胁,他探听到西伯姬昌对纣王的叹息之声,便乘机向纣王告状谓西伯昌与子发及旦,皆圣人也,三圣合谋,君其虑之;。商纣王觉得有理,于是下令逮捕周西伯姬昌,关押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大牢,并准备判处死刑。后在西伯之臣闳夭、散宜生等人的积极营救下,通过纣嬖臣费仲献言,终被释放。崇侯;二句即指此事。但曹操在此并非一般性的用典,而是暗示他觉察出献帝皇后伏氏及其父屯骑校尉伏完曾勾结董承计诛曹操事。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赦原,赦免原谅其过。斧钺(yuè):古代兵器。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国语&鲁语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韦昭注甲兵,谓臣有大逆,则披甲聚兵而诛之;。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竹书纪年》帝辛三十三年:王(纣王)锡命西伯(姬昌)得专征伐。;《白虎通&考黜》:好恶无私执义不倾,赐以弓矢,使得专征。;商纣王闻崇侯虎称西伯昌与子发及旦,皆圣人也,欲证姬昌是否有圣人之能,便杀质于殷的姬昌长子伯邑考,并烹为羹以赐西伯;。又谓圣人当不食其子羹;。姬昌知纣王意,忍悲喜而食羹。纣王听说,便谓: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纣王据此以为西伯姬昌并无圣能,便生赦意。又西伯之臣闳夭、散宜生进贡有莘氏之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之九驷,及奇怪之物;。纣王喜谓此一物(指有莘氏之美女)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于是赦西伯罪。西伯被释放后,向纣王献出洛西之地,以表示效忠,并请求废除炮烙之刑。纣王以为姬昌诚信,许其所请,且赏赐西伯姬昌弓、矢、斧、钺,授权他可以讨伐不听命的诸侯,得专征伐。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汉献帝曾下诏君(曹操)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曹操在此举文王故事,实为自赞献帝诏己得专征伐甚宜。为仲尼所称:仲尼,孔子字。此句指孔子赞美周文王当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情况下,仍能以服事殷;,并盛赞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矣;。曹操举文王例以证明他自己正在效法周文王,现在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能忠心事汉,喻自德足堪与周文王相伯仲。达及德行,犹奉事殷:殷,朝代名。商的第十代君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邑(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曹操这两句是说他要效法达到周文王以服事殷;的德行,因而他一定会尽忠刘汉王朝。以表明他的态度,绝不做汉贼;。齐桓之功,为霸之道:齐桓公的功绩,就在于创造了为霸之道;。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名小白。齐襄公弟,周朝开国勋臣姜尚之后。襄公被杀后,从莒回国取得政权。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帮助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两国,制止了戎狄对中原的进攻;联合中原诸侯进攻蔡楚,和楚国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还安定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曹操在此称赞齐桓公的为霸之道;,实际就是看重的尊王攘夷;之道。可以说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就是对齐桓公尊王攘夷;谋略的发挥和发展。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春秋时齐桓公根据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取信诸侯;的宏观图霸方略,曾采取了八条措施。在此八项措施的基础上围绕解决团结中原诸侯,与楚争斗,稳定周室等大的国际政治军事争端。先后组织举行了十五次会盟。其中意义重大的有九次,即是曹操诗中所指的九合诸侯;。周襄王二年,即齐桓公三十六年(前650年),王子带勾结戎狄攻入王城(今河南洛阳),焚东门。齐桓公使管仲会秦、晋伐戎之师并戍守周室。此即曹操诗中的一匡天下;。但另一说一匡天下;指定周太子位事。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正而不谲(jué),其德传称:《中国历代战争史&齐桓公之霸业》:中原诸侯皆崇信齐桓公,怀德畏威。;在周室衰歇以后,中原得免陷于崩溃者,实皆由于齐桓公创导霸业之力。;又桓公为人,豁达有大度。;管仲评齐桓公:无小智惕而有大虑。;诸论即是曹操所指的正而不谲;意。归鲁之侵地常潜。归卫之侵地吉台,原始、柒里。归燕之侵地柴夫,吠狗。;此皆齐桓公正而不谲;之重大史实。谲:诡诈。孔子所叹,并称夷吾:夷吾,即管仲(?前645年),即管敬仲。春秋时期政治家。《论语&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谓: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是孔子在纂修春秋史时,唯独推崇齐桓公与管仲之功的赞词。庙胙(zuò):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左传&僖公四年》:太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后汉书&邓虑传》:四时致宗庙之胙。;李贤注祭庙肉也。;小白:齐桓公名。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下拜登受。;此即曹操所指的齐桓公虽有大功于周,却不敢受周襄王所赐之大礼事。天威在颜咫尺:此句写自己对刘汉皇帝诚惶诚恐,遵命唯谨貌。表示虽有功而不失臣节,表示要像齐桓公一样维护周王的尊严。天威,古谓天的威灵。《尚书&泰誓上》:肃将天威。;引申指帝王的威严。《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晋文亦霸,躬奉天王: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子,名重耳。因献公立幼子为嗣,曾出奔在外十九年,由秦送回即位。即位时已六十二岁。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又平定周的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并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受赐圭瓒(zàn),秬鬯(chàng)彤弓:圭瓒,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鬯,古代祭祀用的酒。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彤弓就是其中之一。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前632年)四月六日至四月十日即五天之内以晋、秦、齐、宋多国部队九万人,一举击溃楚军十一万人,大获全胜。周襄王为嘉奖其劳,于五月十六日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县之荥泽城)王宫接受朝觐时,赐给晋文公如下奖品:大辂之服(祭祀用之在马服饰),戎辂之服(军事用之车马服饰),彤弓,(赤色箭)一百,玄弓(黑色弓)一,矢一千,秬鬯一卣(祭祀神用黑黍酒一坛),虎贲三百人(天子近卫虎士)。庐弓:形似戟的一种弓。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虎贲(bēn):勇士,武士。威服诸侯,师之者尊:春秋时期,郑国处于中原中心,凡争霸者皆争郑国。郑亦依势而倾,齐桓生前,郑时楚时齐。到晋文公时,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大军耀武于衡雍(今河南省原武县,当时黄河在原武县北方),郑文公亲自来晋军致犒,并以谢罪。晋文公于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前632年)五月十四日丁未以战楚得胜之师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等国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县之荥泽城)会盟,并向周襄王献上楚国的战车和俘虏。周襄王命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以策命晋侯为侯伯,即为诸侯之长。周襄王慰劳道自伯舅(齐桓公)即世,荆楚复强,凭陵中夏,得叔父仗仪翦伐以尊王室,自文武以下皆赖叔父之休,岂惟朕躬。;又慰嘱王请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各国诸侯亦公认晋文公为霸主。八方闻之,名亚齐桓:《中国历代战争史&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一战定霸,业绩辉煌,盖自齐桓公殂谢以来未有之盛也。;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前632年)十月,因许国附楚,晋文公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秦诸侯盟于温(古国名,建都于温)即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第八回谓晋侯召周王,会于河阳;。晋文公这次大会诸侯,并召请周王到河阳之举,名为朝见周王,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故河阳之会后郑贰于楚秦伯悦,与郑人盟;。一百多年后的孔子在研究春秋史时曾批评晋文公哪有诸侯召王的道理呢!;《论语&问宪》: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纷葩(pā):亦作芬葩。多貌,盛貌,马融《长笛赋》纷葩料漫,诚可喜也。;左思《吴都赋》喧哗口皇呷,芬葩荫映。;曹操在此用纷葩;意在形容晋文公河阳之会后,因诸侯召天子,谲而不正,致使舆论哗然,菲菲扬扬,批评其导致的不良社会效应。葩:花。
译文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第二首诗当作于建安十七年(212年)至二十二年(217年)之间。自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汉献帝命曹操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后,又封曹植等诸子侯,实为曹氏代替刘氏作盘石安排。人多以为曹操为汉相,实为汉贼。;于是太原商曜,汉中张鲁,关中马超,安定阳秋等一时俱叛,曹操分命夏侯渊、徐晃、钟由等讨平。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特命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献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诸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二十一年(216年)五月献帝又加封曹操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年)夏四月,献帝又命魏王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以上诸项都是曹魏代替刘汉的实际步骤和得力措施。距取代汉献帝的傀儡地位仅一步之遥。时东吴孙权遣使上书称臣,称说天命。但曹操机敏地警觉到这是孙权的一个阴谋,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赋此诗表明心迹。

赏析

《短歌行》(周西伯昌;)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当他翦灭群凶之际,功高震主之时,正所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者,但东吴孙权却瞅准时机竟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曹操代汉而使其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号召,故曹操机敏地认识到是儿欲据吾著炉上郁!;故曹操运筹谋略而赋此《短歌行&周西伯昌》。西伯姬昌在纣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犹能奉事殷纣,故孔子盛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而当今天下时势与当年的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如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但他亦效西伯之德,重齐桓之功,戒晋文之诈。然故作谦恭之辞耳,又谁知岂无更讨封赏之意乎?不然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献帝下诏曰《册魏公九锡文》,其文曰朕闻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锡以二辂、虎贲、斧钺、禾巨 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系二国是赖。;又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尔龟。;又加君九锡,其敬听朕命。;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其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发挥。鉴于齐桓、晋文当初虽能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但终未能如西伯姬昌终其身而不代商纣,只是为儿子武王姬发创造条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备,那就瓜熟蒂落了,又何必操之过急而速招恶名呢!曹操在此诗中对齐桓、晋文之流贬重褒轻,实际暗讽他们未能深体西伯姬昌三分天下有其二;犹奉事殷;之真谛,只学得皮毛,而未入堂奥,他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义,故亦终其身奉事汉帝而不称孤道寡,故对孙权伺机上表称臣之用心,便洞若观火,使其毒计无所逞其能矣。观曹操此《短歌行&周西伯昌》其诗,乃一重大的代汉方略无疑。也是对如孙权辈等外内政敌企图把曹操推向高处不胜寒极端阴谋的粉碎措施。但当自己的臣下如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亦诚意敦请曹操称帝时,曹操亦坚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谋略之高超,实非常人所能及。遵循既定方针,实为曹操施政运筹之要略。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