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答案 > 知识百科

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哪首诗(霜叶红于二月花上一句及其出处)

发布人:其他 发布时间:2023-11-21

霜叶红于二月花上一句是:

停车坐爱枫林晚。

原句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这句话出自杜牧的《山行》,原文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作者】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名家点评

明人瞿佑《归田诗话》:予为童子时,十月朝从诸长上拜南山先垄,行石磴间,红叶交坠。先伯元范诵杜牧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句……至今每见红叶与飞落,辄思之。

清人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唐云:妙在冷落中寻出佳景。

清人黄生《唐诗摘钞》:次句承上“远”字说,此未上时所见。三四则既上之景。诗中有画,此秋山行旅图也。

清人何焯《唐三体诗评》:“白云”即是炊烟,已起“晚”字;“白”、“红”二字,又相映发。“有人家”三字下反接“停车”,“爱”字方有力。

清人盛传敏《碛砂唐诗》:敏曰:味此诗,似与“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后”之语同义。

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诗写山行,景色幽邃,而致也豪荡。

清人范大士《历代诗发》:结句写得秋光绚烂。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词坛,播诸图画。唯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近人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读此可见诗人高怀逸致。霜叶胜花,常人所不易道出者。一经诗人道出,便留诵千口矣。

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满诗意的`发现,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人物生平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岁,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迁官外放

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

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

唐时的黄州(古黄州又名齐安郡,唐时治所在今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在华夏属下等洲,兵连祸结,战火纷飞,官不曾安位,民不得聊生,是个地地道道的荒郡、废邯,晚唐以后是一处外放“逐臣”的地方,被京官视为“鄙陋州郡”,到北宋“苏门四学子”之一的张耒,在其《齐安秋日》诗中也曾说黄州是一处“齐安荒僻地,平昔放逐臣”的地方。

杜牧在黄州任上,无异于贬谪,但他对自己充满信心,文人逐放地方官,是官还是文人。世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杜牧在黄州的寓所是“使君家似野人居”,他为政清廉,《唐书》本传中称他“刚直有奇节”。明弘治《黄州府志》赞其“有才名,多奇节,吏民怀服之”。

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三年,把黄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也是唐代继韩愈之后的又一尊孔大家。黄州有孔子山、孔子河,是春秋末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过往之地,有“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等圣迹,山旁建有孔子庙(问津书院前身)。由于年久失修,濒临倾倒。杜牧为了宣扬孔子思想和施展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在孔子山扩建孔庙,拜谒孔子圣像,亲自改孔庙名为“文宣庙”,并在庙中设置学堂(时称庙学),教化士民。他虽身居吏职,仍在学堂讲学不辍。讲学之时,其弟子自远方至数百人。他在《黄州刺史谢上表》中说:“独能不徇时俗,自行教化,唯德是务,爱人如子,废鞭笞责削之,用忠恕抚字之道”,“使一州之人,知上有圣仁二天子,所遣刺史,不为虚受,熏其和风,感其欢心,庶为瑞为祥,为歌为咏,以裨盛业,流乎无穷”。

明、清时的《黄州府志》《问津院志》均载杜牧在黄州地方“兴学教士,立庙崇祀先圣,一时家循孔教,人颂儒书”。

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

会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诏禁毁佛教。杜牧对于这一措施是很赞同的,后来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详细叙述武宗禁毁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人生暮年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

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