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熬的把《苏东坡传》看完了。
很奇怪,我看了这本书,反而越加的讨厌苏东坡,甚至连书都不想看下去了。
苏东坡盛名于世,但他对曹操的这一番“高论”,确实在不敢恭维,曹操是疾病发作而死的,又不是拉去刑场砍头,你叫他如何“临危不惧”?曹操并没有呼天抢地的不肯去死,又怎么不英雄?老话说的好:“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曹操虽非去就义,但死的的还算从容能,絮絮叨叨的安排这些事就是从容的表现。不错,和许多英雄相比,曹操的这份《遗令》一点也不好,但这份《遗令》却普普通通,是在比那些有政治口号、写满官腔套话的遗嘱要可爱的多真实的多。反倒是“了不起”的苏东坡,多少露出了点庸人的尾巴。
再说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这件事吧,郑侠所上交的画中农民为了还春时欠下的债,死命的砍树卖钱,而他们却没考虑到,如果不放这份债,农民们会更加痛苦!
这本书,我再也不会看第二遍了。
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从人生经历上看,苏东坡的遭遇坎坷、磨难深重,亦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33岁时苏东坡一度进入中央政权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见不合,他便开始了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一生也未能逃离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35岁时他正当盛年,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恶梦般的贬谪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而离黎民百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个流放地。
在惠州的松风阁流连漫步时,他想到的是“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能放下的是个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禄。而百姓万民之忧乐却总是挂在他的心间。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平反冤情、为民请命……每到一地,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语堂称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而“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莫不浸润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
树酱现在看完《苏东坡传》前九章,主要讲述了东坡先生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初步入仕途的经历以及王安石变法期间的朋党之争。
东坡先生等人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文人风骨和为天下百姓之忧而忧的热烈情感是最让树酱为之动容的地方。
树酱还记得以前读《明朝那些事儿》这个系列的书时,不止一次地因为明代那些受奸佞迫害依旧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傲骨或隐忍或慷慨赴死的名臣们眼眶发热。
也让树酱想起以前和友人参观博物馆时,民国青年们那种从照片中、从眼神里就可以体会出的——愿意为国家前途燃烧自己的生命的热烈情感。
树酱觉得读前人的故事可以让自己在经历人生波澜的时刻更从容地去面对,因为无数睿智的人们已经经历过,他们会告诉你心境上再缓和些,行动上再果敢些,一切都会过去的。
当然,苏东坡作为诗人的豁达与不羁,作为兄长与弟弟子由的深厚情感,以及在官海的浮沉还在本书的后面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