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后感 > 观后感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精选10篇)

发布人:其他 发布时间:2024-02-26

什么是观后感?篇1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篇2

在国内娱乐圈的炒作中刘德华主演的《三国-之见龙卸甲》和周润发主演的《黄石的孩子》同期上映。我先是观看了前者,而在今日还没起床的时候看完了《黄石的孩子》我先不比对,对于票房孰优孰劣我暂且不表,但对于现实的教育意义上后者明显的高于前者对于我们当代人有着更深的启迪,尽管他们都是娱乐制造。

《黄石的孩子》是由西方导演执导的一部影片,用西方人特有的观察角度,为我们体现了一个近代对于中国来说比较伤痛的岁月里所发生的那感人一幕,坦率的讲就连主演应该也是西方的演员,很明显的看到所有的中国人包括我们的影帝周润发先生都只是配角。我在这里不是要诋毁西方人而是看到了感动,因为这种感动来源于真实。本片真实的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美丽交融,西方导演用他们独有的西方浪漫情感描述和恢弘场面巨制,面再现了哪个对于我其实也是很陌生的悲惨时代的场景,用一些可能我们自身的文艺创作者也无法达到的观察高度,为我们体现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剧中主角何克无疑是西方文明的一个化身,这一点我们无法逾越,因为本身西方工业革命比我们来的早,所以在那个时代无疑他们的创造力也是超越我们国人的,让我们在没有任何羞涩的惭愧,而是让我们更清晰的认知到中国的近代历史和近代文明。片中导演以他们西方人的独特视觉为我们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冷酷无情和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也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国民党执政当局的腐败无能和贪婪本色,更是体现了我们的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巨变。一个字“赞”。

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政客,更不是文人也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士,但我看到了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弥足珍贵的教育意义,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了三十年,就在今日的世界影响,生活水平与当年相比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是哪个时代而无法比拟的。但在现实中我们都会发现,你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别人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更何况哪个特殊的时代,在这点上我们无疑要向那位逝去的西方灵魂表示我的由衷感念之情,他也可以算的上是一个伟大的生命,值得我们珍藏和永远的怀念。前一日我在经常收听的节目里,收听到了有两位瘫痪的听众求助的事情,因为可能是节目本身听众范围所限吧,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求助二手的轮椅,而始无结果。所以感恩与对于节目的热爱,我就尝试着用自己的力量去体验帮助一个人又或是弱势群体。先是在西安范围内所有自己所知道的网站发帖,但是附和甚少,只是在一个《秦之声》的论坛很快的得到这样的一条回复,但也值得我高兴。回复内容(可以让他们求助当地的民政部门或残疾人联合会,因为国家每年有助残日和福利专项基金的免费救助)这个消息对于我这个从未受过别人恩惠也没有尝试过求助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最起码我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可以帮助别人,可是接下来的遭遇就犹如我去年的讨薪经历一般让人作呕和痛心疾首。我先后拨打了陕西省民政厅、民政厅福利处、西安市民政局、西安市残疾人联合会(这个让我感觉最恶心,也不知道哪个工作人员是否是怨妇又或到了更年期,接电话时的不屑和不耐烦。让我连死的心都有了,郁闷了得。怎么会在这样的一个接近慈善的部门有哪样的工作人员,如果是我本人求助又会怎样)最后没得法我有打了本地电视台的一个热线救助电话,依然是没有下文,我始终想把这句话拿来与大家分享“锦上添花小人多、雪中送炭君子少”就跟我前段时间反应给媒体、反应给3.15的问题一样石沉大海。我苦闷死了,为什么我不是一个公众人物又或是成功人士呢?我再次想到了去死。

作为中国人我觉得很悲哀,真切的悲哀。我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但我知道最起码的好坏是非之分,虽然我并不济,自己也是一个类似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之类的悲情之士。这回我更能体会到影片中的哪个年代给我的感动,无疑在这一刻哪个西方人的做法是伟大的是难能可贵的。但也有积极意义,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退缩,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方向只要你坚持,总归会有得偿所愿的一日。更宏观的一个体会是东西方人虽然有的时候会在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在人心向善方面有着天然的近似和类同,“人之初、性本善”了。感谢生活让我每天都在总结和进步中向前迈进,尽管还会有很多的未知或许是挑战,但是我只要每每想起《黄石的孩子》我就会相信人生不可能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虽然我还一直在路上。虽然我是一凡夫俗子,虽然我的简介还是哪么的肤浅。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篇3

刚刚看完了《黄石的孩子》,有一些小感动。

虽然影片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对白都比较好莱坞化,但那一份平淡中不经意流露出的感动,依然让我回味良久。

没有弥漫的硝烟,没有横飞的战火,没有荡气回肠的爱情,甚至都没有丝毫的煽情,导演仅仅用最平实的镜头,却展现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一个伟大的英雄。

乔治何克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正如托尔金所说,小人物成就历史,何克为我们书写了一段关于爱和坚强的历史。何克从战火弥漫的中国拯救了六十多个孩子,他做的并不多;他为这六十多个孩子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这就足够感到我们。

我实在无法想象何克是怎样在当时那种艰难的情况下带着六十多个孩子徒步穿行了五百英里的距离,导演甚至也没有用过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们的“长征”,但当何克和李到达山丹,看到那样一座破庙时的喜悦表情时,我们也许就可以明白这一路上的艰辛。

影片的结尾,是几位今天仍然在世的“黄石的孩子”讲述何克的故事,“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生日,我们都说我们的生日时7月22日,那是何克去世的日子”,这一刻,我真的感动了。

在这样一个爱国主义情绪过于火热的时候看到一部平凡的讲述抗日战争的影片,确实多了几分思考。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篇4

最初聽到這部戲的時候,它不曉得為何退出了今年的奧斯卡,小喬不戰黯淡出局。

一個天荒夜談的故事,一個洋人帶著60多個孩子,為了躲避戰,火歷經700多公里來到沙漠的邊緣重新生活。

也許是外人第一次把中國人眼中南京大屠殺的史實描繪出來,生澀的演繹成為了小喬在戲中的敗筆,作為一個談不上經歷,也說不上熟悉的外國人,怎樣詮釋都不妥帖。兩大華人影星的加盟只為了攻陷大中華市場,就像當年《海盜3》,不過這次發哥戲份倍增,應該有20分鐘了;楊紫瓊的話,只難忘她為了解救小喬最后為別人寬衣解帶的鏡頭。比較亮眼的還是女主角,不漂亮不做作但一切剛剛好。

第三次一個人看戲,完場時聽到后面男生抽鼻子,還不屑地盯了他一眼。到底還是我太冷血?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精选13篇5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石的孩子》观后感(精选13篇),欢迎大家分享。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篇6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1937年,刚从牛津大学毕业的英国人——乔治何克,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东京来到上海,本打算报道“日本是如何帮助中国的”,却目睹了日军占领中国城市后犯下的种种暴行。他目睹了日军在南京对无辜百姓实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等一系列暴行,并为之震动。身为一名怀揣着新闻理想的记者,在职业道德感的感召下,为了让世界了解战争的真相,他拍照写稿希望将南京的所见即感公之于众。他在战争中四处奔波,影片的开端,何克一味地想固守战争前线采集战争素材和资料,然而却辗转至战场后方的一所孤儿学校。在职业道德与人性道德的冲突下,经过慎重斟酌,最终选择留下并主动担任起了保护这60多个孤儿生命安全的责任,其身份的转折也由一名战地记者转化为了孤儿院的老师、修理工、园丁、家长等各种非记者的角色。为了躲避战争涂炭,他带着学校的60多个中国孩子长途跋涉千余公里,历经艰险,越过雪山来到他认为最安全的地区——山丹。故事的最后,何克也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留在了这片异土……

记者应不应该隐瞒自己记者的身份,通过“欺骗”的方式来促进采访进程?这是本片涉及的第一个新闻职业道德伦理讨论点,这也是新闻界至今都关注、讨论甚至备受争议的问题。

显然,受到西方正统精英教育的何克当时的选择是肯定的。日军对南京的信息封锁,何克不得不以冒充红十字会的名义来通过日军的检查从而进入南京。或许何克对于这种欢欣鼓舞的“欺骗”是因为受到火热的新闻理想的驱使,毕竟整个世界对于南京的情况尚一无所知,并只有日方的官方说法——他们是来拯救中国人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如此“大义之举”的真实性无疑是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战场的记者想要弄清楚的。

在新闻人的眼里,知情权是公众天然权利之一,而作为一名新闻人为了获取真实的信息并将之公之于众是其职业操守与专业主义的要求。若采访自由受到限制时,当天枰两端各站着维护公众知情权与隐性采访的道德悖论(此类采访所伴随而来的各种道德争议)时,在这之间做出任何一个选择无疑都是极为困难的。孰轻?孰重?当面对情况错综复杂的每一个现实问题时,记者在面临此种抉择时都必定要作出一个选择,而这个反复斟酌考量后的选择,也必定将遭受世人评价。

其实,这个道德伦理的讨论和电影《消失的子弹》所讨论的主题是不谋而合的:当目的公义时,是否能容许手段不公义以求最终达到目的的公义?这也就是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手段公义了就无法达到目的的公义;手段不公义却可以换来目的的公义,这大概也就是康德所谓的二律背反。对于新闻实务领域中隐形采访的道德冲突的讨论也将永远无法绕开这二律背反定律。

初到南京的何克满腔充斥着新闻理想的热血,高喊着要到战争的一线去,记者一贯是哪里有事情发生就冲向哪里的这样一帮子人,这大概也是所有战地记者最无畏最勇敢的心愿与表现。不是军人,从未受过专业军事训练,却和军人一样奔波在炮火纷飞的第一线,除了心中有着对新闻理想最无限的追求,我想不出还有其他任何理由能支撑他们活在时刻命悬一线的最前线。

影片前段铺垫描述何克对于战场一线的渴求,也明确地表达他对新闻理想的坚持,他对LEE(来自澳大利亚的随军护士)说:“我跨越大半个地球,不是来给这一帮孩子做保姆的”,这些陈述越是鲜明就越是凸显了何克选择放弃自己的理想而留守后方时迸发出的人性光辉,人性道德也因此变得更加的崇高。因为他本是有机会重返战场去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抱负的,然而离开时的最后那一回眸,看着江南典型建筑的青瓦白墙,他选择为这60几个与他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陌生孩子们而留下,对他们负责。

人性道德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冲突是本片抛出的第二个新闻伦理道德讨论点。一边是60几个无依无靠的年轻生命,另一边是愿意为之赴汤蹈火的新闻理想。选择,从来就意味着得到与失去。放弃个人理想实现的可能性,选择照顾这60几个不曾相识的孤儿,退居后方,整日以教书、修理、种地、教孩子们打篮球为日常事务,把保证60来个年轻生命的安全作为己任。

我想,这是何克放弃职业理想,表达对生命敬畏的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尽管,他作为记者并未像埃德加.斯诺一样被中国人民所熟知,也未像他一样写下《西行漫记》如此伟大的作品为后世所传颂,他甚至无法写入中国新闻学历史课程教材被新闻学学子们了解。但,他所保护的60来个年轻生命能在耄耋之年发出:“如果没有他,这个世界就没有我了。何克先生是我见过的最完美的人……”如此的感叹,应该也算是对何克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与人性的光辉最好的称赞了。

当记者在面临突发状况或身处事发现场时,记者的临场表现常常需要在职业道德与人性道德之间做出抉择。

新闻职业道德讨论职业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太近,有可能无法客观报道,但真实、客观、公正又是新闻职业最基本的准则;太远,有可能无法获得报道所需要的有效信息。然而,当事件来得太快太急到无法考虑新闻职业道德对记者的约束时,记者作为人之本能的反应应该是可以得到人们理解的。

就如,2006年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23岁的曹爱文。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报道现场,曹爱文不是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经过多次努力,女孩最终没能醒来。看着女孩的尸体,曹爱文哭了,泪水顺着脸颊滑落。这张照片一经上网,立刻引来众多网友跟帖,很多网友称之为当今“中国最美女记者”。但也有人认为,采访是记者的第一要务,因救人而放弃采访的做法并不可取。

当时和曹爱文一起抢救落水女孩小孟珂,并拍下她泪流满面镜头的《东方今报》记者闫善良,被当时的情景深深地打动。他在日记中写道:“她不顾女孩身上和面部的呕吐物……做出了一个让一名摄影记者一生都难忘的动作,一张红润的滚烫的嘴唇和一张冰冷的青紫的嘴唇牢牢对接在一起。这是一个生命向另一个生命的呼唤,这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拯救。当时,我距离曹爱文只有1米远……”

在我看来,曹爱文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第一反应是救人,就是在人性道德与职业道德间作出的本能选择。生命脆弱又转瞬即逝,作为一个人,一个对生命敬畏的人,一定无法忍受眼睁睁看着另一个生命的流逝而无动于衷。在如此这般的情况下,还去考虑采访第一位的人,或许根本配不上“人”这个称呼。

没有什么能够大于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这是人的本能,是人性道德的先行。这应该是所有新闻人谨记于心并为之践行的。这就像老人摔倒要扶,面对弱者要主动让出一张公交座椅一样本能,而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当今某些无良媒介为吸引眼球而泛道德化地将其提上议程设置,众声喧哗地去讨论到底应不应该扶起摔倒的老人,应不应该给他人让出一张座椅。这些命题根本就不应该成其为讨论的命题!我不敢想象如果一个社会失去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与尊重,这个社会将会是怎样一番冰冷无情的面貌。

柴静说过:“我当主持人,不为名不为利,只是喜欢这个行业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往来”,不以央视记者的身份与人交往,是以一个人的状态与人交往。”这也正是我所赞同的先行的人性道德。

因为,记者因个人职业选择而为记者,但,记者归根到底是,人。

首先,你得是一个人,其次,你才是一个记者。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篇7

看完“黄石的孩子”,男主角Hogg的思想变化让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情况下才能办成事?

Hogg是牛津大学的高材生,作为记者冒用别人的通行证,担着生命危险来到战火的前线——南京。作为一名记者,他忠于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那宝贵的瞬间,并将其展示给世人。可正如JackChen所说,这是一个“LuxuryDream”,他选择了做很多本不该属于自己的工作,如机械工作、教书和种地等等,甚至还担负起了60几个孩子的监护人,在缤纷的战火中将他们安全的转移到山丹这个地方。他成功了,成功的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留下来帮助这些孩子,并在无数的挫折中选择了坚持,这一点尤其令我感动。

电影里说,那是一个不“安全”的时代。一个连护士职业资格都没有的女人,被派上了前线维护无数士兵的生命,充当了外科医生等多种角色;一个牛津大学的高材生,却成为了60多个孩童的保姆;一个西点军校的学生,成为了游击队的一员。三个人的命运因为战争交织在了一起,演绎并升华。他们在那个不“安全”的时代,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我们也常在感叹时代的不利,环境的不佳,就像影片中的两位男主人公一样“拥有奢侈的梦”。可是,我们很多时候缺乏那种排除万难,坚持去做的勇气与决心。通过观看“黄石的孩子”,也许对我们有所启示。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篇8

看这个电影是因为一本书:《从牛津到山丹》,牛津没有去过,山丹倒是每年路过好几回,和我的出生地同属于一个地区。丝绸之路上一个卧在茫茫戈壁和巍峨祁连山之间的小县城,可能到现在都没有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山丹最有名的是拥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著名的电影<牧马人>就在那个地方拍摄。乔治何克的墓就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小县城已经静静躺了六十多年,每年都有很多多人来到他的墓前凭吊,大部分是他当初收养的那些孩子。

电影《黄石的孩子》就是在纪念乔治何克,这个“号称”是东方辛德勒的英国男人。这回好莱坞请来了在华人电影圈里的的风云男女周润发和杨紫琼在饰演电影里貌似可有可无的配角,也以无可争辩的镜头对准了日本军队在南京惨绝人寰的屠杀等暴行,旨在将二战期间那些个帮助过中国人民抗战的外国友人们集何克于一人,展现一下西方价值文化观念中仁慈博爱。结果是网上恶评一片,究其原因,主要是编剧中的史实错误和剧情上刻意编造,有一下点:

1,事实上,电影和黄石无关。实际地点是在延安的双十铺,因为翻译口音的问题二误打误撞成为黄石。从黄石到山丹的距离绝对不是500多公里,所以也无从谈起“小长征”。从黄石到山丹,最起码要翻过秦岭,那些个孩子能做到的话,难度绝对不亚于真正的长征。对于一个要歌颂真实人物的电影来说,这些谬误可以毁了电影,最起码看到的是粗制滥造。

2.在何克决定从延安去山丹的时候,原因并不是国民党军队要征用他们的学校和设备。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形,驻扎在延安的不应该是国军。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杨紫琼为了取悦那些国军军官而让他们在她房间里XXX的剧情,是可以让人喷饭的。

3.发哥的露面带有强烈的小马哥的影子。而从西点毕业,则也让强烈怀疑导演刻意杜撰的意图是为了讨好。片中那些说英语的人,则是完全服务于蹩脚的剧情。就一个打着史实的招牌的电影来说,着实已经削弱了展示在观众面前的真实性,失望之情已经无处不再,不管电影中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可信的。

在剧情上的纰漏似乎也隐约让我们看到了导演的尴尬,电影要在中国上映,电影审查不可避免,对于一个带有强烈好莱坞风格的电影来说,保证票房必须要保证,导演不想把电影变成地下电影,因为这样的主题放在美国似乎永远不可能有赚钱的希望。只有依靠中国观众的理解,才能首先在票房上取得胜利。尽管之前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和东方辛德勒的噱头,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还是将失望赠送给了他。虽然电影里温情一片,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里自给自足,学习英语,打篮球,重拾生活的信心。影片的最后,乔治的孩子们已经成为老人,在镜头前缅怀乔治,电影就此结束。

他不是国际主义战士,也没有永远活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也没有出现在课本上被时代传颂。我们只记住了他的乐观,坚韧和不畏强权。最后,把臧老的诗给他: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不知道你,是因为你不能像白求恩那样被写在了课本上。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篇9

不得不再次引用波普的愤怒,因为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那些被遗忘的无数的个人生活,他们的哀乐,他们的苦难与死亡。这些才是历代人类经验的真正内容……”

这部片子里有形形色色的人。

外国记者Hogg:从和平世家的文质彬彬青年,到咬牙切齿地说出"Sometimesyouhvtofight"。但他仍然心底善良柔软。不愿杀害两个日本侦察兵。只因为他更尊重“一个人”的存在。当国仇家恨,和战争,已经让绝大多数人模糊了对于“人”的认识只有“敌我”的分别,只有他,仍然想着,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家人,有自己的生活的“人”。无论他做了什么为谁为何而战是否曾经参与过残忍的屠杀,归根到底,都是一个人。只可惜,在时代的背景下,人的轮廓常常都被模糊了。只成为统计数字里一个微不足道的“1”。

外国护士Lee:她不认为自己是多伟大的人。只是看到了这一切,做不到袖手旁观。她不得不担负起本以为远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众多责任。她经历了失败的爱情。她认为自己没有明天。她用吗啡麻醉自己。她很真实。真实的伟大。

共产党员Jack:西点军校毕业生。军事将领的气度。

王太太:乱世之中,一个女人,撑着一间铺子,撑着自己的优雅。从粮食,西药到鸦片,军官。她优雅地讨价还价,优雅地妥协。她聪明事故,知道在这样的战争时代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则。她没有失却真性情,却收放得恰到好处。(我越来越喜欢杨紫琼了)

还有孩子们。

他们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再真实不过的warstory。

战争的阴影在他们心里造成的伤害难以想像。

石凯的跋扈。满腔的仇恨像地狱里的火。冰冷的火。

儒雅的青,永远忘不了“离开”带来的可怕后果。他上吊的时候,大概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只是被恐惧吞噬。

只是还好,剩下的他们到了山丹。

一个不毛之地成了世外桃源。沙漠,荒野,龙卷风。

任何自然灾害,大概都没有人类的自相残杀来的可怕。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篇10

朋友们的.怂恿下,我时隔3个月,再次踏入电影院观看这部《黄石的孩子》,我承认,对于这部电影,我并不是一个好的观众,当在影院正襟危坐了125分钟之后,我仍无法像一个影评人或者和身边的朋友一样,对这部浑身上下散发着好莱坞味道的大—片品头论足,甚至在四周灯光亮起的一刹那,我竟陡然感到有些眩晕,任由记忆中那几幕并不怎么煽情的场景肆意闪过。

这是一个平凡的故事,甚至有些拖沓、冗长的故事。乔治·霍格,一个为了了解真—相的英国记者,深入战场进行报道。不幸被日军俘虏,差点丢了脑袋,后被新四军杰克·陈解救,在逃离治病之时,偶遇日寇屠杀过后幸存下来的60多名性格各异孤儿,语言不通的乔治承担起关怀照顾这些孩子的责任,当战争的阴云临近之时,他又引领着他的“孩子”们踏上了西去甘肃山丹的行程,沿着中国的古丝绸之路跋涉千余公里,历尽艰险,越过雪山来到沙漠的边缘逃避战火,却又不得不面临新的人生故事……

确实,除却开头处南京大屠杀的惨景再现,以及孩子们头上偶尔飞过的侵略者飞机,山水如画的影片画面中,绝少涉及血腥、残酷的战争,更没有王侯将相的纵横捭阖,甚至连好莱坞大—片惯常的煽情桥段都绝少出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一个大人,几十个孩子挣扎求生的细节,堪称琐碎的生活片段。

对此,有人将其解释为西方导演特有的浪漫情怀,就如在霍格的菜园中高高挺立的向日葵,在生存之外,更流露出一种西方人对生活莫可名状的坚持,甚至是迥异于中国人对待这场战争的轻松感。然而,这部影片真的令人感到轻松吗我扪心自问。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诚然,琐碎的生活细节和孩子们幸福的笑容,几乎令我们忘却了战争,但当我看到那因无法忍受恐惧而上吊自杀的孩子惨白的脸庞,那因为仇恨而早早学会破坏、杀戮的孩子手中碎裂成两半的日本士兵家人合影和他那冷漠得几乎可以掉下冰碴的眼神时,我的心脏仿佛被一只手狠狠地攥了几下。

有些疼痛,更多的却是难言的羞耻。

无法忘记,影片开头处南京街头的疯狂屠杀,荷枪实弹的“野兽”将成群的国人驱赶到一起,再用机枪和刺刀肆无忌惮地收割生命,最终付之一炬……

无法忘记,中国—军队溃败之后,英国女医生在他的中国同行拉扯之下,不得不放弃倒卧路旁的中国伤兵时回顾的哀伤眼神……

同样无法忘记,一个英国人为了他的中国“孩子”免于被抓壮丁命运而锒铛入狱时,中国—军官义正词严的斥责话语:孩子们身上的血也是中国的……

恰如影片结尾时,几个当年的“孩子”用他们苍老而又真实的声音追忆的霍格:“他是个完人,是没有任何瑕疵的完人……”

然而,在“完人”的对比之下,我们又看到了怎样的国人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自己。回忆至此,除了感佩于主人公霍格伟大的人性的光辉,我的心中,更多的竟是难以言喻的哀伤,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