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如此类的问题尚缺乏清晰的答案,远没有解决,“甚至连对创造力下一个统一的定义都很难。”即使如此,教育中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却从未停止。21世纪人才竞争激烈,人才竞争的根本体现在创造力上。纵观法国、意大利等服装设计强国,无一不是在设计创新能力上具有突出的优势。因此,在我国服装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大力提倡品牌和产品创新以及北京市建设“时装之都”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力的服装设计人才,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建立创造力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
我国的服装艺术设计教育虽然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服装艺术设计理论和实践上并未得到充分体现。服装艺术设计是一种思维创意活动,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贯穿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设计思维培养的重要内容。国外服装设计教育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在设计人才创造力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对国外服装设计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研究成果、培养模式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为我国服装院校在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提供借鉴的经验。
一、关于创造力及创造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美国学者Feldhusen和Westby[1]提出,所有创造力的产品和想法都包括以下元素:新奇性、有效性。新奇性,有时也被称为原创性,指的是脱离熟悉性。有效性,指的是有创造性的作品能得到某种美学性、艺术性、精神性或物质性的结果。有创造力的作品必须是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任何有创造力的作品都会处于一个衡量创造力的连续坐标上,这个连续坐标的一端是作品对于作者是新的、有价值的,而另一端是作品对于一个社会的大部分群体来讲是新的、有价值的。这就是说,创造力是有不同水平的。教育者的任务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通过与服装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访谈,美国研究者TracyJennings[2]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供同行借鉴。
(1)学生和教师对“创造力”概念的不同理解会导致课堂上的误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需讨论什么是“创造力”并详细讨论怎样评价和评估创造力在学生作品中的应用。
(2)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创造力是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学习一些技巧而加强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热情、思路开放及自信心会对创造力有帮助,而胆怯和缺乏主观能动性是创造力发挥的障碍。由于创造力是与知识范围有关的,对服装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是获得灵感、提高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3)场合及物理环境对创造力的发挥有显著影响。作业应尽量少设限制,并给予足够的要求说明;教室应宽敞并有各种设备供使用,颜色应是中性的;教师应考虑学生的独特学习方式,适当提供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的作业和环境。
(4)学生与自己的作品有强烈的情感上的联系并渴望得到承认,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作品多参加时装会和时装设计竞赛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Wright、Cushman和Nicholson[3]在2002年做了一个调研,旨在发现服装设计工业雇主与服装设计工业教育者们对评价服装设计本科毕业生的成功因素有什么看法。研究发现,两组人士都认为,一些感性特征,包括个人能量、对服装设计的热情及创造力对服装设计毕业生的成功很重要。由此可见,刚出校门的服装设计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知识外,创造力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
时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关于服装设计课的创作过程到底有没有明确的理解?Murray[4]在加拿大怀雅逊时装设计专业学生中做了一个调研,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学生是否可以明确地阐述创造过程的存在和本质?为了找到答案,在完成了一个时装设计的各个环节工作之后,34名学生按照Murray的要求来回忆并描述他们的创作过程。结果显示,所有的学生都表示经历了一个多步骤的创作过程。具体步骤包括:产生创意、收集信息、整理选项、细化选项、头脑风暴、实施创意、简化创意、想象完成产品、考虑细节、重新组合、考虑各种可能性、提问、定稿、反思、实验及制作,这些步骤大多与文献记载吻合。没有一位学生经历了所有的步骤,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要知道他们如何具有创造力,什么时候有创造力,并且什么会激发创造力,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更有创新性。
二、国外服装设计教育创造力培养的模式和特点
1.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清晰的定位
从对国内外多所服装院校的考察调研看,无论是北美、欧洲等地区还是日本、中国,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都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这种多样化或许与产业需求、大学整体目标和定位有关,不论是什么类型的院校或处于高等教育什么层次,各院校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清晰的培养定位。这也是这些院校能长期适应环境变化并确立在服装教育领域地位的原因。不同类型的院校都为服装产业培养了所需要的设计人才,满足了产业界对设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而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各院校的培养目标中普遍强调的。具有代表性的如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MMU)提出的六点服装设计教育培养目标中,第一点就是“全面开拓学生的创作能动性”,其他五点包括:培养学生的理解认知与评判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能力以及寻找相应解决方案的能力;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将之与实际工作结合的能力;逐步加强学生自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我批判与评价的综合能力。著名的日本文化女子大学提出的目标则是:以培养涉及服装时尚产业界各个领域的世界认可的优秀人才为宗旨,“创造全新的美与文化”是其办学的精神。
2.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良好环境
国内外知名服装院校经过多年办学经验的积累,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这与各院校所处的产业环境、培养目标和定位是相适应的。从考察的各个院校的教学体系看,虽然各自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大部分院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教学体系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在课程设置上由基础到专业,而且强调设计、技术和市场的紧密结合,强调与服装设计过程各个阶段的对应。也就是说,创造力的培养需要自由和想象的空间,但更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训练和专业知识积累。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服装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其教学计划中提出的目标为:(1)设计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该是全方位的,除了制图等案头工作外,传递设计时的听、说、写等技能也应考虑在内;(2)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能够独立地进行严谨的分析判断以及自我批判的工作;(3)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4)通过全方位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我积极扩展学科视野的意识。良好的环境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国外院校不仅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形成了激发学生设计创作灵感的氛围,而且博物馆和图书馆等也为学生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或资讯。
3.重视学习过程
如果说国外各院校在培养目标和定位、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上有区别的话,但在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点上却相当一致,这也是目前国内院校最缺乏的。强调过程教学的原因是:设计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其结果自然会随着过程的演进而不尽相同。设计结果固然重要,但却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对整个设计过程进展的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教学中,要求学生将自己设计过程的每一步都记录下来,做成Portfolio(作品集)。教师对学生完成作品的每一步表现都有评价,而不是根据最终结果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们认为,一个设计师的才华是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最终的效果图只是那个时间段里的作品,没有未来性,而过程中的草图、图片、面料小样收集、颜色分配等才能体现设计师的亮点和创新点。
4.注重个性化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个性的鼓励和自由的氛围,这也是国外院校服装设计教学中所强调的。正如我国院校的服装设计教学更重视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而法国等院校则更强调学生自由个性的设计能力。后者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主动性。如法国的服装专业课程中,“记忆”和“发展”构成了重要的两部分。它们有一个相当长的关于了解各个历史阶段的服装款式发展历史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学生需要绘制出每个阶段的数百款服装式样,并努力记忆下来。这门课程的设置原理很简单:只有掌握了很多优美的词汇,你才有可能写出精彩的文章。“发展”是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个人能力的一种发掘。无论是对于在校学生还是已经从业的或者成名的设计师,设计的原创精神是最被推崇的,甚至对于某些人,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原创性是他们的职业生命。在学校里,学生的创作热情虽然得到鼓励,但是在设计课程上,教师却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怎样从历史的材料或生活的片断中来发掘灵感,而不提倡无理无据的妄想。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意思维是教师的工作重点,但是学生在创意过程中思维的连贯性则会被一些教师忽略。法国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就非常注重这种思维连贯性的培养,认为这种连贯性是一个成熟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三、启发与借鉴
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的服装产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从对国内几所院校的实地调研考察看,在服装设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基本形成了各自的特点,特别是一些院校通过频繁的国际交流或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或借鉴国际先进的服装教育教学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也应该看到,我国服装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加之教育体制和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服装设计教育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和创造力方面,与国际知名院校尚有一定的差距。
(1)国际知名服装院校都有清晰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定位,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而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历史较短,有些院校尚未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作出切合实际的定位,或培养目标的描述较笼统、概念化,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而服装设计人才创造力培养的有效性需要在清晰的目标和定位下获得,不同的院校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所处的环境,在创造力培养的连续坐标上找到自身的位置,形成自身的特色。
(2)国际知名服装院校注重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和定位的一致性,注重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形成了与服装设计过程相关联的课程体系。而国内的服装设计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仍需要通过改革,加强与培养目标和定位的一致性;需要基于服装设计过程来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加强专业课程间的衔接,使学生掌握设计过程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国际知名服装院校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性培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互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主题式教学等,都被证明是服装设计创造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国内服装设计教育差距最大的应该是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多数教师没有产业实际工作经验,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不够灵活,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等,导致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甚至是教师“讲设计”、学生“听设计”,而不是在教师指导下“做设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缺乏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积极引进有业内工作经验的教师,扩大国际交流,开拓教师视野,鼓励教师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设计创造力的关键。
关键词:服饰文化;服装设计;品牌服装
中图分类号:TS941.1
文献标志码:A
TheInherentAccordbetweenChineseTraditionalCostumeCultureandModernClothingDesign
Abstract:Thepaperexploresthestrategiesofmodernclothingdesignbydiscussingtheorigin,scientificconnotationandhistoricalchanges,etc.ofChinesetraditionalcostumeculture.BasedonthecasestudyofBASICHOUSETbrand,itpointsoutthatmodernclothingdesignplaysimportantroleintheinnovativeapplic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costumeculture,whilethedesigningelementsofChinesetraditionalcostumeculturewillbecometheprioritiesandhighlightsofmodernclothingdesign,andtheinheritanceandinnov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costumecultureisboundtobecomethefuturedevelopingtrendofclothingdesign.
Keywords:costumeculture;clothingdesign;brandedclothes
服饰,一词主要指衣服及其装饰。“衣”字,主要指身上的衣服;在我国古代,“衣”有两种解释,一种狭义的衣,专指人体上衣;广义的“衣”,则包括一切蔽体的东西。“饰”用来装扮人的形貌和外表,包括首饰配件纹样、妆式、发式、色彩,穿着方式和着装效果等。从文化意蕴上讲,学术界认为,服饰是指以表达人们的心理意识为特征,以具体人为对象而与人体发生了装饰关系的装饰物,就是关于人体装饰的文化。
如此以来,人们便赋予了服饰之文化的意蕴,服饰便承载了人类自身的审美观照和人们对美的认识。服饰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审美观念的革新,产生出不同的服饰文化。分析文化与服饰关系,可以从更高审美层次上去理解服饰文化深刻的内涵,并理解认识到人类对服饰运用的个性风采其实不仅局限于服饰本身,更重要的是与知识水平、社会习俗、审美情趣等内在气质的神形合一。
1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设计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内在契合基于服饰文化设计元素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用科学创
新的方法改革现代服装设计,根据服装市场对服装款式、色
彩、面料和工艺的要求,构建现代服装设计创新的时尚概念
基础上,挖掘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设计元素,将其运用到现代
服装设计的不同市场、不同人群以及不同品类设计中去。
1.1服饰文化设计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分析――以百家好品牌为例
1.1.1图案元素在百家好品牌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传统纹样经过千百年来的沉淀,凝聚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形成了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像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纹样,以及一些广泛流传的典故成语,均为中华民族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服饰纹样变化多端、式样万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人文精神。
1.1.2色彩元素在百家好品牌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对于色彩的独特感知,始于地老天荒的原始神话时期。早在原始萌芽期到夏商周乃至秦汉时期,在感悟色彩与发现色彩的审美历程中,中华民族有着从一到二、到四至五的历史性色彩图腾崇拜式的演进。简单的说,一是红色,二是黑白色,四是青红白黑,五是青红白黑黄五色。在品牌服装设计中,将中华服色为组合并借鉴到品牌服装设计中,展现品牌风格与设计特色的同时,为开拓品牌的发展奠定良好的色彩视觉魅力。
1.2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元素在现代品牌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如今,品牌服装设计在市场经济时代背景影响下,以多元化的发展方式覆盖着整个服装行业,在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文化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注重设计创新、传递时代信息成为当今品牌服装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从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为主导,模拟百家好品牌服装产品设计主题开发入手,结合服装设计艺术形式,运用线条、廓型、明暗、色彩、质感、空间等设计语言,为百家好品牌服装开发设计2014―2015年设计方案。
1.2.1品牌消费对象定位――模拟百家好品牌并开发其2014―2015春夏产品百家好品牌消费对象的判定可以通过消费年龄和消费取向来加以圈定,从坐标轴和消费者印象图来进行市场定位分析,具体如下:(1)品牌设计目标定位:2014―2015年春夏服装;(2)消费定位:18~30岁青年女性;(3)设计风格定位:前卫简约、舒适得体、朝气蓬勃、明艳时尚;(4)产品色彩定位:从2014春夏流行色中提取的宝蓝色、玫红色、鲜黄色、潮流绿;(5)价格定位:中档消费产品。
1.2.22014―2015年春夏设计方案本产品的设计方案运用拼接法和材料转化的服装细节设计方法,其造型设计是整个产品开发设计活动的重点,其次针对都市时尚女性这一设计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有序地色彩设计,最后依据时尚个性设计目标的以多元化、多风格、多形式的廓形设计姿态展示给消费者制定并实施操作计划,创作出大众认可的系列产品,达到最终的设计目标(图1)。通过这样的设计实训既培养学生了解整个服装品牌流程,又获得了经济效益;将学生推向市场的同时,也将学校推向市场,成为真正产学研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典范。
2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也与时俱进。作为服饰设计教育工作者,除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外,需将中国的服饰文化的精髓运用到服装模块教学中,同时在品牌服装设计发展道路上,探索中国服饰文化与服装品牌产品开发设计的契合点,科学评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内在契合的同时,正视中国服饰文化推动现代服装设计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用科学创新的方法构建品牌服装的设计创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销售创新的力度,将自主创新与行业创新相结合,来实现我国服装的市场价值和发展空间,使中国服饰品牌成为国际市场上重要竞争力量。
参考文献
[1]余强.服装设计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徐青青.对我国服装本科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2000,26(4):115-118.
[4]曹建宁.服装设计教育应适应服装产业的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4):105-106.
[5]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6]李好定(韩).服装设计实物[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7]胡蕾,朱秀丽.关于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24(3):330-332.
作者简介:孟少妮,女,1978年生,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市场研究。
关键词:服装色彩;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色彩基础;创新;改革
随着我国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教育的蓬勃发展、传统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适应于服装与服饰设计学科需要的艺术色彩也就随之应运而生、为服装与服饰设计学科的色彩基础训练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成为服装与服饰设计学科重要的基础课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是美化和装饰人体、表现人的个性与气质的一种手段。服装色彩是表达设计者思维的色彩、而服装色彩功底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服装与服饰设计的质量。如果一个连连服装色彩基础理论和配色规律都不熟悉、不会配色的人,设计出的服装与服饰效果会好吗?服装与服饰设计的三大要素:色彩、造型、材料所组成、所以、服装色彩教学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怎样结合服装与服饰设计学科特点、构建出服装色彩教学的基础训练模式、培养基础扎实、创造能力强的服装与服饰设计的高级人才、就成为服装与服饰设计学科教学中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我国艺术色彩的素质教育现状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确实很快、作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之一的服装色彩课程、究竟应该怎样来围绕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服装色彩课程的教学、一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各高校似乎都感到比较模糊、完全是沿袭了美术学的艺术用色的传统教学方法、而不是按照国外艺术设计学中的装饰用色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的、这样一套教学体系严格地按照内容简易程度依次逐步的进行训练。这种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技能基础训练方面、针对性比较差、除了个别悟性好的学生、能将色彩基础知识灵活的应用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大多数学生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学校缩小了服装色彩课程的课时量、还有的甚至从另一极端完全就把这门课程砍掉了。针对我国目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服装色彩教学的现状和各种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多方面的探讨、更有必要对现代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的服装色彩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服装色彩教学的实践与创新服装专业的教师、既是教师又是设计师:要具有一定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体验或者是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能对学生的创意提出中肯的建议。服装与服饰设计教学需要这样的一批教师勇敢承担起服装色彩素质教育改革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自己在国外工作时的教学实践体会、结合有关的资料、粗浅地认为服装色彩的素质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
第一阶段:我们可以在A4纸上画出24种色相环的图形,要求学生用装饰色彩卡纸按照图形说明来进行色彩关系的粘贴、主要以此来增加学生们的服装色彩的基础知识训练和服装色彩的感觉。
第二阶段:我们可以在A4纸上任意画出各种不同的几何形状图形、要求在色彩环境中可以引导学生们想象力、它们也会因为彼此的不同位置的不同而发生了一系列的色彩关系。创新是一种源于对感知把握到原形潜在变异的洞悉,通过服装色彩过程中的色相、明度、彩度、等变化、才能够创造出具有深层意义的新的服装与服饰形象。
第三阶段:我们可以在A4纸上任意画出各种不同款式的服装与服饰图形、要求学生用装饰色彩卡纸按照图形说明来进行粘贴、同时要根据服装配色的规律和原理进行自由组合服装与服饰的色彩搭配练习。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最紧密相连的是服装效果图和服装款式图。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采用艺术用色的方法调出各种艺术色彩、而老师在一旁重复的强调色彩关、当时画出的作品也是艺术用色的感觉、这样就和服装与服饰设计的装饰用色有很大的分歧。而服装与服饰是多变的、哪怕是同样一套款式的服装、每当不同的人穿着就会有着也就会有着不同的风格。所以、为启发学生们的想像能力、可鼓励学生进行各种款式、各种年龄段的练习、并且要求学生边看边练习、记录感受最深的色彩或色相以及明度等、培养学生立刻捕捉服装与服饰色彩感觉和感情的一种能力、在设计服装与服饰时、才能够立体而全面的考虑问题。服装和服饰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情下穿着打扮才能够衬托出人物的不同气质。
第四阶段:我们可以在A4纸上任意画出各种不同款式的服装与服饰图形、要求学生用装饰色彩卡纸按照图形说明来进行粘贴、同时也要根据色彩基础知识以及服装配色规律和原理、对各种女装、男装、童装等进行自由组合服装与服饰的色彩搭配训练。这种服装色彩基础训练和练习方法、大大的提高了学生们学习服装色彩设计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具体的表达出不同质感、不同结构、不同色彩的个性、为整个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内容增添了很多的活力。
第五阶段:我们可以在A4纸上任意画出各种不同款式的服装与服饰图形、要求学生用装饰色彩卡纸按照图形说明来进行粘贴、同时要根据色彩基础知识以及服装配色规律和原理、对未来几年的服装流行色进行各种预测的练习。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分析服装结构、款式、材料各自的特点、创造性地将这些服装色彩创造性的组合在一起、要求画面的色彩、色相、明度、彩度等都要有变化、有新意、多样而统一、均衡而和谐、用色要正确、配色要协调、以色彩明暗的变化来表现出服装色彩的构成关系以及服装配色技巧。
综上所述、如果梳理中国服装与服饰教育的历史脉胳、总结服装与服饰教育的经验教训、吸纳国内外先进服装与服饰教育的经验、发掘出中国服装与服饰文化精、,建立具有独特的服装与服饰教育的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令人兴奋的事情、改革的阶段性中也会存在的各种不足和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共同努力去解决、因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是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袁利,赵明东.打破思维的界限――服装设计的创新与表现[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2]世界时装之苑[J].上海译文出版社、法国桦榭菲力柏契出版社合作出版,2007(6):64-66.
[3]刘晓刚.品牌服装设计[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华梅.服饰文化论[M].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