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小学说明文的教学重点(6篇)

发布人:转载 发布时间:2024-03-06

小学说明文的教学重点篇1

加强小学语文训练,我们首先要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说:“语文就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所以,不管我们有再多的不同意见,有一点肯定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学习,培养他们正确的理解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正确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训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习到教材中的精华,为我所用,不断发展我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特点来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深挖教材,努力寻找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强,所以他们更喜欢直观的东西。同时,小学生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的记忆力非常强.接受知识的速度也很快,想象能力丰富。这些都是小学生年龄段的优势,他们的劣势就是对知识中抽象的部分理解力不够。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些特点。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谈一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相关训练。

一、正确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明确语文的教学任务

叶圣陶先生说过:平常说口头语言,写到书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吕叔湘先生也对此作过明确的解释: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言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的教学本质其实就是加强学生的文字和表达能力,能够正确地进行阅读表达,准确地书写。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四大基本功,不仅要教会他们这些,而且要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但目前有一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以“分析课文”为语文的教学目的,省略了说和写的部分,如果长期这样做,那对小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是非常不利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不断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读说写能力的最终目的。

二、遵循语言的学习规律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分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部分,这两部分也都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它是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帮助小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努力让小学生直接感悟到语言的作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改进,利用各种教学教具,引导小学生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含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抛开语言去分析课文和中心思想的教学.这样是有悖于语文教学规律的,也不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三、注重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是语文老师和小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通过必要的交流,让小学生掌握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学会更多的字词句。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加课堂教学,给小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在有必要指导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再介入其中,参与他们的学习。

小学说明文的教学重点篇2

一、妙趣开头,激活学习情感

我们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积极的情感,是说明文教学的重要渠道之一。结合说明文内容平实,语言朴素的特点。教学时,如能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好说明文教学的开头,营造“课伊始趣亦浓”的氛围,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其情绪饱满地去学习、去探究。1.情境导入。即恰当地运用图片、幻灯、录像、电影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2.语言激发。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吸引他们的注意。3.悬念设置。即精心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情。4.故事创设。即老师通过美妙的故事情节,链接到所学的说明文中,更好地为说明文的拓展服务,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

二、自主探究,激活求知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一切所感所悟都必须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就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乐于读,乐于思,学贵有疑”的学习期待。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积极思维。在学习《鱼与潜水艇》一课,我先让学生自己预习,提出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欲望来上课,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自己讨论,自己解决。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学习自觉性也提高了。另外,当学生觉得无疑时,老师还要善于“激疑”、“设疑”,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学生思维才能活跃,乐在其中,智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揣摩品味,激活语言精彩

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无论是放声朗读、个别读还是集体读,都是培养学生语感,丰富语言表达的最好的方法。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如果说明文的教学忽略语言文字的品味,仅仅只停留在对课文结构,说明方法讲解上,那教学了无生趣,枯燥乏味,说明文也就成了语文学科的“匆匆过客”,自然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让学生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精彩呢?我认为,教师须对教学细节进行精雕细刻,从文本出发,语言特点入手,依托语言,活化语言,让学生在读词语、读句子、读段落、读全文的过程中,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灵,才会悟得快、悟得多。在说明文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必能使学生领略到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品读之乐趣,激活语言的精彩。

四、化难为易,激活抽象想象

说明文的内容,有些阐述的是学生常见的事物,也有不少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直观教学,尽量利用插图、模型、标本等直观手段,让学生看到具体的事物,以加深印象,便于理解,并从中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鱼和潜水艇》,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鱼鳔和潜水艇中“柜子”的作用,就在课上用水缸、气球、小瓶做了演示实验:水缸内放满了水,用气球代替“鳔”,小瓶代替潜水艇的“柜子”。气球充满气,就浮了上来;放了气,就沉下去了。小瓶内无水时,就浮在水面上;装了水,它就沉下去了。这样的直观教学,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科学道理。实践证明:说明文要化难为易,就必须注重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多参加实验活动,还要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举一反三,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说明文的教学重点篇3

第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从阅读来讲: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从写作来讲: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从听说来讲: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引导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教读示范,引导分析

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步:自读实践,巩固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小学说明文的教学重点篇4

关键词:语文学习;小说教学;教学方法

根据小说课文的特征,找准教学切入点,注重切入技巧是关键。一般说来,有如下几种常见的切入方法:

一、人物分析切入法

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对于以人物形象鲜明为主要特点的小说课文,在教学中可直接以把握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先引导学生熟悉人物特征,然后再把握和挖掘小说的故事情节及与人物相关的典型环境,进而领会小说的思想主题。

例如,在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主要人物阿Q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教学时,可直接从把握人物切入,要求学生把握阿Q形象:(1)他是一个极端贫穷、地位地下、饱受欺侮的雇农形象;(2)由于卑下地位和屈辱现状,他有着自发的革命要求,希望通过抗争改变自己的现状;(3)他的思想有着封建、自私、狭隘的一面,再加上经常处于失败中,因而他有以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恃强凌弱为特点的“精神胜利法”;(4)一个性格鲜明而又有代表性的悲剧人物。

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造成阿Q悲剧的典型社会环境,挖掘小说所反映的“暴露国民弱点”“改造国民性”,唤醒民众,用新思想创造新生活这一深刻主题。

又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切入点为把握林冲的性格特征和变化:从刚到沧州服刑的安分守己、委曲求全,到执刀寻仇、正直刚烈;从接管草料场时的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到风雪中山神庙前奋起反抗、手刃仇人。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围绕“酒店”“草料场”“山神庙”三个地点来梳理情节,从而了解林冲被逼上梁山的轨迹,从而掌握小说所要表现的“”这一深刻主题。

二、情节梳理法

情节之于小说,犹如骨架之于人。抓住小说的情节,尤其是抓住情节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入地把握小说的内容。

例如,在学习《药》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从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切入,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药”这一中心事物,梳理情节:华老栓买药华小栓吃药茶客们谈药药效(华大妈上坟)。然后设疑让学生明确:“药”来自夏瑜的牺牲,华小栓吃药实际是夏瑜的血被吃,茶客谈药实际上也是茶客谈论夏瑜。至此,学生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进而就容易理解文章所表现的华夏两家悲剧及其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

在《项链》一文中,故事情节鲜明:借项链(开端)失项链(发展)借债务(再发展)识项链(高潮结局)。教学时,从情节切入,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然后设疑探究,就便于把握小说的其它问题,如主要人物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小说所揭示的思想主题等等。

三、环境把握切入法

有些小说十分注重环境渲染,通过环境来展现人物活动的广阔背景,甚至用环境来直接推动情节的发展。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如果能从把握小说的环境切入,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祝福》有着鲜明的环境渲染,主要人物浓郁的命运跟鲁镇的环境密切相关,在繁忙而热闹的祝福景象中祥林嫂的形象得以展现和变化,最后还在一片浓郁的祝福景象中死去。鲁镇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封建礼教的影响在这里尤为浓烈,在这样的环境里来演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小说的深刻主题就可想而知了。教学时,以环境为切入点,文章的其他重点难点就能迎刃而解。

四、情感切入法

还有些小说课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能直接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对于此类小说,教学时可直接从爱憎情感切入。例如:《守财奴》一文刻画的是一个吝啬成性、人性沦丧的金钱执著狂形象,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嘲讽和贬斥之情;又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从作者幽默讽刺的语言中我们不难读出别里可夫因循守旧、保守反动的特征,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既可笑,又可耻,更可怜的沙皇卫道士形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浓郁的情感支配下,研读课文,品味细节,完成情节的把握和思想主旨的挖掘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五、表现手法切入法

针对表现手法鲜明的小说课文,教学时就直接从手法切入。《明湖居听书》一文主要通过一个游方郎中老残的见闻,写了一个民间艺人白妞演唱梨花大鼓的高超绝技。情节不复杂,但在表现白妞演技方面手法鲜明。除了正面描写白妞的唱腔及千回百转的变化外,还充分利用铺垫、衬托的手法让主题突出。

学习这篇文章时,必然要注意表现手法,教学就从此点切入,抓住白妞的演唱部分,分析描写方法,然后再来把握前面戏园情况、琴师弹奏、黑妞演唱与主体内容的关系,在层层铺垫和衬托手法中体会白妞的高超唱技。小说的教学重在抓住重点和难点内容,只要我们能够根据文章的具体特点,选准教学切入点,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更简明、更有效。

参考文献:

小学说明文的教学重点篇5

第一步: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步: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小学说明文的教学重点篇6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

省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三、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第三册中,《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四、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五、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