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受制于传统观念,中医解剖学知识虽然有,但是观察不深入,描述不准确。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描述更像是黑箱方法,是根据不完备的解剖学知识和联想,对临床经验的一种创造性地总结。一方面,有人强调“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认为完全根据中医理论是很难应付复杂多变的病情的。另一方面,中医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又确实在应用着这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理论的片段,比如看到“汗多”的病人便认为很有可能是“气虚”,看到“苔腻”的病人便认为是脾胃功能出了问题。而在实际的临床诊疗中,又存在着“方证相关”的有效实例,即对于一个病种,确定若干证型,每个证型都有确定的药方,对从属于该病的病人,根据症状等因素,确定证候,然后按其索骥。刘渡舟的弟子在文中也写到:“刘渡舟教授擅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各种疑难杂病,他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所论述的脉症,将苓桂术甘汤的适应症概括为:水舌(舌胖大、淡嫩、苔水滑欲滴)、水脉(沉弦或沉紧)、水色(面黧黑或见水斑)、水气上冲症(心悸或动悸、胸满、眩晕等)。临床上不论什么病,只要见到上述特征性表现,就径投苓桂术甘汤,每可取得不可思议的疗效。”上述描述体现了中医现象学的本质特征。把中医和现象学放在一起,并不是简单的东西方比附,而是为了说明中医不能一切以科学主义为自我改造的标准,也不应固步自封而无所作为,应该将中医回归到现象学的道路上来,因为其治疗疾病的具体语境已经具有了现象学定义的科学本质———“科学就是对事物本身的真理的认识”。
2中医现象学
现象学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现象学一词所标识的应当是一种建立在直接直观和本质认识基础上的严格的哲学方法。它强调“面向事物本身,摒弃一切自以为是的前提”,它试图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在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之间找到一条新的道路。现象学强调将一切与“我思”有关的内容全部“悬置”,存而不论。现象学要求摆脱一切先入为主的成见束缚,直接关注所研究的问题和事物,在这种直接关注的“直观”中获得对事物的可靠认识,即明见性认识。明见性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中心概念,是指对实事的直接性明察。他也将这种明见性称为“自身被给予性”。明见性意味着一种原本的直接的被给予,是现象学中可靠认识的根本标准,胡塞尔称之为“一切原则的原则”。现象学突破了实证主义对于现象和本质、个别与一般的割裂,是对科学主义的哲学反思。所谓中医现象学,就是“悬置”一切中医理论和科学思想,直接关注临床症状、体征、方药、预后等相关因素的学问。现象学本身并不在意建立概念的体系结构,它强调的是在具体的语境之中,个别和一般是如何贯通的,从而显示出现象中的本质。要实现中医自身的明见性,需要进行中医现象学的还原,第一步就是对一切与中医理论相关的概念和思想以及科学理念进行悬置,第二步是进行本质还原,就是通过对现象进行“想象力的自由变更”,而直观到变中的不变,稳定有序的结构。
3中医现象学还原实例
本文作者:何大群工作单位:襄阳市护士学校
方是基础诸多学者认为《伤寒论》是古代“经方派”的代表,源于古代已亡佚的《汤液经》[3]。书中113方,被后世称为“经方”,其配伍严谨,疗效显著,为后人加减化裁应用广泛,是中医临床的常用方。方证教学的前提就是认真讲解经方的组成用量、组方理论、药物配伍规律,由于《伤寒论》中许多经方被收录入《方剂学》中,还应注重《伤寒论》和《方剂学》的内在联系。在《方剂学》中重点教授经方的组成、配伍和历代临床应用及化裁,而《伤寒论》中重点讲授其与“证”的密切联系,做到各有侧重的同时又相互补充。
首抓主证“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具体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的有机组合。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外必根诸内”,形象的揭示了证候与病机的关系。在一个复杂的方证中,常常有多种脉证表现,这时就需要提炼出主要的脉证表现。只有抓住方证的主证,才能明确其基本病机,有利于掌握并灵活地应用该方证。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首先抓主证。例如通过分析涉及麻黄汤的数条原文后,可知发热恶风寒、体痛、无汗而喘、脉浮紧是麻黄汤证的主证。当临床上出现上述脉证,即可酌情投以麻黄汤。又如脉结代、心动悸为炙甘草汤证之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是小柴胡汤证的主证等等。
方证结合,灵活掌握方与证,乃是《伤寒论》的核心,方是药组成的,而药又是证所产生的,但是证受到客观影响,又有灵活多变的特点[4]。在教学中应以方证为中心,首先全面讲解相关条文内容,让学生掌握各个方证独立的应用指征。再针对每个方证的纵向发展以及方证之间的横向演化关系,依据六经传变、条文次序,对每个方证加以推演论证,使学生从纵横两方面建立起各个方证的内涵和外延概念。同时要求学生树立方证一体的观念,方不离证,证不离方,在实践中能够以方测证,以证测方。归纳概括,全面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将学习任务化繁为简,且这种系统化的提炼更有助于记忆与应用。在《伤寒论》中关于方证的总结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例如一方证涉及多经病的情况,如桂枝汤证在《伤寒论》中涉及太阳病、太阴病、霍乱病篇等,小柴胡汤证涉及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厥阴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等,大承气汤证涉及阳明病、少阴病篇等。将这些条文进行集中归纳后,更加便于全面地掌握这些方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另外还有一些看似相同的主证,治则方药却迥异,可以通过同中求异分析其病因病机。例如五苓散证和猪苓汤证,两个方证皆以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脉浮为主证,但前者属太阳蓄水证,系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人腑,导致膀胱气化不行,水蓄膀胱所致,为表里同病;而后者为阴亏水热互结证,系阳明病误下伤津,邪热深入下焦,热郁水停所致。故前者治以通阳化气行水解表,后者治以滋阴润燥,清热利水。
《伤寒论》方证治法是中医学的核心,也是《伤寒论》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将方证教学应用于《伤寒论》的教学中,通过对比概括、提炼总结等方法,使复杂枯燥的条文化繁为简,纲举目张。不仅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经方,从而更好的学习其辨证论治的精神本质,为今后的临床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得到推广应用。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基础医学概论是中医药院校高职医疗美容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医学全貌,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1]。其内容贯通基础医学各学科,整合了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概论为后续的临床课程及处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然而,美容专业技术性较强,教师照搬临床医学类学生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授课显然不太合适。
关键词医疗美容;高职;教学
对于如何既满足学生学习临床医学知识的需求,又突出美容专业特色。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1突出专业特色,合理安排教学重难点
高职医疗美容的专业培养核心是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美容诊疗能力医疗技术人才。因此课程讲授时,应以围绕专业培养核心为原则,弱化学科体系,做到突出重点,不宜面面俱到。教学时精简授课内容,明确哪些是重要的知识点应重点讲授,哪些是该简单介绍的内容。笔者认为人体解剖学是美容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特别是与美容技能操作有关肌肉骨骼要重点讲解;讲解组织胚胎学时侧重皮肤组织的形态结构的讲解;生理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这部分内容为美容外科学、美容皮肤治疗、物理美容技术等多门美容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授课时采用与临床病例结合重点讲解。而遗传学、生物化学,这部分内容抽象,机理和计算公式复杂,可结合科普视频等形式给学生宣教。因此,合理分配教学重难点,将繁杂的知识点整合,化繁为简,既减轻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压力,又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模式
由于基础医学概论涉及知识面广,在有限课时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繁杂的知识点使学生记忆困难;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微观组织学的内容,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而一些较复杂的病理机制学生难以理解,这些因素都造成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学习兴趣不高,自信心不足或产生挫败感。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在授课时应用生动事例和简练的语言说明抽象复杂的内容。例如在讲解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时引用巴甫洛夫刺激狗产生唾液经典案例讲解,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掌握。在讲解重点难点时,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添加图片、音频、视频、动画flash等多种形式,更加直观和生动的让学生学习和理解。为开拓学生思路,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讲解呼吸解剖生理病理时,我引用科普短片或教学视频,把枯燥乏味的课本内容生动的展现在课堂。此外,教师尝试以系统为专题讲述人体结构功能。遵循认识的规律,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目前,滨州医学院对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采用系统教学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分子一细胞一器官一系统为主线”进行课程整合。打破传统的分学科教学模式,从考试成绩的分析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好的效果[3]。笔者将问题导入法、作业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更好的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知识网站链接,多方面、多角度的专业教育,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本门课程。
3加强师生沟通,促进教师之间学科交流
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利用课间或课后时间、书面汇报、座谈等形式与学生沟通,例如交谈中学生反映神经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专业术语多,内容抽象难以记忆,希望老师多增加教学视频,例图表等形式加深理解。积极听取学生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既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又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相长。由于基础医学概论是多个学科的整合,在内容上难免存在知识点交叉。为避免知识脱节或重复,各学科授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就尤其重要[4]。我校每周二下午业务学习时间,安排集体备课或讨论会等形式集中交流,这种形式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和才能,促进优势互补,能及时调整和解决教学存在问题。同时,各学科教师之间集思广益,保证知识框架系统性、完整性,避免教学资源浪费。笔者团队根据教育部关于“医学技术”类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精神,结合高职高专美容专业特点,编写教学大纲和对应内容的练习题库,由课程教学秘书汇总编辑成复习指导手册,学生在课后业余时间通过练习试题库检验学习效果及巩固重点知识,在复习指导手册的辅助下学生期末考试心理负担减轻,有效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立足技能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中医药院校开设医疗美容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技能型中医美容人才。基础医学知识实用性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在实验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采用案例法、互动模拟练习、标本模型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直观理解授课内容。例如讲到胸骨角、阑尾麦氏点、墨菲征等,先用多媒体放映多个图片,要求学生选择对应术语正确的图片,最后要求学生在自己身体上扪及。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应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教学的革新。除了可以整合理论课,也可以将实验课整合配置。笔者认为解剖学和组胚学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安排1次实验;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药理学整合为人体功能学与药理学安排2次实验,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安排1次实验,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为病理学安排1次实验。多安排些演示性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部分实验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供学生课外学习。
5结语
高职医疗美容专业开设《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但是《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整合课程,开设时间不长,教学方法和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并加强授课教师培养及团队合作,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光主,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晗,梁平.医疗保险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教学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172-1173.
[3]李笑岩,曲洪林,金昌洙.《基础医学概论》系统化教学效果评价[J].科技息,2012,22(86):122-123.
[中图分类号]R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b)-013-4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的基本特色之一,研究者颇多,但也有一些问题至今仍未能达成共识。本文就近20年有关辨证论治的热点问题作一综述,以期能为该类课题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1证的概念与本质
1.1证的概念
对于证的概念,众说不一,主要观点大致有四类:一是证据,认为“证”是证据、证验,此定义是从字的本源出发[1];二是证候或证候群,如韦黎认为近年来某些所谓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工作中,某些内容是不折不扣的证候群模式[2];三是各因素的综合概括。2004年结题的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项目“中医药基本名词规范化研究”课题组给出的证的概念为:证是对疾病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本质的概括[3];四是机体在疾病中的定型反应形式[4]。
1.2证与证候
证与证候等同说。证与证候的含义由于历史的渊源和词义的变迁,至今学者尚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二者是同一个概念,如《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即认为:“证,是证候的简称,其含义是证据或征象”[5]。证包括证候说。徐木林等通过对《伤寒杂病论》原文的剖析,认为“证”是由证候与病机组成的统一体,即证候是证之外候,是病机的证据,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是证候的根源,证候与病机组成“证”[6]。
证与证候平行说。持此观点的学者多认为二者是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关系。刘进等认为:从现实来看,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的概括[7]。郭蕾、王永炎、张志斌提出证候是一个非线性的“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的复杂巨系统,包括“证”与“候”两个方面。证,是指对疾病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机概括,或非疾病机体的一定阶段的机体状态的概括;候,是指这种病机或状态的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表现[8]。这里,证与证候仍是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关系,只是证又拓展了非疾病机体的一定阶段的机体状态的概括含义。朱文锋等亦撰文建议从概念上这样区分:“证”为病变的本质,“证候”为证所表现的现象[9]。
1.3证的本质
有关证的本质,有些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看法。如朱文锋认为中医“证”的概念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它源于临床,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又是一种抽象了的理念,用现代方法难以实证。中医学对于“证”的研究,要扬长避短,采取以“虚”统“实”的思路[10]。门九章、韩向东提出为揭示“证”的本质,应明确中医“证”与西医“病”的关系;为揭示“证”作为有规律的病理表现这一本质,凡属同“证”,不论何种“病”,皆进行尽可能多的指标检查;寻找微观指标与客观表现的共变关系临床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进入实验研究阶段[11]。陈小野提出证候实质研究中的弱特异性,姚魁武、王阶针对这种弱特异性,提出应从规范中医理论概念、继承发掘古代文献精华与当代专家的系统调研相结合、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应用现代科技等多方面入手,探索中医证候的实质[12]。
王旭东提出证的本质是疾病的现时状态或机体功能的现时状态[13];危北海也认为“证是机体对病因的整体反应状态、抗病调控反应状态”[14];祝世讷认为“证”在本质上是功能性病变,“病”在本质上是器质性病变[15]。孙屏蹇等认为中医学反映邪气的损伤表现就是“病”,证机是人体对外来刺激的反映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16]。
宋红普试图从体质与证的关系中挖掘证的本质。他提出体质和证密切相关,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证型,决定着证的转归和疾病的预后,体质和证共同反映着人的生理病理状态[17]。匡调元也认为体质往往决定着他的生理反应的特异性及其对某种治病因子的易感性和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18]。王琦则认为:体质与证既有着本质的差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证的背后或多或少体现着个性的体质特点,但在一定情况下,某些证候与体质状态并不一致。当某些疾病超越体质制约的过程时,则又反过来影响体质的改变[19]。
2辨病与辨证
2.1二者关系
多数学者认为一般情况下病与证是相随的,二者应结合起来运用。如徐永昌等撰文从历史的角度认为辨病辨证论治一直是中医的精髓[20]。杨维益等提出有关辨证论治的六个方面的令人困惑的思考,认为在“上面提出的六个问题未能满意解答之前,我们应当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并重,不要厚此薄彼”[21]。周仲瑛在谈到辨证与辨病时也认为二者有相互补充的关系[22]。刘保延、张志斌从古典医籍有关外感病辨证方法的梳理中,得出每种辨证方法都是以一类疾病为基础,每一种辨证方法所辨之“证”必须与作为基础的“病”相结合[23]。
2.2辨病之“病”是西医的“病”还是中医的“病”
徐永昌等提出在疾病某个阶段“无证可辨”,如某些恶性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等,早期诊断只能是西医的诊断仪器和化验及病理检查等,中医治疗的根据只能是对同种疾病积累起来的治疗经验和中医现代的研究成果,可见这里所说的辨病主要指辨西医的“病”[25]。余瀛鳌数十年来从事临床诊疗和文献研究,一直认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结合非常重要,他本人始终着力于“通治方”的研究和临床运用。对于“病”,他认为不只是中医病名,应该说,西医病名已经占有了相当重要的位置[25]。
周仲瑛则强调中医的辨病不能单纯理解成辨西医的病。中医的病名内容很多,有些至今仍有特殊意义,如中风病。对现代医学病名的认识,也必须以临床表现和病机为依据,切忌“对号入座”。如西医的“糖尿病”不等于中医的“消渴”,而中医的消渴,也绝不仅含糖尿病。那种认为中医只有辨证,而辨病仅是指西医病名诊断是不够全面的。由此看,周老主要是强调辨中医的“病”[22]。
岳美中在晚年总结一生治疗经验指出:“我们体会到若能不停留于辨认证候,还进而辨病,辨病名(包括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论治注意古今专方专药的结合运用一定成果更好;同时,也只是在此情况下,因人因时因地制方的作用才更有治疗价值”[26]。这里,岳老明确提出辨病名同时包括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
2.3如何结合
周仲瑛是辨证的同时根据“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如中医辨证同属阴虚火旺证,如见于肺痨,用秦艽鳖甲散;见于失眠,用黄连阿胶汤;见于遗精,用知柏地黄丸;见于心悸,用天王补心丹;见于汗证,用当归六黄汤;见于郁证,用滋水清肝饮[22]。邱德文认为辨证与辨病结合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辨证分型。这是目前中医临床各科已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二是辨证论治加专方专药。这也是逐步通过从临床实践积累上升而成的经验总结[27]。余瀛鳌则是用中医的理论分析西医“病”的病机而采用不同的治法。如消渴为西医所说的糖尿病,一般采用益气养阴、清热生津调中,但中医的消渴可能还包括西医的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治法就与糖尿病有所不同。同样是消渴,西医诊断不同,其立法、方药往往同中医有异,有时尚须另开施治法门[25]。王今觉则提出辨病证医药学,即在临床时首先根据“病”,研究针对核心征结的药物(核心方药),再对于“病”的个性特征(“证”)进行辨证论治,使用药物(卫星方药)[33]。
3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
所谓微观辨证,沈自尹的定义是“在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处在较深入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简言之,是试用微观指标认识与辨证”[29]。邱德文撰文认为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实验诊断、医学影像诊断方法的运用,以及现代检测仪器,检测手段弥补用肉眼观察的不足,使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27]。杨维益等也认为:中医的传统辨证方法是宏观辨证,是“知内揣外”、“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而微观辨证就是从检测指标来证实宏观辨证的正确性,是通过寻找一定的生理、生化指标来印证中医的证,从而认识在证出现时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用实验分析补充直观的外象观测和传统的逻辑推理[30]。
4辨证论治的规范
4.1寒温统一
这个问题从5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近20年来依然有学者继续提出自己的看法。肖德馨提出以六经概三焦卫气营血的“六经辨证纲要”[31]。邓铁涛则认为从建国以来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的资料来看,主要是采用了卫气营血辨证,因此应该将温病与伤寒统一于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下[32]。仁则把伤寒温病辨证分析综合,分别从伤寒太阳病与温病上焦卫气分证;伤寒少阳、阳明、太阴病与温病气分证;伤寒少阴病、厥阴病与温病下焦营分、血分证三部分总结异同,并统一为一个辨证体系[33]。万有生则认为应以表里寒热虚实为纲,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脏腑为目,分为表寒虚实证治、表热虚实证治、表里寒热虚实证治、里热虚实证治和里寒虚实证治[34]。
4.2证的规范化
当代有关证的规范化自80年代轰轰烈烈展开,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要课题到各个中医研究机构到许多专家学者,都投入大量的精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病名证名的规范。研究成果有《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等;二是疾病与证候的分类与结构的规范。如有关证候的国标、行标、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三是病证的诊断标准。学者们根据中医古籍记载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已经制定出若干病证的诊断标准。如中风、脾气虚、心气虚、肾气虚证等等。
4.3辨证论治新体系
相对于寒温统一,还有许多学者试图融合各种辨证体系的优点,形成统一的辨证体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方药中的“辨证论治七步”和秦伯未的“十四纲辨证”是其中影响广泛的代表。近20年建立统一的辨证新体系依然是中医界研究热点,如:
徐木林提出的新体系是以五脏系统为核心,其层次结构是五脏系统病名辨证论治;证由“辨证五环节”(即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组成,证的层次是基本证复证多级复证;证的核心是病机,病机由三要素组成[35]。
孙屏蹇等认为要综合各种辨证体系,首先要使他们的优势特征结合在一起,如“六经辨证重在病的动态分析,八纲辨证重在病性分析,脏腑辨证重在病位分析”。通过分析,孙氏等认为“病位、病因和体质是形成证候的三大要素,辨证就应在综合临床各种症状和体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医基础知识,重点分析三大要素,从而作出正确的证候判断”[36]。
朱文锋认为“辨证”就是要辨别当前证候的部位与性质,这是形成辨证统一体系、方法的基础。归纳辨证的基本要素,“辨病位”包括辨证候部位的脑、心、肺、脾、肝、肾等和辨证候层次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太阳、阳明等约30项左右。“辨病性”是指辨别证候变化的本质属性,即形成当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包括“气、血、阴、阳、津、精虚、亡阴、亡阳、陷、不固、风、寒、湿、燥、火热、暑,虫、食、痰、饮、水、滞、瘀、血热、血寒、闭、逆、余(毒、脓等)”等约30项内容。明确辨证的60项左右基本要素,由辨证要素组成约150个常见证,约800个规范证名,然后以脏、腑、体、窍病位为纲进行证候归类[37]。
王永炎院士继2004年发表“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后,张志斌、王永炎提出:中医证候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多维多阶的复杂系统,必须引进复杂科学的理念,建立一个既符合现代规范要求,又能够适应临床证候动态多变的复杂情况,合理体现辨证论治圆机活法特色优势的、多维多阶的辨证方法新体系。以象为素,以候为证,病证结合,是构建辨证方法体系的中心理论。证候要素,应证组合是构建辨证方法体系的两个重要环节,这两个环节的关键在于降维升阶。首先是通过证候要素的提取,将复杂的证候系统分解为数量相对局限、内容相对清晰的证候要素;然后通过各证候要素间的组合、证候要素与其他传统辨证方法系统的组合等不同的应证组合方式,使辨证方法体系不再是一种由各种具体证候单纯的线性联系组合的平面,而具有复杂的多维多阶立体交叉的非线性特征,但是通过清晰的证候要素表达与应证组合规律的寻找,这一复杂的辨证方法体系具有可控性[38]。这一构想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正在深入研究之中。
5辨证论治的发展
5.1发展和趋势
邓铁涛举例热带病研究对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辨证应用等,说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与实践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借助于新科技而不断深入不断提高”,同时谆谆教导:“中医药学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走按照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不能走拿西医理论改造中医、以现代化之名去化掉中医之路,否则将成为中华宝贵文化的败家子,成为炎黄子孙的千古罪人[39]”。
邱德文总结辨证论治的五大趋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趋势;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趋势;方剂剂型改革的趋势;综合治疗(包括针灸治疗、气功、推拿、按摩及其他非药物疗法、各种自然疗法、药膳、养生康复、心理疗法及音乐疗法、色彩疗法等)的趋势;辨证论治规范化的趋势[40]。
马梦茵、陈家旭总结辨证论治的发展方向: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辨证论治和现代医学检查相结合;辨证论治与动物实验相结合[41]。
5.2对辨证论治的质疑
王旭东从历史角度阐明辨证论治的法则直到南宋之后才确立其统治地位,之前并不是中医的主流。从辨证的角度提出,辨证论治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方法,只注重“思辨”,懒于“循名责实”,在其“灵活变通”的特点背后,隐有“保守”的潜在性质;辨证论治取得疗效的高低有很强的主观性,它对许多医学事实缺乏指导和解释能力,这是中医治疗体系难以客观化、规范化的主要障碍[13]。王玉川认为所谓的“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实际上是一个只求稳定不求上进的口号,是个套在中医工作者头上的紧箍咒,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予以废除[42]。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辨证论治各方面的研究不可谓不丰富、不深入,从定义、本质、比较、规范各个层次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传统中医辨证方法体系到现代中医辨证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作了不同角度的分析,从国家到地方到个人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获得了一批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的研究成果;但是有关辨证论治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取得广大中医工作者的共识,有些研究成果在临床上推广的情况也不太理想,尚需大家群策群力,把辨证论治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陆广莘.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原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5):3.
[2]韦黎.病、证、症、候的沿革和证候定义的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6,2(11):7.
[3]中医药学名词审订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81.
[4]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198.
[5]《中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21.
[6]徐木林,黄修涛,王秋琴,等.“证”是病机与证候的统一体――从《伤寒杂病论》谈起[J].国医论坛,2002,17(5):1-3.
[7]刘进,徐月英,梁茂新.证及其易混概念的辨析[J].医学与哲学,1998,
19(9):472-475.
[8]郭蕾,王永炎,张志斌.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5-8.
[9]朱文锋,黄碧群.证、证候的辨析与规范[J].山西中医,2005,21(3):1-3.
[10]朱文锋.论中医“证”的实质与辨证方法[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3):34-35.
[11]门九章,韩向东.中医“证”的研究思路再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5):18-19.
[12]姚魁武,王阶.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现状与思考述评[J].中医药学刊,2003,1(9):3-5.
[13]王旭东.辨证论治法则的历史观、辨证观[J].中国医药学报,1988,3(1):53-55.
[14]危北海.有关证的实质的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4):6-8.
[15]祝世讷.深化“证”的研究,发展功能病理学[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2):88-92.
[16]孙屏蹇,张成博.对辨证与辨病的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3):47,172-175.
[17]宋红普.体质分析与辨证论治[J].中医研究,1998,11(4):1-3.
[18]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198.
[19]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296-297.
[20]徐永昌,杨军.辨病辨证论治古今观[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4):6-8.
[21]杨维益,陈家旭,王天芳,等.对中医辨证论治于辨病论治的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2):13-15.
[22]过伟峰.审证求机知常达变――周仲瑛教授谈中医临床辨证的思路与方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3):133-136.
[23]刘保延,张志斌.古代辨证方法的研究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5):7-8.
[24]徐永昌,杨军.辨病辨证论治古今观[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4):6-8.
[25]余瀛鳌.溯因・辨病・辨证论治三大要素[J].中医药学刊,2003,21(3):329-330.
[26]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十年论文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21.
[27]邱德文.中医辨证论治发展的五大趋势[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2,14(1):1-4.
[28]王今觉.从辨病用药、辨证论治谈辨病证医药学[J].中医杂志,2000,41(7):443.
[29]沈自尹.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J].中医杂志,1986,5(2):55.
[30]杨维益,陈家旭,王天芳.关于中医“证”研究的思考[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1):5.
[31]肖德馨.六经辨证纲要[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8(3):1-8.
[32]邓铁涛.邓铁涛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6-109.
[33]仁.伤寒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的研讨[J].贵州中医学院学报,1985,6(2):5-11,(3):1-4.
[34]万友生.论热病的寒温统一和内外统一[J].中国医药学报,1986,1(1):10-13.
[35]徐木林,王秋琴.对走向“现代中医学”一些问题的思考[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1):59-62.
[36]孙屏蹇,张成博.对辨证与辨病的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3):172-175.
[37]朱文锋.创立统一的辨证方法与体系[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1):7-10.
[38]张志斌,王永炎.辨证方法新体系的建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1-3.
[39]邓铁涛.再论辨证论治[J].新中医,1999,31(4):8-9.
[40]邱德文.中医辨证论治发展的五大趋势[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2,14(1):1-4.
[41]马梦茵,陈家旭.论辨证论治的发展方向[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6):367-369.
[42]王玉川.关于“辨证论治”之我见[J].中医教育,1999,18(3):9-10.
疲劳和未病都是疾病发展中一个必然层次,是疾病发展中的低级或初级阶段,他们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在此阶段进行适当的干预,阻止其发展,步入健康的方向。所以说对疲劳与未病的认识就显的尤为重要了。
“疲劳”、“未病”在现代“中介”理论中的不谋而合
作为科学辨证法的“中介”范畴,实际是指居于或介于矛盾运动过程“中间”和“之间”的、充当矛盾双方自身转化和相互转化的桥梁、纽带和媒介[2]。自然科学中的“中性”,在科学辨证法的哲学中,便是“中介”。“未病”是人们曾经历过的体验,他们是人体健康与疾病过程中某种特定的中间环节或阶段,它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就是“中介理论”、所说的“中间阶段”和“中间环节”。疲劳在正常人的生活、工作、运动以及人类疾病中都起到了它的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疲劳作为一种警戒信号,在人类正常生活活动、运动与休息恢复之间,以及在疾病的减轻、康复与加重、甚至死亡之间,起到了它的中介作用。作为疲劳和未病都是健康和疾病的中间过渡阶段,向何方向演变、如何使这一演变有利于人体健康,这也就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疲劳是未病、已病最抽象的简单性原则概念
简单性原则是科学和哲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3],是将复杂笼统、庞大、深奥的事物变为高度抽象,一语全括为简单化概念。目的是透过诸多现象,获取本质和规律。是把复杂纷繁的事物与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进,制作出能高度概括的概念和理论系统。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疲劳”确实普遍存在于是末病、前病、微病、不显病、潛病和已病之中。疲劳作为一种病证表象,客观存在于人的生命过程,做为一个高度概括符合于简单性原则的人类自身所感受到的症候,是现存各种医疗仪器,计量所规定的标准中,最敏感、最精微、最易于计算其量数的金标准。是揭示各种失去非平衡稳态过程中,人体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复杂而模糊,难以一时说清楚的精髓概念和开匙锁点。疲劳作为概述人体一种既特殊性又普遍的疾病名称,是符合简单性原则的。是符合人类科学发展史所呈现的事实的。疲劳是表象人类与大自然,社会及其自身所经历各种致人体功能衰减过程所表现出匮乏信号的警示,是历史的真实。是对人体处于疲劳疾病状态所映现的复杂性、模糊性,经过科学抽象所获得的最精髓、最简单性概念的真和美的体现,是未病、前病、微病、不显病、潜病和已病的最简单性概念的根本原因。
“疲劳”、“未病”在耗散结构理论中的不谋而合
【关键词】诊法辨证发挥
诊法,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简称四诊。辨证即分析、辨析疾病的证候。
一般认为,“证候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提示了病因、病性、病位、病机和机体的抗病能力等,为治疗提供依据,并指明方向。这一定义将证候限定为诊断学概念[1]”。中医学术史上,证候是一个多义术语。现代“证”多限定为诊断学概念。
1“零证”表达式
证是指中医特有的诊断性的、疾病本质属性的概括。辨证以八纲为本;中医辨证首辨阴阳。根据人体出现的症状和体征而得到疾病的本质属性、特征和规律的诊断即为辨证。证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阶段体性的、本质性的、症状组合。
用辨证的观点认识疾病,中医辨证首辨阴证和阳证。若用辨证的观点认识健康,健康当属何证?中医辨证有阴阳;数学有理数分正负,阴阳与正负其间都隐含了一个绝对的中值—零。
因此数学地辨证健康,健康当属匀平、中庸的零证。
健康人无证,“无证”规范的表达是“零证”。零为阴阳的中值点;无零何谓阴阳;故零证亦可辨。《素问·调经论》平人脉证:“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脉有胃气。心气充,宗气积于胸中等,都是平人之健康辨证。
就健康状态而论,不同的病理变化导致了全体质的零反应。因为阴阳消长动态平衡,总是存在阴阳的颇偏,只要不超过机体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只要不符合当前临床诊断标准,均属正常生理状态。
无证的规范表达式为“零证”。健康状态的人无证;亚健康状态的人亦常无证。因为,现在一般都认为亚健康状态是健康的低质状态;至少亚健康状态也包括健康的低质状态。
中医学的辨证观念指导人们从整体、全面、运动、联系的观点,而不是局部、片面静止、孤立的观点,去认识健康与疾病[2]。所以健康亦可辨证;零证亦可辨。
2广义疾病和广义辨证
日常生活中“病”的概念很不规范,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们有时从“症”论病;有时从“证”或“征”论病;中医多数场合是“症、证”合参论病。田德禄主编的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内科学》就是规范地“症、证”合参论治40种疾病。广义疾病[3]包括三类不同的子概念。即:主观性疾病、诊断性疾病和已病性疾病。
①主观性疾病,包括主观自觉疾病和主观他觉疾病。它强调凭主观不适感而自定的疾病或因异常的行为表现而被主观他定的疾病。
②诊断性疾病,医者凭籍临床诊断标准而认定的疾病。
③诊断性疾病若能分析、解释主观性疾病,则综合为已病性疾病。已病性疾病为最规范的疾病表达—狭义性疾病。
辨证论治是中医科学的一大特色。可有些疾病,特别是亚健康疾病临床常证无定候,或既无色诊可查,又无脉症可辨。王琦适时总结出并不断完善了中医体质学说,建立了“辨体一辨病一辨证诊疗模式”,以辨体论治为核心的临床诊疗体系。当四诊资料特别是脉象、舌象资料不完备或朴朔迷离时,“辨体论治”就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广义辨证既包括辨证—狭义辨证;又包括辨体。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体质类型、体质变化规律;并以此分析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的体质特征及演变趋向;从而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
在发挥中医辨证、辨病优势的同时,对辨体论治的运用规律进行科学、系统、深入探讨将带动整个中医诊疗体系的创新。
“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濒湖脉学》)。实际上,辨证论治和辨体论治都以四诊资料为诊断依据。前者以脉、舌为主,四诊合参;后者则以脉、舌为辅,四诊合参。当脉象、舌象资料不完备或朴朔迷离时,“辨体”的确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王琦在《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一点。
《类经·脏象类》曰:“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中医学的形神关系,实际上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形是生命之本,为体;神是生命之标,为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能附。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基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人之全体主要包括形之“质体”和神之“用体”。质体强调“体质之体”;用体则强调“用神之体”。如肝体阴而用阳实际上概括了肝的型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又如“阴平阳秘”是指形神、体用协调;气血冲和;脏腑经络正常。人之全体是“体”要素和“用”要素的综合体。
辨证论治以四诊资料为依据,临床首重脉诊和舌诊。辨体论治也基于四诊,脉诊和舌诊则处于次要地位。在中医“体、用”理论的框架内,辨证和辨体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人们常说的“辨证”其实是“辨用证”;而“辨体”则是“辨体证”。辨证和辨体是同时进行的,临床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因此,中医学是以辨证论治和辨体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疾病防治过程中,按体质论治是因人制宜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医学的特色所在”[4]。广义辨证其实就包括了辨“用证”和辨“体证”。
如脉症顺逆与从舍。脉有从舍,说明脉象只是疾病临床表现的一个方面,因而不能把它作为诊断疾病的唯一依据。临床只有全面运用四诊,既辨证又辨体,才能从舍得宜,得出正确的诊断。亚健康疾病的诊断更是如此。
纵观“扁鹊见蔡桓公”全文,只字未提舌象和脉象,可见“辨体论治”之渊远流长。我国已故名老中医章次公[5]之医案绝大部分均无脉、舌记载。姜春华曾作序称颂:“章先生没有八股风,很少用浮泛的病理机制做文章,只述主要病症,舌苔、脉象只于必要处写上,不是每案必写。以病症为主,以脉、舌为次,不像有些人为了论理用药,往往装点舌脉。”可见“辨体论治”堪称大家风范。
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第二十二》: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有病(病症)无证(舌、脉象)之脏躁自应归属主观性亚健康疾病。人们常说辨证论治,然有病(病症)无证,又凭何论治?回答只有一个:“辨体论治”。遍阅《金匮要略》和其它医典中还有很多很多处“有病(病症)无证”的论述。所谓“无证”或指“证无定候”、或指“既无色诊可查,又无脉症可辨[6]”。不定陈述综合症就常出现这种状态。
亚健康疾病常证无定候,或既无色诊可查,又无脉症可辨。中医临床首要补充辨体论治;其次尽量辨证论治,如诊脉常以平旦。
辨证论治是中医科学的一大特色。此“辨证论治”现应时代地发挥为广义概念,且其中必须包括“辨体论治”。
3相关问题讨论
王琦[7]指出:“体质与证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体质类型是对个体在未病状态下所表现的阴阳气血津液偏颇状态的描述,中医证候类型是对人体疾病状态下脏腑气血阴阳盛衰情况及病因、病位等方面的概括”。
“证与个体的体质特征、病邪性质、受邪轻重、病邪部位等因素密切相关,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体质特征。证常随体质而转移”。
按王琦的论述,辨体质仅适用于健康保障、亚健康干预。因为“中医体质类型是对个体在未病状态下所表现的阴阳气血津液偏颇状态的描述,中医证候类型是对人体疾病状态下脏腑气血阴阳盛衰情况及病因、病位等方面的概括”。笔者对此不敢妄加评论,实是临床难以操作。是故不揣冒昧,知无不言。大凡来医院求医者多为有病之人,面对病人也只有辨证论治;辨体质论治则成为不可能。(实际临床既可辨证又可辨体。)“证常随体质而转移”因之毫无临床价值。解决办法就是全民先期体质普查,尔后带着体质鉴定来看病。因为“中医体质类型是对个体在未病状态下所表现的阴阳气血津液偏颇状态的描述”。这样行得通吗?更何况体质兼有可变性,特别是疾病更能促使体质改变。
“证常随体质而转移”。“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体质特征”。这毫无疑义是正确的。但倘若有些人在母体就患有严重的遗传疾病,且终身不愈。如湖南“人鱼宝宝”,一个只存活了38天的小生命,全球首例“美人鱼”男婴,世界上第三个患“美人鱼综合症”幸存下来的婴儿,2006年12月17日晚8时20分,最终告别了这个世界。在他38天的生命中,历经了两次手术;身上插满各种管子;进行着漫无止境的治疗与抢救;靠现代化仪器维持着生命。试问,“美人鱼”男婴的体质类型还能辨别吗?若说不能,“证常随体质而转移”其根基何在?若说能,也只能特殊问题特殊对待而特定为“特禀质”。足见“中医体质类型是对个体在未病状态下所表现的阴阳气血津液偏颇状态的描述,”也有例外。王琦[8]对“特禀质”的定义是:“表现为一种特异性体质,多指由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造成的一种体质缺陷,包括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过敏反应,原发性免疫缺陷等。”
中医体质概念亟待规范。
李德新[9]说过:“体质是治疗的重要依据。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按体质论治既是因人制宜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医治疗学的特色所在。”要发挥这一中医治疗特色,中医体质类型的临床界定需另辟蹊径。“中医体质类型是对个体在未病状态下所表现的阴阳气血津液偏颇状态的描述,”只能是纯理论描述。
所以,体质是人类个体有生以来,质体和用体的综合、平均状态的全体。证,是短时间内,不同阶段、不同病理变化的分析体质的即时反应。体质禀承于先天,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
“中医证候类型是对人体疾病状态下脏腑气血阴阳盛衰情况及病因、病位等方面的概括”,能否改革为:“中医证候类型是对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盛衰情况及病因、病位等方面的概括”。
4总结
广义辨证包括辨用证和辨体证,也就是人们现在称谓的辨证和辨体。我们仍可沿用这种习惯称谓。辨证论治和辨体论治均基于四诊。辨证,偏重于脉诊和舌诊;为发生性辨证。辨体,则偏重于脉诊和舌诊以外的其它四诊资料,为发展性辨证。
王前奔等[10]从“体质影响证的形成”和“体质制约着证的转变和转归”两个方面,论证了体质和证的关系并提示了这种关系在预防学、诊断学和治疗学上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
[2]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
[3]徐太九.辨病论说亚健康状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6):233-234.
[4]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3-194.
[5]朱良春.章次公医案[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3:2.
[6]颜德馨.颜德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17.
[7]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下)[J].中医杂志,2006,47(5):329-331.
[8]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3-6.
关键词:概念图内科护理教学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前言:概念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培养了护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护理人员的终身学习,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良好过渡。概念图还可与其他教学方法联合使用,共同促进内科护理教学的发展。但是,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让护理学生真正掌握概念图,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效应用概念图,以及如何在我国护理教育中更加广泛地应用概念图,是护理教育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1概念图概述
1.1概念图概念及特点
概念图也叫概念树、网络教学、知识图、认知图、语义网等,主要由概念、连线和连接词组成。概念图作为有效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通常是。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或命题连接,连接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是概念图的4大图表特征。
1.2概念图分类及制作分类
①蜘蛛网图:围绕一个主题,将与之统一的因素向外延伸和扩展的组织构架。②层级图:最重要的信息优先置于图的顶端,次级概念按照重要性成瀑布式向图底部拓展。③流程图:信息以线性方式排列。④系统图:信息的排列类似流程图,包括输入信息、干预措施、输出信息、目的、结果等内容。概念图还有一些特殊形式,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构图。概念图的制作可通过手工或计算机软件制作,概念图制作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知识范围、选择概念并分层、草拟概念图的层级布局、实施连接、反思交流与扩散完善。
1.3概念图的理论基础
概念图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教授等提出的,基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和同化理论,强调整合新的知识到已有知识,而不仅是不加理解地记忆或者重复。认知同化论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必须具备一些早已习得的、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的信息。有意义的学习是产生一系列的整个认知结构变化、修改现有的概念并形成新的概念间的联系。因此,有意义的学习是持久的,优于易被遗忘的死记硬背。
2概念图在内科护理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及护理师生对概念图教学的态度
2.1概念图在内科护理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学生通常被动地接受知识,习惯于依赖教材、参加定期的考试,并且通常不喜欢主动思考及参加讨论,习惯于以教师教授为中心的模式,很少强调批判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当前内科护理中各单元病种多、牵涉的面广、内容复杂,要求师生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及解决临床复杂问题的能力。概念图法已被证明有助于学习者学习、组织、分析和增强理解复杂信息。使用概念图可以通过确定因果关系、优先级和组织的概念,并显示其他有意义的想法模式,从而促进概念的理解,最终成为一个学习者的长期记忆,这对需要大量记忆的护理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许多刚毕业的护士及护理学生在临床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处理病人问题有困难,概念图则有助于他们整合病人复杂多变的信息,顺利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
2.2护理师生对概念图教学的态度
概念图应用于护理教学不过20多年,许多教师了解概念图,但在教学中很少用到概念图,护理学生对概念图的了解也有限,但随着国内外研究的深入,概念图逐渐被护理学师生所接受。研究结果如下表:
概念图研究人员概念图研究的针对群体该研究群体对概念图的评价
Laura概念图应用于护理教学的6个研究所有教师和学生对概念图的评价都是积极的
Nirmala39名护理学生对概念图的态度74.5%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法,97.0%学生认为能够容易地应用到护理程序中
研究员李莉30名大学三年级护生护理病例教学中应用概念图受学生欢迎程度为中等偏上
概念图是相关问卷80名护生护理专业课中应用概念图教学研究学生对该教学策略满意率达到92.4%
3概念图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3.1概念图有助于培养护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护理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即使是在正式教育完成后也能通过自己继续获取知识。在学习和构建概念图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整合新的知识到已有知识,激发其主动寻求知识并以恰当的方式构建概念间的关系。在一个关于19个研究概念图与其他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比较的报告分析中,相关人员等发现概念图对学习者成绩和学习态度均有积极作用。概念图通过各种图形将枯燥的护理知识变得具体化,展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产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行为[1]。研究人员在对160名本科护生实习期间应用概念图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直接地认识和了解疾病,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概念通过图形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疾病的认知。
护理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即使是在正式教育完成后也能通过自己继续获取知识。在学习和构建概念图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整合新的知识到已有知识,激发其主动寻求知识并以恰当的方式构建概念间的关系。在一个关于19个研究概念图与其他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比较的报告分析中,研究人员在对160名本科护生实习期间应用概念图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直接地认识和了解疾病,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概念通过图形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疾病的认知。且各种图形将枯燥的护理知识变得具体化,展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产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行为。对学习者成绩和学习态度均有积极作用[1]。
3.2概念图有助于培养护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报告中的教学改革也建议培养护理人员的批判性思维。概念图提供了合理地思考关于证据、概念及命题相互关系、概念性定义、方法和标准等问题的机会,经过一个或几个学期的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的能力。相关研究人员在护理计划教学中应用概念图,在实验前后应用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测量评估,应用概念图组批判性思维能力优于传统护理计划教学。在病例分析中应用概念图教学,可促使学生积极查阅多种信息资源,激发了求知欲,以便能够确认有效信息并分类组织,锻炼了分析、系统化及寻求真相的能力。
3.3概念图有助于内科护理程设计概念图有助于护理教师组织整体的理论框架,为课程设计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在概念图上使用图形把护理学相关交叉学科中的主要概念、主题及其关系表示出来。Jocelyne等在来自不同国家、两种语言的一所大学和两个社区学院发展一个新的护理合作课程时发现,应用概念图有助于不同背景的课程构建者分享和理解彼此的观点和价值,在形成详细策划前促进课程的发展。Hsin-YihShyu等应用概念图进行课程设计时发现,概念图可以清楚确定不同课程单元间的关系,帮助教师发现遗漏的单元或相关知识。
3.4概念图有助于护理教学评价概念图作为一种评价工具,评价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间相互关系三维的理解,而不是传统的只考查学习者的离散知识。相关人员将概念图教学应用于专科护生护理程序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错误理解和遗漏的知识,并及时纠正和补充。任务、反应方式、计分体系3个维度构成了概念图测试计分方法,考查对该领域的认知程度。概念图评价标准包括命题、层级结构、交叉连接及举例4部分。
4、概念图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实例
针对已完成基础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的学习,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研究期间提供内科(糖尿病、脑血栓形成)的教学病例,实验组使用概念图法进行病例分析,所绘制的病例概念图使用自设的评价量规进行评分,并通过自行设计的概念图活动调查问卷。具体步骤:阅读和分析病例,将病人及主要的医疗诊断居于中间,为相关的信息留出空间;识别主要的护理问题,列出护理诊断;分类组织信息,将支持这些诊断的主客观评估资料如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措施等,围绕着合适的护理诊断安排好其分布位置,并列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各类资料分别用不同颜色或形状的图形圈住,并在图的右下角标出图形代表的是什么;最重要、连接各。概念。,在所有相关的。概念。之间根据需要画上不同类型的连线,并写上连接词,解释。概念。间的关系,形成有意义的命题。连接词有:引起、导致、需要、包括及相关等;讨论、思考,修改完善概念图。运用概念图法进行内科护理教学对学生的寻求真相、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认知成熟度等方面的提高。学生最初绘制的概念图较为简单,她们在确定护理诊断、分类组织信息、建立连接和制定干预措施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经过教师的点评及反馈,师生相互的讨论交流后,学生在上述各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期绘制的病例概念图质量逐渐提高,第一幅概念图相对较为简单(见图一),但经过交流后接下来的图有了改善(如图二)。
图一
图二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护理都在不断的发展变更,在护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在随后的几年里发展应用会更普遍,它的应用也为护理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单元
细目
要点
一、口腔颌面外科基本知识及基本技术
1.口腔颌面外科病史记录
(1)入院病史
(2)门诊病史
(3)急诊病史
2.临床检查
(1)口腔检查
(2)颌面部检查
(3)颈部检查
(4)颞下颌关节检查
(5)唾液腺检查
3.辅助检查
(1)病理学检查
(2)影像学检查
(3)实验室检查
4.消毒和灭菌
(1)手术器械消毒和灭菌
(2)手术者消毒
(3)手术区消毒
5.手术基本操作
(1)操作步骤
(2)注意事项
6.创口处理
(1)创口分类、愈合及处理原则
(2)换药的基本原则、注意事项及换药技术
(3)绷带包扎的目的
(4)口腔颌面部常用绷带类型及应用
二、麻醉与镇痛
1.常用局部麻醉药物
(1)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阿替卡因和丁卡因的临床药理学特点
(2)局麻药液中加入血管收缩剂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2.常用局部麻醉方法
(1)表面麻醉、浸润麻醉
(2)上牙槽后神经、眶下神经、腭前神经、鼻腭神经、下牙槽神经、舌神经、颊神经的阻滞麻醉
(3)各类牙拔除术的麻醉选择
3.局部麻醉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1)临床表现
(2)防治原则
4.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全身麻醉
(1)常用的全麻方法
(2)全麻的特点及全麻后的处理
(3)镇静与镇痛
(4)重症监护要点
五、口腔颌面部感染
1.概论
(1)解剖生理特点与感染的关系
(2)常见致病菌及感染途径
(3)临床表现
(4)诊断及鉴别诊断
(5)治疗原则
2.下颌智牙冠周炎
(1)概念及病因
(2)临床表现
(3)治疗
3.间隙感染
(1)概念
(2)眶下间隙感染
(3)咬肌间隙感染
(4)翼下颌间隙感染
(5)颞下间隙感染
(6)下颌下间隙感染
(7)颊间隙感染
(8)颞间隙感染
(9)咽旁间隙感染
(10)口底多间隙感染
4.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1)概念、病因与分类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5.新生儿颌骨骨髓炎
(1)概念及病因
(2)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6.放射性颌骨骨坏死
(1)概念及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及预防
7.面部疖痈
(1)概念
(2)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治疗
8.面颈部淋巴结炎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9.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1)颌面骨结核
(2)放线菌病
(3)梅毒
六、口腔颌面部创伤
1.概论
口腔颌面部创伤的特点
2.急救
(1)窒息
(2)出血
(3)休克
(4)颅脑损伤
(5)感染防治
(6)包扎运送
3.软组织创伤
(1)创伤类型
(2)临床表现
(3)处理原则
(4)各部位软组织创伤清创术特点
4.硬组织创伤
(1)牙槽突骨折
(2)颌骨骨折
(3)颧骨及颧弓骨折
(4)眼眶骨折
(5)骨折愈合过程
七、口腔颌面部肿瘤及瘤样病变
1.概论
(1)概念及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5)预防
2.软组织囊肿
(1)病因及分类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3.颌骨囊肿
(1)病因及分类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4.色素痣
(1)病因及分类
(2)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5.牙龈瘤
(1)分类及病因病理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6.血管瘤与脉管畸形
(1)分类及命名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7.成釉细胞瘤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8.骨化纤维瘤
(1)临床表现
(2)诊断
(3)治疗原则
9.鳞状细胞癌
(1)舌癌
(2)牙龈癌
(3)颊癌
(4)口底癌
(5)唇癌
(6)中央性颌骨癌
(7)上颌窦癌
10.恶性黑色素瘤
(1)临床病理及预后
(2)诊断及治疗原则
11.肉瘤
(1)临床表现、分类及预后
(2)诊断及治疗原则
12.恶性淋巴瘤
(1)临床表现及分类
(2)诊断及治疗原则
八、唾液腺疾病
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1)病因及临床表现
(2)诊断及治疗
2.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1)病因、临床表现
(2)诊断及治疗原则
3.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1)病因、临床表现
(2)诊断及治疗原则
4.涎石病及下颌下腺炎
(1)病因、临床表现
(2)诊断及治疗原则
5.涎瘘
(1)病因及临床表现
(2)诊断及治疗原则
6.舍格伦综合征
(1)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
(2)诊断及治疗原则
7.舌下腺囊肿
(1)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
(2)诊断及治疗原则
8.黏液囊肿
(1)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
(2)诊断及治疗原则
9.多形性腺瘤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10.沃辛瘤(腺淋巴瘤)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11.腺样囊性癌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12.黏液表皮样癌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九、颞下颌关节疾病
1.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1)概念、分类和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2.颞下颌关节脱位
(1)概念、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3.颞下颌关节强直
(1)概念、分类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十、颌面部神经疾病
1.三叉神经痛
(1)概念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概念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3.舌咽神经痛
(1)概念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十一、先天性唇裂和腭裂
1.概述
胚胎发育与唇腭裂的形成、发病因素及流行病学
2.唇裂
(1)概述、分类及临床表现
(2)手术治疗原则
3.腭裂
(1)概述、分类及临床表现
(2)手术治疗原则及术后并发症
4.唇腭裂序列治疗
(1)概念
(2)治疗程序
十二、口腔颌面部影像学诊断
1.口腔颌面部X线投照技术
(1)口内片
(2)口外片
(3)唾液腺造影技术
2.正常X线影像
(1)牙
(2)牙周组织
(3)颌面骨解剖结构
(4)颞下颌关节
(5)唾液腺造影
3.典型病变X线影像
(1)牙病变
(2)牙周病
(3)颌骨骨髓炎
(4)颌面骨骨折
(5)颞下颌关节病变
(6)颌骨囊肿
(7)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8)颌骨良性肿瘤
(9)颌骨恶性肿瘤
(10)涎石病
(11)唾液腺炎
(12)舍格伦综合征
4.CT及MRI
(1)概念
(2)适应证
十三、牙颌面畸形
牙颌面畸形
(1)概论及临床分类
(2)治疗原则
十四、口腔颌面部后天畸形和缺损
1.概论
(1)病因
(2)整复手术的技术特点
2.组织移植
(1)游离皮片移植
1课程考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目前考核现状目前我校临床医学概要考试主要以理论考核为主,采用闭卷方式,侧重诊断与内外妇儿的基础知识,注重与影像、康复、口腔、检验、药剂学等专业的相关性应用。题型主要以客观题和选择题为主,所占比例为60%,评分量化。考察内容涉及各学科,知识面广,可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其中多项选择题,考核要求较高,答题必须准确全面,为历年失分较高的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与论述题/病例分析题,所占比例分别为8%,16%,16%。名词解释、简答题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知识的把握,要求较高,需要准确记忆,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病例分析题主要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各问题之间有序贯性,要求较高,失分亦较多。
1.2考核存在问题(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难度较低,单项选择题中病例型题所占比例较低,历年考题重题率较高,变化较少。各重点章节所占试卷比例缺乏统一量化。(2)本课程基础知识相对简单,未开设实训课程,缺乏实训考核。(3)平时成绩计算缺乏量化标准,客观性不强,出勤率、练习、问答所占成绩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所占成绩尚未完全纳入总成绩。(4)执业助理医师考核成绩尚未纳入现有考核体系。
2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2.1课程设置该课程为研究临床内外妇儿等常见病、多发病诊断与防治的概要纲领,偏重于疾病的最基本知识,涉及疾病种类繁多,应将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原则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注重广度,弱化深度,力求精简,加深其他专业的比例,增加学生对临床知识的了解。缺乏临床技能方面的相关项目及要求规定,须通过调研,进行补充完善。
2.2考核内容和方式考核内容分布上应以诊断基础、内外妇儿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适当增加其分值比例,达到85%左右,少见病、疑难病尽量少涉及。考核难度中简单题和中等难度题控制在90%。在最后的病例分析题中,应选择典型病例,适当变换新题。在考核形式上单选题中可增加病例式题型,侧重实际应用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减少多项选择题,可尝试病例组、病例串型题,适当引入一定比例的执业助理医师真题。具体措施有:(1)建立高质量的临床医学概要题库,选好题,选精题,把握准重点,尽量实现题型多样化。平时为学生提供章节针对性练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指导与巩固。无实训考核,缺乏临床技能方面的相关项目及要求规定,须通过调研,进行补充完善。(2)对考核结果进行严格复核,充分注重考试后的成绩分析环节,并及时反馈,真正体现考试的价值,达到有效指导与合理调整后续的教学与考核过程的目的。(3)过程考核中出勤率、练习及课堂问答较随机,应规定出准确的成绩所占百分比,要求授课教师严格遵照执行,并进行有效监督。(4)对毕业学生的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成绩进行汇总分析,纳入考核体系,真正实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3课程考核预期效果
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要课程进行考核改革,使理论考核试卷真正达到题型多样,覆盖面全、侧重重点,兼顾难点,难易适中,能最大程度的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实际掌握水平的目的,真正提高考试质量,实现考试价值。尝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训技能考核模式,实现考核的多样化。切实完善过程考核,实现全程化并有效实施,真正实现考试过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与现代化考核方式相接轨。并最终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真正达到以考促学,以学促考,用考核引导学生学习,用考核检验学生学习的考学相结合的目的,实现考学的良性循环,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及适应将来职业岗位对临床专业知识的需求。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
2.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国药概念内涵(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述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话(因尚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手术等),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相应药物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2)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三、应澄清的几个问题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确定后,如下几个问题就易得到澄清
1.中国的药并不就等于中药所谓中国的药,应包括中国生产的所有药物。更从医药学理论体系讲,不仅包括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尚包括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如蒙药、藏药、傣药、维族药等以及民间药(有时可称作草药),因它们均为各自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药物,即具相应的特性、功效表示法及使用规律,故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称作中药。如果称它们为中药的活,只能说是泛指的中药,即中国的药,而不是特指的中药。至于草药,即尚不具备一定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药物基本内容,而在民间确实能用以防治一些疾病的药物。不论草药还是如上提到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之外的药物乃至西药,当经过研究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再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就可称作中药。如草药穿心莲,民间用其治疗痢疾、发烧等,近年通过研究已总结归纳出它的中药基本内容如性味一苦寒,中药功效表示如清热解毒等,已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已可称之为中药。
【关键词】现象学描述/心理学理解/因果说明
【正文】
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1883-1969)为德国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对20世纪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除了克拉培林、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勒,人们通常把雅斯贝尔斯视为现代精神病学的“伟大创始人”。
一、精神病治疗与研究
1908年,雅斯贝尔斯以《思乡与犯罪》一文获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适逢毕业,海德堡精神病院院长f.尼塞尔对他的博士论文十分欣赏便收他为助手,这样雅斯贝尔斯就在海德堡精神病院工作了6年(1909-1915)。
当时,海德堡精神病院由于有e.克拉培林、f.尼塞尔而成为德国最重要的精神病研究与治疗中心。由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雅斯贝尔斯可以不按医院规定的时间工作,准许参加所有的研究讨论、参加集体查访、听病人病情介绍,参加关于诊断鉴定的研讨。此外,他有一个供实验用的房间,他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独立研究。他是大学生精神疾病病房中关于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法律鉴定人和医生。因此,他得以察知精神病治疗学的一切方面: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诸方面。在医院“严格的科学精神”激励下,雅斯贝尔斯很快成为一名既有理论修养又经验丰富的精神病医生。据信,他当时作出的一系列精神疾病的法律鉴定和诊断至今还收藏在海德堡精神病院中。
1913年,雅斯贝尔斯以《普通精神病理学》一书从w.文德尔班那里获大学心理学授课资格。
1915年,他离一了医院,1916年任心理学副教授,1917年任哲学副教授。这期间,海德堡大学医学系曾聘他作尼塞尔的继任人,由于健康原因,他不得不辞退聘书。但是自转向心理学、哲学以后,他依然关注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除了修订再版《普通精神病理学》(1920、1921、1946)之外,他在许多著作中探讨了精神病学的重大题材。这些著作有《世界观的心理学》(1919)、《哲学》(1932)、《精神分析批判》(1950)、《技术时代的医生》(1958)等。尤其是,关于诸精神病患者的病理报告又一次为精神病理学的一个特殊领域奠定了基础。这些报告有:《斯特林堡与梵.高》(1922)、《尼采》(1936)、《预言家埃策奇尔》(1947)等。
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研究的第一个成果是他的博士论文《思乡与犯罪》(1909年付印)。1910-1913年,他除了发表许多关于近代精神病治疗学文献的短评之外,还发表了一些重要文章:《论发展与过程》(1910)、《智力测验的方法与低能的概念》(1910)、《分析幻觉时的真实性与现实判断》(1911、1912)、《患精神分裂症时命运与精神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可理解关系》(1913)、《真实的知觉》(1913)等。这些文章(后被汇集成《精神病理学文章》一书出版,1963)成为雅斯贝尔斯《普通精神病理学》一书的基本骨架。
《普通精神病理学》初版于1913年,被认为是科学精神病理学的奠基之作。此书的问世标志着精神病理学第一次形成为一门科学,直到今天此书依然被视为每个精神病理学讨论的基础。自问世以来,《普通精神病理学》一书不仅对德国精神病学,而且对世界各国的精神病学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1928年、1951年、1964年,此书被分别译成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期间,早期精神病理学作品还被译成日文、西班牙文和英文。迟至1963年,此书才由赫尼克、汉密尔顿译成英文。但是,早在1933年w.麦耶—格罗斯流亡英国时,英国精神病学界就已关注起雅斯贝尔斯现象学的精神病理学了。尽管雅斯贝尔斯著作的英译本同时在美国出版,但其影响似乎有限。究其原因,客观上精神分析在美国长期占统治地位,无形中形成了一道严密屏障;主观上,雅斯贝尔斯的康德式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也不易为美国人理解。然而,情况正在改变。近20年来,精神疾病症状学的作用和影响明显加强,因此在美国诊断学研究中出现了一股新的临床精神病理学趋向,开始接受雅斯贝尔斯为代表的古典海德堡学派的经验描述传统。
二、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精神疾病,某一历史阶段精神病学的发展不但取决于当时医学科学水平,同时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哲学思想关系很大。因此,首先应从20世纪初德国精神病学的历史状况中理解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著作。
19世纪上半叶,精神病学中整体人类学观点占统治地位,与此相应,精神疾病被理解为源于人的生活关系的疾病。但是,自19世纪后半叶起,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精神病学也同其他医学学科一样发展为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精神病学倡导因果说明模式,坚持从脑病理基础中推导出心灵事件。与疾病概念相适应,心灵疾病被视为直接的躯体后果或躯体伴发的心灵疾病,从而心灵疾病被认为是病理解剖学障碍、病理生理学障碍的副现象。进言之,科学努力的目标在于确定疾病单元,并尽可能将这一单元的症状学、病源学特征与脑器官紧密联系起来。w.格里辛格、t.麦尼特、c.韦尼克、v.克拉夫特—埃宾斯等人的临床概念,集中体现了这种自然科学的精神病学模式。
从总体上看,e.克拉培林的精神病学也属于自然科学的躯体派传统,但它已标志着躯体病理学取向的精神病学开始转向临床描述和现象学取向的精神病学。克拉培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积累临床资料,第一次将躁狂—抑郁症与早发性痴呆(精神分裂症)区别开来。尽管他也确信心灵障碍的根据在于脑作用的病理改变,但与当时许多自然科学取向的精神病学家们的思辨态度不同,他坚持临床观察和经验描述的基本立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哲学解释学、现象学、精神分析等理解方法的兴起,自然科学的精神病学模式开始受到冲击,促使心理学理论从实验的生理心理学理论进入到现象学理解的整体心理学理论。在这世纪性“心理学危机”和转向中,雅斯贝尔斯通过精神病理学方法的系统化,通过把现象学—理解概念导入精神病理学,进一步削弱了自然科学的精神病学模式。
雅斯贝尔斯开始他的研究工作时,精神病治疗学还处于一种临床经验的水平,没有统一的科学体系。格里辛格认为“精神病是脑病”;克拉培林把精神病分为早发性痴呆与躁狂—抑郁症;弗洛伊德的分析精神病治疗法,尽管遭到广泛指责,但这时已开始尖入瑞士和德国;e.布洛伊勒试图把分析的理解进一步推广用于精神分裂症;r.高普根据性格、环境、遭遇来解释癫狂症;e.吕丁认为疾病的遗传因子对精神分裂症有重要意义。整个的这一门科学现出一派混乱,解剖学、生理学、生物遗传学、分析学、神经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各种解释,众说纷纭,毫无定论。此外,理论忽而形成,忽而被忘却,变幻不定;人们使用各种不同的术语;有人试图把上述所有方法都使用起来,但又不知这些方法之间的界限和联系。
雅斯贝尔斯对精神病学的现状极为不满,他深感精神病学的思维“停滞不前”。因此,他的基本要求是,凡研究精神病理学的人必须首先要学会思维。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清晰地描绘病症而且能够重新认识描绘这种疾病的语言,同时还必须弄清何谓理论、何谓科学、何谓方法、何谓理解。于是,1911年当主治医生a.威尔曼斯请他写本精神病理学教科书时,雅斯贝尔斯便欣然允诺。两年后,《普通精神病理学》一书便问世。此书的宗旨是,根据方法论秩序从概念上澄明精神病理学的认识状况。
三、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的基本思想
康德哲学是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著作的哲学基础。按照康德哲学,世界是全体,是理念。据此,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全体”是哲学的对象。精神病理学关于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并不存在系统的精神病理学知识或包罗万象的精神病理学理论;世界上的一切知识都涉及特定的对象,都要求具有正确观点的正确方法。所以把任何真理绝对化都是错误的,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把特殊事物的客观存在等同于绝对存在,把对象等同于存在自身。因此,精神病理学家必须获取可靠的科学态度,必须用科学概念把握现实,以科学范畴概括现实。只有对特定知识采用特定标准,人们才能获得关于心灵现象的有效知识。这种方法论上的自觉意识防止精神病理学家把特殊的对象知识转普为教条主义的绝对知识,使他们意识到理论自身的意义而从特定理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对于雅斯贝尔斯来说,心理学理论仅仅是人们为了推断心灵基原而构想的可能的“想象”和“图画”,心理学理论的合理性仅仅在于这种设想的可使用性,而不在于它们所设想的东西的可能的实在性。因此,他全面彻底地抛弃了那些把某个有限的实在直接当作基原的那些理论,例如那些“脑神话学”。他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关键是在这些理论的可用性的范围内正确地使用它们。如果把一种本来在有限范围内有意义的理论加以绝对化,这种理论就会变成一种“全体知识”,一种“信仰”。
在雅斯贝尔斯那里,认识心灵生活的科学方法是理解(verstehen)和说明(erkl@①ren)。理解与说明并重,且仅仅适用于有限的心灵领域。根据狄尔泰、m.韦伯和早期胡塞尔的方法论学说,雅斯贝尔斯把现象学方法引进精神病理学研究,使之与自然科学的说明方法并行不悖,促成了精神病理学中的理解与说明的方法二元论。
“说明”领悟心灵事件的基原,追索客观化的、因果规律性的心理关系。如果在心灵中心理学地、或在大脑中生物学地发现了一个心理状态或心理障碍的原因,那么便可以说,这个心理状态或心理障碍得到了说明。例如,某些心理障碍的原因可以是化学的——大脑中缺乏某种材料,也可以是物理的——大脑受到损伤。因此,在“说明的心理学”中,人们循着因果链去探索外在于意识的原因,往往把某一化学原素或物理事件视为某一心灵事件的原因。雅斯贝尔斯把脑颅、特别是大脑皮层中高度复杂的生物学作用设想为心灵事件的前提,但他强调,心灵进程的直接的躯体基础是不可认识的。
借助说明,可以把握“过程”(prozess)即不可治愈的精神疾病事件。过程意味着迄今为止的心灵发展中,突然出现了逐步改变心灵活动的全新的东西,某些异物“嫁接”到人格上。一个过程是不能理解的,必须去说明。雅斯贝尔斯区分了两种过程:心灵过程与器质性脑疾病过程。前者,如精神分裂症改变心灵生活而不破坏心灵生活;后者,如痴呆过程则破坏心灵生活。总之,过程是一种心灵关系,对此须从脑事件或外在于意识的事件加以因果性说明。
无论何处,凡是认识最终以“外在的因果性”即以原因为根据的地方,认识都是一种说明,反之,只要认识的基础是一种“内在困果性”,是一种动机,那么认识就成了理解。理解是对心灵现象和关系的同感再现。理解即“同感理解”,它建立在一种直接的“明证性”(evidenz)基础上。
现象学理解旨在直观地再现病人意识中的直接所与物,为此它必须对一定的心灵现象进行“挑选、限制和区别”。在此,必须中止所有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的假设,甚至也不追究心灵关系。在静力学理解中再现心灵的横断面即“心灵的质”,雅斯贝尔斯称之为“现象学”。现象学构成理解心理学的方法论、概念论基础。雅斯贝尔斯把现象学称作“主观心理学”,并把它与“客观心理学”对立起来。与主观心理学不同,客观心理学是从感官可觉察的客观事件出发,接近其他个体的心灵生活。
如果说现象学的静力学理解仅仅致力于零星的心灵的质,那么发生学理解则致力于心灵的关系。发生学理解旨在再现心灵的纵剖面,以期把握“心灵的东西如何以明证性从心灵的东西中产生”。通过“设身处地”、“同感”,发生学理解把心灵关系证明为“可理解关系”、“可同感关系”或“心理学的关系”。在此,可理解关系通常是能够测定个别关系的“理想型”(idealtypus)关系。雅斯贝尔斯区别了两种理解:理性理解与同感理解。如果思维的内容按照逻辑规则产生,理解到动机逻辑上是手段——目的的关系,那么这种理解就是理性的理解;如果只是通过理解者对对象的移情,动机才清楚,那么这种理解就是同感理解。
理解的主要依据在于理解者自身的主观体验。他要理解如何从印象中产生出感受、从感受中形成希望、狂想、恐惧等心理状况。通过认识可理解关系,发生学理解领悟到“人格的发展”(entwiklungeinerpers@②nlichkeit)。人格的发展,其特征是它本身就是可理解地发展的。因此,如果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没有不可理解的、产生新东西的“大波折”,便可以按照他的秉性来理解他的一生。
从理解与说明这一方法论分立中产生出心灵现象的原则性区分:发展与过程。把发展与过程区分开,是通过克拉培林为世人所知的。但是,重要的是雅斯贝尔斯通过这一区分,得出了一条对精神病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假定:理解的局限性与说明的无限性。由于主观移情能力以及客观可移情性这两个方面的限制,理解到处受到局限。反之,说明没有确定“原则性界限”,它由于对象的缘故而成了包罗万象的东西。这样,无法再理解的时候,却可以说明。
“可理解性”(verst@①ndlichkeit)与“不可理解性”(unverst@①ndlichkeit)的标准是“明证性”,即一种主观标准。因为一方面,作为全体,可理解关系也会经历某种因果说明。另一方面,在“心理过程”范围内,也存在可理解关系。因此,在同一心灵关系之内,说明与理解可交错把握。但原则上,理解的界限就在心灵关系在人格发展中得不到整合的地方,即过程刚刚开始的地方,例如,先天性经验性格的现实,器质性疾病、精神病、生存现实等。简言之,心理学理解的界限就在生物学的因果机制起作用的地方。
对雅斯贝尔斯而言,关于可理解性(心灵发展)与不可理解性(心灵过程)的区分,至多是描述性症状学的划分,而不是疾病分类学的划分。但是,根据雅斯贝尔斯关于“可理解性”与“不可理解性”的区分,也可用作一种鉴别诊断的标准:可理解性—发展—神经症(或非精神病的心灵生活);不可理解性—过程—精神病。因此,根据这一区分,雅斯贝尔斯以后的精神病学、特别是k.施奈德学派进一步区分了“非病态偏离”(同感关系、反应、人格发展等)与精神疾病(不可理解的、只能加以说明的过程)。
雅斯贝尔斯倡导和坚持临床精神病理学即精神疾病的症状学。他的一个基本论点是,精神病学的诊断依据是精神疾病的症状,因此疾病单元及其诊断图式必须建立在单个症状和综合症状基础上。
单个症状(einzelsyptom)是静力学意义上可确定、可观察的基本现象。例如,“木僵”:意识清醒、无反应;“躁狂症”:运动性激动、狂欢;“精神错乱”:语言无连贯性、行为不可理解;“偏执狂”:妄想、幻觉。判定综合症状(symptomkomplex)的主要标准是“共发频繁性”和“异质性内容的蔓延”。雅斯贝尔斯把综合症状归纳为三类:(1)器质性综合症状。例如,“柯萨可夫综合症状”、脑震荡后虚弱症状、各种器质性痴呆等;(2)意识改变综合症状。例如,谵妄、各种精神错乱、朦胧状态等;(3)反常心境综合症状。例如,躁狂症、抑郁症。此外,雅斯贝尔斯还注意到了一系列“过渡症状”和“附加症状”。
根据单个症状和综合症状,雅斯贝尔斯构想了关于精神疾病的“诊断图式”(diagnoseschema)。雅斯贝尔斯把诊断图式的内容概括如下:(1)伴发心灵障碍的躯体疾病,如脑疾病、伴发症状性精神病的躯体疾病、各种中毒性躯体疾病;(2)重精神病,如真性癫痫、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3)精神变态独立的反常反应、神经官能症和神精症症状。
在雅斯贝尔斯之前,人们对诊断图式已有所了解,但首先从科学方法论角度加以反思和系统表述的是雅斯贝尔斯。这一诊断图式经某些修正后为当代诊断学和分类学普遍采用。
四、雅斯贝尔斯对当代精神病学的影响
雅斯贝尔斯所倡导的临床精神病理学即精神疾病的症状学方向对现代欧洲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临床精神病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开创了欧洲临床精神病学的新纪元。他的主要功绩在于指出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的基础是精神疾病的症状。精神科医生在临床诊断中,首先要做症状学诊断,然后结合人格特征、病史、病因以及症状动态发展病程,从而进一步确定疾病分类学诊断。所以客观地判断精神症状,对精神科医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此,雅斯贝尔斯的临床精神病理学被认为是临床精神病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雅斯贝尔斯把现象学方法应用于精神病理学研究,奠定了精神病理学中的现象学研究方向。他的现象学的精神病理学,强调收集和检查异常精神状态必须根据可观察到的精神病人的行为表现,以及病人有意识的心理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强调要尽量避免主观猜想。
方法论和分类学是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的主要成就。他创造和描述了各种方法并有意识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探讨。他通过区分可理解关系和因果关系、理解与说明、发展与过程等,指明了通达心灵生活的基本途径。他的方法不仅仅是理解—说明的二元论,而是三步骤:现象学描述—心理学理解—因果说明。这三重方法集中标明了海德堡学派精神病学的方法论特征。
精神病学界长期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内源性精神病的“躯体基础”问题。鉴于“基础”问题的复杂性,雅斯贝尔斯在区分“可理解关系”与因果关系时,最终把这个问题搁置一旁不顾。在他那里到处显示出克拉培林躯体学观点的踪迹,但他通过可理解标准中的“主观性转向”淡化了“躯体学派”与“精神学派”之间旷日持久的对比。因此,他的精神病理学标志着精神病学理论从克拉培林原初的疾病分类学概念进入到描述性症状学研究。
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直接启迪了k.施奈德的精神病理学思想。1950年施奈德发表了《临床精神病理学》,此书被认为是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思想的具体应用。此书除了重申雅斯贝尔斯业已阐明的基本观点,还澄清了许多临床疑难问题,为科学的临床精神病理学的日常实践提供了可能性。
像雅斯贝尔斯一样,施奈德也认为精神疾病的症状分析是临床诊断的唯一基础。但是,在评估躯体症状与心理症状的作用问题上,他强调躯体症状诊断的优先地位,其结果,在他那里,雅斯贝尔斯的描述性精神病理学便失去了疾病分类学上的中立性,被卷入到一场内源性精神病本质的争论中去。施奈德学派认为心灵疾病本质上是一种躯体事件,进而假定内源性精神病也有其躯体基础。根据雅斯贝尔斯的二分法即理解与说明、可理解心灵关系与不可理解心灵关系、发展与过程的区分,施奈德把心灵障碍区分为病态心灵障碍与非病态心灵障碍。并且,由此进一步把器质性精神病与内源性精神病归结为病态心灵状态,而把反应、发展和人格变异归结为非病态的正常偏离。在他看来,雅斯贝尔斯的可理解关系就是量的心灵病态,而不可理解的因果关系则是质的现象。原则上,两个领域非此即彼,不能互相过渡。
像雅斯贝尔斯一样,施奈德也划清了可理解关系领域与因果关系领域。但是,他受m.舍勒“同感学说”的影响,用“意义关系”、“意义连续性”、“意义合法性”等概念代替了雅斯贝尔斯的“可理解关系”概念。施奈德认为,在过程和精神病病例中,生活史的意义关系是中断着的。因此,并非所有心灵关系都需要经历“发生学的重新体验”,而对于过程诊断来说,发生学的不可重新体验性也未必总是先决条件。施奈德区分了精神病的此在与如此之在(sosein)、精神病的内容与形式,这一区分最终限制了雅斯贝尔斯关于发展与过程的区分。
施奈德的学生g.胡贝尔首次把雅斯贝尔斯-施奈德的“方法论诊断学”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研究。在《妄想》(1977)等著作中,胡贝尔进一步放宽了妄想问题上的理解界限。他反对把妄想(wahn)与理解绝对对立起来,但他像施奈德一样,坚持认为只有从不可理解性中才给推论出某一心灵状态、妄想及一般精神病的本质。
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胡贝尔运用雅斯贝尔斯的描述性现象学方法揭示了许多可理解关系,特别是揭示了类妄想精神病中生活史与人格的联系。他以大量临床资料证明了即便是那些“一级症状”(symptom1.ranges)也具有部分可推导的传记特征。例如,就“妄想知觉”这一级一特征的体验方式而言,反常的固有关系即知觉事件的自我关系是不可理解的,但是作为类基质现象,与疾病过程相应的基础障碍却是可理解的。这表明,精神病和妄想并不意味着根本上是不可理解的,而仅仅意味着这里存在着心理学理解的界限。运用雅斯贝尔斯的发生学理解方法,可以证明精神病与生活史之间一大段可移情的关系。
海德堡学派及其后继者们继承和发展了雅斯贝尔斯所开创的现象学的“理解精神病学”。海德堡学派坚持理解与说明的二元论方法,努力把理解界限说用以鉴别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非病态精神障碍与病态精神状态。
雅斯贝尔斯的一系列方法原则(如可理解关系与因果关系的二元论、发展与过程、不可理解性定理等)成为描述性现象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分析之间方法论争论和疾病分类学争论的焦点。雅斯贝尔斯拒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的说明”,指责他的理解心理学是一种“自我误解”、一种“似乎理解”(als-ob-verstehen),因为在他看来,弗氏实际上是在自然科学的思辨形态中从事所谓理解心理学。他认为,精神分析从事思辨理解,要求“漫无界限的可理解性”,只会导致“任意理解”,沦为一种新的“巫术形式”。反之,精神分析方面,则把雅斯贝尔斯严格的理解界限判定为一种方法论的“偏见”。公平而论,雅斯贝尔斯精神病学的基本依据是心灵现象、症状和综合症以及疾病单元,而精神分析的基本依据是无意识理论和心灵创伤史。由于研究取向不同,海德堡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之间长期处于一种特殊的紧张状态中,它们彼此怀有敌意,很少能互相谅解。
除了精神分析,e.布洛伊勒的苏黎世学派,r.高普、e.克雷奇默尔的图宾根学派也与雅斯贝尔斯-海德堡学派方向处于尖锐对峙状态。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布氏和克氏先后拒绝了雅斯贝尔斯关于理解与说明的二元论,转而接受了动力心理学的疾病单元。1911年布洛伊勒发表了《精神分裂症》一书,开始强调精神分裂症中发生心理学的作用和心理反应性因素。1918年克雷奇默尔则以《敏感性关系妄想》一书,另行提示了理解心灵现象的途径。两人的精神病学概念均不包含“理解界限”的意思。
在某种意义上,精神病学中的此在分析学方向、现象学-人类学方向也与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方向处于对峙状态。但是,这两派之间彼此还能相互谅解,其争论不具有论战性质。此在分析学和现象学-人类学精神病学不是致力于孤立的个别的病理学体验,而是致力于人的此在及其病变事件的包罗万象的结构和秩序。雅斯贝尔斯承认此在分析学和现象学-人类学精神病学均是一种描述方法,但他指责说,哲学向研究对象之中的渗透,“意味着研究本身的毁灭”。他认为,这两个方向无视任何理解界限,直接诉诸于人的本质,不啻“越俎代疱”,侵犯了“人的全体”这一哲学的领地。反之,此在分析学和现象学-人类学精神病学则断定,雅斯贝尔斯的理解概念业已“半途而废”,并因其二元论妨碍了对精神疾病的理解力。然而,在临床观察中,现象学-人类学却全盘接受了雅斯贝尔斯的描述-体验术语。
至于自然科学的精神病学方向,则进一步偏离了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方向。自然科学的精神病学渊源于克拉培林的躯体病理学概念及前克拉培林神经精神病学概念,其首要方法是说明的方法和定量法。以克莱斯特、列温哈特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学派全面继承了麦尼特、韦尼克的脑器官疾病分类学,其基本观点与施奈德的现象学派观点迥异其趣。生物学研究的另一翼,则侧重于神经生理学、药理化学和发生学方面,其方法论基础是统计学的精神病理计量法以及文献系统和等级量表。然而,精神病学的生物学研究要求对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评价,需要对临床症状做对比描述和观察。生物学研究中,标准化检查方法和评定量表的应用,也需要以描述性症状做为依据。在标准化的诊断学量表上,精神病学的生物学研究恰恰打上了雅斯贝尔斯现象学术语的深刻烙印。这表明,即使是那些偏离了雅斯贝尔斯方法论的精神病学学派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现象学描述性术语的影响。
纵观雅斯贝尔斯对同时代精神病学家的影响,尽管发现有许多重要的研究者曾受到他的影响,但只有少数几个人坚持他的事业。在他们中间,是否有一个坚持了他思想的丰富性并能够将这种丰富性与视野的广度和具体观察的深度相结合,这个问题只能由有关专家们来评判。
自《普通精神病理学》问世以来,雅斯贝尔斯的方法论态度一直是国际精神病学界长期争论的热点。迄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雅斯贝尔斯定理”即“不可理解性定理”(unverst@①ndlichkeit-theorem)。众所周知,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病,妄想则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鉴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未阐明,如果教条主义地运用“不可理解性定理”,那么理解者势必过早地放弃对精神变态世界的深入理解。显然,在精神病实践中,若把理解与说明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将不利于深入分析与妄想息息相关的生活事件。
毋庸讳言,现象学-人类学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取向的精神病学等为更好地理解内在精神疾病,为最大限度地逼近病人主体性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样不可否认,雅斯贝尔斯的理解界限说,有助于理解者尊重精神病人个体的秘密和特殊性,使病人免受全面理解欲的操纵。他的多元方法论立场有助于精神病学家防止任何个别方法(无论是解释学的理解方法,还是自然科学的说明方法)的绝对化和迷信化。当代精神病学的基本趋向是多元化,即不同概念、方法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趋向、相互渗透。这也说明,雅斯贝尔斯的多元方法论立场是正确的,是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克拉培林精神病学的基础是临床疾病分类学原则即自然的疾病单元,而雅斯贝尔斯精神病学的基础是主体体验即病人的内在世界。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为现象学的理解精神病学打下基础,并使精神病学的理论从疾病分类学的基础上进入描述性症状学研究。通过这一转变,精神病治疗学克服了病人与医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获得了一种新的个人维度。雅斯贝尔斯用“生存与生存的关系”标明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个人关系,从而把一切精神治疗法的意义都归结到“生存交往”(existentiellenkommunikation)的视域。质言之,他的“生存交往”概念为当代精神科医生的“参与观察”提供了理论根据。
【参考文献】
[1]k.jaspers:philosophischeautobiographie,münchen1977.
[2]k.jaspers:allegemeienepsychopathologie,berlin1913(9.aufl.1973)
[3]k.jaspers:gesammelteschriftenzurpsychopathologie,berlin,g@②ttingen,heidelberg1963.
[4]k.schneider:klinischepsychopathologie,stuttgart1950(11,aufl.1976).
[5]g.huber,g.gross:sahn.einedeskriptiv-ph@①nomenologischeuntersuchungschizophrenenwahnhs.stuttgart1977.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超声;磁共振成像;对比分析
乳腺癌是除了肺癌,全球第二大高发肿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都是威胁女性健康的罪魁祸首。而且随着近年来医学专家的不断研究和探讨,男性乳腺癌患者也有了逐渐被重视的趋势。这种影响人类生活发展的恶劣顽疾中,又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变较为主要[1]。根据目前的技术来看,对于乳腺癌的诊断与分析主要由X线摄影、超声以及MRI三种方法。以下将就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参考结论,来探讨三种方法在临床诊断中起到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4年6月~12月提取已经临川确诊的103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性别均为女性,年龄在25~58岁,平均年龄(36.17±6.15)岁。其中已绝经患者39例,占总病历的37.9%,未绝经患者64例,占总病历的62.1%。
1.2方法患者进行相应的X线投影、乳腺浸润性导管超声及MRI检查。首先利用超导MRI成像以期对患者进行扫描,接下来利用数字化X线进行乳腺浸润性导管的检查,全自动曝光并对病变部分放大摄影。最后利用超声波进行彩色多普勒以及频谱多普勒探查病变出血情况,记录相应数据。
1.3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计数与计量数据均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利用χ2检验,结果用P表示,P小于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其中确诊恶性病灶患者人数为103例。对于超声检查结果分析得出正确诊断结果者为90例,占总病历的87.4%;对于MRI检查结果分析得出正确诊断结果者为100例,占总病历的97.1%;对于X线检查结果分析得出正确诊断结果者为98例,占总病历的95.1%;三者之间敏感性P>0.05。相对的,X线与MRI联合诊断分析得出确诊病历103例,确诊率100%;X线与超声联合诊断分析得出确诊病历100例,确诊率97.1%;超声与MRI联合诊断分析得出确诊病历101例,确诊率98.1%。
在获得疾病相应病灶的大小后,根据三种技术的得出的预估病灶大小可以得出,X线准确预估病灶大小的概率是85.4%,高估病灶大小的概率为11.5%,低估病灶大小的概率为3.1%;超声准确预估病灶大小的概率是85.9%,高估病灶大小的概率为2.5%,低估病灶大小的概率为11.6%;X线准确预估病灶大小的概率是83.1%,高估病灶大小的概率为18.5%,低估病灶大小的概率为1.6%。其中三种技术对于病变范围评价标准P>0.05。
另外根据相应数据显示,年龄与绝经与否也与乳腺腺体密度有关。
3讨论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主要检查技术包括X线摄影、超声以及MRI技术。其中X线对于微小钙化点相对敏感,可以发现还无临床表现症状的早期乳腺癌,只是对于致密性的乳腺敏感度略低,容易出现误诊、相对的超声检查本身无放射性损伤情况产生,可以很好的检测到肿物情况,但是对钙化敏感度较差,容易造成相对的误诊[2]。而MRI虽然对乳腺癌有较高的敏感性,然而扫描时间过长,检查费用较贵,检查技术没有统一规范,评价标准也不能统一,目前还无法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推广。
根据以上各种方面的局限,适时的选择合理的检查方法,扬长避短的联合应用可以在起到相应的检查效果的同时,对患者的疾病做出妥善且可行的治疗方法。其中乳腺X线投影与超声的联合应用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3]。由于X线摄影在钙化方面有着良好的灵敏性,可以及早的发现还未产生临床症状的癌变组织,从而能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高效的治疗,增加患者病愈速度,减小患者的死亡率。而对于X线投影存在的缺点,可以通过超声的长处来取长补短,增加了病患的确诊概率。
相应的,由于MRI的检查敏感性是三种技术中最高的一种,却因为各种情况的限制而无法得到相应的推广,所以在X线与超声的配合下,作为其诊断的辅助手段,可以更高效更有利的对病症进行诊断与治疗。
另外,作为选择治疗方法的的重要依据,肿瘤大小不但可以预判病情发展,还可以对病灶进行评估与诊断[4]。其中对于病灶范围的检查是最为主要的判断手法,只是由于诊断组织受水肿,患者身体状况的影响,产生高估或者低估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无论是过分高估病灶变化,还是过分低估病灶变化,在选择治疗方法方面,都会给患者带来压力与损失,所以只用单一的技术无法确切的预估病患的情况。结合两种技术则可以很好的对于病患的病灶进行准确的预估,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令患者可以得到良好且正确的治疗。
由于医学的高速发展,疾病的治愈率也在逐年提高。对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来说,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更早的摆脱病魔,而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有效快速的诊断出患者病灶,并且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是给予患者新生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根据本文的探讨及论证可以得出,将X线摄影技术与超声技术有效的结合,配合相应MRI检测技术,对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早期发现、病情预估以及早期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医学界关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曼.乳腺癌三维超声造影肿瘤血管生成策略研究及新辅助疗效评估[D].复旦大学,2012.
[2]应琴,许静,郑玲.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全数字化X线表现56例回顾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0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