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习惯作文(6篇)

发布人:网络 发布时间:2024-03-17

习惯作文篇1

他的演讲主题是:“播种良好习惯,奠基美好人生”何为好习惯?必须是有益于健康的、身体的和心理的;必须是益智的和有助于学习、工作和生活效率的;必须有助于丰富生命经验和人生感受的;必须有助于改善性格、完善人格和提高道德修养的;必须有助于与人为善并容易为人信赖的。反之,就是不良习惯。

他说: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质就是提高学生对行为规范的道德认识,激发其道德情感,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要坚持每天写日记,把每一天所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当天发生当天记录,不仅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而且锻炼自己对社会的接触与心里感应。让写日记的好习惯伴随在自己身边,伴随一生。把要想说的话和要抒发的内心感受写在日记上,不仅可以排解自己的内心矛盾而且能够将心中的堵塞打通。培养良好的心情。

其次要学会心里暗示,暗示自己“一定会成功”,学会冥想的技巧,想以后成功的情景,多学、多练、多思考;学理论、学历史、学法律、学科学、学文艺,明解生活的常态,以读书从春花读到秋月,书是心中明亮的明灯,相信以后的阳光会更加灿烂!

他以故事的形式,向我们简述了一件件行为的表现。即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与学习习惯。由于习惯只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我们在强调具体习惯的同时,更强调这些习惯所体现的核心理念和主要人格特征。这三方面良好基本习惯的养成,是本课题实施的重点和要达到的主要目标。这些良好习惯都是通过对日常行为的有效控制和强化来养成的。一件件故事深刻感人,容易让人体会其中道理,其中含义。因此,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探讨这些习惯的日常行为的主要内容和养成途径、方法等。

习惯作文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合作学习;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73-01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有的学生各说各的,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一言不发,不与人交流。教师也不做评价和总结,学生回答出来就行了。由此可见小组活动并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为了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合作学习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学习《当飞机遇险的时候》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当飞机脱险时,“机舱一片欢腾”,此时小扬眉、及其他乘客有什么表现?会怎么说?怎么做?请大家再现“机舱里一片欢腾”的情景。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进行了表演,他们表情丰富、配合默契,知识的掌握寓于生动的情境表演中,不仅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使全体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其中,而且培养了合作学习的习惯。

如,在讲以对话为主的课文《陶罐和铁罐》时,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练习,然后再选择部分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在非对话课文的朗读中,像《阿里山的云雾》最好两个人一组,一个朗读,一个仔细听,发现对方把字读错或停顿错误的句子要及时纠正,然后再变换角色,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讨论时,要考虑那些在全班同学面前想说却不敢说,想读却不敢读的学生,教师要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他们自信,像“你很棒,你一定行,你一定会读的很好”,这样他们就能鼓足勇气大胆的去说、去读。组内汇报时先由他们说说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讨论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将理解或不理解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整理,准备全班进行交流。组内的成员积极性都很高。这样既发挥了集体的智慧,解决了个体的疑难问题,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习惯。

二、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同学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举手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或者干脆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尤其显得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如,让学生说说“刚才他们说了什么?”“你们听懂了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等等。这样逐步让学生知道该怎么样听别人讲话,使注意力慢慢变的集中起来。当然这样做不是几节课就能见效的,但是老师要有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意识,使学生会倾诉,形成习惯。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在组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的发言做出判断,要有自己的补充和独到的见解。要使学生认识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一种品质,是对他人的尊重。

三、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引导学生虚心倾听同伴的发言,特别要认真思考和自己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思,善于听取其正确的部分,补充或修正自己的认识。

在发言时,要以理服人,使交流的内容不断深入。当学生发言不普遍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教给他们一些发表意见的语言,如:“我认为某某同学讲的很好,”“我觉的某某同学的意见是对的,但我有补充……”“我认为某某同学的意见错了,我的意思是……”随着不同情况的出现教师要随时进行调控。当个别同学胆小或自卑,在课堂上羞于启齿时,要教育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励他们不要怕说错,暴露缺点有利于进步;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惟恐自己落在别人后面,以至还没经过认真思考,就抢先发言时,教师则要教育他们学会思考和尊重别人,并且只有自己做好准备,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为了培养孩子交流的习惯,教师要为孩子提供充分讨论的时间,使孩子敢说、会说,还要鼓励孩子用礼貌用语。

习惯作文篇3

最近一段时间实在是在家闲的厉害,吃过午饭,躺在床上写作文的时候,就会昏昏欲睡,后来也只是坚持两天午睡,第三天到了这个点上,就觉着困的实在扛不住了。

之前听人说21天培养一个习惯,现在看来,对于一些比较舒适的习惯,大概需要培养的时间更短。比如自己的午睡,也只是连着睡了两三天而已,后面的日子里,压根不用你刻意去安排,好像直接躺床上就能够睡着。

这也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很久之前学过的一句话,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对于一些对自己本身就很舒适的习惯,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就可以养成,也可能是夏天太过于炎热,又或者是本身自己对午睡就有一种渴望,总之现在的自己,好像已经在不知不觉就养成了一种午睡的习惯。

也许就像某人说的,反正你在家,现在时间也比较自由,饿着的时候就吃,困了的时候就睡,那种随心所欲的生活,不都是你之前一直想要的吗?

想一下也是,很久之前的自己,幻想着想要上班赚钱,经过两年的上班生活以后,自己又对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大概人总是对自己现在拥有的不满意,相比之下,之前紧紧的上班生活,自己对现在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最起码在有什么事情的时候,自己可以去做,最起码自己可以真正的做到饿着就吃,困了就睡。

自己唯一担心的事,时间久了,真的害怕跟外面的社会脱轨,因为好长时间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家里,也不愿意去跟外面的人交流什么的,总觉得张家长,李家短的说多了不好,空闲的时间里自己都安安静静的一个人在家。

习惯作文篇4

记得以前小时侯,我可是一个调皮的小女孩,常和男生在一起嬉戏玩耍,但是没回都要被他们弄哭。我并不罢休,总想找个机会“报复”他们一下。

机会终于来了,我们在沙地上用小铲子挖了一个又一个的陷阱,并用稻草覆盖在上面。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就等着他们上钩了。我们安排了一下工作:我负责当诱饵,小林负责告诉我哪里有陷阱,小丽负责侦察“敌情”。突然,小丽气喘吁吁地跑来说:“男生出现了。”我跑了过去,俏皮地对他们说了一声:“你们终于来了!我们可等了你们好长一段时间呢?”一边说,一边以迅雷不及眼耳之势,夺走了他们手里的玩具枪。我就像离弦的剑那样飞快得向陷阱方向跑去,还要听小丽的话避开陷阱。没想到男生还挺聪明的,并没有兵分三路,而是分批追着我跑,把我搞得头晕目眩,一不小心自己掉下了自己设下的陷阱。只听见“哇!”的一声,快来救救我。男孩子见我一副伤心的样子,开始同情起我来,把手递给我,把我从陷阱里拉了出来。我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家。

常言道:伤筋动骨一百天。就这样,我在床上休息了整整两星期。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大难关,闷得我手脚怪痒痒的。爸爸见我闷得慌,就给我买了好多好多的书籍,还说:“等爸爸上班去了,就让这些书来陪伴你。你从中会找到一些乐趣,会让你变得文静一些。”

在不知不觉中,我对看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渐渐地,我成为了一个小书迷,也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

习惯作文篇5

一、小学生的不良作文习惯及其产生的原因

1.不良作文习惯的表现

(1)主题

在写作时,学生不是表达真情,而是表达空泛口号式的主题,假、大、空现象严重。作文失去儿童化的特点,成人化的腔调明显,不能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童真童趣。

(2)内容

学生无内容可写,编、套、抄问题严重。不少小学生拿到作文任务后,不是去想自己的生活经历、真实感受,而是联想自己读过的文章,绞尽脑汁去编、套,甚至直接抄袭。写出的作文自然内容空洞、套话连篇,不知所云、更谈不上美。

(3)表达

“挤牙膏”式的作文和“流水账”式的作文在小学生中非常普遍。为了完成规定的字数,学生连绵不断、生拼硬凑,即使已经表达清楚也要画蛇添足。叙述平淡,言语乏味,有时甚至“跑题”。写出的作文自然简单、落入俗套。

2.形成不良作文习惯的原因

(1)缺乏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生活中美的事物随处可见,小学生的作文素材也可以随手拈来,但是这些生活中的动人之处却被学生视而不见。在小学生作文时,所需的素材都是学生经历过的事物,但这种经历学生却没有注意。即使有些曾经引起注意,也只是在学生的头脑中的淡薄记忆,感受很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小学生缺少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他们缺乏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2)缺乏素材的积累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写起作文,文思如泉,信手写来、挥笔立就,探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在平时的积累上下过大工夫,对写作所需的材料储备非常丰富。而那些缺乏素材,腹中空空的学生只能“望文而叹”。

(3)习作要求定位过高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会犯对学生的习作要求人为拔高的错误,例如,强调文章开头一定要精心设计,能够引人入胜,结尾要意味深长,中间应具体生动等等。这样,学生还没有开始写作,他们的积极性就被打消了。本来他们就苦于无内容可写,眼前再横着这么多高门槛,更觉得无话可说,于是他们就被逼着去编、套、抄,一味模仿。

二、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

鉴于以上现状,我认为应该培养以下良好的作文习惯。

1.善于观察的习惯

要实现写作真实、具体、生动的目标,学会观察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鲁迅先生说过:“静默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如思,一挥而就。”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身边事物、洞察入微,自觉从生活中捕捉具有意义的事物。要写出好的作文,一定要锤炼观察的基本功――要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的能力、养成长期自觉观察的习惯。其中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学习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的关键,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最好保障。

2.勤于积累的习惯

作文离不开材料,而丰富的材料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勤于积累不但能丰富习作题材,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有心人。要养成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觉地多看――看周围的人、事、景、物,看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看影视、图片;多听――听广播、听谈话、听教师的教诲;多访――采访人物、走访亲友、拜访英模、寻访古迹;多做――做家务、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编报办刊;多读――读古今中外有益的各种书籍、报纸、杂志。看、听、访、做、读,都要动脑分析、比较,并记下有意义的东西和自己的感受,日积月累,作文的材料就会十分丰富。

3.自觉练笔的习惯

只有培养学生多练笔、积累写作语言的习惯,才能丰富写作内容,做到语言生动,并进而写好作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要培养学生做摘记的习惯和经常自觉练笔的习惯。鲁迅先生就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而做文摘是积累语言的一个有效手段。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拿起笔来,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书面语言训练、经常检查、经常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积累写作语言的习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动笔,除了教材规定的作文外,还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多练笔,如,写观察日记、剪贴日记、兴趣活动日记、旅游日记以及与亲朋通信、参加征文活动等。

习惯作文篇6

[关键词]阅读;积累;写作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同学们中作文程度差异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完全缘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了,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学,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但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养成说真话抒真情的习惯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目前,在同学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即便有些同学,作文功底煞是了得,但没有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他们的作文即使极有文采,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因此难以打动人,难以获得高分。记得前不久笔者布置了一道参加全国作文竞赛的作文题目《温暖》,先是布置作文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准备从这些写作能手中发现几篇佳作,然而事与愿违,多数同学编造的痕迹明显。最终写得最打动人的是未参加兴趣小组的普通同学。这位同学饱含深情地叙述了母亲与父亲离婚后突患重病,舅舅姨姨们倾全力救助母亲的经过。此文写得令笔者动容。可见,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有些同学在写作中,一味地说套话,以为只要朝着光明的一面去写就是没错的,其实,这种思想的框框是完全应该摒弃的。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不论高下,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有些同学在平时的言谈中,对有些教师批评有加,但在写老师的作文中却一味地对教师歌功颂德,这样的作文能写得好吗?只能给人作假的印象,倒不如直言不讳地指出老师的缺点。

二、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者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仓库里贮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随见随忘。

三、养成多阅读多思考的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多思考,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动笔之前,要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最好养成列提纲、打腹稿的习惯,这样,下笔才能一挥而就,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的硬挤出来。

“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庞龙发.浅谈学生作文习惯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