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46-02
医学院校中的临床医学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基础知识扎实、技术全面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临床医学人才为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防治多发病、常见病、掌握疑难重症的诊断治疗原则。我国临床医学生通常是本科5年制,其学习阶段主要分以下四部分:①公共基础课;②医学基础课;③临床理论课;④毕业实习。与其他高等院校比较,医学生学习内容多,任务繁重,学习方式经常以背诵记忆为主。由于临床专业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时,仅有1门卫生学课程涉及到了预防医学的知识,但与常见重大疾病有关的预防知识没有关系,因此,临床专业学生对疾病预防知识不熟悉,而且也不太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渴望,预防常见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目前,医学生的临床理论课与实习课教材中都只关注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等内容,对疾病的发生原因、机制及预防措施等最基本的预防医学知识有关内容的学习很少。例如,临床医学生有关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学习主要涉及妇产科学,内容包括GDM的定义、妊娠对糖尿病的影响、糖尿病对妊娠的影响、GDM的诊断依据、处理等[1]。在GDM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有关“预防专业知识”的内容。因此,在临床学习阶段,有必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常见的重要典型疾病进行预防医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临床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或实习阶段牢固树立“疾病应以预防为主”的方针,这对降低常见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如何使临床医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的同时掌握必要的有关疾病预防知识,需要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有效整合。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生中以GDM为例探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形式和内容,为临床医学生在熟悉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同时掌握必要的疾病预防知识提供参考依据。
一、选择常见的重大疾病增加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目前,医学生学习内容多,负担重,平均每天上课6~8学时,课后需要大量时间复习课上的学习内容。因此,在教学课时数固定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开展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需要选择常见而且危害性较大的疾病。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是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其发病率不断增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GDM属于高危妊娠,除了可导致本次妊娠剖宫产、其他合并症、巨大儿、肩难产等发生率增高外,还可增加子代将来发展为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危险性,而且30%以上的GDM孕妇于产后5~10年可发展为糖尿病[2]。因此,GDM对母婴近期和远期健康会造成很大威胁。在临床医学生大学4年级妇产科学习阶段,选择这样的常见疾病作为重点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有效结合示范,对临床医学生掌握必要的预防医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探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形式
如何有效安排学习时间及形式是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关键内容。最近,我们在大四学生临床学习阶段进行了GDM临床与预防学习相结合的探讨,在2学时GDM临床知识学习中,再利用1学时讲解了GDM发生原因和机制、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等有关预防医学的知识,然后布置2~3道题,如GDM在世界各国流行病学特点、如何早期发现和预防GDM发生、在诊断治疗GDM患者时如果有效运用预防知识等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每组4~5人利用课后时间查阅有关文献,撰写提纲。再利用课后2小时时间,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问题的回答,并要求部分老师和学生代表参加,进行无记名小组评分。采取这种讲座、分组学习、集中讨论的形式进行临床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既对传统的医学课程安排没有太大影响,也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兴趣,容易让老师和同学接受。
三、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方法及内容的评价
通过采用上述形式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掌握相关预防医学知识的程度进行考核。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以及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的问题,对120名参加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学生(实验班)进行调查,对比100名没有进行整合学习的学生(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有关预防知识学习,实验班学生对疾病预防工作开始高度关注,并且对学到的常见疾病预防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在30道多选题中,平均得分21±6分,而对照组学生平均得分17±4分。通过查阅文献,撰写提纲,讨论发言,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90%以上学生认为这种学习内容和形式愿意接受。
四、结论与建议
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增强了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而且扩展了知识面和自我学习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成为全科医学的有用人才,降低我国成年人慢性疾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我们在临床专业方面要求学生对疾病预防知识熟悉并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要加强重视。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渴望,预防常见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对重要典型疾病进行预防医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非常重要,并且使临床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或实习阶段牢固树立“疾病应以预防为主”的主要方针,这对降低常见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王林琳,侯红瑛.妊娠期糖尿病研究进展[J].新医学,2009,40(4):271-273.
1.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审查的政策环境分析
2.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
3.TBL教学法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整合中的改革与应用
4.推动卫生学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基层卫生人才
5.对氟作业现场进行的职业卫生学调查的分析
6.设计性实验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7.新生儿洗浴游泳中心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
8.分子生物学技能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分析
9.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10.赣南医学院重点建设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
11.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人力资源调查分析
12.治疗室血液透析室环境卫生学标准的探讨
13.浅议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
14.南极劳动卫生学考察
15.全科医生小词典——预防医学与临床预防
16.八十年代军队刊物发表的部分卫生学文献题录索引
17.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
18.关于开展食品安全与卫生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构想
19.环境卫生学的内容和当前的任务
20.斗山覆铜板工厂职业危害因素预防情况调查
2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现状及预防控制措施
22.济宁市城乡中小学校新建校舍及设备的卫生学调查
23.1998~1999年黑龙江省出口鸡肉卫生学分析
24.医学专业卫生学现场实验教学
25.现代苏联的环境卫生学
26.中日劳动卫生学专题讨论会简况
27.苏联放射卫生学的基本总结和发展远景
28.加强中等卫校预防医学教育的设想
29.苏联对培养未来的卫生学家和流行病学家专业素质要求
30.贵州省首例人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31.我国环境卫生学核心期刊初步调查
32.俄学者论现代军队卫生学的方法学问题
33.以案例为中心,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思维的教学实践
34.地下汽车库空气质量的调查与预防性卫生监督探讨
35.加强护理管理有效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
36.基于“标准预防”的维和二级医院职业防护
37.苏州工业园区托幼机构的预防性消毒效果
38.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39.加强院感知识培训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40.关于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
41.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科人才建设实践与思考
42.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考试反映出的问题初探
43.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卫生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44.任务教学法在军队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实践
45.P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46.关于多重耐药菌患者感染现状及预防控制措施
47.某酒店客房层空调系统竣工验收卫生学评价
48.启发式教学在卫生学课程中的应用
49.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三个基础
50.卫生学预评价在某医院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51.预防医学、卫生学核心期刊互引分析
52.针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
53.构建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探讨
54.校园暴力和公共卫生学预防
55.2006年-2010年中国部分地区高校预防医学、卫生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分析
56.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思考
57.省级精品课程《环境卫生学》建设对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58.从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变化看预防医学和卫生学期刊的进步
59.PBL教学模式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
60.预防医学中环境卫生学教学实践与体会
61.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初探
62.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和科研中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63.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预防医学学会儿少卫生学组成立
64.预防医学专业“儿童少年卫生学”本科教材建设历程与新版教材特点
65.浸取硫酸锌预防砷化氢中毒措施的卫生学评价
66.预防医学、卫生学核心期刊及检索工具介绍
67.施工监督在预防性卫生监督中的卫生学意义
68.预防医学卫生学英文文献中有关词语的汉译探讨
69.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设计性实验的实践及效果分析
70.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71.用循证医学思想指导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卫生学教学
72.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序表”
73.预防医学、卫生学
74.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管理与卫生学评价可视化系统的研制
75.南昌市建设项目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分析
76.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被引量分析
77.大连市某大型超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竣工验收预防性卫生学评价
78.启发式教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
79.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核及卫生学评价要点分析
80.《环境卫生学杂志》编辑部与《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编辑部合作交流
81.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专利申请报导
8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环境卫生学》实践技能考核指标设计
83.关于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的探讨
84.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进展
85.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86.联黎临时部队卫生学和野战预防医学的组织和实施
87.分析儿童少年卫生学在学校常见病预防中的重要性
88.预防医学长学制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
89.预防医学本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
90.谈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
91.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
9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需求与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
93.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选修课教学及课程优化研究
94.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审查的政策环境分析
95.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96.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环境卫生学》专业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97.轨道交通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相关技术的研究
98.我国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06和2007级临床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各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再从每个班单纯随机抽取40人,共160人,然后从这160人中单纯随机抽取80人为实验组和80人为对照组。实验组:2006级37人,2007级43人,其中女生45人,男生35人;对照组:2006级44人,2007级36人,其中女生38人,男生42人。两组学生在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1.2研究方法
1.2.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有理论课和实验课。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理论基础教授学时不变,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增加社区实践教学。两组授课教师相同,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课程结束后统一试题和考试时间,考教分离,比较教学效果。
1.2.2社区实践①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将实验组学生由学校教师分批带教到社区进行实践课程,共15次。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技能、高血压测试方法、高血压诊断标准等,增强对重要知识的感性认识;以高血压现况研究为主要内容,进行较系统的实习工作,从高血压的现患率、知晓率、服药依从率到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详细地阐述了社区预防的基本操作程序与过程。同时补充了文献查阅、数据收集和分析、质量控制、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②采取完成小课题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几个调研课题为中心,将实验组学生分10人一组的小组进行实践。③建立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参与研究的教师共同讨论确定学生的成绩评定方法。结合每组撰写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及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评分。
1.3考核方法
包括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理论总分100分,其中基础知识30分、综合分析30分、综合应用30分、其他10分。技能总分100分,其中实验操作25分、疾病研究25分、数据整理与分析25分、预防措施指导能力25分。
1.4调查方法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采用选题小组法进行访谈;定量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课程开始和结束时进行教学方法效果评价,主要内容包括现场调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由教师在教室发放问卷,学生自行填写,不记名,当场收回,社区实践课程前后分别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答卷160份,回收率为100%。
1.5统计分析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完成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学生预防医学考试成绩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理论考试总分、综合应用、技能考试的成绩及预防措施指导较高,经两组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理论基础知识的得分经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方法和自我能力的评价
实验组学生在现场调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而语言表达能力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访谈结果
虽然只有短期的社区实践,但是总体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学生评价也普遍较高。对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总体满意度达到90%;88.5%的同学认为安排预防医学社区实践非常有必要,只有约4%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或完全没有必要;对于实践内容的选择和安排,94%的同学表示满意和较满意;对于实践方式85%的同学认为较好或非常好;93%的同学认为预防医学社区实践对以后的医疗实践有帮助。而对于预防医学社区实践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预防医学实习学时数不够,约63%同学都认为预防医学实习的时间太短,不能深入了解预防医学的理论和技能。二是对实践带教老师的水平不满,约15%的同学对预防医学实践的教师水平不满意,原因主要是讲座的内容不能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或认为教师讲授不清楚或描述不到位。
3讨论
医学的根本目的是预防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社会卫生问题的突出等,对医学的内容和服务提出了新的任务[2]。医学工作重点由获得健康转向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要求学生不仅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还应当是交流能手,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社会保健的支持者和卫生保健的供给者[3]。现行医学教育体系将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彼此割裂开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整体医学观念。尤其在SARS的流行期间明显暴露出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教育的薄弱。如何改革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使学生能树立现代医观,建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并适当地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是预防医学教育者面对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预防医学教育;重要性;实用性;趣味性;素质教育
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医学领域中有着较特殊的地位,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学生对预防医学往往有片面的认识,认为这一学科不重要,没有临床学科实用。因此,为了使这门课真正让学生掌握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要加强预防医学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1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针对医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临床医学的学习而忽视预防医学学习的情况,应自始至终反复强调此学科的重要性,尤其要高度重视第一次绪论课的教学。教学中,可通过一些例子强调预防医学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强调如果没有预防医学这门学科及其不断的发展,恐怕我们的卫生工作到现在还处在与传染病做斗争的第一次卫生革命运动中[1]。反应停这种致畸率很高的药物还会被孕妇滥用,特别是曾威胁全球的sars也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也会在全球肆虐等等,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同时让学生看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加强预防卫生工作,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需掌握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社区保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预防控制的措施等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做到不仅会治病、更要防病。启发学生要想适应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成为高素质的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学好临床医学,更要学好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2教学过程中体现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让学生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就业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只有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其它象环保部门、城乡建设、建筑行业、饮水管理、食品工业管理、气象局、职业病防治所、学校卫生管理等行业都需要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就业途径相当广泛,从而意识到学好预防医学大有作为。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实用。例如,讲到三级预防的[2]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国情适当举例。在我国sars流行期间,可结合当时sars疫情,给学生讲明,造成sars疫情的病源是人群普遍易感的,一旦有传染源存在,极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和流行。因此,为了控制疫情,必须做好sars的三级预防工作,特别是重在防止疾病发生的第一级预防措施,如室内定期消毒、通风、注意个人卫生、适时戴口罩、适当体育锻炼、改善饮食等以及重在早发现以控制疾病发展的第二级预防措施,如每天组织学生监测体温等。这样将学校制定实施的sars防治具体措施用三级预防的思路一一列举、讲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自觉主动地做好sars的预防工作。在授课中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趣味性的表达和例子来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介绍自我保健的内容时,就可以夸张地介绍说:“等大家都有了很好的自我保健能力,咱们医务人员就该失业了,各家都有齐全的诊疗设施,所有的健康问题在家就可以解决了,这多好啊!”学生一听就笑了:这不太可能吧?这时就可以接着指出,自我保健是一种有局限性的非专业性的卫生保健活动,要求“多依靠自己,少依赖医生”,强调的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自我保健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并非“全依靠自己,不要医生”,对于这样的小知识点,大家在笑声中掌握会更加牢固。
3将素质教育贯穿到预防医学教学全过程的始终
医学生的素质决定着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如预防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环境与健康[3],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群体意识及爱国思想。结合现在环境污染的状况,让大家观察身边那些不环保、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如随地吐痰、自来水管一开就没人关、食堂里剩饭剩菜随处可见、一下课教室里粉笔头乱飞等等,体会自己身上有哪些可能增加环境负担的不良行为,教育学生环保行为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意识到热爱环境就是热爱生命。另外,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相关理论内容又恰恰在预防医学中有所涉及。那么在课堂上除了进行相应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可以结合不同篇章对学生实施适当的健康教育。如在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中教会学生如何制定自己的食谱而做到合理膳食;在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中,教会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稳定情绪,才有利于健康,以及控制身心疾病在自己身上出现等各方面自我保健的知识[4]。总之,素质教育不是经过一时一事能提高的,必须从小做起,而且确实可通过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这种点滴的渗透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可起到巨大作用。
在当前社会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中,预防医学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预防医学的专业教师更要认清形势,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体现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随时总结经验,不断进取,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身心、高素质的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吉武.预防医学[m].3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5-97.
[2]钱宇平.流行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4-152.
中图分类号:G420;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2409(2008)05-0971-02
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国家教委列入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是以人群-环境-健康为模式的、必需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门必修课程。笔者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1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教育前期工作基础
本教研室从二十世纪70年代起组织学生开展了“现场测定粉尘和噪声”、“两管五改”、“现场采集水样和监测”等实践教学。改革开放时期,本教研室更加注重医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改革,但仍适应不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不了21世纪的医学科学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着重强调实用型医学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加大力度[2,3]。本校先后创建了14个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具体做法如下:
1.1领导重视,严格规范化管理
由现任学院副院长出任组长,教务处处长和二级学院副院长出任副组长,由主管实习的教务处副处长和预防医学教研室主任等具体负责,统一安排和规范化管理,为实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在组织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1.2制定教学基地实纲
从制度上有纲可查、有纲可依,明确各实习基地带教老师的岗位责任制,要求带教老师在学生下点实习前认真阅读实纲,通过教学基地实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预防医学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初步应用预防医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分析与环境和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掌握疾病的预防原则和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技能。
1.3制定教学基地实习的实施方案
以市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保健科、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及市卫生监督所作为预防医学教学实习基地,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担任带教,与预防医学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作为基地实习内容。
2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从树立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群体观念、环境观念、预防观念”着眼,学生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把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在临床医疗中第一级预防和第二级预防的应用原则,提高和强化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临床医疗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创新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预防医学实践相结合,预防医学基础与社区和现场相结合,传统实验与现代技术成果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教育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注重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早日接触社会以适应新的医疗形势发展,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开出临床处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开出预防大处方的能力。本着以人为本,树立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教学理念:①加强心理训练,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团结合作精神、锻炼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②加强创新教育,以社区健康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与组织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责任心。③增加大学生在社会基层单位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提高就业率打下基础。
3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主要内容
3.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诊断、健康教育和慢性病调查
参加由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社区问题为中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专题讲座,参与社区门诊患者的初诊登记、病案登记,了解诊断方法及治疗情况和健康维护,进行社区健康诊断和社区慢性病调查。
3.2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参加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以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患者的初诊、病案登记,了解诊断方法及规范的治疗方案。
3.3开展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参加由市卫生监督所以社区“卫生法规的实施与卫生监督的作用”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预防性或经常性卫生监督等内容的实习。
3.4免疫预防和妇幼保健
参加由各医院保健科以社区“免疫预防”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日常性免疫程序工作等内容的实习。
4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效果评价
4.1学生学习效果
4.1.1提高了学生撰写论文水平学生通过教学基地实践,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撰写实习论文有的已刊登于相关杂志和学院学生论文集。
4.1.2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学生为主导,以社区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如讨论式、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学生能积极开展查阅资料、社会调研、独立思维和科学实践等。
4.1.3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接受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建立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4.2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改成果
4.2.1指导教师思想更加活跃带教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不断增加教学内容的新进展;教学改革有创意,构建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论课、实验课和教学基地实习等多方面有机结合的现代教学体系。本教研室分别荣获校级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自治区重点建设实验室等;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学习素质为宗旨的教学方法转变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改革。
4.2.2教研室教学研究氛围活跃目前承担的校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主要有:①面向21世纪预防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②性道德教育在青年预防艾滋病作用的研究;③预防医学教学实习基地创建的研究;④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⑤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⑥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教学实习模式研究。
4.2.3教研室教学研究成果显著发表相关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主要有:①《浅论预防医学教学实习基地的创建与体会》。②《预防医学试题库建设初探》。③《从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谈教学改革》。④《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⑤《面向21世纪预防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⑥《改革统计学实习方式,提高临床医学生科研素质》。⑦《提高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⑧《卫生统计学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等近20篇。
5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性培养
5.1教育理念上的创新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5.2培养方案的创新
以社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课程体系,使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交叉,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更加适应防治结合的工作需要。
5.3运行机制的创新
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基地实习教学档案;实行教研室、教学秘书负责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解决基地实习,确保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5.4教育效果的创新
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基地实习方案、大纲和教学基地实习鉴定,规范了教学基地实习论文撰写过程,提高实习论文质量,同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医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随着形势而发展。然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照搬的框架。因此,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应从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4]。笔者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体会到:①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②有利于转变学生观念,是加强医德教育的良好机会。③有利于增强对群体社会的责任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④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的探索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对以往的经验、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在实践中转变观念,不断总结、调整,才能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改革模式,并不断优化、完善[5]。⑤要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才有助于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少燕,杨棉华,何萍,等.高素质医学人才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6):589-592.
[2]张凯,王学春,陈廷.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06-1007,1011.
[3]吴建军,吕嘉春,雷毅雄.浅谈顺应时势,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与实践[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5):1219-1220.
[4]张海英,杨莉.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应从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S1):44-45.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全球化发展加速给公共卫生带来很多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各种传染病的发生逐渐增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发生时,临床医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技能、传染病防护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知识等对保护人民及自身的健康至关重要,这些相关知识和技能都与预防医学学科相关。临床医学生是未来奋战在第一线治病救人的医务人员主力,其学生时期所学知识对未来的临床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预防医学课程仍然以预防医学、卫生学等为主[2],内容仅包括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三大卫生”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教育、传染病防护教育、健康教育学等内容在教学中涉及极少,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技能、传染病防护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知识等对临床医生至关重要。课题组对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临床医生的视角,探讨未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1调查对象
2022年8月,课题组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医院的临床医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回收率95.89%。1.1.2调查方法采用自制问卷、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形成初稿后先反复讨论,再进行预调查,不断修改完善。调查内容包括临床医生的一般情况、自身预防医学知识水平、对预防医学的看法以及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课程的建议等。
1.2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70名临床医生中,男性20人(占28.6%),女性50人(占71.4%);三级医院42人(占60%),二级医院15人(占21.4%),一级医院8人(占11.4%),民营医院2人(占2.9%),村卫生室3人(占4.3%);高级职称1人(占1.4%),副高级职称8人(占11.4%),中级职称24人(占34.3%),初级职称25人(占35.7%),无职称者12人(占17.2%);内科医生17人(占24.3%),外科医生9人(占12.9%),妇产科医生5人(占7.1%),其他科室医生39人(占55.7%)。
2.2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及自我评价
被调查医生中,95.7%的人认为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同样重要,98.6%的人认为预防医学知识对临床工作有帮助,85.7%的人会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告诉患者预防疾病的重要性,51.5%的人所在科室会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讲座,50%的人只有在撰写论文时才用到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情况见表1。如表2所示,结合在学校学习到的预防医学知识,认为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能对临床有用的医生分别为78.6%、81.4%、57.1%。如表3所示,对于自身的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认为自己缺乏数据分析能力、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其他预防医学实践技能的医生分别为78.6%、74.3%、55.7%、60%、47.1%。
2.3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建议
如表4所示,92.9%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定期对临床医生开展预防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培训;92.9%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将预防医学知识贯穿临床医学生生产实习的始终;认为有必要增加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课程中实践技能授课内容和健康教育学授课内容的医生分别为91.4%和94.3%。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