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安徽;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041-02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垃圾的产生量日益增长,垃圾的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垃圾处理已成为限制新农村进程的重大问题之一,为此,国家和地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治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安徽省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根据环保部印发的《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2007—2022年)》,并结合安徽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际,编制《安徽省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多年的研究表明,安徽的农村生活垃圾产生具有产量大、增长快、组成复杂、易腐有机质高等特点,存在较强的环境污染能力。同时,安徽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推进仍存在许多困难,任务十分艰巨。
一、安徽农村垃圾概况
1.农村垃圾的分类。农村垃圾主要有:(1)农村生活垃圾,这类垃圾主要是农民家庭生活所产生的,一般危害不大,但是容易堆积,影响周围生存环境,特别是农村没有完整和科学的卫生系统和排水系统,粪便堆积,容易滋生蚊蝇,污水乱排,垃圾乱扔,流入河流,会影响饮用水系统,最终危害人类身体健康;(2)农业生产垃圾,这类垃圾主要是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垃圾,比如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粪便、农业耕种产生的残膜以及作物的秸秆等;(3)乡镇固体废物,这类废物主要是由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2.农村垃圾的特点。(1)产生量大、成分复杂。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徽省农村垃圾产生量不断增长,农村垃圾的构成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无机成分减少,有机成分逐渐上升,可回收利用成分持续增加,如废纸、废玻璃、废塑料和废金属等可回收利用物质已占30%~40%,而且可燃物含量亦明显上升。(2)农村垃圾排放区域分布差异大。安徽省幅员辽阔,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虽然各农村垃圾特性基本相似,但在各类和数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淮北地区人口密度大,劳动力素质偏低,地区经济结构单一,非农产业欠发达,农民生活水平最低。农村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管理,环卫设施和环保意识相对落后,其垃圾的组成主要是秸秆、稻草、废塑料等有机废物和煤灰煤渣等无机废物。
沿江圩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农民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这地区的垃圾种类已基本与城市垃圾接近,主要表现在:灰土、砖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可回收物(如废纸、废玻璃、废塑料和废金属和废织物)所占比例明显升高,占到垃圾的40%左右;食品废弃物数量上升,成分日趋复杂[3]。
皖南山区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垃圾成分都以经济农作物及旅游业为主。农村垃圾产量不同程度地受季节因素的影响,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呈规律性的。据本次调查,此地区农村垃圾排放量一般每年夏季出现一次高峰期,一年中垃圾排放量由低到高依次为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四季度、第三季度。
二、安徽农村垃圾处理现状
1.安徽农村垃圾的收集现状。长期以来,安徽农村基本没有固定的垃圾堆放点和专门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农村居民习惯性的将垃圾随意倾倒在村前屋后的空地、沟道、河边及道路两边,既不美观也不卫生。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逐渐有了垃圾收集意识,但农村垃圾收运体系还比较落后,居民垃圾采取混合收集,还未实行分类收集。另外,安徽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来自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公共环境卫生设施普遍不足,并且在农村实行分类收集还必须得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否支持是能否实现垃圾分类收集的关键。而在政府的实际工作中,政府管理部门对农村环境卫生的管理处于一种近乎真空的状态,所以垃圾分类收集仍未得到推行。
2.安徽农村垃圾的处理现状。安徽农村垃圾的处理处置水平一直很低,无害化处理设施缺乏。多年来,绝大多数农村采用露天堆放、自然填埋、直接还田和焚烧的简单方式消纳农村垃圾,河流沿岸甚至成了天然农村垃圾堆放场。在焚烧处理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设备和技术处理,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直接排放到大气中,造成了垃圾的二次污染;简单的填埋处理往往是将垃圾直接填埋到村里的自然沟壑或者坑洼处,严重污染周围的环境;而农村垃圾直接还田处理过程中,垃圾中里的有害物质渗入土壤,容易改变土壤性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这些处理方式对土壤、河流、地下水、大气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潜在的危害。安徽新农村建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的产生量逐渐增多,垃圾的组成成分也越来越复杂。一些农村的基础建设虽得到了发展,农村垃圾污染有所缓解,但仍难以解决日益增加的农村垃圾处理的需要。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深入贯彻落实“两加快一维护”战略。切实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工作的意见》豫政〔〕43号)和我区有关会议精神,结合全区农村现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工作,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立“组清扫保洁、村收集、镇(办)转运、区处理”收集处置体系,切实提高农村环境卫生质量,增强村民环保意识,从源头上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控制和资源化利用,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总体思路
深入宣传动员,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开展“清洁家园”活动、维护国家利益卫生运动等载体和手段。培养村民良好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通过设置合理方便的垃圾站点、组建专业清扫清运队伍,引导规范村民的垃圾投放行为;通过分类投放、分别收集,实现宏观意义上的垃圾类别源头分离,降低处置本钱;通过区、镇(办)村、组四级管理,达到多层参与、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管理效果;要通过体制的顺畅、机制的健全、目标的明确、制度的完善,实现运作市场化、队伍专业化、管理长效化、效果乡村化,达到全区农村垃圾管理全覆盖、无盲区,体现垃圾管理这一公益事业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运行模式
全区农村建立“组专人清扫保洁、村定时分类收集、镇(办)集中分类转运、区统一定点处置”运行模式,以镇(办)为单位。基本实现全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置、建筑垃圾无害化填埋的目标,打造农村环境新面貌。
四、工作流程
(一)生活垃圾收集处置流程
略
(二)建筑垃圾收集处置流程
略
五、时间布置
农村垃圾收集处置分五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动员、制定方案阶段(8-9月)各镇(办)召开农村垃圾收集处置动员大会。摸清底数,制定方案,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
(二)完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阶段(9-10月)此阶段。
(三)集中整治阶段(11月)主要任务是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四)全面实施阶段(12月)通过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和卫生保洁制度。明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六、职责划分
区爱卫办、乡村管理执法局负责建成区内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规划管理、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和工作指导;区爱卫办、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负责建成区外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规划管理、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和工作指导。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明确村庄卫生保洁规范,各镇(办)根据本辖区农村的定位与现状。完善卫生保洁责任制和检查监督机制,并对农村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工作质量进行监督、评议。
教育村民对垃圾进行适当分类投放;每个村、组应按比例配备专业的清扫保洁队伍,各村、组要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处置的意义。做到日清扫、日运输,并清运到指定的垃圾收集池(房)负责村道、沟渠及其它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和环境卫生日常管理;要制定村规民约,落实垃圾分类制度,定点倾倒,定期清圈除粪,喷药灭蝇,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七、工作要求
一、工作进展
目前,***的15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垃圾分类。并通过“户集、村收、镇运”的方式,最后经由区环卫处运至演武垃圾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工作运行机制,实现垃圾资源综合利用。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和目标。镇领导和机关干部包保各村,各村干部包保各村民小组,同时发动各村党员,村民小组组长和村民代表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镇包保机关干部经常下到各村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垃圾分类工作。对此项工作常抓不懈。完善协调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明确成员职责和工作分工,有专人管理。
(二)制定工作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有序推进我镇农村生活垃圾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根据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及其下辖行政村制定相应工作方案,便于指导具体工作。
(三)开展垃圾治理工作。***通过召开人居环境整治暨“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动员大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部署会议”等方式,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推广普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召开镇、村、农户三级动员会,宣传动员、讲解、学习垃圾分类的内容、意义、目的,安排相关工作。结合各村实际,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讲解垃圾分类内容,发放宣传单1万余张。由镇里牵头,组织各村进行入户宣传,发放宣传单,并认真开展解释和宣传教育工作。
发动中、小学开展垃圾分类,***中、小学积极组织各个班级召开“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课上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都愿意争当环保小卫士,做垃圾分类的先行者。促进垃圾分类从小抓起,从基层筑起,营造“人人参与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努力营造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镇政府为每个村配备2个分装有毒有害垃圾的垃圾箱,鼓励村民将有毒有害垃圾放在垃圾桶内。镇政府投入资金制作了垃圾分类标识和党员包户公示牌共计2300个,分别下发到各村,要求村民按要求自觉实施垃圾分类。针对塔峪8.2公里沿线、村路两侧、河道沿线存在的乱堆乱放、乱泼乱倒、乱栏乱挂、乱排建筑垃圾等问题开展集中清理整治,使镇村环境和容貌得到了较大提升。
三、取得成效
通过开展工作,农村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有了一定了解,环保意识已基本建立,我镇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所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四、存在问题
1、法治滞后,且缺乏操作性。当前通常把垃圾分类投放视为一种公益行为,以鼓励为主。对垃圾分类没有设置底线,法律缺位,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和约束机制。
随着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开展,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的优化也比较重要,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的环境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农村的生产发展中产生的多类垃圾的处理就成为比较重要的课题。注重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模式优化,才能为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起到促进作用。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模式进行研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优化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1.农村垃圾的类型以及特征体现分析
1.1农村垃圾的主要类型分析
从农村垃圾的类型层面来看,有多种类型,主要就是危险废弃物垃圾以及产业废弃物垃圾和生活垃圾几种类型。其中在危险废弃物垃圾类型方面,主要就是在农村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废矿物油以及含汞镉的电池等有害的物质垃圾[1]。这些垃圾对土壤以及水等都存在着很大的污染威胁,并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安全威胁。对这类垃圾的处理就要能得以充分重视,需要采用科学化的方式来加以处理。
再者,农村垃圾中的生活垃圾类型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处理类型。在这一类型的垃圾主要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像塑料制品以及饮食食材等应用产生的垃圾,在垃圾的主要成分上就涵盖着废纸以及煤渣等。这些生活垃圾产生的量也是最大的,所以对这类生活垃圾的处理就显得比较关键。
另外,农村垃圾中的产业废弃物垃圾也是比较重要的垃圾类型。在这一垃圾类型方面主要就是在畜牧业以及农业和工业的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最为主要的就是养殖业产生的垃圾。这些垃圾的有机物成分相对比较高,对这些垃圾的处理如果不及时,就比较容易污染附近的水源,并且也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这几种类型的垃圾也是比较主要的,在进行处理过程中,就要能针对性的加以应对。
1.2农村垃圾的主要特征体现分析
从农村垃圾的特征来看,也表现的比较明显。在垃圾产生的量大方面是比较重要的。由于当前的农村生活质量以及生产能力的提升,在垃圾的产生量也是愈来愈大,每年都会有所上升,对垃圾的有效处理就比较迫切。再有就是农村的垃圾产生源相对比较分散,在不同的农村地区的垃圾产生量也会有着很大的差别[2]。同时也会受到交通因素的影响,使得垃圾的运输就有着很大的困难。
另外,农村垃圾在成分上也比较复杂,从农村垃圾的类型就能够看出,由于在消费群体的不同,以及生产厂家的不同,造成的垃圾也有着不同的成分,这就对垃圾的分类处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最后就是农村垃圾在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层面也比较突出,以及人们对垃圾的危害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等。这些特征的体现,也能看出农村垃圾处理的困难性。
2.农村垃圾的处理现状和优化处理模式策略
2.1农村垃圾的危害分析
农村垃圾的存在有着多方面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侵占以及对土壤的污染。由于农村的垃圾种类多样,有的垃圾是有着有害物质的,这样不仅会侵占土地,还会对土壤带来很大的危害。会由于土壤的毒害化对植物的生长带来影响,以及对农作物的生长也会带来影响[3]。农村垃圾对人们的居住环境也会带来影响,主要就是影响人们的卫生以及造成病菌的繁殖等,增加了疾病传播的危害。再有就是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等。
2.2农村垃圾的处理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农村垃圾处理的现状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垃圾处理的意识没有提高,尤其是对于留守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在环境保护的意识上就不是很充分。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的环境下,一些村镇政府为能够将经济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对环境方面就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对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从整体上来看,垃圾的处理效率水平相对比较低。
再者,农村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对垃圾的收集以及运输有着很大的成本。主要就是农村的居民在居住上相对比较分散,这就使得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就会在成本上比较大,在垃圾桶以及垃圾的收集房的数量上也要比城市的高出很多。在劳动成本上也有着很大的增加,尤其在对垃圾的运输成本方面就会不断提高。由于村镇的经济限制,在对垃圾的处理上就会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另外,农村垃圾的处理过程中,没有和当前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相符合,对垃圾的处理压力也相对比较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进行垃圾的处理过程中,对此也要能得以充分重视。但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垃圾处理中还没有和这一循环经济的发展相契合[4]。这些方面的问题,对农村的环境优化就带来了很大而对阻碍。
2.3农村垃圾的优化处理模式策略探究
第一,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模式优化,政府方面要能得以充分重视。村镇政府要对农村的垃圾处理工作得以充分重视,从具体的措施实施来看,就要能将县、乡党委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得以明确化。还要能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建立县乡有关单位分区包干或联村制度。创新方法抓效率提升。建立三个机制,破解三个难题,探寻垃圾处理新模式。在全县没有专门垃圾处理站、缺少垃圾填埋场、财政经费又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我县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建立三个机制,破解三个难题”,走出一条适合城乡垃圾处理的新模式。
第二,垃圾处理过程中要能从实际出发,积极的探讨分类化机制,破解垃圾清运难题。针对垃圾填埋场的压力大、清运难问题,可通过对“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变废为宝”的垃圾分类化处理方法加以科学有效的应用,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于能够循环利用的垃圾要能加以有效的应用。对于不能利用的或者是有害的垃圾,就要能够将焚烧炉的机制建设加以重视,以及对;垃圾填埋的难题加以解决,这样才能有利于垃圾的有效处理。大大提高了垃圾处理效率
第三,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模式应用,要能注重宣传工作得以有效落实,将群众主体的作用能得以有效发挥。农民广泛参与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的基础。总结推广一些地方采取的“卫生文明户”、“清洁家庭”评比等做法,开展卫生评比活动,教育引导农户实行好家庭“三包”责任制,评比结果及时在村内宣传栏进行公示,让人民群众在“比赛”中增强清洁意识,自觉搞好房前屋后卫生[5]。努力通过全民发动,全民参与,加快实现农民群众从“要我清洁”向“我要清洁”转变。
第四,要充分注重对农村的垃圾常态化处理。在农村垃圾的处理队伍建设工作方面得以充分重视,可通过以村为单位来进行将清洁人员的配置工作得以完善,对其自身的责任加以明确化,在清洁人员的工资待遇方面的不断提升,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还要能充分注重基层的责任,在管理体制的建设方面得以完善,对农村的干部积极性加以有效调动,通过具体化的考核机制的建设以及奖励机制的建设,让垃圾处理人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充满动力。这些措施的实施就能够为农村的垃圾处理效率水平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农村垃圾;处理模式;类型
引言
随着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开展,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的优化也比较重要,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的环境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农村的生产发展中产生的多类垃圾的处理就成为比较重要的课题。注重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模式优化,才能为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起到促进作用。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模式进行研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优化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1.农村垃圾的类型以及特征体现分析
1.1农村垃圾的主要类型分析
从农村垃圾的类型层面来看,有多种类型,主要就是危险废弃物垃圾以及产业废弃物垃圾和生活垃圾几种类型。其中在危险废弃物垃圾类型方面,主要就是在农村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废矿物油以及含汞镉的电池等有害的物质垃圾[1]。这些垃圾对土壤以及水等都存在着很大的污染威胁,并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安全威胁。对这类垃圾的处理就要能得以充分重视,需要采用科学化的方式来加以处理。
再者,农村垃圾中的生活垃圾类型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处理类型。在这一类型的垃圾主要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像塑料制品以及饮食食材等应用产生的垃圾,在垃圾的主要成分上就涵盖着废纸以及煤渣等。这些生活垃圾产生的量也是最大的,所以对这类生活垃圾的处理就显得比较关键。
另外,农村垃圾中的产业废弃物垃圾也是比较重要的垃圾类型。在这一垃圾类型方面主要就是在畜牧业以及农业和工业的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最为主要的就是养殖业产生的垃圾。这些垃圾的有机物成分相对比较高,对这些垃圾的处理如果不及时,就比较容易污染附近的水源,并且也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这几种类型的垃圾也是比较主要的,在进行处理过程中,就要能针对性的加以应对。
1.2农村垃圾的主要特征体现分析
从农村垃圾的特征来看,也表现的比较明显。在垃圾产生的量大方面是比较重要的。由于当前的农村生活质量以及生产能力的提升,在垃圾的产生量也是愈来愈大,每年都会有所上升,对垃圾的有效处理就比较迫切。再有就是农村的垃圾产生源相对比较分散,在不同的农村地区的垃圾产生量也会有着很大的差别[2]。同时也会受到交通因素的影响,使得垃圾的运输就有着很大的困难。
另外,农村垃圾在成分上也比较复杂,从农村垃圾的类型就能够看出,由于在消费群体的不同,以及生产厂家的不同,造成的垃圾也有着不同的成分,这就对垃圾的分类处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最后就是农村垃圾在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层面也比较突出,以及人们对垃圾的危害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等。这些特征的体现,也能看出农村垃圾处理的困难性。
2.农村垃圾的处理现状和优化处理模式策略
2.1农村垃圾的危害分析
农村垃圾的存在有着多方面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侵占以及对土壤的污染。由于农村的垃圾种类多样,有的垃圾是有着有害物质的,这样不仅会侵占土地,还会对土壤带来很大的危害。会由于土壤的毒害化对植物的生长带来影响,以及对农作物的生长也会带来影响[3]。农村垃圾对人们的居住环境也会带来影响,主要就是影响人们的卫生以及造成病菌的繁殖等,增加了疾病传播的危害。再有就是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等。
2.2农村垃圾的处理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农村垃圾处理的现状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垃圾处理的意识没有提高,尤其是对于留守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在环境保护的意识上就不是很充分。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的环境下,一些村镇政府为能够将经济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对环境方面就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对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从整体上来看,垃圾的处理效率水平相对比较低。
再者,农村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对垃圾的收集以及运输有着很大的成本。主要就是农村的居民在居住上相对比较分散,这就使得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就会在成本上比较大,在垃圾桶以及垃圾的收集房的数量上也要比城市的高出很多。在劳动成本上也有着很大的增加,尤其在对垃圾的运输成本方面就会不断提高。由于村镇的经济限制,在对垃圾的处理上就会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另外,农村垃圾的处理过程中,没有和当前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相符合,对垃圾的处理压力也相对比较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进行垃圾的处理过程中,对此也要能得以充分重视。但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垃圾处理中还没有和这一循环经济的发展相契合[4]。这些方面的问题,对农村的环境优化就带来了很大而对阻碍。
2.3农村垃圾的优化处理模式策略探究
第一,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模式优化,政府方面要能得以充分重视。村镇政府要对农村的垃圾处理工作得以充分重视,从具体的措施实施来看,就要能将县、乡党委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得以明确化。还要能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建立县乡有关单位分区包干或联村制度。创新方法抓效率提升。建立三个机制,破解三个难题,探寻垃圾处理新模式。在全县没有专门垃圾处理站、缺少垃圾填埋场、财政经费又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我县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建立三个机制,破解三个难题”,走出一条适合城乡垃圾处理的新模式。
第二,垃圾处理过程中要能从实际出发,积极的探讨分类化机制,破解垃圾清运难题。针对垃圾填埋场的压力大、清运难问题,可通过对“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变废为宝”的垃圾分类化处理方法加以科学有效的应用,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于能够循环利用的垃圾要能加以有效的应用。对于不能利用的或者是有害的垃圾,就要能够将焚烧炉的机制建设加以重视,以及对;垃圾填埋的难题加以解决,这样才能有利于垃圾的有效处理。大大提高了垃圾处理效率
第三,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模式应用,要能注重宣传工作得以有效落实,将群众主体的作用能得以有效发挥。农民广泛参与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的基础。总结推广一些地方采取的“卫生文明户”、“清洁家庭”评比等做法,开展卫生评比活动,教育引导农户实行好家庭“三包”责任制,评比结果及时在村内宣传栏进行公示,让人民群众在“比赛”中增强清洁意识,自觉搞好房前屋后卫生[5]。努力通过全民发动,全民参与,加快实现农民群众从“要我清洁”向“我要清洁”转变。
第四,要充分注重对农村的垃圾常态化处理。在农村垃圾的处理队伍建设工作方面得以充分重视,可通过以村为单位来进行将清洁人员的配置工作得以完善,对其自身的责任加以明确化,在清洁人员的工资待遇方面的不断提升,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还要能充分注重基层的责任,在管理体制的建设方面得以完善,对农村的干部积极性加以有效调动,通过具体化的考核机制的建设以及奖励机制的建设,让垃圾处理人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充满动力。这些措施的实施就能够为农村的垃圾处理效率水平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对农村垃圾处理就要从多方面方法措施上加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农村的环境保护。此次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农村的垃圾处理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究了相关问题解决措施,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晓翌.浅谈景观设计中的乡土景观元素[J].中国-东盟博览.2013(09).
[2]冉建平.我国农村水体污染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8).
[3]沈晶晶.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研究[J].网友世界.2013(11).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法律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106-02
当下,农村普遍存在着比较严峻的垃圾围村现象,大量随意堆放的生活垃圾给农村生态、农民生活带来极大危害与困扰。《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88条第3项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是指农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农村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有机、可回收、不可回收、危险废物四类。从垃圾形态上看,除固体废物,还应包括农村人口日常生活和服务产生的厨厕垃圾中的液态废水。在许多农村,厨厕废水直接排放,这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习惯将生活垃圾等同于固体废物。
一、农村生活垃圾现状
1.农村生活垃圾量的快速增长。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量快速递增。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每年清运量1.79亿吨,农村垃圾每年产生量是1.5亿吨左右。除传统农业生产生活产生的剩菜、柴草废渣、果皮、废纸等,废弃的家电、包装盒(瓶)、塑料袋(膜)、建筑垃圾等难降解物质逐渐成为农村生活垃圾的主流。
扔俏唇猓又添外患,城市垃圾的下乡为这一增长“默默”做着贡献。2016年7月初媒体曝光上海2万多吨生活垃圾偷倒太湖湖岸事件,短短几天时间,静美湖山化为恶臭之所。包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全国多地不同规模的城市都存在城市垃圾转运农村的事实。
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较落后。农民们将废旧家电、废纸、塑料瓶等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废品出售给废品经营者,废弃食品、果皮用于喂养牲畜,其他垃圾往往丢弃于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湖边池旁。这些露天的垃圾堆大多无人管理,或被人放火焚烧。有时为应对检查,垃圾山被村镇组织转移到湖边、塘边、坡下等地势低洼地。随手扔弃、放火焚烧、露天堆放、位置转移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二、垃圾围村的危害
1.环境污染之痛。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导致农村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在长时间堆放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渗出液,这种渗出液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它易在雨水天气时,与雨水混合,流入小溪小河、土壤中,地表、地下水都受到污染。污水灌溉的土壤也遭受其害,田间地头的塑料包装物、电池、日光灯等废弃物在漫长的降解中也给土壤带来不可逆的影响,目前我国湖南、江西等农业产区粮食作物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问题,影响农作物质量。随意堆放的生活垃圾腐败分解,向大气释放大量的氨、硫化物,恶臭熏天,污染空气。
2.农民健康受损。环境污染导致我国癌症村的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学者统计中国癌症村的数量超200个。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农民死亡于癌症的概率接近全球水平的四倍,而我国农村居民每死亡5人就有1人因为癌症。除工业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所导致的水质污染与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是农民健康受损的重要诱因。
3.农业可持续发展受阻。“粮以土为本,土以质为先”,田间地头垃圾成堆,白色污染触目惊心,这大大降低了土壤的肥沃程度,粮食的产量受影响,农产品的质量降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受阻。
三、垃圾围村困境形成的原因
1.现有相关法律原则性、理论性强,缺乏具体实施细则。我国目前有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和防治的法律主要有《环境保护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了县级及相应的基层政府在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上负有责任,但无具体条款。一些地方立法对农村环境管理与污染治理实际情况考虑不周,致使法规在农村的具体适用大打折扣,且现行政策法规很少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提出具体明确要求,也没有明确政府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的组织、管理责任。所以,在法律层面,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几乎为空白。实际监管方面,绝大部分乡镇没有配备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或监管人员,农村环境监管基本处于无序状态。这也是大量城市垃圾得以转移到农村很重要的原因。
2.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是农村基本的生活和发展的条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投入。可近年财政支农水平总体偏低,农村水利、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都需大力投入建设,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往往容易成为被忽略的角落。我国大部分村镇经济实力比较薄弱,财政困难,又很难在农村征收垃圾处理费、开征环境税和生态税。资金短缺的原因造成了一些农村应建的垃圾收运及配套设施计划搁浅。一些农村地区虽然在村落设置垃圾箱,但是垃圾箱设置服务半径不合理,村民倒垃圾不方便、不顺手,所以村庄里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依然常见。有些村庄的公共产品无人维护看管,垃圾箱丢失或损坏严重,村庄垃圾收集车辆不多,垃圾处理率低下。
3.农民环保意识缺失,行动缺位。农民是垃圾围城困境的直接受害者,他们应该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最主要的参与者,维护自己环境权益的积极主体。而受千百年的小农生产局限,“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农民普遍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公共物品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而且认为一切公共物品的提供都是政府的事情,垃圾围村就得政府来管。政府现在不管,将来肯定也要来管。农民们对自身应得的利益不了解,也不争取,一直扮演旁观者的角色,被动地等待政府的政策。作为困境中被动的受害者,农民也是积极的加害者。有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因为生活水平低下,农民迫切追求短视经济效益,农药化肥齐上阵,使用剂量与频率具有随意性,农药瓶等有毒有害生活垃圾也随意丢弃。
四、垃圾围村困境的法律对策
1.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立法。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谁来立?立什么?也就是立法主体与立法内容。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我国东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和实际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生活垃圾的特点具体立法。富裕的人口密集地区,可将农村的垃圾处理纳入城市垃圾处理范围,中西部地^更多考虑沼气池的建立。从立法的内容看,应立足于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尊重生态规律,建构农村生活垃圾循环利用模式,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要实现垃圾的减量与资源化,首先要对农村的生活垃圾实现分类。
2.建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相较于中国城市,农村地区更具环境消纳能力,这依靠于农村普遍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笔者所在的江汉平原的农村为例,在过去,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田,房前屋后还有家庭菜园、鸡窝、猪圈、马厩。而占农村生活垃圾相当比例的,是厨余物质。剩菜剩饭可用于制作畜禽饲料,或肥田再利用。但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村民注重自己居住环境,人畜空间分离,家庭院落养殖萎缩。再加上农民们一度轻视有机肥的效力,这都抑制了传统分散式、就地消化处理垃圾的能力。建构农村生活垃圾循环处理模式,首先要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确立垃圾分类标准。在城市,生活垃圾被简化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对于农民而言,可回收的有哪些,不可回收的又是哪些?他们的分类标准要形象,便于他们理解,确保分类制度的可执行。比如浙江金华农村将垃圾分“易烂”和“不烂”两类,农民依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做出相应的选择。利用高温堆肥处理技术将那些容易腐烂的厨余垃圾生产为沼气、制作成有机肥,解决农业生产生活能源所需;不烂的废纸、塑料制品、废弃金属收集售卖;建筑垃圾可用于填坑造地;不烂的有害垃圾则集中后运往有资质和技术的专门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为便于村民的垃圾分类处理,当地乡镇政府应统一给村民每家每户配备分类垃圾桶或编织袋。除此,基层政府也要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比如物质有偿、精神奖励等手段。金华农村为推行垃圾分类,村委会定期评选处理垃圾分类得当的家庭,大张旗鼓进行表彰,大家你追我赶,垃圾分类的意识得到提高。
3.提高村民守法意识。意识指导人的行为。云南玉溪有一对姊妹湖,抚仙湖与星云湖。两湖相距不远,但状态天壤之别。前者为一类水质,清澈见底;后者长期在四五类水质间徘徊,时有蓝藻暴发。差别的原因是抚仙湖岸的村民非常珍惜自己的环境,沿着漫长的湖岸线,看不到哪怕一点点垃圾的身影。村民深谙大湖与自身休戚与共的利害关系,美丽的湖光山色迎来游客如织,村民获得生态旅游的大好商机。而星云湖前世也是清澈见底,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湖。破窗效应使得湖岸的村民无忌惮地继续排污、丢弃垃圾。你扔,我也扔,大家都这样,这是许多村民的共同心理。对此,乡镇及村一级要组织专门人员定期对农民进行科学处置垃圾的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办展览、发放环保法律书籍和宣传画、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对农村沿袭已久的一些陈规陋习和不良习惯公开剖析,促进农民更新观念,认识随意倾倒垃圾的危害。通过对中小学生普及合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知识,发挥他们环保宣传主力军的作用,全面提高农村的整体环保意识。总之,在村庄营造重视垃圾处理、积极参与垃圾问题解决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国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房豪殿.农村垃圾处理法律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3]王迪新.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