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简述继电保护原理(6篇)

发布人:网络 发布时间:2024-04-06

简述继电保护原理篇1

【关键词】110kV以上电压继电保护整定分析研究

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压等级以及设备技术含量呈现出不断升高的态势,如何有效保证整个系统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继电保护系统在整个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中具有保障作用,110kV及以上电压变电站承担着连接10kV及其以上配变的任务,数量众多,应当充分重视110kV变电站的继电保护整定,查找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以此保证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

1110kV以上继电保护配置

继电保护的工作原理是最大化防止出现事故以及尽可能地压缩事故影响范围,使其对整个变电站系统的正常运行影响降到最低值,保证用户用电,这一系统对于变电站的正常运行意义较大,其配置方案主要包括设备与人员两个方面的配置。

(1)人员配置、在变电站运行工作岗位中,继电保护工作岗位的综合要求相对较高,要求从事这一岗位的工作人员在电力继电保护方面的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强,还要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应当建立人员的长期培养规划,采取引进和就地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综合业务能力较强的较为稳定的工作人员。

(2)设备配置。在110kV以上变电站的继电保护设备配置中,分为常规保护以及系统保护两种配置。在常规保护配置方面,主要有主变压器保护和电容器保护、保护监控设备等,而系统保护配置一般运用双重机理进行配置,系统保护设备能够独立实施对全部设备的继电保护,还能够开展测控,具有双重性。

2以本地A变电站110kV继电保护整定方案为例简要分析

2.1继电保护整定方案

A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主要为主保护、后备保护以及辅助保护和非电量保护。主保护为差动保护和主变压器两套,具体为110kV过电流保护和35kV出线保护以及6kV间隙零序电流电压保护;后备保护主要为三段相间及接地距离保护和四段零序过电流保护;辅助保护主要为过负荷信号调压保护以及电容器保护;非电量保护主要为瓦斯继电器保护等。

2.2方案特点简要分析

对于A变电站而言,上述方案满足正常运行要求能够得到满足,但其下设多条分线,均设置有配电系统,负荷并不一致,导致这一继电保护方案出现了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电动机和变压器过流保护直接时间极差偏小,难以较好地进行逐级配合,A变电站110kV出线下设有二级保护,其过电流保护时间0.6s,以时间级差0.3s为标准,母线分段和出线过电流保护时间为0.3s,因此A变电站继电保护要增加时间,保证进出线时间级差处于正常值,从而实现主网和分线的稳定运行。其次,电机启动电流偏大以及时间偏长,在某台主变压器出现故障状态下,其余主编出现负荷超载,110kV主变检修会导致35kV母线容量超载,成为纯负荷线路。另外,继电保护设备性能偏低,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由于自身存在缺陷,容易出现变压器故障以及线路短路等方面的问题,稳定性不足。

3110kV以上继电保护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

通过对本地以及诸多地区110kV以上变电站继电保护方案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有3个方面:首先,元器件容易出现故障,主要原因和元器件自身质量以及使用期限超标有关,还与具体操作不够规范因素有关。其次是继电保护措施存在不足,部分变电站在继电保护设备方面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甚至出现设备不足的现象,直接限制了继电保护方案的科学性以及保护实效性。另外,继电保护系统中还具有一些隐性故障,例如CT二次回路多点接地引发保护误动,需要强化对设备的维护,及时排除相关故障隐患。

4解决当前110kV以上继电保护存在问题的思路

(1)进一步硬化继电保护设备配置。要严格按照110kV以上变电站继电保护设备配置要求落实到位,保证设备数量以及技术指标合乎规范,同时要注重开展维护。如变压器烧毁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故可能与其无法耐受强电流冲击以及主变侧保护欠缺、继电保护设备不全等方面因素有关,对此,在设备购置关口就要严格把关质量,从选型、技术参数检查等方面把关,还应强化主变侧的保护,为整个变电站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2)进一步强化继电保护人员要求。继电保护技术与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升级,要强化对专业岗位人员的培养与要求。要通过引进来与就地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将继电保护岗位的工作人员基本固定下来,给予他们更多的轮岗培训机会,帮助他们对继电保护各种设备的原理与功能、特点与操作等方面做到熟悉和掌握,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强化实践操作培训,保证继电保护岗位工作人员能够适应系统发展的需求。

(3)进一步优化继电保护管理性能。要将技术含量高的智能设备运用于继电保护系统运行中,尤其是要强化数字化分散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研发与运用,设计出测量、保护和控制、分析于一体,具备在线监测、状态检修和远方监视等功能的技术与设备,从源头上减少故障出现的概率、频率,提高继电保护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成效。如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和故障录波器配置等,能够对故障状态下变压器的电流值进行全面的监控,有助于对故障开展分析研究等。

综上所述,在110kV及以上继电保护中,要深入分析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从技术、设备以及人员等方面予以强化,为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发挥更佳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桂华,张瑞芳,郭明洁.110kV变电站继电保护整定方案优化[J].中国造纸,2010(07).

简述继电保护原理篇2

关键词:气保焊控制板单片机控制

教学仪器设备改造与设计是长期的多方有利的工作,主要介绍以下几方面:主控电路达到最简,主控器件使用单片机最小系统,简化了电路的设计,使主控系统达到最优。

1系统简述

1.1NBC系列抽头式焊机简述

图1NBC-250/350结构简图

由NBC-250/350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可见,该系列气体保护焊机主电路由三相动力电经交流接触器接通后,由三相主变压器降压后,再经三相全桥整流,滤波电路滤波后,提供焊接电源。而控制电路板要控制交流接触器、送丝装置,使整机系统协调工作。

本文围绕此控制板进行分析、设计、改进。

1.2改进前的焊机控制板简述

原控制板主要由电源电路、PWM产生电路、逻辑判断电路、功率驱动电路、交流控制电路等组成。

电源电路为常见的三端稳压电路,24VAC电源,经整流、滤波后,经7812稳压、滤波后,形成稳定的直流电源,给主要控制部分提供持续可靠的电源。

控制板驱动直流电机欠稳定,造成吐丝不匀、丝红热等现象。硬件复杂,故障率较高。控制板成本较高。软件升级困难。鉴于控制板的以上不足,决定调整其结构。

1.3改进、设计、调整后的方案概述

调整后的控制板,主要由电源电路、主控器件、驱动电路、开关控制电路等组成。

电源电路与原控制板方案相似,都是采用78系列三端稳压形成直流电源,主控器件采用AVR芯片—ATtiny26,ATtiny26是基于增强AVRRISC结构的低功耗8位CMOS微控制器。数据吞吐率高达1MIPS/MHz,从而解决了系统在功耗和处理速度之间的矛盾。具有一整套的编程与系统开发工具,包括:宏汇编、程序调试器/软件仿真器、仿真器及评估板。

驱动电路选用的场效管,具体型号为IRFP250,IRFP9140,正常工作情况下,IRFP250接受主控芯片ATtiny26送来的PWM信号而决定自身的通断,IRFP250饱和导通时直流电机吸收能量加速,IRFP250截止时直流电机释放能量减速。当焊机停止送丝时,IRFP250截止,而IRFP9140导通,以短路直流焊机,起到刹车作用。IRFP9140的驱动信号由主控芯片ATtiny26经内部运算给出。

开关控制电路采用交流固态继电器代替原系统电磁继电器,使其工作更稳定、寿命更长。

1.4方案比较及确定(见表1)

由表1可见,调整后方案所用的硬件数量要比原系统少很多,这就大大简化了控制板的硬件电路,降低了成本,而且实现了硬件的可再升级功能。

注:R代表电阻,C代表电容,D代表二极管,V代表三极管,IC代表集成电路

驱动控制部分,改进、调整前采用达林顿对管,这样造成其需要的驱动信号大,给逻辑判断电路带来不必要的负载,抗干扰能力也差。驱动部分由达林顿管改为IFR系列开关场效管,驱动电路直接与单片机接口,进一步简化了硬件电路。

把改进、调整前复杂的逻辑判断电路功能交给主控芯片ATtiny26完成,其内含11路单通道AD、两路高速PWM、2K的Flash存储器等资源,可以完成系统所需的功能。

开关部分采用固态继电器,可与单片机直接接口,最大优点就是没有机械触点、寿命长、可靠性高、响应快。可以解决此部分故障率高的缺陷。

综合改进、调整前控制板,分析及实验可得出调整、设计后方案有以下优点:

(1)硬件电路简单,开发成本低;

(2)维护、维修方便,可利用软件升级产品;

(3)器件可靠性提高,各部分故障率降低;

基于以上优点,最终确定了改进、设计后控制板方案。

2硬件电路设计部分

系统的组成如图2所示:

2.1主控芯片、交流开关驱动器件的选取及介绍

ATtiny26有一个片内的10位AD转换器,可以实现7路AD输入,片内有一个PLL可以产生64MHz的高频PWM时钟频率,有ISP口支持在线编程,是精简指令集处理器,选定ATtiny26作为主控器件。

原系统采用的普通电磁继电器故障率高,选用交流固态继电器控制。

设计中此部分控制器件要用单片机控制,固态继电器可以用单片机直接控制,输入、输出隔离,抗干扰能力较强。最终选定交流固态继电器GTJ11-1,参数见表2。

2.2电机驱动器件的选取及设计

原系统采用达林顿对管组成直流电机驱动电路,而本设计的选型为IRF系列大功率场效应管。

根据开关管数据手册,选择了IRFP250,IRFP9140。其中IRFP250为N沟道场效应管,IRFP9140为P沟道场效应管,由输出特性曲线可知,此两种型号的场效应管以作开关为主要用途,开关特性非常好,自身功耗较低,最大的优点是可以直接与单片机接口,驱动速度快,信号稳定,可以与主控芯片协调工作。

其中焊机附带的直流电机的参数为65W,24VDC,通过比对得到结论,该选型符合要求,选型合理。

2.3电源电路的设计

设计中采用的电源稳压电路为常见电源电路,采用常见的7805三端集成稳压电路,外加较少的器件,用合成的全桥整流器,经其整流后,电容滤波,送入7805输入端,再经电容滤波,最终输出稳定的5V直流电源。

2.4控制板总体布局设计

本设计布局原则为“强弱隔离,减少干扰”。尽量减少信号之间的干扰,减少电路板上打孔的数目,使制作成形的电路板布局合理,外观简单,原控制板的PCB面积为192cm2,调整后PCB面积为110cm2,减小了82cm2,大大降低了设计成本。

3软件部分

本设计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这种程序便于编写、阅读、修改和维护,减小了程序出错的几率,提高了程序的可读性,保证了程序的质量。实施方法为:自顶向下;逐步细化;模块化设计;结构化编程。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

4实验部分结果及分析

调整前控制板理论频率为1kHz,实验结果是低速、高速时频率较稳定,但中速波动较大,频率跳跃到10kHz左右。

调整后控制板频率稳定在20kHz,误差较小。

由实验结果得出:调整后的控制板驱动电机性能较好(如图4a和图4b所示)。

5结束语

主要介绍了教学仪器改进与设计,包括硬件、软件以及重要的布局处理。

在硬件方面,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选型时将安全系数适当提高,保证硬件的可靠持续运行,在程序方面,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自顶向下,逐步细化,模块化设计,结构化编程。这样的程序便于编写、阅读、修改和维护。减少了程序出错的几率,提高了程序的可读性,保证了程序的质量。教学仪器设备的改进使教学实验设备各项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应用于实验教学中,提升了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梁合庆.增强核闪存80C51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邵贝贝.单片机嵌入式应用的在线开发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简述继电保护原理篇3

关键词:励磁涌流;差动保护;故障录波;二次谐波

中图分类号:TM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1-0091-03

1概述

长期以来,变压器的主保护都是由电流差动保护构成的。对于差动保护回路来说,励磁涌流的存在就相当于变压器内部故障的短路电流,给差动保护的正确工作带来影响。因此,如何迅速正确地识别变压器内部短路故障和励磁涌流,是变压器继电保护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识别励磁涌流和内部故障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电压或电流波形特征进行识别,如二次谐波制动原理、间断角原理、波形相关性分析、波形拟合法及小波形分析法等。其中,二次谐波制动原理应用得最为广泛。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在实践中,二次谐波制动也会发生保护误动作。下面是一次变压器空载投入过程中励磁涌流造成差动保护误动作的实例。

2.2第一次启动的事故简述

按照启动方案,运行人员合上220kV2012母联开关充电220kV2M母线,各方面准备工作已经就绪。16时19分,运行人员合上2202开关对#2主变进行第一次充电。在变压器空载投入的一瞬间保护动作,跳开三侧开关。

3事故调查及分析

3.1保护装置的调查

#2主变保护装置采用南瑞RCS-978系列变压器成套保护装置,保护动作报告显示:“34ms比率差动动作C相”、“DIC(高压侧C相差动电流)=0.52Ie”,装置指示灯显示“装置报警”、“保护跳闸”,高压侧三相开关位置均在跳位。上面的信息显示是:主变比率差动保护动作,高压侧C相电流为0.52Ie,保护经34ms跳开三侧开关。

主变比率差动保护动作,说明主变内部发生短路故障。如果主变发生内部短路故障,瓦斯保护也应该动作或者告警。但是,#2主变保护的其他装置却没有保护报警的显示。现场人员立即对主变进行检查,没有发现异常状况,应该不存在内部短路故障的可能。

3.2故障录波的调查

3.3问题分析

4结语

现代变压器铁心材料及技术工艺的改进,使得励磁涌流中二次谐波含量明显减少。本次变压器空载投入产生的励磁涌流中的二次谐波分量就达不到保护装置的整定范围0.1~0.2,造成差动保护误动作。由于二次谐波含量的明显减少,二次谐波制动的方法不一定能正确判别励磁涌流。对变压器差动保护制动方案的研究,应该向新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广延,吕继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与运行分析(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2]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用技术问答(第二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简述继电保护原理篇4

【关键词】变电站;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M6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层出无穷,伴随着数字化变电站的兴起,我国城乡电网改造与建设中不仅中低压变电站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实现无人值班,而且在220kV及以上的超高压变电站建设中也大量采用自动化新技术,并已获得成功。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目前有不同的方法:一种主张站内监控以远动(RTU)为数据采集和控制的基础,相应的设备以电网调度自动化为基础,保护相对独立;另一种则主张站内监控以保护(微机保护)为数据采集和控制的基础,将保护与控制、测量结合在一起。从我国目前的电力系统运行体制、人员配备、专业分工来看,前者占有较大优势。因为无论从规划设计、科研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各方面,控制与保护都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不同专业,因此前者更符合我国国情,而后者因难以提供较清楚的事故分析和处理的界面而一时还不易被运行部门接受。但从发展趋势、技术合理性及减少设备重复配置、简化维护工作量等方面考虑,后者又有其优越性。此实施方法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和共识。   一、方案设计思想   从信息流的角度看,保护(包括故障录波等)和控制、测量的信息源都是来自现场TA、TV二次侧输出,只是要求不同而已。保护主要采集一次设备的故障异常状态信息,要求TA、TV测量范围较宽,通常按10倍额定值考虑,但测量精度要求较低,误差在3%以上。而控制和测量主要采集运行状态信息,要求TA、TV测量范围较窄,通常在测量额定值附近波动,对测量精度有一定的要求,测量误差要求在1%以内。总控单元直接接收来自上位机或远方的控制输出命令,经必要的校核后可直接动作至保护操作回路,省去了遥控输出、遥控执行等环节,简化了设备,提高了可靠性。   从无人值守角度看,不仅要求简化一次主接线和主设备,同时也要求简化二次回路和设备,因此保护和控制、测量的一体化有利于简化设备和减少日常维护工作量,对110kV及以下,尤其是10kV配电站,除了电量计费、功率总加等有测量精度要求而需接量测TA、TV外,其他量测仅作监视运行工况之用,可以与保护用TA、TV合用。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站内RTU/LTU或保护监控单元将直接上网,通过网络与上位机及工作站通信。取消传统的前置处理机环节,从而彻底消除通信“瓶颈”现象。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和无人值班运行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可靠性。这里指的设备不仅是自动化设备,更重要的是电气主设备。   二、设计说明   变配电站自动化包括继电保护、变配电站集中监控以及远方调度管理3部分。继电保护有常规电磁型继电器保护、晶体管继电保护与微机保护3种形式。常规继电器保护仍在继续使用,晶体管保护是一种过渡型产品,现在已被先进的微机保护所替代。智能化开关与智能化开关柜,以及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集继电保护、数据监测及远方调度于一体,在变配电自动化设计中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用上述产品。   1.系统选型   主要从继电保护及站内集中监测与远方调度几方面考虑。对于继电保护而言,35kV及以上的变配电站一般都有变压器保护,应优先考虑选用微机保护或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10kV变配电所一般均为电力系统开闭所及用户变配电站,一次接线比较简单,应以常规继电保护为主。集中式变配电站计算机监测与远方调度系统需要安装各种电量变送器。测量、信号与控制电缆要由开关柜内引出,外部电缆数量多,设计与施工工作量大,一般不宜再推广使用。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末端数据采集与控制单元直接安装于开关柜内,大都采用交流采样从电流或电压互感器直接进行测量,省掉了电量变送器,有些还可以省掉开关柜上的指示仪表。

简述继电保护原理篇5

关键词:继电保护;PLC;凸轮装置;微机保护

中图分类号:TM7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8-0055-02

继电保护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控制电网设备转速与出力,其品质与性能直接影响到电能品质和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电气-机械转换部件是继电保护的核心部件,因此,解决继电保护中电气-机械转换部件工作可靠性差、抗油污能力弱等问题,是提高继电保护可靠性的关键。

1继电保护PLC继电保护的结构及原理

继电保护是电网的电气部分,以可编程控制器(PLC)为硬件核心,软件采用全模块化结构,彩色液晶触摸屏屏幕显示,具有良好的全中文图形人机界面;电气-机械转换部件采用继电保护装置,液压系统为直连式结构,以继电保护-凸轮装置机械位移直接控制主配压阀。

PLC测量继电保护的频率偏差信号,按并联PID的调节模式运算后得出接力器开度计算值与A/D模块转换后的接力器开度反馈的差值经数字放大送入PLC的定位控制模块,由定位控制模块向驱动器发出继电保护的转向和转角信号。

继电保护接收脉冲信号后,带动凸轮转动,通过凸轮转角转化为机械位移量,再直接控制由辅助接力器和主配压阀组成的二级液压放大,通过主接力器控制电动机导水叶开度,实现水轮发电机组的调速和负荷控制。

2电保护系统的组成

机械柜部分,机械柜部分装有继电保护传动装置、电气反馈装置及开度限制机构、分段关闭机构、紧急停电磁阀、主配压阀等。

控制柜部分,以PLC为核心的微机调节器在控制柜上部,其核心部分选用FX2N系列可编程控制器(PLC)是为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由A/D转换模块、通讯模块、定位模块、继电器、继电保护驱动器和触摸屏七部分组成。

3继电保护系统的工作原理

自动运行切换为手动运行。继电保护处于自动运行时,按柜体面板上的自动/手动按钮或触摸操作屏中自动灯,则继电保护首先将机械开限关至当前接力器位置,而后凸轮转动至最大位置,以便机械开限控制接力器增减开度。若在自动切换至手动运行时,直流电源消失,则需通过转动手轮使机械开限达到与当前接力器相同的位置。手动运行,PLC将自动跟踪接力器位置。

手动运行切换为自动运行。继电保护处于手动运行时,按面板上的自动/手动按钮或触摸操作屏中的手动灯,即完成切换过程,凸轮自动回到中间位置。当继电保护处于自动运行状态且机组具备开机条件时,由中控室发出开机命令。继电保护接收到开机命令后,自动将机组开启到启动开度,并通过PID调节器使机组频率与电网频率保持一致,便于机组快速平滑地并网,使机械开限开至最大,通过中控室操作增、减功率把手,控制接力器的开度。

4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

电网变侧,电网220千伏变电站拟建为无人值班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根据国家及部颁有关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规程”“规定”,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配置如下:

220千伏线路两侧应装设两套微机型、相互独立的主保护及完善的后备保护。根据系统通信通道情况,220千伏线路两侧均配置1面微机高频保护屏及1面微机光纤纵差保护操作屏作为线路运行时的主保护及后备保护,高频保护专用B相载波通道。光纤保护通道与通信复用光缆通道。

电网变66千伏六回出线建议全部配置光纤全线速动主保护,保护带有完整的后备保护及重合闸。在线路上架设OPGW光缆,保护通道采用专用光纤方式。

5电网变应配置1面保护试验电源屏。

变电站侧,变电站220千伏母线侧装母线保护、失灵保护屏一面。变电站220千伏母线侧现有微机故障录波器屏满足要求,可继续运行。

保护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国电公司要求和省电网的规划建设方案,省电网将建设微机保护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数据网络传输电网事故信息和继电保护信息。该系统集故障动态录波、录波后动态分析、远方登陆、远传数据、web浏览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微机保护信息管理系统。

电网220千伏变电站装设微机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子站,装置通过信号接口及通道能与省电网微机保护信息管理系统主站进行通讯,从而构成完整的微机保护信息管理系统。

6微机保护在变电站的实际应用

微机保护,就是要保证变电站在发生各类故障时,能够快速切断故障点,保护电网的安全运行。

1991年以来,供电公司科研小组,率先在220千伏线上实现微机保护装置,创造了电网保护先河,研发220千伏电气联锁回路,微机保护对数字化变电站尤其重要,为了使继电保护更加可靠,变电站可以共享备用保护单元和软后备信号流切换为依据,重点阐述如何通过应用关联,来发展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

继电保护是变电站实行综合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电保护专业,科技含量高,电网对保护装置要求更高,为了解决双母线切换位置重叠、继电器节点抖动的缺陷,科研小组应一次次对保护切换回路进行改进,成功研制双母线电压切换继电器的使用方法,该方法试验成功后,受到了设计院专家们高度赞誉,并在全国电网中推广使用。

继电保护就是电网运行的神经系统,有一点问题,系统运行就会不灵活,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的任务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更换、改造旧设备、旧装置,开发高端科技、高附加值的综合自动化新产品、新设备。微机保护让地区电网更坚强,安全、经济运行更稳定。

7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系统变电站运行工作中,保护操作是一项经常性常规性工作,保护操作也是易于出现事故的工作,保护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就会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电网瓦解等各类事故。针对电网保护操作具有的易发性和严重性,所以,电网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电气操作人员的“可控”和“再控”,重点控制人的素质和行为,保证措施规定有效可行。通过课题研究,验证该装置在电网使用以来,针对继电保护系统特点进行大量反复性试验,不仅检验了系统设计的技术先进性和元件选型的正确性,其调节灵敏,可靠性高,性能好,运行稳定,而且该产品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简单,维护方便,能为电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成元,等.矢量控制交流伺服驱动电动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2]国家技术监督局.电动机继电保护与油压装置试验验收规程.

简述继电保护原理篇6

【关键词】农村配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引言

电力产业是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国家的发展与壮大具有重要作用。农村电网配电系统由于其覆盖的地域极其辽阔、而且地形也非常复杂,运行环境复杂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电气故障的发生是不能完全避免的。本文主要从农村配电网的现状,继电保护的原理及类型,农村配电系统继电保护的主要措施,继电保护的维护措施和加强继电保护的技术改造这几部分,简单介绍了对农村配电网继电保护的简单介绍。使读者对农村配电网有简单的了解。

一、农村配电网的现状

在农村配电网中,大多数负荷是感性负载,异步电动机,感应电炉,交流电焊机,日光灯等设备占据主要地位。农村电网主要以中低压电网为主,一般都采用35KV以下的电压,电压等级的电网在网络结构、整定原则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和城市有较大的差异。而且由于农村较少有工厂及商场等耗电较大的单位,农村的用电设备主要是农田耕作时需要的设备和家用电器较多,并且农村地广人稀,居住较分散。种种原因导致了农村用电距离分布广,且需求电压不大,而且季节性很强。在农耕和收获时节,电量需求较大,农闲时则需求较少。

二、继电保护的原理及类型

继电保护装置就是在供电系统中用来对一次系统进行监视,测量控制和保护的自动装置。它主要包括互感器及变换器、电网相间短路的电流电压保护、电网相间短路的方向电流保护、电网的接地保护、电网的距离保护、电网的差动保护、电动机保护和电力电容器保护等。

三、农村配电系统继电保护的主要措施

继电保护是任何一个配电系统中最基本的继电保护类。首先是电流速断保护对于反应于短路电流幅值增大而瞬时动作的电流保护,就是电流速断保护。电流速断保护具有简单可靠,动作迅速的优点,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缺点是不可能保护线路的全长,并且保护范围直接受运行方式变化的影响。当系统运行方式变化很多,或者被保护线路的长度很短时,速断保护就可能没有保护范围,因而不能采用。但在个别情况下,有选择性的电流速断也可以保护线路的全长。其次是限时电流速断保护,由于有选择性的电流速断保护不能保护本线路的全长,因此可考虑增加一段带时限动作的保护,用来切除本线路上速断保护范围以外的故障,同时也能作为速断保护的后备,这就是现实电流速断保护。对这个保护的要求,首先是在任何情况下能保护本线路的全长,并且具有足够的灵敏性;其次是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具有最小的动作时限;在下级线路短路时,保证下级保护优先切出故障,满足选择性要求。再次,定时限过流保护,作为下级线路主保护拒动和断路器拒动时的远后备保护,同时作为本线路主保护拒动时的近后备保护,也作为过负荷时的保护,一般采用过电流保护。四、继电保护的维护措施

继电保护装置作为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检修与维护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供电安全和供电质量。而广西电网公司继电保护事故措施也为我们的工作敲响了警钟。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因此,提高继电保护运行的可靠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要确保继电保护的验收和日常操作能够合理进行。

继电保护调试完毕,应做好全面的验收工作,然后提交验收单由相关生产管理单位组织检修、运行、生产等部门进行保护整组实验、开关合跳试验,合格并确认拆动的标志,接线、压板已恢复正常现场文明卫生清洁干净之后,在验收单上签字。进行整定值或保护回路与有关注意事项的核对,并在更改簿上记录保护装置变动的具体情况更改负责人,值班负责人签名。保护主设备的改造还要进行试运行或试运行试验,如:差动保护更换,就应作六角图实验合格,方可投运。

四、加强继电保护的技术改造

电力作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能源,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起重要作用。继电保护是建立在电力系统的基础之上的,它的构成原则和作用必须符合电力系统的内在规律。继电保护自身在电力系统中也构成一个有严密配合关系的整体,从而形成了继电保护的系统性。

针对直流系统中,直流电压脉动系数大,多次发生晶体管及微机保护等工作不正常的现象,将原硅整流装置改造为整流输出交流分量小、可靠性高的集成电路硅整流充电装置。针对雨季及潮湿天气经常发生直流失电现象,首先将其升压站户外端子箱中的易老化端子排更换为陶瓷端子,提高二次绝缘水平。其次,核对整改二次回路,使其控制、保护、信号、合闸及热工回路逐步分开。在开关室加装熔断器分路开关箱,便于直流失电的查找与处理,也避免直流失电时引起的保护误动作。对缺陷多、超期服役且功能不满足电网要求的35KV以下线路保护的要求时应时更换微机线路保护。从而保证了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行,达到提高系统稳定的作用。技术改造中,对保护进行重新选型、配置时,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及快速性,其次考虑运行维护、调试方便,且便于统一管理。

结束语

由于近几年来农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迅猛,农村渐渐出现了一些小型的工厂,而且国家扶持农村,发展农村的力度也不断增强。国家政策的不断要求和企业对自身企业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的要求,使得电网公司在技术飞速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双重促进下,电力系统的发展已经将农村的电网建设提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农村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农村对电压及电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电网安全运行对继电保护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如何保障农村电网的稳定运行。提高农村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农村电网部门应根据不同的条件与环境进行完善的电网继电保护工作,为人民生活提供有利的保障。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