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北方园林;绿地环境设计;景观设计;主题性;生态化;美学意义
一、北方园林
我国的园林造景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别,即各具特色的南、北方园林。园林的研究成为我们为重建周围栖息环境而做出的重大跨越。地理位置的差异、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历史的遗迹、以及气候的影响等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南北方园林的差异。正因差距的存在,我们总结了南方园林建设中可吸收的精华之处、北方园林中最博大精深的民俗特色以及北方园林的荡气回肠的历史底蕴。我们北方园林的建设是可以借鉴前辈的经验,南方的经验以及外国的经验。只要是合理的、适用的就可以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将各种文化融汇贯通,形成新的北方园林的文化形式。
二、植物
我国园林植物造景艺术已有千年历史,这千年历史的开篇便是北方的皇家园林。以帝王宫苑为代表,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园林植物是园林五大要素之一,也是季节特色的传承载体,蕴含着丰厚的自然语言。不光是古代帝王对园林植物造景相当的重视,作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传承者,植物景观的研究与发展也应当引起当代人的持续关注。
(一)植物及种植方式
根据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要遵循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生存法则,在不断地进化过程中,遵循物种多样化。据不完全统计,园林中绿化面积一般占整个园林面积的30%-80%,这使植物在园林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
1.乔木。乔木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高达五米以上,且明显主干内有木质层和木质部,乔木又可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常绿乔木一般分布在公园、陵墓以及山上等,如云杉、白皮松、迎客松等。由于乔木高大,枝叶茂密,在园林设计中可以起到消除噪音,净化空气、引领以及遮阴作用;在艺术领域还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做出不同的造型,如公园中植物盆景艺术(人工造型)、迎客松(自然造型)。
2.灌木。灌木也有木质层和木质部,它和乔木的区别在灌木是主干不明显、植株矮小且丛生的植物,在园林设计中一般起到装饰作用。园林中的观花、观果、观枝类植物一般为灌木,常见灌木有石榴、茶树、沙柳、茉莉、牡丹等。
3.草本植物。草本植物一般分布在园林植物中的最低层,其茎具有不发达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但没有形成层。与木本植物相反,其木质包围在韧皮部的外侧,其茎称为草质茎。
(二)北方园林中植物设计原则
在北方园林空间设计中合理搭配各种植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植物的生态和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园林中的功能和观赏特性.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把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元素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塑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然后,我们还要按照园林的整体性原则以及植物特性把周围环境与植物特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园林空间统一协调。最后,远期工程与近期工程相结合,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三)北方园林植物搭配原则
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及园林意境园林设计中植物之间的搭配我们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1.局部与整体的搭配。在植物搭配的过程中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统一很重要,不一样的植物搭配,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过程,要是景观得到较好的保持,不仅要考虑植物之间的搭配,还必须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草灌乔之间的结合,这样才可以使园林的整体美学得到发挥,增强植物之间的错落感;
2.色彩与环境搭配。在园林景观之中植物虽然不一定是主体,但是植物的色彩却影响着整个空间的气氛,色彩与环境的搭配不同会使园林风格不同,因此各种情况下都要考虑到颜色搭配的主次关系。要处理园林整体色彩时,我们应该多考虑以绿色为主色调,为之加以补色以及辅色,我国北方夏季以及冬季占据的时间比较长,应多考虑这两个季节的植物色彩搭配。
3.植物与建筑小品。实际上一组优秀的建筑小品作品一定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它离不开植物的衬托。建筑小品和植物同为园林建设的重要因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营造景观氛围。
三、植物在北方园林中的应用
修建山水、改造地形、辟筑道路、铺装场地、营造建筑、绿化栽植等多个方面都为园林工程所涵盖。建造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致力于营造更加赏心悦目的景观效果。然而由于部分工程的特殊性,而导致的植物反季栽植的现象屡见不鲜。本着为生物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原则,为了树木的高成活率为前提,在植物栽植的运用中就需要对应问题采取相对的措施。除去植物在绿化工程中的应用,植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及其广泛,可净化空气、吸附尘土、减弱噪声等,其中最重要的应用就是防止尘土飞扬和水土流失。
(一)原有绿植的保存
在工程期间,绿植一经确认被保存,在施工前就要开始防护。机械施工对植物带来的损伤,属于物理损伤也即轻度损伤,可以用草织物保护起来。而在施工过程中,危害性最大的因素要数石灰和水泥,其危害程度可造成土壤碱化,严重危害树木生长,这种对土地和树木都有危害的因素,在必要时可作垫层保护树穴。
(二)反季节栽培
通常北方地区落叶树栽培时间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常绿树栽培时间为3月上旬至4月下旬;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常会受工期等因素影响,而不得不反季种植。若要确保反季节栽植的成活率,可使用生物培育途径。其中涉及与生物学科的交叉,需要各工程之间相互配合。
四、北方园林中植物的应用意义
北方气候等制约因素很长时期以来限制着北方地区植物景观建设。建设好北方园林植物景观,无论从人们的观赏角度还是对社会的贡献意义来讲,都具有非凡的价值,因此,以下将北方园林植物应用的意义作为一个重要部分。
(一)全球经济已经步入高速前进的轨道。商业和旅游业都是当下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业,园林的绿化应用越来越受人们关注。优秀的园林设计可以作为人们向往感受自然生活的新动力,与此同时生态、自然的园林自然而然的吸引旅游业及其周边产业带动北方经济快速发展。
(二)减小南北方园林的差距。尽管最早出现的园林是北方园林,但较于南方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北方园林的发展不得不令业内人士担忧。通过研究北方园林中植物的应用与意义,能逐步减小南北方园林的差距,缩短南北方园林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大江南北能够相互借鉴、缩小差距、共同发展。
(三)千年造景文化的传承。树木千差万别的姿态造型决定了中国具有千年历史的园林造景艺术,植物与植物之间的搭配更是经过历朝历代能工巧匠的精研细琢才成就了园林造景艺术。通过写北方园林,除却给人呈现一种地域感,更为重要的是为呈现一种文化感,这种文化是千年流传的文化,是造景艺术的文化,是在我们中华儿女间流传的文化。
(四)全民绿色行动。在城市绿化匮乏的今天,说起植物并不能为城市中麻木的意识流带来什么冲撞,但若是一座园林,一片植物,不仅能唤起人们心中潜在的绿色向往,也能唤起人们绿色家园意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今天,园林的建设也代表着时代的进程。
(五)利于缓解土地资源问题。在土地资源极度紧缺、土壤功能衰退的今天,土地俨然已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即合理利用,努力做到不损害、不浪费,避免土地富营养化。
五、结语
北方的冬季,并不只在现代人的眼中是孤寂的,在千年前诗人的诗中就流露着北方冬季的萧条,甚至是惨淡。作为园林,其意义是提供人们陶冶情操的艺术价值,带来丰厚的精神洗礼,如沐春风一样的享受。气候的影响,环境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限制都在为北方冬季园林建设带来不断的新挑战的同时带来了新的机遇。所以,在北方万物萧条的冬季不仅要配以耐寒常绿的植物,更要适当配以可供观枝型的植物,使土地资源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使冬季既有冬味,且实现有景可观。这些对于我国北方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工程都具有不可小觑的非凡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大雁塔北广场是西安建成的一个大型文化广场,以唐文化为主轴,突出大雁塔慈恩寺,以塔为南北中心点,建成后的北广场不仅仅是全国最好的广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文化广场。广场地处西安市南郊,位于举世文明的佛教圣地大雁塔脚下,它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墙,东到广场东路,西到广场西路,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64米。景观由水景喷泉、文化广场、园林景观、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构成。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广场南端设置水景落瀑”、主题水景”、观景平台”等景观。大雁塔北广场在园林设计上应用了中式园林与欧式园林交合布局,两种风格互融,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广场风貌。在内部空间处理和环境塑造方面利用点、线、面结合,广场绿化立体进行,使广场具有较高的绿化覆盖率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大雁塔北广场中的中式园林风格与欧式园林风格的应用特色如下:1、中心水景和音乐喷泉中的中、欧式园林风格。欧式园林风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整齐、对称和均衡,有明显的主轴线和交点建筑。在大雁塔北广场中,中心水景和音乐喷泉位于中轴线上,整个广场南高北低,修筑成有规律的阶梯状台地,百米瀑布水池、八级跌水池及前端音乐水池修建成规则的几何图形,两侧的地景浮雕对称布置,其交点建筑即是世界著名的大雁塔,完全符合欧式园林风格的特点。中式园林风格其最大的特点是写意山水,这一点在中心水景和音乐喷泉中也有体现。修建喷泉水池时,根据大雁塔北广场南高北低的地形将水池修成阶梯状,南北高差9米,分成9级,由北往南拾级而上,每个踏步为5级,意为九五之尊”,由北向南形成了对大雁塔膜拜的形式。2、万佛灯塔和大唐文化中的中、欧式园林风格。欧式园林风格中一个最有标志性的特点即是罗马柱的应用,体现了广场的大气豪迈。在大雁塔北广场中,万佛灯塔与大唐文化柱也可以看成是罗马柱的一个变形,它们的建成是大雁塔的一个衬托,表现出大雁塔的气势雄伟,同时也能表现整个广场的气派。中式园林风格虽然可以看作是罗马柱的一个变形,但是又不尽相同。塔身上的雕刻表现出来的佛教文化以及柱形华表下的莲花宝座、吉祥纹饰又时刻展现着东方大唐的文明,与整个广场的意境相呼应。3、大唐盛世书卷铜雕、地景浮雕、诗书画印”雕塑、大唐精英人物雕塑中的中、欧式园林风格。雕塑在欧式园林中的应用历史悠久,包括人物以及一些抽象的东西。在大雁塔北广场中,雕塑的应用是一个极大的特点。虽然雕塑在欧洲园林中应用极广,国内园林却应用不多。但近几年随着国内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使得雕塑在国内园林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唐盛世书卷铜雕,拉开了广场的序曲,引导人们欣赏大唐盛世的历史文化,增强人们游览文化广场的情趣。4、植物种植方面的中、欧式园林风格。大雁塔北广场在植物配置上选择了银杏、白皮松、大叶女贞、红叶李等乡土树种,使得整个北广场在白天的颜色不是那么单调。其中最吸引人前往的是地景雕塑区,那里是北广场主题树林区。每八棵银杏为一组,共十组。八十棵直径35厘米以上的百年银杏在那里一栽植,广场的气势一下就显现出来。在大雁塔北广场的林灌草种植中,乔木类均挺拔高大,树冠园整;灌木类则层次色块分明,错落有致;它们与整齐划一的草地形成高中低的布置格局,丰富了空间。欧式园林风格中的栽植形式多用列植与对植,列植是一种固定的行列栽植方式,如列兵排列一线,多用于行道树;对植是对称式栽植,一边一株,多在路旁两侧应用,与列植同为规则式种植方式。在大雁塔北广场中,80株百年银杏成行成列,两侧的诗书画印”雕塑四周,采用苍劲的白皮松分隔,白皮松采用行植,显得文雅肃穆。中式园林风格的栽植非常讲求崇尚自然,尽管北广场中处处显示出规则对称的格局,但是我们依然在小小的园林绿地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在唐文化代表人物李白、杜甫、陆羽、王维、韩愈、怀素、僧一行、孙思邈八个精英人物雕塑四周,在乔木、灌木、草地、景石的精心搭配下,每个小园子都达到了立体感强,空间疏密有度,色彩变化丰富的效果。在孙思邈雕塑旁边,将高大的乔木大叶女贞,红叶李与中型的灌木法青,青翠的草地组合栽植,再加上棕榈、云杉,红枫,景石的点缀,一座精致的小园子马上呈现在人们眼前,平添了许多浓郁的文化趣味。
关键词:地被植物;北方;园林绿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所谓地被植物也就是在园林工程建设中,覆盖在地表上的所有低矮植物。在我国北方地区,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其本身具有特殊的特点,因此其适应能力非常好,即使园林工程相对比较复杂,同样也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它不仅能够美化生态环境,还能够为城市来生机,增添此光彩。在园林绿化中,地被植物是不可缺少的基础用材,是园林植物景观配置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园林植物景观起着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重要效果。所以研究地被植物在植物景观中的应用情况,对于改善在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方面的丰富性、多性和生态型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1、概述
1.1、地被植物的分类
地被植物是当前城市中对园林建设常用的种植物种类,地被植物可以按照它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本身所具有的植物学特性以及对地被植物的观赏部位进行分类。其中,地被植物按照它本身的生态习性可以分为:喜好阳光的地被植物、喜好阴凉的地被植物、抗旱能力强的地被植物以及抗盐碱能力强的地被植物等。按照地被植物所具备的植物学特性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草本类地被植物、灌木类地被植物、藤木类地被植物、矮生竹类地被植物等等。按照对于地被植物的观赏角度,可以将地被植物分为:观叶类的地被植物、观花类的地被植物以及观果类的地被植物等。
1.2、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
如果将园林绿化按照空间层次划分的话,地被植物所处在园林绿化中的位置是处于绿化园林的最底层,对于整个园林来说起到了衬托的作用,是园林绿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对园林进行景观建造的重要材料。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增加园林的美观程度,同时也是地区风貌的重要展示手段。地被植物的应用保证了园林中的植被多样性,维持着园林中的生态平衡,对于增加园林绿色面积以及改善园林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随着地被植物种类在园林中应用方式的多样性,人们对地农植被的认识也随之增加地被植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2、地被植物在我国北方地区园林绿化应用现状分析
2.1、地被植物在我国北方地区园林绿化的配置
相对于我国南方地区而言,北方地区的气温较低,气候条件相对比较恶劣,因此在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种植的植物往往受到季节的变化而达不到理想的观赏效果。为了使园林工程在建设中达到观赏效果,我们首先应当对地被植物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根据需要将其应用在北方园林绿化工程当中当地被植物在北方园林绿化中进行配置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要严格遵循其配置的园林。在我国北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者一般都会将地被植物种植在土壤贫瘠或者光照不足、干旱的地区,这样可以避免园林工程建设中出现死角,达到理想的园林绿化效果。另外,北方地区气候条件属于干冷气候,那么通过管理人员在其中种植地被植物,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地被植物在北方园林绿化中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些问题,例如引种的不合理、收益不高等,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之后采取最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保证其配置的合理性。
2.2、地被植物在北方园林绿化工程中配置时存在的问题
2.2.1、地被植物在种植过程中与园林绿化规划不一致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有些北方地区的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地被植物往往呈小斑块分布,这种并不能满足园林工程的建设要求,也与园林绿化规划的实际情况不一致,导致地被植物在配置中并不能够达到观赏的效果,改善生态环境与空气质量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其引起高度重视,将城市建设与园林工程的建设视作一个整体,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将地被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不仅要凸显美,还要真正能够为北方的城市化发展做出贡献。
2.2.2、物种单、机械配置、无层次
现代的园林建设,其多追求的是一种整体的效果,所以其主要的内容是多种地被植物的立体组合,但在在北方城市的大多数园林绿化中对于植物的配置,地被植物种类常常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对于相关机械的配置过于生硬,植物配植没有做到景观以及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所以其自然的生态性也就出现不足。部分地被植物建设只是成片的单调景观,缺乏配置其他的植物。而要想使得园林绿化工程凸显出其整体的效果就应在地被植物的配置过程中选取多样化的物种,以此才能够凸显整个园林风景和生态功能。
3、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3.1、体现植株的自然美与空间美
植物景观是一种有生命的艺术,在地被植物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不同地被植物的叶色、花色、株型来展示地被植物的白然美。同时也要考虑景点的高度、宽度和深度,遵循园林艺术的原则与规律,通过地被植物的形状、色彩、质感、线条来表达三维立体的空间美。在植物景观配置中应考虑空间层次感和色彩协调感,充分利用地被植物色彩的丰富性,遵循色彩学的基本原理,来搭配不同颜色的地被植物,使植物搭配高低错落,多姿多彩,创造出优美、和谐、丰富的植物景观世界。
3.2、根据地条件选择地被植物
地被植物在配置中要讲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要根据园林种植环境来选择合适的地被种类。在配置和选用地被植物品种前,要根据种植地的立地条件来选择地被植物,即要了解地被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特点,又要充分考虑地被植物在种植地的适应情况以及和其他绿化苗木的相互关系来选择和配置地被植物。
3.3、遵循地域特色的原则
在地被植物的选择中要讲究地域特色原则,根据不同地域生态环境的特点选择适合该地区生长的植物种类。在园林绿化中,地域原则就表现为对乡土植物的选择与应用。一方面,乡土地被植物能适应本地区自然环境条件,抗污染、抗病虫害能力强,在涵养水分、保持水土方面有优势,因而可以创造稳定的植物群落;另一方面,乡土地被植物能够体现当地植物的特色,代表当地的白然植物风貌;乡土植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本土风情,可创造特色地域文化,彰显城市的个性魅力。
3.4、充分考虑季相景观配置的合理性
在配置中要注意植株质感的均衡性,季相景观配置合理性,尽可能做到一年四季有叶可观、有花可赏,以充分表现出不同季节的不同风情。比如在银杏和草坪的配置中,如果在林下培植一些红枫再搭配一些变叶木和一些常年异色的植物等,这样不但层次感强而且景观色彩丰富,可以随着温度气候的变化表现出季节性的色彩变化。
总之,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空气质量,从而为人们创造良好而又健康的生活环境。我国北方地区气候较为干冷,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导致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北方园林绿化工程中进行配置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要对地被植物的特点以及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全面分析,然后选择最合理的地被植物进行种植,尽量将地被植物种植在土壤贫瘠、光照不足、干旱地区工程建设的死角,以此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居住条件。
参考文献
[1]江丽华.浅谈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4,09:223.
[2]李黛莉.北方园林绿化中地被植物配置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12:213+277.
关键词:城市绿化隔离因地制宜郊野绿色生态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是由2000年开始建设的,其最初目的是以绿化造林为主要任务,实现北京城市中心与周边区域的隔离划分,形成城市的一道绿色屏障,并起到隔离防护,改善城市生态、生活及发展环境的作用。伴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与外向扩张,隔离地区现有的‘以林为主’的格局已不能满足区域内的生态景观建设与功能需求。
2007年,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北京市2008年在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方面拟办的重要实事》的要求,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刘淇书记关于“要把100多平方公里绿地建成市民休闲游憩的大公园”的指示精神,北京启动了绿地隔离地区“公园环”的建设。营建以森林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的清新自然,绿色怡人的公园景观,形成以生态绿色环绕市区的公园绿地体系-公园环,最大程度的发挥绿地的多重功能和效益,满足不同层次社会群体的需求。由此,作为公园环地块中最早建设的一批项目,金田郊野公园应运而生。
一项目概况与分析
1项目概况
金田郊野公园共分为两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豆各庄乡,南起劲松东延路,北临杜仲公园,西接通惠灌渠,东至双桥路。项目占地1000亩,合66.7公顷,投资5195万元,工程投资4479.8万元。
建成后的金田郊野公园会成为北京市朝阳区郊野公园环中的重要节点,并且将其近邻的古塔公园、白鹿公园、杜仲公园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朝阳区中南部郊野公园板块的连线、连片。
2场地分析
劣势:
该项目最初功能为城市隔离绿带,园内为备苗区和苗圃地。西北侧是以枣树为主要品种的大面积果林,东北侧为柳树片林,均为苗圃式种植,植株矮小,树种单一,缺少林木层次,苗木树势情况不好(图1)。
场地南侧劲松东延路以北有一条与道路并行的废弃沟渠北大沟,为硬质混凝土驳岸,周围杂草丛生,严重影响园内景观(图2)。
场地北侧沿广渠路一侧有很多电台线杆、发射塔需要保留使用,在景观布局上对公园的建设有比较大的影响。
同时,园内基础设施薄弱,缺少水电等配套设施的使用条件。因此,为达到郊野公园的建设标准,在林木调整、利用,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上,有大量工作要做。
优势:
项目中心及南侧为毛白杨林,其中沿劲松东延路一带的毛白杨林带,胸径达到10cm以上,树干端正长势良好,且已形成一定规模,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条件进行合理规划配置(图3)。
园区内南侧入口处有一小片常绿树长势较好(图4),可通过间苗、移栽等手段进行调整与替换,同时运用丰富植物品种与复层种植的手法,与毛白杨林共同形成良好的入口景观效果。
公园西侧紧邻通惠灌渠,实现了通过引水入园的方式来满足公园内的景观用水的需要。
二设计原则与理念
区别于城市公园的规划理念,郊野公园建设的总体精神为――以野为魂,以林为本。
基于对现场条件的分析和利用,我们将金田郊野公园的景观定位为:集城市生态、日常健身休憩为一体,以“森林、植物、自然、野趣”为特色的城市郊野公园。具体的设计原则是从六个方面来体现的。
1因地制宜,保留、改造、提升相结合
方案中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大面积保留原有成形、骨干树种,对园内其余苗木根据总体规划合理移植,对现状条件良好的道路保留翻新,对现状沟渠加以改造和利用形成自然野趣的湿地景观。
2突出特色
利用场地内现有条件,改造沟渠护岸,变硬质为生态,形成蜿蜒的水溪湿地景观,与公园中心区大面积的混交林相结合,形成郊野森林的自然风貌。
3完善功能
绿化隔离地区提升为郊野公园环,是让群众直接享受绿化建设成果,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去处。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在林间、林缘增设场地,充分满足居民健身休憩的要求。
4节约环保,可持续发展
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多种节约环保技术措施,种植乡土树种,耐旱植物,降低维护成本。
5生态优先
郊野公园是以围绕中心城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带为基础而建设的公园环,应具有很强的生态隔离保护功能。在种植手法上采用纯林、混交林复层植物群落,提高绿量,改善生态,最终由人工林向自然林衍替过渡。
6植物多样性
以现有植物为基础,在重点区域增加植物品种,丰富植物多样性。
总平面图
三公园功能分区及景观特色:
方案分为四个景观功能分区:南部湿地景观区,中心林地休闲体验区,东部特色植物观赏区,西北部秋色生态枣林观赏区。
1主门区及湿地景观区
主门区南临劲松东延路市政主干道。北侧保留的现状毛白杨林带高耸挺拔,但林下空间过于通透,设计中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林下增加桧柏等郁闭性好的常绿树组团,丰富景观层次,形成一条走进绿色、宁静的森林之路。
将现状沟渠的混凝土护岸拆除,改为自然式的草坡入水,引中水入园。同时,将通直的沟渠进行改造,局部加以拓宽,并增设绿岛,形成曲折蜿蜒的水岸形式。在沿岸有节奏的安放一些高低错落的木质种植池,并栽植芦苇、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形成自然野趣的湿地景观,与高大的毛白杨背景林蜿蜒相伴,横贯东西。
设计中结合了池塘、水溪、栈道、亲水平台、景亭、石桥、叠坝等多种设计语言,与丰富的复层植物相结合,营造了一处生态自然、野趣十足,富有特色的入口区景观。
2中心林地休闲区
穿过主门区一大一小的景桥,进入以休闲、游憩为主题的公园中心景区。道路系统分别向东、西两侧引导。东侧是以穿过林中的蜿蜒小路为主要形式的自然式植物群落景观。西侧首先是一个规则式林下景观空间,以栾树、海棠为主要植物品种,下层配以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等规则式绿篱,结合木质坐凳,形成安静郁闭的景观氛围。中部是具有一定集散功能的树阵广场,以木亭为主景的活动空间满足人们停留,休憩的基本功能。北侧则设置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场地与健身器材,实现群众健身活动的需求。
在植物品种上,集中了华山松、雪松、银杏、法桐、碧桃等百余种乔灌木及地被植物,全面改善和提升原有林木结构。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实现了植物在季相、色彩、层次上的变化。大手笔的种植手法,取得了良好的景观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公园的科普认知功能。
3特色植物观赏区
特色植物观赏区位于公园最东侧。由于这一地段的现状苗木情况不好,因此对现有苗木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和移伐。在此基础上通过起伏的地形,错落有致的空间划分,搭配亭廊小品等元素形成了月季园、海棠园、樱花园、静心园、怡心园五个特色休闲园区。其中,月季园内栽植雪松、桧柏等常绿树,结合台地休闲广场,形成围合空间,一侧的弧形木质围廊既满足群众赏花观绿又可停留休息的需求。怡心园则以白皮松、元宝枫、茶条槭、红瑞木、柿子树等植物品种为特色,供游人怡情观赏。
4生态枣林观赏区
设计中对公园西北侧原有300余亩的雪枣片林加以利用,通过现场勘查,选择植株长势较好的区域增设游园小路,并通过种植秋季观果植物,丰富林木结构层次,形成秋色秋实、曲径通幽、自然野趣的特色植物体验区。
以下为建成实景:
穿过森林的路湿地水溪
绿色掩映下的门区木栈道
木质景亭月季园文化休闲廊
四节能环保措施体现
公园设计之初就把环保节能作为重要的设计理念。始终本着因地制宜,尽量避免大兴土木的原则,最大化的利用场地的现有条件。
在实施过程中,透水砖、太阳能灯、生态厕所、雨水收集、中水接入等环保节能材料、设备、措施大量引用。种植池、坐凳、亭廊、栈道、果皮箱等景观小品均采用木质结构;所安装的路灯大部分为太阳能灯;路面铺设渗水砖;植物灌溉、人工湖蓄水尽量采用中水;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建设了雨水收集设施。
在植物品种上多采用乡土树种,并适当增加耐旱植物的比例,方便后期养护与管理,避免人力物力的不必要浪费。最大程度的实现公园的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结语:
金田郊野公园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的建设要求,从原先的千亩林地到现在集生态、绿色、自然、野趣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从最初单一的防护造林目的到现在多重景观功能的实现。
全园种植落叶乔木三万余株,常绿树九千余株。花灌木四万余株。修建园路3.2万平米,停车场、林荫广场1.9万平米,公园管理处、游客服务中心、健身运动场、小卖部、生态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是一处理想的郊游观光的绿色生态公园。
建成后的金田郊野公园更好的发挥了绿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了不同层次社会群体的需求,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提出了一定要求。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园林建设。在进行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团队仅重视园林的设计和施工,缺乏对园林后期养护管理的关注度,导致园林景观未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因此,进行精细化的园林养护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地区为例,对园林养护进行了概述,根据北京地区园林养护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精细化管理措施,旨在促进我国园林建设事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园林养护;应用;措施
我国在早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对城市园林养护管理有所忽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养护的重要性日渐突显。我国加大了对园林养护管理人力和财力的投资,但是仍然存在部分问题,北京地区也不例外。城市园林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建设的完善性和养护的精细性是城市面貌的重要体现,所以城市园林养护在现今的城市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北京地区为例,实行精细化的园林养护管理,对园林中的植物进行科学的养护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通过合理的管理措施实现园林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如何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创造更加具有审美特征的生态园林景观,是园林养护进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任务。
1园林养护管理的概述
1.1园林养护的工作内容
园林养护的主要工作内容即对园林中的各类植物进行护理和美化,保证其观赏价值。园林养护管理工作相对复杂,细节众多,要求养护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养护知识和管理经验,需要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并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进行施肥、除草、修剪工作,保证园林景观的艺术价值。由于园林养护工作涉及面广,要求养护工作人员最大程度降低操作失误带来的损失。
1.2园林养护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对城市园林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工作即将养护管理工作任务进行细分,将各工作环节细化到每个人身上,并将责任落实到实处,以此提高园林养护管理的工作质量。园林养护精细化管理不仅要求养护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素质,也需要建立科学的养护管理系统,提升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通过合理的园林养护措施提高城市园林植物成活率,降低多次采购植物的成本,提高精细化管理的经济效益。通过园林养护的精细化管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净化城市空气,缓解尾气排放、工业污染等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精细化管理还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品味,帮助人们缓解工作压力,提供接近大自然的生活空间,实现良性发展,提高人们的满意程度。
2园林精细化管理的问题
2.1养护管理认知问题
园林工作人员在进行养护管理时,缺乏对养护管理的认知。大多数北京地区园林项目的责任单位主要重视园林前期的设计和施工工作,缺乏对园林养护管理的重视程度,仅进行了简单的除草和灌溉工作,针对园林中的植物,未实施有效的病虫植物救治和死亡苗木的清理,对园林绿地没有实施全面的养护管理工作。为营造生机的园林生态环境,北京地区部分园林建设项目的责任单位在移交前进行突击补救,造成接管部门后期的养护成本增加,养护管理的积极性下降。当园林景观遭到破坏时,园林养护管理工作人员的认知意识薄弱,未及时展开针对性的养护措施,造成问题的严重化,进而加重对园林养护管理的经济损失,破坏了园林的观赏效果。
2.2管理资金投入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园林建设的规模逐渐增大,北京地区也不例外,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园林建设的投入资金也逐渐提高。但是由于对园林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对养护管理的资金投入较少,导致城市园林景观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前北京地区部分园林的观赏草坪出现老化的现象,当由于绿化养护投入成本过高,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缺乏对养护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造成对城市园林的资金投入分配不均,可持续的资金供给不足,养护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频发。北京地区城市园林养护管理的资金无法满足逐年扩大的城市园林建设数量,管理资金投入问题成为阻碍园林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矛盾。
2.3技术水平不足问题
当前我国专业的园林养护管理人员匮乏,具备专业素质的人员极少,因此导致在实际的园林养护管理工作中,技术水平不足。在北京地区,园林养护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后即可上岗,这不仅影响了园林景观的养护效果,还对养护管理的经济造成一定损失。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数量增加,北京地区园林养护管理部门的人员也不断增加,但是在实际的养护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人员年纪偏大,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等问题导致北京地区园林养护工作效率较低,养护效果不理想。北京地区当前大多数园林养护工作人员的养护工作不规范、作业强度较大,当面临病虫害问题时,只会采取喷洒农药的方式,当草坪中草过长时,只会使用割灌机打草的方式,这将严重影响城市园林景观的艺术价值。养护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过关,缺乏对植物生长习性的了解,当城市园林景观出现问题时,无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应对,造成北京地区城市园林管理的经济损失。由于园林养护工作人员的工资较低,部分具有经验的养护人员选择到物业、房地产等企业单位就职,这也是造成北京地区园林养护管理人员匮乏的主要原因。
3精细化管理在园林养护中的应用措施
3.1强化园林精细化养护管理的认知
园林精细化养护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园林中的植物,通过强化管理认知水平,需要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气候因素等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保证植物的顺利生长。在北京地区,根据季节性的养护管理认知需要采取的精细化管理措施在于对北京全年不同季节的养护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实施综合养护管理。由于北京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漫长寒冷。在进行精细化的养护管理时,春季主要进行植树、施肥、维护巡查等工作,及时拔除冬季死亡树木,科学的补种。夏季主要在于病虫害防治和修剪,高温天气下保证植物的需水量,多雨天气时,及时加固树木,对绿篱进行修剪,强化城市园林绿化的维护巡查工作。秋季当树木即将进入休眠状态,精细化的养护管理措施在于对落叶植物进行树木基部封堰和灌冻水,不耐寒树种可在适宜的时间采用草绳缠绕树干的方式进行抗寒保护。冬季由于树木处于休眠期,则主要通过积肥、积雪等措施进行养护管理工作,对露地树木进行积肥,并在下雪天后堆雪于树根处,给土壤提供充足的水分,保证植物次年的长势。根据北京地区园林绿化的季节性特征,采取相应的养护管理办法,有效保证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
3.2完善园林精细化养护管理的制度
园林养护精细化管理的工作具有系统化、多环节、内容复杂和技术性强地特点,所以只有对园林的养护进行精细化管理,才能使得北京地区园林养护工作顺利而科学地开展。完善北京地区园林养护精细化管理制度,促进园林养护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高效、顺利进行。完善的精细化管理制度能够为园林养护的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地依据,使其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养护计划,实现园林养护的全面化管理的同时,还能确保园林植物的安全和健康生长。明确北京地区园林养护的工作内容和步骤,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最具针对性的管理方法,是实现全面化养护管理的重要环节。建立完善的养护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养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能够更好地实现园林养护的精细化管理效果。提高园林养护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也是完善精细化养护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北京地区为培养专业的养护管理工作人员,可以由政府部门组建相关工作小组,并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监督,加强对养护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聘请高水平的人才指导园林养护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调整北京地区对城市园林建设的资金投入制度,合理分配园林建设在前期设计、施工和后期养护上的资金安排,养护管理部门有效的把控资金的使用情况。完善北京地区园林养护管理的奖惩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下一阶段的拨款政策中,以此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努力投身于精细化的园林养护管理工作中。
3.3掌握园林精细化养护管理的技术
精细化的园林养护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且相对复杂,对养护程序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需要养护管理工作人员掌握先进的技术。根据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园林养护精细化管理工作中,植物的修剪工作是重要环节,因为修剪植物的枝干不仅能够使布局更加地合理,也能保证园林整体观景效果。在修剪过程中,可以使用短截、回缩等方式,不同植物所采取的修剪方式也不同,只有科学地运用修剪技术,才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更好的通风和透光空间,才能避免病虫害和枯枝等现象的产生,拥有更好的观景效果。进行园林的水分管理工作时,结合北京城市园林的布局特点、园林大小等因素,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北京地区的温度、湿度和关照条件,采取机械灌溉的方式进行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根据北京地区的气候特点,春季施用有机肥,夏季追施氮肥,秋季注意施用磷钾肥,促进植物根茎的良好生长;根据北京地区园林植物的特性选择施肥次数,为保证城市园林景观效果。展开病虫害管理工作之前,需要分析北京地区城市园林中的植被特点和病虫害特征,并使用针对性的措施。根据北京地区园林植被的生长特性,保证环境的清洁程度,及时修剪枝叶,清扫落叶,营造最佳的生存环境。根据北京地区的土质条件,种植合适的树种,对外来树种进行检疫,避免病虫害的传播。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技术,将北京地区园林景观的社会价值发挥至最大化。
4结语
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逐渐增加。城市园林作为休闲放松的场所,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对北京地区园林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将发挥出园林景观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许圣远.在园林养护中精细化管理对园林景观的影响[J].科技与企业,2014(12):112.
[2]俞连刚.浅谈园林养护系统长效管理方案的优化对策[J].绿色科技,2014(9):110-111.
[3]赵攀.我国园林养护管理工作现状及相关对策[J].现代园艺,2014(16):205.
关键词:园林;小品;特色;立意
中图分类号:TU986.48文献标识码:A
1园林景观小品功能
1.1造景功能
园林景观小品具有较强艺术性和观赏价值,因此在园林工程中设计能发挥其艺术造景功能。小品在园林景观整体环境中虽然体量很小,但却有画龙点睛的功能。
1.2使用功能
园林景观小品不仅可造景,还可直接使用,这便是它的使用功能。如,给人们提供休息、纳凉亭、廊、榭、椅等小品,提供照明的园灯,为儿童提供游戏和娱乐游乐设施等小品。
1.3信息传达功能
信息传达功能是指园林景观小品所具有的宣传教育和区域识别功能。园林景观中宣传廊和宣传牌就具有宣传教育作用,道路指示牌可为人们提供交通上相关信息。园林景观小品还具有特定区域特征,是区域内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最直接反映。
1.4安全防护功能
园林景观小品安全防护功能是指保证人们游览活动时人身安全功能。这类小品突出代表便是各种护栏、围墙、挡土墙等。这些小品还有强调和划分不同空间的功能。
2园林景观小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注重形式创造而忽视实用性
注重园林景观小品外在形式美观性而忽视其内在实用性是当前小品设计中的通病。这样最终导致小品沦为摆设。一些小品设计缺乏细致周密考虑,建设在人流量少或不宜人们休憩的地方,导致其因使用频率过低而被废弃。
2.2忽略生态效益
虽然园林景观小品自身有很强表现力,但也应与整体环境相适应,若一味强调自身表现力,就会造成生态效益缺失。例如,有些地方喜用大面积广场铺装和水景设计,虽然营造了景观,但对有限绿地占有导致冬无遮挡、夏无庇荫的结果,得不偿失,也会使得小品生态效益缺失,造成资源浪费。
2.3园林景观小品设计缺乏特色
当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总给人“千城一面”的感觉。园林景观小品也多是工业化生产下的成品。这样就淡化了城市园林景观的风格,更无法体现城市特色。
2.4园林景观小品的设计缺乏规范性
园林小品设计往往只注重其外在表现力,而缺乏规范施工与管理。小品设计尺度不当便达不到其使用效果甚至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施工技术不过关造成了小品寿命降低等问题。
3园林景观小品设计的要点及应用手法
3.1设计要点
3.1.1巧于立意
园林景观小品设计需借鉴书法绘画艺术“意在笔先”的方法,就是指在小品设计时要先进行立意,因为无立意作品便无灵魂,相对于小品来说便是简单堆砌,毫无内涵。前文分析过,小品的作用和功效是多重的,既能给人们提供观赏价值,又能发挥便捷的使用功能,还巧妙传达出特定精神与文化。因此,小品在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其外在形式美和造型丰富,还要更加注重对意境的设计。在园林小品设计上要达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效果。
3.1.2精于体宜
精巧比例和合理构图能够大幅提升园林景观整体效果。在园林景观小品设计时,要注重考量空间、地势、近远景等不同空间条件下小品的体量和尺度,在设计上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达到小品应有的效果又不可喧宾夺主。
3.1.3独具特色
园林景观小品设计应独具特色,这是设计中的重点问题。小品造型及风格应做到与周边环境协调和融合,并能体现出一定地区人文特色。每一个园林景观小品都应该是园林景观中的精美艺术品,因此设计时应将小品自身特色尽量放大,将其熔铸在园林景观整体设计中。
3.1.4师法自然
因为园林小品最终也是要归于园林景观整体设计,因此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师法自然,做好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设计师在设计小品时,尽量做到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得景随形,充分利用其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丰富园林的自然景观。
3.2园林景观小品的应用手法
3.2.1主景
在园林绿地主要风景观赏点布设景观小品,使其成为视野范围内主景。通常应设在全园构图中心范围内,从位置、体量和功能方面都占有重要位置。主景小品设置对整个园林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决定造园成败。如北京市亚运村中心花园里的八角亭就为园中主景。
3.2.2对景
在园林绿地轴线及风景视线端点,为了观赏主要景物或与其相呼应而设立小品称为对景。如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和北岸玉龙亭互为对景;北京市中山公园中轴线上主体花坛也采用了对景手法。
3.2.3隔景
即通过设置小品将园林分隔成不同景区和多个相对独立空间,使景区景点各有特色,丰富园景,增加园景构图,使园景层出不穷,并且多个独立小空间还可避免游人相互干扰。如在园林中用廊子、景墙、拱桥将绿地或水域分隔开而形成不同景区。
3.2.4障景
障景手法的目的是达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障景就是在园林绿地中有意识地设置小品以遮挡视线引导空间转变方向,比如在园林大门入口处,可设置一些小品来阻挡游人前行路线,将人们向两侧引导,而后进入园景展现,增加游园趣味性。
3.2.5框景
框景就是人为设置一个框架将最美好景色集中在特定视野范围内。其常用手法就是在最佳位置设计一些小品,譬如景门和景窗,将自然美好景色框架在内,收集和浓缩,画卷一般展现在游人面前,起到强烈艺术感染力。运用框景手法营造小品,还能吸引大量摄影爱好者驻足。
4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建筑小品应该以人性化设计理念为原则,设计中要善于立意,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并最大限度做到与自然融合。在进行园林小品建设时,尽量减少资源浪费和闲置,以期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苑升旺.论环境小品的设计思维方法[J].现代装饰理论,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