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例(12篇)

发布人:收集 发布时间:2024-04-21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篇1

一般来说,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价格要高于普通同类商品的价格。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消费者是否愿意花费更高的价格去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愿意支付的水平有多高,这些可能最终影响到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购买行为。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运用相关方法对支付意愿进行了估计,并对影响支付意愿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Buzbyetal•[1]通过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与消费者的年龄、收入和态度密切相关。Boc-caletti和Nardella[2]对意大利的消费者的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及其对农药所带来的风险的认知水平越高,其对有机蔬菜的支付意愿就越高,但是教育水平跟支付意愿成反比,该研究认为这是由于教育水平高的消费者对常规产品的安全性了解比较多的缘故。Loureiroetal•[3]通过对贴有生态标识的苹果的支付意愿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消费者只愿意支付一个很小的溢价。Umberger[4]在确定了美国消费者偏好国产牛肉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消费者对具有国产标识牛肉的支付意愿。国内学者侯守礼等[5]研究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支付意愿;梁勇等[6]对银川市居民为改善水环境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初步分析。但国内大多数研究在主要是运用Pobit或Logit等回归分析方法来对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进行研究,很少考虑到消费者个体特征间的差异对支付意愿水平的影响。本文以哈尔滨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城市居民生态消费的相关资料,研究城市居民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并运用交叉分析和差异分析的方法对此进行分析。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情况

(一)研究设计

1•调研方法本研究采用方便样本取样法,对样本的调查主要采用面对面的问卷式调查。样本单位为单个消费者,样本选自哈尔滨市香坊区、南岗区、道理区和道外区的消费者,调查地点选择在百货商店、超市、建材市场、居民小区等。2•数据来源本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实地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6月。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2份,获得有效问卷2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3%。

(二)样本情况

样本的统计结果表明,从年龄、收入等人口学特征看,调查范围比较广泛。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男性为135人,女性为154人,男女比例接近1∶1;年龄主要是在45岁以下(占86•8%),其中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人数为161人(占55•7%);家庭人均月收入以3000元以下居多(占73•3%);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大学及以上学历占56•7%),这也基本代表了哈尔滨市居民的总体特征。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1•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生态环保型商品有点了解的消费者占57•4%(如表2所示)。对生态环保型商品不了解的消费者占24•2%,二项合计81•66%,可以看出哈尔滨是居民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了解水平还是很低的,而真正完全了解的人只有2•4%。可见,当前居民生态环保型商品认识水平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主要因素之一。这说明提高居民的生态环保型商品认识水平的重要性。

2•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质量的认同

一般说来,生态环保型商品的生产条件要求更为严格,生产技术更为规范,因而其质量比一般商品更高。调查结果显示,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质量表示信任的消费者有202人,占被调查总数的69•9%,这说明大多数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质量是认可的。

3•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

生态环保型商品分为2类,一类是仅有利于环境而对消费者自身安全和健康无影响的生态环保型商品,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如由拥有减排处理技术的造纸厂生产的纸张;另一类是既有利于环境又有利于消费者自身安全和健康的生态环保型商品,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如有机食品。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第一类环保型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比一般商品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占45%,而对第二类环保型产品,愿意支付比一般商品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占78•9%。相对于普通商品,对第一类环保型产品,3•8%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10%的比例,18•4%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0%~30%的比例,10•7%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30%~50%的比例,12•1%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50%以上的比例。对第二类环保型产品,6•9%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10%的比例,6•3%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0%~30%的比例,36•7%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30%~50%的比例,9•0%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50%以上的比例(如表4所示)。从整体上来看,哈尔滨市居民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多集中在10%~50%之间,消费者对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明显要高于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

(二)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程度与支付意愿的交叉分析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程度进行量化,0表示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不了解”,1表示一般了解”,2表示比较了解”,3表示非常了解”。对于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认知程度为0的消费者共有70人,其中不愿意支付的人有51人,占72•9%;当认知程度为1时,总计有16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89人,占53•6%;当认知程度为2时,总计有4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19人,占41•3%;认知程度为3时,总计有7人,没有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如表5所示)。交叉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消费者认知程度的提高,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对于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认知程度为0的消费者总计为70人,其中不愿意支付的人有30人,占42•9%;当认知程度为1时,总计有16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30占18•1%;当认知程度为2时,总计有4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1人,占2•2%;认知程度为3时,总计有7人,没有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如表6所示)。交叉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消费者认知程度的提高,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

(三)消费者个体因素与支付意愿水平的差异分析

1•性别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7),居民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其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均大于0•05。#p#分页标题#e#

2•年龄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7),不同年龄段居民对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普遍具有显著差异,即年龄对居民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的F值的显著性概率(Sig•)均不超过0•05。进行各变量均值的两两比较(posthocmultiplecomparison),可以看出45~59岁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与30~44岁的消费者存在显著差别(Sig•=0•002<0•01),与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别(Sig•=0•023<0•05)。45~59岁的消费者较之30~44岁和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的均值水平要低,可以看出,以45岁为界,45岁以上的居民,较之45岁以下的消费者,对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偏低,其原因可能在于其对生态消费了解相对较少,没有了解生态消费的重要性,或者是其思想的局限性等。而相比于30~44的消费者,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相对低一些,其原因可能是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经济能力相对差一些,有的甚至还没有达到经济上的完全独立,因此相对低一些。

3•文化程度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对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程度对居民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的F值为20•827,其的显著性概率Sig•=0•000(0•001。进行各变量均值的两两比较,结果表明,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明显高与其以下的的消费者的支付水平。当消费者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后,其对环境问题,生态消费问题,甚至是关于生态消费的理解和自觉进行生态消费的行为会有所提高,因此其支付水平相对来说也比较高。

4•家庭收入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收入水平对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其F值为37•778,显著性概率Sig•=0•000(0•001。进行各变量均值的两两比较,结果表明,以家庭月收入3000~5000元为基准,家庭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明显要低,而家庭月收入高于5000元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相对来说也比较高。一个明显的结论是,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其对消费质量和消费过程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同时对自身的健康等更为重视,那么其对生态消费的支付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四、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居民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和意愿支付水平都不是很高。45%的被调查者对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有支付意愿;78•9%的被调查者对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有支付意愿。被调查者对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愿意比同类一般商品多支付的价格水平集中在10%~50%水平。(2)城市居民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程度不是很高,还缺乏一定的生态消费知识。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与其对生态环保型商品认知程度成正相关关系,随着认知程度的提高支付意愿水平也明显提高。(3)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对居民生态消费支付水平有显著差异。

作者:朱洪革佟立志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一般来说,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价格要高于普通同类商品的价格。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消费者是否愿意花费更高的价格去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愿意支付的水平有多高,这些可能最终影响到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购买行为。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运用相关方法对支付意愿进行了估计,并对影响支付意愿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Buzbyetal•[1]通过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与消费者的年龄、收入和态度密切相关。Boc-caletti和Nardella[2]对意大利的消费者的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及其对农药所带来的风险的认知水平越高,其对有机蔬菜的支付意愿就越高,但是教育水平跟支付意愿成反比,该研究认为这是由于教育水平高的消费者对常规产品的安全性了解比较多的缘故。Loureiroetal•[3]通过对贴有生态标识的苹果的支付意愿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消费者只愿意支付一个很小的溢价。Umberger[4]在确定了美国消费者偏好国产牛肉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消费者对具有国产标识牛肉的支付意愿。国内学者侯守礼等[5]研究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支付意愿;梁勇等[6]对银川市居民为改善水环境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初步分析。但国内大多数研究在主要是运用Pobit或Logit等回归分析方法来对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进行研究,很少考虑到消费者个体特征间的差异对支付意愿水平的影响。本文以哈尔滨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城市居民生态消费的相关资料,研究城市居民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并运用交叉分析和差异分析的方法对此进行分析。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情况

(一)研究设计

1•调研方法本研究采用方便样本取样法,对样本的调查主要采用面对面的问卷式调查。样本单位为单个消费者,样本选自哈尔滨市香坊区、南岗区、道理区和道外区的消费者,调查地点选择在百货商店、超市、建材市场、居民小区等。2•数据来源本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实地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6月。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2份,获得有效问卷2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3%。

(二)样本情况

样本的统计结果表明,从年龄、收入等人口学特征看,调查范围比较广泛。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男性为135人,女性为154人,男女比例接近1∶1;年龄主要是在45岁以下(占86•8%),其中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人数为161人(占55•7%);家庭人均月收入以3000元以下居多(占73•3%);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大学及以上学历占56•7%),这也基本代表了哈尔滨市居民的总体特征。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1•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生态环保型商品有点了解的消费者占57•4%(如表2所示)。对生态环保型商品不了解的消费者占24•2%,二项合计81•66%,可以看出哈尔滨是居民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了解水平还是很低的,而真正完全了解的人只有2•4%。可见,当前居民生态环保型商品认识水平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主要因素之一。这说明提高居民的生态环保型商品认识水平的重要性。

2•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质量的认同#p#分页标题#e#

一般说来,生态环保型商品的生产条件要求更为严格,生产技术更为规范,因而其质量比一般商品更高。调查结果显示,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质量表示信任的消费者有202人,占被调查总数的69•9%,这说明大多数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质量是认可的。

3•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

生态环保型商品分为2类,一类是仅有利于环境而对消费者自身安全和健康无影响的生态环保型商品,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如由拥有减排处理技术的造纸厂生产的纸张;另一类是既有利于环境又有利于消费者自身安全和健康的生态环保型商品,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如有机食品。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第一类环保型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比一般商品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占45%,而对第二类环保型产品,愿意支付比一般商品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占78•9%。相对于普通商品,对第一类环保型产品,3•8%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10%的比例,18•4%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0%~30%的比例,10•7%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30%~50%的比例,12•1%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50%以上的比例。对第二类环保型产品,6•9%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10%的比例,6•3%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0%~30%的比例,36•7%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30%~50%的比例,9•0%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50%以上的比例(如表4所示)。从整体上来看,哈尔滨市居民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多集中在10%~50%之间,消费者对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明显要高于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

(二)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程度与支付意愿的交叉分析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程度进行量化,0表示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不了解”,1表示一般了解”,2表示比较了解”,3表示非常了解”。对于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认知程度为0的消费者共有70人,其中不愿意支付的人有51人,占72•9%;当认知程度为1时,总计有16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89人,占53•6%;当认知程度为2时,总计有4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19人,占41•3%;认知程度为3时,总计有7人,没有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如表5所示)。交叉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消费者认知程度的提高,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对于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认知程度为0的消费者总计为70人,其中不愿意支付的人有30人,占42•9%;当认知程度为1时,总计有16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30占18•1%;当认知程度为2时,总计有4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1人,占2•2%;认知程度为3时,总计有7人,没有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如表6所示)。交叉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消费者认知程度的提高,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

(三)消费者个体因素与支付意愿水平的差异分析

1•性别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7),居民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其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均大于0•05。

2•年龄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7),不同年龄段居民对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普遍具有显著差异,即年龄对居民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的F值的显著性概率(Sig•)均不超过0•05。进行各变量均值的两两比较(posthocmultiplecomparison),可以看出45~59岁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与30~44岁的消费者存在显著差别(Sig•=0•002<0•01),与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别(Sig•=0•023<0•05)。45~59岁的消费者较之30~44岁和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的均值水平要低,可以看出,以45岁为界,45岁以上的居民,较之45岁以下的消费者,对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偏低,其原因可能在于其对生态消费了解相对较少,没有了解生态消费的重要性,或者是其思想的局限性等。而相比于30~44的消费者,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相对低一些,其原因可能是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经济能力相对差一些,有的甚至还没有达到经济上的完全独立,因此相对低一些。

3•文化程度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对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程度对居民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的F值为20•827,其的显著性概率Sig•=0•000(0•001。进行各变量均值的两两比较,结果表明,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明显高与其以下的的消费者的支付水平。当消费者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后,其对环境问题,生态消费问题,甚至是关于生态消费的理解和自觉进行生态消费的行为会有所提高,因此其支付水平相对来说也比较高。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1篇2

[关键词]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农村经济

农民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农民消费水平的到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摆脱出口依赖型。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必须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一般是狭义的消费水平,它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意程度。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增加消费品数量,而且要求不断增加提高消费质量。因此,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最终会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消费环境的质量等等,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满意程度。

1.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形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经济增长依靠的是社会需求的拉动,必须通过调节社会需求以调节社会生产而达到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现在政府正不断的出台种种方案来刺激内需增长,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农民消费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2.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变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消费品生产结构和相关产业链上附属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3.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农村,农民消费的提高势必带来消费质量的提高,促使文化教育消费的增加,带动经济增长。提高消费中的科技和知识文化中的比重,提高消费质量,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力,从而可以促进消费力和生产力之间、消费和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农民消费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1.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

弗里德曼认为,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是决定其消费的重要因素,没有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我国现在还只是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水平还没有升级、消费结构没有优化,消费水平还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抑制消费水平提高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公共配套尚处在低级水平,农民购物难、用点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压不稳定,收费较高;二是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交通道路建设有待完善。

3.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农民储蓄倾向较强。现在农村的医疗成本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健型消费出现被迫的大幅增长,医疗保健费用已成为农民消费支出中增幅最大的一项。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现时消费,抑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4.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流通渠道不畅

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的流通渠道也不畅,农民买、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许多商品在城市处于过剩状态,而在农村却难买到;另一方面,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由于距中心城市相对较远,交易成本大,农产品难以适时卖出,不能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入,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5.消费环境不佳,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当前的消费环境不乐观,制约了居民需求扩大,造成了居民消费不安全和对消费环境的缺乏诚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勇气,抑制居民的消费欲望,影响居民消费力的提高。

三、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方法

1.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我国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力。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有效购买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扩展农民的消费能力;建立完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素质,让农民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市场的信息,把握市场动向,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农村的电力、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设的力度;还要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广大农民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同时在农村增加消费者投诉网点,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首先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其次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消除后顾之忧,敢大胆消费;第三是要加大农村救助帮困力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贫困农民基本生活有所保障。

4.健全流通体制,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必须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流通格局,搞活农村市场,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的综合流通能力;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农村消费直接相关的零售业。

5.大力发展农村消费服务业,增加消费热点

农村消费服务业是带动农村消费提高的重要领域,是促进农村消费水平升级的重要方式。首先鼓励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和设计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特点以及消费环境的产品系列;二是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拓宽农村消费领域,刺激农村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参考文献: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篇3

【关键词】消费函数;消费性支出;可支配收入;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

凯恩斯(Keynes,1936)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消费函数”的概念。认为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在他看来,“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中之具体事实看,所得之绝对量愈大,则所得与消费之差距亦愈大。一般而论,实际所得增加,则储蓄在所得中所占的比例增加”。该理论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变动同收入变动始终保持着函数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

一、凯恩斯消费函数

假设在决定居民消费的众多因素中,除收入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凯恩斯用C=C(y)来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其中C是消费支出,y是收入水平。边际消费倾向MPC=c/y,平均消费倾向APC=c/y。如果消费支出和收入水平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趋向为一常数,可以线性化地表示为:Ct=a+bYt,其中Yt表示第t期的可支配收入,Ct表示第t期的消费性支出,系数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MPC),和增加一单位的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增加部分,系数a表示自发消费,消费函数表示自发消费与收入的引致消费之和。

二、凯恩斯消费函数实证检验

(一)模型构建

本文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消费理论,建立以下消费函数模型:Yi=β1+β2Xiμi。其中β1和β2为总体回归函数中的系数,μi为总体扰动项。本文首先根据1980至2012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和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做散点图,从而检验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通过检验可以发现: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和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两个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散点图上的点接近于一条直线,这说明两个变量间是存在线性相关的关系的。

(二)实证分析和模型求解

本文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指标,选取了内蒙古城镇居民1980至2012年人均年消费性支出(Yi)和人均年可支配收入(Xi)共计33年的数据(单位:元)。这些数据摘自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编著的《辉煌的五十年》和《奋斗的内蒙古》,其余原始数据分别摘自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本文数据的处理使用Excel2007,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使用Eviews5.0软件工具。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回归估计的主要结果回归估计参数β=0.762307,表明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如果每增减变动1元,那么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就相应地增减变动0.762307元。这与凯恩斯消费函数中边际消费倾向的经济学意义相符。可决系数调整后R方为0.9983,表明找整体上所构建的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较高,也就是说解释变量“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对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的绝大部分做出了解释,该估计模型也通过了T检验。

(三)异方差性的检验和修正

根据上述最小二乘法(OLS)的回归结果进行异方差检验,由White检验可知,Obs*R-squared=18.83061>x■■(2)

5.99147,因此拒绝原假设,但不拒绝备择假设,即该模型存在异方差,需要进行异方差的修正。

本文运用了加权最小二乘法(WLS)进行异方差修正。分别运用权数w1=1/X,w2=1/X∧2,w3=1/spr(X),模型经过这三种权数进行修正后的效果如下表1所示。

表1三种权数修正结果

由于W3的调整后R方值(拟合程度)比W1的调整后R方值要好很多,同时W3的F值也要比W1的F值高很多,综合考虑,本文选择采用较优的W3做权数修正后的结果。

通过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而进行异方差的修正后,Obs*R方值=2.099138

(四)自相关的检验和修正

本文对于异方差修正后的回归结果,进行了自相关性的检验。Durbin-Watsonstat=0.76089。对于样本量为33,一个解释变量的模型,5%的显著性水平,由查DW统计表可知,dL=1.383,dU=1.508。此时模型的DW=0.76089,正好落在0到dL=1.383之间的正自相关的区域,拒绝H0:p=0,即本例存在自相关。为解决模型的自相关问题,我们对X进行滞后一期处理,消除了自相关对本模型的影响。具体结果见下表2。

表2修正自相关滞后一期结果

(五)回归方程与实证结论

由表4异方差修正后估计结果可得回归方程为:Yi=

20.83403+0.776226Xi;Se=(113.7098)(0.015839);t=(0.183221)(49.00804)。调整后R方=0.998895,F=13108.54,df=31,DW=1.54816均达到理想水平。

本文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居民近33年的人均年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解释变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被解释变量“城市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的99.88%以上的差异做出解释;通过t检验,本文认为解释变量“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被解释变量“城市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有着显著的影响(置信度为95%)。从而证实了凯恩斯消费函数在经济社会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三、政策建议

(一)增加城镇居民纯收入

根据本文得出的实证结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城市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有着显著的影响(置信度为95%),这说明了内蒙古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直接相关。所以要想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首先要想方设法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消费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绿色生态产业战略,保证内蒙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的可持续收入。由粗放、传统和封闭型的经济模式向集约、现代、开放型的经济模式转变,从而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力度的加强对提高居民未来收入,增强居民对消费的信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用于公共医疗的政府开支,在财政开支中的比例比其他国家低很多,尽管实行全民医疗尚不现实,但可以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公益保险制度,即由政府出面并根据不同的收入水平对不同的阶层给予财政补贴,再加上企业和个人的出资来购买医疗保险。还要利用保险制度,完善医疗保障。

(三)发展诚信消费信贷

通过发展消费信贷的方式可把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未来收入变现为即期收入,从而提高居民即期的消费水平。居民可借助消费信贷这一手段购房、买车和旅游等,这不仅有助于消费结构的改善,更有助于消费层次的升级。发展消费信贷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发展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等方面入手,改善贷款条件苛刻、贷款利率较高,降低消费信贷的门槛,完善个人信用积累制度,为居民提供跨期消费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要转变量入为出的消费历年,鼓励跨期消费,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使居民有跨期消费的愿望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2]汪浩瀚.《微观基础、不确定性与西方宏观消费理论的拓展》.经济评论.2012(2)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1篇4

[关键词]成都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消费结构

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0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89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0302元,食品消费支出为3490[1],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3.9%,城镇居民消费目标向娱乐、精神消费转移,为体育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全面了解成都市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现就此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成都市体育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以成都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支出、体育消费结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等为研究对象。向成都市青少年宫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由学生带回交由家长填写,总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000份,回收856份,有效问卷832份,有效率83.2%。问卷调查时间2007年8月至11月。并就有关内容对部分城市居民进行了访谈。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和调查问卷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进行研究。

获得的数据全部通过EXCEL数据软件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成都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

在回收的832份调查问卷中,35.6%的人认为进行体育消费“非常值得”,57.9%的人认为“值得”,二者比例之和为93.5%;相反,认为进行体育消费“不太值得”与“根本不值得”的居民比例分别为:6%、0.5%。上述数据说明,成都市城市居民对体育健身消费从总体上持肯定态度。与此相对应,成都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其消费动机按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身健体”为80.2%、“释放压力”为23.3%、“精神娱乐”为20.9%、“塑造形体、培养气质”为18.6%、“社交需要”为4.7%。表明人们对体育活动功能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不再把体育活动仅仅当作强身健体的手段。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预示着人们在基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将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以不断满足人的持续发展需要。

2.成都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支出与全国部分省市的对比

表1我国东西部八省市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总量对照表

从表1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人均收入均值和体育消费均值分别在15160元和1146元,其中深圳市两项指标最高,分别为18188元和1455元,体育消费所占比例为8.0%,形成了一个年均30亿左右的消费市场;北京、上海体育消费额均保持在1000元以上,东部只有浙江在1000元以下,为973元,从整个东部地区来看,其体育消费所占比例均在7个百分点以上,由此证明,东部地区居民对体育的热忠程度是颇高的。而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均值和体育消费均值分别为8351和491元,其中成都市两项指标基本接近东部水平,分别为13028元和925元,体育消费所占比例也超过了7%;其余三个省市两项指标均落后于东部地区,人均收入均在8000元以内,体育消费均不超过50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成都市的体育消费支出从整体排名来看,处于中上水平,高出全国水平,处于西部领先水平。随着成、渝两地城乡一体化特区的建设,必将促进成都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成都市体育消费市场将会展现出更大的潜力。

3.成都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水平

表2成都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统计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或劳务消费资料的消费数量。体育消费水平表明一定时期内人们体育消费需要的实际满足程度,即反映人们实际消费的体育消费品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3]。我们对成都市居民2007年的实际体育消费水平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居民的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47.6%,消费在100元~500元的占37.2%,消费在500以上的占15.1%。较之以前的同类调查数据,消费水平有所增加。说明近几年成都市居民的体育消费在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在对居民家庭所拥有的体育器材调查中发现,城市居民家庭的体育器材比较缺乏。有1~2件的占46.2%,3~5件的占39.5%,5件以上的占5.9%,没有体育器材的家庭占8.1%。从家庭体育器材的价值看,家庭购买的体育器材在150元以下的占47.7%,150元~300元的占38.4%,300元以上的占13.9%。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家庭认为购买体育器材是一种浪费,认为没有必要,对体育消费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体育消费观念有待加强。

对经营性体育场馆消费情况调查显示,从没有到体育场馆观看比赛或参加健身活动的占14%,偶尔去的占74.4%,经常去的占11.6%,看来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依然以非经营性的体育场所为主。而居民去经营性体育、娱乐场馆能够承受的金额方面,选择1元~3元的占11.6%,选择3元~5元的占19.8%,选择5元~10元的占45.3%,选择10元以上的占23.3%,以上情况说明成都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商机,如能充分挖掘,必然为成都市体育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体育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体育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以四类典型的体育消费类型作参考,即:实物型体育消费、观赏型体育消费、参与型体育消费和博弈型体育消费[3]。成都市城市居民的实物型体育消费排在第一,占89.6%,参与型消费排在第二,占63.3%,与实物型消费差距在渐渐缩小,而观赏型消费与博弈型消费所占比例偏低,分别为15.1%和10.5%。可以预见,随着今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将会在参与型消费方面产生更大的需求。

4.制约成都市城市居民体育锻炼、体育消费的因素

影响成都市城市居民体育锻炼、体育消费的因素依次为:(1)工作、学习及家务繁忙,占55.8%;(2)体育场馆太少、设施条件不好,占32.6%;(3)经济条件不好,占7%;(4)不懂体育技能,占3.5%;(5)对体育不感兴趣,占3.5%;(6)比赛水平低,缺乏观赏价值,占2.3%。其中前两项成为制约成都市城市居民体育锻炼、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如果这两项因素得到改观,那么成都市城市居民的体育人口将会有大幅提高,体育消费也随之被带动到更高水平。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成都市城市居民对体育消费从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居民中有93.5%认为进行体育消费“非常值得”或“值得”。(2)成都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动机呈现多元化特征,其进行体育消费的第一需求是“强身健体”,其次是“释放压力”,排在第三位的是“精神娱乐”。(3)成都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支出水平从整体排名来看,处于中上水平,高出全国水平,处于西部领先水平。(4)成都市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呈逐渐增长趋势,但家庭体育消费观念还有待加强,体育消费市场有巨大的潜力。(5)成都市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以实物型消费和参与型消费为主,未来趋势则是参与型消费将会有更大需求。(6)影响成都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为时间紧张、体育活动场所太少,此外,也与缺乏组织、指导等因素有关。

2.建议

(1)加强体育消费的宣传力度,引导居民进行体育消费。首先是要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将福利消费观念引向健康投资的消费观念。其次是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培育21世纪中国体育市场的买方市场主体;再次是引导居民的体育健康消费行为,可以将靠药物、节食减肥的消费者引人大众体育健身消费者行列,也可以将那些沉迷于游戏、的消遣者吸引到健康消费行列中[3]。

(2)引导人们合理支配时间,拉动体育消费。正确引导人们在时间上的支配,使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安排更为合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间接地拉动体育消费的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3)运用价格杠杆,刺激中低收入者体育消费需求。影响体育消费最直接的因素是居民的收入和体育用品、体育场馆、体育服务的价格。对于中低收入者,运用价格杠杆,采取经济市场“薄利多销”的策略,刺激中低收入者体育消费需求,使体育消费得到全面提升。

(4)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将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兴建体育设施和捐赠支持体育事业;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发挥体育明星品牌效应,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群众喜爱、有市场效应的体育项目培训;鼓励社会资金投资体育健身、休闲业,打造体育健身、休闲知名企业,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健身、休闲市场[4]。

(5)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居民健身需求。把群众健身场地的建设纳入城镇规划和居民小区建设规划,使体育设施建设和园林建设相结合;利用体彩公益金建设更多全民健身路径等体育设施并向群众开放;继续推进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参考文献:

[1]曹昌玉:2006成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01

[2]车坦何晓渝:我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年9月下旬刊152-153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篇5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衬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现状的研究,从理论上阐述了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并研究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有那些影响因素。并对如何提高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提出几点建议,以提高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为发展体育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体育消费是指使用物质资料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的个人消费支出。体育消费又可以分为广义的体育消费和狭义的体育消费。广义的体育消费指一切与体育活动有关系(联系)的个人消费行为。比如在观看体育比赛过程中购买饮料,去外地观看体育比赛的交通费、食宿费,等等。狭义的体育消费指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行为。如购买运动会人场券、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间内按人口平均实际消费的各种体育物质和服务数量。体育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产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体育生产资源,体育劳务和居民体育消费能力的结合程度。体育消费水平包括社会集体体育消费和居民个人体育消费的数量和质量。本文主要是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分析与研究。其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本文通过对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来探索如何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从而振兴体育产业,发展体育经济。

一、现阶段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特点

1.体育消费主体的多样性

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由于受个人的教育程度、文化修养、社会地位、社交范围、兴趣爱好、收人伏况以及职业、年龄、性别和社会隆因素位目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影响,因而每个人的体育消费需求都不一样。因而在体育消费需求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多样性。体育消费产品根据不同居民的不同需求也表现出其多样隆,如:竞技表演类产品、健身娱乐类产品、咨询培训类产品、康复体疗类产品以及体育旅游类产品等等。

2.体育消费需求的主观性

首先,追求身心健康、防病治病、假市色隆情、丰富生活和社会交往是人们参与体育消费最直接的动机。其中,中老年人对健康和交往的需求最为强烈,参与体育运动的选择以健身的、舍彩爱的群体性慢跑、练操、舞剑、舞蹈等居多;少年儿童则以娱乐身心和学业需要的球类活动、跑、跳、投掷、圈晚等运动为主。女性在进行体育消费时更看重其健身与健美的价值,追求形体的美化;而男性更强调体育消费的强身健体性,追求体育的娱乐性和社会交往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消费需求的主观性,它是随着消费个体对体育消费的目的不同而体现其体育消费的独特性的。其次,正因为体育消费个体在生活习惯、经济条件、文化水平、欣赏能力、兴趣爱好、性别、年龄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选择体育消费的种类时不可能完全一样。

3.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性

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同时体现在体育消费水平上也呈现出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而且各地区收费的体育经营场所为了利润往往收费过高,阻碍了很多消费者的进人,尤其是阻碍了大批的不受时间限制的离休退职人员、下岗工人和无业人员等低收人群体的消费。在支付体育消费的费用方面,无经济来源或收人水平低的群体,一般会选择免费的或低值的消费产品;而收入较高的群体则会选择个性化的、高值的产品来消费。

二、影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因素

1.经济因素

(1)居民收入水平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经济学上的消费指有支付能力的消费,任何一种消费都必须有足够收人即支付能力为前提。体育消费作为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生活消费,也只有在人们收人水平足以支付生存资料,并有一定的剩余后才有可能产生和发展。因此,居民收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2)居民收人增长的波动性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居民个人收人增长是具有波动性的,居民消费直接受到可支配收人的制约。当居民的收人增长率大幅增加时,居民的可支配收人就会随之增加,相对用于体育消费的比例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就有所上升。反之,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也跟着降低。(3)体育消费品价格水平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价格因素也是制约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体育消费品的价格越高,居民购买能力就越低,相应的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支出就越低。倘若将消费支出分为生活必需品支出和奢侈品支出的话,体育消费属于奢侈品支出,由于奢侈品具有较大的需求价格弹性,再加上对预期收人的不稳定,将加剧降低这类奢侈品的消费倾向,从而进一步导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制约体育消费水平。

2.非经济因素

(1)居民消费倾向性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消费倾向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充分反映了在一定收人水平下消费意愿的大小。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促使其进行体育消费的首要影响因素。个体只有对体育有了持久稳固的兴趣,才能真正推动个体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观赏体育赛事。才会有效地提高体育消费水平。(2)居民的消费素质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居民在体育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大的个人特征,其个好决定了体育消费的种类以及形式。除此之外,消费者文化教育程度也体现了消费者对体育消费的态度与观点。受教育程度与体育消费态度构成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消费者购买倾向休闲体育消费的比率也增高,体育消费必须要求消费者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经验。(3)居民空闲时间比例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有效的体育消费不仅包括可支配的收人、休闲体育需求的欲望,还必须拥有一定的闲暇时间。体育消费实质上也是一种时间消费。而闲暇时间的缺乏是制约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关键因素。闲暇时间增多为体育消费提供了时间上洲别章。

三、提高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建议

第一,开拓群众性体育消费市场,发展新兴体育行业。积极开拓群众性体育消费市场,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人水平和不同兴趣体育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开发组织不同层次体育劳务消费品的生产,以满足不同层次体育消费者的需求。大力发展具有光明发展前景的新兴交叉体育行业,如体育广告业、体育业、体育旅游业和体育健身娱乐业等。积极发展这些新兴行业,不但可以促进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首先,应重视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句谴良好条件,提供必要帮助,以积极稳妥的途径引导广大居民的体育消费。对待我国的体育消费,既不能超越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不切实际地加大体育消费的规模层次,也不能听凭经济的制约,对体育消费报自然主义的态度,而是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引导。其次,积极引导居民的家庭体育消费。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家庭和亲情的民族,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此针对不同家庭需求建立社区辅导站、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等多种组织形式,丰富群众的体育消费。

第三,完善体育场所设施建设及经营管理。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消费的主要场所。没有场所,即使人们有了消费意识和消费动机也不足以产生消费行为。以体育场馆为阵地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体育场馆是有形的体育市场,是当前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发展体育产业,特别是本体产业,必须坚持以场馆为阵地,充分发挥场馆的综合效益。一要抓好场馆建设,特别是大型综合性体育设施建设。二要抓好体育场馆的开发、开放。所有场馆都应该向群众开放,主动做好服务,吸引群众进馆健身消费。同时,要做好场馆的开发工作,要全方位地开展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活动,要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培育新的市场,最大限度地提高场馆利用率。三要抓好场馆的经营和管理。经营场馆必须要树立市场濒见念,手噢酥扬定位,合理定价,句谴品牌,运用市场机制,改革经营方式,提高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

同学们或许会问;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需要学习,关于家庭消费有什么可值得研究的?消费是个人行为、家庭行为,这其中有什么学问吗?(设计此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于家庭、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思考,以便理解家庭消费的意义)

消费首先是个人行为,是家庭行为,但消费同时也是社会行为。任何个人都是社会的人,其消费行为、消费状况、消费水平都不可能离开他所处的社会背景。试想一下,封建社会的帝王无论怎样穷奢极欲,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达到今天的文明程度吗?还有,最近有的大商场推出网上购物,这种做法的前景很看好,但目前社会反应却平平。为什么呢?当然都是由于受社会的物质生产状况所制约。所以,消费什么、怎样消费、消费与人类的其他行为有什么关系,这都是很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研究。这节课先学习有关家庭消费的内容。

一、家庭消费的内容(板书)

消费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任何社会的任何个人都要吃、穿、住、用,都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都要从满足物质的需要发展到满足精神、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要。因为消费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一个条件,也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环节。

1、家庭消费的含义(板书)

家庭消费又称居民消费或生活消费,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吃饭穿衣、文化娱乐等活动对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消费。是人们恢复劳动力的消耗并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自身的再生产。它包括人们的吃、穿、住、用、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消费,也包括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和劳动服务方面的消费。教材明确地告诉我们,家庭消费的目的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家庭消费的途径是通过吃饭穿衣、文化娱乐等活动;消费对象是消费资料和相应的服务;消费结果是生产出了新的劳动力。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吃喝是消费形式之一,吃喝就生产自己的身体。”

2、家庭消费的主要内容(板书)

1)按消费内容区分,可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板书)

①物质生活消费。物质生活消费主要是指吃、穿、住、用、行的消费。人们在吃、穿、住、用、行等消费过程中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因而称为物质生活消费。它是其他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是最基本的家庭消费方式,因为人们首先必须吃、穿、住、用、行,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和劳动,也才能进行其他方面的消费。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6页第2段,这里讲的是什么消费呢?

显然,这里讲的是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消费。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远不止于此。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吃的水平提高了,不仅仅要满足温饱,还要讲究合理、均衡和营养;穿的水平也提高了,穿衣不仅为御寒,还要具有审美价值;住、用、行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层次和水平。这些消费的结果就在于更好地再生产出了人的体力和智力。虽然如此,这种消费也仅仅是人类最基本的消费需求。

②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主要是用于娱乐身心,发展提高自身的各种消费。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者是人类特有的消费现象。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有了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必然要求学习和娱乐。人们要认识社会和自己,需要学习和研究;人们要调整身心,就需要休闲、娱乐;人们要从各方面得到完善和发展,还需要在精神上不断有新的追求;除了自身的发展,人们还有教育子女后代的义务……;这些都属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可以促使人们更好地使用物质资料,用更有效、更合理的消费方式达到再生产和发展自身的目的。

③劳务消费。劳务消费也是人类独有的消费现象。劳务消费是家庭花钱购买的各种服务,如修理、旅游、请家庭教师、请保姆等等。而且劳务消费水平也体现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水平。同学们都知道,在远古时代不存在劳务消费的可能性。劳务消费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在近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务部门才越来越多。可以说我们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已经离不开劳务部门提供的服务了。

下面请同学们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议论并回答:

1)生活消费中哪些属于劳务消费?

2)劳务消费对于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了解到,生活中已经是劳务无处不在了。除理发、修理等传统劳务外,还有搬家、接送孩子上学、钟点工、净菜配送等新兴劳务不断涌现。劳务消费方便了消费者,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使我们可以集中精力于自己的工作与学习;劳务消费还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使我们从大量的、琐碎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去从事其它有利于自身和经济发展的活动。这是仅就生活中的劳务消费而言。如果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劳务消费,即为社会生产提供服务,劳务消费还推动了整体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可见,劳务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方便、美化家庭生活,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务消费不仅是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也是消费水平的提高。同学们可以从课本第76页右下侧的图表中了解到这个情况。

(投影下面图表)

物质生活消费——吃、穿、住、用、行等的消费

精神文化生活消——娱乐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的消费。

劳务消费——各种服务性消费。

按消费内容分类

2)按消费目的分类,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板书)

①生存资料消费。同学们看书第76页第4段,77页第1、第2段及恩格斯的话。由此可认识到,生存资料消费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最起码一物质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是基本的生活需要。生存资料消费是指家庭生活消费中用于满足人们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消费。它既包括必要的物质生活消费,也包括相关的劳务消费。

请同学们注意生存资料消费含义中的两个关键词:“必要”和“相关”,从这两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生存资料并不是物质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的总和,而只是包括维持生活所必须的条件,如物质生活消费中的食品、服装、住房等及劳务消费中的理发、洗、染、修理、医疗等。目前,住房体制的改革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有人将购买住房理解为是购买享受资料,这是错误的。须知住房也是基本的生存需要。

请同学们看书第78页的插图。这些人在购买什么?是属于生存资料吗?显然,他们所购买的是发展资料。什么是发展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包括哪些内容?再请同学们看书第72页第3、4段。

②发展资料消费。家庭生活中用于满足人们德、智、体等方面所需要的消费,就是发展资料消费。人们仅有生存资料还无法满足自己的进步和提高,因此,就需要有发展资料的消费。每个人由于个体状况的不同,需要发展的方面不同,所需要的发展资料也不大相同。有文体特长的就需要相应的资料消费发展自己的特长;有绘画、音乐、艺术特长的,也需要与此相应的资料消费以得到发展;有科研能力较强的,就需要有不断读书学习的费用……等等,可以说,每一个人都需要有符合自己特点的发展资料。总之,凡用于满足自身的发展、表现个性需要的消费,就是发展资料的消费,在内容上可表现为多种多样,既有物质生活消费,也包括精神文化和劳务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资料消费在人们的消费中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

同学们都喜欢听音乐,有的同学在这方面消费还不少;还有许多同学夏天要游泳,冬天要滑冰;有条件的,假期里还要外出旅游等等。有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得非常快,这主要不是因为外国旅客增多,而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遍游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要出境旅游、听音乐会、欣赏芭蕾舞、看电影……。《泰坦尼克号》尽管票价不菲,在中国引起的火爆情景,我们仍记忆犹新。这些消费显然既不是生存资料消费,也不是发展资料消费。也就是说,这些消费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而是人们在生存和发展得到满足以后对于享受资料的消费。因此,其伸缩性、变动性较大。

(投影下面图表)

按消费目的分类

生存资料消费:满足人们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消费

发展资料消费:满足自身、发展提高自身(或个性)的需要

享受资料消费:满足人们享受的消费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精神产品和劳务消费

补充:(“恩格尔定律”。即一个家庭收入越少,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就一国而言,一个国家越穷,在居民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重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和支出的增加,尽管食品费用支出的绝对量也会增长,但它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将呈下降趋势。按照联合国规定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的贫困状态的消费;50%-59%为勉强度日的消费;20%-40%为富裕状态的消费;占20%以下的为极富裕状态的消费。据权威部门测算,到今年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800美元。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分别降至40%和50%左右的水平。这标志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人民生活质量发生质的飞跃。)

以上情况说明,家庭消费是具有变动性和发展性的。从宏观上讲,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一般情况下,是从低级开始逐步向较高的层次递进。从微观上看,每个家庭由于各自情况不同,其消费状况也不同。影响家庭消费活动的因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3页至第75页后回答。

3、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板书)

(1)根本因素

影响家庭消费的根本因素是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家庭消费是从低级开始逐步向高级递进发展的,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收入比较少的情况下,人们首先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一旦经济发展了,收入提高了,享受和发展的消费就会逐渐增加。例如,在解放前,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于一般人来讲,能生活下去,有口饭吃就很不错了。解放后,经济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不再担心吃不饱穿不暖了,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文化成了人们新的追求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人们的观念又不同了,人们开始注重“享受”生活。欣赏高雅音乐,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出国旅游等等。由此可见,居民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所进行的消费活动,从根本上说,是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的。

(2)其它因素

①收入水平(板书)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是直接的,因为收入水平决定支出水平,而支出水平又代表着一定的购买力,购买力越大,人们能购买的家庭消费资料也就越多,反之也就越少。

要清楚家庭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可支配收入的多少)、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不断增加收入)(可找学生回答第80页“议一议”中的问题)收入水平与家庭消费水平成正比。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增加收入。

②物价水平(板书)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软着路”,人们对于物价问题表现得不是非常敏感了。可是在前几年,物价问题一直是人们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所以也是持续了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为什么呢?由于前几年物价上涨,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消费水平。所以,物价水平是影响家庭消费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消费品价格总水平,则家庭消费水平降低,消费品价格水平下降,则家庭消费水平提高。用公式表示就是:消费水平=收入水平/物价水平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成正比,与物价水平成反比。物价水平上升多少,人们的消费水平就要下降多少。因此要维持正常的消费水平就必须控制通货膨胀率。

③人口数量(板书)

为什么我们把/Article/Index.asp''''>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为什么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七位,而人均却居世界第一百位以后,根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我国在1999年达了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在世界206个国家中,排名第140位。这都是因为我国人口太多,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800美元,课本第80页第5段从一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就一个家庭而言,在收入问题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消费水平与供养人口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消费水平=收入总量/人口数量。由此可见,一个家庭的供养人口越多,平均消费水平就越低;供养人口越少,平均消费水平就越高。很多农村家庭由于旧观念的影响,不控制生育,直接的结果就是家庭消费水平的长期低位徘徊。因此,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投影下面图表)

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

根本因素:国家的发展水平

其它因素:

收入水平——对家庭消费有直接的影响

物价水平——是影响家庭消费的重要因素

人口数量——对于提高家庭消费水平非常重要

巩固新课

(小结本课知识,复习提问)

物质消费

劳务消费

精神消费

生存资料消费

发展资料消费

享受资料消费

吃、穿、住、用、行

理发、洗、染、修理、医疗等

听音乐、受教育、旅游

吃、穿、住、用、理发、洗澡

看书、上学、进修

打保龄球、享受高级化装品

1、什么是家庭消费?家庭消费的内容有哪些?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篇7

消费问题,从消费行为角度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构成看,消费是重要总体变量,它的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即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因此,消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

消费问题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使得消费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因此,将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与增长,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定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和理论获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费与低收入低消费两种模式比较。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历史经验表明,与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相比,1979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获得巨大的提高,原来的低收入低消费,经济发展滞缓模式已彻底改变。即使是同一时期在我国不同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消费模式伴随着不同水平的经济增长。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高收入高消费模式,伴随着成功的经济增长。所以,低收入低消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滞缓和效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费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的高产出和高质量。第二,生产函数理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而劳动力离不开消费。衣、食、住、行消费是劳动力的基础需要,没有这些消费活动也就不存在劳动力,消费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总量水平和素质构成。所以,消费不但是人口再生产需要,也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经济活动,最原始的、首要的是从消费开始的。消费决定了劳动力,劳动力传导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1、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构成分为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总消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年,尤其是海南建省十年来,经济取得相当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见表2-1。

表2-1消费的总量与结构单位:亿元

年份总消费占GDP比重%居民消费比重%政府消费比重%

197816.6885.115.7194.00.975.8

197917.4685.616.6593.91.090.6

198019.1086.017.8593.51.256.5

198120.6479.619.1692.81.487.2

198222.3871.720.8393.11.556.9

198324.0070.722.0992.11.918.0

198426.1262.023.3789.42.7610.6

198531.5858.328.0588.83.5311.2

198636.8159.432.7088.84.1111.2

198740.0060.235.8389.24.1710.4

198848.759.043.2288.65.5511.4

198957.2757.148.9985.58.2814.5

199066.2952.248.4573.111.3126.9

199172.8752.156.8678.015.9322.0

199295.5843.475.1878.720.4021.3

1993127.9242.798.0476.629.8823.4

1994156.4741.1124.5579.631.9220.4

1995188.5046.2153.0981.235.4118.8

1996208.87、53.6168.2780.640.6019.4

1997222.3354.5176.8279.545.5120.5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1998年

以1988年为分界线,前后两个十年。1978─1988年,总消费占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下同)比重为60─86%,(个别年份稍低)。在较低水平经济总量情况下,较高水平的消费率必然是较低的储蓄率,总投资处于有限的低水平规模,经济发展处于一种滞缓状态。1988─1997年,消费率为41─59%,储蓄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总投资规模迅速膨胀,经济取得迅猛发展。但是,消费率下降的滞后结果是,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需求不足。海南经济的高速度是以牺牲消费为代价的,同时,低收入低消费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消费水平没有获得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增长,海南经济增长的机会成本高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海南消费水平低下。九十年代以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为58─60%,海南仅为41─55%,见表2-2

总消费又细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从上面资料看,建省前政府消费仅占总消费的5─10%,建省后快速上升到20%以上(仅有两年低于20%)。与居民消费和总消费相比,政府支出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2、消费模型

消费,从实物形态看,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从货币形态看,来源于可支配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一国国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所谓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受投资、税赋和政府转移支付等因素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决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转移为个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

设个人可支配收入为Yd,GDP为Y,假定个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为b,我们称b为GDP的个人分配系数。这样就得到:

Yd=b*Y(2.1)

再假定个人消费C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由此得到:

C=a+c*Yd(2.2)

C=a+b*c*Y(2.3)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消费模型,即式(2.3)。其中,a是自发性消费,为常量,表明一个基本的消费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它是消费增量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即

c=DC/DYd=DC/(b*DY)=1/b*DC/DY(2.4)

从消费模型可以看出,在边际消费倾向c一定条件下,消费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即GDP的个人分配系数b和GDP。

在GDP既定条件下,个人分配系数b决定了消费总量和消费水平。b是政策参数,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b波动区间的上限,也就是消费的最大限度,受预期投资影响。预期投资决定了预期的收入,所以b受到预期收入影响。因此,消费不但取决于即期可支配收入,也受预期收入影响。

利用消费模型,我们来进一步分析海南经济中消费的特点及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特征,见表2-3。

表2-3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单位:元

--------------------------------------------------------------------------------

年份职工平居民人均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存居民人农业居民非农业居民

均工资可支配收入人均纯收入款年末余额均消费

1990198015757788028526981436

19912194172691610398666671609

1992272023181026168011288192252

19933501307213202699144910642813

19944485392016203369181412593723

19955340477018723978219715484345

19965476492621564619237617264444

19975664485023825041245818024458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1998年

一、以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为主要特征。

1990─1997年,消费中量入为出观念占主导地位,消费水平低下,且增长缓慢。同期人均GDP增长了2.6倍,人均消费增长1.9倍,其中农业人均消费增长1.6倍,非农业人均消费增长2.1倍。消费水平提高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并且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扩大,1990年城乡消费水平比为2.1:1,1997年扩大到2.5:1。

二、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

1990─1997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9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倍,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2.1倍,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低收入是现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主导思想。低收入必然带来低消费,由此引发的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无疑制约了经济发展后劲,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三、非工资性收入和非货币化消费现象严重。海南经济表现为低收入低消费的特征同时,还表现为高储蓄。1990─1997年,人均储蓄增长5.3倍,超过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速度。不协调的高储蓄表明,?居民的非工资性收入即灰色收入相当高,甚至超过工资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社会团体的小金库和地下经济是灰色收入的来源。地下经济有多大?占GDP份额有多少?尚难估算,也不列入GDP。但是,如果地下经济超过一定份额,将使GDP核算和经济增长测算低于实际水平。地下经济失控无疑将破坏经济肌体的健康,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非货币消费即实物消费现象不容忽视。公有住房、医疗保健等实物分配曾一度是主要消费形式,目前这些制度改革没有全部结束,尚有遗留问题,新的货币化分配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下的实物消费情结和惯性仍在发生作用,实物或变相实物消费仍大量存在,这些因素影响着消费领域的货币化程度。小金库禁而不绝、政府支出快速增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见图2-1。

图2-1人均收入、储蓄、消费曲线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消费、投资、国际贸易、劳动力、科技进步、经济体制以及政府政策等等。对于投资、劳动力生产要素研究已取得相当多成果,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仍有许多空白。近两年,需求不足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需求不足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瓶颈作用显著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扩大投资成为主要的手段。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时,消费拉动作用会明显增强,并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贡献率是我们研究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所采用的一个指标。消费贡献率是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消费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资贡献率是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投资因素所占的比重。表3-1为海南1988─1997年消费、投资贡献率。

关于净出口。净出口在海南经济总量中一直占较小比重,近年受贸易政策影响,比重下降。所以净出口对海南经济增长影响较小,这里暂不述及。

2、贡献率分析

在海南经济增长中,消费贡献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状态,投资贡献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重投资、轻消费,形成海南经济的特殊格局,成为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1988─1997年,消费贡献率为41─57%,全国平均水平为56─63%,低6─15百分点;投资贡献率为59─41%,全国平均水平为43─34%,高7─16个百分点。

从投资方面看,建省初期,面对比较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要素诸如电力、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瓶颈制约,我们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搞建设,采取高投资政策,依靠扩大投资规模,来完成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实力扩张。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经济获得迅速增长。由此可见,海南经济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外延式的增长道路。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和发展要素不断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开始减弱。尤其是十年来,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的低水平、小而全、大而全项目的重复建设问题非常突出。所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弱,投资向最终消费的转化越来越低,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近两年,虽然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但是,效果不很明显。因此在经济增长问题上,扩大投资规模只能是权宜之计,而且在宏观投资政策上,我们要一手抓“规模控制”,一手还要抓“结构引导”。

从消费角度看,消费贡献率低于57%,1994年达到谷底水平41%,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始终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投资边际效益下降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加强。但是,海南经济需求不足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形成了即使在高投资政策下仍然没有高产出,经济增长持续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海南经济消费贡献率相差10─20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刺激消费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如果消费贡献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那么,再过十年,海南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就可以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再过二十年,将达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收入水平,预期收入是消费的主要来源,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称其为内部影响因素。消费习惯、产品质量、品种、价格以及服务,影响着消费选择,可以称其为外部影响因素。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既有内部因素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原因。总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政府消费主要受政策影响且较难定量,前面已略有分析,在此不再赘言。下面仅从居民消费方面说明需求不足的原因。

1、收入分配政策改革滞后是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1990─1997年,人均GDP增长2.6倍,职工平均工资仅增长1.9倍,农民纯收入仅增2.1倍。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得以较快提高,消费水平取得明显增长。但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水平,收入增长比较缓慢,消费水平没有得到经济增长的全部合理转化成果。在经济增长中,有相当的份额是我们牺牲掉的收入和消费增长的部分。从消费模型看,在既定GDP条件下,可支配收入高低取决于收入分配系数的大小。收入分配系数是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高投资政策,必然是低收入分配政策,也必然带来低消费,造成需求不足。低收入分配政策同时也是非工资性收入膨胀和非货币化消费增加的根源。

2、价格机制改革快于收入机制改革影响消费需求增长。

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许多改革措施往往是以价格调整为契机的。价格机制成为政府和居民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市场流通领域利益驱动和立法力度不够等原因,国内市场商品价格比较混乱,曾一度失控。在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上,盲目追逐价格平行而忽视了产品品种、质量等非价格因素,也忽视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在利益驱动下,国内市场上的粮、糖、棉、钢材、汽车、家用电器、服装、航空客票、标准住宿费、电影票、公园门票、美容美发等价格,基本接近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有的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然而,我们的收入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相距甚远,我们的购买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从收入分配看,工薪阶层占绝大多数,私有经济业主仅占极小份额。所以工薪阶层是我们的消费主体。由于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名目繁多的“补贴”等非工资性收入仍是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从而形成低收入与高价格这一突出矛盾,使得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居民消费处于抑制状态,从而造成消费市场低迷,有效需求不足。

3、经济周期性波动,预期收入下降是目前影响需求不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退休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这些制度改革措施一方面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态势,因为人们原有的计划经济的思想惰性和情结在相当的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加上近几年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使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不明确,对收入的预期下降。这些因素使人们少支出多储蓄,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在诸多改革措施中,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仍然未提到议事日程,露出庐山真面目,同时又要面对下岗分流、子女教育费上涨等支出增加压力。因此,人们只能精打细算,以积极节流被动开源方式来抵御收入预期的下降。

4、消费模式不利于需求不足状态改变。

海南经济发展的滞缓期比全国多十年。建省后,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才开始真正的开发建设。农业,是海南经济的主要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支配地位。所以,由于长期经济滞缓和文化背景因素影响,海南经济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消费模式表现为传统社会中的低收入低消费,量入为出的特征。在改革开放中,海南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消费习惯、消费模式没有多大变化。

十年来,储蓄率不断上升,1992年超过60%。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未得到较快增长,储蓄却大幅上涨,说明人们增加的收入不是用来扩大消费而是进行储蓄。高储蓄率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起步发展阶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经济总量扩大,高储蓄将影响消费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波动发生时,人们在经济预期不明确的情况下,必然采取多储蓄,而不是多消费。近两年的经济实践表明,在扩大内需问题上,高储蓄率是一大障碍,虽然央行连续七次大幅度减息,但统计资料显示,储蓄有增无减,国民储蓄热情依然高涨。所以在目前形势下,单一的降息货币政策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高储蓄就意味着低消费,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活上的节约简朴,就微观而言,是一种文化美德,但就宏观而言是有害无益的,是不经济的。它往往成为低收入低消费的一个合理支点和借口。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伴随着生活上的节约,是生产上的大量浪费和重复建设,是资源、能源、原材料和人才的大量浪费。在资源稀缺和经济产出成果有限的条件下,这无疑是两把杀手锏,使消费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在扩大内需问题上,不但要一手抓鼓励消费,一手还要抓生产环节中的浪费,要珍惜稀缺的资源。

5、影响需求不足的其他因素

一、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不利于收入增长,不利于消费增加。我国财政政策比较单一,主要以投资为首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当经济过热时就严格压缩投资,在经济低迷时就大量追加投资。这种政策的结果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低水平低效益项目十分严重。投资结构不合理和建设项目效益差,造成企业普遍严重亏损,甚至有许多项目一开工就亏损。投资严重浪费,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企业低效,从而造成职工下岗人数增加,收入增长缓慢。我们可以算一笔帐:1997年,以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通过扣除GDP的投资额,来调整海南消费率上升5%达到60%,那么5%的GDP就是20个亿,(1997年GDP为408个亿),相当于海南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2%;如果以世界水平为标准,那么,就要扣除GDP的23%即94个亿的投资额,相当于海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6%。这部分就是由于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形成的。

二、商品和服务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居民消费依靠对市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效用选择来实现的。国内市场上,中、低档商品占主体,高档较少,与国际市场相比,质量存在明显差距。高、中、低档商品分类,不应当仅仅是价格差别,更重要的应该是质量和服务的区别。居民对进口商品的热衷就是对国内市场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一个规避。商品价高质差,假冒伪劣现象猖蹶,欺诈消费者现象屡屡发生,这无疑严重地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抑制了购买力的顺利实现。同时,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也构成对消费的消极影响。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市场销售产品超过40万种,而我国市场只有10万多种,而且在工艺、质量、技术含量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以需求不足为特征的海南经济的缓慢增长,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国家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也把扩大内需做为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南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拓展消费市场,刺激消费需求,及时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来解决长期困扰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如果需求不足长期存在,在投资手段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通货紧缩。目前经济运行中的通货紧缩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通货紧缩将吞噬海南经济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带来经济的严重倒退。如何拓展消费市场?如何刺激消费需求?如何克服和避免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需求不足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将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作为制订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长期发展战略。虽然需求不足就表现为消费率的低下,消费率提高意味着需求不足的改善,但是,在解决需求不足问题上,首先应该注重消费率的提高。因为海南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由于过度地强调了投资的作用,忽视了消费的影响作用,造成海南经济出现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发展格局,投资与消费二者比例关系不协调,影响了海南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增长质量。应当承认,这是由于我们认识上的误区和政策引导上的失误造成的。为此,要尽快调整二者比例关系,改变原有格局,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达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消费率并不是消极的压缩投资,以经济增长为代价换取消费的增加,而是积极地扩大消费,使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在经济适度增长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同时,注重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克服和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所造成的危害;注意防范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出现社会两级分化,要“效率”与“公平”并重,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逐步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保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安定的社会大环境。在政策操作上,具体地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尽快制订出台改革方案。

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个人分配系数,也就是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个人倾斜力度,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将工资制度改革提到议事日程,尽快提高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将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和子女教育等项费用计入工资,消除现存工资制度中的各种补贴和分配中的实物消费形式,实现货币化分配。建立起明确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各项福利制度改革,实现职工福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管理。同时,尽快完善其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不明确,提高未来收入的预期。

2、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业是海南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所以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十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扩大。但是,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要逐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包括:?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是农业的主要产品,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粮食价格仍有上调的空间,所以要提高粮食价格,保证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维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解决瓜菜水果保鲜、运输和销售环节矛盾。瓜菜水果已成为农业的一项重要收入,但是保鲜技术缺乏、运输和销售难的问题比较普遍,要加强“绿色通道”软、硬件建设,保证产销顺利实现;?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各种不合理摊派,实现以税代费,在目前情况下,对农民实行税率优惠政策;精减乡村干部,降低农民负担干部的系数。资料表明,农民收入中除去消费,并未全部转化为农业投资,有相当一部分被各种不合理摊派吞掉,这无疑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负担,也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谋求优质高效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要素瓶颈作用十分明显,劳动力大量剩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瑁涌炫┮稻梅⒄共椒ィ偷叵S嗬投Γ潜赜芍罚蓖乒憧蒲Ъ际酰迪峙┮挡祷⒄梗佣锏皆黾优┟袷杖耄黾优┟裼行枨蟮哪康摹?/P>

3、增加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缩小收入水平差距。及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生活补贴和失业救济金,健全社会保险机制,这是刺激消费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开征利息税,单一的减息政策未能获得实效,同时配以积极的财政税收调节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使收入向贫困居民转移。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低迷不振,是开征利息税的有利时机。通过利息税,不但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收入再分配,还可以达到缩小城镇收入水平差距,从而增加有效需求。

4、加快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模式升级。

需求不足与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有密切关系。在刺激消费需求上,要注重消费观念的转变,从政策上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将消费提到与储蓄对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去认识,转变传统的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习惯,培养人们形成积极的适度消费观念。同时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改变消费信贷落后局面,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推广以住房、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为主的信贷形式,方式可以多样,方法应更加灵活。大力支持收入稳定的消费者进行提前消费。

5、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于严重过剩项目,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并严格禁止上新的项目,对于已近饱和的项目,要严格限制新项目开工,对投资实行严格的管理责任制,克服投资决策中的,杜绝新的重复和浪费。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活动,加大消费市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六、结束语

近两年,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增长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海南经济中的消费问题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对长期困扰着海南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政策措施。对于目前的经济问题,我们认为既有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在扩大内需、解决需求不足的同时,还要进行结构调整,这样才能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强烈地感觉到经济增长速度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它还应具有更加生动和丰富的内涵,应当是经济质量和成果的综合反映。发展与增长,是两个本质意义不同的经济指标,发展反映了经济的数量,增长应当是经济质量的反映。所以,我们对经济增长的关注,主要是对经济质量和成果的关注。对消费问题的研究,我们也是以经济增长质量为出发点的。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那么,势必就掉入了统计数字的泥潭,做出的分析和研究会变成枯燥而毫无价值的数字游戏。经济发展的数量仅仅是一种手段,经济增长的质量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1998年中国经济达到7.8%的增长速度,而美国和世界平均增长速度不过1—2%,但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成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纱耍颐侨衔迷龀な蔷弥柿康奶岣撸Φ卑肪潮;ぁ⒆》刻跫⒔逃健⑷司杖胨健⑷司阉健⑵骄て谑倜⒖萍己康鹊雀拍钅谌荩饩褪俏颐堑脑龀す邸?/P>

参考文献

蒋学模主编,《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篇8

关键词:城镇居民收入消费

一、研究背景

人民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命脉,而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就是收入(赚钱)和消费(花钱),而花钱(新型消费)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型“三驾马车”之一,那么,怎么赚钱?又怎么去花钱?为此,以S省城镇居民为例,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赚钱与花钱的关系。

二、S省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与消费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

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这四大类,即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会引起消费行为上升。下面就这四类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

(二)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依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选取2001年-2013年13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选取2001年-2013年城镇居民的各类收入作为解释变量,其中工薪收入(用X1表示)、经营净收入(用X2表示)、财政性收入(用X3表示)、转移性收入(用X4表示),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对S省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下表1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各类收入与消费的基本数据汇总资料。

(三)模型的设定和分析

1.模型的设定

在SPSS19.0中输入相应的命令和数据,即可得到图1。

从该线性图中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13年这13年间,长期趋势来看,Y(城镇居民人均消费)、X4(转移性收入)都是逐年递增的,2001年-2007年增速平稳,2008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2013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2013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增长迅速;X1(工薪收入)整体趋势是逐年往上增长,但2007年至2008年间出现小幅度转折;随后增长速度直线上升;X2(经营净收入)、X3(财政性收入)在多数年份呈现出水平式向上波动,这说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不一定是线性关系,为了加强实证检验结果的可信程度、减少各个变量间的不稳定因素,对全部变量做对数处理,设定以下消费与收入关系模型:

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

其中,X1表示工薪收入,X2表示经营净收入,X3表示财政性收入,X4表示转移性收入,Y表示消费。

2.参数估计

用SPSS19.0生成相应的对数数据,采用这些数据对“消费―收入”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具体的回归结果见表2。

R=0.999,说明自变量X1、X2、X3、X4与因变量Y之间的相关性很强。R方(R2)=0.998,说明自变量(各类收入)X1、X2、X3、X4可以解释因变量Y(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99.8%的差异性。

从表3中可以看出,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960.333,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因变量Y和自变量X1、X2、X3、X4的线性关系是非常显著的,可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根据表4中的数据,模型估计结果为:

lnY=2.873+0.328lnX1-0.029lnX2+0.093lnINX3+0.354lnX4

R2=0.998,F=960.333,D-W=1.408

3.模型检验

该“消费―收入”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998,拟合优度较高,D.W值为1.408,说明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也不存在异方差,F值为960.333,模型整体及各个参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根据“消费―收入”模型估计的结果,可以得出X1(工薪收入)和X4(转移性收入)均对Y(消费)产生显著性的影响,但是X3(财政性收入)并不能对Y(消费)产生显著性的影响。其中,X4(转移性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较大,人均转移性收入每增加1元,人均消费就会相应的增加0.354元;X1(工薪收入)对城镇居民的消费影响也较大,人均工资每增加1元,消费就会相应的增加0.328元;然而,X2(经营净收入)和X3(财政性收入)都对Y(消费)构不成显著性的影响,经营净收入的增加反而会引起消费水平的下降。X2、X3的系数的t检验不显著,而且X2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相反,这表明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4.修正多重共线性

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分别作Y对X1、X2、X3、X4的一元回归。加入X1的方程2=0.978最大,以X1为基础,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

从相关系数也可以看出,X2、X3与其他变量高度相关,这说明主要是X2、X3引起了多重共线性,予以剔除。

最后,修正后的回归结果见表5。

lnY=2.271+0.481lnINX1+0.292lnX4

R2=0.999,F=1722.005,D-W=1.118

这说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对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影响较大,人均工资每增加1元,人均消费就会相应的增加0.481元;其次是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对居民家庭消费产生的影响,人均转移性收入每增加1元,人均消费就会增加相应的0.292元。

三、研究结论

(一)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收入(赚钱)水平决定消费(花钱)水平。基于2001年-2013年消费与收入的长期数据,依据“消费―收入”理论和“消费―收入”模型,可以得出S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与消费水平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关系,其中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这两项内容。工薪收入对消费(花钱)产生的影响效应最大,转移性收入对消费(花钱)的影响效应较大,而经营净收入对消费(花钱)的影响效应较小,财政性收入对消费(花钱)的影响不显著。

(二)消费对收入的影响

(花钱)对收入(赚钱)起促进作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可以反映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是城镇居民的自我消费偏好及对收入和支出预期的反映。相关专家研究了消费与收入对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消费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都能提升个人的幸福感,而(消费)花钱比赚钱(收入)更有利于提升个人幸福感。所以,城镇居民的自我消费偏好越高,就越倾向于消费,消费支出增加进而促使城镇居民提高其收入水平。

四、政策建议

只有赚到钱了才能考虑去花钱,城镇居民家庭收入(赚钱)主要来源于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受国家政策和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因此应着力从这两方面来提高S省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提高居民的赚钱能力,进而提高城镇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提高城镇居民的花钱水平,从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促进收入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发展循环,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而提升城镇居民的幸福感。

首先,对于低收入类人群,政府相关部门应努力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这部分人群予以扶持和帮助,鼓励再就业、自主创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为下岗职工提供恰当的工作岗位,使得他们能够赚到钱,保障其能维持基本生活;其次,对于中等收入类人群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工资水平待遇,对个体经营者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再次,对于高收入类人群通过税收征管法律法规来限制高收入人群的发展以调节贫富差距的扩大,从整体上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消费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

[2]周建,艾春荣,枫,唐莹.中国农村消费与收入的结构效应[J].经济研究,2013(2).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消费结构;收入分配;ELES模型

作者简介:秦海林,男,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71

居民消费支出是其收入的函数,因此,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有着不同的消费函数,其消费结构自然会呈现出互不相同的特点。对此,笔者拟用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消费结构变化与收入分配差异之间的关系。为了直接显示农户收入水平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笔者把农户按收入高低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运用ELES模型[1]对他们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从中研究农村收入分配现状对各收入层农户以及农村整个消费结构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和基本的回归结果

由于收入分配差异和居民消费结构的数据较难获取,人们一般采用横截面数据来进行回归分析。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数据搜集的难题,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样本偏小的问题,从而使得回归精度下降。为了回避类似问题,本文采用居民收入分配与消费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显然,时间序列数据更能凸现事物变化的长期特征。

本文的全部数据均摘自《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数据汇编》,该书在采集了1986-1999年全国300多个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之上,把农户按经济地域和收入水平分组,分年度汇总了主要调查数据。其中,农户按收入水平划分为低收入户、次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次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五类,关于各类农户的收入和消费支出,资料尤为详细,这为我们直接研究农户消费结构与收入分配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根据这些数据(未作物价调整),①我们运用ELES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按收入水平的高低分五个等级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回归分析的结果,除个别参数外,各个回归方程的系数都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且可决系数几乎都在0.95以上,说明ELES分析的效果基本上是令人满意的。

二、各收入层农户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对各类消费品的基本支出,与农户收入水平的变化成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低收入户到高收入户,各类农户的总边际消费倾向依次是:1.33、0.88、0.763、0.688和0.596。低收入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说明他们的生活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高收入户的边际消费倾向仅为0.596,即收入增加额中只有59.6%用于消费,显然,他们的日子过得比较富裕。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其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这种现象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经济规律是相一致的。同时,这也说明,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得农村内部各阶层不仅在家庭收入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而且在消费行为上也体现了完全不同的特征。

在对各类消费品的具体支出上,各收入层农户的行为也存在显著的不同。对于各类农户来说,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都雄踞榜首,但是,该数值的变化仍旧表现出与收入水平变化成负相关的迹象。从低收入户到高收入户,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依次是:0.735、0.474、0.385、0.319和0.218。其他种类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都与农户的收入水平之间也存在这种负相关关系,但是不及食品的明显,如对文化服务的消费,低收入户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15,高收入户的为0.057,二者相差0.093,而在食品方面的差值是0.517。虽然各类农户对各项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差异主要在于食品支出,更进一步也可以看出,食品消费的边际倾向是决定农户间总边际消费倾向差异的根本原因。这种情况表明,食品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主导着消费需求倾向的变动方向,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消费结构水平。

但是,各项消费品的基本支出则与农户的收入水平成正相关变化。从低收入户到高收入户,他们总消费的基本支出水平是:268.668元、694.502元、800.198元、965.853元和1380.086元,存在明显的档次,高收入户的是低收入户的5.14倍。各类农户基本消费支出的内部构成也反映了其消费水平的高低。首先,从各项基本消费支出的符合来判断,可以发现各类农户的消费结构都还比较低下,主要以食品、衣着和住房等生存型消费品为主。文化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基本支出为负说明,农户为了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对服务的需求被压缩到了最低水平。与此同时,从负号的多少也可以推断出农户消费结构的高下。低收入户有四项消费的基本支出为负,次低收入户只有一项,其他三类农户都只有两项,这意味着,收入水平越高,各项消费的基本支出就越高,消费结构也就越高级。其次,从各项消费基本支出的内部排序可以推断出农户消费结构的高下,因为各类农户的消费决策是有着一定的优先顺序的。低收入户把用品放在第一位,而把食品、住房和衣着放到后面。其他农户则把改善食品结构和住房条件放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上,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优越的经济条件使他们早已安置好了各种家庭日用品,因此,他们有余力去追求物质生活的质量和档次。

三、农村消费结构的收入弹性与农户收入水平的差异

利用公式(4)和上表的回归结果,可以求解出各类农户历年来的收入弹性系数。居民各种消费品的收入弹性系数可以反映家庭收入变动对对各类消费品需求的影响和冲击。同样,为了研究收入水平对各类农户收入弹性的影响,我们仍旧把农户按照收入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并把调查期内所有的收入弹性都列表考查。为了比较分析的方便,我们取历年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作为研究对象。②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各类农户的内部变化情况。

首先,从总体上来看,食品、衣着、住房、用品和燃料的弹性系数小于1,而文化服务、生活服务与其他商品的弹性系数则大于1。这反映农村居民的共同特征,即物质性产品是其消费的主体,是一种正常品,而服务性产品则是一种奢侈品,因此,农户对前者的需求具有一种稳定性,而对后者的需求则易受收入变动的冲击,波动是它的常态。同时,还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即使是物质性产品,其收入弹性系数也是非常高的,历年来的平均值都在0.8以上,这表明,农户收入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各类消费品的需求量则会相应地至少增加0.8个百分点。如此看来,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是比较低下的,有着调整消费结构的强烈愿望,但是苦于实力不济。

其次,在农户之间,各种消费品的弹性系数大致上与收入水平成反方向变动。从低收入户到高收入户,食品收入弹性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980、0.889、0.862、0.838和0.828,农户收入水平愈高,其需求的收入弹性就愈小;其他消费品的收入弹性变化也与此类似。这种变化表明,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则其需求就越稳定,因为消费的预算约束曲线的向外推移,使得消费者本来可以大量增加对各种产品的消费,但是,商品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却在无形中压制该类消费品需求的继续增长,因此,高收入户的收入弹性小于低收入户的收入弹性。

最后,再看各类农户需求的收入弹性的内部变化有何区别。仔细观察农户该类消费品的收入弹性,会发现物质性消费品的收入弹性系数在观察期内呈上扬之势,而服务性商品和其他商品的弹性系数则急转直下,连连下滑。然而,不同收入层农户的弹性变化速率是不一样的。以食品和生活服务的收入弹性为例。从1986年到1999年,低收入户食品消费的收入弹性年均上浮0.007,次低收入户的年均上浮0.014,中等收入户的年均上浮0.015,次高收入户的年均上浮0.016,高收入户的年均上浮0.017。再看生活服务。从1986到1999年,低收入户的弹性系数年均下调0.094,次低收入户的年均下调0.079,中等收入户的年均下调0.070,次高收入户的年均下调0.077,高收入户的年均下调0.129。大致说来,对于各种物质性消费品,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弹性系数上涨的变化率就越大;对于服务性消费品,农户收入水平愈高,则其收入弹性系数的下降的速度就愈快。随着农户收入的增长,物质性消费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就上升,这说明,农户在这方面的支出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因为只有支出多,波动才会大。另一方面,伴随着收入的增长,服务性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渐次下跌,这意味着,农户对该类产品的需求渐趋稳定,因此,收入水平的变动对该需求影响不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服务性商品供给的短缺导致农村消费市场的萎缩,因而高收入户的潜在需求无从转化为现实需求。收入弹性在各类农户间的区别再次表明,农村消费结构是以生存型消费品为主,而这也是导致各收入层消费行为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农村消费结构的价格弹性与农户收入水平的差异

现在,我们来研究各类农户的消费结构的自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具体的系数值可以根据公式(5)和(6),利用上表中的回归结果直接计算。

把农户按收入水平分为高低不同的五组之后,各组农户的自价格弹性仍旧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农村整体上的消费结构特征。综合比较各类农户的自价格弹性自1986到1999年的变化,可以发现,除低收入户在个别年份的例外情况外,食品等生存型消费品的自价格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在0到1这个区间变动,文化与生活服务等享乐型产品的自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的变动幅度总是大于1。弹性系数的符号为负,说明农户所消费的这些产品是与市场价格变动呈反方向变化的。弹性系数绝对值的变化范围则说明,该类农户对前者的需求是比较稳定的,而对后者的需求则存在较大的波动。这归根结底与消费者的较为低级的消费结构有着直接关系。

然而,如果从横向与纵向比较来看,我们又可以发现,弹性系数在各类农户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则导源于农户间的收入差异。

从横向比较来看,食品自价格弹性系数的绝对值是与农户收入水平成反方向变化。这说明农户收入水平越高,食品支出受价格的影响就越小。其他消费品的自价格弹性则与农户的收入水平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以住房为例,在1999年,各类农户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8949、-0.7796、-0.8231、-0.7928和-0.8754,很难从中看出这些系数的变化与农户的收入水平有何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还很高的缘故,由于食品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份额较大,因而其变动轨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其他消费项目的支出份额较小,因此,在短期内很难观察到其运行的真实路径。

从纵向来看,如果剔除异常值,那么,各类农户对食品等生存型消费品的需求自价格弹性在逐渐膨胀,而对享乐型的服务类产品的需求自价格弹性则在收缩,然而,不同类型农户的弹性膨胀和收缩速度是存在重大差别的。在观察期内,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他们对生存型消费品需求的自价格弹性的膨胀速度就可能越大。与此同时,享乐型的服务品自价格弹性则在收缩。而农户的收入水平愈高,其需求的自价格弹性的收缩速度就可能愈快。这两方面的情况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收入水平越高,他们对享乐型的服务品的需求就越稳定,而对食品等生存型消费资料的需求则开始产生波动。其原因是,由于农村市场服务品的供给有限,因此,农户在购买了他们所能购买的一切服务品之后,就只能把多余的资金用来改善家庭的饮食结构,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农户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一种必然的追求。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般说来,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化趋势是,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逐步下降,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在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将逐步上升。[2](544-549)但是,本文的分析表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村消费结构不仅整体水平仍嫌低下,而且高收入户也未完全实现消费结构的转型。虽然近年来的收入分配体制使得农户的收入水平呈现出巨大差异,并且影响到各类农户的消费结构特征,但是,令人诧异的是,即使是高收入户,他们的消费结构也仍旧还在整个农村消费结构的大框架内演化,还没有表现出全面过渡到享乐型和发展型消费结构的迹象。

为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提高农户的生活水平,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完善市场机制,确保农户生产、经营和消费的外部环境正常运转,确保农民收入水平稳定增长,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农村消费结构的转型。农村的问题不仅仅是它自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的外部问题。不解决好它的外部问题,就不可能彻底解决农村问题。只有市场价格机制运行正常,农户的产品,包括劳动力产品才能在市场均衡价格上成交,同时,农村有效需求的变动才可能促使工业部门的供给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

2.引导和规范农户需求行为,因势利导,促使农村需求结构的渐进式转型。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户的预期收入已经相对稳定,因此,农户理应根据收入的变动来调整自己的消费策略,改变固有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也应该有所作为:首先,一切有关农村农业的政策,应该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帮助农民形成稳定的收入预期和投资收益预期;其次,转变农户的消费观念,帮助他们形成健康时尚的消费心理;最后,政府还应该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为农户的适度超前消费提供信贷,帮助他们平衡各个生命期间的收支,实现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效用最大化。

3.在不断促进农村需求结构转换升级的同时,还需优化相应的供给渠道和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需求变动与供给变动的动态平衡。此外,还应根据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层次性和消费结构的现实差异,为不同消费水平和消费偏好的农户提供消费品。倘若社会大生产的供给失灵,农村的需求将会遭到压抑,如果这种需求欲望长期得不到释放,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很有可能受到沉重的打击,从而伤害整个经济体系的活力。

4.最后,就以收入分配来促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转换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合理拉大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是可以接受的。

注释:

①运用做过物价调整的数据所作的回归分析的显著性不及直接运用原始数据,所以本文采取后一种方法。

②由于篇幅有限,回归分析的原始数据和各类弹性系数的表格暂不随附,如有需要者,可以直接与作者联系。

主要参考文献:

[1]臧旭恒,孙文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基于ELES模型和AIDS模型的比较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篇10

[关键词]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消费结构;消费倾向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8―0005―05

一、河北省消费率偏低

长期以来,在“高投资、高增长”发展战略的主导下,中国最终消费率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统计资料表明,自1985年以来,中国最终消费率基本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85年的65.7%下降到1994年的57.4%,虽然1995年以来有回升的趋势,即从1995年的57.5%上升到2000年的61.1%,但之后又一路下降,到2003年甚至降到历史最低点55.5%(见图

1),2004年又下降至53%。河北省作为中国31个省市消费率

之一,当然也无法摆脱同样的命运,甚至更为严重。1985-2003年,河北省的最终消费率在43.4%-69.1%范围内波动,每年的消费率均低于全国水平(见图1),其平均值为51.4%,比全国平均水平(60.5%)低9.1个百分点。从图2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最终消费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是在最终消费率下降的过程中也有波动。笔者把河北省最终消费率的变化划分为两个具体的阶段:

1.第一阶段(1985M988年)为最终消费率的上升阶段。河北省的最终消费率从1985年的57.9%逐年上升到1988年的61.9%的历史最高点。在这一阶段,其内部构成也呈现变动的趋势。居民消费率和农村居民消费率以与最终消费率同样的趋势上升,分别从1985年的51.0%和38.4%上升到1988年的54.5%和39.2%,居民消费率甚至在1988年也达到历史最高点;而政府消费率和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变动比较平稳,政府消费率的变动幅度不超过1%,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变动幅度也不超过3%。

2.第二阶段(1989~2003年),为最终消费率的波动式下降阶段。河北省最终消费率在1989年、1990年出现小幅度下滑,1991年又开始上升到59.2%,但仍比历史最高点1988年的61.9%低近3个百分点。1991-1999年,最终消费率呈逐年下滑趋势,从1991年的59.2%下降到1999年的43.4%,下降幅度为15.8个百分点。虽然2000年河北省最终消费率开始上幅,即从2000年的44.0%上升到2002年的46.1%,但2003年又下滑到45.9%。在这个阶段,最终消费率内部构成要素的变动情况为:居民消费率和农村居民消费率与最终消费率一样呈下降趋势,甚至下降幅度更大,即分别从1989年的51.3%和35.4%下降到2003年的32.8%和16.7%,下降幅度分别为18.5和18.7个百分点;而政府消费率和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变动仍然比较稳定,甚至呈现出波动式上升的态势。

以上的分析表明,相对于全国水平而言,河北省最终消费率是偏低的。同时,从河北省最终消费率的内部构成的变动情况还可以看出,居民消费率是造成最终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因素,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又是造成居民消费率低的主要因素。

二、消费率低阻碍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

目前,中国乃至河北省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然而,消费结构升级需要由消费来支撑。河北省消费率的持续走低势必会影响到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同样,由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往往又是通过一定时期的消费热点表现出来的,因此,低迷的消费率也会延缓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既然如此,我们就来看一看在消费率持续偏低的状态下,河北省消费结构是如何变动的。这里笔者主要是考察1994-2003年这十年间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以及杂项商品和服务这八项的支出比重的变动,并用变动度来考察消费结构变动的速度。消费结构变动度。是用来考察平均每年消费结构变动程度的指标,该指标数值大表明结构变动速度快,反之,表明结构变动速度慢。

1.食品消费。河北省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1994年的46.84%下降到2003年的35.16%,虽然中间存在一次上升的过程,从2000年的34.91%上升到2002年的35.42%,但幅度并不大,还不到1个百分点(见表1)。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每个人平均食品消费支出比重越小,表明该国或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河北省食品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反映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食品消费支出比重的变动度则是在缩小的。1994~1998年间食品支出比重的变动度为0.0171,到了1998~2003年,该变动度减小到0.0118(见表2)o这说明河北省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比重下降的速度在减慢。

2.衣着消费。衣着消费是城镇居民“吃、穿、用、住、行”中属于“穿”的方面。从其支出的比重来看,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支出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见表1)。即从1994年的15.63%下滑到2003年的10.80%。而在这两个变动度的计算期间里,1994-1998年,衣着消费的变动度为0.0056;1998―2003年该变动度为0.0052(见表2)。尽管变动度是在缩小,但是变小的幅度并不大,只有0.0004。这说明河北省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比重是稳步减小的。

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从表1中可以看出,河北省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过程。1994-1996年,消费支出比重从8.99%下降到8.23%,1997年上升到9.49%,1998年又下降到8.97%(但与1994年的比重基本持平),之后连续上涨了3年又开始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10年来的最低点6.72%。在这个过程中,1994~2000年虽然该支出比重总是在上下波动,但总的趋势可以看作是上升的,因为这个过程支出比重下降的幅度总是很小,而且尽管下降,一两年之后也总能回升。2000年之后支出比重的下降表明城镇居民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已经基本达到饱和,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河北省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消费结构存在着升级的趋势。

4.医疗保健消费。医疗保健消费是居民用于求医问药和身体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北省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重虽然不大,但上升速度很快。1994-2003年,该

支出比重从3.19%上升到10.13%,提高了6.94个百分点,2003年的支出比重是1994年的3.2倍,增加了两倍多。

5.交通通讯消费。1994-2003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消费支出的比重是波动式上升的,从1994年的5.58%上升到2003年的11.17%,上升幅度达5.59个百分点,在这个攀升的过程中,只出现了两次小幅度的下降,即1996年和1999年(见表1)。而就其变动度而言,1994-1998年,交通通讯消费的变动度为0.0106,1998―2003年该变动度降到0.0093(见表2),这说明尽管交通通讯的支出比例在上升,但它的变动速度是在减缓的。

6.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城镇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比例总体上呈现上涨趋势,即从1994年的7.97%逐年上升到2000年的12.17%,虽然2001年下降到11.12%,但之后又开始上扬,到2003年达到12.14%,接近10年内的最高水平(见表1)。

7.居住消费。从表1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居住消费的比重基本上也是在逐年增大,1994-2003年这10年间,从7.05%增加到10.94%,其中,只有1999年出现小幅下滑,下滑幅度不到0.3%,因此,居住消费支出比重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其增加的幅度并不大,2000-2003年年均增幅只有0.47%。而就其变动速度来说,也是在减缓的。1994-1998年,城镇居民居住消费的变动度为0.0056,1998-2003年该变动度下降到0.0042(见表2)。

8.杂项消费。城镇居民对杂项商品的消费比重变动是不规则的,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食品、衣着消费支出比重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河北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消费已经趋于饱和,这预示着居民消费结构要向更高层次转变。

3.交通通讯和居住消费支出比重虽然呈现上升的趋势,但由于变动度在减小,表明消费向这两种消费品转移的速度在放慢,交通通讯和居住转变成当前新的消费热点的步伐并不快。

4.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比重的提高说明居民越来越注重享受和发展方面的需要,过去只注重“吃饱穿暖”的消费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总之,偏低的消费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北省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河北省的经济增长。

三、河北省消费率偏低的原因

(一)消费增长低于GDP增长,致使消费率难以攀升

最终消费率是最终消费额占GDP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C=C/GDP,其中,c为最终消费率,C为最终消费额。河北省最终消费率低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最终消费额的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从图3中可以看到,从1986-2003年,河北省最终消费的增长速度和GDP的增长速度都呈现上下波动的状态,最终消费的增长速度有时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而有时又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但是,由于最终消费增长速度波动的幅度比GDP增长速度波动的幅度要大,导致河北省最终消费的平均增长速度(10.1%)要低于GDP的平均增长速度(12.0%),进而使得河北省的最终消费率偏低。

(二)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降低了居民整体的平均消费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变化(见表3)。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系数为2.42:1,随着农业迅速增长和农产品价格调整,农民收入有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系数曾一度下降到1983年的1.51:1。但以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系数又开始持续上升,1993年达到历史最大差距(2.74:1)。此后虽有所缩小,但到1999年该系数又呈现扩大的趋势,并且1999-2003年该系数仍处在2.36左右。按国际标准衡量,这种城乡收入差距较高,36个国家的材料证明,城市与农村的收入之比―般低于1.5,极少超过2。可见,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很大。一般而言,低收入居民有较高的消费倾向,而高收入居民则有较低的消费倾向。在农村居民占绝大比重的情况下,收入差距拉大必然导致居民整体的平均消费倾向降低,从而使整个河北省的居民消费率难以提高。

(三)收支预期不佳使居民消费趋于保守

长期以来,中国居民收入的增长低于GDP的增长,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上。而在支出预期方面,由于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就业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住房、医疗、教育等支出的货币性增强,这些情况无疑加重了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负担,因此,他们只有节衣缩食,在应付无可奈何的即期消费的同时,通过增加储蓄来免除后顾之忧,由此所导致的居民消费趋于保守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消费信贷规模偏低约束居民消费欲望充分释放

有资料显示,2003年末,河北省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规模为343.54亿元,按照当年人口6769万人计算,人均规模为507.52元。而截至2003年末,全国消费信贷余额达15732.6亿元,按当年全国人口129227万人计算,人均规模为1217.44元,比河北省高出709.92元。由此可见,河北省城乡居民的个人消费仍然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收入和储蓄来支撑,难以把即期消费欲望充分释放出来,这也是阻碍消费率提高的一个因素。

四、河北省提高消费率的政策选择

(一)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适当提高消费占CDP的比重

在经济过剩的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消费。虽然投资对促进经济的增长也同样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与消费相比,其对GDP和GDP增长的贡献要小得多。而且,投资的增长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相应扩大和承接,就会变为无效增长,并且造成浪费。自1989年以来,中国(当然也包括河北省在内)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过多地追求投资的高增长而忽视消费需求的扩大,使得全国(包括河北省)的GDP不能保持稳定的高速增长。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适当降低投资率,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加大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提高消费率。

(二)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居民收入是启动消费的杠杆,消费需求的形成直接决定于居民收入的提高,只有收入增加了,消费需求才能有效扩大,因此,应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以达到促进居民消费、提高消费率的目的。当前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领域,吸纳城镇失业、下岗人员以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失业、下岗人员和贫困家庭生活补助水平以提高城市广大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继续增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达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增加农民收入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产品品种结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高产、优质、低耗农业;(2)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良好的条件;(3)加速城市化进程,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使农村居民获得更多地参与经济发展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支出预期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降低居民的支出预期。为此,必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费水平。政府应尽快建立覆盖面广、安全、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要加大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力度,尽快建立起全社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城乡消费者都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发展论坛

(四)积极发展信贷消费,大力拓展消费领域

在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已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热点的今天,信贷消费也将成为居民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消费手段。因此,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居民的需要,提供灵活的消费信贷服务,通过确定合理的消费信贷率、延长贷款年限、简化贷款手续、建立终身信用体系等办法,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利用信贷消费的方式实现消费升级。同时,借鉴国外实施消费信用的经验,逐步扩大消费信贷品种和规模,增加信贷形式,简便信贷手续,从而引导城镇广大中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运用信用消费来购买高价值商品。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又能把消费者的未来消费转化为即期消费,提高消费率。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篇11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作为居民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居民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对了解居民消费行为、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乃至社会整体消费水平以及消费变动趋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消费结构有实物和价值两种表现形式。实物形式是指人们在消费中,消费各类不同种类的消费资料的数量。价值形式是指以货币表示的人们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以价值形式为例,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604元,食品是第一大消费支出项目,消费额为1560元,占36.1%;居住是第二大消费支出项目,消费额为847元,所占比重为19.6%;交通通讯是第三大消费支出项目,消费额428元,所占比重为9.9%;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居第四位,消费额为400元,所占比重为9.3%;衣着消费支出居第五位,消费额为363元,所占比重为8.4%;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居第六位,消费额为328元,所占比重为7.6%;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居第七位,消费额为278元,所占比重为6.4%;其他消费支出居最后,消费额为117元,所占比重为2.7%。

二、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

尽管食品支出占农村居民的消费总支出的最大比例,但从动态数据来看,这一比例是日趋下降的,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正日益得到改善。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12》

首先,从总体来看,食品支出所占比例下降、衣着支出比重趋于稳定、住房消费支出比重呈现周期性波动但总体是上升的,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交通通信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升,教育文化消费但所占比重下降。从上表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河南省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的变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恩格尔系数逐年走低,从2000年的49.7%下降到2011年的36.1%;居住是食品消费之外的最大消费项目,过高的居住消费支出则会挤占其他消费支出;衣着消费额自2000年以来基本上逐年增加,但是其支出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呈现出总体上升趋势;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表现出显著的稳步增长态势,该消费属于发展型消费,其高速增长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交通和和通讯项目是增长最快的消费项目之一;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比重在考察期内有波动,但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该项目所包含的消费内容大部分属于享受资料,其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正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又一体现。

其次,从消费支出的层次来看,消费结构由生存型逐步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按满足居民消费需要的不同层次来分类,可以形成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消费结构。根据消费结构划分的定义,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吃、穿、住定义为生存型消费,将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支出定义为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数据显示,2000年河南省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的比例为72%,发展和享受型的比例为24.5%。到2011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为64.1%和33.2%。可以看到,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逐渐升级,人们用于生存型消费的比重逐渐降低,用于发展和享受型消费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最后,从消费支出的形态方面来看,消费结构由实物消费转向劳务消费。根据消费结构划分的定义,我们可以粗略地将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划分为实物消费,将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划分为劳务消费。总体来说,在消费之中实物消费的比重会呈下降趋势,劳务消费的比重会逐步呈上升趋势。数据显示,2000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实物消费的比例为72%,劳务消费为19.2%,到2011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为64.1%、25.6%。

三、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其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尽管如此,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相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依然偏低、消费结构的城乡差距继续拉大、“轻吃重住”现象较严重。

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二元结构明显,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2336元是农村居民的近3倍,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用于吃、穿、住的消费占生活消费的64.1%,用于服务型消费的比例为33.2%。而城市居民用于吃、穿、住的消费占生活消费的56.8%,用于服务型消费的比例为39.3%。城镇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耐用品拥有量、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总量和比例都明显超过农村居民。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仍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主,服务型消费支出比重偏低,消费水平偏低。不论是实际消费支出额还是基本消费需求估计值,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样大的消费差距的存在不利于建设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2000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2.91∶1;2010年则提高到2.94∶1,可见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而是差距继续拉大。

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1%,全国为40.4%,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居住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9.6%,高于全国18.4%的水平。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604元,低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的水平。通常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生活水平越高,而河南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低于全国农村的平均值,却不能说明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比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高。长期以来河南省农村居民在食品消费上相比较其他省份不太舍得花钱,也就是说轻吃重住房的观念在河南农村很多地方比较盛行。

四、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样的。从宏观角度上看,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包括:居民消费水平、国民经济水平、收入分配结构、人口结构、价格水平、宏观经济政策、制度供给、流动性约束等等。从微观角度上看,影响居民个体消费结构的因素包括:个人及家庭收入、生活消费习惯及观念,家庭消费的生命周期、预防性储蓄等等。

1.居民收入

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结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收入水平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消费结构的层次性方面。表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高收入者在满足其基本消费支出后,有大量剩余资金在其他消费项目中消费,而且由于资金充足,高收入者在消费项目中更注重消费品及其服务的质量和品质,并追求享受。而低收入者的消费主要面向基本生活资料。因此在这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衣着、住房消费比重比高收入在这方面的消费比重高的多。

2.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

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习惯比较陈旧和单一,信贷消费意识不强。农村消费存在着“跨代消费”,绝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都发生在婚嫁和盖房上,使住房支出比重一直是居高不下。从而使消费支出过度集中,使农村居民整体消费结构趋同。与城镇相比,农村更加讲究人情往来,请客送礼之风十分盛行,造成有限财力物力的大量浪费,严重的影响了农民正常合理的消费支出,造成合理消费需求的弱化。此外,文化水平的高低也制约着居民的消费观念。

3.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的约束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养老保障制度以及市场环境方面。现有的基础设施在数量、规模、质量方面都不能满足农民的消费要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在农村人口日益老龄化的条件下,年轻人口负担加重,储蓄意向趋高,消费意向趋低;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费用成倍增长,教育费用负担大,医药费居高不下等问题弱化了农村居民的收入预期,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意愿;消费品市场不成熟,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流通秩序不规范,农村商品市场少,规模小,假冒伪劣商品盛行,严重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五、优化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总体向好,消费结构日趋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生存型消费比重过高、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偏低,说明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使其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并逐步升级,需要采取多种途径。

1.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收入是扩大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根本措施。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消费支出的大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大,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差距较大,而且也达不到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这样的收入水平直接阻碍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因此,必须采取有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联产承包责任制“耕者有其田”的农村居民根本的生存保障制度,降低农民失业风险;逐步完善对贫困人口和灾民的社会救济政策;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等等。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强其经济安全感和消费信心,解除农村居民后顾之忧,从而促进其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

2.引导农民树立正确消费理念

通过消费的引导,使农村居民增长消费技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健康的消费意识。这种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健康的消费意识就是要改变农村居民重物质消费,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消费却比较少的现状。要引导农村居民在满足适当的物质消费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精神文化的消费,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质。此外,在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过度消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要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改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引导其正确消费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农村居民内部不同收入水平之间的消费结构的差别化。要逐步引导农村居民中高收入者的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加其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消费。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农村居民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首先,完善基础设施,为农村文化环境和消费环境的改善创造基础条件。其次,加强农村市场开拓,构建适合农村市场特点和农村居民购买习惯的新型流通体系;最后,净化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农村地区低档甚至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的消费环境,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消费环境的好转将会解除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要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改善消费的社会环境,通过构建行政执法监督、社会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来监督失信、欺诈等行为,使农村居民放心消费、乐于消费。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8-2011.

[2]河南省统计局.河南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11.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篇12

关键词:经济增长;消费;投资;协整;Granger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6-0117-05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本文选用湖南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增长的代表变量,选取居民消费作为消费的代表变量,选取资本形成总额(支出法下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资本形成总额)作为投资需求的代表变量,选取净出口(其中净出口:出口一进口)作为出口需求的代表变量。

研究的数据区间是1978~2004年,均为年度数据。各类指标名义量、指数的数据选取均来自各期《湖南统计年鉴》。为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分别用以1978年为基年的零售价格指数将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的各期数据调整为以1978年价格表示的实际数据;使用资本形成总额指数(环比指数)将各期资本形成总额数据换算为以1978年价格表示的实际数据;对于出口和进口额,先将各年的数据以当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换算为人民币表示的价格,然后用1978年为基年的零售价格指数进行调整。

将经济增长、消费、投资与净出口的实际量分别用Y、C、I和NE表示,为了减少数据的异方差和波动性,分别对各实际量取自然对数,用LY、LC、LI、LNE表示。

二、协整分析过程与结果

(一)时间序列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如果非平稳时间序列在经过d次差分后变为平稳时间序列,则称这样的序列是d阶单整,记作I(d)。进行协整分析之前必须检验序列是否为I(I)。本文运用ADF方法对各个变量的单整性进行单位根检验,对LY、LC、LI、LNE等变量单位根的检验结果见表1。

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原序列的统计量的ADF绝对值均低于5%临界值水平,这说明原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均接受零假设H0=0,因此,所有的原序列都是不平稳的。四个变量系列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其中LY、LC、LI的ADF统计量在5%水平显著,而ZXLNE的统计量则在1%的水平显著,这说明四个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LY、LC、LI、LNE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

(二)协整关系检验

运用Johnsen(1988)和Juselius(1990)所提出的Johnsen检验对本文的多变量系统进行检验。根据AIC信息准则,VAR模型中的自回归滞后阶数应取为1,但是协整检验却表明无协整关系,或者协整关系中的回归系数不符合经济意义,故取自回归滞后阶数2。另外,由于各个变量具有明显的确定性趋势,因此将协整方程设定为含截距项。

采用Johnsen检验的最大特征值法,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表2结果表明在显著性1%和5%水平,最大特征值显示在四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该协整关系可以表示为:

(三)基于水平VAR的因果关系检验

选取自回归滞后阶数分别为1和2,对各变量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由以上的长期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滞后1期的检验结果证明存在从GDP到消费的因果关系,投资和GDP之间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投资水平的提高可以从Granger原因上导致GDP水平的提高,GDP水平的提高也从Granger原因上导致投资水平的提高;净出口和GDP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投资不是消费的Granger原因,而消费则是投资的Granger原因,即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从Granger原因上导致投资水平的提高。在净出口和消费之间、净出口和投资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湖南的净出口水平还相对较低,对于经济的影响力度还十分有限。变量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如图所示(略去净出口的影响)。

从以上的因果分析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从消费到GDP的因果关系不显著,原因可能是由于消费品生产领域对GDP的拉动作用主要反映在消费品原产地,而湖南却缺少全国性的知名品牌,消费对于GDP的拉动作用主要来源于商业利润。(2)尽管不存在从消费到GDP的直接因果关系,但是由于消费是投资的因,而投资又是GDP的直接因,因此消费成为GDP的间接因。这说明湖南消费水平的提高首先是导致投资水平的提高,通过投资水平的提高间接导致了湖南GDP水平的提高。(3)经济增长是消费扩大的直接因,这说明消费水平的提高来自经济水平的提高。

(四)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过程是,先估计由LY、LC、LI、LNE这四个I(0)过程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然后将前文估计出的协整关系以误差修正项的形式引入到模型中来。四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可以误差修正项形式表示为:

按照前述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形式,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设定为协整方程中含截距项,VAR中不含截距项的形式,将自回归滞后阶数设定为2。模型设定如下:

模型反映了变量之间的复杂联系,对这种关系进行考察分析有助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下面对此展开分析。

1.关于各变量影响经济增长的方程。首先,滞后1期的非均衡误差项对现期经济增长有正向调节作用。当产生正的非均衡误差时,将使得短期GDP往上调节;反之,则使GDP向下调节。所有的变量通过滞后1期的非均衡误差项作用于短期经济增长。

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言,滞后1期的消费增长率具有正系数,这说明短期内消费增长会导致经济增长,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141,即消费每提高1%,GDP随之提高0.141%。

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来看,在短期内,滞后1期和滞后2期的投资增长率的系数都为正值,这说明短期内投资的增加能有效提高短期GDP水平,刺激经济增长。短期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222,即投资每增长1%,使得经济增长0.222%。

就净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而言,在短期内,净出口增长率的系数为正,说明净出口增长对短期经济增长有正面的刺激作用,但是由于弹性系数较低,仅为0.013,因此净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弱。

就经济增长自身的作用而言,短期内,滞后2期的经济增长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678,这说明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有一种回归正常水平的

趋势。

2.关于各变量影响消费水平的方程。滞后1期的非均衡误差项对现期消费增长有正向调节作用。当产生正的非均衡误差时,将使得短期消费往上调节;反之,则使消费向下调节。所有变量都通过误差修正项对现期消费产生影响。

就经济增长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而言,在短期内,滞后1期的经济增长率的系数为负,而且t检验值不显著,这说明消费并不受短期收入变化的影响,这预示着消费的持久收入理论假说是和湖南的现实相符合的。

就消费增长的自身作用而言,滞后2期的消费增长率的系数为0.336,这说明短期的消费增长对现期的消费增长有正面的作用,居民的消费习惯在短期内存在惯性的作用。这一点和杜森贝里在消费的相对收入理论中提出的消费行为的不可逆性相符合。

投资对消费的作用为0.212,但是这种作用同样不显著。

3.关于各变量影响投资水平的方程。误差修正机制对于短期投资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GDP、消费、投资水平对长期均衡的偏离不能在短期内对投资水平形成显著的影响。

在短期内,就经济增长对投资的影响而言,短期经济增长率的系数为2.485,这说明短期GDP每增加1%,能够使投资提高2.485%。而就消费对投资的影响来说,滞后1期的消费每提高1%,则会使投资增长0.6%,这说明短期内消费的增长能对投资增长起着拉动作用。短期内投资增长自身的变动对当期的投资没有显著影响,净出口的增长变动也不对短期投资形成显著影响。但要说明的是,收入和消费对投资系数的t检验值均不太显著,这说明收入和消费短期内对投资能产生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可能不太明显。

以上结论综合说明:一方面,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消费水平、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对于投资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投资对于短期宏观经济因素还不太敏感,这可能是由于多年以来所形成的僵化的投资体制造成的。

4.关于各变量影响净出口的方程。四个变量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波动,通过滞后1期的误差修正项对短期净出口发生作用,但是由于t检验统计量较小,使得这种作用并不显著。

短期内所有变量的增长率波动都不能对净出口形成显著的影响,这说明湖南的净出口水平还很低,尤其是和其他变量的相关性不强,这也表明在投资、消费、净出口和经济增长所组成的四变量系统中,净出口还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和外生性。

(五)基于ECM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基于ECM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以揭示变量之间的短期因果关系。各变量对短期经济增长率的因果关系,可以就相应的参数作约束检验。假设相应的变量系数为零,如果假设被接受,则可以认为该变量对经济增长没有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否则,接受该变量对经济增长存在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

限于篇幅,这里仅列出经济增长的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尽管消费在长期内作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并不显著,但是在短期内,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因。投资在短期内依然是湖南GDP增长的直接因,和前面水平VAR的检验结论结合起来,说明投资对于湖南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变量之间的短期因果关系如图4所示(略去净出口的影响)。

GDP、投资和净出口在短期内都不能形成湖南消费增长的直接因,这说明消费的变动对短期因素的影响不太敏感,消费在短期内相对比较稳定。

GDP、消费和净出口在短期内都不能形成湖南投资增长的直接因,而水平VAR的分析结论从长期来看,GDP、消费是长期投资增长的因。这说明短期内,湖南的投资对经济环境因素的敏感度不高,而长期的良好的经济环境会导致高的投资水平。

各变量对净出口的短期变动不能形成显著的因果关系,这说明湖南的净出口水平还很低,而且具有自发性,对短期或长期经济因素都还不太敏感。这一结论也是和前面的分析相符合的。

三、结论及政策启示

1.湖南的经济增长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消费水平对湖南经济增长的长期弹性为0.574,投资对湖南经济增长的长期弹性为0.465,净出口的作用还比较弱,为0.062。这种长期稳定关系对湖南经济增长有正的促进作用。因此,从政策上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避免经济的大幅度波动有利于湖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在短期内,投资增长对湖南的经济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其短期弹性为0.222,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141,投资和消费均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因。在长期内,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因,消费作为GDP的直接因不显著,它通过对投资的作用形成GDP的间接因。因此,以扩大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可能不会有明显的作用,湖南的经济主要是由投资来驱动的,从政策上加大对投资的鼓励力度,对于湖南经济的短期繁荣和长期增长是重要的政策选择。

3.在短期内,投资对经济环境的敏感度还不高,这也说明原有的投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因此,扩大投资必须要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的改革,落实企业的投资自,放开民营资本的投资领域,积极引进外商投资,提高短期投资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