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电力传输原理(6篇)

发布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4-05-03

电力传输原理篇1

关键词: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建筑

无线电力传输就是利用无线电的手段,将由发电厂制造出来的电力转换成为无线电波发送出去,再通过特定的接收装置将无线电波收集起来并转换为电力,供人们使用。最早提出并设计成功无线电力传输的科学家是著名的物理学家特斯拉,利用特斯拉线圈(一种分布参数高频共振变压器)可以获得上百万伏的高频电压。特斯拉线圈的线路和原理都非常简单,现在称之为大功率高频传输线共振变压器,特斯拉把地球作为内导体,地球电离层作为外导体,通过他的放大发射机,使用这种放大发射机特有的径向电磁波振荡模式,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大约8赫兹的低频共振,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传输能量。

这一系统与现代无线电广播的能量发射机制不同,而与交流电力网中的交流发电机与输电线的关系类似,当没有电力接收端的时候,发射机只与天地谐振腔交换无功能量,整个系统只有很少的有功损耗,而如果是一般的无线电广播,发射的能量则全部在空间中损耗掉了。2007年6月,麻省理工大学的物理学助理教授马林・索尔贾希克(MarinSoljacic)和他的研究团队公开做了一个演示。他们给一个直径60厘米的线圈通电,6英尺(约1.9米)之外连接在另一个线圈上的60瓦灯泡被点亮了。这种马林称之为“WiTricity”技术的原理就是“磁耦合共振”,他将特斯拉有生之年因没有财力实现的这一主张变为现实。这种方案不仅可行,而且效率极高,对生态安全,并且不会干扰无线电通信。

日本2008年2月15日,将一种无需插头与电源线且不直接接电源就能充电的新型混合动力汽车在日本投入试运行,用于东京雨田机场航站之间的旅客运输。该汽车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及电能转换等技术用无线的方式实现充电,只需停在设置在路面的电源线圈的正上方就能给汽车内的锂电池快速充电。该车最高时速为80km/h,如果仅使用电力运行,充电一次可行驶约15km。更广范围的应用研究计划在2015年前后将其投入到居民生活当中。

在2010CES展会上,海尔推出了一款无尾电视,正是应用了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只不过大范围的电力技术涉及到世界范围内的能量广播和免费获取,在现有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下,无人实际问津这种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在建筑物内以常规电能为主,以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互补为辅可以构成多动力源系统,因所述能源技术可以方便实现,故在此不再对能源构成赘述。根据现有电能无线传输技术的应用结论,利用小功率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在建筑物内实现电力无线传输的设计思路。

在建筑物内可使用多功能家用电器无线供电“膜片”对家用电器供电。这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电器无线供电方式,用一片图书大小的柔软塑料膜片就可对家电进行无线供电――该特制塑料膜上面印刷有半导体感应线圈,厚度约1mm、面积约20cm2、重约50g,可以贴在桌子、地板、墙壁上,可为圣诞树上的LED、装饰灯、鱼缸水中的灯泡或小型电机供电。使用前家用电器需要装上可接收电能的感应线圈,然后放到相应位置即可得到无线供电。

这种薄膜电源由四层塑料薄膜组成,从下到上依次是电导可控的有机晶体管,感测兼容电子设备接近的铜线圈、接通或断开电源的MEMS开关、传送电能的铜线圈。当电器进入薄膜2.5cm范围内,最靠近的MEMS开关接通电源,电感线圈就利用电磁感应向设备供电。试验验证,扣除发热损耗的情况下能量转换率可达62.3%,可转送30W电力(如果加大膜片尺寸可达100W)。据称该无线供电膜片将自行判断电器所在位置,在居室空间的较大范围内可随意放置。在无电源线的吸尘器、笔记本电脑以及家用机器人等的应用方面有广阔前景。

目前,无线电电力供给有三种方式:电磁感应性(利用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力实现近程无线供电)、电波接受型(电力转换成电波近程无线供电)、磁场共鸣型(利用磁场等共鸣效应近程无线供电),实验证明:利用“电磁共振耦合”原理,电磁共振的能量流失少。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通过了效率性、安全性的比对测试,确认均不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就可以稳步推动家电产品无线化进入高效安全的实用化阶段了。”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在解决了能效转化效率、电磁人体辐射安全的情况下,无线供电方式将能够有效解决家庭布线、家电固定化、居室墙面、景观破坏等问题,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还将在大量节省布线所用的铜、塑料以及人力等资源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成英、陈勇.中程距离无线输电的实现[J].科技信息,2009(3)

[2]魏红兵等.电力系统中无线电能传输的技术分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9期

电力传输原理篇2

0引言

电力线通信技术的研究由来已久,只是受带宽条件的影响,早期的电力线路通信仅能实现语音通信或者仪表数据的远程传输,并没有得到普及。最近几年,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也得到了新的突破,并且逐渐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的概念和原理

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或者说电力网络通信,属于电力载波通信的一种,主要是通过既有的低频电力线路,进行宽带网络信号的传输,实现网络通信。在2010年,电力网络通信协议正式颁布,即IEEE1901,该协议被定义为高速网络通信的标准协议,针对以电力线进行网络通信的标准进行了规定,在该标准协议下,设备的理论通信传输速率能够达到500Mbps。

电力网络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现有的电力线网络,进行高频信号的可靠阐述,通过电力网络调制器,能够将载有待传输信息的高频信号加载在电流中,通过电线进行传输,而接收端的解调器则会将高频信号从电流中分离,传输到终端设备中,从而在不需要重新布线的情况下,实现网络通信。不过,相比较传统的网络电缆,将电力线路作为数据传输媒介时,会受到各种电气设备的干扰,从而影响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对此,在电力线网络通信中,需要应用正交频分复用、频移键控、多载波调制等技术,尽可能消除信号波形之间的干扰[1]。

2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在弱电工程中的应用

事实上,对于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的研究,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不过受带宽问题的限制,并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最近几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电力线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撑,也使得其真正能够与传统的以太网络一较高下。

在进行电力线通信局域网的构建时,基本上可以参照传统以太网的结构,只是将原本的通信电缆转变为既有电力线路,同时增加相应的电力网络桥接设备,以实现网络信号的转化和加载。以电力线路进行网络信号的传输,有效距离可以达到200m,还要超过传统的以太网。因此,在高层建筑中,只需要于底层设置相应的网络交换设备,整栋建筑的网络通信需求就能够得到满足。在电力线局域网中,单根电力线路最多能够同时支持16个用户的网络使用,同时由于信号不能跨越电能表,在进行网络构建的过程中,可以将每一户的电力局域网线路分别接入电表之后,从而实现线路容量的充分利用,不同的用户之间也不会产生相互影响。通过这种形式,用户可以直接利用电源插座,进行网络访问。

从网络安全性分析,电力线局域网设备中采用的都是56位加密,而且每一台设备都具有独有的机械密码,配合相应的驱动软件,可以设置不同的工作组,以实现对于非法用户的隔离,保障信息安全。而从电气安全性分析,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实际上是利用线圈的耦合原理,在电力线上加载高频信号,电力线路实际上并不会与数据传输线路直接相连,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触电问题。通过强弱电路分开设置的方式,保证了弱点信号线路中电压的稳定,加上过压保护装置的存在,能够杜绝感应或者短路问题所引发的安全隐患[2]。

因此,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是在传统以太网络的基础上,利用既有电力线路实现网络通信,不仅提升了信号传输的距离,而且不再需要额外敷设线路,也不需要预留网络插座,在当前无线网络尚未完全取代有线网络的背景下,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性远不止这样,利用现有电力线路和以太网设备的网络结构,能够对所有接入的信号进行整合,实现数据网络、有线电视以及语音网络的三网合一,在没有全面实现光纤到户的现在,作为一种过渡手段,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建筑智能化,用户可以通过电力线局域网,实现对于家中各种设备的统一管理和智能化控制[3]。

3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属于一种新兴技术,在完全实现光纤到户之前,以此来作为一种过渡手段,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尤其是对于新建建筑而言,可以节约以太网线路的敷设成本,而且信号传输的距离有了很大的提高,理论传输速率也基本可以满足用户的日常所需,利用插座直接接入网络的方式在便利性方面可以说仅次于无线网。不过,电气设备的存在会对数据的传输造成一定干扰,需要技术人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

作者简介:

电力传输原理篇3

【关键词】铁路10kV线路防雷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应用分析

铁路运输是我国交通运输的主要构成部分,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结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铁路建设中的避雷技术也实现不断的创新发展,从而为铁路的安全运输提供可靠的保障,实现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的进一步完善与创新发展。

1对铁路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应用研究的必要性

铁路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是现代交通运输中的新型避雷技术,传统的铁路电力输送中应用的避雷设定主要分为外部绝缘子比例措施和内部避雷器,内部系统中的避雷器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避雷系统的间隔空间位置的影响,无法与外部绝缘子避雷作用达成同步应用的作用,外部绝缘子长期暴露在户外,绝缘皮氧化脱落损坏,导致铁路运输中高压电力输送的避雷系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固定距离的避雷器与氧化锌的间隔,然后连接绝原子的形式进行避雷,可以弥补传统避雷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是我国铁路安全运输的技术保障。

2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设计分析

2.1设计原理

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研究,是我国铁路交通运输技术研究的创新发展,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设计,是基于传统铁路避雷系统的设计上,实现新技术的探究。如图1为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设计原理图。从图中设计的整体来看,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设计整体构成了一个防止雷电循环的循环体,当雷击电流经过输电线路进行电流传输时,放电间隙与羊角单臂之间炫进行电流传输的传输强度相互减弱,电流进过氧化锌防雷芯片后,通过输电线路后,受到绝原子的阻碍,无法继续进行电流传输,而氧化锌同时又恢复到初始的运动状态,从而达到避雷的作用,避免了传统铁路避雷单方面的作用,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的避雷效果。

2.2设计计算

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设计,不仅应用的电流传输的基本设计原理,同时也结合数学计算的内容,保障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在实际应用中的避雷效果。一方面,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设计中对间隙值与电流传输值之间,建立防雷的最大值预算,依据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设计计算原理,当间隙值固定,假设为12,在10kV的防雷环境中应用,防雷的最大值为15μ,从而为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在铁路运输中发挥良好的避雷作用提供了准确的技术支持。

3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实际应用

3.1防雷冲击应用

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应用,能够实现铁路运输中防雷的冲击作用,结合新型避雷器的设计原理可知,新技术的应用将绝缘子与间隙之间形成串联,从而阻止了雷击电流突然袭击,造成铁路防雷系统的损坏,这种新型防雷措施可以减雷击带来较强的电流冲击,保护铁路输电线路进行的电压稳定性,从而实现了铁路电流输送系统的电流传输的防雷作用。

3.2防闪络的应用

防闪络技术,也是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在铁路电流传输中的主要体现。新型防雷器的应用,绝原子的线路设计,采用针式绝缘子和柱式绝缘子技术作为伯雷器的主要避雷电流阻隔部分,当雷击电流的电离子通过输电线路时,电流输送系统中的电流输送的闪络结构起到保护作用,铁路电力传输的电流传输稳定性得到提高,即使铁路电流传输的外部环境存在雷击的情况发生,铁路内部电流传输依据处于稳定的传输环境中,从而达到保护铁路电流传输稳定、避雷的作用,促进我国铁路电流传输安全性传输的作用。

3.3仿真技术的应用

仿真技术的应用,是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在铁路传输中应用技术的探究创新的重要体现。仿真技术的应用,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依据存在技术应用不成熟的问题,但从我国铁路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仿真技术的探究,为铁路防雷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电力系统中应用的电磁仿真系统软件,与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外部应用系统相互连接,系统将外部避雷器准换为直观的分析图像,形成对新型避雷系统发挥作用中的检测分析,同时仿真系统可以对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应用的间隙值的确定提供数据参考依据,为提高铁路10kV线路防雷系统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4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设计原则

4.1整体性原则

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要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其作用是为我国铁路运输提供安全的运输环境,因此,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在实际应用中,要从铁路运输的实际出发,合理分析避雷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实现我国铁路运输技术进一步创新发展。

4.2安全性原则

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设计为铁路运输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为了充分发挥避雷器的应用作用看,设计人员要做好避雷器的避雷最大值的O定,保障避雷器安全应用。

5结论

新型铁路运输避雷器的研究,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的避雷效果,使铁路运输的整体安全性得到保障,同时,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研发,从技术上实现了铁路技术的大胆探索,为促进我国现代铁路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赵D,周力行,彭杰,杨昌坚,刘家郡.带外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在铁路10kV线路防雷中应用研究[J].电瓷避雷器,2014(03):96-101+106.

[2]金钧,许帅.10kV铁路电力线路感应雷击防跳闸技术分析[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0(05):67-70.

[3]边凯,陈维江,沈海滨,李成榕,王立天,赵海军,王彦利,尹彬,李庆余.高速铁路牵引供电接触网用带间隙避雷器的研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10):200-209+1.

[4]军.深圳电网架空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的应用及研究[J].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2004(06):51-57.

[5]吕国民.铁路10kV电力线路雷击故障分析与防雷措施应用[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6.

电力传输原理篇4

【关键词】电力线载波PLC通信FPGADDS

该系统对电力载波通信系统进行研究,针对电力载波物理信道进行安全防护。根据电力线路的传输特点,以及电力载波的技术原理,该系统的技术路线采用频率覆盖原理。通过向电力线路上加载宽带载频信号,对于电力载波信号而言,通信信道的信噪比大大恶化,接收端的传输信号被噪声淹没,无法提取并还原传送信号,从而达到防护目的。

1系统实施方案

以FPGA构成内嵌多路DDS发生器,根据实际需求,输出多路扫频信号,通过数模转换、增益调节等模块,通过电力线路功率驱动及匹配电路,将信号加载至电力线路上。从而实现防护功能。

2系统实现原理

2.1电力线载波通信

电力线载波通信是以电力线为信道,根据频谱搬移、频带分割原理,将原始信号进行一次或多次调制,搬移到特定的频带内,以利于其在信道内进行传输。它以发电厂、变电站为终端,以电力线为信道,进行信息传输,以满足电力调度通信的需要,是电力系统可靠运行、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2.2基于FPGA的直接频率合成(DDS)技术

2.2.1DDS基本原理

采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设计双通道正弦信号发生器,可以输出两路频率相同、相位差可调的正弦信号。该发生器具有频率稳定度高及调频、调相迅速的优点。由于本系统主要由单片机控制DDS实现,故在此着重介绍DDS的原理及其FPGA实现。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DDFS)的基本原理:DDS是利用采样定理,根据相位间隔对正弦信号进行取样、量化、编码,然后储存在EPROM中构成一个正弦查询表,通过查表法产生波形。它是由参考时钟、相位累加器、正弦查询表和D/A转换器组成。

相位累加器的最大计数长度与正弦查询表中所存储的相位分隔点数相同,在取样频率(由参考时钟频率决定)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相位累加器的相位增量不同,将导致一周期内的取样点数不同,输出信号的频率也相应变化。如果设定累加器的初始相位,则可以对输出信号进行相位控制。由采样原理可知,如果使用两个相同的频率合成器,并使其参考时钟相同,同时设定相同的频率控制字、不同的初始相位,那么在原理上就可以实现输出两路具有一定相位差的同频信号。

2.2.2FPGA实现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

利用Altera的FPGA芯片FLEX10系列器件设法将波形采样点的值依次通过数模转换器(MDAC)转换成模拟量输出,可达到预期的目的。其基本环节由计数器(Counter)、只读存储器(EPROM)、数模转换器(MDAC)和滤波器等组成(同DDS原理)。具体方案如下:累加器由加法器和D触发器级联组成。在时钟脉冲fc的控制下,对输入频率控制字K进行累加,累加满量时产生溢出。相位累加器的输出对应于该合成周期信号的相位,并且这个相位是周期性的,在0~2范围内起变化。相位累加器位数为N,最大输出为2N-1,对应于2π的相位,累加一次就输出一个相应的相位码,通过查表得到正弦信号的幅度,然后经D/A转换及低通滤波器滤除不需要的取样分量,以便输出频谱纯净的正弦波信号。

2.2.3移相原理

所谓移相是指两路同频的信号,以其中的一路为参考,另一路相对于该参考作超前或滞后的移动,即称为相位的移动。两路信号的相位不同,便存在相位差,简称相差。若我们将一个信号周期看作是360°,则相差的范围就在0°~360°之间。

2.3频域分析技术

借助傅里叶级数,将非正弦周期性电压(电流)分解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正弦量之和,按照正弦交流电路计算方法对不同频率的正弦量分别求解,再根据线性电路叠加定理进行叠加即为所求的解,这是分析非正弦周期性电路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叫频域分析法同时也是频域分析技术的核心。

3系统体系设计

本系统由电源输入滤波器、接收电磁耦合器、接收电路、FPGA、DSP、信号放大器、耦合驱动器、发送电磁耦合器、电源输出滤波器、电源模块等组成,如下图1所示。

4系统工作过程

(1)接收电磁耦合器接收电力线上的通信信息和辐射传导信息,并发送到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将接收到的通信信息和辐射传导信息数字滤波处理,并传送到微处理器DSP,微处理器DSP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相关特征信号提取。

(2)可编程门阵列FPGA产生随机序列信号,将产生随机序列信号与提取的相关特征信号进行相关运算后,将相关特征信号处理成乱码信号,再对乱码信号进行宽带调制,将乱码信号调制为1KHz~1.5GHz宽带信号。

(3)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中的随机序列码产生器采用高强度的密码算法,由不同基准时钟的第一随机序列信号产生电路、第二随机序列信号产生电路、第三随机序列信号产生电路和第四随机序列信号产生电路并行产生的四路随机序列信号。

(4)将宽带信号进行放大、驱动后,以电磁耦合方式耦合到电源线的交流端。

(5)电源输入/输出滤波器的主要是净化电源,起到更好的电磁兼容作用。

电力传输原理篇5

关键词:压力传感器;压力表;测量电路

压力测量广泛应用于汽车、化工、农业、生物医疗和计算机等领域。压力测量属于非电量测量,通常使用压力传感器。一般的数字压力表的构成包括压力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A/D转换器等环节,将模拟量压力转换成数字量,构造复杂,标定困难。本文给出新型数字压力表的研制方案,设计原理不是沿用常规的思路,而是巧妙地利用多谐振荡器工作原理,将传感器接入振荡电路,不需放大电路,不需A/D转换,就可直接以数码显示,抗干扰性能好,调试简单,精度高,可广泛应用于内燃机、汽车工业中的压力检测。

1测量原理

原理结构如图1所示。当流体进入膜盒后,由于压力p作用,膜盒发生位移带动连杆、曲柄和电位计的动触头移动,电位计的动触头X与固定端A之间的电阻Rx正比于压力为p。

将电位计式压力传感器的动触头和定触头接入如图2所示的自激振荡电路中,作为一个自激多谐振荡器,振荡电路的振荡周期包括电容C1的充电时间T1和C1的放电时间T2;如果选取R1=R2=R,则:

由式(1)可知,当电路参数已知时,振荡器的输出频率(周期)与可变电阻Rx有关,通过该多谐振荡器电路,可以把与压力成正比的电阻Rx的测量转换为对振荡器频率的测量。

2测量电路设计

测量电路组成如图3所示。除了用于将电阻转换为频率的自激多谐振荡器以外,测量电路还包括、调频电路、二分频电路、控制门电路、可逆计数器以及可逆计数器清零电路。各部分电路的作用如下:

调频电路是一个输出频率连续可调的振荡器,其作用是调整f0的大小。通过调整可调电位器R就可以改变调频电路的输出频率f0,经二分频电路分频后频率变为f0/2。

控制门电路选用四2输入与非门,芯片中包括3个与非门,其输入端分别接自激多谐振荡器、调频电路和二分频电路的输出端;输出信号用来控制可逆计数器的加时钟脉冲计数输入端CPU进行加法计数,或者使减时钟脉冲计数输入端CPD进行减法计数。

可逆计数器用于频率计数,当控制门将CPD置1,并使CPU开通时,可逆计数器进入加法计数;当CPD打开时,进入减法计数;清零电路用于上电后对可逆计数器进行自动或手动清零,为频率计数做好准备。

在T1时间内,C1充电,自激多谐振荡器输出高电平,控制门开启CPU,同时将CPD置1(CPD置1是加法计数的必要条件,同时起到关断减法计数端口的目的),使二分频电路输出的f0/2进入可逆计数器的加时钟脉冲计数输入CPU端,开始加法计数,计数值为

在T2时间内,C1放电,自激多谐振荡器输出低电平信号给控制门电路,控制门开启CPD,使调频电路的输出信号f0进入可逆计数器的减时钟脉冲计数输入端CPD端,进行减法计数,计数值为

由于C1和f0均为常数,可逆计数器计数值正比于电阻Rx的大小。而Rx与被测压力p也成正比关系,因此,只要适当调整调频电路的输出频率f0,总可以使计数值A与被测压力值保持一致。

仪表的标定采用标准压力计,当压力传感器上加上一个已知的压力时,缓慢调整调频电路中的可调电位器R,使显示器的示值为已知标准压力值,仪器的标定就完成了。

3结论

1)采用了全新的设计思路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数字压力表,所用的传感检测原理不是沿用传统的压力转换成模拟电压,经过信号调理放大,A/D转换变成数字量,数字显示这样一个思路,该数字压力表的设计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压力测量原理基于自激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将检测压力的电位计式压力传感器接入多谐振荡器电路输入端,把电阻的测量直接转换为频率的测量,由于电位计输出电阻正比于压力,通过频率计数就可得到被测压力值。

2)简化了信号调理电路

由于该测量电路特点是将电阻测量转化为频率测量,不但计量精确,测试电路也非常简单,不需要放大电路,不需A/D转换器就可实现数字化转换;整个测量电路用集成电路模块搭建,电路环节简单,可靠性高,抗干扰性能好。

3)独特的调频电路设计

本数字压力表独特的调频电路设计有以下优点:只需调节一个参数――输出频率f0就能够完成系统的标定,调试简单,标定方便,一次标定后,就可投入使用,数码管直接显示实际压力的大小;调节电阻R采用多圈电位器,调节范围宽,压力测量量程也宽。

该数字压力表测量电路结构简单、采用集成电路模块搭建,测量准确,造价低廉

电力传输原理篇6

【关键词】光传输设备电力系统通信应用

前言: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电力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我国的电力传输网络化也在不断完善。光传输设备的应用,实现了电力系统通信的网络化,而作为光传输设备之一,SDH技术能够有效满足现代化电力通信网的需要,应该得到相关技术人员的重视和推广。

一、SDH技术概述

光传输设备是指将各种各样的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在光纤上进行传输的设备,是现代通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设备,常用的光传输设备包括光端机、光交换机、SDH、PTN等。通常来讲,光传输设备具有传输距离远、信号不容易丢失、波形不易失真的特点,在各种场所和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这里以电力系统通信中最为常用的SDH技术为例,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1.1概念

SDH全称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指同步数字体系,是一种将复接、传输以及交互功能连接在一起,由网络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和操作的综合信息传送网络。在1988年,CCITI接受了美国贝尔通信研究所提出的同步光网络概念,将其命名为SDH,使得相关技术体系成为了一种适用于微波、光纤和卫星传输的通用体制。

1.2基本原理

SDH光传输中,采用的信息结构是同步传送模块,采用块状结构-帧结构对数据信息进行存储,而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信号需要进帧,之后经过映射、定位和复用等步骤。

1.3拓扑结构

在实际应用中,SDH网络的拓扑结构包括了环型、链型、树型、星型以及网孔型等,尤其是双环结构,凭借自身良好的自愈能力以及较高的可靠性,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1.4优点

SDH技术能够实现网络的有效管理、实时业务监控、动态网络维护以及不同厂商设别的护筒等,能够大大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网络的运行维护费用,保证网络的高效运行,因此是信息领域在传输技术层面发展和应用的热点。

二、SDH技术在电力系统通信中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通信中,考虑通信的可靠性、安全性等要求,光传输设备一方面必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够满足电网通信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应该具有较高的传输带宽,取代传统的电信网络系统,确保其功能的有效发挥。SDH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安全性应用

SDH技术在电力系统通信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现有网络的优化处理。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现有的电力系统网络已经逐渐无法适应电力部门的发展需求,存在着许多缺陷和问题,如容量低、安全性低、延时等。因此,应该对单向通道倒换环站进行集中,形成一站式业务模式;两纤双向复用段环由于存在着特有的保护原则,采用的APS协议会使得维护和配置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很容易出现错连的问题,对此,应该采用分散的业务类型。对于电力部门而言,在应用SDH光传输技术时,应该对现有的通信通道进行拆分,对环路进行改造,实现物理转接模式向数字交叉连接的转变,以提升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对于部分区域存在的受光缆路径约束而导致的无法实现自愈环的问题,可以改变多站串接站模式,代之以多站迂回跳纤的方式,进而实现支线线路组环。

2.2灵活性应用

电力通讯部门通过对SDH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电力网络的横纵双向发展,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联网成本,还可以逐步实现结构的立体化。而伴随着业务容量的拓展,对于通信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对核心网站进行升级,将原本的核心环网平滑升级到10G的容量,为通信网络的进一步扩容以及业务量的增加预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其他技术相比,SDH技术的应用更加灵活。

2.3稳定性应用

在原有电力通信网络中,采用的接入方式为局端单节点接入,这种接入方式很容易出现单节点失效或者单方向光纤短路的情况,影响系统通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在SDH光传输网络中,采用的是分层环形组网、双节点子环的接入方式,与局端单节点接入相比,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网络运行的安全性,还可以有效预防故障的发生。

三、结语

总而言之,SDH技术的应用,对于我国电力部门通讯系统的改进和完善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也预示着其在我国巨大的发展和应用空间。在我国,想要建立起基于SDH的电力通信网络虽然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也为SDH技术的研究和调整提供了时间,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对SDH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促进电力通信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左鹏.光传输设备在电力系统通信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4,(2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