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动物在生物圈中作用教学设计(精选7篇)

发布人:网络 发布时间:2024-06-17

第7篇1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8章第1节。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

1、微生物的种类;

2、微生物的特点;

3、微生物的生活。主要阐述微生物是生物圈中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由于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和繁殖速度极快,使其成为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

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实践,虽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设计能力、收集材料和处理材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和重视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重点: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教学难点

难点: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灌输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法指导

(1)

学生前预习。

(2)

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3)

小组合作:上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4)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

自主学习: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物”活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具准备

提前准备堂教学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图片和资料。

时安排

一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主导活动

学生的主体活动

新导入

展示一组常见的微生物的图片:如引起“非典”的冠状病毒的图片,不同种类细菌图片,提出问题:这种肉眼看不见的物体是什么?属于生物吗?

从而引出本章本节内容: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观察

思考

微生物及其种类和分布

提出问题: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3.微生物的生活环境怎样?

阅读本有关部分内容,分析,归纳出三个问题的答案。

归纳: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根据细胞结构特点,分别介绍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微生物主要生活在土壤,动植物体体内或体表及一些恶劣环境,因此微生物分布极广。

倾听

理解

记忆

探究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既然微生物分布广泛,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呢?看本3页活动内容。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必须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就会在培养基上迅速繁殖和生长,就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微生物菌落。少量的微生物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大量的微生物聚集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用肉眼观察到了。

我们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呢??请学生分组谈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探究我们身边的微生物”为主题充分讨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结果的预测。最后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提出最合理最可行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后按照实验设计完成整个研究活动。

倾听

思考

微生物的生活

.问题引入:微生物作为生物应该有着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生长,繁殖等,微生物是如何生活和繁殖的?

2展示相关图片,重点介绍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当分解者的作用。对比大多数动物,简介充当消费者的微生物,特别提示病毒这类微生物,过着寄生生活,充当消费者。对比绿色植物,简介充可以自行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生产者。最后简介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倾听

思考

归纳: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代谢类型多

微生物的繁殖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本6页第1自然段,由学生自行比较人和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质的速度。

自学阅读。

得出结论:

微生物繁殖速度

极快。

总结

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倾听

知识迁移

夏天,鱼的内脏埋在土壤里,一段时间后内脏不见了,什么原因?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微生物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微生物的种类

.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蓝藻

2.多细胞微生物:

霉菌蘑菇

3.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三.微生物的生活

.腐生微生物:分解者、作用

2.寄生微生物:消费者

3.自养:生产者

4.固氮作用

四.微生物繁殖特点:繁殖速度极快

作业:1导学园地

2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物”活动

教学反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并结合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生物《微生物在生物圈中作用》教学设计

课件在教学中作用

戏剧在教学中作用心得体会

课件在语文教学中作用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作用

第5篇2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说出动物在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重、难点)

②举例说出动物在维持生物的生存和稳定中所起的作用。(重点)

③概述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捕获信息、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初步确立生态学观点,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②能够从自己的言行和身边的小事出发,形成自觉保护动物的意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视频资源《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和果实》、《美丽的大森林》,音频资源《一个真实的故事》,学生搜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播放视频《美丽的大森林》。

请大家谈谈这个大森林“美”在哪里?

学生欣赏、体会动物与植物和谐之美。

师: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美景可能将不复存在,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

生:会吗?(很惊奇的样子)

师: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美国科普作家雷切尔.卡逊在作了大量有关杀虫剂破坏生态的调查后,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所描述的现象:(展示)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清晨早起,原来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美妙歌声,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泽。榆树正在死去,鸟儿也在死去。

师:正是这本不同寻常的书,引起了全世界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醒了人们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那么动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资源,让学生在聆听鸟儿的优美的歌声,观察动物运动和捕食。用具体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随后提出,我们可能会在今后的某一天将不会看到这些动物,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进一步激发学生更强的探究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二、引导探究、层层推进、自主学习:动物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阅读教材100页,思考:

(1)动物是如何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动物获取的食物直接或间接

是来自哪种生物?动物和植物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一样吗?

(2)动物是通过哪一种生理活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动物和植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

量的方式一样吗?

(3)动物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水以及动物的遗体及粪便被食腐

生物分解,释放出来二氧化碳、无机盐等又被哪种生物利用了?

(4)以二氧化碳为例,谈谈二氧化碳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被释放到大气中,再次被植物

利用的?假如有一天,动物消失了,对二氧化碳的循环有影响吗?

(5)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动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

2、观察下图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解决问题:

(1)动物通过取食绿色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有机物和能量。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

为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2)动物和植物都可以在细胞内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

物,释放出能量。

(3)二氧化碳和水被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无机盐被植物的根吸收。

(4)二氧化碳被释放的途径有: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动物的呼吸作用释放,腐生

生物分解植物的遗体释放,腐生生物分解动物遗体和粪便释放。

假如动物消失了,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将不能顺利进行。植物将自生自灭,只有

等到植物死亡才能被腐生生物分解,有机物才可以被分解产生无机物,物质循环缓慢;而且植物由于缺少了动物为它提供的光合作用的原料,特别是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会减弱,进而影响物质的循环;甚至有些植物因为没有动物的帮助,无法繁衍而灭绝。

教师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动物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展示生物圈Ⅱ号。

“生物圈Ⅱ号”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因把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I号而得此名。1991年9月26日共8名科研人员首次进驻生物圈Ⅱ号,1993年6月26日走出,停留共计21个月,最终宣告失败。科学家分析失败的原因:第一,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水循环失调。第二、生物种内关系的失调。引进的主要是植物,而动物、细菌和真菌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少,导致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师: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进一步的证实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5)学生尝试进行总结归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获得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和遗体及粪便的分解,又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从而加快和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教师板书:动物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师过渡:没有植物,动物无法生存;那没有动物,植物是不是可以很好的生活呢?

【设计意图】在这一个内容的处理上,教师首先设计一些层次性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剖析,层层深入;然后,教师进一步展示物质循环图,让学生有所抓手,能够更好地进行分析总结,更深入的理解。

3、分析资料,合作探究:动物维持生物的生存和稳定。

【资料一】

观察下图,并观看视频资料《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思考:动物与植物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交流,激烈讨论后回答:

生1:有些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

生2:有些动物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生3:动物的运动,使动物的活动范围广,能将种子传播到很远的地方,扩大植物的分

布范围。

生4:以上都能说明:动物可以促进植物的繁衍生息。

【资料二】渡渡鸟和大栌榄树

渡渡鸟曾是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大型鸟类,体重可达23千克。由于荷兰人登陆毛里求斯岛后随意捕杀,渡渡鸟于1681年就灭绝了。随后,人们发现岛上的大栌榄树也渐渐稀少。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种树只剩下13株了。

渡渡鸟灭绝300年后的1981年,生态学家坦普尔测定这13株大颅榄树的年轮后发现,它们的树龄正好是300年。这个巧合引起了坦普尔很大的兴趣。一天,他找到了一只渡渡鸟的骨骸,伴有几颗栌榄树的果实。

他想,也许渡渡鸟与栌榄树种子的发芽能力有关。现在渡渡鸟是没有了,但像渡渡鸟那样不会飞的大鸟还存在着的如吐绶鸡。于是,他让吐绶鸡吃下栌榄树的果实。几天后,从吐绶鸡的粪便中找到了栌榄树的种子。这些种子外壳由于吐绶鸡嗉囊的研磨已不像原先那么坚厚了。坦普尔把这些经过吐绶鸡“处理”过的栌榄树种子种在苗圃里。

不久,居然绽出了绿油油的嫩芽。这,不就是在地球上停止萌发了300年的栌榄树的树苗吗。栌榄树的不育症被治好了,这种宝贵的树木终于绝处逢生。

请你说说从渡渡鸟与大栌榄树的故事,你有哪些启示?

生1:渡渡鸟与大栌榄树相依为命,相互依赖,构成了巧妙的生态关系。

生2:鸟以果实为生,鸟又为树催生。它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杀灭了渡渡鸟,实际上也就扼杀了大栌榄树的生机。

生3:有些动物可以促进植物的繁衍生息。

师:通过以上两个资料分析,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1:动物促进植物繁衍。

生2:动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师过渡:动物与动物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呢?出示资料三。

【资料三】

麻雀为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昆虫和植物种子为食。20世纪50年代,它一度被人们列为“四害”之一,遭受到严重捕杀。具有关资料记载,上海市在5天内就消灭麻雀68万6千172只,获雀卵26万5千968只。据各地不完全统计,1958年全国共捕杀麻雀2.1亿余只,可怜的麻雀所剩无几。

959年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树木发生了严重的虫灾,有些地方人行道两侧的树木叶子几乎全部被害虫吃光。196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为麻雀平反。

后来随着捕杀行为的终止,麻雀的数量得以恢复,虫灾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在,麻雀已被列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为什么上海等地树木发生严重虫灾?

2、害虫、麻雀与树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3、你怎么看待麻雀,它是益鸟还是害鸟?

4、你认为能不能随意杀灭某种动物?为什么?举出其他实例来说明。

5、从捕杀麻雀到保护麻雀,从麻雀与害虫数量的变化关系,可以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生1:害虫失去麻雀这个天敌,大量繁殖,危害树木。

生2:麻雀捕食害虫,害虫危害树木。麻雀减少,害虫就会增多,树木就会被危害,树

木也会减少。麻雀与害虫、树木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麻雀对维

持害虫和树木的数量相对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3:麻雀虽然有时危害农作物,但也是许多害虫的天敌,能大量捕食农业害虫,功还

是大于过的。我们应辨证的看待动物,而且不要过多的干预他们,要合理地保护、开发、利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同时教师准备一个实例:①人们为了保护北美驯鹿,大规模的捕杀草原上的狼,但过了一段时间后,草原被驯鹿破坏得很严重,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狼“请”了回来。

生4:通过以上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不能随意捕杀某种动物,如果随意杀灭某种

动物,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造成自然灾害。

生5:说明了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动物与动物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三个资料可以看出:在自然界中,动物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对维持生物圈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在生物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板书:动物维持生物的生存与稳定。

【设计意图】将教材上的资料一,转换成图片和视频,知识变的更直观更形象,更易掌握。将资料二和资料三的内容进行进一步补充,让这个资料更加充实,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教师设计相关的问题,层层深入,逐步剖析,让学会更有深刻的理解。

三、拓展提升、人类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无时无刻不与动物有着联系,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举例说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吗?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生1:动物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如:奶、蛋、肉.......生2:保护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如:蚯蚓、啄木鸟、麻雀、壁虎.......生3:科技方面的应用:仿生学、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生物反应器.......2、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动物的种类不断减少,栖息的环境逐渐恶化,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出示资料: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物种的丧失速度由大致每天一个种加快到每小时一个种。

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以及XX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

3、针对动物的生存出现的现状,我们要怎么去做?

生1:我们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爱大自然!

生2:保护动物的栖息地,不要乱砍乱伐,给它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生3:不要随意捕食它们,爱护身边的每一只小动物!

生4:做实验时不要伤害动物,实验结束及时放回大自然

生5:教育身边的其他人,保护动物,保护生活环境。

师:爱护动物已成为目前世界十大环保工作之一。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并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每年的这一天,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教师展示徐秀娟的资料,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的思想教育。

徐秀娟(1964—1987)女,1964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个满族渔民家庭,一个养鹤世家。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徐秀娟小时候常帮着父母喂小鹤,潜移默化中也爱上了丹顶鹤。1987年为寻走失的天鹅溺水牺牲。被追为烈士,誉为“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

【设计意图】进一步联系动物与人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影响,出示动物的灭绝速度,由此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爱护环境,已经迫在眉睫,并付诸行动;最后展示徐秀娟事迹,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做到情感的升华,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爱护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课堂总结

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能够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有些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有些动物还能够传播种子等,直接或间接地起到了维持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稳定作用。

每种生物都不仅仅是为人类而存在的,每种生命并无高低贵贱之分,都同样完美,都是这个星球上独具价值和天贼的,都具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失去了动物,人类将面临像中生代的恐龙一样的命运。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永远都不要出现!让春天因为动物吵闹起来吧!

五、课堂达标检测题、下列例子中,哪一项不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A.蚂蚁群体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B.重庆某地遭遇罕见蝗灾,紧急请求支援大量的青蛙、麻雀和蛇

c.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温室大棚中放养蜜蜂或熊蜂

D.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钩挂在路过动物的皮毛上

2.麻雀曾被认定为主要害鸟,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曾开展过大规模的“剿灭麻雀”运动,现在又发出了保护麻雀的呼声,对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现在的麻雀被人们的“剿灭行动”吓怕了,变乖了,不啄食和糟蹋农作物。

B.现在认识到麻雀只是在食物非常稀缺时或繁殖季节才危害农作物,平时啄食害虫。

c.现在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麻雀在自然界的。

生态平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D.大量捕杀麻雀,破坏了食物网的稳定,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

3.有一种名为鬼切草的植物,当人在草丛中行走时,裤角上常被沾上一些带刺的“针”,人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A.毁坏了鬼切草

B帮助鬼切草传播种子和果实

c.人对鬼切草不会产生作用

D.以上答案都不对

4、在一优良草种繁育基地,人们为了防止鸟吃草籽,就用网把草地罩了起来,结果草

地还是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土壤肥力不够

B、鸟通过某种方法吃到了草籽

c、食草昆虫大量繁殖,将草吃掉D、气候条件不好

5.澳大利亚草原广阔,牧草丰茂。20世纪初,该国引进了大量的黄牛。几年以后,草原

被大量的牛粪覆盖,严重影响了牧草生长。政府在科学家的建议下,又引进了蜣螂。

蜣螂能把牛粪滚成团并埋到地下。没过多久,草原又恢复了生机。

(1)澳大利亚政府引进大量的黄牛,对草原产生了什么影响?

(2)澳大利亚政府为什么后来又引进了蜣螂?

【板书设计】

第五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2篇3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旬阳县吕河初中

肖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②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学习,认识动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关注与动物有关的社会问题。二教学重点

①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②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三教学难点

①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四教学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动物取食的视频,导入本课的学习主题。板书课题: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新课学习

(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通过课前回顾,植物是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导入学生认识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根据食性不同,让学生能区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并能举例。师生总结,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2)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通过脑筋急转弯引出草、羊、狼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食物链的概念。根据例子讲解

1、食物链的书写要求。

2、食物链中的生物成分。

3、食物链中数量的比较以及判定食物链的长短。角色扮演分析如果一条食物链中的某种动物消失会带来什么影响。分析总结得出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突出,我们应该懂得保护和珍惜每一种动物。课堂小结习题演练A、植食动物六板书设计

1、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B、肉食动物

C、杂食动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A、生态系统的结构:

2、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B、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1篇4

第一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柳泉镇中学:于英华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2、认识动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展示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

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2、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二、学习策略

回顾——知识串联——检测——小结

三、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2、分发课堂导学案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引入新知识的获取当中。借助有效的情景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利用情景导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积极主动的接受课题的探究。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自主学习

结合本节内容,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过程,提倡自主思考,最大限度的自主解决问题。

(了解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预习情况),组内纠错

(四)合作交流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通过学生间的互助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五)展示思维、点拨提升

1、在自主学习、互助交流的基础上,让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说出本小组有没有仍然没解决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和解析,帮助学生解决那些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仍不能解决的问题。

3、有些问题虽然学生没有提出疑义,但学生有可能出现错误认识而自己没有发现,教师对这样的问题也应做出必要的点拨和讲解。

(六)当堂巩固

1、组织学生做游戏: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组成食物链),引导学生通过游戏理解与巩固知识

2、巩固练习食物网(找出食物链,通过反复练习掌握知识)

五、拓展提升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检测(检查学生学习质量)

学生独立完成达标检测。以小组为单位抽签展示,相互评价,反馈更正。

七、课堂小结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

八、布置作业

第6篇5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复习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让学生整理知识,掌握本章教材的重要知识点,使之系统化;通过复习,使学生知识内化,形成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处理、加工信息及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及汇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活动中体验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2复习策略

回顾──知识串联──检测──小结

3课前准备

分发课堂导练单

复习摘要:

4复习过程

4.1导言

前面两节课我们分别对《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进行了复习,知道了各种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特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回顾《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4.2知识大串联:你觉得这一章应当掌握哪些内容?

4.2.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4.2.2在全班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关系?

②什么叫生态平衡?动物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

③防治病虫害用什么方法最好?

④什么是生物反应器?最理想的是哪种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反应器有什么好处?

⑤举例说明什么是仿生?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⑥调查前要做哪些准备?怎样进行调查?

4.3检测

前面我们对本章知识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大家弄清楚了吗?现在来检测一下我们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好吗?现在请你当一次老师,在导练单的适当位置出题,然后小组内交换做题。

4.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评价。

4.5反馈更正。

4.6

教师对导练单上已给出的最后两道题进行简单提问。

4.7小结

4.7.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分别谈自己的收获)

4.7.2师:动物在生物圈中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的利害双方,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感谢各位专家光临指导,感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复习课与新授课有很大的区别,很容易走入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死记硬背的老路上去。我在设计时,特别注重渗透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知识大串联”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交流讨论,气氛十分热烈,效果也相当显著,掀起了第一个高潮,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学生汇报时,我根据学生归纳的顺序进行板书,为学生提供了本章知识的重点和掌握知识的方式方法。在“检测”这一环节更是打破常规,“请你当一次老师,在导练单的适当位置出题,然后小组内交换做题。”既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掀起了第二个高潮。最后利用“简答题”和“资料分析题”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深化了本章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将课堂推向了第三个高潮。真正将课程理念转化成了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本班的实际,将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获取生物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尽可能随时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引导他们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还应该和学生一起走进教材,使学生能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共同建设探究性的生物学课程。

附:课堂导练单

一、单项选择题(学生出三个单选题)

二、填空题(学生出题,不超过两个)

三、简答题:(可选做一题)

1、利用塑料大棚栽培果树,能促进水果提早上市,增加经济收入。但有个问题需要解决,塑料大棚基本是封闭的,里面的果树开花后必须要经过传粉才能结果,怎样让塑料大棚里的果树传粉呢?

2、仿生研究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四、资料分析题

北美驯鹿和狼

北美驯鹿是可爱的动物,他们在广阔的草原上生活。可是,它们经常受到狼的威胁。于是,人们为保护驯鹿,捕杀草原上的狼,驯鹿的家族繁盛起来。

可是,过了一些年,人们发现草原被驯鹿糟蹋的很厉害,而且北美驯鹿有时成批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

科学家研究以后发现,北美驯鹿失去了天敌狼之后,种群扩大了。草场不足,草原被破坏,而且那些老弱病残的鹿不能被淘汰,加剧了草场不足的困难。另外,没有狼的追杀,驯鹿的运动少了,体质下降,病死的增加了。于是,人们又把狼“请”了回来。

(1)通过以上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

(2)你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为什么?

(3)你从上述资料中得到什么启示?

第3篇6

第五单元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学校彰武二中姓名海艳慧

2013年11月

第五单元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学校彰武二中姓名海艳慧【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的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内容。本节内容的教学与前两册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一脉相承,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并非与人类的生活无关;也为第六单元中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打下基础。所以,教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即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本章内容对于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的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模式是缺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过渡的经验,对资料的分析尚不够深入,不能主动透彻的去分析和总结现有的资料。但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上着手,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引用资料、图片,结合运用多媒体,多联系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2.逐步树立生态学观点,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成员的观点。

二、教学难点:

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学会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创设情景---资料分析----分组讨论---表述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七、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本节课贯穿资料分析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图片、动画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认知活动,逐渐认识到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学习方法:

通过资料分析、讨论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游戏的进行,使学生在玩中学,提高学习的兴致。【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教师:课件展示几张有关动物和植物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法?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可是大家看到的这些景色可能不复存在了,人类可能面临一个没有动物的寂静世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美国一个科普作家雷切卡.卡逊在作了大量有关杀虫剂破坏生态的调查后,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绘人类可能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让我们设想一下没有动物的世界会是怎样的?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板书: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教师:课件展示教学目标,找学生大声朗读,并指出重难点。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自主探究一

教师:请同学们用5分钟阅读课本61-62页资料分析,并回答讨论题。(小字部分速读,黑体字部分着重理解)

1.通过对资料一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生:不能,因为一种动物灭亡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出示食物链,农作物害虫麻雀。请同学们看图再说一下假如麻雀灭绝了会有什么现象。学生:麻雀不只是吃农作物,它还是许多害虫的天敌,虽然麻雀平时多食谷类,对人类有害,但在生殖季节大量捕食农业害虫,间接地保护了庄稼,如果把麻雀都消灭了,那么农业害虫就会大量增加。

教师:不能。因为在生态系统中,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生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2.通过对资料二的分析,各种动物的数量是否会无限增长?为什么?学生:是不能无限增长的(随意回答)教师:出示食物链:野兔狼牧草牛羊

教师:在这个食物链中假如野兔的数量会无限制的增长,会有什么现象?学生:1).野兔多时,吃野兔的狼数量也随着增多。2).狼的数量增多了又使野兔的数量减少。

3).野兔和狼都以牧草为食,他们共同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所以野兔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教师: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

(板书:1.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教师: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相对稳定,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理解并记忆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师:通过对资料3的分析,你认为蚂蚁“侵食”金合欢,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学生:没有,从存活率和生长的高度来看,没有害。

教师:蚂蚁是我们不喜欢的动物,但它对金合欢的生长有益,老鼠是猫头鹰的食物,科学家还可以用小白鼠做实验。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我们看似有害的动物呢?

学生:这些动物有对我们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但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他们,每种动物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保护这些动物。教师:从上述资料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学生:不应该随意灭杀某种动物;每种动物的数量种类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动物的存在意义。

教师:生物圈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我们应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力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自主探究二

教师:用5分钟的时间阅读62-63页内容,试着阐述动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阐述。

教师:出示食物链: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和氧气,动物以植物的有机物为食,在动物体内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释放的能量供自身利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重返自然界又被植物利用,同时动物的粪便、动植物的遗体又被分解者分解,形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等又重返自然界再被植物利用。教师:动物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师:如果没有动物,这个循环过程可能不能正常进行或进行的比较缓慢。(板书: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自主探究三

教师:3分钟看63-64页内容总结动物在植物的生殖和分布方面的作用。举例说出如果某些动物过多会对植物造成什么危害。学生:传粉和传播种子。(板书:传粉和传播种子)

教师:以上我们所学都是动物对我们人类有益的一面,有没有有害的一面?学生:蝗灾和蚜虫灾

教师:课件展示蝗虫受灾前中后图片和蚜虫灾图片。

三:课后延伸:动物与仿生(蝴蝶与飞机、萤火虫和荧光灯等)

四、达标检测

让学生做能力培养39页习题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生:学生总结

师:本节通过对生物界中动物作用的分析,不难看出,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互相影响和制约的整体,人类为美食或为财,大量捕捉动物,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就会自食其果。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免费的午餐。人人都是生态保护的受益者,也应该是生态保护的买单人,为了生物圈,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吧!

五、布置作业会口述动物是怎样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2.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三、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1.传粉2.传种

四、某种动物数量过大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

九、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自主体验引领拓展激活思维合作探究知情统一布置作业反馈练习总结提升投身实践目标强化画龙点睛

十、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来认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师应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我想在教学中有以下几个优点:

1、情境导入,创设良好的学习开端。

2、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能基本掌握本节内容、3、课外延伸部分设计的还可以。

4、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总结如下:课件的设计页码过多,应该再精炼。课件应该起到的是点睛辅助的作用。学生为主题发挥的不是很充分,教师放手稍显不够。

对于教材分析不够,某些概念讲解不够细致,应该在解决教材的基础上再学习其他内容。4.另外在语言的组织上不够严密。应该再改进。

第4篇7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双井中学雷艳红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的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内容。本节内容的教学与前两册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一脉相承,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并非与人类的生活无关;也为第六单元中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打下基础。所以,教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即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本章内容对于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根据初二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的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模式是缺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过渡的经验,对资料的分析尚不够深入,不能主动透彻的去分析和总结现有的资料。但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上着手,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引用资料、图片,结合运用多媒体,多联系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1/7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形成爱护大自然,保护动物,认同各种动物都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2、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成员的观点。

【教学难点】

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学会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内容

导入课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课时

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图片,积极近生活,创设引入本章学习的主题——《动物在动脑,思考问题,讨论后自由情景,调动学自然界中作用》。发言。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

和学生共同完成讨论题

1.通过对以上小故事的分析,你认

2/7

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动物在生

态平学生分组讨论61-62页的资料分析并完成62页的四个讨论题,派代表积极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

1、害虫越来越多。以组为单位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衡中的重要作用什么?2.你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为什么?3.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你认为蚂蚁“侵食”xx,对xx的生长有害吗?

4.你从上述资料中得到哪些启示?小结: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

3/7

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这是一种相对平衡,又是一种动态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引导学生思考:

1、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的有机物,是怎样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中的?

2、假如没有动物,这一过程会受到影响吗?总结: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出示课件图片

真阅读教材46页的图片和文字想一想:

动物在自然界中还有那些作用?xx总结:

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

4/7

2、野兔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狼的数量的减少.3、没有

4、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总结出第一个作用:在维持生

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的教学气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

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思考: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5/7的能力。

和老师共同总结: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看图片谈自己的感受。师生总结:动物能够帮助植物

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

回顾本节内容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思考等能力。

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小结

练习通过图片观察,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及时巩固及时检测和巩固联系生活常识,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运用,并加强爱护动物的情感教育。

针对本节内容选取习题。老师针对完成课后练习题,并回答学生有问题的习题进行讲解

6/7

认真观看视频并思考:人类应该怎么对待动物?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并运用养成爱护动物的习惯

法制教育视频《人类是如何对待动物的》及情感教只要有爱,人与动物就能和谐相处。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第三十一条【板书设计】: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三、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教学反思】: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