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习俗1、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除夕的习俗2、压岁钱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压岁钱”更为直接纯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红包装上红红的票子,然后分给孩子,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除夕的习俗3、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除夕的'习俗4、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除夕的习俗5、踩岁活动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的习俗6、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除夕的习俗7、开灯睡觉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除夕的习俗8、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除夕的习俗9、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除夕的习俗10、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除夕的习俗11、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除夕的习俗12、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除夕的习俗13、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除夕的习俗14、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民国二十八年,日照县西北有一座大山叫奎山,山中有个小村叫靠山屯,村里只有十来户人家。有一个村民名叫王六根,平日里靠几亩薄地种些玉米、红薯度日。农闲季节,他就会扛上一杆传了三代的土铳,上山去打猎。奎山里边动物不多,只有些狐狸、狗獾、野兔之类的小动物,王六根的枪法不错,每次上山都会有所收获。
这一年大旱,地里收成不好,时近腊月,大雪封山。猎人进不了山,自然也没有肉吃,这不,快过年了,王六根家连像样的年货都没有,只有些萝卜、白菜之类的素菜。王六根蹲在地上吧嗒吧嗒地抽了一袋烟,起身道:“这大过年的,总要让孩子吃顿肉呀!”说完抓起挂在墙上的土铳就往山上走去。他的婆娘在后边喊道:“孩子他爹,这大雪封山了,山上太危险,咱别去了!”王六根已经走出老远了……
傍晚时分,王六根终于回来了。他拍了拍身上的雪,将一只半大狐狸扔到婆娘身边,说:“雪太大了,连只兔子都不见,就在一个山洞中发现了这个家伙,生一把火,将这牲畜褪褪毛。过年了,总要让孩子们吃顿肉!”婆娘依言忙活去了。
王六根刚脱鞋上炕,忽然听到外边传来叫门的'声音。这大年三十的,都各自在家守岁,谁会来呢?王六根让婆娘去开门。婆娘胆小,不敢。王六根骂了一声,就下了炕,走到大门口,问:“外边是谁呀?不在家过年,这时候来干什么?”外边一个女声回答:“六根,开开门,我是你二姨。”
王六根的二姨在后山王家顶子,离此有好几里路。她此刻冒着大雪前来,肯定有急事。王六根忙打开了门,借着月光一看,来人正是他二姨。她手里还牵着一头毛驴。王六根问她出了啥事。二姨也不做声,径直进了院,将毛驴的缰绳递给王六根,王六根忙给她拴在院子里的一棵枣树上。
王六根把二姨请到伙房,让她脱鞋上了炕,正要问她出了啥事,这时,王六根的婆娘已经把狐狸肉做好,端上炕桌,说:“二姨,你来得正巧,六根刚上山打了一只狐狸,我用大料炖了,你快尝尝!”二姨瞪着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狐狸肉,忽然间张口大哭起来:“我的儿呀,你死得好惨呀,我的儿呀……”王六根一听这话,心里先是有些莫名其妙,因为他二姨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接着又心里恼火,为啥?原来,鲁西南一带有个规矩,那就是有再大的伤心事,大年三十那天晚上也不许哭,否则一年都会走霉运,更何况二姨还是在自己家,而且凄惨的哭声在这年三十的晚上,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因为是自己的亲姨,王六根压住火,开始劝说二姨,问她究竟出了啥事。二姨却只是一个劲儿地哭,不听劝。王六根心中的怒火腾地一下就上来了,高声喝道:“二姨,这大过年的,人人都图个吉祥,你却到我家找晦气,实在是太无礼了。你如果还哭,那请出去!”
二姨却不管那一套,继续哭天嚎地。王六根实在忍不住了,拉着二姨的衣服就往外拖,他感觉自己已经将一个毛茸茸的什么东西推出了屋子,但是低头一看,二姨却是倒在炕上,人事不省。
除夕之夜,我们吃完了热腾腾的饺子。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广告的时候,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神奇的故事,叫"除夕的来历"。
从前,有一个村子,村子的后山有一只害人的怪兽叫"夕"。每到除夕之夜它就会下山害人,"老妈,夕阳在天上,咋会长在山上害人呢?"我说,妈妈说:"‘夕’是指一只怪兽,不是夕阳。"我说:"哦,知道了。"然后妈妈就接着讲故事了。有一年除夕夜里,人们都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这个村子到城里去避难,这时,来了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说:"光害怕自己被‘夕’吃掉,还不如齐心协力吧‘夕’赶走。夕最害怕火光和响声。"大家听完后,纷纷在家里摆了一些青竹,然后点燃,青竹噼里啪啦的响着,"夕"果然被吓跑了。从此,人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啊!中国传统文化真是光辉灿烂,我们做为祖国的下一代,应该把我们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传古时候有个可怕的怪兽名字叫夕,平时隐居深山,但是每到腊月三十那天,他就会跑出来,到附近村子里吃牲口、吃人。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顶用。年年岁岁,牲口被夕吃没了,人也逐渐稀少了。后来老百姓忍无可忍,只好去求灶王爷。
灶王爷深知夕的厉害,自忖不是夕的对手,于是决定借腊月二十三回天宫述职的机会上天庭搬兵。可是玉皇大帝本着多一事少一事的态度不愿意管这件事,旁边的诸路神仙也都犯懒不愿意抻头。灶王爷就设法讨好玉帝,因为身上也没带礼物,只有随身带的几个糖瓜(我们都知道灶王爷最爱吃糖瓜),就拿出来给玉帝吃,说是人间特产。你别看玉帝整天山珍海味的,这么原生态民俗的小吃他还真没吃过,结果一吃就把牙给粘住了。玉皇这个急呀,想着赶紧吧牙上的糖瓜弄下来咽下去。灶王爷趁这个时候跟玉帝说搬兵的事,玉帝这时候哪有心情管这个事呀,也不管灶王说什么,一概点头。你想他牙被粘住说不出来话呀。
他点头那意思就是你说什么都好,赶紧把这玩意给我弄下来是真的。灶王爷一看玉帝点头了,赶紧给玉帝端了杯热茶,趁机问:“您既然答应派兵了,那您看派谁去呀?”玉帝喝了热茶,把糖瓜泡软了,总算张开了嘴,一张嘴头一句话就是说:“黏呀!好黏呀!”旁边那些神仙正害怕玉帝点自己出这趟差呢,一听这句话,又拿犯坏的,就趁机抓住话头说:“玉帝有旨,派年随灶王一同下界除夕。”
敢情天宫里还真有个叫年的.。这年是谁呀,乃是神农的小儿子。灶王爷一看,还是个小娃娃呢,这怎么打得过怪兽呀。小孩不高兴了,说你还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是骡子是马咱拉出来溜溜。灶王爷也没办法,奉旨只好带着年回人间。临走,这年还带了两件玩具,一块红绸子、一个竹筒。
三十晚上,夕又来捣乱了,年和夕展开了一场大战,年就拿出红绸子和竹筒。原来这不是一般的红绸子和竹筒。年在天上的时候和托塔李天王的儿子哪吒三太子是好朋友,这两件法宝就是从哪吒那里借来的,红绸子是哪吒的混天绫,竹筒是火尖枪变化而成,能够喷火。年用这两件法宝把夕赶跑了。
为了防止自己走后,夕再来作恶,年把红绸子剪成许多小条分给大家帖在大门上。又教百姓们做爆竹,点燃后跟喷火竹筒一模一样。从此夕被吓得再也不敢到村子里来了。为了纪念这件事,百姓们把腊月三十这一天叫除夕,就是把夕除掉了的意思,而把正月初一叫年。渐渐地,民间有了过年的风俗。每年腊月三十,家家门上贴红绫,后来变成贴春联,另外还要放爆竹、穿新衣服庆祝。过年民俗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除夕那一天就要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除夕守岁的小故事
古人认为除夕这一天是一个人长一岁的界日(指虚岁),而这个晚上又是旧岁已过、新年到来的一夜。人们举家欢庆,彻夜不眠,围坐守岁,辞旧迎新,以求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这一习俗即谓除夕“守岁”。
关于守岁,有一个遥远的传说: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个被称为“祟”的小妖怪,它长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却是雪白的。每年春节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间害人,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
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过的小孩就会生病,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整夜说胡话,等到十几天高烧退去后,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
所以,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家长们都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灯,陪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叫做“守祟”。
后来,人们觉得说“祟”这个怪物有些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于是人们就慢慢改“守祟”为现在所说的“守岁”了。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即“春晚”)的兴起等,使除夕之夜过得更开心、更热闹。
延伸:大年三十习俗有哪些?除夕夜的习俗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几年没有三十,只有二十九),中国历史故事网全体同仁,恭祝大家节日快乐!猴年大吉!
除夕,汉族传统节日。指阴历十二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这一天有许多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如包饺子,吃年夜饭,烧金纸、放爆竹等。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春节的高潮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的民俗内容主要围绕的是“合家欢聚”,这也正是中国人为什么把大年三十看得那么重要的原因之一。
大年三十贴春联
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对于每家每户来说,别的门饰可以忽略不计,但一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喜洋洋的'春联,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也预示着来年的好兆头。
大年三十包饺子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中国的传统,大年三十这天一定要吃饺子,所以家家户户都会早起包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花生或其他果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大年三十点灯笼
大年三十都要在家门前挂上红彤彤的灯笼,春节期间都要彻夜通明。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不能关灯,这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大年三十吃年夜饭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也是合家团圆的一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每家每户的年夜饭都置办得非常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
大年三十看春晚
全家团圆最少不了的就是收看每年一次的春节晚会,春节晚会已经逐渐成为大年三十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全家老小聚集在电视前收看春节晚会,这种喜乐融融的氛围可是任何节日都难以比拟的。
大年三十烧鞭炮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是迎接未来一年新的开始,大年三十晚跨年的那一刻就会响起“隆隆”的鞭炮声,预示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红红火火。
很久很久以前,在过大年的一天晚上,有一个怪物出现在人间,人们都害怕极了。
这个怪物在人间兴风作浪,搅的人们不得安宁。有个村民说:“我们去求求灶王爷,让他去天上找个神仙打败夕。”村民们异口同声的说:“好,就这么办。”
于是,人们找到了灶王爷,求他去天上找个神仙治服夕,灶王爷听后,腾云驾雾到天上求助天帝帮忙。
到天帝那里,他把人间的事情从头到尾的`叙述了一遍,天帝听后,立即派了个小仙童叫年,让年随灶王爷下凡除怪。
下凡后,年找到夕说:“怪物还不跪地求饶。”
夕听后哈哈大笑说:“你个小毛孩还想让我跪地求饶太可笑了。”
年拿出红段子向夕挥去,夕见情况不妙就趴在地上装死。年见夕已死,便高兴地蹦来跳去。夕见年已中计,就趁年跳到自己嘴边时张开嘴巴想吃掉年,幸亏年的动作敏捷闪开了夕的嘴巴。年见身旁有一堆竹子,便施法让竹子燃烧起来“噼噼啪啪——”的声音把夕吓得跑了起来。于是,人们点了一把火把惊惶失措的夕烧死了。
年临走前,把人们的房门上都贴上了红色的纸条上写着吉祥的话语,代表治服夕用的红缎子,从此就有了春联。而且人们每年都会在除掉夕那一夜放爆竹来驱赶夕,并把这一晚称做除夕夜。
守岁简介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受中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
守岁由来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早在西晋周处的《风土志》中便见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相传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过,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传说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我和妈妈一起读了三种版本的年除夕的故事,故事中讲述了腊月最后一天为什麽叫除夕?正月初一为什麽叫年?而人们过年时为什麽要穿新衣服?为什麽在门上贴对联?又为什麽要燃放鞭炮呢?下面还是让我把这三种版本的年的故事一一讲给大家听吧。
第一种版本——《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孤独的怪兽叫年。他是寒冬里孤独感慢慢聚积而成的一个怪兽,他住在高高的山上,每到寒冬里最冷的那一天,他就会感到更加孤独,而且还特别生气。于是,他就从山上冲下来去吓唬那些落单的人。后来,大家都会在那一天聚在一起,放鞭炮,挂年画,穿火红的衣服,做满桌的菜,热热闹闹地一起过年,“年”再也不敢出现了。一年又一年,许多人甚至忘了“年”这个怪兽。过年是热闹的,可是总会有孤独的人被“年”吞掉。其实,要从“年”的'手中逃脱很容易,只要你穿上红色的衣服,忘记所有不开心的事,打电话告诉所有你认识的人,祝他们新年好。还有一位也别忘了,问候“年”新年好,于是,“年”也不好意思了,脸越来越红,变呀变,变成了一个可爱的新“年”了。
《年》的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我们过年时一定要穿上爸爸妈妈买得新衣服,向老师、亲人、伙伴和“年”送上祝福,过一个开心、红火的新年。
第二种版本——《年除夕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世间出现了一个叫夕的怪兽。夕平时躺在洞穴里睡大觉,一到阴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就跑出来找吃的,到处行凶作恶。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顶用。年年岁岁,牲口被夕吃没了,人也逐渐稀少了。后来,人们想了一个办法,,腊月二十三这天,请灶王爷去天上求玉帝派神仙到人间来除夕。玉帝听说后把除夕的事交给了神农办理,神农派最小的儿子年拿着红绫和竹筒,就在腊月的最后一天跟着灶王爷来到人间。
太阳落山后,正当夕又要行凶作恶的时候,年用红绫和竹筒打败了夕。村里的人们把想要逃走的夕紧紧围住,拿着红绫、竹竿、赶牛鞭一齐向夕打来,当火红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夕被年和人们除掉了。从此,人们为了庆祝腊月最后一天晚上除掉夕得胜利,就把这一夜叫年除夕,把正月初一叫做年。家家挂红绫、爆竹筒、甩响鞭,到后来,演变成为现在的贴对联和放鞭炮。年除夕的故事讲完了,我认为年很勇敢,他打败了凶恶的夕,让老百姓过了个平安、快乐的新年。
第三种版本——《年除夕》
传说,古代的时候有个可怕的怪兽名字叫夕。平时夕生活在海底,但是每到腊月三十那天,他就会跑上岸,到附近村子里吃牲口,有的时候还吃人呢。村子里的百姓为了对付它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成功。后来,村子里年纪最大的老爷爷想出了一个办法,请灶王爷帮忙。可是灶王爷根本不是夕的对手,他为了救百姓们就上天找本领大的神仙来帮忙。神农氏听灶王爷说了此事,派自己的儿子年拿着红绫布和喷火花竹筒两件法宝,跟灶王爷去人间为民除害。三十晚上,夕又来捣乱了,年和夕展开了一场大战,年用红绫布和喷火花竹筒把夕赶跑了。为了防止年走后,夕再来作恶,年把红绫布剪成许多小条分给大家帖在大门上。又教百姓们做爆竹,点燃后跟喷火花竹筒一模一样。从此夕被吓得逃到海底,再也不敢到村子里来了。为了纪念这件事,百姓们把腊月三十这一天叫除夕,而把正月初一叫年,渐渐地,民间有了过年的风俗。每年腊月三十,家家门上贴红绫,后来变成贴对联,另外还要放爆竹、穿新衣服庆祝呢。过年民俗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三种版本的年除夕的故事讲完了,我最喜欢第一种版本《年》。因为只要我们生活的开心,并主动问候“年”,他就会和我们友好相处,变成一个红红的、可爱的新“年”了。相信你们读完这三种版本,会轻松回答出我在开头提问的几个问题了。
“一年之季在于春。”春节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古老最隆重,在人们心目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每逢春节来临,那些在异乡学习、工作、生活的人们,总要千方百计、不辞辛苦地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叙亲情。春节如此重要,其习俗也丰富多彩。贴春联,吃团圆饭,放爆竹,拜年,舞龙灯……其中,守岁的习俗在除夕之夜最为盛行。大年三十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家人们常常通宵达旦地围坐在一起,谈笑玩乐,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然而,在南北朝时期,人们除了守岁之外,还有一种乞如愿的习俗。他们把一个布做的小人,扔在灰土堆中,举着棍子痛打。一边打一边呼唤:“如愿、如愿……”谁打得最卖力,谁在新的一年里就能事事如愿。
这个有趣的风俗起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今湖南湖北省)有位商人名叫欧明。他经常乘船到各地做买卖。每逢他的船经过彭泽湖时,他都要把随身带的一些果品糕饼、酒肉烟茶之类的食品扔进湖里,再烧上几柱香,算是给彭泽湖的湖神献祭求神保佑他平安。由于他每次路过,都恭恭敬敬地祭祀一番,使得彭泽湖的湖神青洪君大为感动。有一次,青洪君到了湖面上,他先是对欧明夸赞了一通,然后问他有什么愿望。欧明当即回答:“但求如愿。”青洪君点头答应了,便命令手下的小神带上来一个婢女交给欧明,说:“这就是如愿,她能帮你做到你想做的一切事情。”欧明一看,有些惊讶。他没想到自己随口回答的`“如愿”竟是青洪君婢女的名字,心下也挺欢喜。他高高兴兴地把如愿领回家中。如愿这姑娘,又聪明又能干,凡是欧明吩咐她做的事情,她都完成得十分出色,欧明对她也很满意。有一年大年三十,如愿不知何故起床比平时晚了许多。欧明很不高兴,训斥了她几句,并按家法打了她几下。如愿觉得十分委屈,一气之下跑到后院的灰堆里不见了。欧明见如愿往灰堆里一钻就不见了,又懊恼又气愤。他举着手杖一边敲打灰堆一边呼唤:“如愿、如愿……”
后来,这个离奇的神话故事,就成了一种风俗,表达了人们祈求万事如愿的美好愿望。盛唐时,除夕乞如愿的习俗最为盛行,到了现在,这种习俗渐渐失传,成为一个传说故事。
今天是大年三十啦,小熊村庄里到处张灯结彩,可漂亮了!我们去狐狸家参观一下吧!
在狐狸家中,狐狸妈妈正张罗着全家的年夜饭,狐狸爸爸在用短信向亲朋好友送去最真诚的新年问候。三只可爱调皮的小狐狸可忙着呢,狐狸大哥挂着两个又红又大的灯笼,二哥正在贴着春联,一边贴一边念叨着:“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狐狸小弟呢?他可比大伙都要忙呢!一会儿帮大哥挂灯笼,一会儿帮二哥贴春联,空下来的时候还悄悄溜进厨房,趁妈妈不注意,偷一小块菜放进嘴里慢慢品尝。这时,大哥挂完了灯笼,二哥贴完了春联,厨房里也隐隐飘出来一些香气。三兄弟便每隔一会儿就去厨房“骚扰”一下妈妈,顺便抓些菜尝尝,烫得小嘴儿哇哇直叫。就在他们苦苦等待开饭之际,狐狸妈妈忽然叫道:“开饭喽,同志们快请入座。”小狐狸们一听,全身的血液都好像呼地沸腾起来了,他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餐桌,妈妈笑着命令道:“谁的小手最干净,谁才有资格品尝我的美味佳肴哦。”三只小狐狸只好将已经流到嘴边的口水硬生生地咽下去,乖乖地去洗了手,把小手争着拿给妈妈看:“妈妈妈妈,我的`手最干净!”妈妈笑着说:“好,好,都有得吃,都有份。”狐狸们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风卷云残般消灭了桌上的美食。
小狐狸的肚子都已经吃得圆滚滚的了,便各自抱着一大堆礼花跑到门口。狐狸爸爸因为不放心,追了出去:“孩子们,要注意安全呀!”大哥点燃了一个“大木桶”,呵,“大木桶”居然发射出漫天的彩条,天空中顿时下起了五彩缤纷的“彩带雨”,小狐狸们兴奋地在“雨”中跳起了舞。接着,他们又放了“宝塔”、“火炬”、“飞碟”……这些礼花一个比一个漂亮。这时,妈妈的声音从房间里传来:“孩子们,春节联欢晚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想看不?”小狐狸们一边飞奔,一边回答:“等等我们,我们马上就来。”晚会开始了,狐狸家中时时传来欢笑声和鼓掌声……
“5.4.3……”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里,三只可爱的狐狸兄弟将会健康、快乐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