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精选4篇)

发布人:其他 发布时间:2023-11-15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篇1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讲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出息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围绕“善劝”与“论议”展开。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今天,它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文学素养的极好教材。

【学生分析】

十三、四岁的七年级学生,平时爱听故事,看电视剧,看小说,而且《三国演义》又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因此,他们对其中的人物或多或少已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深刻、全面,学习本文必需引导他们学会从读中悟,从悟中得以加深了解。

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诵读、欣赏和口头表达能力。基于此,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考虑者、探索者。

【设计理念】

充沛尊重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遵守语文学习的规律,全过程引导学生读、悟、赏,一切从学情动身,制定、调整教学战略。教师只起组织、协助、引导、监督的作用,体现语文教学新的理念: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自主性、互动性的特点,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使学生获得真知,终生受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能初步翻译简单的文言句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善于劝说他人和虚心接纳他人意见的美德。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曲)。谁能说说自身的感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听了歌曲,我感觉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们豪迈的壮志,为天下的百姓没有过上好日子而流泪。

生:听了歌曲“火烧赤壁”那扣人心弦的局面,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师:看来,这首歌曲已经深深地拨动了同学们的心弦。谁能说说《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大致内容?

生:《三国演义》所叙的故事是曹操、刘备、孙权为了谋求一统天下,展开你争我夺的斗争,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峙的局面。

师:(导入新课)刚才这位同学向我们介绍了《三国演义》这部书,大家都知道它是明清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很大,的确是一部好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本书中的孙权、吕蒙、鲁肃三人故事的文章,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他们,了解《三国演义》。

师: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介文章出处《资冶通鉴》和主编司马光。

生:《资冶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篡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朗读一遍课文,在读的时候,要把准感情基调,体会语感,要读好孙权的语重心长、吕蒙进步后的自豪感。

生:(集体朗读)。

师:谁愿意给大家诵读课文。

生:(站起来,诵读课文。)

师:还有谁想读,站起来为大家读。

生:(纷纷举手,争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习诵读,读时要掌握人物对话的表情、做到语言流畅。

生:自由诵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好,你们真的很棒。

师:请四位同学站起来,分角色诵读课文。

生:(角色分工:孙权、吕蒙、鲁肃、叙述者4人。)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评议这四位同学的分角色诵读的效果。

生:我的看法是:扮演孙权的那位同学在诵读过程中停顿不当。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正确的'停顿应该是,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还把邪(yé)读成邪(xí)

生:我的看法是:这四位角色扮演者的诵读语速过快。

生:我的看法是:这四位角色扮演者重音掌握不准。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一句中的“事”字应该读重音。

师:同学们刚才对这四位角色扮演者的诵读进行评议,老师也觉得你们的评价是正确的。

三、悟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多,有了问题后,你可以举手,也可以写成纸条交给老师。

(学生独立默读,考虑。教师巡视。)

生:老师,“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男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生:老师,“孰若孤?”这句是什么意思?

师:好,谁来帮她解答,让大家一起分享。

生:“孰若孤?”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谁能够比得上我呢?

生:不对,我想应该是这样:谁比得上我呢?这是我的理解。

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哪个意见更正确啊?

众学生:后一种意见更正确。

师:对,我也赞同后一种意见。

生:老师,“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中的“孤”“治经”、“博士”“邪”是什么意思?“涉猎”、“见往事”又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他解答这些问题呢?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中“孤”的意思是“我”“治经”的意思是:研究,“博士”的意思是: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整句的意思是: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涉猎”的意思是: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见往事”意思是:认清事情,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师:同学们很不错,陆陆续续提出了这么多不理解的词句,说明大家已经开动了脑筋。好,哪位同学能为大家复述课文。请哪位男同学?

生:(站起来复述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复述课文内容效果如何?

众学生:很好,语言流畅,复述到位。

师:同学们,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就必需认真考虑,提出问题。问题越多,说明学习就有效果……又有同学举手了,请那位女同学提问。

生:孙权、吕蒙、鲁肃三人各有什么特点?

生:从文中可以看出,孙权博学多识、善于劝他人学习。吕蒙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习进步很快。鲁肃器重人才,保护人才,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师:大家同意她的说法吗?

众学生:同意。

生: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师: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众生大笑)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让大家一起分享。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篇2

师: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我想个办法?

生:愿意。

师:是这样的,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其实,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生: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一: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生: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

(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导学达标

二: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这节课老师还准备了最好的奖品,将给课堂上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可不要错过机会哦!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

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但当涉猎”怎样解释?

师:谁来帮他解决?

生:只是应当博览群书。但,只。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怎样是什么意思?

生: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辞,推托。以,用。这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生: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而别?

生:鲁肃佩服吕蒙的才略。

……

师:刚才老师还让同学们把你最欣赏的字词句划出来,我们共同欣赏,谁先来说说?

生:“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师:你能不能读出孙权的这种坚决的语气?来读读看!(生读)读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生@:那为什么不让他“治经为博士”呢?那样岂不更好?

生:因为吕蒙,他是一员大将,读书不是他的主要任务。

生@:那他学识渊博岂不更好?

生:因为它原来才疏学浅,学好那是不可能的。

生@:那这样严格要求他,岂不更好?

师:同学们,韩维哲同学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下再争论好吗?

生:“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师:你赏析得非常好,能不能语重心长的读一读?(生读),读得非常好!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师:你能不能读出鲁肃的这种吃惊的语气,来,试一试!

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师:那你再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吕蒙的这份自豪?试试看!

生:“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师:这点发现非常了不起!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编课本剧,体验感悟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师:通过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生:我演的是孙权,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严肃的,同时他对吕蒙也是非常关心的,对他寄予厚望。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生:我觉得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生:我觉的吕蒙身为一员大将,能听从首领的规劝,努力读书,并才略大长,这种学习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打好文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

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生:多读点历史书,了解历史,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生:可以先给他讲讲吕蒙的故事。

生:老师,你让我们背课文的时候,不是你自己先背下来吗?你让我们读书,你自己不是也在读书吗?你也可以像孙权一样,用现身的.说法来教育他好好学习。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师:你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一定会采纳。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评议总结、积累巩固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愿不愿意也听听老师的意见?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实老师的总结也是受同学们发言的启发。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为读书教育。与此同时可作适当的板书)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还要把它积累下来,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下面利用最快的时间把这篇短文背下来,看谁记的最快?开始!

(5分钟后检查,时间允许,可指名背,时间不允许,可集体齐背)

师:一节课很快下来了,根据这节课的表现,大家看看我应该把奖品送给谁?(学生们自己推选出很多人选),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我也不知道把奖品送给谁了?就送给大家吧!猜猜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什么奖品?(出示带有书和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的幻灯片)

老师就把这书连同这些名言警句一块送给同学们,(学生齐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篇3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

孙权劝学读后感

孙权劝学翻译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篇4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属于名人单元,本文用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讲述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学习的文言短片故事,全文共119个字,全文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推进故事发展。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教学创意:

趣学文言故事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景和学生朗读相结合的方式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吕蒙、《资治通鉴》的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文意。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口吻,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新课

由金文篆体字劝字激情导入,请学生看字体会劝说应该有什么特点:生说:有2口、2人,还要使力,

师说:今天我们就走进有关劝说的小文章,《孙权劝学》。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美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1、学生按要求大声诵读课文。

2、请一位学生示范朗读,学生评价。

3、师生归纳本文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字音。(邪,更,卿,孰)教师黑板板书字音。

4、划分节奏指导:

师:当我们走进文言文除要读准字音外,还应该读准节奏,请一位学生先读,其余学生评价。

生:(仔细听读,查找节奏)

师:全文有2句的节奏犹为注意,看PPT教师指导朗读。

生:(试着自读、齐读)

5、学生齐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二)译美文

师: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刚才的的朗读和大家的预习,我们对文本的内容有所熟悉。开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疏通文本的文意,要求:(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全班交流)。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是感叹句还是反问句?

生:当涂的“当”和但当的“当”在文中意思是否一样?

生:“卿言多务,孰若孤?”这句中“孰”是什么意思?

生:“遂”字怎么解释?

(同学们讨论交流理解字词,教师穿插文言文翻译方法,充分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翻译)

(三)体会文言文语言魅力、评析人物

师:疏通文义后我们回归文本的“劝”字,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句子,孙权在最初是如何劝说吕蒙的?其口吻、语气如何?

生:找出语句齐读。

生:“不可不学”读出孙权命令、严厉的语气。

师:(PPT补出)吕蒙当时身为东吴大将自身情况(每每上奏朝廷之事只能口述不能文书)

师:换位你是孙权看到此时的吕蒙你会如何?

生:劝说学习,必须学习。

师:在读这部分还能读出孙权如何对待部下?

生:“卿经当涂掌事”的“卿”读出和蔼、关心。

师:对的此时孙权劝说吕蒙是—————严中有爱。

师:吕蒙听劝去学习了吗?

生:没有,“蒙辞以军中多务”。

师:做为君主的孙权当时反映如何?从文辞中找出。

生:(找出、读出)“岂”、“邪”字看出孙权生气了。

师:(补出PPT)比较阅读,“岂”、“邪”在句中作用。

师:我们通过孙权的.语言描写看到君主生气、发怒,那劝学这件事就此作罢了吗?

生:(读出原文,体会语气)

师:通过孙权两次劝说吕蒙学习,最终结果成功了吗?

生:(读出原句)

师:文本中只写了孙权劝说吕蒙的话语,却没有写出吕蒙的对话,根据PPT展示当时吕蒙的答语,同桌穿越历史演绎对话,感悟孙权劝说艺术。

生:(活跃参与,展示)

师:文本中孙权劝学是成功的,那吕蒙学的如何?

生:(找出鲁肃和吕蒙的对话)

师:穿针引线。对比先前吕蒙、现在吕蒙,解析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师:文本通过鲁肃的反映和吕蒙自豪感不难发现吕蒙学有所成,穿越历史师生共同演绎对话体会文言语句中对话美。

师:通过刚才的文本解读,我们知道孙权劝学有方、吕蒙学习有成,这都感谢一本书司马迁的《资治通鉴》。(师补出PPT)

师:就《资治通鉴》的理解那个字最有发现、借鉴之处?

生:“鉴”。

师:后来也有众多名人从《资治通鉴》这本书里借鉴到许多知识。(PPT展示),而做为学生的我们也应该多读《资治通鉴》。(PPT展示)

三、文本拓写、写出感想

师:同学们静下心思考,拿起笔从《资治通鉴》小故事《孙权劝学》三个人对话中能借鉴到什么?(师PPT展示)

生:埋头书写

师:当老师在备课时也写了几句PPT展示。

生:齐读

四、教师小结

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劝说的艺术有了深入的认识,对读书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理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一定会让老师刮目相待。

五、作业

1、熟读课文,直至背诵课文

2、摘抄课文中的成语、语句

3、以吕蒙的口吻改编一篇小记叙文

六、板书

4、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有方

>鉴(劝说艺术、学习重要性)

学——有成

七、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朗读方法,结合注释翻译文言文。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本节课使用古体字(劝)导入新课,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全篇文本采用激趣式对话教育方式授课,学生兴趣浓厚,知识点的补充教学穿针引线在整堂课当中,教学模式不死板;本课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书写环节,充分让学生理解本文主题。

不足之处: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但没有顾及全体学生,在评价学生时用语中缺乏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