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文天祥教学设计(精选4篇)

发布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4-01-17

第1篇1

《文天祥千秋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本写作特点;

2.正确评价英雄的人生选择,体味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正气歌》导入课文。

二、相关常识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考取进士第一名。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进逼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做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被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7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27卷。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字词,初知文意。2.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文天祥的印象。(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3.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这篇文章是作者的“出山之作”。文章通过史料及想象刻画出文天祥的高大形象,格调大气而深沉。

第一部分为引子,通过写对文天祥的评价引出下文;第二部分写元人对文天祥的几次劝降,表现文天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机智勇敢的品性;

第三部分重点叙述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过程。

四、研读讨论

1.作者对文天祥高度肯定,因为他面对元人的威逼利诱面色不改。那么既然他不愿归降元人,有人劝他死他又没有死,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2.文天祥的“使命”是什么?

明确:他的“使命”指的是复宋和创作《正气歌》。看过他的《指南录》就知道他曾经试过要逃,但最终又被抓,他活下来无非就是想找机会逃出去,完成复宋的使命。创作《正气歌》是其历史使命,无法复宋,却留下了一腔正气在人间,激励后人。

3.学生讨论:如果你是文天祥,在那样的处境下你会怎么做?4.课文特色。

“小说、诗歌、政论”的三结合。(1)丰富的想象

历史题材的散文要写得生动,除了翔实的史料之外,还离不开丰富的想象。作者在充分参考史料的基础上,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如第二部分写文天祥与几位劝降者的对话,既使行文生动,又表现出文天祥的忠贞;第三部分描写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过程,写牢狱情景,写室外天色,写天祥思索,使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丰富的想象补充了史料的不足,增加了生动的细节,使文章更加摇曳多姿,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真切的抒情

本文激情洋溢,感人至深。开篇就充满感情:“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760岁。”这样以直接抒情开头,开篇就能吸引住读者,也令读者“怦然心跳”。有时候,作者采取间接抒情,把感情融入写景、叙事之中,如:“室外,滂沱大雨裂天而下,夹杂着摧枯拉朽的电闪雷鸣,天空大地似乎将要崩裂交合了。天祥屹立不动,身形俨如一尊山岳!”这些抒情语句具有强烈的感染性,读后令人深思,令人振奋。

(3)精当的议论说理不必长篇大论,只需点到为止,这才耐人寻味,恰到好处。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往往忍不住自己也“掺入”进历史事件中来,以当代人的视角发几句议论。如第一部分写到文天祥自杀不成,作者说,“打量历史,我们只能作这般理解──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写到文天祥不理会留梦炎的劝降,作者又忍不住发表议论说,“真的,你让葵藿如何与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而且,作者还常常借题发挥,调侃揶揄一下现代人的弊病:“留梦炎之流的后人对乃祖的投降哲学又有发挥,最形象、最直白的是‘有奶便是娘’。”这些议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加了文章容量。

有人把卞毓方的文章称为“大散文”,卞毓方认为所谓的“大”,“主要是指一种眼光,一种气质,一种神韵,它是渗透在骨子里的”。这篇文章,叙事、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作者激情洋溢,思想深刻,可以说是“大散文”的典范。

五、作业设计

课后阅读文天祥《正气歌》。附:板书设计

文天祥千秋祭

卞毓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小说、诗歌、政论”的三结合──“大散文”

第3篇2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末年,在蒙古军队的打击下,面临着亡国的威胁,文天祥毅然肩负起抗元重任,号召四方英雄豪杰起兵,下定决心抗元到底。由于势单力孤结果被元军俘获。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劝降,文天祥不为所动,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最后为国捐躯。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就是说,“义”高于一切。为了“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为了“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黄花冈起义时,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被俘,从容就义。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冲锋在前,弹尽力竭,后被俘,英勇牺牲。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在今天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的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项羽为有愧于山东父老自刎于乌江之畔,宁肯站着死也不肯跪着死

稽康为义决然与山巨源绝交,并留下了最后一曲广陵散。在民族大义与气节面前,他们舍生取义,成为一代代不朽的佳话,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了气节,将永世受到人们的敬仰.但是人死如灯灭,他们起码保留了自己的浩浩之白。一得一失之间啊!

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的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第4篇3

《正气歌》教案

目标:

1、了解文天祥的有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读诵《正气歌》。

3、了解人体身心合一、互相影响的道理,从而重视身心的修养问题。

一、导语:两千多年前,西汉大文学家枚乘写了一篇赋,名叫《七发》。讲的是楚太子因长期安居深宫、纵欲享乐而导致精神萎靡、郁郁不欢、卧病不起,有一位吴国的客人前往探病,通过音乐、饮食、车马(相当于开宝马、奔驰兜风)、宴游(相当于四处游玩和摆设酒宴)、打猎、观涛(相当于看钱塘江潮)以及推荐有识之士,说了七件事来启发楚太子(《七发》之名即由此而来),最后以“要言妙道”的吸引力使楚太子重新振作,一下子病就好了。有人认为《七发》的主要内容是假托楚太子与吴国客人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论述人生的至高哲理。还有人这是中国最早有关心理治疗的文字记载。我曾经翻过一本书,是一个台湾人写的,里面说,他小的时候,老人告诉他,害怕的时候就背文天祥的《正气歌》,就会不怕了。真的吗?诗歌文章竟然能治病?中考过后,一个学生讲他没来由的害怕,也不是有病,问我怎么办。我就推荐他读《正气歌》。过了一阵子问他,果真不害怕了。也许好的诗文承载着良性信息,可以通过改变人的内部程序——思想,从而医治人的显示屏——人的身心。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正气歌》。

二、介绍文天祥:先问学生对文天祥知道多少,再由教师补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1],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治家。汉族,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生平概况等较详细资料见http://baike.baidu.com/view/5927.htm

三、介绍本诗前面的序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侵沴,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指出:人心充满浩然之气,病不能为害。因为正气在,邪气自退。

四、教师领读《正气歌》,在熟读的基础上,再看后面的解释,并和学生一起研读“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中的十二个人物的英雄事迹。

五、背诵竞赛:反复诵读《正气歌》,看看谁先背过。

六、作业:熟读下文,并背过其中划横线的黑体字。

文天祥从容就义

初八日召天祥至殿中。长揖不拜。左右强之,坚立不为动。极言宋无不道之君,无可吊之民;不幸母老子弱,权臣误国,用舍失宜,北朝用其叛将、叛臣,入其国都,毁其宗社。天祥相宋于再造之时,宋亡矣,天祥当速死,不当久生。

上使谕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天祥曰:“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又使谕之曰:“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天祥对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遂命之退。

明日有奏:“天祥不愿归附,当赐之死。”麦术丁力赞其决,遂可其奏。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节选自《文文山先生全集》附录。胡广(1370—1418),明代大臣。字光大,江西吉水人)

译文: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日,元世祖召唤文天祥到宫殿中。文天祥见了皇帝只拱手作揖而不跪拜。皇帝的侍臣强迫他,他仍然坚定地站立着,不被他们所动摇。他极力述说宋朝没有不循正道的国君,没有需要抚慰的人民;不幸谢太后年老而宋恭帝幼小,掌权的奸臣误害了国家,用人、行政,措施不当,你们元人利用我朝的叛将、叛臣,攻入我朝的国都,毁灭我朝的国家。我文天祥在大宋危急而力图恢复兴盛的时候辅佐宋朝,宋朝灭亡了,我文天祥应当尽快就死,不应长久苟且偷生。

元世祖派人告诉他说:“你用侍奉宋朝的忠心来侍奉我,就任用你当中书省宰相。”文天祥说:“我文天祥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灭亡了,只能死,不能偷生,希望一死就够了。”元世祖又派人告诉他说:“你不做宰相,就做枢密使。”文天祥回答说:“除了一死以外,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元世祖就命令他退下。

第二天有大臣上奏说:“文天祥不愿意归顺服从,应当赐他死刑。”参知政事麦术丁极力赞成这个判决,元世祖就批准他们的奏议。

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表白,挂在衣带中。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区时,气概神色自然,态度从容,观看的人像墙一样团团围住。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做完了。”问市场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两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到达时文天祥却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文天祥》教学设计

文天祥全文原著

文天祥读后感

《文天祥》读后感8篇

文天祥著名诗句

第2篇4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教学用具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古至今,我们国家出现了不少民族英雄,他们身上表现一种不屈于外来强权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你知道他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文天祥。

二、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掌握重点词语。多种形式读写以下重点生字、词语:

脍炙人口、日趋腐朽、被俘、铿锵、关押、刑具、囚室2.通过读课文,你对文天祥有哪些了解?

文天祥是一个具有炽热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人(第1自然段)文天祥是在父亲的教育与影响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第2自然段)

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举兵抗元,最终失败。(第3、4自然段)文天祥拒绝劝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5—8自然段)

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千秋长在,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第9自然段)

(二)自主探究

1.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探究的问题:

(1)你觉得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2)你能找出文中对他的评价吗?2.全班交流自主探究的成果。明确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及学习技巧:(1)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2)每段文中的重点语句。

(二)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问题:

(1)第5、6自然段中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2)第8自然段中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2.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3.全班交流组内合作探究中的疑难问题。明确合作探究问题的答案及学习技巧:

(1)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抓文天祥的语言。

(2)抓他说的两句话:“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引导学生体会出:文天祥面对三年牢狱的折磨,面对沉重的刑具,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凛然正气。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巩固练习题目。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过零丁洋》。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具体事例: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为国捐躯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希望我们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课后习题《文天祥》习题

一、基础题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脍()人口

惊()失措()风而起大义()然

宁死不()

洋洋()意花言()语

()然正气

阴谋()计2.给加点字注音。

脍()炙()人口

铿()锵()

二、综合题

1.文章的开头、中间部分、结尾是什么关系?

2.哪几句话最能体现文天祥的民族气节。()A.“国家有难,„„共同保卫国家。”

B.“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C.“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无可为者。”

三、提高题

1.赏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并答题。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浮沉紧系着祖国的安危。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已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炙

2.脍(kuài)炙(zhÌ)人口

铿锵(kēngqiāng)

二、综合题

1.概括——具体——总结2.B

三、提高题

1.(1)“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因科举而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2)诗中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C

三、提高题

1.永久

光荣

谦虚

富饶

迅速

冷漠。

2.(1)毕业时聆听罗素夫夫人的叮咛,接受了罗素夫夫人赠送的修建铁路的资料。

(2)外国学生嘲笑中国落后贫穷,詹天佑愤然离开教室。

板书文天祥

变卖家产作军饷

文天祥

征集义兵抗元

浩然正气,千秋常在被俘后宁死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