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文古诗相伴的假日的作文
放假了!我觉得,假日是宝贵的,时间是需要好好利用和珍惜的。我会珍惜这假日的每一分每一秒,利用它,把自己丰富起来,使自己的假期多姿多彩。我准备让美文和古诗陪我渡过这美好的假期。
美文中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句句有力的名言,一段段优美的语句,都令我陶醉其中。令我回味无穷的是这句话:因为有了梦才有梦想,有了梦想,才有了理想;有了理想,才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历程。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深受感触:我喜欢做梦。梦让我看到窗外的阳光,梦让我看到天边的彩霞;梦给我不变的召唤与步伐,梦引领我去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梦赋予我豪迈的宣言,梦也引领我走向光明的大道。梦启发了我的初心,我应用成功证明梦的真诚与壮美。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没有梦的人,他的夜晚是黑暗的。太阳总在有梦的地方升起;月亮也总在有梦的地方朦胧。梦是永恒的微笑,使你的心灵永远充满激情,使你的双眼永远澄澈明亮。我们整装待发,用梦打扮,从实干开始。等到我们抵达秋天的果园,轻轻擦去夏天留在我们脸上的汗水与灰尘时,我们就可以听得见曾经对春天说过的那句话:美梦成真!
古诗颇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书中有雷鸣,有号角,有虎啸,有龙吟。好似惊涛骇浪,以波澜壮阔的气势,揭天掀地,席卷而来。大笔挥舞,铿锵有力,所向披靡。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振聋发聩。自然流露出处在变革时期的求索者“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阅尽千古风流,独占万世潇洒”的豪迈、奔放、乐观、旷达。也有一种真真写煞,真真写绝。不能不让人们引为知己,叹为观止。与其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前奏曲,倒不如说是炎黄子孙从此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她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喷发。她不单纯是作者博古通今之后的知识发挥,而且是:作为一个平民的血与泪的痛苦结晶;作为一个战士的生与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学者的灵与肉的慷慨独白;作为一个游子的爱与恨的情感升华。她叩响世纪之门,奏起时代弦律,歌唱美好生活。最贴切地道出了一个群体的心灵之声,最直接地反映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前世不忘,后世之师。
这个假期我从美文和古诗中找到了优美、感慨的感觉,从中也丰富了自己。
鸿雁外语六年级宋卉
这学期里,我们学过了好多古诗,老师为了检验一下我们学习的成果并督促我们再次温习古诗,决定举行一次古诗大赛。
比赛开始,激动人心的时刻已经到来了,老师宣布比赛规则:首先同学们抽签,签上都写着古诗题目,抽到哪个就背哪个,自己背不下来扣分,别人接着抢答背下来时加分,背不下来不扣分。
首先是孙齐承,第一首没背下来,老师要扣分,一看,黑板上没有分,大家都哄堂大笑,再看看孙齐承呢?脸红得像两个大苹果,突然,孙齐承“扑通”一下跪地大喊:“照顾好我七舅老爷,我不活了!”然后作撞墙状,我们“拼命”把他拉住,可不能让他驾鹤西游哇!
然后再说陈艺文,由于她是老师最原始的学生,所以可以说倒背如流,如数家珍,所以呢,面对此情此景,我只能干瞪眼干着急啦!
关于茶文化的古诗词欣赏
《煎茶》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尝茶》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记龙团》宋·苏辙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睛窗。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饮茶
一己偏居多惆怅,新茶盈杯费思量。
浮沉逆顺终须止,冷暖甘苦唯留香。
茶叹
山间竹雾绕,独登缈亭上。
茶绿伴金樽,润唇淡淡香。
观鹤随仙游,闲清野云凉。
拾此得心悦,凡事多沧桑。
论茶道
挥铁剑,斩乱马,壮志从未寄篱下。
天虽变,夕日落,不如抿茶话桑麻。
有关茶文化的诗句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坞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
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
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
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大云寺茶诗
【唐】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杂咏·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茶诗
【唐】郑愚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峡中尝茶
【唐】郑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茶文化的精美古诗词
即目
【唐】李商隐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
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
即事
【唐】白居易
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
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
鹤啄新晴地,鸡栖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访友人不遇
【唐】李咸用
出门无至友,动即到君家。
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
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
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
酬黎居士淅川作
【唐】王维
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
著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
气味当共知,那能不携手。
酬乐天闲卧见寄
【唐】刘禹锡
散诞向阳眠,将闲敌地仙。
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
风碎竹间日,露明池底天。
同年未同隐,缘欠买山钱。
自述
【唐】元稹
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
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雪中偶题
【唐】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关于茶文化的古诗词欣赏相关文章:
1.茶文化的唯美诗句欣赏
2.茶文化诗词集锦
3.茶文化诗词的图片欣赏
4.关于茶道的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帖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从小学到现在,我学过不少的古诗。古诗中的离别情绪,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名胜古迹……让我感到惊叹。短短几十个字,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山水风光。李白的,《行路难》其中有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有短短十几个字,却表达了作者他即使仕途有所阻碍,却依然对未来充满坚定的理想。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写出了他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的豪情满怀。
有人评价唐代王维的诗和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像他的《竹里馆》一样,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独坐、弹琴、长啸、明月,让我想到了这么一个画面。一位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夜静人寂,与明月相伴的一个画面。那么的高雅、宁静。
自古以来,离愁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关于离愁的诗更是数不胜数,离乡之情,别友之情溢满了文化史。
身处异地,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色凄凉,作者独自一人身处异乡,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想起自己在故乡的一切,不禁感到无尽的酸楚,只能对月空吟,留下这千古传颂的名句。
背景离乡,李月也曾吟诵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自己对家乡的依恋转化为家乡水对自己的万里送别,构思何其巧妙,感情何甚强烈,铺案写下这传颂千古的名句。
与多年好友相别,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吟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好友相交多年,而今日一别,却不知何时才能够再会,自然心生不舍,但诗人却以乐观的态度,抛开惜别之情,丝毫不会哭哭啼啼作儿女态,挥豪写下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
目前,全国上下大谈素质教育,中小学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在个别地方,素质教育也出现了误区,似乎一提素质教育,就是叫老师采用微机教学;就是让学生丢开课本去参加音乐、体育、美术、舞蹈等活动。这些,固然增强了学生素质。可是,我认为:素质教育中,也不应该忽视具有五千年积淀的中华古代优秀文化;对于青少年来说,接受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在学习中诵读古诗古文。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浅显认识。
第一,在素质教育中大力提倡古诗文诵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怎么化,呢?科学技术一体化,自然科学的公式与工程技术的标准不会由于国家不同而改变。但文化中的人文部分,则绝对是民族化的,本土化的。人文文化的民族化、本土化,就是真正的国际化。,如果匿际化没有民族化的人文内容,就单调、就枯燥,这世界就没有生气也没有活力。社会科学有的内容需要国际化,有的则必须保持本民族特色。
我们都说真正能代表中国的还是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举世瞩目,那么,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如果只在博物馆的藏品之中,只在出土文物的展品当中,这样的文化就和活着的人分离了,就不会有力量。新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文化了解很少,我们应当有一种危机感。
诗是文学皇冠上的宝百,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民族文化的保存,诗歌首当其冲。.难怪《诗经》、《楚辞》、《唐诗》分别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顶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就是靠浩如烟海的古诗古文传承下来的。从《诗经》。《楚辞》、《史记》、《汉书》到唐诗、宋词、《资治通鉴》,元曲、明清小说等,影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先贤圣明,仁人志士。
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是否开展古诗文诵读,可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中华文明的延续,国家的兴衰,个人的智愚,事业的成败。遍观古今中外,凡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无不对古代文化有浓厚兴趣,妇毛泽东、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擅写古诗词;数学家苏步青非常喜欢古诗词;当今外交家、前驻美国大使李肇星写了大量古诗词等等。
第二,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大力开展古诗文诵读,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意识。
想象能力是人脑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想象力的重要。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江泽民主席已多次强调:创新是现代科技的灵魂。台4新,必须借助想象。可以说,想象是创新的桥梁,想象是由此岸到彼岸的翅膀,离开想象,创新是不可能的。今天的学校教育,就担负着是否能为祖国培养出具有想象能力的创新意识的:合格建设人才的重任。古诗文中就有许多能使人展开想象力的佳作,读后使人浮想联牌,一产生境外之境,收到创新的效果。如王维的《使至塞止》、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之令人想见在茫茫大漠之中,远善一桂烽坦冲天直上,随着视线向上推移,苍天、黄云、归雁尽收眼底;时值日暮黄昏,遥望蜿埏奔流的黄河尽头,一轮落日滚滚欲下,水天相接,泼光粼粼,一望无垠。给读者展示出一种商远的意境,使人更加领略塞上苍凉而又壮美的风光。又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一句,作者用“三千丈”来比喻“愁”,形象具体逼真,把无形的“愁”摆到了读者面前,使读者能想象到,给读者对其他抽象事物的理解以启迪,撞开了读者想象的大门。
优美的诗歌、散文,能象音乐一样直接展示宇宙间万物的灵魂,从而激发人们的感情,使其内心直接进入想象世界,产生共鸣,实践证明,长期诵读古诗文的人,想象丰富,而丰富的想象力又必然推动他的创新欲望。
第三,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开展古诗文诵读,有利于学生吸取古代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国古代传统文明的熏陶,这关系到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多读古诗文,对德育、智育,美育三个方面都有好处,对性格塑造也有帮助。例如诗,就与一个人的素养关系十分密切,孔子曾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是说,通过读诗,可以懂得、了解、认识很多东西。按儒家说法,诗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古人特别重视“温柔敦厚”的诗教,做到“温柔敦厚”,就可以与亲戚、朋友、同志及周围的任何人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古云“诗言志’‚‘不学诗,无以言’ƒ是说诗是表达思想感惰的,不学诗,就不会说话,就不能把意见表达得更清楚,更巧妙,更艺术,更文明。如北朝民歌《木兰诗》表达父女、姐弟亲情;《诗经》中《静女》,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白居易的《长恨歌》表达爱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友情,都是比较淳朴、健康的,很有艺术和审美价值。还有很多爱国诗文,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陆游的《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陈毅的《梅岭三章》等,无不给人以激励和鼓舞,使人懂得很多人生哲理……诵诗、读诗,既可以让诗走进学生的生活,又可以陶冶学生性情,形成健全人格;同时,也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更有意义;写作时用得恰当,可以增加文采。何乐而不为呢?
山东大学的孔范今教授在一次座谈会上深有感触地说过:由古诗文向当代诗文转变,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我国,这种过程由于种种原因被中断了,它直接影响了传统诗文向现代诗文的转变,现在朗诵它,续上这个关系,不但是吟诵几篇诗文的问题,而且是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也可以说是在补上古文化这一课。在当代作家中,典故错用,对古诗文一知半解,对古人名言名诗名旬陌生者并不乏人,以致他们的作品语言贫乏,缺乏表现力,让人不忍卒读。这都是文化根底浅、素质差造成的恶果。这样的教训很值得汲取。
第四,在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力倡导古诗文诵读有其广阔的文化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有投资吸引力的国家之一,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中国热,特别是日本,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如《论语》、《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寻找他们所需要的东西。那么,我们的青少年一代还能不掌握自己祖先创造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吗?
众所周知,为了富民强国,近代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在文化上进行了深刻反恩。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即看到,文化层面不变革不行,要开民智,兴民力。总起来看,当时文化反思的基调是批判传统和国学,虽然在当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负面影响,以致出现了全盘西化的洋务派那样的激进片面主张,忽视了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借鉴、继承和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丰厚的文化资源。可以说,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古诗文诵读,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需要。
第五,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开展古诗文诵读已经具备了较充分的条件。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记忆是由相关种经元的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小孩子出生后,神经元的发展是有关键期的,在主管记忆的神经元的发育关键期内记住的东西往往终生难忘。青少年时期正是记忆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古诗文诵读,开发学生的记忆力,让中华文化在新一代中国人中传承是非常必要和适时的,也完全符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从教育发展的方向来看:人教社二000年秋季出版的初一语文新教材就大大增加了古诗文的份量,“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④,是原来教材的两倍,新大纲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⑤,教材中所选古诗文多是短小精悍、易读易记易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在青少年大力提倡古诗文诵读,已经具备了物质条件和依据,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曦了工作的方向。
从全国形势来看:目前,全国上下已形成了重视古代文化的共识,已经成立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全国委员会,陈越光教授亲自担任该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衰世硕、孔范今两先生多次发表文章谈话,阐述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开展古诗文诵读的重要意义;江泽民主席亲自出席了首届“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并作诗祝贺。这些都说明:古诗文诵读、全社会都真正认识到了其意义和价值。
总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生诵读古诗文是大势所趋,也符合大语文观的观点,要提高炎黄子孙的素质,培养创新精神,要实现中华民族素质的现代化,要传承中华文明,开展古诗文诵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2001年6月
附: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论语·阳货》
‚《尚书·尧典》
ƒ《论语·季世》
④⑤《语文教学大纲》
⑥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⑦罗树华等编《教师能力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