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土壤的消毒方法范例(3篇)

发布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4-05-21

土壤的消毒方法范文

绿化树种的种子在育苗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达不到理想的出苗率和整齐度,即出苗障碍。出苗障碍大致可分为不出苗、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死苗等几种类型。造成绿化树种的种子出苗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子本身的原因。种子原因是种子出苗障碍的内因,当种子某些性状来达到要求时,必然影响到出苗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因素:

1、使用未成熟的种子。种胚发育不完全,如银杏,种子脱落后有生理后熟现象,种胚发育不完全,使种子在萌发时营养不足。

2、使用陈种子。不同种子的寿命不同,当种子超过使用年限时,其发芽率会降低;有时即使未超过使用寿命,种子保存时间过长,其出土能力也会降低,出现戴帽出土的现象。

3、种子遭受病虫害。如果种子在贮藏期间或播种过程中被病菌感染或遭受虫害,即种子霉变或损伤,就会降低甚至丧失发芽能力。

4、有些种子种皮坚硬且致密,如榆叶梅、刺槐、核桃楸、夹竹桃、梅、桃等,在播种时未进行任何处理,种子吸胀困难,种胚不能突破种皮,从而导致出苗率低或出苗不整齐。

5、种子本身含有发芽抑制物质,如红松种皮含有单宁约5.5%以及山揸等,因此影响种子的发芽。

(二)土壤因素。土壤中如果有病菌、害虫,土壤板结,瘠薄或含水量不适,除草剂使用不当,都会影响种子发芽的情况。

(三)温度因素。温度对于种子的萌发有很大的影响。适宜的温度可促使种子很快萌发,温度过高过低均不利于种子的发芽,甚至会使种子丧失发芽力而死亡。变温条件可以刺激酶的活动,有利于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的转变,有利于气体交换,从而利于种子的萌发。

(四)播种因素

1、播种季节和时间不适宜。

2、播种前,对种子未进行催芽处理和消毒就进行播种;在播种过程中,若播种技术的各个环节不达标,如播种不均匀、覆土太浅或过深、土壤是否细致、种子是否与土壤紧密,接触等,都是导致出苗障碍的外因。

二、出苗障碍的防治

针对上述导致种子出苗障碍的因素,在播种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选种。选取饱满、新鲜、无病虫害、成熟的优质种子。若使用陈种子必须注意使用年限,同时进行发芽势和发芽率的试验,准确掌握种子的发芽能力。

2、种子的贮藏。大多数园林树木的种子采收后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贮藏,一般要求保持干燥的环境,最好在低温条件下贮藏。

3、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播种时间。大多数绿化树种都适用于春播。秋播也是一个重要播种季节,一般除种粒很小和含水量大而易受冻害的种子外,多数园林树木的种子都可以在秋季播种,尤其是红松、白蜡等休眠期较长的种子或种皮坚硬,发芽慢的种子,都可进行秋播。

4、种子消毒。播种前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多采用药剂拌种或浸种。药剂消毒是使用药物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及病原菌。按使用的药物种类和消毒方式的不同,大致分以下几种。

①杀毒矾毒土法。每平方米用10克64%杀毒矾拌细土10公斤撒在苗床土壤中,半个月后再整地。

②多菌灵毒土法。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10克与干细土拌匀,在播种前将1/3药土撒在苗床上作垫土,将种子播在上面后,再将剩下的2/3药土作覆土。撒后在土壤表面适量洒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免过干产生药害。

③敌百虫毒土法。为防止种子出苗后遭受蝼蛄、蚯蚓等危害,在填营养土之前,每平方米苗床可用2.5%敌百虫粉4克-5克,加细土0.5公斤-1公斤拌匀后,撒人苗床消灭地下害虫。

④高锰酸钾消毒法。苗床在翻土做床整地后,使用0.1%―0.5%高锰酸钾溶液喷洒浇透,用薄膜盖闷床土2天―3天,揭膜后让苗床稍微晾干些再进行播种或扦插。此法能有效地杀死床土中的病菌,防止立枯病、腐烂病等。

⑤福尔马林消毒法。在扦插或播种前15天,将苗床耕松,每平方米用福尔马林50毫升兑水5公斤混匀后喷在苗床上,然后用旧麻袋或薄膜盖4天―6天。也可将福尔马林加水配成100倍液,每公斤福尔马林液可混合4吨―5吨营养土,将营养土拌好,用膜严实封住,可杀死土壤内的病菌。2天―3天后揭去膜,晾晒8天-10天,使土壤中的药散发后再填人苗床。

5、催芽。对于种皮坚硬的可采用层积催芽、机械损伤处理或化学药剂处理,改变种皮的通透性。对于大多数种子用清水浸种后都可以促使种皮变软,吸水膨胀,提早发芽。

6、播前整地。要求土地细碎,种子越小其土粒也应越细小,这样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另外播种地要平坦,这样灌溉均匀。

7、播种。播种要均匀,密度适宜,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种粒的大小、覆土材料等确定覆土厚度,一般覆土厚度约为种子直径的1―3倍。过深幼苗不易出土,过浅土层易干燥。

土壤的消毒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五味子;繁殖;技术

1五味子生物学特性

①形态: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落叶藤本,高可达8m,树皮褐色,小枝无毛,枝有棱。叶互生,倒卵形或椭圆形,长5~10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叶缘疏生细齿,叶表有光泽,叶背淡绿色,叶柄及叶脉常显红色,网脉在叶表下凹,在叶背凸起。花单性异株,乳白色或带粉红色,芳香,径约1.5cm,雄蕊5枚。浆果球形,熟时深红色,聚合成下垂穗状。每果枝有3~5个果穗,每穗果实25粒左右,花期5~6月,果8~9月成熟。②分布: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及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省,朝鲜、日本、苏联等国家亦有分布。③习性:喜光,耐半荫,耐寒性强,喜适当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在自然界常缠绕它树而生,多生于山之阴坡。

2观赏性及园林用途

因果实成串,鲜红而美丽,故可作庭园观果树种。果肉甘酸,种子辛苦而略有咸味,五味俱全,故名“五味子”。果实可入药,治肺虚咳喘、泻痢、盗汗等疾病。

3繁殖培育

用播种、压条或扦插法繁殖颇易生根,在我国北方多采用播种方法进行繁殖。

3.1果实采摘与脱种

在9月上中旬果实成熟后进行采摘,采回的浆果放在平坦的水泥地面上,由人进行轻踏,不可使用重物进行碾压,以防将种子砸碎或碾碎。通过轻踏使浆果的果肉与种子分离,将种子与果肉分离的混合物全部装入桶内,用清水漂洗。通过漂洗将果肉与种子分离,漂去果肉,同时,捞出漂在水表面的瘪种粒和水底的成种。

3.2沙藏与催芽

将种子和沙按1:3的比例均匀混合,沙子含水量一般为15%~20%为宜。将种、沙装入透气的编制袋内,存放于0~5℃的冷藏窖中贮藏,一直存放到翌年4月上旬。在沙藏催芽期间应经常检查沙子的湿度和温度,注意窖内温度并及时进行调整。播种前10~15天,将种沙取出,放入15~20℃的催芽棚内进行室内催芽,在催芽过程中要控制好棚内的温度。同时,要保证种子湿润,如发现种子干燥,要及时进行喷水保湿。在催芽过程中要勤翻动种子,使种子的温度、湿度保持一致。催芽大约10~15天,种子露白达50%左右时,即可进行播种。如大量播种育苗,处理的种子量大,也可选择地势较高、向阳、背风地。挖50~70cm深的坑,将种子埋入坑内,在种子上盖20~30cm厚的土,使盖土高于地面,以防积水渗入。要在窖顶中央插1束用稻草捆成的把束,以利于通风通氧,使种子能呼吸氧气,并排除二氧化碳。选择地址时要注意选择不受鼠害的地方,在催芽过程中要经常进行检查。在发现有50%的种子露白时(裂嘴),即可进行播种,如此时不到播种季节,应将种子及时出坑,放入低温下进行保存,通过低温控制种子发芽,在达到播种季节时进行播种。

3.3选地

播种地要选择在交通便利,靠近公路、水源的地方,以便于物资运输及浇灌,同时,要选择靠近村庄的地方,便于解决劳力、电力等问题,也要考虑远离病虫害易发地及环境污染的区域。在选择圃地时要选择土壤疏松、深厚、肥沃,地下水位较低,排水良好及保肥、保水、地势平坦的开阔地。坡度在0~3°的平地或缓坡地为宜,既适宜灌溉,又有利于排水,也便于进行机械化作业。北方多干旱寒冷,因此,应选择东南方向的土地最为适宜,容易积水的低洼地、重盐碱地,风害、病虫害容易发生地不宜选作苗圃地进行苗木培育。在选地时还要考虑到土壤质地,一般应选择石砾沙,土层深厚、肥沃,土壤结构疏松,通气性和透水性良好的沙壤土、轻壤土或壤质土为宜。土壤中黏粒和粉粒含量(颗粒直径小于0.05mm)应该介于15%~25%之间。土壤的酸碱度通常以中性或微酸土壤为宜,pH值在6.5~7.5之间。

3.4整地

整地时间应在秋季作物收割后立即进行耕地,耕地深度要根据土壤肥沃程度、土层深度、土壤结构、气候特点和苗木根系发育特性等条件而定,一般圃地的耕地深度最好在30~35cm。在播种前1年的秋季进行耕地,通过1个冬季的雨雪及日晒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通透性。通过耕地还可以将土壤中的病虫害的卵冻死,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率。

3.5作床

作床前要对圃地土壤进行耙地,土壤消毒,耙地时间为春季顶凌时进行为最好时机。土壤黏重地耙地时应对土地晾晒,待土地干燥到一定程度后进行耙地,这时耙地可使土壤细碎,无大的土块及颗粒,有利于播种、覆土、保墒、保肥,有利于苗木出土、生根。耙地时刻结合土壤消毒同步进行,这样消毒可最大限度地对土壤进行消毒,消灭病菌,确保苗木安全出土,不易生病,保证苗木出土较齐,不出现缺苗、少苗的情况。

消毒方法可采用五氯硝基苯,每m2苗圃地用75%五氯硝基苯4g,代森锌5g混合后,再与12kg细土拌匀。在耙地时均匀撒于苗圃地内,可防治土壤传播的炭疽病、立枯病、猝倒病、菌核病等,也可用多菌灵进行土壤消毒,多菌灵可防治多种真菌病毒,对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防治效果较好。土壤消毒可用50%可湿性粉剂每m2拌1.5g,可防治根腐病、茎腐病、叶枯病、灰斑病,也可按1:20的比例配制成毒土撒在苗床上,能有效防治苗期病害。

圃地在经过耙地、消毒后就可进行作床,因北方为高寒地区,易发生冻害,因此,多采用高床,床面高出步道约为15~30cm,床面宽80~100cm。床与床之间设步道,便于行人及管理,步道宽40~50cm。苗床一般长为10~20m,苗床走向一般为东西方向。高床的优点是排水良好,不易积水易排涝,土壤通透性较好,土温较高,便于侧方灌溉,床面土壤不易板结。作床时要使床面保持相对水平、平整、土壤细碎,无石块及大的土块,便于苗木出土。

3.6播种

土壤的消毒方法范文

关键词:菌核;真菌;抑菌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S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289-01

油菜菌核病又称菌核软腐病,俗称白杆、空杆、麻杆、烂杆、霉蔸等,是由油菜菌核病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防治主要采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的方法,虽然对生物防治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大部分研究结果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对于利用生防细菌防治的研究主要为筛选试验,对其防病机理缺乏深入研究。本实验取样于不同油菜地的土壤进行病原物的分离与鉴定,弄清楚油菜地常见的几种真菌及其抑菌性,对于防治油菜相关病害很有意义。

1实验内容

采集油菜地的土壤进行真菌分离纯化,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对比它们之间的真菌种类有什么大同小异,分离出的真菌对油菜的生长有什么样的影响,有没有使油菜致病。

1.1实验过程

(1)样本采集:采用五点采样法分别采集刚收获过后的菜地和表层1~35c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样品,充分混匀后取定量土壤样品制备土壤悬浮液。

(2)土壤悬浮液的制备:称取10g土壤置于盛有90mL无菌水的250mL灭菌三角瓶内,充分振荡10min,制成10-1的稀释液,然后进行10倍倍比稀释至10-3。

(3)土壤真菌的分离:

①制备加有氯霉素和孟加拉红的马丁琼脂培养基。

②用稀释平板法,此种方法在土壤真菌分离中最常用,用无菌水将土壤稀释后得到的悬浮液,将一定量稀释悬浮液均匀涂抹于培养基上,菌落长成后,将单个菌落挑出。

③培养:将接种土壤浮液的平板倒置于28°的温度区培养3-5天。

④挑菌纯化:从长有单菌落的平板中选取菌落转接斜面。

(4)真菌鉴定:真菌培养基采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①制备平板:将15-20毫升溶化后冷却到50度左右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

②接种:在培养基表面划线接种。

③倒置平板:于最适温度下培养1-2天。

④观察菌落的形状、大小、边缘、表面、隆起形状、透明度及培养基的颜色等。

1.2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设4个处理:(1)土壤未灭菌与菌核表面消毒;(2)土壤未灭菌与菌核表面未消毒;①土壤灭菌与菌核表面未消毒;②土壤灭菌与菌核表面消毒。

孟加拉红琼脂培养基对于计数来说最常用,松膏培养基可兼顾计数、分离和鉴定,适用于大多数土壤真菌和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尤其适宜于木生真菌的分离,并且孢子与菌落同步形成,菌落不扩展,可获得较好的测数结果,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培养基。土壤真菌中,无性态真菌(半知菌)占很大比重。无性态真菌中又以丝孢纲真菌所占份额最大。由于基本上无法通过生殖隔离试验来测定无性态真菌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在培养过程中,观察真菌的形态特征和性状,如菌落的颜色、分生孢子的形态和菌丝的颜色等。查看文献从中学习,思考每次的方案。

1.3实验主要设备、仪器及药品

(1)设备、仪器。

天平,烧杯,电炉,试管,三角瓶,棉花,橡皮圈,标签纸,量筒,灭菌吸管,玻璃棒,镊子,漏斗,分装漏斗架,显微镜,玻片等。

(2)药品。

葡萄糖,蛋白胨,1/3000孟加拉红水溶液,链霉素,琼脂,KH2PO4,MgSO4.7H2O,等。

2结果与分析

从未灭菌土壤与表面消毒菌核、未灭菌土壤与表面未消毒菌核这两个处理中从油菜菌核表面分别分离到4株和3株不同种类的真菌;其它两处理未能诱捕到任何真菌,表明以上真菌来自土壤而非菌核。7株菌株纯化后回接到表面消毒的菌核上。20d时从土壤中取出菌核,少数菌核破碎,大多数菌核变软,表面长有大量孢子,显示已经被分解。经鉴定,这三个菌株分别属于短帚霉、哈茨木霉菌和棘孢曲霉。

3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研究表明,短帚霉、哈茨木霉菌、棘孢曲霉(Aspergillusaculeatus)Asp-1对油菜菌核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致死率均在78%以上。木霉菌作为生防菌已有很多的报道,木霉菌生防作用的生化机制主要包括:代谢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蛋白酶等多种胞外酶,强烈水解植物病原真菌的细胞壁,抑制病原菌生长与繁殖。但曲霉作为生防菌尚未见报道。将三述的三种真菌用于制作生防制剂,有助于肥田,提高土壤的活性,对保护农业环境和提高食品安全很有效果,生物防治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陈天寿.微生物培养基的制造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土壤微生物研究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3]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