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空间花艺设计(6篇)

发布人:转载 发布时间:2024-05-21

空间花艺设计篇1

[论文摘要]现代艺术带给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独特的启发,形成了丰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其不仅在形式的层面上丰富着现代园林的形态,而且在观念和意义的层面上也拓展着现代园林的表现空间。对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手法的研究为园林设计实践提供了不同的艺术视角,从而创作出适合我国时展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

现代园林设计从19世纪末期发展至今,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风格,打破了欧洲传统规则图案式风格,超越了英国自然风景园的浪漫情怀,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审美趣味与形式风格。

影响现代园林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社会与功能的园林设计,二是采用生态的方法进行设计,三是从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中吸取养分。这里主要从现代艺术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

一、现代艺术的发展

20世纪的西方现代艺术形成了与以往3000年的西方艺术完全不同的艺术观念、思维和形式,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的写实性、唯美性、叙述性和传统的美学观点被全部推翻,艺术的非写实性、反唯美性、非叙述性已经是有目共睹的当前艺术的主流内容。

抽象主义建立在秩序法则上的形式逻辑;立体主义分解重组后得到的多视点角度;表现主义对自我情感的宣泄及对艺术张力的追求;抽象表现主义中对下意识运用和掌握的行动绘画;波普艺术中对大众生活的世俗化反映,对不同媒介的拼贴与融合,对绘画和雕塑等艺术界线的消解和清除;极少主义艺术中对艺术客观性的展现,对非表现性的把握,对“少”的极端表达;观念艺术中对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对思想的锻炼和表现,对自然的塑造和异化,对行为的梳理和张扬等都展现出现代艺术的发展与传统艺术的区别。wWw.133229.COm

西方现代艺术这种异彩纷呈的现象不仅为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设计灵感的丰富来源和审美旨趣上的某种倾向,同时也为园林设计的实践提供了大量丰富而具有启发意义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形式语言。

二、艺术形式的思维更新在园林中的表现

1.抽象主义美学思维在园林中的表现

现代艺术形式方面的思维更新是从抽象主义运动开始的。“抽象”的目的就是要区别于现实“具象”的艺术自身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抽象”思维可以说是对西方传统艺术思维的首次冲击,许多现代派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力求实现自然物象与抽象视觉符号之间的“语义转换”。传统的再现性形象被彻底地抽象了,点、线、面、体、色彩等抽象的元素(视觉符号),已不是作为屈从于现实对象的模仿手段而出现在画面上了,其本身就是画面的主体,就体现着作品的内容。

这种现代艺术形式上的思维更新影响到现代园林设计中设计思维。传统园林中的模仿自然已不再是设计思维中的唯一设计手法,从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开始,费拉兄弟(andrevera和paulvera)与莫劳克斯(jeancharlesmoreaux)设计的“瑙勒斯花园”的设计就步人人们的视野,标志着抽象性思维在园林中的体现。其花园构图与立体主义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冷峻的几何构图构成作品的平面图形,植被与灌木的几何配置形成花园独特的视觉效果。

2.非理性主义美学思维在园林中的表现

抽象性的思维体现着一种理性的思维形式,但是这种执著于简单明了的确定性和秩序性的思维定式干扰着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发挥。而艺术创造的脚步是永不停止的,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因此提出了非理性的美学思维。非理性的美学思维强调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以此来消解理性思维中的抽象性的思维模式。

非理性设计思维在园林设计上的运用虽不如在建筑界那样引起巨大的变革,但作为园林设计的思想基垫,他们为当代园林设计思潮的未来发展确实架构起更广阔的平台。西班牙天才建筑师高迪(antonigaudiicornet)的居尔公园、乔治·哈格里夫斯完成的位于美国丹佛市的哈乐昆广场、伯纳德·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无一不是非理性思维指导下的产物。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屈米提出三项创造原则:(1)拒绝“综合”观念,改向“分解”观念;(2)排斥传统的使用与形式间的对立,转向两者的叠合和并置;(3)强调片断,叠合和重合,使分解的力量突破原有的限制,提出新的定义。屈米在设计中将点线面体系之间安排一种富有张力的冲突与对抗,通过取消建筑的确定性的形式,赋予建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种方式和特征我们可以说是屈米将解构主义建筑设计理论直接应用于园林设计中使得园林的设计具有明显的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

三、艺术语言引起园林设计形式语言的变革

现代艺术运动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艺术思维的影响,再者是艺术语言的影响。艺术与艺术语言是不可分离的,它对设计师有着某种潜移默化的启示作用。在很多设计师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语言的景观转化,而这种转化也使我们认识到在对艺术与园林进行平行思考过程中的巨大潜能。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形态世界,也为现代的园林形态研究指明了某种方向。

1.平面形式层面上的设计手法

(1)秩序的法则。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对平面的处理不少呈现出几何的抽象,简洁的规整线形组合中隐含着平面构图的内在秩序。这一处理手法源于蒙德里安(pietmondrian)的抽象画。蒙德里安在继承康定斯基所开创的抽象风格后,探索和发展出一套与前者的那种浪漫抽象主义完全不同的几何抽象画风,从而使得绘画成为一种更加纯粹的形式表达。在景观设计平面中,这种对抽象秩序的法则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得到广泛运用并加以推广变化。

当代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将这种法则运用得淋漓尽致,并更加简洁纯粹。由他设计的剑桥中心屋顶花园进行了大胆的抽象艺术尝试。矩形的屋顶花园采用的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平面构成布置手法。平面上以紫色砂石做底,中心部分用淡蓝色预制混凝土方砖按网格点缀,东西两侧以低矮带状花坛交错组织成一幅几何线条图案。

(2)动态的构成。与抽象宁静的平面构图不同,很多设计师的平面处理手法讲究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处理手法源于艺术家马列维奇(k.c.malevieh)的“至上主义”绘画。马列维奇的绘画呈现出动态的布局,给人一种自由的表达,与蒙得里安的绘画有很大的区别。蒙得里安的几何构成异常清晰和明确,是在一种法则控制下的形式的建构,而马列维奇的动态绘画却显示出更多自由和感觉的直接流露,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强的形式律动感,在平面构成上有独特的创造。这种平面构成的格局,在于采用一种有动态的隐性的中轴,几何图形以此为界互相对置,并在看似零散的画面中取得构图的平衡。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从托马斯·丘奇(thomaschureh)开始,受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的影响,锯齿线、钢琴线、肾形、阿米巴曲线被他结合形成简洁动态流动的平面。各种艺术形式在他的作品中被运用得出神人化。丘奇最著名的作品是1948年的唐纳花园。在花园平面中,庭院轮廓以锯齿线和曲线相连,肾形泳池流畅的线条以及池中雕塑的曲线,与远处海湾的“s”形线条相呼应,呈现出动态的平面。动态的艺术语言使设计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2.立体空间形式层面的设计手法

(1)空间的流动。关于空间的流动的设计手法,首先是建筑师密斯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运用。在德国馆中,由于柱子承担了结构作用而使墙体被解放,自由布置的墙体塑造了连续流动的空间。而凯利的米勒花园与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有很多相似之处。他通过景观语汇结构(树干)和围合(绿篱)的对比,体现建筑的自由平面思想,塑造了一系列流动的室外景观空间。人们在空间游览的过程中,历时性与共时性穿插,随着人的移动空间不断转换——凯利创造出一种“流动的”与众不同的景观空间和空间秩序。同时这种简洁的手法极大迎合了现代空间的需求。

(2)网格的运用。网格设计手法是将特定的设计对象纳入网格体系的一种设计手法。网格设计手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结构主义建筑师范·埃克首先提出了“网格”、“秩序”的概念。

园林网格空间由于方格边界的节点具有无限扩展的特点,单一的纯空间可自由、多向地发展,形成无尽头的水平透视效果,空间无论从哪个方向扩展都是单一、均质、各向同性的。在这种空间中,利用网格空间强烈的透视感,借鉴建筑用墙来分隔空间的原则,用花卉、绿篱、地被、乔木作为绿墙来严格的按网格平面形式来分隔空间,植物以直线、方块、平行、三角形的简单规则式种植来达到组合空间的目的。

在景观设计中,丹·凯利是首先运用网格进行景观设计的大师,他用网格设计手法设计了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空军学院花园、费城独立大道第三街区、芝加哥艺术协会南花园、达拉斯联合银行喷泉广场、坦伯市国家银行广场等著名景观作品。丹·凯利结构主义网格空间是多种秩序的叠加,加上随意的植物,使得空间具有某种“空间——时间同时”的“透明性”。直线、绿篱、整齐的树列和树阵、方形的水池、树池和平台等元素被组织起来,注重结构的清晰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材料的运用简洁而直接,没有装饰性的细节。

(3)自由的变构与穿插。德里达(jacquesderrida)曾明确的提出过“结构的中心”、“中心的缺失”和“自由变构”等新概念。他认为“自由变构”就是在一个有限构成的封闭体中进行的无限多样的置换替代,以绝对的偶然形式,决定于发生的不确定性,决定于动因发生的冒险活动,强调随机性与偶然性,强调空间不连续性,强调疯狂与机会,强调非理性的空间布局。

具体设计手法包括旋转、叠加、变形、变异、移位、减缺、包含、穿插、镶嵌、连结等,这些手法往往是结合应用从而构成许多新的表现语言,如移位与旋转、重叠与旋转、包含与旋转、错位与逆反、包含与变异、错位与重叠、变异与拼贴等。

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组织空间上,线型组合更加自由,不对称构图开始流行。即使设计中采用轴线,也不是强调,而是用不完全对称布置的景物,或折线的边缘打破完全的对称,追求不对称均衡,讲究一种自由的变构与穿插。

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是纯粹以形式的自由变构与穿插为构思基础的进行新的公园设计手法的尝试。这种概念是对传统的主导、和谐构图与审美原则的反叛。他将各种要素裂解开来,不再用和谐、完美的方式相连接与组合,而相反却用机械的几何结构处理,以体现矛盾与冲突。这种结构与处理方式更注重景的随机组合与偶然性,而不是传统公园精心设计的序列与空间景致。

(4)拼贴的手法。拼贴设计手法是将所引用的对象通过组合、拼接等方法的设计手法。景观的拼贴设计手法有一般拼贴和多元拼贴等方法。一般拼贴设计手法只有一种拼贴的对象,拼贴的对象包括历史的、地方的、大众文化的符号等。多元拼贴设计手法拼贴的对象包括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景观符号,从而获得一种混杂、游戏的风格。

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属于一般的拼贴手法。这个广场集中了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片断化、零散化、暖昧性和混杂性等所有这些价值观念,并以拼贴组装的方法构成了一个充满幻觉的复杂空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最有影响的广场之一。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景观设计则属于多元拼贴的设计手法。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符号的混杂,获得了梦幻般的效果。中央的“澳之梦”广场由景观设计师斯塔(vladimirsirra)设计,平面是由不同的地图叠置而成,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地图是标准的英语标注的澳大利亚地图和澳大利亚本土各种语言分区地图,以表明澳大利亚是一个真正的移民国家。广场的中央则是一片空无,完全裸露在阳光下,意喻澳大利亚人烟稀少的内地。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的建筑与外部广场空间用表面拼贴形象和抽象隐喻的双重话语,创造出一个情绪化地介入展览中的博物馆。正是因为拼贴手法的运用,这样一个如此复杂、如此多元、充满隐喻、非常个人而又辉煌奇特的建筑体现出了澳大利亚本土文化的真实写照。

空间花艺设计篇2

中国传统陶瓷青花纹样是一种材质肌理的装饰,主要体现在雕、刻、划、印、釉色、彩绘等装饰手法与陶瓷造型相融合所呈现出的一种特有的美。然而青花纹装饰的布局、构图在陶瓷艺术中是十分讲究的,需要达到丰富而不繁杂,饱满而又分明的艺术效果。下面我们在造型、装饰、题材三个部分对青花纹样进行探讨。

1.造型

青花纹样的造型各异,我们需要基于不同的载体表现其艺术特色。由于现代陶瓷艺术载体的多样性,其装饰纹样也围绕载体的造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表现现代陶瓷作品的意蕴美,我们需要注意青花纹样的造型与装饰之间的契合。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陶瓷艺术设计中构图设计严谨统一。从青花装饰的构图设计上来看,蓝色和白色的纹样穿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整个构图协调统一;从审美角度来看,为了装饰效果的需要我们还要选择合适的青花纹样造型。为了使造型富有动态美,形象层次清晰,青花纹样在组织图案造型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构图的主次、先后排列,这样才能使造型富有节奏的韵律美。

2.装饰

随着建筑陶瓷、生活陶瓷、陈设陶瓷、卫生陶瓷等多种现代陶瓷艺术注入人们的生活,青花装饰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呈现是整个设计界对青花图案的再现和文化的继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各个民族时代的物质和审美文化的标志。下面我们主要在釉色和纹样上进行分析。(1)釉色青花纹样的色彩很美,是一种单色彩绘,高贵中有质朴。其艺术特点和水墨画相似,在装饰时多采用青白对比的方式,特别讲究青与白的和谐关系。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领域,青花纹样以不同浓淡的色调进行装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整个图案细腻地跃然于面,并且极富层次感,呈现的效果甚至好过五彩。(2)纹样中国传统青花纹样种类有很多,大部分依然是线描的方式,可以分植物、动物、画配诗等纹样装饰元素。像龙、凤生动活泼的造型属于动态纹样,与其相反,植物、花草则属于静态的纹样。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青花的纹样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传统的青花装饰纹样以及文化元素与现代陶瓷艺术相碰撞,产生一种时空感,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语言。

3.题材

青花纹样的题材众多,有花卉、龙凤、人物等。除此之外,戏曲和小说也对青花纹样有一定影响,并且在陶瓷纹样上出现了大量戏剧故事,这充分体现出了一种温润的人文精神。

二、陶瓷艺术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陶瓷艺术已经不同于传统陶瓷的表现手法,逐渐从“器”的概念中解脱出来,并且大量地运用在公共空间中。现代陶瓷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世界各国在建筑、陈设、生活等现代陶瓷领域逐渐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具有现代装饰风格的陶瓷界面,将现代生活中对陶瓷艺术美的感悟和体会很自然地融入到了公共环境中。由此看来,青花纹样有很强的生命力,那么依据现代陶瓷艺术特性,它介入公共空间是一种必然的可能。

三、传统青花纹样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青花纹样是现代陶瓷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元素。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其和现代设计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由于现代陶瓷涉及到陈设、卫生、建筑、生活等不同领域的陶瓷艺术,因此青花纹样需要在这种新的文化结构下延续它的审美价值。

1.陈设陶瓷

青花纹样在室内陈设陶瓷艺术上,一直是大众心中陶瓷的代表装饰。在陈设瓷中的应用多种多样,并且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了解青花装饰在现代陈设瓷中的应用,发现有不少文人的诗情画意在室内陈设陶瓷品中得到展现,给空间带来朴素而典雅的氛围。

2.卫生陶瓷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青花纹样以其圆润的线条和简洁的造型用在卫生间的台盆、浴缸等陶瓷领域。在卫生陶瓷的外形和印花中可以看出浓厚的中国风,都散发着古老的中式韵味。青花纹样以其特有的艺术特性点缀着人们的生活,并且逐渐拉近了人与生活的距离。

3.建筑陶瓷

青花纹样在室内界面装饰中有所体现,在柱体、柱头等建筑结构节点部位也是很常见的。大多数的现代人追求的是简洁大方的装饰设计风格,而使用青花纹样,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在现代化的室内设计中,青花纹样借助于现代设计技术,装饰出的空间往往使人眼前一亮,给人一种平静祥和之感。适当地将青花元素与新的艺术形式相融合,不仅能够给沉闷的空间带来一些凉爽和清新的气息,还可以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的空间。

4.生活陶瓷

不得不说青花瓷器最早起源于餐具的制作,如家中使用的青花盘、碗、茶具等。除此之外,像带有青花纹样的毛笔、砚台、笔架等一些文具类用品也属于生活陶瓷。其清淡的青花纹样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它就像恢复人们身心疲劳的艺术品一样,可以使人的心情得以安宁。使生活陶瓷不单单只是以日用品为主,更是在青花纹样的造型上赋予现代陶瓷艺术品新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青花纹样运用在陈设、卫生、建筑、生活等陶瓷艺术领域,都会使得人们的心灵得到抚慰。传统青花纹样与现代陶瓷艺术的碰撞,将随着中国陶瓷艺术家的思维和创作逐步发展,并且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赋予青花纹样新的内容,带着它独具中国特色的陶瓷装饰纹样在世界陶瓷艺术中展示独有的风采。

四、传统青花纹样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发展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在现代化的陶瓷艺术设计中,青花纹样借助于现代设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创造出富有民族文化的艺术作品,对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的交流有很大的作用。

1.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设计的音符,并且色彩的情感语言对空间存在一定的指导作用。尽管青花纹样只有一青一白两种颜色,但是青花纹样运用在现在陶瓷艺术中不仅对各种装饰风格有很大的适应性,而且青花纹样以其典雅苍翠的色彩还可以营造出朴素、明净、光洁的艺术效果,深受人们的青睐。

2.意境的创造

自古以来,传统青花纹样的本土特色在陶艺界独树一帜。它所营造的自然朴实风格一直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仅用两种颜色和优美的线条即赋予了青花装饰深刻的内涵。随着载体不断的创新,人们对意境美的要求不断提升,在现代陶瓷领域,传统青花纹样所创造出的反璞归真的艺术特色一直深受大众的喜爱。不论是历史故事、戏曲、吉祥图案,还是水墨画,不一样的主题运用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都拥有原始的自然情调,并且传递出了不同的意境之美。

3.文化的传承

传统青花纹样运用在现代陶瓷艺术中可以传达出不同时间、地点的文化意蕴,地域的延续性不被空间、距离所阻隔。它不仅具有实用、欣赏的功能,还融入了中国人的精、气、神。例如吉祥图案运用在青花纹样中,它作为一种装饰手法与同样有历史渊源的陶瓷相结合,更有了象征特性。青花纹样的文化是具有连续性的。它的装饰性格特点将会影响整个空间气氛带给人们的感受。文化延续性越好的装饰元素,其文化、经济反哺效果就会越好,互动性就会越强,反之其反哺性就会越差,互动性也会越差。所以青花纹样运用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能否传达给用户所追求的感受,是青花纹样设计语言在各种现代陶瓷艺术表达模式中能否成立的关键因素。

空间花艺设计篇3

鉴于综合性高校景观设计这一艺术类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按阶段性逐层深入这门学科的内核部分,每一层都有其时序性、针对性及开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当代综合性高校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扣新时代景观设计科目的意义,并进一步事半功倍地掌握创新方法。

1.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教师在传授其他艺术学科理论课知识点的时候,会依序从“大范围的主流艺术”的萌起切入,带出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与细节,绘画史、雕塑史和建筑史也是谈及有关“实用艺术”和“空间设计”时,必然无法脱离的基本铺垫。比如视觉传达的课程安排,起始必然是有关近代艺术及包豪斯思想的提及,同样会关联达达、超现实和波普等艺术潮流的介绍;而服装设计和工业设计对于现代派、包豪斯及后现代艺术思想的一脉相承也是不言而喻的,这都成为专业性艺术学科,展开“个性”之前所必备的“艺术史史论”导入过程。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所以为“人与生活”的考虑成为其学科研究的内核。(1)以往景观设计课程安排近、当代艺术史论部分,是另开课程讲授的,这样不能体现其与景观设计直接的关联,建议在东西方园林史、近代景观产生及发展的内容之前,加入东西方近代艺术史与相关交叉影响的史实部分,补充横向间接对景观设计学科有所影响的知识点。(2)需要强调近代艺术观念的确立与“设计”被提出之间的关系,景观设计源于建筑空间,建筑是承接文艺复兴“设计”理念的产生而确立其艺术地位的。应有别于东西方建筑史论纵向分析的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前期,节选建筑史实中与景观互生的重要断代史,让学生建立“空间设计系统”发展的意识。由于工业革命后工业化泛滥,景观自然的缺失愈演愈烈,对社会自然美化的任务与现代艺术的思想(以包豪斯为核心)相合,孕育了与现代建筑并行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理念和思路。(3)总结文艺复兴、印象派及现代派对艺术新概念的赋予,人本、感官、身体及性格化的艺术思想,现代艺术更将人类及生命的溯源视为达至人本设计的脉络,景观设计中有关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

2.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授课教师应对以往多种景观设计类的教材和书籍进行提炼分析,筛出有时代特征、问题鲜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对知识点合理归纳,并将其体系化,进行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1)直接影响景观学习兴趣的知识选择当今时代背景下怎样理解景观概念(现代初期、建国之后、改革开放及当下的情境对比);中国景观行业的SWOT分析;世界较成熟的景观设计学术及专业组织、机构及公司介绍,分享不同的景观理念及经验;过去与未来的背景中职业的不同要求;景观设计的学科外延(美学、心理学、生物选择、生态学、地理学、遥感技术等)。(2)科学挑选合理的专业理论框架分析世界景观教育发展的潮流,以及国内综合性高校景观艺术学的教育现状,根据目前发表的景观类教材,总结出当下较合适的理论框架。①导论(国内外景观的产生及发展现代景观的契机、形态及分类);②表达A(分析景观表达的种类、当前倾向及工具选取,就不同的元素对应其表达手法,选取快速手绘的图样与技巧);③形式及概念(理解造型要素与构成要素的契合,合理生成场地初步构形,凸显方案创意);④基本元素(地形、铺装、植栽、水体、道路、设施等);⑤结构系统(空间、流线、边界、节点、中心)景观整体提升;⑥表达B(通过美学规则的学习,掌握景观造景的艺术手法;讲解图纸的规范与成果呈现,以及程序推演的过程);⑦专项课题(庭院、校园、公园、住宅区、广场、路政等;可对分项景观进行分类讲授:路政空间、绿地空间、住区空间、城区开放类空间、大型区域规划等)。其中路政空间指涉步行、单车、车行公路及轨道交通等设计区域;绿地空间指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要求、性质、原则及形式表达等;住区空间指涉架空层、庭院、住宅小区、住区交流场地及会所等;城区开放类空间指涉商业街、滨水带、广场及公园类的设计;大型区域规划多指涉风景区和城市片区,接近规划设计的层面,名胜区、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体现景观设计对城市文化及生态方面的综合影响。综合性高校的景观艺术专业,其理论框架尤为重要,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所在。上文展开的专项课题类别对景观设计门类进行了综合考量,从数量上看,设计的区域和生活的氛围依循五个空间逐级拓展与深入;从质量上看,侧重偏小型空间构成的有机发展,才能引领城市片区的文化传承和发扬,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景观对城市生活的终极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3.拓展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经过对原始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尊重,以及对基础性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三个阶段就是对景观关联知识的延展,用边缘、交叉、跨界的知识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补充,也起到了综合性高校传统景观艺术教学的活化剂作用,便于让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外延有更深入的了解。其中交叉专业的互补拓展,主要是戏剧、电影、综合材料和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可以从另个角度诠释空间中人、自然及社会的关系。(1)戏剧是纯粹空间艺术形式的表达。依靠主体通过肢体语言来叙述空间,提出空间中的冲突,并解决交待的问题,多为间接、潜在地体现“空间感”与“生活性”,展现人及自然的性质。戏剧宏观的布局,远不及其表演集中的空间焦点,但院校传统的景观教学中,缺少间接让学生用主观的感官去体验空间的形式,进而认识空间内核与人生活的关联。(2)建筑的发展无疑对景观设计有重要的影响,电影对于建筑师来说,可能是最近于现代建筑的艺术形式,②景观专业相较于建筑来说,更突出人群的交流场所与公共性的空间,电影与建筑、景观都有空间和时间的线索,电影和空间艺术都有其多层“不可动性”,需要主角将片断运动与开放的整体运动相联系,激活后才能产生意义。③(3)近年来,艺术专业运用的材料与手法越来越多样化,类似于陈设、展示、装置的作品中,木制、石制、金属、玻璃及新材料等材质的综合运用已得以普及性发展。艺术语言的表达与接收,从传统的视觉至其他感官知觉,发展为从生活场景的触觉经验至心理投射,产生环境营造的共鸣。

二、“直观性”景观设计训练内容(学生反馈)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专业训练凸显艺术类教学的特征成为重中之重。开篇“三个入手”,说明了应在对原有景观设计的理解程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专业要求: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学习现代景观产生的缘由,及对古时人们诉求自然生活的延续;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选取尺度合适的场地环境布置,与周围人们的生活背景形成和谐关系;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在小规模的练习中,突出形式感与艺术性的专业训练。花园、社区及景观形态的作业要求(与第二部分教学相应),成为环境设计在综合性院校中具有“直观性”的学习反馈,尊重现代景观的历史、处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小尺度展现艺术性,是此类课程的根本任务。

1.原生态花园设计的要求

由于花园这一景观分支,既类似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源头的样态,也是现代景观由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发起保护自然景观的城市公园运动的主旨,可为艺术类景观专业着手训练的、有关绿地规划和生态发展层面的设计类别。并且花园的类型可以包含庭院、别墅花园及花园餐厅等,控制在2公顷以内的尺度,可以保持艺术类学生对方案创意及美学维度的敏锐性。庭院及花园,多是国外优秀建筑景观大师代表作的选择类型,较倾向于做出空间构成与性格内涵的特征性,以及与本土自然环境的融合性,保持独有的生态气息。此类训练侧重于对东方花园的介绍与学习,多研究本民族及相似地域的环境背景,凸显缺失的、“回归性”的场地布置与精神表达。如可让学生模拟日式常有的花园地块与场景做作业:备有BBQ的铺石庭园、从房间延伸出来的露台设计、通过曲线美的庭院对建筑延伸、可以与宠物玩耍的细长院落、与海相接的花园、将庭院与起居空间相融合、与别墅相连的山间小路、屋顶露台上的宽敞宅院等,将这些特色空间场景与中国特有的自然背景融合进行花园课题研究。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公园一角的花园餐厅(1公顷,半虚拟),旨在用合适的空间及植栽配置吸引游客用餐及休憩,并赋予花园餐厅整体的地域背景(图1、图2)。

2.主题型社区设计的要求

空间花艺设计篇4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电影里妖娆的旗袍、玲珑的身段、渐起渐落的音乐,构成了哀伤的情感、无边的寂寞,将人、弄堂、故事定格于某一情感记忆之中,可以说,张叔平的舞美设计功不可没。他用最恬淡的美术设计,烘托出最凄美的情感主线;用数十套的旗袍,渲染出旧上海滩的迷人之处。设计,往往出其不意,却恰如其分。

花艺设计的角色与电影中的舞美设计非常类似。在软装设计中,花艺设计往往作为空间氛围的点缀,画龙点睛般为人们的居室生活营造出或高贵、典雅,或热情、恬淡的空间感受。如果说室内设计是建筑的延伸,那花艺布置就是室内设计的延伸。两次延伸是一种连带的关系,共同构成了环境的整体性。

花艺设计,很多人仅仅把它想象成插花,其实不然,花艺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艺术设计的过程。它包含了设计与实施。相较于软装设计的家具摆放、色彩搭配、造型陈设等部分,花艺设计以其独特的创意元素,控制并影响着艺术美感、冷暖色调处理、与室内外景观的协调、业主的审美喜好体现等诸多方面。富有创意的花艺设计,甚至改变看整个居室的品格,并将随着李节的更迭变化出不同的造型。这就考验着花艺设计师所具备知识的全面性——对植物生长属性的了解、不同植物的文化内涵、室内立面图的清晰布局等。在这基础上,花艺设计师再糅合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综合知识,才能打造出个性鲜明的花艺作品。

很多时候,居家生活中的花艺设计也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那些新鲜的蔬果、斑斓的色彩呈现,逗人味觉的香氛诱惑,自然而然地与设计相连,就如台湾齐云空间美学馆的齐云先生所撰写的《过日子像扮家家酒——不花钱的生活美学》一般,它能带你领域美好的自然生活美学。文章中质朴而真实的阐释或许即是花艺设计的核心——我们需要人性化的创意生活!而且,随着室内设计与软装设计两大领域整合趋势的发展,无论在台湾、伦敦还是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花艺设计都显现出与室内设计相融合的一面,专业的花艺设计师与室内设计师的合作、整合,将设计纳入了大视觉的范畴。花艺不再仅仅只是一种要素,或是一种技巧,它在契合主题的前提下,将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居室氛围。

空间花艺设计篇5

青花的历史与审美特征

1.青花的历史

从我国考古记录来看,青花最早可追溯与唐代中期,多用于陶瓷艺术中,而史料记载的最早的青花则出现在明代永乐年间的《星槎胜揽》,记录了当时随郑和远航出口的“青花白瓷器”,由此可见,青花这一概念最迟出现在明代永乐年间,但对于青花瓷器的称谓尚不确定。无论是从考古出土的青花瓷片还是历史文献记载来看,青花这一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审美价值,并且从许多文献资料也可看出,青花在世界范围内被视作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元素。青花的发展经历了最早期的“唐三彩”与“白瓷”工艺结合时期,这种白底蓝瓷瓷器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人们对蓝色的审美达到了巅峰期。之后经历宋朝时期的历史积淀,到达元代时,青花艺术达到了巅峰,其中以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为典型代表,成为中华民族“青花”艺术的标志。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并未发扬光大,反而出现一定程度的衰落,但明永乐、宣化时期的青花瓷仍然是当时青花艺术的巅峰。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并逐渐发展为我们目前所见到的青花艺术。

2.青花的审美特征

谈到青花艺术,必然要提到青花典型的审美特征:色彩优雅的清白装饰、丰富多彩的纹样图案、和谐统一的画面构图、灵活多样的表现技法、意蕴深厚的美学内涵等。青花的青白装饰像天空、大海那样似乎给人一种宁静、永恒、神秘的感觉,并且纯净的蓝色给人留下无线超自然的想象空间。在青花瓷的制作中,色料是以含钴元素为主的矿物质为主,不添加铅,具有无毒性,也正是因为这一特征而被室内装饰广泛运用。青花具有典型的蓝白特征,但其纹样却是丰富多彩,按题材可分为花、鸟、虫、鱼、人物、动物、风景、文字以及神话典故等,青花多采用图案形式进行装饰,很少使用绘画形式。青花纹样图案清丽、线条优美,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从青花画面构图形式来看,其形态具有较强的和谐统一效果,构图形式主要包括“折枝式、竖向分割式、横向分割式、通景式、开光式、较差分割式、不规则分割式、绘画式”等。

室内装饰设计中青花元素营造氛围

1.室内空间界面装饰上的运用

室内空间界面是由墙面、地面、顶棚三部分组成,从目前的室内界面装饰现状来看,青花多装饰在墙面与地面,而其中尤以墙面居多。将青花艺术直接运用于建筑卫生陶瓷材料,用于修饰卫浴空间、厨房等墙面与铺设地面,或者装饰于厨卫用具的陶瓷材料,是最常用的方式。陶瓷材料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耐久性、耐水耐磨,并且容易清理,是建筑卫浴首选材料。青花运用于厨卫能够增加空间的鲜明、高雅、清澈之感,使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装饰艺术完美融合。此外,充分利用青花纹样丰富多彩的特征,在室内不同位置选择合适的纹样,能够展现出不一样的氛围。通常来说,纹样的选择主要有三种形式:直接引用带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打散或重构、删减或添加。在室内整个空间界面中,可借助青花的蓝白之色营造虚实相间的空间审美氛围,给人舒适、自然、清新之感。

2.室内家具设计中的运用

青花艺术运用于室内家具时,多以小件呈现,常用的装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直接采用青花瓷片与其他材料的镶嵌,比如与桌、椅、柜、橱等面层的镶嵌,或者与木门的镶嵌,营造出宁静自然之感;二是利用青花纹样的寓意特征进行装饰,比如在门的设计中,将中国结、祥云、福字等中国元素与符号以青花的形式进行装饰,别有风味;三是利用青花色彩的装饰效果进行装饰,这种方式在家具中的运用范围较广,比如衣橱把手、陶瓷厨卫用品等。

3.室内陈设设计中的运用

在室内装饰中,常用家具是室内装饰的必须品,但随着人们审美追求的提升,陈设品开始逐渐走入室内装饰装修中,室内陈设品往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审美品位。青花艺术运用于室内陈设品的形式多是青花瓷器,青花瓷具有清新、大方、明快、雅致的鲜明特点,与现代室内装饰能够实现完美融合。比如青花茶具、青花灯具、青花花插等,在实际运用中均能够营造清晰优雅的室内氛围。

青花元素应用建筑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

空间花艺设计篇6

60年代后期,当西方一些现代艺术家们感到穷途末路之时,开始摆脱画布与颜料,走出艺术展览馆,在远离城市的更广阔的基地上寻找灵感,别开生面大胆创作并展示他们的作品。这就是首先从艺术界兴起的与大地景观相结合并被泛称的“大地艺术”(Landart)。这些艺术家不仅用泥土,还用石头、水和其它自然因素,改变并重新构造景观空间。“大地艺术”不能算是一种艺术学派,因为它既没有先导也没有所谓的创始人,献身此艺术的艺术家大多来自美国的“极少主义”者或者是与之平行的“概念艺术”流派。这些平行的流派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很难辨清他们之间的界限。产生于60年代末期的“极少主义”(miniminumist)的代表人物有莫里斯、卡尔和丹纳德(RobertMorris,CarlAndne,DonaldJudd),他们的创作目的是恢复基本的艺术形式、秩序与构造。其中许多艺术家如DeMaria,MechaelHeizer和Smithon后来又转向了“大地艺术”。

早期的“大地艺术”可以说是为艺术而产生的(artsforartssake),正如MechaelHeizer所说:“艺术必须是激进的”,面对“现代功能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所谓“科学的思想与技术”带来的环境危机,艺术家们的美学理论最初目的是反人工、反易变的,企图摆脱商业文化对艺术的侵蚀,强调不妥协,强调创新。他们的作品都建造于远离城市的沙漠、废弃的采石场和被人们遗忘的荒山野岭,必须通过摄影和录像才能欣赏到,因而并不具有现实的意义,只是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提供富有价值的信息与思想。但是“大地艺术”的作品超越了传统的雕塑艺术范畴,与基地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走向“空间”与“场所”,因此被一些评论家称为“概念艺术”,它远离尘嚣,视环境为一个整体,强调人的“场所”体验,将艺术这种“非语言表达方式”引入景园建筑学中,并为之提供了新的设计观念与思路,赋予其勃勃生机。

“大地艺术”并不全是“景园艺术”,而且也非源于景园艺术,它只是现代景园艺术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一个组成部分。“艺术”的介入,使得美国自60年代后期的景观艺术形式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陆续出现了“诗人花园”、“艺术家花园”等等,这些与建筑构筑物、雕塑共同融入“景园学”中,从而扩展了它的含义,使艺术能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找到灵感的源泉。

“场所感”已成为描写近期景园作品的陈词滥调,但仍是艺术家和建筑师们关注与创作的焦点。任何事物都可以称之为环境,而“场所”则是环境特性与其作品特性的有机结合,经过设计,加强基地自身潜在的如地形、地质、季节变化等特性,使其更为明晰化。如道格—霍里设计的“音之园”(soundofgarden)中风向标的颤动发出音响,从而加强了人对自然界中风的感受。

现从“大地艺术”构成的几个主要有关方面,论述“大地艺术”与当代景园设计:

1材料的艺术(MaterialArt)

“大地艺术”的发展使得雕塑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首先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与基地紧密结合,这是“大地艺术”摆脱传统雕塑概念的重要标志之一。当设计者选择了诸如沙漠、森林、农场或工业废墟时,他们同时也选择了与之对应的创作材料如砂、石、木、草等。Heizer论及早西部的沙漠时说:“那种无拘无束的宁静和富有宗教神秘色彩的空间正是艺术家苦苦追求的。”然而,这里的雕塑不再象传统的雕塑那样孤立于基地之上,也不是可以任意移动到不同展示空间的物品,而是融入整体环境之中。作品以基地作媒介、为背景,自身与基地的界限已不清晰,而是产生于基地并加强其固有的特性。艺术家们试图通过作品来拯救被现代文明侵蚀与遗弃的环境,通过空间的体验向人们提供一种概念性的认识。

然而,Heizer的作品“DoubleNegative”自1970年展出之后,在评论界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这种“大地艺术”不但没有改善自然环境,反而破坏了它。暂且不谈艺术家们是否在生态问题上达成一致的见解,单从艺术角度讲这个作品已不仅以土地(earth)为媒介,不仅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且限定了内部体积:由两个围墙相互呼应,创造了其自身的空间。这种虚空使得作品与传统的纪念性雕塑有了明显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地艺术”作品更接近于建筑。这种从雕塑到场所的转变已将“艺术”融入到“景园建筑学”之中了。

2抽象的艺术(AbstractArt)

从创作手法上看,“大地艺术”的作品多采用减法和几何元素相组合,因此仍属于现代“极少主义”雕塑的范畴,用简洁的元素表现了深奥的思想。如设计者常用点、直线、圆、四角锥等最为简洁的形式表达某种象征的含义。艺术家们选择诸如废弃的煤矿、采石场、沙漠等特殊的物理环境作为创作对象的道理,就在于以这些特殊而单一的环境为源可以为抽象设计的“大地艺术”提供灵感的源泉。这里不仅“雕塑”自身是抽象的,创作语汇也是抽象的。

IanHamiltonFinlay和JamePierce的“大地艺术”虽然仍以追求新形式、新模型、新概念为特征,但比较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更接近景观建筑,而且是探求基地文化特质的典型代表。他们从远古时代的巨石构筑物和早期哥伦比亚文明中获取灵感,并超越了历史的局限性。

同是诗人的“大地艺术”家Finlay是“新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者,他与现代主义的观点相反,认为被人类智慧侵扰的越少越是理想的自然环境。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是将非自然界的铭文置于自然环境基地中,这些语汇上的阐释将人们带回对“场所”时间性的思索。1967年他和妻子Susan着手在苏格兰设计了一系列的诗人花园名为“石路”(StonypathorLittleSparta),其中他参照了传统的园林学、文学、政治和历史。在后来的20多年中,他将荒野与池塘设计成包含各种刻碑的花园,试图从中找回先人的智慧、力量和道德品质。

如若说Finlay具有更多浪漫主义色彩的话,美国景园建筑师DanKiley则融现代、古典与本土元素为一体。他的天才在于引入了现代主义的空间特性,但并不限于现代主义的无场所性。他从来不象早期的“大地艺术”家那样逃避都市文化,而更接近现实生活。在制革农场(CurrierFarm)设计中,他将房屋与花园融入乡村的自然景观之中,不仅提供了与农田紧密结合的工作空间与休闲场所,还把古典的轴线体系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偏移、扭转并加以重新组合。他以不加任何修饰的简洁形式,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空间的迭加、流动与法国和意大利古典园林的轴线和几何元素的组合。同时他将古典的大理石与本土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巧妙的组合与对比,唤起人们对历史与现代社会的思索。而在都市环境中,柯利(Kiley)为联合银行(AlliedBankTower)设计的喷泉广场(FountainSquare)是与都市环境相结合成果的典例。广场铺地和喷泉的格子划分与基地和建筑的形式及比例相呼应,使其融为一个整体。叠落的泉水与树木强化了地形特征、建筑基底与泉水的直接联接,以及玻璃幕墙的反射延展了景观。3四维空间的艺术

大地艺术最吸引景园建筑师的是其强调过程的体验。这种体验不单是三维空间上的,还有第四维时间上的。正如Walter.DeMaria在70年代初总结道:“艺术家用泥土创作的同时,还用时间来创作。”为了表现时间这种不可视的非物质空间,早期大地艺术作品往往强调“瞬间性”。“瞬间性”是对传统的积淀性和博物馆艺术的叛逆。许多作品随自然界的循环过程而消逝。有的只能维持几个月、几天,甚至几个小时。1976年由克里斯托(Christo)设计的RunningFences,作为近现代景观艺术最著名的作品,整个工程耗资三百万美金,得到众多公众组织的支持,以致惊动加州最高级法院。18×68英尺的2050块白色尼龙布悬挂在钢柱之间,越过公路,穿过牧场,而后达到大西洋,全长绵延4.5英里,可以说是超越空间与时间的巨作。白色的栏栅沿山脉的地势起伏,充分展示了基底的特性,并将空间扩展到无限。然而,此工程终在“浪费钱财”与“毫无意义”的指责之中结束。相比之下,在景园建筑中,特别是欧洲的艺术家如前面提及的芬利(Finlay)等设计师,则往往插入不连续的片段或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来暗示瞬间性。自然的时间、社会历史的时间在整体景观中重叠、交织在一起,丰富了人们的体验,缩小了艺术时空与观者的距离。

美国最具有影响之一的雕塑家景园建筑师(IsamuNoguchi),早在大地艺术产生之前,20世纪初期他已成功地将雕塑概念扩展到风景空间,使基底不再是展示作品的背景,而是作品自身的组成部分。他的家园就是日本景园文化的枯山水与西方的雕塑相结合的产物,通过简洁的设计元素表现了空间的特性和象征意义。他在加州设计的“CaliforiaScenatio。”(图7),充分体现了他的设计思想。整个作品由精神之泉、森林之路、利马柱、金字塔、水道、沙漠之地、一个独立的墙体和由曲线围绕的小树丛组成,不同的材料、砂石墙、磨光大理石、天然石头、水体;不同形式的几何及非几何的元素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令人沉思的空间效果。虽然美国有些景园建筑师批评这个广场缺少树荫和可休息的空间,以及尺度过大使人无法使用等。然而,Isamu并不是不知道这些功能上的需求,只不过是更倾向创造一种能激发人们的想象与沉思的不寻常的场所。

4从宗教神学到大众文化——新都市景观

景观建筑学基本上是讲文化形态与生态学的结合。它所涉及的场所覆盖更为广泛的历史事件,并超越了物理环境的边界。现代景观建筑师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人与其在生存环境的关系也不再是神圣的朝拜,而是一种文化的体验。而“大地艺术”家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他们无法摆脱或隔离历史与现实。两者并非划分明确。

“大地艺术”运动早期作品的动机是在一种场所中寻求神秘与庄严。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仍与已往的艺术创作意图存在着历史的延续性。如WalterDemeria1974—1977年建在新墨西哥沙漠的“光的原野”(LightField),400根相距200英尺的不锈钢柱沿东西向轴线在方圆l英里的旷野中展开,通过减法和几何技法,唤起一种庄严感甚至说是敬畏感。特别是设计者限定了每次参观的人数不超过6人,以加强对这种空间的体验。隔绝成为艺术体现的关键。建筑师们的目的不是评论这种艺术,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这种产生于基底的艺术往往介于雕塑与建筑之间,有时是两者的混合,在现代公共空间设计中逐渐占有重要地位。解决艺术与公共空间功能之间的矛盾,将风景融入现代社会进程中,创作具有一定活动范围和功能的空间,是大地艺术走向城市的标志(JohnBeardsiey在《大地艺术之外》一书中将此定义为“新城市景观”)。

在城市中建造公园与在乡村可以说正好相反,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应体现其基底的特性,还要将人的活动与使用性质考虑在内。艺术与技术、功能及人的活动需求并不矛盾,当代建筑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认清并理解其合理的部分。在柏纳德.屈米(BernardTschumi)主持设计的拉维来特法国21世纪公园中,Chametoff设计的下沉式花园(图8)是景园建筑师与艺术家合作的成果,为未来公园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Chametoff结合地形设计了一系列退台式的下沉花园,并用水平方向延伸的天桥联接成为一个整体。为了使相似的空间不至枯燥,他与艺术家合作,创造了丰富的空间。竹林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使每个花园都形成自己的小气候;公园的所有设施都包含在这个下沉6米的景园之中,构成一个私密的公共花园。

由HerbertBayer设计的肯特公园中大地艺术作品(图9),可以说与之同出一辙。技术指导下的坡度设计,不仅解决了防洪与水土流失问题,还创造了娱乐休闲空间。重复使用的一系列圆形设计元素,以及充分利用基底的特性,暗示了“大地艺术”对景园设计的影响。

华盛顿的越南战争纪念碑,是过去十年中“大地艺术”与现代公共景园建筑结合的典型作品之一。玛亚.林的设计意图是创造一个“园中园”,作品自成一家,形成供人们悼念沉思的安静的保护地,同时与宪法花园统一和谐。为此玛亚.林选择了磨光的黑色花岗岩,镜子般的效果反射了周围的树木、草地和山脉。延长的墙体好象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被强调的水平轴线指向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将这种纪念性意义带入整个历史长河之中,简洁而具有雕塑感的形式,以及与其它纪念物的象征性关系,都体现了“大地艺术”的特征。转贴于5结语

总之,当代以及未来都市中的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倾向于:

(l)统一与融合:强调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历史与现实,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与平衡发展。

(2)多功能性:考虑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包括年龄、生理以及活动时间上的差异,空间具有灵活性、可变性。

(3)现代材料:在设施与技术的应用方面,实现环境设计的“质”变,不仅需要艺术概念的指导,还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实现。

艺术理论如同科学理论,都源于人类的幻想,然而艺术理论并不能证实什么,它只产生一种实实在在的效果,并帮助人们去理解这种效果。众多的现代景观艺术作品都曾因其具有自相矛盾的特质而遭指责。如:有的过于表现宏伟和神秘而破坏了环境;有的欲表现现代感而实际上用的是历史的语汇;有的正相反,看上去是历史主义者,却用的是现代的手法;有的虽在形式与功能上小心处理,但仍不能称为艺术;而还有的虽为艺术却远离尘嚣,大众只有在照片上才能欣赏到。然而作为一个时期的艺术潮流,“大地艺术”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它最终影响到园林、建筑等艺术的方方面面。

我国的公共景观设计在“环境建筑”设计时代到来之时,已经开始得到重视,但仍处于量变向质变的过程之中。由于缺少理论的正确指导,许多设计华而不实,抄袭有余,思考不足,甚至是破坏性的建设。本文仅是浅析当代景园建筑发展的一个方面,以提供了解其发展的历程和背景,为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开拓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SiteEngineeringForLandscapeArchitecture.StevenStorm;kuitNathan.

2LandArt.GillesA.Tiberghien

3BetweenLandscapeArchitectureandLandArt.udoWeilacher.

4ArchitectureReview.Feb,1988.

5Architecture.d’aujourd’hui.April1989.

6A十U.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