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情感好文章范例(3篇)

发布人:转载 发布时间:2024-06-20

情感好文章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87-02

教育日新月异,改革不断深入,高中阶段的教育在历经十几年新课程改革后,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均发生了许多变化。赏识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导学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类教学法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对于教师来说,在诸多教学法当中选择一个适合课堂的方法尤为重要。

语文课本的内容大多是生活的艺术反映,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往往都有一个特定的语境或情境,情景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就必须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仅能真切地还原课本内容,正本溯源,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悟文章,达到情感的共鸣,还能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运用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一、音乐渲染,把握基调

语文课文中呈现的情感丰富多样,或激昂,或喜悦,或忧伤。音乐拥有高低起伏的旋律与多变的节奏,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情达意和传递情感,可是说音乐是传达情感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中的特定情境,适当利用音乐来渲染,把文章的情感与音乐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如在《陈情表》的教学中,上课时播放陈百强的《念亲恩》歌曲,让学生在诵唱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的那份拳拳之心,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课文的思想情感;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时,可让学生学习吟唱歌曲《虞美人》,如此,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也可调动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知识;在教学诗词时,可鼓励学生搭配着背景音乐进行有感情的吟诵,通过音乐引起学生对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把握住诗词的内涵。

二、剧本引领,还原情境

教师可将课文剧本化,引导学生扮演文中人物,根据剧情进行表演,这一方式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发现者”,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主动地发现知识和学习知识,从而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对文中人物进行分析和解读,学生理解更深刻,课堂效果更佳。

如在教授高中语文第四册的戏剧单元时,让学生根据课文里的人物台词,自己准备好一些简单的道具,把课文节选的片断还原出来,在课堂上表演。学生在表演戏剧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了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到戏剧当中的矛盾冲突,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言解读,描绘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使用语言解读文章来描绘情境,可增强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特别是带一些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可把一些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使学生更有兴致进入文本,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语文中,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情感,就需要利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解读,把情境描绘出来,把内涵领悟到位,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也能充分认知语言的美、文章的美、生活的美,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如在讲解《长亭送别》中的一段曲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先让学生反复吟读成诵后,再引导学生把这段曲词的意境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段曲词主要点染了一幅空?g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语言描述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了其中的意境。用语言描绘情景,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基调,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四、图画呈现,诗意情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句描写画面表达感情,我们也可用画面来理解诗句和感受作者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画面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有利于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和具体化,使学生可知可感。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图说文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达到高效的学习。

在教学《登泰山记》这篇文章时,我准备了与文章描述相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图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看到五彩斑斓的泰山景象,学生们还不由得发出阵阵的赞叹声,有了画面的直观引导,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的情景中。在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图片的描写,认真对照图画,感悟文中精彩的描写。

教学小说单元时,我会找一些相关的影片播放给学生,如《红楼梦》中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三国演义》中节选的《失街亭》、《水浒传》中节选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用画面、影片等较直观的方式将课文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加深对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的理解。

五、回归生活,解读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教学的实际,适当地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由浅入深的感受文章和理解文章,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将感悟引申到生活中,不断思考生活、认知社会、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好文章范文篇2

[关键词]作文教学真善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要表达真实情感,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注重其情感的真实倾斜。写作是语言的综合组织能力的整合,其目的是感情的交流等,《语文教学评价》也指出写作教学应注重素质教育,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素质教育为教育基准点,笔者将“真、善、美”贯穿到写作的内容、立意、语言表达之中,使学生的写作真情流露,创作优秀作品。

一、内容方面突出――真

在作文教学,“真”指的是真人、真事、真感情。学生在写作中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材料可写,就是写出来的文章,大部分存在着内容空洞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写作中没有感情投入,内容编造,空话连篇。试想,这样的文章有谁愿意去读,愿意去看?文章的灵魂是其思想、是其情感的流露。由真实情感贯穿的文章才具有灵气。读者读后才会流连忘返,才会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文章可以说是优秀的文章。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说真话、写真事、写真人。“一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事物,写作从身边的生活抓起,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描述,对自己生活中的感悟进行抒发,做到“我手写我口”,对生活中的点滴做到畅所欲言。最真的感情无疑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大空间,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学生写作的内容。因此,学生应该学会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将自己的生活叙述和抒发,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会比较真实,文章也就有了灵魂,有了灵气。

古今中外的名品名作,读者细细品味都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隐约眼前会显现作者生活的真实情景。作品是他们对人生的真实感悟,文章质朴,却载满了他们的真情,读后给人的感觉是深深的思虑,自己好像成了文章里的主人公,在为文章里的人们欢呼、痛苦、思考。如冰心的《小桔灯》,内容简单朴实,就是她和小女孩的对话,但是就是这文章内容的真实情感,让人读后,意犹未尽,像文章结尾处的描写: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二、文章立意突出――善

“善”是对于文章的思想内涵而言,要善良、善为、善待。所谓文章立意的“善”是指文章的思想内涵应是积极向上的,有着良好传统美德的,使人读后能够奋发向上,起激励作用。中学生有一定的是非观念,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作文是学生的心灵倾诉,人生感悟。小学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将善的东西发扬光大,对恶的事物进行严禁、杜绝。从平常的生活点滴教育学生,使学生的心灵洋溢“善”的观念和理想。古人也曾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点滴开始贯彻“善”的理念,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写作中,善就像是人身上的肉一样重要。人没了肉体就剩下了骨干,文章也一样。大作家的文章,如巴金、鲁迅等,他们的作品总是能振奋人心,让人回味无穷,其原因是他们在真实的表达情感中,还有着“善”,有着包容心,大爱心。能够激起读者内心的感触,激发作者的爱心,如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胸襟是如此的广阔,读者无不为诗人的胸襟感慨,以至流传至今。作文写作中,教师应诱导学生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悟善的传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要宽容、大度。只有学生内心充满善,写出的文章才会洋溢着“善”的气息。

三、文章整体突出――美

优秀的文章,除了内容上追求真实,立意上讲究善之外,其写作的语言表达方面、结构方面等整体应该体现出“美感”。

1.语言表达美

经典的语言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得来的,是在反复的修改中磨出的。从古至今,写作在语言方面一直追求的就是――美。如古诗中“僧推月下门”到“僧敲月下门”的典故。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写作之后,自评自改的习惯,避免写作中最常见的: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等常识性的错误。有句话是:“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对于写作的语言应通顺,字句运用恰当、生动形象,读起来琅琅上口,给读者留下深刻记忆。

2.文章结构美

作文教学中,还应注意,文章组织的情况,结构衔接上应完美无瑕,思路要严谨等。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给读者的一个整体上的感觉,其结构的布置,文章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安排,形式上等是否统一、完整。文章的结构安排其实就是对文章写作的整体布局谋篇。从构思开始,就需要对文章的整体布局进行思考,看其层次安排、段落的分割、过渡句的安排是否合理,开头一结尾是否呼应,其文章的主体是否清晰等诸多结构上的问题。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对于结构方面,应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对于写作的内容安排做到主线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善、过渡恰当、开头结尾相呼应。追求文章的终极目标――结构美。

四、结语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学生在写作中注重真、善、美三方面的贯穿。让学生在写作上有质的飞跃,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能够敞开心怀,畅所欲言,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提高写作的境界。作为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从生活中探索,感受写作的乐趣所在,打开心灵之门,用真实语言,去感悟人生,感受生活,进而创作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黄贵全.初中作文教学方法初探[J].读与写杂志,2009,(1).

[2]李学安.新编初中作文教与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杜,2002.

情感好文章范文

一、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这是朗读训练作用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一点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与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朗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

由此,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二、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这是朗读训练所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