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矛盾观的知识点范例(3篇)

发布人:其他 发布时间:2024-07-27

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矛盾概念学前教育分析与综合事例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143-01

哲学常识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这门课程的讲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而世界观教育属于“换脑筋”“转思维”的学科,既抽象又难以理解和接受;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这门课程是全新的知识,属于初步输入性教育。因此,泛泛而谈容易造成一知半解,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尤其是基本概念,如:物质、意识、运动、发展、矛盾等,这些基本概念是支撑这门学科的基本框架。不能真正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就谈不上形成科学的思维。

就矛盾概念而言,其在辩证法部分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中心地位、纲领作用”八个字。教材第五课的知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矛盾的概念;第二层是矛盾的特性;第三层是矛盾的分析方法。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就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矛盾及其特性,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初步掌握运用矛盾观点观察、分析问题。这就决定着矛盾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接受不了矛盾的概念,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也就无从谈起;运用矛盾原理分支分析事物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应对矛盾概念的讲解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对其“中心地位、纲领作用”有充分的认识。

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在思维上具有抽象能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弱的特点。在讲解中应注意典型事例的运用,从具体、直观的事例剖析入手,归纳得出结论,这才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是在举例说明时,应考虑学生已具备的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对自然、社会、思维三个方面作出全面的举例论证。讲述中还应注意趣味性,增强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在逻辑推理中多用归纳法,从对典型事例的剖析归纳中总结出结论,使结论在客观事物的说明中自然而然得出。其客观性和科学性令人信服,且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是讲授中应注意分析与综合。“分析”就是将事物“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拆开”,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力求做到全面、客观。“分析”的过程,就是解剖矛盾的过程,重在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说明事物都是对立双方的“统一”。

“综合”的过程,就是归纳总结的过程,重在说明矛盾双方的“统一”。这样讲解,学生就易于树立起“对立统一”这一矛盾的科学概念,就能抓住“对立统一”这一矛盾概念的本质。

基于以上的指导思想和分析,该课应着重围绕矛盾概念的本质,从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方面举出具体实例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矛盾的概念;并就逻辑矛盾与哲学矛盾进行区别,以巩固学生已形成的矛盾概念。

列举与分析事例,应注意客观性、严密性和科学性;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事物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要讲清、讲透。例如,自然科学中的圆周运动,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离心力,它使物体离开圆心;另一方面是向心力,它使物体飞向圆心。这两种力是对立、排斥的,但正是由于这两种力的存在和斗争,才使物体围绕圆心做圆周运动,既不远离圆心,也不飞向圆心(图1)。

图1图2

可见,圆周运动便是向心力与速度对立统一的结果。这一论述可以推广到宏观的天体互为绕转,微观的原子结构中去。机械运动也是如此,拉力与阻力、拉力与引力的对立统一,促使物体发生位移(图2)。讲到这里可以引用古希腊“飞矢不动”的典故,即机械运动(事物)是物体在这里(到达)和不在这里(离开)的对立统一,以增强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另外,生命运动中的同化与异化,化学运动中的分解与化合都是对立统一体。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事物均是矛盾的统一体;在社会领域里,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生产与消费、先进与落后……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在思维领域里,记忆和遗忘、真理与谬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也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的斗争和依存构成了思维运动。通过以上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分析,最终归纳得出结论:(1)事物有两个方面;(2)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3)对立统一是事物所固有的。推理过程如下表所示:

事物一方面另一方面结论

圆周运动离心力向心力1.事物有两个方面;

2.该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3.对立统一是事物所固有的。

机械运动到达离开

生命运动同化异化

化学运动分解化合

政治制度民主集中

思维运动记忆遗忘

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篇2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①理解哲学意义上的矛盾概念,并能够分析具体事物中的对立统一关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②深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对待矛盾的科学态度,了解“两分法”、“一点论”的基本含义,并能运用“两分法”去说明怎样对自己“一分为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两手抓”。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分析矛盾概念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辨证思维的方法;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原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发展),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促使事物转化的条件。

②通过坚持两点论、两分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自己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一分为二”的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共两个框题。第一框讲矛盾的概念,第二框讲矛盾普遍性原理。

第一框题

整体分析矛盾概念。由四个部分组成。(1)讲述矛盾的含义。(2)具体分析“对立”的基本含义。(3)具体分析“统一”的基本含义。(4)指出要准确把握矛盾的含义必须注意的3个问题。

矛盾概念是本框题的重点,也是本节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对矛盾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的基础和关键,是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基础、起点。

矛盾概念又是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是教学的难点,是由于学生缺乏对此问题的认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哲学意义的矛盾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矛盾的不一致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对具体矛盾与哲学意义上的抽象矛盾的关系不能够准确理解的问题等等。

第二框题

整体分析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三个部分组成。(1)从正面指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然后从两个方面论述矛盾普遍性的含义。(2)重点论述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3)联系个人实际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两个方面,分析说明青年学生应如何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本框题的教学重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从理论上看,它是正确对待矛盾,坚持两分法,反对一点论的哲学依据,是教育学生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2)从教学实践看,“时时有矛盾”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学生往往容易将矛盾(主要是对立)的程度上的区别,理解为矛盾有无的不同。

本框题的教学难点是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坚持两分法、两点论作为哲学方法论要求,内涵丰富,高度抽象,学生受自身认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理解难免片面;与具体实际相联系,在具体与抽象的统一上存在较大困难,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理论与实际不结合或脱节“两张皮”。(2)邓小平同志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内容丰富与课时有限的矛盾,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教法建议

总体教法应坚持从具体事例(教学情境)出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让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形成对哲学原理的认识。

具体事例(教学情境)可以是老师创设,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创设。师生共同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具体事例(教学情境)的内容既要丰富,又要精选。

(1)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原理的教学,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领域中能够体现“对立统一”关系原理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形成对哲学意义的矛盾及其“对立”、“统一”的正确认识。

可以联系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这一方面开展探究活动。如探究整个人类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加深对于我们国家宣传、倡导“保护环境”举措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相互依存关系,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一原理的教学,可尝试用小组协作调查法。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认识领域的事物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调查的内容包括事物在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第一组调查自然界的事物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第二组调查人类社会的事物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第三组调查人的认识领域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第四组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最后,在课堂上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调查结果交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交流,最终使全体学生形成对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的正确认识,并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两分法”、“两点论”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对待矛盾的科学态度,并能用两分法去分析说明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所学原理观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教学重点: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教学难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问题。

教学方法:用反证法分析、归纳出哲学理论,再用哲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矛盾的含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下列诗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归纳:这些诗句揭示出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规律的深刻哲理。那么,是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呢?事物每时每刻都包含矛盾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谈话交流活动:

王小力是某校高二的学生,他最近有几件不顺心的事情。一是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二是因为期中考试的事情和父母产生了小摩擦。三是和好朋友因为一点小事引起误会,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王小力现在最想找一个世外桃源好好歇几天。

请问:

(1)假如你是王小力的朋友,你将为他出什么主意呢?

(2)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为什么?

归纳:在现实生活中,每天我们都会遇到许多矛盾,我们每个人都在幻想有一个与世隔绝、风景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安宁的世外桃源可以让我们逃避现实的烦恼,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板书)

观点:飞矢不动

理解:离了弦的箭,在飞行路程上的每一点都是静止的。静止的总和并不产生运动,所以,飞矢不动。

提问:你能对上述观点加以驳斥吗?

归纳:这个观点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从静止的观点看,物体在“某时某刻”会停留在“某处某点”,但从运动的观点看,物体既在“某时某处”,同时又离开“某时某处”向接踵而来的“某刻某点”过渡了。这是机械运动的发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着“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的矛盾。

设疑:除了机械运动有矛盾,其他运动也存在矛盾吗?

归纳:物理和化学运动中同样存在矛盾。在生命运动中,存在着同化异化、遗传变异的矛盾。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材料: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在社会领域中存在什么矛盾呢?

归纳:说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提问: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哪些矛盾呢?

归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矛盾,民主与、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和平与发展的矛盾等等。

提问:这说明什么道理呢?

归纳:社会运动充满复杂的矛盾。

材料:在二百多年前,解释燃烧现象的燃素说认为,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质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燃素的过程。科学家拉瓦锡排除了燃素说的干扰,对燃烧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说明。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在人的思维领域同样存在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知与不知,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的矛盾等。

提问:通过以上的分析,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归纳: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领域,一切事物都有矛盾。

材料:我国化肥总量与亩施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以前被农民在农田广泛喷洒的“六六六”,富含剧毒的有机物。国外60年代、70年代已禁止使用,我国80年代已禁止使用,但它在土地中的毒性消除要50年,且进入人体无法溶解,牲畜吃了含“六六六”的饲料,粪便也含毒素,再施到田里,造成恶性循环。所以有人说:“我们制造火药来开天辟地,却萌发了战争;我们发明指南针来追求幸福,却诱发了掠夺;我们使用农药来捍卫植物生命,却同时也招致的疾病。

提问:这段材料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这种种事实说明,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设疑:综上所述,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板书)

讨论:有人认为有时有矛盾,有时没矛盾。你同意吗?为什么?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事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提问:

(1)孔子所设想的大同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否存在呢?

(2)所谓的“太平盛世”是否是没有矛盾呢?

归纳:人类社会一产生就充满着矛盾,如阶级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等等,而且矛盾伴随人类社会始终。

设疑:自然界的事物是否每时每刻都充满矛盾呢?如一个生命体从产生到死亡都从满矛盾吗?

归纳:一个活的有机体,从生到死都充满着矛盾,即同化异化的矛盾,如:人体中的水分子每7天更新一遍;人体中的组织蛋白平均80天有一半死亡。其实,就是在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内都同样发生着旧的死亡,新的产生的过程,如果没有这种矛盾斗争,人的生命就停止了。

设疑:那么,人死了还有矛盾吗?

归纳:生命有机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矛盾运动的终止,因为同化异化的矛盾运动停止了,仍然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全部科学的发展史证明,各门科学都是在不断的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即自然界时时刻刻充满矛盾。

设疑:思维领域时时刻刻充满矛盾吗?

材料:

2000年6月,人类基因图谱绘制成功,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划时代突破。将来人们可按图索骥,为一些困扰已久的顽症寻找治疗方法,基因技术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但是,人们的担忧和争议同样之热。隐私权的丧失迫在眉睫,科技伦理问题日已凸现。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在思维领域同样存在着矛盾,而且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出现,人类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设疑:以上论述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总之,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设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2、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对我们工作的指导意义(板书)

材料:《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布置思考题]

1、作为中学生,你对网络了解多少?

2、你对上述看法有何感想?

3、你周围的同学都上网吗?你对他们上网持什么态度?

4、你认为中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

5、你的父母、老师对上网是怎样看的?他们的观点和你的矛盾吗?你是怎么想的?

6、对互联网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

7、运用辨证法对你调查到的资料进行分析。

[研究过程]

1、学生走访、调查有关人员。

矛盾观的知识点范文

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

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

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

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的

2.系统论的基本原则是()

A.区别性

B.整体性

C.合理性

D.联系性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变化的科学

B.事物矛盾的科学

C.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D.否定之否定的科学

4.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

A.因果的必然性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与变化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B.发展的观点与不变观点的对立

C.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D.是否承认矛盾及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观点的对立

6.我国现代化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A.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D.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

7.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特殊性

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快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明显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越了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幅度的大小

9.发展的本质是()

A.事物质的变化

B.一切变化的过程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由肯定到否定

10.事物矛盾的精髓是()

A.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对抗与非对抗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关系

1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全局性质未变,局部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事物的只要矛盾未变化,次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事物的根据和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发生了根本变化

12.系统科学产生的意义在于它()

A.抛弃了唯物辩证法

B.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C.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D.高于唯物辩证法

1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和动力

B.状态和形式

C.方向和道路

D.波浪式前进运动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先有闪电,后有雷鸣

B.夏天过去,秋天到来

C.白天过去,黑夜降临

D.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

15.可能性是指()

A.头脑中的构造物

B.已经存在着的事物

C.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D.失去必然性的东西

16.内容与形式存在矛盾的根据是()

A.内容总是落后与形式的变化

B.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C.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与形式

D.形式活跃易变,内容相对稳定

17.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A.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B.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知识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1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有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19.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A.主观性原则

B.主体决定客体原则

C.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D.客体依赖主体原则

20.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

B.客观实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参考答案

1.A.B3.C4.B5.D

6.C7.D8.C9.C1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