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对现代大学生的覆盖和影响越来越广。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本文将对主要的影响因素及负面影响因素进行论述分析,对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积极促进良好的体育氛围和传媒文化的形成,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关键词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现代大学生体育生活
在现代社会,体育离不开大众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也离不开体育。社会越发达,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就越密切。可以说,媒体已经成为当代体育存在空间的重要纬度。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已经成为当今体育界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目前现代传媒传递的信息纷繁芜杂,包罗万象,致使很多大学生已接受大众传媒体育信息时丧失了辨别能力,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生活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体育知识方面的影响
随着我国体育热潮的逐年增高,报纸、杂志、电台等宣传媒体中“体育园地”不断扩大,其宣传数量之大、报道类型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发展,使大学生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丰富的体育知识。比如,一些“贵族”体育运动——高尔夫球,这项体育运动传入我国较晚,在平时体育生活中以大学生的经济生活条件是不可能接触到的。因此,对此项目感兴趣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他们想得到的相关信息,可以了解高尔夫球的比赛规则,从而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生活。
(二)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意识到体育运动不尽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品质,还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也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形成是有外界因素影响的,特别是自己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现代传媒都是学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对他们进行刺激,促使其对体育从感性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于体育课在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学校大量扩招后,因受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会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态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去认真对待和解决。
(三)偶像崇拜方面的影响
随着现代通讯设备和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体育名星利用大众传媒打造并发展在大众面前具有较高知名度、名誉度的运动员形象越来越多。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重心向高等院校转移,打造学校体育名星,可以促进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可以用来吸引人、筹集资金、提升品牌,为学校竞技体育繁荣发展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在偶像的崇拜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他们为自己崇拜的体育明星加油助威,甚至不怕长途跋涉,请明星偶像合影、签名,收集有关明星的生平资料及爱好,穿明星代言的服装,用明星选用的体育器材,甚至打扮成明星模样的发型,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所崇拜的偶像身上,体育明星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现代大学生体育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体育暴力方面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若传媒的报道虚假失实,或经常发放含暴力和不道德成分的体育信息时,他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思想行为受到不良影响。如游行引起的交通阻塞,以及诸如球迷骚乱、烧扫帚、扔瓶子、敲打来往的车辆等行为,都包含着暴力的因素。然而,人们没有注意到,各种偏执的宣传却在不断升级,金牌的价值越来越大,而体育自身的价值却越来越淡漠。过热的宣传把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运动员的期望带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并形成极度的感情倾向。
(二)丧失了大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
传播学先驱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指出:大众媒体具有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让人们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第二,由此剥夺了人的行动能力。如今的媒体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画面形象逼真,声色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大学生还处于不能够完全控制放纵自己的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如果过分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媒介和网络带他们的虚幻满足,会使他们丧失参与体育的热情,把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观看比赛和节目上。
三、结论与建议
从整体上来说,由于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体育健身逐步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通过传播体育知识、体育比赛、体育娱乐等有关信息,增加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增强对体育的关注,养成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和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行为方式教育,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对于体育媒介工作者,应注意规范体育的专业性宣传。其次使用多种形式的体育教育方式,打造良好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最后要正面宣传“体育明星”,给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明星榜样。
参考文献:
[1]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3.
[2]林勇虎.体育的社会学探索[M].万卷出版社.2005.5.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媒体;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7)187-0051-02
信息技术代表着先进性与创新性,作为一种新媒体,互联网以其独有的优势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相关行业中加以利用。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网络媒体应运而生,成为了人们在茶余饭后浏览信息的主要方式,同时网络媒体的诞生压榨了传统大众媒体的生存空间。因此就网络媒体对大众媒体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网络媒体与大众传媒区别
1.1网络媒体概念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是一种能够与传统媒体共同存在的新媒体,并且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网络媒体的信息流动性较强,内容十分丰富,其传播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些优点和特点都是传统大众传媒所无法比拟的。
1.2大众传媒概念
不同的传播媒介决定了不同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因此,传统的大众传媒可分为3个阶段:首先,在传统的传播媒介当中,纸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呈现载体,由纸衍生而来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图书等都属于第一阶段的重要媒体;其次,随着电波的诞生,我国的广播事业开始了自己的发展旅途,因此,广播是第二阶段的代表性媒体;最后,数字信号推动了电视机的产生,从而使得电视机一跃而起,成为人们获取资料信息的重要手段,是第三阶段的媒体。
2网络媒体的主要特点
2.1加强舆论沟通
传统大众传媒更多的是官方发表声明的手段,其传播的内容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压迫了人们的主观思维。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新闻查询、浏览书刊以及收看节目等等,与传统大众传媒相比,它的内容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内容深度也是传统大众传媒所不能及的。而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它的作用已经从简单的观看转变为直接参与,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与沟通,利用文字叙述或者语音沟通也十分的便捷,成为了许多人了解社会、深入社会的主要方式。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大众媒体虽然也为人们提供陈述和建议的机会,但是制约条件相对较多,压制了人们的主观思想。
此外,许多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要观点,其观点是属于客观评价范畴内的,并且有一定的负责能力,但是传统的大众媒体对个人的言论和评价不够重视,如报纸、广播以及电视上很难看到这些人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其官方性过强,间接压榨了人们思想意识的传播,但是网络媒体与之不同,它崇尚自由言论,开放性较强,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相关事件进行阐述,从而真正实现了人民的话语权。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言论自由不等于言论泛滥,网络媒体虽然保持了较为开放的评论空间,但是也并非任何言论、任何评价都是积极的、客观的,因此许多不恰当的言语是禁止出现在网络媒体上的,比如影响社会和谐、攻击党和人民的话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因此公民需要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在评价一件事、或是一个人时,要做到客观严谨,不仅政府需要及时辟谣,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配合上级领导将不法谣传扼杀在萌芽之中。
2.2提高社会监督力
网络媒体是政府了解民生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加强人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在网络媒体的作用下,人们可以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实事要闻对政府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使政府能够更好地把握民意、民情,时刻提醒政府将工作细化。比如:某车违规行驶酿成重大车祸,车内两人同时丧生;事件发生后,许多人利用网络将信息公布于众,人们就该事件进行评论与探讨,相关部门通过仔细调查得出结论,并对民众进行答疑解惑,基于此网络媒体是当下十分重要的媒介手段。
3网络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互联网的优势众所周知,它不仅信息传播及时,也为人们陈述各自的主张与观点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受诸多条件制约,这样的平台是传统大众传媒无法做到的。为了走出目前的困境,在互联网时代搏得一丝发展空间,传统大众媒体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努力提高传播效率。在过去传统大众媒体占据了主导地位进而成为了“主人”,人们只能被动接受成为“客人”,大众媒体所提供的内容局限性较高,人们无法看清事件背后的真实内容。再者,传统大众媒体多为官方服务,国家需要控制社会舆论导向,媒体是把控导向的关键,造成了十分片面的传播方式。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新媒体的诞生加强了人们对信息完全掌握的强烈意愿,不仅将更多的信息内容传递到人们的视野中,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信息的机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随地筛选信息。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大众媒体必须与时代接轨,摒弃原本的传播形式,保证信息服务质量,提高社会地位。
传统大众媒体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从今天的发展来看,互联网将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媒体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枷锁来到了新的竞争领域,人们也由此进入了信息含量大、涉及范围广的世界当中,使传统大众媒体必须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传统大众媒体需要时度势,采取相关策略改变以往的运作模式,各家媒体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互相学习、交流,使传统大众媒体能够在互联网的统治下继续发展。
网络媒体代表着自由、平等以及公开等优势,虽然传统大众媒体并不具备或者符合条件较少,但是总体看来:传统大众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不是没有可能的。传统大众媒体多以单独播放为主要形式,这种形式不支持与其他媒体有所连接,但是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网络媒体能够将诸多传播形式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各媒体之间交流的目的。网络媒体十分便利,提供文字、语音等多种交流方式,还可以随时分享各种社会、新闻信息。比如,CNTV就是网络上的中央电视台,CNTV具备所有CCTV的频道、信息以及相关功能。该情况说明,以网络为媒介进行发展,是传统大众媒体迈向未来的重要手段。
4结论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媒体为传统大众传媒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媒体也为传统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了众多契机,相关媒体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解决传统大众传媒的弊病,同时与网络媒体加强合作与交流,使大众传媒能够与时俱进,为推动我国传媒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玉涛.大众传媒的现状分析[J].媒体时代,2015(10).
[2]杨臻臻.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唯物主义的大众传播模式[J].兵团党校学报,2016(6):37-40.
大众文化在我国新时期的崛起始于改革开放时期,其迅速崛起有一系列发行量巨大的通俗杂志和报纸作证,有一系列原来属于高级文化阵列的严肃文学纷纷改弦易帜为通俗文学作证。大众文化的通行无阻表明的是大众对它的支持与认同。关于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大众文化大众传媒传播的重要内容,大众传媒塑造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有重要影响。文化影响传媒,有什么样的大众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众传媒。传媒受文化的浸润影响,反映文化,代表文化,成为一定文化的喉舌。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是传播文化的功能。有人说一张报纸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部日记,它默记民族的文化演化与变革的轨迹,预示文化进化和传播的基本趋势。
大众传媒对通俗性、娱乐性、流行性、时尚性、商业性的大众文化的传播大大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的现代人,使他们在一天的忙碌之后,能够在这些轻松的节目和娱乐中得到松弛和满足。这种满足的结果使传播大众文化的大众通俗刊物发行量得到迅速飙升。有统计资料显示,上海的《故事会》发行量达650万份,湖北的《今古传奇》发行量达200万份,北京的《啄木鸟》达175万份,山西的《民间文学》达100万份。这些巨大的发行量标志着这些通俗文学有庞大的支持群体,它是对大众文化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礼赞,标志着大众文化节日的到来,也是对适应市场经济者昌逆市场经济者亡的市场经济规律的无言求证。在大众文化强烈的通俗性和商业性的引导之下,许多报刊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质与量的变化。许多报刊由过去的4版增加到8个版面甚至数十版、100版或更多。这增加的版面多是增加了表现大众文化的娱乐版和生活时尚版。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塑造者、引导者。大众传媒是形成大众文化的重要手段和使者。如通过大众传媒建构了电视文化、流行文化、音像文化、摇滚文化等。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大众文化,不经过大众传播,就得不到继承和发展。而实际上,大众传媒在传播一定文化的同时,也在建构一定的价值意识形态。因为大众传媒通过传播的议题设置功能,能让人们感觉到那些被大众传媒所关注的传播内容便是主流的或是值得肯定和仿效的。
大众传播对大众文化淋漓尽致的渲染和大众文化最重要的娱乐功能的发挥使得两者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大众文化的商业性使得大众传媒和大众逐渐变得物化。在利润最大化原则驱动之下,大众传媒的内容变得肤浅,显示出享乐倾向和游戏特征。这些欲望刺激产生的文化垃圾无助于人类精神境界的提高和心灵世界的升华,造成文化消费的媚俗低级倾向,严重地败坏了大众的品位和文化修养水平,而且使人们更多地依赖电视等媒介,成为畸形的电视人或单面人。
以消费为特征的大众文化所启动的大众文化市场构成了对精英文化和严肃文化的巨大冲击,使其在文化重构中以妥协退让为代价以适应市场,适应这个一统天下的大众文化时代。大众文化限制了人对文化享受的理解层次,使人类在大众文化消费中耗尽了空闲时间,失去了接触高级文化的机会。媒介在给予人们充分选择自由的幌子下,制约了人们接触其他文化媒介的可能性。使我们的文化环境逐渐失去自主和多样性,这类似于自然环境中失去自主和多样性。这是十分可怕的。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互动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功能。高级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超越现实,给人们提供一个理想目标,即包含有否定现实的异端因素。文化的这种否定功能随着大众文化的产生而逐渐削弱甚至消失。这是因为将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用于高级文化,从而将其中的异端观点现实化,将理想物质化。由于大众文化取消对现实的怀疑、排斥、超越,人便变成为生意的、现实的、物质的、思想平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