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四、结语
(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达表演艺术的最基本元素之一,在塑造演绎形象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表演艺术通过服饰得以升华,而服饰在表演艺术中焕发生命,正是五色斑斓的服饰包裹着那充满灵性而跃动的生命,为我们展现出亦真亦幻、令人着迷与欣羡的演绎世界,而演艺又为服饰向大众的传达与展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所以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服饰;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90-01
服饰即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提包、阳伞、发饰等。服饰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反映,文化的标签、时代精神和民族审美情趣的折光,它的演化自然要受到这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谓演艺,即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递情绪、表达情感从而展现生活的艺术。代表性的表演艺术门类主要是音乐和舞蹈,还有影视、话剧、戏曲、杂技等。
无论是音乐会上的燕尾礼服,还是时装秀上的感性韵律,音乐与服装和谐共生,呈现出一场场令人惊艳的“视觉盛宴”。摇滚乐的铿锵有力,其反叛精神影响了美国的一代人,而它震撼心灵的强音对服装的影响却至今未变。不论是嬉皮还是朋克,嘻哈还是重金属,音乐形式依旧狂躁不安,可乐迷身上古怪灵异、夸张变形的服饰样式却花样翻新,频频亮相时尚舞台。摇滚乐奏响了音乐与服饰完美结合的最强音。服装是视觉化了的音乐,而音乐可以使服装有更深层次的精神表达。流行乐坛的超级巨星麦当娜,她的大红大紫除了非同寻常的天赋以外,她能够巧妙的利用服饰来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从出道以来,每次出台的夸张外表成了她的有力法宝。麦当娜的成功在于用服饰改变了自己,进而改变了音乐,最后改变了时尚。音乐和服饰,犹如双生姐妹花,曼妙的音乐需要各色服饰相伴才能泌人心脾;而绚丽多彩的服装则在音乐中迷倒众生。
提及舞蹈,可谓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舞蹈就已有了萌芽,带有巫术性质的拟兽舞、执羽而舞的祭祀乐舞、长袖飘洒的宫廷乐舞,穿戴在舞者身上的服饰都令舞蹈熠熠生辉。舞蹈服饰根据舞蹈种类的不同可分三类:古典舞服饰,现代舞服饰,以及民族民间舞服饰。舞蹈服饰必须适应舞蹈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典型性,要使由内而外,名副其实地打造出作品鲜活的艺术形象,为营造一个能够让角色赖以生存的艺术空间提供一个真实的角色外部造型。舞蹈服饰也必须具备与舞蹈作品相对应的众多信息,如角色造型的时代特征、民族特点、身份职业、年龄性别、社会关系等等,它既是角色外部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综合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一袭设计好的舞服,仍是舞蹈家美化舞姿、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一支霓裳羽衣舞,“飘然旋转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不知迷倒多少帝王将相,“霓裳羽衣”又令多少现代人对月宫仙人产生了联想。舞蹈和服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舞蹈通过服饰得以升华,而服饰在舞蹈中焕发生命。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除了要有丰满的剧情作为主要支撑之外,服装则是承载整部电影的另一个基石。在拍摄、制作过程中,服饰作为一种艺术以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精美别致的造型、适时的色彩,为这一视觉艺术添上了重重的一彩。使得亿万观众为讲述的故事所震撼,为明星的精彩表演而吸引。而服饰在影视剧作中所承担的作用:烘托气氛,交代环境背景,刻画人物性格,修身画面等。而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所驾驭的时髦风,大概从20世纪初开始影响服饰潮流。它虽出现的较晚,但影响力却不容小觑,不仅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也拉近了现代人与时尚的距离。人们追逐电影,但追逐电影带来的时尚胜过电影本身。一部《罗马假日》成就了奥黛丽・赫本,而她在电影中塑造的清新、高雅的形象,便成为人们多年追逐的经典形象。一部成功电影的轰动使明星在影片中的服装造型也随着角色的成功塑造而深入人心,征服观众。明星借电影风流,服饰在现实中风行,这就是电影与时尚创造的经典。电影大规模的影响和塑造着时装潮流,电影借助服装,令角色生动;时装透过电影,来寻找灵感,引领潮流。这也是为什么不论中外,越来越多的导演不惜巨资打造电影服装,来达到服装和电影的双赢默契。
中国戏曲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它追求一招一式的优雅,一唱一和的华丽,因此在服饰搭配上也就有着严格的规定。自古梨园行里就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行规。它是除旗袍外中国服饰宝库中的又一朵奇葩,是古代服装的美化和艺术再造,通过花纹、颜色的变化来表现剧中的各色人物类型,从而形成戏曲服装的系列套式。它的饰物较多,珠花、丝绒、绒球、雉尾等。使得戏曲舞台上呈现锦绣满台,七彩纷呈,美不胜收。戏曲中的角色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而根据每个角色的不同,其服饰造型也是大不一样。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造型艺术。它与人物角色相配当,也是一种化妆效果,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较高的欣赏行。其构图多种多样,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使人眼花缭乱,产生神秘感。经过各个时代艺术家的总结,彼此借鉴,相互补充,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脸谱艺术是传统戏曲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蕴含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且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彩妆的流行,传统的脸谱化妆手法和颜色也为现代化妆技术所借鉴,并且也使得传统脸谱产生新的艺术表现效果。所以应合理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各种表演艺术博大精深,而演艺舞台的服饰也极其精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奇特的样式和斑斓的色彩,更多的是因为文化内涵赋予舞台表演的灵动力。比如说霓裳羽衣舞出人们对羽化升天的畅想,伎乐飞天涤荡人们对极乐世界的期盼,以及面具勾勒出人们对神灵无比的崇拜、感叹,衣饰已无形,舞台即人间。
无论是海外的亦或中国的演艺舞台上的精品都特别的多,服装更是异彩纷呈。它们或是质朴、或是华丽,或是性感、亦或是温婉,形式多样但都是世界各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时也是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美好与和谐的精神体现。也因此带动了世界各族人民服饰文化的广泛交流。
参考文献:
[1]黄小明.中外舞蹈鉴赏语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9-60.
[2]李冰.仿生学在舞蹈服饰中运用的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3):56-58.
关键词:汉服;衣缘;装饰;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301-02
一、汉服衣缘的表现形式及地位
衣缘对服装的装饰贯穿了漫长的历史,从冠帽到上衣、下裳、裙裤,再到手套、鞋袜等几乎所有的穿戴都采用衣缘进行装饰,并且多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缘一道厚实的锦边,再饰云纹图案,即所谓的“衣作绣,锦为沿”,以衬托出服装的骨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锦缎手套来看,衣缘对手套的整体风格起到很好的装饰烘托效果,黄色锦缎的精美刺绣面料,加上红色的衣缘装饰,使手套更显奢华、高雅。在视觉感受上,衣缘的装饰也使手套具有一种庄重、典雅的情愫,使观赏者不禁联想到手套的主人那高雅的气质,也尽显手套主人那显赫的身份。衣缘虽然在服装中更多的是起到装饰效果,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满足,但也就是这“轻描淡写”的一笔却描绘出了穿戴者的气质、修养和身份,把汉服衣缘“物”的层面提高到了“精神”的层面,使人们不仅满足了视觉的需求,同样满足了情感的需求。
衣缘在服装中的装饰效果从视觉感受上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个是整体感受,衣缘在整体中像个灵动的精灵,使服装静中有动,滚动如洪,由于衣缘的在服装中装饰比例的控制,使衣缘仅仅给服装带来灵动的灵气,而不会超越传统服装那优雅的整体气质;另一个是局部感受,从服装缝制的实践中可以想到,衣料的边缘如果为防止衣料脱线而只采用滚边处理,其视觉感受就是单调且朴素的,而没有更好的视觉及情感感受,而衣缘的装饰给了服装一新的对比关系,使服装在对比中产生视觉的冲击,进而升华到情感的高度,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使服装不但具有物的视觉效果,也同样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二、汉服衣缘的精神内涵
早期的汉服衣缘的质地主要有两种,一是植物纤维,另一类是丝棉。从汉服衣缘古代时期的质地来看,古代以天然的葛麻和丝帛为主,不仅给人类自身带来了温暖和舒适,而且这种充满了智慧和妙用的创造中,不仅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之“天”合与人,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服务,而且人类也主动地去亲近自然之“天”,使之与自然界的关系更加密切。因为从表层现象上看,桑麻皆为产生于自然界而经过人类加工过的质料,虽然其特质各异,葛麻舒适、凉爽,易于采集和加工制作,丝帛华丽艳美,但它们最初都来于自然,这多少慰藉了人们亲近自然的心态取向。另一方面,服饰质料上运用葛麻丝帛,形成了华夏文明的具象表征:“桑麻古国”,后来逐渐双向分流,皇室贵族衣着华贵的丝帛服饰,而广大的平民百姓则只能披上粗疏的葛麻织物,并形成了华丽辉煌与素朴淡雅的两种服饰传统,使社会各阶层各衣其服,不得逾越,这就是宏观上整合了人际关系、制定了国家的秩序、稳定了社会关系,为后来中国服饰文化秩序井然、等级深严的传统定下了基调。由此可见,正是采用了葛麻丝帛为质料,才直接促成了“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的萌芽。
衣缘的色彩在整体服饰色彩的比例安排中十分讲究,达到了色彩和视觉的平衡,使人们在视觉上感到舒适、和谐,又不会很突兀,其又更好的诠释了“天人合一”的意境,耐人寻味。衣缘的色彩在视觉上如从上到下的一股洪流一气呵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流动感,使静态的服装添加了无形的动态感受,不但满足了人们的视觉感受,也使人们心灵得到满足,这就是我国传统精神文化之“魂”之所在,把无形蕴涵在有形之中,但又让人在感情上接受了那种无形的悸动。
三、汉服衣缘之“魂”的继承与创新
1、汉服衣缘之“魂”的继承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汉服衣缘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其“魂”之所在,到现代社会我们通常所说的姻缘也就源自于此,衣缘从领到下摆一条线条从上到下一气呵成,正所谓那“千里姻缘一线牵”,衣缘的“缘”正通姻缘的“缘”,这就是我国传统精神文化对我们后世的影响。其物质的外表蕴涵着那深厚的精神内涵,这在我们现代服装中是不多见的,在当今经济社会的背景下,人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而越来越忽视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汉服衣缘的“魂”的继承与创新已成为当代服装设计必须更加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衣缘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服装上的一个重要的细节。对清末民初时期衣缘的研究让我们了解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妇女在服装装饰上一些常用的缘饰材料,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常用的,或是国外引进的先进的缘性辅料的前身,如布料、机织花边、蕾丝缎带等。是现代丰富多样、数不尽计的辅料的最原始的模样。这就是对衣缘的继承和发展,这个时期的服饰相对与汉朝服饰在形制上相对简单,但其对精神的追求依旧蕴涵其中,像是同样一句话换了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一般,也更强调着衣服中那“天圆地方”的精神追求。
2、汉服衣缘之“魂”的创新
从汉朝和清朝的服制变化及衣缘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尽管其表达的方式不再相同,但其表达的精神追求是始终蕴涵其中的。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一直在进行着,但在手法上过于表面,提到传统服饰总是想到把传统元素堆砌到服装中,今天我们在思考传统服装的创新和发展方面,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这种审美精神传承到现代服装中,虽然滚花边、对襟、盘扣和刺绣也包含了传统服装的元素,但形式上和表面上的继承并不能真正发扬中国民族传统的精神。我们强调对传统的继承,继承的不是外观,而是内在精神。“中风自鉴”的结果不应只是对外观的借鉴,而是要将其内在的因素辩证地一一剖析将其所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艺术思想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工程的融会贯通,把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核――“天人合一”蕴涵在服装之中,不仅考虑到服装物的外表,更升华到一种精神的追求,方能在设计和创新思维上不断涌现出新的发想。
总结:汉服衣缘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是服装之魂,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魂,是我国几千年的精神瑰宝,汉服中的衣缘蕴涵着深厚的传统精神内涵,将一直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使现代服装不仅具有物的属性,更强调着精神的属性。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我们应该更多的把精神的真谛注入到服装之中,继承和发展我们独有的传统精神内涵。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蒋金锐.《论中国历代服饰中的“平面”加“衣缘”现象》[J].2000年第15期.
[3]沈从文.《中国服饰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高春明.《中国古代的平民服装》[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
[5]楼慧珍,吴永,郑彤.《中国传统服饰文化》[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6]朱立元,王振复.《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7]周汛,高春明.《汉服-中国古代服饰风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8]陈婧.衣缘饰边之中西文化比较[J].DECO饰.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