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证券股票分析论文(6篇)

发布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4-03-03

证券股票分析论文篇1

[关键词]高职;证券投资学;股票市场历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4-0148-03

高职证券投资学以提高学生的证券投资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证券投资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具备将理论应用到投资实践的能力。多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普遍缺乏对证券投资的了解。对于一门理论综合性强、高度强调实践性的课程来说,要在短时期内提高证券投资技能具有很大的难度。高职证券投资学究竟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开展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是提高证券投资技能的有效方式。“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虽然在历史进程中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事情,但人类行为的固有特点一直没有发生变化。无论用什么原因解释价格的波动,它终究只能通过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得以推动,这就奠定了历史教学在提高证券投资技能方面的理论基础。历史不仅告诉投资者过去发生了什么,更能够在类似事件发生时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

(一)市場的涨跌有规律可循

自1984年发行第一只股票,中国股票市场已经走过了30多个春秋。经历了多个牛、熊市的转换。仔细分析市场的历史背景,可以明确一点,市场的涨跌至少与以下三种因素密切相关:资金、股票供给和监管层的干预。

1.资金是股价上涨的驱动力量。资金进场是股票市场上涨的必要条件。资金离场则会导致股市下跌。离现在最近的一次熊市发生在2015年。证监会于2015年4月开始采取多种措施降低资金杠杆,之后不断强化,最终在7月强行关闭了为场外配资提供入市渠道的HOMS端口。资金供给的急剧减少和股灾的形成密不可分。与之对应,我们早在1996年就看到了相反的案例。1994~1996年,中国出现了较明显的通货膨胀。199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停止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的紧急通知。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停止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迫使投资者将资金从货币市场转出。1996年是中国股票历史上著名的牛市年。

2.股票供给的大规模增加是市场下跌的重要原因。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由于担忧注册制实施后可能出现的股票大规模发行,股票市场出现了持续性的下跌。更早的案例可以追溯到1993年。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恰在这一天,股市由上涨转为下跌。既然股票大量供给易使股市下跌,那么为了阻止股市下跌暂停股票发行也就自然成为救市手段。在中国股票市场历史上,至少出现8次IPO暂停。

3.监管层对市场的干预更是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股票市场的涨跌。2017年4月,证监会主席称“10送30”中国式高送转世界罕见,一些公司的股价当天便以跌停开盘。诸如此类案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也常常发表股票市场的评论性文章。“政策”由此成为中国股市的重要特点。

(二)重大投资机会的出现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事件

回顾中国股票市场中出现过的牛股,大多与历史上的特定重大事件有关。2017年雄安新区建设促成了河北省股票的全面上涨。2016年供给侧改革造就了华菱钢铁、2015年南北车合并创造了中国神车、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中国交建等中字头股票、2013国家安全委会的成立带动了英飞拓、2012年温州金改下的浙江东日、2011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将文化产业确定为支柱性产业下的天舟文化……就内容来看,这些事件没有任何的关联;但就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而言却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事件。

这对高职证券投资学的教学实践具有重大启发。一方面,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上的牛股及其成因,获得宝贵的市场经验;另一方面,这为高职证券投资学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供给侧改革为例,依照传统教学思路,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解释什么是供给侧改革,然后分析供给侧改革对相关公司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是不合适的。高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难以应对这种教学方式,它会让高职学生疲于应付快速变化的市场,陷于无止境的学习之中,丧失学习的兴趣。高职《证券投资学》完全可以弱化相关事件对公司在经营、财务等方面的影响力分析,抓住其对投资者心理具有重大影响这一共性,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市场追逐热点行为的理解上。

(三)中国股票市场历史为风险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证券投资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对于刚刚接触证券投资的学生来说,如果只是对风险进行说教,是不可能真正提高风险意识、培养风险应对能力的。

回到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中去,以史为鉴是培养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的有效手段。证券投资实践活动绝对不能纸上谈兵,需要丰富的经验才能在充斥着危险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没有经历过市场大起大落的投资者是永远无法理解投资风险之大的。在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学习中,通过对风险事件的反复强调和相互对照,能够有效培养起风险意识。2007~2008年,上证指数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内,从6124.04点跌到1664.93点,跌幅为72.8%。2015年,上证指数从5178.3点跌到2638.3点,跌幅达到49%,“千股跌停”刷新了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只有将这样的事实摆在学生面前,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市场的凶险。

二、如何开展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

要讲清楚30多年的历史,单独开设一门课程也不为过。高职证券投资学要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讲授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就必须选择好恰当的介入点。高职证券投资学以培养证券投资技能为教学目的,这就决定了应从投资的角度开展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

(一)以时间为序向学生介绍证券市场的涨跌及其成因

了解股票市场每一轮牛熊市的成因是学习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第一步。沪深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在股票行情软件中分别起始于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4月3日。以此为起点,高职证券投资学应详细介绍每一轮牛熊市的宏观经济背景、政策动向和重大事件。这对于学生了解历史、获取经验具有重要作用。

以监管层对市场的干预为例,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成立之初就为投资者上了重要的一课。交易所的成立向市场传递了当局发展股票市场的重要信号。自开业第一天,上证指数便连续上涨。为了给市场降温,交易所先是在1990年12月27日将涨跌停板幅度由5%下调到1%,又在1991年1月7日再度下调到0.5%,连续缩小上涨幅度最终导致市场在1月份由牛转熊。在这一历史阶段,投资者不仅可以学习到监管层的干预对市场的影响,而且能够体会到当市场没有响应监管层意志时,监管层会不断强化对市场的干预,直到市场趋势改变。

以时间为序讲解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学生接触尽可能多的历史事件,更好地理解市场如何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波动。这是案例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不同时期股市涨跌的共性和差异,寻找其中的规律。此外,市场的演绎具有逻辑上的关联性。1994年底,监管层表示出了“宁可慢、但求好”的态度。1995年的股市行情除了因国债期货市场关闭而出现井喷性行情外,全年没有好的表现。类似的情形不止一次出现,如2005年“使股指稳定在新的水平上”,2007年的“倒春寒”。以时间为序讲授中国股票市场历史,能够使学生了解市场的演绎路径及其前后关联性,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全局观,这对于提高证券投资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寻找涨跌成因的共性有助于掌握证券投资理论和分析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介绍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同时,高职证券投资学应高度重视每一轮牛熊市成因之间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分析。这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影响股市涨跌的规律,实现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实践升华为理论的认知过程。

我们先看以下几个事件。1996年3月,人民银行宣布停止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1998年4月,最早的2只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上市交易;2005年7月,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后开始进入升值阶段;2008年11月,4万亿基建投资;2014年,沪港通开通。表面而言,这些事件彼此间完全不同。对它们的了解也需要不同的理论知识背景。保值储蓄与利率有关,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属于证券的类型之一,人民币和美元脱钩与汇率有关,4万亿基建投资属于财政政策,沪港通属于证券创新。如果对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学习只是就事论事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学习的意义,很容易为了学历史而学历史。高职教师有必要向学生点明这些事件的共同点。它们不仅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更具有增加资金供给的共性。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经验,而且真正掌握了证券投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方法。

再以“重大投资机会的出现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事件背景”为例,我们应如何让学生掌握重大投资机会的分析能力呢?如果只是分析重大事件对公司的经营、财務等方面的影响,那么学生未来面对重大事件时还是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是由学生的知识水平所决定的。引入行为金融,向学生指出重大事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市场所产生的影响,事情就变得简单了。在历史学习中,反复对照不同的历史重大事件,用心体会,学生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对事件重大性的判断力的。

三、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从投资的角度展开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

股票市场的参与者众多,各类参与者怀揣着不同的目的。同一事件对不同的参与者来说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以发行股票而言,政府希望它能够为实体经济输血,公司希望通过它筹集资金,中介机构乐于借此赚取中介费,投资者却常常对其表示反感。不同的立场决定了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高职证券投资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此非常清醒,不要纠缠于是非判断,而应紧紧围绕事件对市场涨跌的客观影响及投资机会的判断。对于新股发行,高职证券投资学最恰当的做法是通过向学生展示因新股大规模发行而导致股市下跌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新股大规模发行对市场的客观作用。在投资机会上,向学生讲明白持有原始股的公司及券商股的股价可能因新股发行而上涨。

高职证券投资学的教学目的是提高证券投资技能。它体现在对市场涨跌及投资机会的判断能力及操作能力上。至于各类事件的孰是孰非,它和证券投资技能的关系并不大。这就决定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职证券投资学必须从投资的角度展开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

(二)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监管层表态一定要反复对照、用心体会

“重大投资机会的出现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事件”,这句话隐含了一个前提,即投资者必须具有判断机会重大与否的能力。高职证券投资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事件重大性的理解及判断能力。

是否能够引起全体投资者的关注是理解重大性的重要依据。以前面所提到的雄安新区、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等为例,它们都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市场反复提及,吸引了市场全体参与者的关注,历史教学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不断强化学生对重大性的理解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能够准确理解投资者的心理,理解市场热点的形成和发展。

监管层的干预是中国股票市场的特色。监管层常常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表达观点。因此,熟读这些媒体过去发表过的言论,用心体会它们的措辞,对于理解监管层的用意具有重要作用。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对于目前证券市场的严重过度投机和可能造成的风险,要予以高度警惕……做好八项工作”,随之而来的便是涨跌停板制度的实施。2015年6月3日,新华社针对大学生炒股发表文章,告诫“大学生炒股,要理性,国家不会保证不跌”。随后,监管层关闭HOMS系统,切断了场外配资的入市渠道。看似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却有着本质上的相同。监管层通过媒体释放出态度后,随后推出强有力的措施,造成了股票市场的快速变化。

(三)将行为金融学作为历史教学的基础理论

股价的波动既与特定的历史事件有关,也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由于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会涉及很多方面,对每一件重大事件都深入分析是不适合高职证券投资学的教学规律的。行为金融学着眼于投资者行为的分析,为历史教学提供了独特的角度和一致性的分析方法。它对于学生理解市场波动具有重要作用。就内容来看,现有证券投资学教材主要介绍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以及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证券投资理论。即使对行为金融理论有所涉及,也没有将其作为重点。在开展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时,有必要将行为金融理论作为基础理论,以此提高学生对价格波动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饶育蕾,盛虎.行为金融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阿奎.喧哗与骚动:新中国股市二十年[M].中信出版社,2008.

[3]李鹏.中国股市影响因素趋势分析[J].时代金融(中旬),2014(8).

证券股票分析论文篇2

【关键词】制度背景;条件;基本制度

一、制度背景

上市公司收购是各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第三次“并购热潮”,现行法律法规已不能全面规范上市公司收购的行为,为了确保证券交易中的“公开、公平、公正”,1968年应运而生了英国的《伦敦城收购与合并守则》和美国的《威廉姆斯法》。1993年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随后出台的新《证券法》,应中国证券市场规范上市公司收购行为之需要,更加符合规范市场的要求。公司收购是收购人与公司股东之间的股票交易行为,收购人和公司股东是股票交易的双方当事人。收购人应当是公司股票持有人或已持有或依协议将持有公司发行在外股票5%以上的投资者。向上市公司股东购买所持股票或发出股票收购要约,并向其支付收购价款的投资者。严格的说,股票买卖是投资者的正常交易行为,公司收购制度并非排斥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而仅在于规制投资者大规模的股票买卖行为,以稳定股市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收购应具备的条件

上市公司收购在本质上即为证券买卖,具有证券交易的性质。公司收购通常涉及三方利益关系人,即收购方、出售者及目标公司。要成功的完成上市公司的收购必须具备客体条件、市场条件和目的条件等。客体条件即为上市公司收购针对的客体是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即公司发行在外且被投资者持有的公司股票,即由上市公司发行的我国特有的A股股票、B股股票和H股股票、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市场条件即上市公司收购须借助依法设立、经批准进行证券买卖或交易的证券交易场所完成。目的条件,收购上市公司是否须以控制上市公司为目的,投资者若以控制上市公司为目的买进股票,其行为则属于公司收购;反之,则属于股票买卖而非上市公司收购。

三、上市公司收购基本制度

(1)信息披露制度。为了更好地保护投资公众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及时自主的作出投资判断,防止大股东以逐步收购的方式,形成事实上的信息垄断和对股权的操纵。我国证券法颁布了大量持股披露制度,即股东在持股达到一定比例时,有报告并披露持股意图的义务。(2)慢走规则。“慢走规则”即投资者在其所持股票超过上市公司总发行量的5%时及在此之后其所持股份比例每增减5%,均应在法定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慢走规则的重点,是控制大股东买卖上市公司股票的节奏,或使大股东买卖股票依法发生停顿。有助于防止大股东滥用特殊优势与地位操纵证券市场,保护其他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3)收购制度。证券法中的收购制度包括继续收购与协议收购制度制度。《证券法》第81条规定,继续收购,是指已持有上市公司30%以上股票的投资者继续收购上市公司上市股票或非上市股票的行为。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的30%时,继续进行收购的,应当依法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协议收购,是指收购人与公司股票持有人依照收购协议或者股份转让协议,取得其所持国家股或法人股的收购行为。协议收购须受《证券法》和《公司法》的双重管辖,仅适用于非上市股票。要约收购是通过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收购股票的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要约收购是指持有公司股票5%以上的收购人,通过证券交易所交易,向其他持有人购买所持流通股股票的收购行为。狭义上,要约收购仅指持有公司30%以上股票的收购人,通过证券交易所交易,采取“收购要约”形式,向其他股东收购所持股票的行为。协议收购的标的是公司发行在外的非流通股票,即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三类。协议收购以双方当事人之间达成书面的收购协议作为成立标志。《证券法》第90条规定,采取协议收购方式的,协议双方可以临时委托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保管协议转让的股票,并将资金存放于指定的银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作为负责办理股票过户登记的专门机构,对各上市公司的股东及股权变动情况十分清楚,由该机构接受股票的临时保管,将有助于消除风险。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业务的专门机构,由较好的信誉与财力,代为存放资金,也利于实现交易安全。但办理股票临时保管和资金存放,并非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和银行的法定职责,必须根据收购协议双方协商,才担负上述责任。

参考文献

[1]叶林.证券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梁彗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3]胡滨.上市公司收购的关系人之法律分析[J].社科院研究学报

[4]乔晓阳.我国证券法体现的若干重要原则[N].人民日报

[5]厉以宁.关于《证券法》的若干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6]贺小勇,陈肇强.关于证券法的缺陷分析[J].法学

证券股票分析论文篇3

关键词:B系数CAPM模型风险与收益

一、综述

(一)CAPM实证检验的一般方法

对CAPM的实证研究一般用历史数据来进行,经常用到的模型为:

Ri=Rf+B(Rm-Rf)+ei

其中:Ri表示资产i的收益率,Rf表示无风险收益率,Rm表示市场收益率,B表示资产i的B系数,ei为其它因素影响的度量。

对此模型可以进行横截面上或时间序列上的分析。分析此模型时,首先要估计B系数。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对单个股票或股票组合的收益率m与市场指数的收益率Rm进行时间序列的回归,模型如下:

Rit=ot+BiRmt+eit

这个回归方程通常被称为“一次回归”方程。

确定了B系数之后,就可以作为检验的输入变量对单个股票或组合的B系数与收益再进行一次回归,并进行相应的检验。一般采用横截面的数据,回归方程如下:

Ri=10+1lBi+Ui

这个方程通常被称作“二次回归”方程。

在验证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时,通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回归方程与理论方程的相合程度。回归方程应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回归直线的斜率为正值,即Y1>0,表明股票或股票组合的收益率随系统风险的增大而上升。

2在B和收益率之间有线性关系,系统风险在股票定价中起决定作用,而非系统性风险则不起决定作用。

3回归方程的截矩Y0应等于无风险收益率Rf,回归方程的斜率Y1应等于市场风险贴水Rm-Rf。

(二)本文采用CAMP模型的研究思路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的CAPM模型对证券业板块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时间序列的CAPM实证分析最著名的研究是Black,Jensen和Scholes在1972年做的,他们的研究简称为BJS方法。BJS为了防止B的估计偏差。采用了指示变量的方法,成为时间序列CAPM检验的标准模式,具体如下:

1利用第一期的数据计算出股票的B系数。

(1)根据计算出的第一期的各股B系数划分股票组合,划分的标准是B系数的大小。

(2)采用第二期的数据,对组合收益与市场收益进行回归,估计组合的B系数。

(3)将第二期估计出的组合B值,作为第三期数据的输入变量,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分析。

股票的B系数,在资本资产定价的单指数模型中被表述为证券市场特征线的斜率,称为股票市场的系统风险系数。如果用股票市场的价格指数的收益率来代表市场组合的收益率时,p系数就是股票对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量度,反映股票收益率变化对市场指数收益率变化的敏感度。投资者可根据市场走势预测选择不同的贝塔系数的证券从而获得额外收益,特别适合作波段操作使用。

二、样本的选取和检验方法

对于样本数据的选取,由于上证综合指数存续时间最长,包括了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而且涉及了几乎所有行业,最大程度地代表了中国股票市场。因此,本文将选取上证综合指数作为市场组合,市场组合的收益率为上证综指的日收益率。

在单一资产的选择也就是个股的选择上,基于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性及可研究性,试图分析证券板块的风险特性,在各个市场阶段如何规避风险,获得超额收益。本文选取21只在上交所上市的证券股,为获得尽可能多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选取自上市之日起的时间序列,数据全部来源于光大证券交易软件,个股取日收益率Rit,上证综合指数取收益率Rmt。其中Rit=logPit-logPit-1,Rmt=logPmt-logPmt-1。Pit,Pmt分别为个股和上证综指的收盘价。为了比较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个股的市场风险,本文将采用较全面的数据、较规范的方法并利用Eviews统计软件中最小二乘法估计求得B值,然后进行研究分析,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分别做回归分析,比较股票的贝塔系数,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个股收益是否超越大盘,同时,也能分析出股改的效果是否好于预期。

依以上所述,我们将样本分为股权分置改革之前上市的公司和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上市的公司两类,共取得样本21个,其中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样本为8个,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的公司为13个。

三、回归结果分析

(一)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的公司B系数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股市上约有2/3的股权不能流通,并且非流通股通常处于控股地位,其结果是存在同股不同权不同利等“股权分置”的弊端,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容易产生“一股独大”的现象,使流通股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影响着中国股市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摸索,2005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终于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本文选取的上交所上市的21只股票中有13只是2005年4月以后上市的股票,因无法比较股改前后对个股收益率的影响,在此我们做单独分析。

证监会宣布股改之后上市的13只证券板块的上市公司里,在我国股市进入牛市行情的环境里,有10只股票B系数大于1,即跑赢大盘,这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有关,这些也加剧了投资者的投机活动。但是,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金融泡沫的破灭以及投机过度等的影响,导致股价波动较大,在随后的熊市里大幅下跌。另外,B系数小于1的只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三家公司,为低风险防守型股票,从K线走势上看也确实落后于同期大盘,与这三家公司的本身性质、投资者预期和投资偏好有关。

(二)股权改制前上市的公司B系数分析

股权分置改革后,逐渐实现“全流通”,使上市公司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就上市公司而言,大大提升了流通股股东的资产价值。非流通股与流通股实现“同股同价”,不是以每股净资产作为转让价格,而是以市场价格转让,非流通股的价值得到提升。

股权分置改革会增加股票供给,减少二级市场上的非正常溢价,减少股票波动,如表3显示,股权改制前上市的8只股票中从整体来看有7只B系数全部大于1,为进攻型股票,表明证券板块股票波动大于大盘,在牛市中可以获得超额收益,在熊市中却面临巨大风险。再看股改前后的数据,8只股票中有7只股改后的p系数大于股改前的系数。从整个上证综指2005年以后的走势来看,直到2007年11月中国股市一直处于大牛市阶段,从GDP增长率来看,这几年我国经济也都强劲增长。证券价格这几年更是增长几倍,这使得整个板块特别是证券业板块也持续增长,再加上这几年国内资金充足的流动性和股东对中国股市的信心,造就了投资者对证券板块的过高青睐。但2007年12月后的行情里。随着泡沫的破灭和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上证综指一路下跌,随着证券价格的回落和经济的缓慢发展,仅有几只股票跌幅小于大盘,其它股票同期跌幅都远远超过大盘。这也同样验证了CAPM模型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

从国外股市的发展历史来看,市场成立初期系统风险对股票价格影响较大,此时非系统风险对股票价格影响较小,成熟市场系统风险对个股的影响趋于收敛,非系统风险在股票总分险中占有的比例趋于增加,非系统风险能够通过投资组合加以有效回避。由于投资也意味着风险,对于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要求的收益率水平与风险的承受能力来选择进攻型股票或防御型股票。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通过本文中对证券板块上市公司B系数进行的实证检验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1关于B系数对收益率的解释能力的检验中表明,整个板块的股票的B系数具有对其收益率的显著解释能力。

2由证券板块指数回归估计的B系数具有对收益率的显著解释,可以由此得出证券板块的风险情况并进而找出符合理性人假设的风险投资组合。

3在市场行情上涨期,可选择B>1的股票,以获取高于市场的超额收益;在市场行情下跌期应选择B

(二)启示

证券股票分析论文篇4

关键词: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因果关系

Abstract:WeanalysizeChina''''sstockmarketandbondmarketcorrelationusingcorrelationcoefficientandGrangercausality.Theresultshowsthat:statebondindexandstockindexexistcorrelation,stockindexexistsunidirectionalGrangercausalityrelationshiponbondindex;statebondyieldsandstockyieldsexistweakcorrelation,butGrangercausalityrelationshipdoesnotexist.Accordingly,weputforwardsomeproposalsonhowtoimprovetheefficiencyofChina''''scapitalmarket.

Keywords:bondmarket;stockmarket;correlationanalysis;correlationcoefficient;causalityrelationship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证券市场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筹资者和投资者进行交易的最重要场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规模决定筹资量的大小。在整个社会资金供给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如果股市行情看涨,股票市场收益率提高,资金在利润的引导下必定从债券市场转向股票市场。反之亦然。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就是所谓的“翘翘板效应”。当前,我国正处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变革时期,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否存在“翘翘板效应”以及该效应的大小也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我们选取2003年2月4日至2006年2月17日的上证综合指数(SZ)和上证国债指数(GZ)作为样本数据,主要采用相关系数和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研究。

1上证综指和国债指数相关性分析

1.1上证综指和国债指数相关系数分析

SZ和GZ的相关系数分析表表1域

相关系数

结论

2003.02.04--2003.12.31

0.802891

强正相关

2004.01.02--2004.12.31

0.512713

强正相关

2005.01.02--2005.12.31

-0.390831

弱负相关

2003.02.04--2004.12.31

0.596895

强正相关

2004.01.02--2006.02.17

-0.571394

强负相关

2003.02.24--2006.02.17

-0.403458

弱负相关

根据表1的上证综指和国债指数的相关系数分析,可以看出,2003年、2004年为正相关关系,2005年为负相关关系,2003至2005年总体程度上呈负相关关系。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居民投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银行存款、国债等风险较小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股票市场寻求资本保值增值,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翘翘板效应”逐步表现出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种效应会在将来更加强烈和明显。

1.2上证综指和国债指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表2

原假设

lags

Obs

F统计量

Prob

结论

SZdoesnotGrangerCauseGZ

2

720

8.88837

0.00015

拒绝

GZdoesnotGrangerCauseSZ

0.73052

0.48202

接受

SZdoesnotGrangerCauseGZ

3

719

5.19388

0.00149

拒绝

GZdoesnotGrangerCauseSZ

0.59588

0.61784

接受

SZdoesnotGrangerCauseGZ

4

718

3.95030

0.00353

拒绝

GZdoesnotGrangerCauseSZ

0.31018

0.87124

接受

SZdoesnotGrangerCauseGZ

5

717

3.57455

0.00336

拒绝

GZdoesnotGrangerCauseSZ

0.35763

0.87741

接受

SZdoesnotGrangerCauseGZ

6

716

2.86613

0.00914

拒绝

GZdoesnotGrangerCauseSZ

0.42290

0.86396

接受

SZdoesnotGrangerCauseGZ

7

715

2.46729

0.01663

拒绝

GZdoesnotGrangerCauseSZ

0.46449

0.86040

接受

根据表2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滞后2期至7期,上证综合指数和国债指数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上证综合指数的变化会引起国债指数的变化,即沪市股票行情的变化会引起国债市场行情的变化,但是反向关系并不成立。原因很简单:被称作金边债券的国债的信用等级在所有的债券中是最高的,大部分居民将国债投资作为储蓄的一种变相形式;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习俗都强调储蓄的重要性,因此当股市风险增大时,会有大量资金涌入国债市场;但是当国债市场收益不景气的时候,表明无论什么金融工具都很难在保证资金安全性的前提下取得好的收益,大部分居民会选择持币观望或者消费,而不会投入股票市场。

2上证综指收益率和国债收益率相关性分析

笔者根据国债综合指数和国债指数计算出上证综指日收益率和国债指数日收益率,计算公式如下:

上证综指日收益率:RLNSZt=log(SZt)–log(SZt-1)

国债指数日收益率:RLNGZt=log(GZt)–log(GZt-1)

下面,我们采用同样的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2.1上证综指收益率和国债收益率相关系数分析

RLNSZ和RLNGZ的相关系数分析表表3

时间区域

相关系数

结论

2003.02.04--2003.12.31

0.058048

微弱正相关

2004.01.02--2004.12.31

0.081284

微弱正相关

2005.01.02--2005.12.31

-0.089323

微弱负相关

2003.02.04--2004.12.31

0.075472

微弱正相关

2005.01.02--2006.02.17

-0.067251

微弱负相关

2003.02.24--2006.02.17

0.033789

微弱正相关

根据表3的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03年、2004年国债收益率和股票综合收益率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2005年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2003年至今,两种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总体而言,二者收益率没有必然相关关系。原因在于:一方面,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并不顺畅,限制较多,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尤其以保险资金和社保基金等对风险要求较为严格的资金大部分都投资于国债和金融债市场,政策规定不允许其将过多资金投资于股市,在国债市场收益率较低的情况下也无法将资金转移到股票市场;另一方面,过去股票市场的退出机制并不完善,很多居民投资者在套牢的情况下很难退出,资金流通不通畅,收益率作为投资风向标的作用并不明显。

2.2上证综指收益率和国债收益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表4

原假设

lags

Obs

F统计量

Prob

结论

RLNSZdoesnotGrangerCauseRLNGZ

2

720

1.65436

0.19195

接受

RLNGZdoesnotGrangerCauseRLNSZ

0.28903

0.74908

接受

RLNSZdoesnotGrangerCauseRLNGZ

3

719

1.41075

0.23840

接受

RLNGZdoesnotGrangerCauseRLNSZ

0.15344

0.92748

接受

RLNSZdoesnotGrangerCauseRLNGZ

4

718

3.95030

1.26772

接受

RLNGZdoesnotGrangerCauseRLNSZ

0.31018

0.17457

接受

RLNSZdoesnotGrangerCauseRLNGZ

5

717

1.14624

0.33441

接受

RLNGZdoesnotGrangerCauseRLNSZ

0.26549

0.93192

接受

RLNSZdoesnotGrangerCauseRLNGZ

6

716

0.95575

0.45440

接受

RLNGZdoesnotGrangerCauseRLNSZ

0.26746

0.95204

接受

RLNSZdoesnotGrangerCauseRLNGZ

7

715

0.88652

0.51656

接受

RLNGZ,doesnotGrangerCauseRLNSZ

0.25247

0.97140

接受

根据表4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结论,从滞后2期至7期,上证国债收益率和综合指数收益率都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这与相关系数分析的结论一致。

3政策建议

发达资本市场和我国资本市场对比分析表表5

发达资本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

1.国债指数和股票指数存在强相关关系,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1.国债指数和股票指数弱负相关关系,股票指数对债券指数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2.国债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存在强相关关系,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2.国债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存在微弱相关关系,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3.强式有效市场,信息和资本自由流动。

3.弱式有效市场,信息和资本流通不畅。

4.资本追随利润自由流动,不同市场和地区之间的套利活动频繁,导致不同市场和地方的收益率趋于平衡。因此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存在强相关关系。

4.资本项目管制较多,无法进行自由流动和套利。不同市场的资金进入和退出机制并不健全,国际和国内市场资本流通不畅。因此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收益率不存在强相关关系,仅仅表现在市场行情即指数的相关关系上。

根据表5的结论,为了更好的发挥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金配置的功能,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我们建议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尽快解决国家股、法人股上市问题。上市公司设置国家股、法人股,而且国家股和大部分法人股不能流通,这是我国股市在特殊情况下的产物,它既不符合《公司法》,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国外股票市场的ARCH类模型参数估计之所以趋于合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证券市场规模的壮大。因为只有规模足够大,才能避免少数人操纵股市,减少过度投机。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十分活跃,还存在少数人操纵价格,使股票市场过度波动的现象,这与国家股、部分法人股不能流通这个因素有关。(2)稳定证券市场结构,积极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的投资者队伍。中国股市存在着过度投机现象,因此,要注意投资者队伍的素质培养,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投资理念的从业人员,必然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股市严重的投机现象。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证券结构方面,要发展大盘股,按照产业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及重点能源、交通、原材料企业,要支持它们上市筹资;二是在需求结构上,要增加机构投资者,组建真正的投资基金,因为真正代表投资者的基金组织都是比较稳定的,一般是以投资为主,而不是以投机为主。(3)政府应避免过多行政干预,让股票市场尽快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在完善的金融市场上,政府主要是利用政策手段,制定各种政策法规来影响市场各主体的行为,以达到间接地调控市场的目的。成熟股市的股价由市场自由调节,并且波动时间一般都比较长。每一次大的政策变动,都会引起股票市场短期的剧烈波动,从而助长股票市场的投机行为。政府对股市的管理更应该走上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快建立法治秩序,改善法规体系与司法效率,包括建立能切实保证公司董事和高管人员履行对全体股东的受托责任的法律制度,建立有效的股东权利和债权人权利的保障机制。完善的公司法和证券法是证券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先决条件,迄今为止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证明了这一点。(4)规范证券市场的信息机制,使股票价格能准确地反映股票的真实价值。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在信息分布、信息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市场交易者的行为非理性和大量的噪声交易,使证券市场价格产生剧烈波动,市场信息效率低,无法实现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要使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必须规范信息运行机制,构建合理的“信息——预期——价格”机制,严格执行《证券法》,尽快完善现行信息披露制度,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应规范上市公司及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风险内部约束和法律外部制约机制,确保证券市场的基础信息具有充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监管机构应在更广泛的范围对违规进行查处,同时可考虑修改信息披露制度中的处罚条例,加大处罚力度。(5)加快制度创新和制度发展,弥补制度缺口,建立有利于市场发育成熟的制度。要加快产品创新和拓展市场的深度与广度,建立基于市场的金融创新机制,发展多层次、多品种、多渠道的完整市场,循序渐进地放松管制和进行监管改革,促进市场发育,加速经济与金融自由化进程。监管改革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实现监管机构的独立化和专业化,二是由替代市场作用的监管转向推动市场发展的监管。也要加快完善市场主体的治理结构和自律机制,包括执业标准、运作质量、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交易所等自律组织和证券公司等市场机构的独立、专业化运作。还要加快推动配套改革支持,包括政商关系再造,推进市场导向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换。(6)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促进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标准接轨。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进入国内进行直接投资,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境内公司选择海外上市,伴随资本的大量流动及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推进,我国股票市场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当然,要彻底转轨,需要全社会巨大的、长时期的努力,而不会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WilliamH.Greene.EconometricAnalysis[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证券股票分析论文篇5

关键词:行为金融;非理性;羊群效应;市场非有效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35-02

1行为金融理论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应用了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金融行为和现象的学科。它有两个基本的研究方向:一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投资者心态”模型,主要是探讨现实中投资者会产生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的问题。二是市场并非是有效的。也就是所谓的无效市场模型,主要是探讨金融噪声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意义上的资产组合定价问题。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假设出发,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市场行为,充分考虑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和实际投资决策行为对股价的决定(变动)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我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2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分析

在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假设这个问题上,无论是从现实表现还是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来看都是很难被支持的。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只有十余年的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仅在市场制度建设方面上还不够完善,而且作为市场主体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投资知识和技巧方面都也不够成熟,普遍存在着投机心理。与西方证券市场相比,投资者非理性特征明显,非理性投资行为显著。正是这些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特点,中国证券市场波动大,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资源配置功能削弱,市场的有效性降低。

2.1个人投资者非理

2.1.1个人投资者非理表现

(1)我国个人投资者风险分散化较差。总体来看我国个人投资者持有十分少的股票,平均仅持有2.09家公司的股票。相比较而言,朱宁(2002)的研究报告说美国个人投资者平均持有4家公司的股票。因此,平均来说我国投资者分散化明显不及美国投资者。

(2)我国个人投资者交易十分频繁。我国股市中的个人投资者和国外成熟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相比,展现出极其明显的高频率交易特点。作为价格接受者的个人投资者,其过高的换手率与较低的持股时间直接降低了投资收益率。

(3)个人投资者投资理念不成熟。由于我国股市缺乏足够的蓝筹股和绩优成长股,股市存在着高投机性、高换手率,以及市场和个股频繁和剧烈波动的特点。多数个人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而对私人信息过分自信,表现出心态浮躁,短线投机观念,“追逐热点、短线运作”的投机方式成为主流。

(4)个人投资者羊群行为明显。

2.1.2个人投资者非理分析

(1)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从而,投资者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抑或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拥有的信息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大量的投资者在一段时期内买卖相同或相近的股票,在同一时间内进出证券市场。我国证券市场中“一夜暴富”的赌徒式心态充斥着整个证券市场,人们为了获取利益甘愿超越制度与道德约束甚至不择手段,然而证券市场上的羊群行为使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和证券价格变化产生联动性和趋同性,从而导致个股价格变化和市场指数变化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引起大量的“跟风”和“跟庄”行为,而这些行为往往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庄家利用,反过来又增加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

(2)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行为,表现为投资者对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当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当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投资者在证券投资时,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盈利的股票,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股票,由风险厌恶转向风险寻求,其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风险偏好不一致,即存在处置效应。

(3)过度反应。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是指由于某一事件引起了股票价格的剧烈变动,超过预期的理论水平,然后再以反向修正的形式回归到其应有的价位上的现象。在股票市场(其它领域人们也有可能如此),广大投资者得知某一事件后,往往会对未来股价过于乐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上涨;或者对未来股价过于悲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下跌;经过一段时期,在投资者能够合理评价、修正事件的影响时,股价会产生反向修正,即原来超涨的或者跌幅低于理论水平的在反向修正中便会超跌或者涨幅低于理论水平,而原来超跌的股票或者涨幅低于理论水平的在反向修正中便会超涨或者跌幅低于理论水平。

从行为金融理论角度来看,过度反应是由于投资决策者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系统性心理认知偏差造成的,投资者面对突然的或未预料的事件时,倾向于过度倾向当前信息并轻视以往信息,从而引起股票的超涨或超跌,当投资者了解事件的实际意义时,股价的超涨超跌现象就会反转,最终恢复到理性的内在价值区间。

2.2机构投资者的非理

基金是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最关注的。因此,对于我国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众多研究均指向证券投资基金。(1)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并且投资基金在卖出股票时的羊群行为要强于买入股票时的羊群行为。

(2)从股票历史收益分类检验来看,相比交易历史收益率一般的股票,投资基金在买卖历史收益率极端的股票时羊群行为更显著,并且基金在交易历史收益率好的股票时,羊群行为程度要重于交易历史收益率差的股票。

(3)从股票流通股规模来看,投资基金在交易所有规模的股票时均表现出较显著的羊群行为,而且随着股票流通股规模的变小,基金间的羊群行为程度呈上升趋势。这表明,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表现出对小盘股的青睐。3中国股票市场非有效性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设(EMH)由三个逐渐弱化的假设组成:第一,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投资者可以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第二,即使有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他们的交易是随机产生的,交易可以互相抵消,从而不至于影响资产的价格;第三,即使投资者的非理并非随机产生而是具有相关性,他们在市场中也将遇到理性的套期保值者,后者会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并不总是规避风险,由于启发式偏差和框定依赖的存在使投资者无法做到理性预期,从而无法达到效用最大化。因此,心理学证据将对依赖投资者完全理性才能成立的有效市场给予致命的打击。依据对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的分析,中国的证券市场并不满足以上几点假设。第一,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者,在投资中表现出非理,如“羊群行为”、“处置效应”等,这些非理具有系统性,持久性,从而无法相互抵消。第二,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的不完整性和不及时性存在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即使理性投资者也难于做到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第三,中国证券市场存在不规范性,机构投资者有一定的操纵行为,价格更多地表现为单边行为,针对某个投资品种的主流资金,其交易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难以有相反的资金力量去平衡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第四,中国股市的交易规则和手段相对落后,不存在套期保值或反向对冲工具,即使理性投资者想套期保值也比较困难。

4行为金融理论投资者应该选择的投资策略

4.1反向投资策略

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一种做多损失的股票同时做空盈利的股票的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是最受投资者关注的策略之一,是投资者对信息过度反应的结果,其主要论据是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造成盈利者易于高估股价而损失者易于低估股价,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反向投资策略。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这是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实践中,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的结果,通过一种质朴策略即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业绩较差的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业绩较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4.2惯易策略(动量交易策略)

惯易策略是指分析股票在过去相对短时期内(一般指一个月至一年之间)的表现,事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筛选”条件,只有当条件满足时才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它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和、投机心理有关。动量策略与反向策略正好相反,即购买过去几个月中表现良好的股票,卖出过去几个月中表现糟糕的股票。行为金融定义的惯易策略源于对股市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kg与Titmna(1993)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至12个月为间隔所构造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现连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的惯性效应。证券投资基金制定惯易策略,认真研究、分析市场信息,可以大大拓展其获利空间和增强其获利能力。

4.3成本平均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它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隔有关。运用成本平均策略的投资者在股票价格较高时投资资金数额较少,当价格较低时投资资金数额较多,当股指运行到高位时抛出股票,获得了非常好的收益。

4.4时间分散化策略

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担投资股票的风险能力可能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让股票占其资产组合较大的比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该策略也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思维分隔相关。时间分散化策略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时间会分散股票的风险,也就是说,股市的风险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增加而有所降低。投资者在运用时间分散化策略进行投资时,需要注意切忌过于频繁的交易。奥登已经研究发现过于频繁的交易会降低投资者的回报率。由于时间能够对冲风险,投资者只要考虑回避证券的基本风险就可以一路持有获利。

参考文献

[1]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安德瑞・史莱佛.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导论[M].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程鹏.投资者行为偏差对证券市场的影响[J].证券市场导报,2002,(12).

[4]宋军,吴冲锋.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研究的比较研究,统计研究[J].2001,(11):23-27.

[5]赵学军.中国股市“处置效应”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7).

证券股票分析论文篇6

论文摘要:技术分析是根据证券市场信息的历史数据,来预测证券价格未来的变动。技术分析作为一种投资手段,始终是人们争论的问题,争论的核心就是技术分析是否真正有效。通过实证检验的方式,对深圳股票市场进行模拟投资研究,证明了技术分析对于中国股票市场当前弱有效状态下的有效性问题。

从资本市场产生之日,对证券价格的分析方法也随之诞生。近百年来证券分析方法可谓长盛不衰,而且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诞生。虽然证券分析理论的门类很多,但是就其出发点而言,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基本分析伍mdarnentalanalysis)和技术分析(technicalanaly-sis)。

一、基本分析简介

基本分析是通过研究影响证券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基本因素,确定证券的内在价值,并根据供求平衡规律判断市场的走势,提出投资决策的建议。

基本分析假设:一种证券在任何时点都有一个内在价值,即均衡价格,该价值是由证券的盈利潜力决定的。这种盈利潜力决定于下列因素:宏观经济、行业前景、公司业绩、财务结构、投资者心理因素等。通过分析上述因素,基本分析师能够推断某种证券的现实价格高于还是低于内在价值。如果现实价格总是趋向内在价值运动,那么确定内在价值的努力就等同于对未来价格的预测。这就是隐含于各种基本分析预测过程的主要思想。

虽然基本分析有很强的理论根据,但金融市场中证券价格剧烈的波动,使投资者往往怀疑内在价值是否真的存在。尤其是我国金融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炒作现象经常使股票的价格严重背离其基本价值,使基本分析在实务中被认同的程度不高,投资者更多采用的是技术分析。

二、技术分析简介

技术分析则是根据证券市场信息的历史数据,来预测证券价格未来的变动。纯粹的技术分析甚至仅依赖对证券价格和成交量的分析,几乎不考虑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收益能力。技术分析本身又可分为指标分析和形态分析。

技术分析是金融理论界争论最广的问题之一。“中期w形底部基本筑成,右肩放量,股价振幅收缩,突破在即”,"kdj金叉形成,sar指标趋好,显示强烈买人信号”,“第2浪基本结束,股价调整,爆发力最大的第3浪正在酝酿”。技术分析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方法,使得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把技术分析和占星术相比。

技术分析的理论派别很多,目前仍比较盛行的理论有:道氏理论、艾略特波浪理论、江恩理论、亚当理论等。虽然技术分析门类繁多,但从理论上讲还是有几个共同的假设作为基础的:

(一)证券的市场行为已经包括了宏观、微观经济的一切信息

技术分析人士在实际分析时都是利用价格与供求关系的相互关联来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如果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升;反之,价格下降,这种关系是进行预测的基础。从这种必然的关系上,技术分析人士逆推出一个结论:无论什么原因,如果价格上涨,需求必定超过供给,体现在市场上就是多头市场;反之亦然。因此,供需关系决定了市场的走势。

(二)价格总是按照某种运动趋势运动

趋势是技术分析中的基本概念。(1)技术分析中认为趋势是存在的;(2)价格依照趋势运动的方向而改变;(3)正在进行中的趋势将持续下去,除非出现某些外力使这个趋势停止甚至反转。

(三)价格的运行方式往往会重复历史

技术分析对市场行为的研究与心理学等学科是分不开的。股市投资者趋利的动机是千古不变的本质因素。人性中的许多弱点会反复的呈现,据此一些典型的形态在过去的100年中都已被辨认、分类,并被用来反映一些在价格上的市场心理状况。由于这些形态在过去都能较为准确的反映一些市场信息,而人们的心理特性不会随着时间迅速改变,所以它在将来也一定能重现。相信“历史往往重演”(marketactionisrepeti-five)是通过过去预测未来走向的前提。这也是数学外推法的应用基础。

三、技术分析在指导投资户的实证检验

以技术分析中最为基本j.hi.a功均为指标.进行模拟投资指导。通过对么x幻生至,wg年中国股市的实证检验,证明技术分析对于中国股票市场有效的指导作用。

(一)模拟股市的建立

首先选取十几支股票作为样本,构成一个模拟的证券市场。照深市股票编码末位代码,间隔0号做选择的方式,例如:000001.000050,0001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450,000500,000550.000600,000650但由于有些代码还没有股票,同时有些股票数据不全,所以最终的模拟股市结果为:000002,000400,000501、000550,000600,000650,000700.000750,000800.000848等10支股票构成证券集。选择样本过程中,完全没有考虑影响股票价格特性的因素。

考虑到市场阶段和特性的不同,选择历史期为:2000年1月4日至2001年12月31日,应用期为:2002年1月4日至2002年12月24日,进行模拟投资,同时,假设初始资本为1000000元,根据应用期末的资本情况评价投资结果。

(二)投资机制的确定

以移动平均为指标,首先,选定各支股票移动平均指标的最优步长组合。所谓最优步长组合,即按照短期(23,5日)、中期(8,10日)、长期(20.25日)分类,以短期均值>中期均值>长期均值为买人信号,条件不满足时为卖出信号。在历史期进行操作,以历史期期末收益率均值为标准,选择收益率均值最大的步长组合为该支股票的最优步长组合。其次,确定应用期的投资策略。对10支股票进行组合投资:当有股票满足买人条件时,即在该支股票的最优步长组合下,移动平均价格的短期均值>中期均值>长期均值—建仓。

用于买人该支股票的资金为当前总资金/满足条件的股票数量。例如:2002年8月29日,有五支股票在其最优步长组合下满足移动平均价格短期均值>中期均值>长期均值的条件,则将前一日的资金总量1366730.89平均分成五份,再分别投资到满足条件的五支股票中。卖出信号产生时,即:不满足最优步长组合下,移动平均价格的短期均值>中期均值>长期均值—平仓。

并将卖出股票后的资金平均分配到满足买人条件的各支股票当中。

将技术分析指导下的组合投资效果与对支股票的平均买人持有的投资效果进行比较,观察他们的收益率情况。

(三)投资结果检验

图1是采用技术分析动态投资的证券组合与采用买人持有策略的证券组合的投资表现。图1清楚的显现出,采用技术分析策略进行投资的证券组合价值超过了采用买人持有策略进行投资的证券。

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在2002年中国股市如此低弥不振的情况下,采用技术分析投资组合的手段的投资效果明显的优于买人持有的表现。具体指标如表1:

技术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策略的制定,提高了投资的条件收益率。在本文的技术分析手段中,利用最优步长条件,有效避了股价下跌的区域,特别是在整个股市处于下跌民高风险情况下,移动平均的这一止损特性就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可以说,技术分析可以提高条件收益率。

四、总结

在世界金融市场建立的100多年历史中,技术分析(technicalanalysis)作为一种投资分析手段,始终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同样,中国股票市场虽然仅有10余年的历史,技术分析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盛行程度甚至超过了一些西方国家。但是,从技术分析诞生之日起,人们对于它的争论似乎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些争论的核心问题就是技术分析是否真正的有效。

对于中国市场有效性的问题,很多研究证明,中国股票市场的处于弱有效状态。

本文通过采用简单的技术分析手段对投资进行指导,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检验证明了技术分析在当前中国股票市场弱有效状态下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