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在线预订成为新潮,同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人们对星级酒店日益高涨的消费需求。西安市作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较好,星级酒店数量众多,对西安市星级酒店客房价格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更能为酒店选址和定价提供参考。
目前,学术界对星级酒店的研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空间分布、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在星级酒店客房价格方面,目前的研究多是酒店与大型交通设施、景点和CBD的距离以及酒店星级等对酒店客房价格的影响。此外,张燕总结了市场导向、成本导向、成本与市场导向三种主要的酒店客房定价方式;刘妍等从网络营销视角探讨了互联网对酒店客房定价的影响;颜幸福从博弈论视角研究星级酒店客房价格,认为其受酒店等级、市场供求关系、投资成本等多个因素的影响。纵观上述研究,均未考虑所属商圈以及酒店的内部设施和环境质量等对星级酒店客房价格的影响,并且以往的研究多使用年鉴价格或酒店挂牌价格,数据的时效性和科学性有待商榷。
因此,本文利用时下较流行的酒店预订网站――“去哪儿网”上公布的西安市钟楼商圈和曲江大雁塔商圈内的所有3~5星级酒店数据为样本,研究导致西安市高星级酒店客房价格差异的影响因素,充实星级酒店客房价格方面的研究。
一、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与说明
本文所需数据均取自“去哪儿网”,该网站详细给出了不同酒店不同客房的公开报价、客房面积、设施设备、服务质量、环境卫生等各项评分以及酒店总体评分、交通情况、附近的酒店数量、酒店星级等信息,使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要筛选出满意的酒店。
根据地价相近、用途相似等特点[11],本文选取西安市钟楼商圈和曲江大雁塔商圈作为研究范围,即在去哪儿网以“钟楼商圈”和“曲江大雁塔商圈”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两商圈内星级酒店数量众多,所有的3~5星级以及同等水平酒店共计236家,剔除已停业和信息不全的酒店,共150家酒店进入样本。本文主要探讨距距商圈标志距离、设施设备、环境卫生、客房面积、酒店星级对西安市星级酒店客房价格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首先,运用SPSS中的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各因素与西安市两商圈内高星级酒店客房价格的相关程度;其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各因素对西安市高星级酒店客房价格的影响程度。
二、结果分析
(一)因子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软件中的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所选取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西安市钟楼商圈和曲江大雁塔商圈内的高星级酒店客房价格与设施设备、环境卫生、客房面积、酒店星级的相关性在0.01水平下显著,且相关系数均为正,说明西安市高星级酒店客房价格与设施设备、环境卫生、客房面积、酒店星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其中,与酒店星级的相关系数为0.728,说明西安市高星级酒店客房价格与酒店星级之间为中度相关,与其它因素之间相关性较弱。
(二)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西安市高星级酒店客房价格的影响,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酒店星级最先引入,其次是环境卫生,然后是客房面积,最后是距商圈标志距离,四个模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D-W值为1.525,表明各因素之间不存在自相关。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模型4的R、R2、调整的R2均最大,所以模型4为最优回归模型,入选的四个自变量可解释因变量的64.5%。由表2可知,模型4的四个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分别在0.01、0.01、0.01和0.05水平上显著。
综合以上研究发现,本文所选取的西安市高星级酒店客房价格影响因素中,酒店星级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其次是环境卫生,客房面积和距商圈标志距离仅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三、结论
我国对老年人住宅环境的研究已有一段时间,但是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建筑设计和社区规划方面,对老年人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研究比较少,而对住宅卫生间的室内环境设计就少之又少了。在对住宅卫生间室内环境设计的研究上,仅仅只是将一般的住宅卫生间设计规范作为依据,缺乏设计的有效性,实用价值不高。仅有的老年人住宅卫生间的室内环境设计也是借鉴于国外的研究成果,未结合我国老年人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特点,所设计的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老年人对住宅卫生间室内环境的要求。因而,研究我国城市老年人住宅卫生间的室内环境设计,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现阶段国内城市老年人住宅卫生间的室内环境设计状况
现阶段,我国老年人住宅卫生间的面积比较小,大多数住宅中只有一个卫生间,老年人缺少独立的适合其使用的卫生间,致使老年人在行动的时候极为不方便,据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希望有自己独立的卫生间。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佳,容易出现起夜现象,然而老年人起夜去卫生间时,许多老年人找不到卫生间的照明开关,而且卫生间的灯光较为昏暗,老年人的眼力下降,以至于其在晚上起夜时容易发生碰撞。就目前而言,许多住宅所使用的是坐便器,但老年人在如厕的过程中会感觉坐便器的坐圈太凉,卫生纸架放置的位置不便于其拿到。另外,当老年人如厕完毕后,起身具有一定的困难。除了如厕之外,老年人在使用卫生间进行盥洗时,也存在不方便的地方。大多数住宅卫生间并没有专门设计出盥洗的位置,使得老年人有时在厨房或是起居室进行盥洗,容易弄脏地面。老人所采用的洗浴方式主要是盆浴和淋浴,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卫生间的面积比较小,老年人只能选择淋浴,但其想要盆浴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在卫生间的设备方面,也为老年人带来了一定的不便。由于我国卫生间的设备质量还有待提高,设备的类型还不够丰富,在对其管理方面还缺乏规范性,以至于容易出现劣质的卫生间设备,造成老年人使用的不便利。
3国内城市老年人住宅卫生间室内环境设计的有效策略
3.1从国内城市老年人住宅卫生间的平面布局来进行设计
在设计城市老年人住宅卫生间室内环境时,首先,要了解老年人对卫生间的功能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住宅卫生间除了具有基本的功能之外,还多了许多其他的功能。例如听广播、读报纸等。因而,在设计住宅室内环境的时候,必须以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状况为依据。以设计出具有安全性、健康性的适合老年人的住宅卫生间,从而保障老年人的舒适性。其次,要对卫生间的位置和面积大小进行合适的设计。在设计卫生间的位置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如厕的频繁性,尽可能的将卫生间安置在离老年人卧室较近的地方。而在卫生间面积大小的设置上最好将如厕和盥洗的部分相分离。
3.2从国内城市老年人住宅卫生间的配套设施方面来进行设计
在设计城市老年人住宅卫生间室内环境时,要重视对老年人市场的开发,设计出适合老年人专用的卫生间设备。从坐便器设备来说,可采用全自动坐便器,以避免老年人忘记冲洗。这种多功能的自动坐便器,还能在夜间自带照明功能,以方便老年人的夜间如厕。另外,还可以利用增高垫圈,来帮助老年人如厕时的坐下和起身,而且其高度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的调节。从洗面盆设备来说,要尽可能的在卫生间内设置挂墙式面盆或是台盆,以避免老人驼背。另外,所设置的面盆四角都应该成弧度,不可是尖锐的。可在卫生间中放置一个淋浴房,为老年人留出洗浴的独立空间,以避免老年人在洗浴过程中受凉而生病,保障其健康。
4结束语
据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国防科工局局长陈求发透露,对一期工程的备份星进行技术改进的嫦娥二号卫星,将作为二期工程的先导星,用于试验验证二期工程轨道、测控和软着陆等相关的五个方面的关键技术,降低二期工程的技术风险。同时,嫦娥二号卫星搭载的CCD相机分辨率由120米提高到10米,深化月球科学探测。
据悉,嫦娥二号卫星将于2011年底前完成发射,预计2013年发射的嫦娥三号卫星(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主要实现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
四大科学目标
我国科学家在广泛论证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二期实施“月球软着陆就位探测和月球车巡视勘察”的四项总体科学目标:
1月球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
实施着陆区和巡视区月表形貌和地质构造调查,通过调查,获得月表形貌、地质构造、月壳结构、撞击坑和月壤厚度的数据,建立区域月貌与地质演化模式,深化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探测与研究成果。
探测内容主要包括探测区的月表形貌探测与地质构造分析、探测区撞击坑的调查与研究、探测区的月壤特性、厚度与月壳浅层结构探测等三个方面。
2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
月球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用月球资源是人类进行月球探测的源动力之一。同地球科学一样,月球科学最为基础的工作是获取月球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岩石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探测内容主要包括探测区矿物组成与化学成分的就位分析和探测区矿产和能源资源调查等。
3月球内部结构研究
月球内部结构是研究月球形成和演化历史的基础。探测月震和小天体引起的月震波可以反演月球的内部结构。月球轨道参数的精确测量是研究月球动力学的基本手段,通过月球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可以了解月球的内部结构。
探测内容主要包括月震与小天体撞击的记录与研究、月球轨道参数的精确测量与月球动力学研究等。
4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与月基天文观测。
日-地-月空间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物质,制约着地球空间的月表环境,对人类健康和航天活动造成重要影响。月球表面进行日一地一月空间环境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具有干扰小、无屏蔽、可长时间连续观测等优势。
探测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等离子层的极紫外探测与研究、日地空间和太阳系外天体的甚低频干涉观测与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系统、星震和活动星系核的光学观测与研究、月表空间环境探测与研究等内容。
科学目标六大特点
据应用系统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介绍,我国探月二期科学目标具有如下特点:
1选择与以往不同区域着陆;
2月面软着陆就位探测与月球车巡视勘察二者同时进行并有机结合,将获得比以前更有意义的探测成果;
3首次利用测月雷达实测月壤厚度(1米~30米)和月壳岩石结构(1千米~3千米);
4首次在软着陆上利用数据转发器精确测定地月间距离,进行月球动力学研究;
5首次在月球上采用极紫外相机观测太阳活动和地磁扰动对地球空间等离子层极紫外辐射的影响,研究该等离子层在空间天气过程中的作用;
6在国际上首次进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系统、星震和活动星系核。
三大应用目标
月球探测的应用目标是指月球探测产生的科学成果、探测数据和创新技术,应用于工程规定之外的领域,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国月球探测二期工程的应用目标是:
1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体系。月球探测是深空探测的起点,在现有人造地球卫星航天工程系统的基础上,构建的月球探测航天工程体系,将来可以应用于火星探测和其他深空探测任务。
2工程将产生大量科学数据。除了完成工程规定的科学目
标研究外,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和挖掘,产生更多的应用成果。月球探测产生的数据和科学成果,可以应用于月表系统图件的绘制和月球科学研究,并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3月球探测二期工程的实施将促进我国对月球资源、能源、空间环境的开发利用。月球蕴藏着大量的有用元素。具有巨大的开发的应用前景;月表环境可用于试验和生产地面环境中无法获得新材料、新器件和生物制品;月球表面环境非常适合于天文观测和对地观测。
20种有效载荷
我国有关领域科学家认为,月球探测二期工程根据完成上述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将携带20种左右有效载荷,初步确定携带的有效载荷主要有:
【关键词】卫校学生;生活质量;WHOQOL-BREF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58-02
卫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工作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生活质量是指不同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人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与其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它涵盖了个体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个人信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1],适应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健康评价方法受到挑战,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的探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了了解镇江卫校学生的生活质量,我们尝试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量表),以期从不同角度评价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状况。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镇江卫生学校护理专业2010级6个班,共计324名卫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有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为91.35%。其中男生31人,女生265人。
1.2方法与内容采用WHOQOL-BREF量表中文版[1],该量表由26个条目组成,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领域4个维度的总的生存质量及总的健康状况,每个条目分别按1~5级计分,得分越高,说明生存质量越好。其中第21条“您对自己的性生活满意吗?”不适合卫校学生,依据高中生生活质量评价办法[2]改为“您对自己青春期的变化适应吗?”。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预防医学老师担任,在调查员的指导下,由被测学生自行填写,调查人员复核,检查,及时补漏,确保问卷合格。
1.3统计分析经调查人员核实评分后,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性别对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从表1可见,男生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女生,在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均低于女生,但差别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
2.2不同来源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比较结果见表2。来自城市的卫校学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农村卫校学生(P
2.3自述健康状况对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见表3。自述健康卫校学生生活质量各领域及总的生存质量和总的健康状况高于自述非健康状态的卫校学生(P
3讨论
自南丁格尔开创现代护理专业以来,以女性为主角的护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和活动领域,具备了相应的护理理论体系。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护理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护理专业的观念也在更新。护理不再被看作是女性的专属,全球每年男性护士的数量在逐渐增加[3]。近几年,我国的护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我校近4年护理专业招生情况看,选择护理专业的男生越来越多。为了了解他们的生活质量,笔者对其中31名男护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265名女护生进行了对比。
不同性别卫校护理专业学生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男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生性活泼、好动、喜交际有关。女生在环境领域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男生。
男生在心理领域得分低于女生,分析原因,男护生最大的压力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偏见,病人不接纳他们,还担心女性护士的歧视。应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使他们认识到从事护理工作男性比女性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能体现男性优势的手术室、急诊科、外科等科室工作。以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使他们看到护理工作的价值和发展前景。
来自城市的卫校学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卫校学生,说明城市卫校学生在社交能力方面强于农村卫校学生,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不同人群有关。来自农村的卫校学生在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高于城镇学生,这与来自农村的学生从小参与了更多的劳动有关,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好。
自述健康的卫校学生在总的生活质量、总的健康状况及其它各领域得分均高于自述非健康的卫校学生,说明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提醒我们需要对卫校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应重视卫校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有区别地针对不同性别、不同来源、健康状况的卫校学生加强教育,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改善卫校学生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
一、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共识。
(一)在思想观念方面,对市容环卫事业发展中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我局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在市容环卫管理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当前,我区市容环卫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发展迅速,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作为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只有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管理工作,才能保证我区市容环卫事业健康发展。
(二)在工作指导方面,对实践科学管理、规范引导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方向。
我区环卫基础设施与兄弟城区相比明显滞后,各环卫所在管理水平上也存在一定差距,依然沿用多年的老思想、老方法进行管理。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局领导班子通过走访调研、座谈、征求意见、谈心等活动,认真查摆在工作指导上存在的不足,对市容环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会诊,明确了在日常工作中实践科学管理、规范引导的重要性。
(三)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有了新的提高。
我区是由郊区衍变而来的新城区,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双滞后是一个突出问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我局认识到,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关键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环卫设施建设,创新市容环卫体制机制,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提高市容管理各环节的水平,从而带动我区整体环境水平的大发展、大跨越。学习实践活动以来,我局开展了市容观瞻、环境卫生、城中村、社区卫生等多项规范整治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市容环卫整体水平。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市容环卫工作取得的成绩。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目标和要求,大力开展以整治市容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为重点的多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加强市容环卫长效管理,勇于探索创新,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区市容环卫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全区市容环境卫生得到优化提升。
(一)、科学的规划布局,到位的改建管理,我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
环卫设施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五到位”:一是环卫设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到位。在新建垃圾中转站、公厕上充分考虑人口稠密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湖坊、塘山、京东、上海路等人口密集区为建设主战场,同时兼顾罗家、扬子洲等偏远地区。二是新建环卫项目快速到位。今年立项建设6座中转站和公厕,其中昌东大道和塘山星辉村各建一座垃圾中转站和公厕,将在年底完工。扬子洲农场建设项目已立项,并已落实了建设用地和资金,将于年底前动工。现正在积极协调昌东南大道、上海路中段、罗家镇(湖坊村)等地段兴建垃圾中转站及公厕。三是环卫设施整修工作到位。组织力量对全区30座垃圾中转站、40座公厕进行了全面维修及改造,并对公厕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四是果壳箱设置到位,新增果壳箱800余个,修补破损果壳箱内胆和外壳500余个,并在南京东路全段设置了分类果壳箱。五是环卫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到位。建立了详细、系统的设备维护、保养安排表,由专业人员定期、定点进行维护。制定了设施维护应急方案,做到小故障当天解决,大问题两日内解决,突发问题集中24小时内解决。同时,我局积极运用新科技,购置新设备,全区90%以上中转站配备了压实机,大大提高了生活垃圾的中转效率。
(二)、大力实施市容环卫长效管理,进一步实现环卫作业专业化、保洁覆盖全面化、问题督导信息化、管理责任网络化、日常管理精细化。
1、实施精品工程,打造市容新亮点。为使我区市容环卫工作有新突破,质量有新提高,我们在各乡镇及村开展了市容环卫精品工程,打造出了塘山镇的南京东路、江大南路等示范路。通过示范路、示范村的典型引导作用,使我区涌现一批环卫作业质量过硬、市容市貌整洁宜人的路(村),提高了我区环境卫生整体水平。
2、城中村、社区卫生全面整治。对全区32个城中村、近百个社区(家委会)的环境卫生进行了彻底整治。每一条路、每一栋楼、每一个角落都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粉刷,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
3、渣土管理。针对辖区建筑工地多,开挖工程多,我局加大对__下穿隧道、玉带河东支改造等市政工程和金域名都、恒茂都会等大型商业楼盘等的监督,督促指导施工单位办理手续,建立冲洗平台对施工车辆进行冲洗。继续加强了对渣土运输排放的监控力度,今年,共查处偷运和乱倾倒现象20余起,及时发现和纠正违章,做到查处违章快速有力,清扫保洁迅速到位。
4、抓好垃圾清运工作。我们科学调度,合理安排,确保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全年清运生活垃圾27600余车,共计20多万吨。同时,对沿街店面,每天增加一次晚间垃圾收集,提高垃圾收集率。
(三)、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发展”重大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市容环卫管理体制创新改革。
我们意识到目前陈旧、粗放的市容管理体制与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创新就要落后,不进步就会退步。为此,我局集思广益,多方调研,制定了市容环卫一体化改革方案。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借助专题研讨会、民主生活会等座谈会形式,进一步对市容环卫一体化改革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再次征求对方意见,集思广益,使方案得到补充和完善。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审视市容环卫各项工作,我们感到还存在许多与科学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得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够强。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在思想观念中,依然摆脱不了一些条条框框和陈旧观念的束缚,习惯于简单地按照规定、习惯和文件条文办事。对基层和环卫一线要求最紧迫、联系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缺少灵活应变的方法和及时研究解决的措施。如工作存在的被动的贯彻、和应付检查等、环卫工人工资偏低、工作条件艰苦等问题。
(二)缺少用战略的眼光谋划市容环卫发展
的长久规划。工作思路上为只谋一域,重解决当前矛盾和困难,而对市容环卫发展长远规划,特别对环卫基础设施,如垃圾中转站、公厕的布局规划上考虑不足,对“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理解不够深刻,工作中缺乏预见性探索与研究。(三)深入调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力度不够。面对市民群众对城市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面对城市环境与城市发展速度不相协调,且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我们研究不深,指导不够;针对城中村、社区卫生清扫保洁,如何解决城中村、社区清扫盲点,解决城中村、社区脏、乱、差问题;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如何正确引导,积极宣传生活垃圾不处理、乱处理的危害;针对环卫基础设施薄弱,如何加强建设,合理规划,大力兴建一批垃圾中转站、公厕;针对市容观瞻问题,如何采取措施,按照标准,做到店招店牌上下一条线、伸出一个面。通过这次调查,我局将发现的问题集中梳理出来,切实加大解决力度。
(四)机关效能建设有待加强,工作作风要进一步改进。深入基层,主动服务群众的自觉性还不够强,办事效率不够高。机关内部管理机制不全,某些职能界定不清,管理不到位,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甚至严重缺位,对基层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局领导班子尤其是自身分析检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摆脱畏首畏尾的思想束缚。认为工作中沿用传统的思路和经验可以少走弯路,比较稳妥,担心用新的方法,会有风险,带来麻烦。对没有政策规定的,以前没有做过的,领导没有指出的,不敢突破,怕没有依据,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稳定。因而习惯于沿用既有的工作模式,形成了思维定式。
(二)学风不够扎实。对新理论、新知识、新要求、新政策学习不够、研究不深,对制约和影响市容环卫工作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关注不够,导致原本有限的调研工作在成果转化应用方面显得无力。缺少对市容环卫发展一些根本和长久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导致在工作中有时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疲于应付。
(三)工作作风不够硬朗。有追求一团和气,认为从事市容环卫工作的干部职工工作很不容易,平时工作辛苦,而且压力大,在机关日常管理上存在制度执行不严,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方法不当的问题,客观上影响了市容环卫系统在社会上的形象,对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对树立行业新形象没有起到一个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市容环卫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一)把学习放在首要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整体素质。
首先是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坚持集中学习与领导班子成员平时自学相结合,突出加强理论和中央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是加强工作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和班子成员业务知识和工作水平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虚心向基层和群众学习,自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基层干部群众的新创造、新经验,指导新的实践。第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原则,突出抓好把学习成果落实到促进市容环卫工作更快更好发展上来。
(二)紧紧围绕“十大工程”的长效管理工程,狠抓市容环卫基础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区市容环境水平。
(1)强化环卫意识宣传,规范公众卫生行为
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公众环境意识、卫生习惯和个人素质,是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的关键。一方面要长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宣传教育形式应多样化,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尤其是对城中村、困难企业家委会等居住环境比较差、外来人口比较多、租住户比较集中的地方,要把宣传教育工作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不急于求成,但最忌一曝十寒。另一方面要规范约束行为公众行为。制定严管重罚的法规或规章,我们认为,一个城市光靠清扫是很难做到整洁的,更关键的还是在于管。有人管事,又有人干事,才能事半功倍。
(2)统筹城乡环卫设施建设,切实筑牢环卫管理基础
一方面尽力争取市里支持。目前的垃圾中转站、公厕、环卫车辆等投资是以市里为主,所以我区应做好规划,对环卫设施建设提前做好合理布局,包括对人口稠密区环卫设施的重点布局和偏远乡镇环卫设施的提前布局,尽可能争取市财政的资金投入和重点扶持,力争对我区垃圾中转站进行升级改造,全部配置压缩设备。另一方面区里要加大环卫设施建设用地的支持。力争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硬性要求,制定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的相关政策措施。努力协调各镇、街办尤其是行政村建设用地问题。确保资金、用地双到位。同时,针对当前正在开展的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在全区43个近郊村和远郊村,要逐步兴建一批垃圾中转站,合理布设垃圾池,逐步形成由近及远、由内向外渐进延伸,最终实现全区环境卫生管理全覆盖。
(3)完善市容环卫长效管理,确保创建成果不反弹。
我局以常态管理为主,多项整治为辅,全力把好“三道关”。狠抓市容观瞻、渣土运输的审批,把住源头关;细化我区市容系统工作网络图,充分按照路定人、人定岗、岗定责的要求,把住监管关;落实责任追究,在日常工作和各项整治工作中,对工作不力,推诿扯皮,少有作为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把住收尾关。从而解决长效管理难落实,创建成果易反弹的问题。
(三)把握科学发展主旋律,进一步创新市容环卫体制机制。
(1)创新市容环卫管理机制,推行村(居)卫生规范化管理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目前市容环卫管理体制一时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前提下,在管理机制上求得突破,是比较容易奏效的。我们准备在乡镇设立“村(居)卫生管理办公室”,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再配备专职的人员,统一管理本镇的城中村、社区居民区的市容环境卫生。经费来源渠道有两条,城中村按实际住户和面积核定清扫保洁经费后,由所在村
上缴至村(居)卫生管理办公室,社区居民区的经费由镇财政全额承担,直接划拨给村(居)卫生管理办公室。有了经费保障,就可以组建清扫保洁队伍了。这样一来,原本不曾规范的城中村和社区居民区的市容环卫管理就可以纳入区市容局的统一管理范畴,市容局的职能就可以充分地得以发挥。同时,也可消除环卫所管辖的范围与城中村、社区范围因资金来源渠道不同,经费核算标准不同以及作业内容也有差异而带来的管理混乱局面。通过此举,以期达到我区市容环卫规范作业一体化的理想效果,实现我区清扫保洁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2)改革督查整改机制,使职责更明晰
1、将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内部的督查和整改分开,专设督查部门(如称督查中心),只负责发现问题,督查整改。从而避免现有的自己督查自己整改的职责不分,督查整改都达不到最大效率的弊端;同时也呼应市里即将开通数字化网络化城管的新做法。
2、督查部门根据发现的问题和整改的效果,依据有关文件标准,提出奖惩意见,真正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数字化。
3、区市容局督查部门既对各环卫所进行督查,也对村(居)卫生进行督查。
4、督查部门自身要接受效能考核。打铁首先要自身硬,督查部门要建立严格的内部考核制度,以期确保督查的公正、公平和透明。
(3)逐步转变环卫部门职能,推进市容环卫作业市场化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在健康相关研究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利用该系统可为医改过程中强化城市基层能力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托,因此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后,结合文献研究方法对其在社区医疗卫生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定位。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健康;社区卫生服务
在社区卫生管理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将资源配置到满足公平性要求的配置方向是政策制定者所关心的焦点问题,而围绕着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的标准化流程与规范性要求,现有社区在处置其卫生资源的配置时多是从公平和高效率等视角考察资源的配置合理性。相较而言,卫生管理的研究者在设计卫生资源的过程中对空间信息使用不足,这使得在平均水平上的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在人群中的可及性和可达性等现况,这也呼唤有其他的分析技术可以为决策提供循证依据。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分析资源或疾病在空间分布的可借用工具,其能够有助于提升社区卫生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GIS的结构与功能
自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诞生之后,地理信息系统开始越来越密集的服务于人群生活的多个领域,如城市规划、市政发展、基础建设以及一些社会公共事业,如体育业等。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其在计算机技术的助力之下,已经具备了多项结构与功能并以其特征与优势推动着相关社会事业的发展。
1.1GIS的结构
从GIS的组成结构可发现,GIS系统主要包括三个相互支撑的部分: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空间数据库及具有数据操作、分析功能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各种制图输出工具及其他输出设备。在其特色与优势上,GIS由于能够将空间信息与社会属性的数据实施结合分析,从而使图和数据库达到有效的利用,进而形成研究结果的可视化。它能够通过空间信息的查询和分析,迅速及时的对地理分布信息等数据库实施更新和管理,因此在多个与地理空间领域相关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1.2GIS的功能
从技术特点看,其具有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操作与处理、制图显示以及空间查询与分析。数据操作与处理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一般数据库管理系统相类似的一类型功能,而在基本功能上与其他数据库相类似外,其特点之一在于其处理的数据类型为空间数据,这使其能够以形象化方式进行坐标、投影、空间数据的转化,实施数据的提取和叠加等等。GIS的制图显示功能依托于GIS地理环境仿真系统,可协助用户通过数据库的信息和素材摘取为用户提供各类地理要素和相应的地理信息细节,使之能够形成可视化的仿真图。空间查询与分析是GIS的核心功能,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计算机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通过对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双向查询,其可桥接不同的数据类型。而通过应用分析模型,其还可借助于统计分析、缓冲分析、叠加分析、网格分析和决策分析等具体方法为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1]。
2.GIS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实例
正是由于GIS具有上述的结构与功能,因此其在多个学科领域内都得到了应用与推广,其中包括在健康相关研究领域。从目前观察,其研究主要在以下方向得到推展:
2.1GIS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GIS系统可以以图示化方式对疾病的分布与传播途径等实施动态实时监控,因此其在健康领域的研究中于流行病学相关领域内得到普遍应用。在应用该技术进行研究时,研究者既可以观察传染病在不同时空的相关发展变化情况,也可以对发病率较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情况实施监控。在传染病方面,研究者关注较多的是结核、疟疾、血吸虫病、霍乱以及艾滋病等流行程度较高的疾病,研究者通过在空间上对这些传染病的分布水平实施实测,并以动态化方式进行演进图示,从而探索了这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模式与途径,为疾病的防控与干预提供了有益信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在此方向上研究者主要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包括:1)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空间分布情况实施描述,如有研究者通过GIS技术以图示化方式描绘出癌症在全国水平的地理分布和区域性集中趋势,也有研究者针对某局部区域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发病情况描述。这些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空间分布描述为政策制定者的干预提供了重点与方向。2)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影响因素实施分析,如研究者以GIS分析了地理环境等因素与食管癌等肿瘤发病之间的相关性,将食管癌与土壤类型、植被类型以及土壤有机碳密度等相关因素相互联系,这对拓展对疾病的影响因素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除了研究区域的自然条件与疾病患病的相关性外,也有研究者将一些人文、经济等因素的地理分布特征与慢性病分布的情况相连接进行分析,这使研究者可以通过GIS将非地理因素与慢性病患病风险联系起来。正是由于其具有可视化特点,研究者在分析了疾病的空间流行病学后,还将GIS作为慢性病监测的重要平台,通过系统平台的建设,使GIS的相关功能能为疾病预防干预实践所用[2]。
2.2GIS在环境卫生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我国的自然环境条件承受着会越来越大的压力,而环境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群的健康水平。由于环境变迁可以通过GIS进行动态实测,有不少研究者也在分析环境卫生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时,采用了GIS的相关研究方法,从而为研究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方向。从环境流行病学视角切入可见,现有研究者在研究推进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研究方向包括:1)分析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如有不少的研究者借助于GIS平台研究与分析了大气污染对呼吸道疾病的影响,也有研究者将分析的视角聚焦于孕妇及新生儿,分析大气污染新生儿体重的影响等;2)分析环境因素对地方病的影响,地方病尽管已经不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但其仍然在部分地方肆虐,而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因素与地方病的流行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有研究者针对区域性流行程度较高的地方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以GIS实施空间分布分析,这为地方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空间信息。
3.GIS应用于社区卫生资源配置中的着力点
GIS不仅可以帮助流行病学专家定位健康问题,还可以协助卫生管理者改善管理实践,也可以优化管理的实效性。经过文献梳理与思考,可以发现研究者在该方向上收获颇多。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基层卫生服务的主要依托机构,在强基层的医改导向下,不断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各环节能够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可及性与服务质量感知,从而为分级诊疗等制度的落地提供坚实的基础,进而才能对现有资源配置的“倒三角”形态产生影响。基于现有研究者在卫生管理研究中使用GIS的相关启示,可以为GIS在社区卫生管理中的应用指引如下方向:
3.1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强化社区服务能力
卫生资源的配置布局事关到卫生服务的提供与分配的可达性与便捷性,而这又与地理空间有关,这为GIS在社区卫生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接口。社区卫生机构能够为社区人群提供具有较强地理可及性的“六位一体”卫生服务,而这又与其本身的资源结构关系密切。通过在资源布局中引入GIS实施可及性分析,可为政策决策者明确社区居民是否能够获取及时恰当的医疗服务提供参考,从而为其制定相关资源的调配方案,引导患者就医等卫生决策的科学化服务。这种对社区卫生资源的配置进行空间布局考量的研究作为典型的空间分析问题可以借助于GIS分析工具完成。有研究者调用GIS工具基于大型医疗机构的地理分布探索了服务半径问题,这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半径问题提供了一个推进的范本[3],而有研究者也借助于GIS和病案资料分析了病源的区域,这为资源的布局也提供了新的动态信息。
3.2优化档案管理工具,强化管理信息化水平
社区医疗服务面向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这为社区居民的健康维护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准备。在非信息化条件下,人群的健康档案主要为纸质档案,而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手段日渐科学化,信息化成为重要的档案管理方式。GIS可以内嵌于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通过图示与定位为社区医疗机构动态化监测服务区域内的居民健康状况提供工具。由于该系统不仅可以储备与调用空间数据,还可以将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因此在监测与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为社区服务机构的管理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结合GIS和信息系统化工具搭建而成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可以整合各类型的信息资源,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各类型信息资源的综合,并以此指导其他卫生资源的下沉,进而实现信息化与各种类型社区服务资源的协同性。
3.3优化服务提供方式,强化社区服务实效性
社区卫生服务主要着眼于提供“六位一体”的综合,而基于GIS平台的服务设计可为服务提供方式的优化奠定基础。健康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健康管理为例,将GIS嵌入社区卫生服务流程中可为服务提供者、被服务者等不同主体均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感知。对于服务提供者而言,以图示化方式对健康相关事件进行描述可以帮助全科医生全面了解与动态监测社区疾病高危患者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变化情况,这使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极大化的调动相关的社区资源实施居民健康管理。对于服务的接受者而言,通过GIS的嵌入功能,能够在自我监测过程中调动参与积极性,从而从需方角度主动参与到资源的配置规划、健康教育等活动中,进而优化健康管理的环节与实效。
GIS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了该类工具在实践中的应用广谱性,而在健康相关领域中该工具的应用已有不少成功案例,这为社区卫生管理过程中使用该工具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指引,因此研究者认为,以该工具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环节,可以为社区卫生管理的精细化提供重要的保障,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应当成为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供应的重要着力点。
(作者单位:1.西华师范大学;2.川北医学院)
(通讯作者:柯雄)
本文章由川北医学院重点课题资助,课题编号CBY12-B-ZD02。
参考文献:
[1]向珍君,王晖,邓小虹,曹丽萍,张琪.地理信息系统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11):22-26
【关键词】创伤和损伤;危险因素;Meta分析;儿童;青少年;中国
【中图分类号】R195.1R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9-1111-03
Meta-AnalysisoftheRiskFactorsofChildren'sInjuryinChina/DAIYi,SHENQing,ZHONGYao-hong,etal.ZhejiangMedicalCollege,Hangzhou(31005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mainriskfactorsrelatedtotheincidenceofinjuryinChinesechildrenandtoprovideevidencefordecision-makingoninjuryprevention.MethodsTheresultsabouttheriskfactorsofchildren'sinjuryin15paperswereanalyzedbymeta-analysismethod.Thecalculationmethodsofthemergedoddsratio(OR)and95%confidenceinterval(CI)weredeterminedaccordingtothehomogeneitytest.ResultThepooledORvaluesand95%CIwereasfollows:male0.65(0.55,0.75),extroverttemperament2.14(1.42,3.22),morechildreninfamilies1.75(1.42,3.22),highriskbehaviors2.28(1.19,4.39),highfamilyincome0.70(0.62,0.80),father'sloweducationstatus1.80(1.24,2.63),dangerousenvironment2.25(1.07,4.73),educationofsafety0.33(0.17,0.65).ConclusionThemainfactorsinfluencingtheincidenceofchildren'sinjuryinChinaaremale,extroverttemperament,morechildrenperfamilies,highriskbehaviors,lowfamilyincome,father'sloweducationstatus,dangerousenvironmentandlackofsafetyeducation.
【Keywords】Woundsandinjuries;Riskfactors;Meta-analysis;Child;Adolescent;China
伤害是指由于运动、能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超过机体组织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组织损伤和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损伤等[1-2]。近年来,伤害已成为公共卫生的热点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伤害都是前5位死亡原因之一[3],尤其对儿童和青少年,伤害是5~24岁年龄段的第1位或第2位死亡原因[4]。伤害发生的严重性在于其常见,且致残多,后遗症多。因此伤害的预防与控制在国内外都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国内外对于儿童少年伤害的危险因素调查开展较多,但报道的结果却有较大差异。Meta分析作为一种较科学的文献研究分析方法,能系统客观地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和定量分析,从而提高检验统计效能。本文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过去10a已发表的关于中国儿童少年伤害危险因素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再分析,试图探讨影响中国儿童少年伤害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伤害的干预提供借鉴。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分别以“injury”、“riskfactor”、“case-controlstudy”和“伤害”、“危险因素”及“病例对照研究”等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BM)、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常用医学数据库,并通过文献追溯和人工检索的方法,收集国内外1988-2007年间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儿童少年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
1.2方法
1.2.1纳入标准(1)1988-2007年间发表的关于中国儿童少年伤害危险因素的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2)伤害的定义一致;(3)研究开展的时间和地点有明确说明;(4)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明确并基本相似;(5)对暴露有明确定义且定义基本相似;(6)原始数据提供OR值及95%CI或可以转化为OR值及95%CI,若文献中同时报道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则选择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7)不包括特殊伤害类型的研究资料。
1.2.2排除标准参考Lichtenstein等[5]提供的标准,对每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剔除重复报告、设计有明显缺陷、数据不完整、统计计算有误和无法转化为OR值及95%CI的文献。
1.2.3统计分析方法[6]首先进行数据转换,根据文献报告的OR值及其95%CI(ORL,ORU)计算效应量(effectsize,ES)及效应量的标准误(SE),具体公式如下:
效应量(ES)=LnOR
效应量的标准误(SE)=(LnORU-LnORL)/3.92
然后对各个独立研究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计算合并OR值及95%CI。当结果存在异质性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CI,反之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分别简称Peto法和D-L法。
统计分析采用ReviewManager4.2软件。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根据文献资料纳入及排除标准,经筛选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文献共有15篇[7-21],其中成组病例对照研究10篇,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5篇;调查地点包括北京、上海、湖北、安徽、山东、浙江、广西、广东和宁夏9省,累计病例23314例,对照86131例。文献基本情况见表1。
15篇文献的伤害定义一致,均为:“有如下情况之一者判定为伤害:(1)到医院或校医室诊治,诊断为某一种损伤;(2)由家长、老师、同学或同伴对受伤者作紧急处置和看护;(3)因伤休息(休学)0.5d以上。”研究对象均为儿童少年。研究质量较好,研究结果较为完整,提取大致相同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各危险因素的“漏斗图”显示,纳入的文献存在有一定的发表偏倚。
2.2资料的一致性检验对各研究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研究因素中独生子女和家庭经济收入的一致性较好,其余研究因素各文献的研究结果均不一致。见表2。
2.3伤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性别(男性)、外向型性格、非独生子女、有高危行为(指骑车、爬高、玩棍棒刀剪、玩火、逗狗、游泳、打架等)、家庭收入低、父亲文化程度低、有不安全环境(指靠近公路水源、周围养狗、室内农药、鼠药放置不当、电源或锐利工具管理不当等)、未进行安全教育等8项因素的合并OR值及95%CI有统计学意义,为危险因素;而母亲文化程度低与家庭和睦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敏感性分析采用不同效应模型计算合并OR值及95%CI,结果见表3。多数因素2种计算结果相近,但其中有高危行为和有不安全环境2项差异较大(但合并OR值及95%CI均大于1)。
根据病例对照研究的配对方式不同,分别计算其合并OR值及95%CI,结果见表4。除父亲文化程度一项外,其余危险因素的可比较合并OR值及95%CI值均较接近。
表115篇儿童少年伤害危险因素研究文献基本情况
第一作者年份研究方法病例组对照组地点年龄/岁或学段对象来源发表杂志
司达敏[7]20011∶1病例对照165165湖北麻城7~14社区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林莉萍[8]2003成组病例对照139209广东大学生学校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姚应水[9]20031∶1病例对照254254皖南地区中学生学校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贾存显[10]2003成组病例对照410511山东利津中学生学校中国公共卫生
黄芬[11]2003成组病例对照972221069安徽中小学生学校中国公共卫生
何志辉[12]2005成组病例对照1661119广州天河区0~14社区+学校中国学校卫生
黎三凤[13]20051∶1病例对照105105广州芳村区0~14社区中国妇幼保健
尚玉秀[14]20051∶1病例对照213213宁夏银川中学生学校中国学校卫生
王德全[15]2005成组病例对照21451523广州中学生学校中国公共卫生
时颖[16]2005成组病例对照3092059北京0~14社区+学校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王虹[17]20061∶1病例对照122122深圳0~6社区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周德定[18]2006成组病例对照2862409上海0~14学校环境与职业医学
俞敏[19]2006成组病例对照745434611浙江中小学生学校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邱玉刚[20]2007成组病例对照153820846山东潍坊中学生学校中国公共卫生
覃莉[21]2007成组病例对照286916广西南宁初中生学校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表2研究文献的一致性检验和Meta分析
因素研究篇数χ2值P1值模型OR值(OR值95%CI)Z值P2值入选文献
性别(女/男)874.23
性格(外向/非外向)516.960.002随机2.14(1.42~3.22)3.65
独生子女(否/是)54.290.37固定1.75(1.42~2.17)4.29
高危行为(有/无)426.12
家庭经济收入(高/低)54.050.40固定0.70(0.62~0.80)5.37
父亲文化程度(低/高)519.29
母亲文化程度(低/高)38.620.01随机1.26(0.91~1.72)1.410.163,5,10
室内外不安全环境(有/无)417.01
家庭和睦(是/否)211.90
安全教育(有/无)419.92
注:χ2值为文献同质性检验统计量,P1值为χ2值的P值,Z为合并OR检验统计量,P2值为Z值的P值。
表3不同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
因素固定效应模型OR值(OR值95%CI)Z值P值随机效应模型OR值(OR值95%CI)Z值P值
性别(女/男)0.78(0.75~0.81)13.10
性格(外向/非外向)1.84(1.53~2.22)6.36
独生子女(否/是)1.75(1.42~2.17)5.18
高危行为(有/无)1.18(1.10~1.28)4.45
家庭经济收入(高/低)0.70(0.62~0.80)5.37
父亲文化程度(低/高)1.33(1.19~1.47)5.20
母亲文化程度(低/高)1.04(1.01~1.08)2.270.021.26(0.91~1.72)1.410.16
室内外不安全环境(有/无)1.17(1.05~1.30)2.880.0042.25(1.07~4.73)2.130.03
家庭和睦(是/否)0.81(0.73~0.90)4.06
安全教育(有/无)0.56(0.48~0.65)7.59
注:Z值为合并OR检验统计量。
表4不同病例对照研究配对方法的Meta分析
因素成组配对研究篇数OR值(OR值95%CI)Z值P值1∶1配对研究篇数OR值(OR值95%CI)Z值P值
性别(女/男)80.65(0.55~0.75)5.52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性格(外向/非外向)21.52(1.19~1.95)3.31
独生子女(否/是)21.88(1.40~2.53)4.17
高危行为(有/无)11.14(1.09~1.27)――33.23(1.45~7.19)2.870.004
家庭经济收入(高/低)10.64(0.42~0.98)――40.71(0.62~0.81)4.94
父亲文化程度(低/高)31.47(1.11~1.94)2.700.00726.71(2.57~17.49)3.89
母亲文化程度(低/高)21.14(0.89~1.45)1.050.2913.06(1.14~8.22)――
室内外不安全环境(有/无)11.11(1.00~1.24)――32.93(1.84~4.65)4.55
安全教育(有/无)10.61(0.52~0.72)――30.21(0.07~0.65)2.700.007
注:Z值为合并OR检验统计量。
3讨论
儿童少年伤害已被国际学术界确认为21世纪儿童少年重要的健康问题和儿童保健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根据已有文献报道,儿童少年伤害的危险因素主要来自2个方面: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儿童所生活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学校因素、家庭生活条件、家庭成员(尤指父母)的情况及其对安全的态度与行为等。个体因素包括人口学特征以及儿童某些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等[22-24]。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外向型性格、非独生子女、有高危行为、家庭收入低、父亲文化程度低、有不安全环境、未进行安全教育8项因素合并的OR值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2-23]。根据本研究各因素OR估计值的大小,安全教育、高危行为、不安全环境及性格类型与伤害呈较强的关联强度,其他因素关联强度较弱。进一步根据不同效应模型和不同病例对照配对方式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有高危行为、有不安全环境和父亲文化程度等因素结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需在今后的研究中纳入更多的文献做进一步研究。
本次研究对原始文献采用了Lichtenstein等[5]提供的文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原研究设计是否合理,主要特征定义是否准确,描述是否清楚,统计学分析方法是否正确,偏倚的控制情况等多个方面,有效地保证了Meta分析的可靠性。当然,Meta分析的结果也会受到偏倚、混杂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流行病学病因学研究结果常带有探索性,发表时带有选择性,而本次研究由于条件有限,只能收集到已发表的文献,未发表的文献无法获得,“漏斗图”显示纳入的文献存在有一定的发表偏倚,因此可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次研究只是对伤害总的危险因素的综合分析,未列入其各类型伤害的危险因素。伤害与其各类型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所以将本次研究结果应用于伤害的各分类型时应慎重。
4参考文献
[1]吴系科.流行病学新分支:伤害流行病学.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3):167-169.
[2]王声.伤害研究应着眼于伤害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控制杂志,2001,5(3):193-194.
[3]杨功焕,黄正京,谭健,等.我国人群的主要卫生问题:全国疾病监测死亡资料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7(4):199-202.
[4]王声.伤害:威胁年轻一代健康的严重卫生问题.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4):197-198.
[5]LICHTENSTEINMJ,MULROWCD,ELWOODPC.Guidelinesforreadingcase-controlstudies.JChronDis,1987,40(9):893-903.
[6]GREENLANDS.Quantitativemethodsinthereviewofepidemiologicliterature.EpidemicalRev,1987,9(1):1-30.
[7]司达敏,刘筱娴,李激.麻城市农村某社区7-14岁儿童伤害发生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6):391-394.
[8]林莉萍,胡大林,伍德娥.大学生伤害危险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44.
[9]姚应水,叶冬青.皖南地区中学生伤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7):581-584.
[10]贾存显,赵伸堂,薄其贵,等.410例高初中学生伤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3,19(9):1123.
[11]黄芬,郝加虎,姚应水,等.中小学生伤害的分布及影响因素.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0):1188-1189.
[12]何志辉,程朝霞.广州市天河区0~14岁儿童伤害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16-118.
[13]黎三凤,刘茹添,曾晓琴.芳村区0~14岁儿童伤害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5,20(5):622-624.
[14]尚玉秀,赵海萍,张梅,等.银川市中小学生伤害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58-659.
[15]王德全,陈思东,周卫平,等.中学生意外伤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1(9):1031-1032.
[16]时颖,焦淑芳,谢瑾,等.北京市0-14岁儿童意外伤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84-686.
[17]王虹,刘一心,林艳,等.深圳市0~6岁儿童伤害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1):27-29.
[18]周德定,卢伟,李延红,等.上海市0~14岁儿童伤害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环境与职业医学,2006,23(3):234-237.
[19]俞敏,钟节鸣,丛黎明.浙江省部分地区中小学生伤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7):589-592.
[20]邱玉刚,刘春兰,李佩贤,等.潍坊市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0):1251-1252.
[21]覃莉,何涛,熊静芳,等.初中生意外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6):975-977.
[22]李迎春,金会庆.儿童伤害的危险因素研究现状.国际儿科学杂志,2006,33(2):136-138.
[23]王黎君,杨功焕.儿童发生伤害的危险因素.疾病监测,2001,16(6):233-236.
[24]张佩斌,陈荣华.儿童伤害的研究内容.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4):330-332.
关键词:环境卫生设施;环境卫生设备;管理
Abstract:Alongwiththecitychangesacourseaccelerate,allcirclesofthesocietypaymoreandmoreattentiontoenvironmentalsanitationworkinrecentyears,andtheenvironmentalsanitationfacilitiesandequipmentismoreandmorewidelyused,itisinthiscontext,thisarticleonenvironmentalsanitationfacilitiesandequipmentmanagementresearch,Ihopetherelatedresearchhasacertainreference.
Keywords:environmentalsanitationfacilities,sanitationequipment;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和科学技术取得突出成就,再加上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如今人们对城市环境卫生水平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与当前的社会进步有着直接相对应关系的环境卫生设施设备也呈现出规模化和技术化的明显趋势,这就使得管理环境卫生设施设备逐渐成为环卫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环卫工作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环卫机具越来越先进,使得管理好使好环卫设施设备成为当下环卫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对环境卫生设施设备实施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对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管理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和有效保证。
由于当前社会进步的步伐加快,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倡导呼声越来越高,而环境卫生的设施和设备与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等各个环节密不可分,一个城市的市容市貌情况则与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的完好程度以及这些设施设备的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情况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也可以从根本上体现出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水平高低,对于和城市相配套的环境卫生设施设备进行配置和使用,并且使得这些设施和设备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效用发挥,并且做到对城市当中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的有效管理,这对整个城市的外在形象有着很好的体现作用,所以说对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的管理,这不仅仅体现在这是一门科学,其中的重点是要对其如何进行管理才是重中之重。城市管理者只有用好和管好城市当中的环境卫生设施设备,这样才能够对城市的环境卫生情况持续改善和提升提供坚强保障,并且才能为这座城市创建出来一个比较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外资的进入,这样所创造出来的环境才能够给市民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空间。所以说,管理好环境卫生设施和设备不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有着十分的必要性。
(二)对环境卫生设施设备进行管理是增加收入和节约支出的有效途径。
新世纪以来,各个城市当中所组建起来的环境卫生专业队伍当中,其中最大的固定资产就是环境卫生设施和设备,这也是环境卫生经费当中最大的消耗源头,在这些环境卫生经费当中,主要是包括对于环境卫生专用车辆的维修费用、年审费用和保险费用等管理费用、燃油费用等等。所以正确进行环境卫生设备设施的管理对于确保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环境卫生经费开支有着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作用,而对于经费开支节约的最主要途径就是实施精细化的管理。
二、对我国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管理的几点探索研究
长期以来,为了对环境卫生设施设备进行有效管理,使得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环境卫生部门都对管理环境卫生设施设备进行长期的积极摸索,从目前所反映的效果来看,目前比较成熟多角度、全方位和多层面的设备设施管理模式是形成了以制度作为准绳,以市场为依托,以经济杠杆作为动力的模式。在该模式下的具体做法主要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将科学作为依据,将具体实践作为基础,立足于合理制度作为保障,把经济作为动力。按照俗语上说的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在对环境卫生设备设施进行管理同样必须遵循这一道理。各地区的环境卫生部门必须对自身的工作特点以及所处的体制特点进行充分结合的基础之上,通过使用科学的数据作为进行管理的依据,再经过长期和不间断的实践和完善之后,使得对于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管理的一整套一系列的制度建立起来,再加上通过对经济杠杆在其中作用的发挥,积极使用费用承包等形式从而做到和相关人员的经济利益做到挂钩处理,这样不仅仅可以对制度的落实情况起到很好的有效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做到单位和职工两者之间做到良好双赢局面的实现。
其次是通过点的作用带动整个面,在循序渐进当中实现管理的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面。通常来说,进行管理绝对不可能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在对环境卫生设施设备进行管理上,最好的做法就是通过点的作用带动整个面,在循序渐进当中实现管理的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方式。如具体的在进行管理车辆所耗费的费用方面来说,进行管理的初期可以按照环境卫生车辆所具有的客观工作状况,核算管理车辆的燃油情况,按照所调查的情况对燃油指标进行制定,再加上长期的工作实践经验对燃油指标进行多次的修改和完善,立足于此,根据管理车辆燃油的基本情况作为基础,先后有效管理控制齿轮油、电瓶、机油、防冻液、轮胎等这些车辆的配件,并且做到将这些配件的消耗情况与驾驶员的经济利益进行挂钩,在对这些配件进行管理之后,最后必须将车辆的维修配件费用和维修工时费在内的所有费用进行承包管理作业,使得对于环境卫生车辆的管理做到多角度和全方位。在对环境卫生设施设备进行相关制度制定的同时,还应该对相关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充分考虑,这样就可以通过使用经济杠杆这一手段作为动力,与此同时,还采取了对管理部门进行制定、车辆使用部门进行确定的车辆班组、驾驶员和装卸工等多个层面的立体化管理,这样就使得为了对管理规定的实施进行协助,在各个层面上都采取不同的措施,这样就使得对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的管理力度得到有效的增强,并且做到对实施管理的效果得到有效的强化。
再次是在进行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管理的时候注重对细节的管理,并且抢抓对设施设备边缘管理。通常来说,实施管理通常可以分为精细化管理和粗放型管理两种类型,在进行管理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的时候,必须立足于在大框架下进行粗放型管理,而在大框架下的各个小点都必须进行精细化管理,从而做到对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管理的立体性覆盖,这也就是说在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必须对其中的每一个小点、每一个环节进行重点关注,要做到对其中的细节进行重点留意,特别是其中的管理当中的边缘部位进行关注,这样才能够实现管理的最终效果。而在对环境卫生设施设备进行管理当中,对于其中的细节管理和边缘管理方面要做到加强,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则是通过对在管理过程当中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相关要求进行实施,一是对于所要做的事情必须要有详细的记录,二是对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必须要做到及时反馈,三是要对于解决的问题做到跟踪落实,使得整个程序能够做到实现闭环处理,这样就会使得所要从事的所以工作都能够做到有始有终,各个部门做到各负其责,这样就将进行管理的触角触及和延伸到各个角落当中,从而做到对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管理的精细化目标的实现。
最后是对于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管理要做到常抓不懈,从而实现长效管理机制。通过研究表明,对于管理的实施则不能够仅仅依靠一朝一夕就能够得以实现,做好管理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好坚持工作,通过对管理进行常抓不懈的努力,使得进行管理的有效性和延续性得到保证,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进行管理的目的和达到管理的效果。通过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和制度的采用从而来实现对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管理的时效性和长效性,比如在进行环境卫生车辆管理方面,可以通过每个月对于车辆的出勤情况以及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相应的统计核算,如可以制定出《车辆完好率以及维修及时率考核标准》来进行实施,这样的话就可以按照标准要求对车辆的出勤情况、车辆行驶的公里数、所做的工作量、对车辆维修的相关费用按照每个月进行综合核算,根据标准所制定出来的指标进行奖罚兑现,特别是可以在每周指定专门的日期作为车场日活动,以便对环境卫生的车辆卫生状况和机械性能等车辆状况进行综合检查、维修、保养,并且可以按照每月一次的对环境卫生的各个部门的设备进行设备考核,还可以进行红旗车评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得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对设备的长效管理做到有效的实现,使得进行管理的预期目的能够得以达到。
综上所述,通过在环境卫生设施设备进行以上管理举措的实施,从而做到对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从而做到将有限的环境卫生经费能够发挥出最大限度的社会效益,在设备设施管理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环境卫生部门自己的道路,从而做到对管理目的的实现,使得自己的形象得到有效的树立。
参考文献
[1]安志民.北京垃圾治理环境管理评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04)
[2]吴震华.PDCA法在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05)
[3]甘露,沈建新,陈军风.基于WebGIS的城市环卫设施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0(01)
关键词:预防医学疾病治疗作用
在医学领域中,预防医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一、预防医学定义
预防医学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康复医学组成现代医学科学的四大支柱。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环境一人群—健康为模式,以预防为主的观念为主导思想,运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等理论和方法,探讨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归的特点,以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群疾病和健康的影响规律,从而制定群体防治策略和公共卫生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学科。
随着人类对自身、疾病和环境的不断认识,尤其是SARS和禽流感的暴发,人们都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关于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可以理解为:公共卫生是用来促进公众健康的措施;而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措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没有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公共卫生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没有公共卫生实践,预防医学则成为空中楼阁。公共卫生的工作范围包括:通过有医学教育组织的社会活动来净化环境、控制传染病、进行健康教育、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发展社会体制、保证每个人都享有足以维持健康的生活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它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流行病学、环境、职业、营养、伤害等等方面。
二、预防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群体医学方法。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1:预防医学的特点:(1)价值导向的超前性;(2)服务对象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3)研究方法的独特性;(4)工作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5)工作效率的紧迫性和时效性;(6)工作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7)工作效果评价的滞后性和效益影响的深远性。
2:预防医学对疾病防治的作用
(1)健康认识
完善的保健与预防疾病之道。我们每天经由阳光、空气、水及食物获得所需的营养素和氧气,却也不知不觉累积了许多的毒素于体内。再加上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等,如不被排出而留在体内时,会妨碍消化、血液酸化,引起细胞及多种器官的疾病。毒素累积而附著在肠壁皱折中成为所谓的“宿便”无法排出体外,导致细胞缺氧,并刺激五脏造成体内生化的紊乱,所以说毒素乃万病之源,非排除不可。
(2)树立健康观
健康和疾病是医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无病即健康”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它仅以躯体生理功能正常作健康的指标,未涉及心理和社会方面,因而是片面的和消极的。1948年WHO成立时在章程序言中指出“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WHO的健康定义一致,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概念,即“三维”健康观,健康的内涵由生物学健康向心理学、社会学领域拓展,这对现代卫生保健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防治突发性疾病的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对预防控制突发性疾病事件,降低其危害性具有重要意义。突发性公疾病事件的范围:甲类传染病出现、乙类传染病明显升高、新传染病出现、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各类自然灾害过程或发生后疾病暴发流行、各类中毒、免疫接种出现群体副反应、医院内感染事件等。
(4)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培养合格医学人才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框架建立起来的,具有该模式的内在缺陷,目前全国大多数医科院仍以招收、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主,毕业生“医疗第一”的思想根深蒂固。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具有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在专业方面除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也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人们忽视了正常生活品质与精神生活,人人为生活、事业、理想而疲于奔命,种种因素正腐蚀著人类的健康,使原已相当进步的医药科技,更难以应付层出不穷甚至原因不明的现代病。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为指导思想,服务对象是群体,从而防止人类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预防医学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吉武.预防医学[M].3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5-97.
【关键词】缺勤;空气污染;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R339.35X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7-0820-02
PrevalenceofPupils'Illness-inducedAbsenceinAirPollutionAreainTangshan/ANFeng-mei,GAOHong-xia,WANGXi,etal.DepartmentofPreventiveMedicine,NorthChinaCoalCollege,Tangshan(063000),HebeiProvince,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prevalenceofpupils'illness-inducedabsenceinairpollutionareainTangshan,andtoexplorethefeasibilityoftakingpupils'illness-inducedabsenceasasensingindextopublichealthofairpollution.MethodsTotally1332pupils,whoresideinindustrialarea,cleanarea,sowntownandneartrafficcenterrespectivelywerechosen.Theprevalencerateofpupils'illness-inducedabsencewasinvestigated.ResultsAfterindividualphysiologyfactorsandindoorairpollutionbeingbalanced,theillness-inducedabsencerateswere32.6%,30.2%,40.1%and24.8%,respectively(P
【Keywords】Absenteeism;Airpollution;Comparativestudy;Students
空气污染是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中国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第1个纲领性文件《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年)》于2007年11月22日启动,其阶段目标是,2010-2015年我国将开展实时、系统的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监测,建立国家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其中包括确定人群健康监测指标,建立空气污染与健康监测网络。
目前基于临床资料的研究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指标主要是门诊量、入院率、死亡率[1-4],但混杂因素很难控制,如人口的流动性、病人的职业接触史、吸烟史、饮酒史、年龄等。该研究以敏感人群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排除小学生的生理因素及其家庭室内污染因素干扰的条件下,了解不同大气污染区小学生因病缺课情况,探讨其作为反映大气污染影响人群健康的监测指标的可行性。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根据唐山市1993-2001年连续9a的大气监测资料,分别在环境污染程度不同的工业区(重工业所在区域)、清洁区(远离重工业,以大规模住宅小区为主)、商业区(综合性经营、个体餐饮网点密集区),以及交通区各选取1所小学(学校距大气常年监测点1000m以内),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7~14岁的小学生共1332名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均无胸肺疾患,且在该地区居住时间大于3a。
1.2方法按统一拟定的调查表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家庭生活环境及患病情况,近1a的缺课情况,同时测量其身高、体重、胸围。其中因病缺课情况排除事假、外伤等伤害事故、食物中毒等意外原因发生的缺课。采用1次因病缺课为一病例(次数),另一种疾病或同疾病再发生1次则为又一病例(次数),小学生人均因病缺课率=小学生因病缺课人次/同期监测总人数×100%[5]。在研究大气污染的影响时,必须排除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及室内污染因素的混杂作用[6-9],本次调查将室内污染因素中的有关变量经整理、分类、量化后合并成新变量[10],包括人均收入居住条件指数(LICD)、吸烟指数(PSMK)和室内空气污染指数(NAP),以得分绝对值衡量严重程度,得分越高,情况越差。
1.3统计方法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AS软件进行分析。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百分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结果
2.1大气污染状况分析工业区、商业区、交通区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总悬浮颗粒物(TSP)均高于清洁区(P值均
2.2各区小学生生理因素及家庭因素、室内污染因素比较对各区小学生进行比较(表2,3)发现,各区小学生间的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室内污染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各区小学生因病缺课情况比较表4显示,各区小学生因病缺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05,P
3讨论
因病缺课率是小学生体质的综合反映,是小学生健康受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11-12]。调查结果表明,工业区、交通区小学生因病缺课率高于清洁区,表明大气污染可使小学生因病缺课率增加,其原因可能是污染物长期反复作用于机体,致使机体的防御机能下降,综合体质减弱,易患各种疾病[13-14],导致因病缺课率上升。表明小学生因病缺课率可以作为反映大气污染影响人群健康的监测指标,其特点有:(1)敏感性强: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户外活动时间长,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大气污染的敏感人群,因此实用性和敏感性强。(2)有效避免混杂因素的干扰:在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中,一般要求研究对象在所研究区域居住时间至少3a[6],而原有指标入院率、急诊病人数、门诊量等易受流动人口与异地就诊、病人的职业接触史、吸烟史、饮酒史、年龄等多种混杂因素影响,且混杂因素很难控制;而用小学生因病缺课率这一指标,因小学生就近入学,居住地点相对稳定(其迁移情况学校可及时掌握),无职业接触史、吸烟史和饮酒史,因此有效避免了混杂因素的干扰。(3)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强。现有指标门诊量、入院率、死亡率等,资料来源于医院,受医院管理水平的影响大,且病人构成复杂;而小学生因病缺课率情况,在国家统计局批准的学校卫生情况报表中[15],使因病缺课率这一指标的资料完整、规范。(4)反映情况及时、快捷,易于收集、管理和比较。学校卫生情况报表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逐级上报,使因病缺课率这一指标具有反映情况及时、方便、快捷,易于收集、管理和比较等优点。
综上所述,用小学生因病缺课率作为反映大气污染影响人群健康的监测指标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其应用中的有关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4参考文献
[1]GOLDBERGMS,BURNETTRT.TheassociationbetweendailymortalityandambientairparticlepollutioninMontreal,Quebec1.nonaccidentalmortality.EnvirRpcen,2001,86(1):12-25.
[2]孙惠乐,刘燕,梁晓梅.空气污染对日门诊量的影响.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5):289-291.
[3]张金良,周瑾,谢绍东,等.北京市空气质量与每日居民死亡关系的研究.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2):75-78.
[4]邓晓为,张燕萍,段青.太原市空气污染与儿童门诊量相关性研究.环境与健康杂志,2002,19(1):44-49.
[5]布坤涛.4所中小学校学生因病缺课分析.中国校医,2005,19(2):138-139.
[6]姚志麟,陈秉衡.环境卫生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23-325.
[7]高红霞,冯福民.唐山市工业区大气污染对儿童健康影响的研究.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17(3):349-354.
[8]高红霞,张艳淑,高云霞,等.空气污染对儿童部分免疫及肺通气功能的多因素分析.环境与健康杂志,2002,19(3):204-206.
[9]钱建明.肺功能正常值测定方法―相对比法.中国卫生统计,1985,2(1):43.
[10]宋宏,蔡承铿,任铁玲,等.石油化工企业外环境空气臭氧水平与儿童健康关系的研究.环境与健康杂志,1998,15(2):621-626.
[11]QIANZM,CHAPMANRS,TIANQX,etal.Effectsofairpollutiononchildren'srespiratoryhealthinthreeChinesecities.ArchEnviForHealth,2000,55(1):126-133.
[12]王少利,郭新彪,张金良.北京市大气污染对学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和症状的影响.环境与健康杂志,2004,21(1):41-43.
[13]徐秀娥,谢国辉.南雄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63-64.
[14]刘美娟,董光辉,潘国伟,等.鞍山市大气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23(3):198-200.
课程名称
环境卫生学
授课对象
预防医学专业1301班
教材版本
《环境卫生学》(第8版),杨克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授课章节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授课时数
4学时
教学目标
掌握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
熟悉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主要类型、作用特征及作用机理;
了解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学内容
1、人类的环境(20min)
2、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15min)
3、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15min)
4、自然环境与健康(20min)
5、环境污染与健康(30min)
6、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20min)
7、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20min)
8、健康危险度评价(20min)
教学重点
人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环境污染对健康的不同影响。
教学难点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后作业
1、如何理解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2、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有哪些影响?
参考资料
《环境卫生学》杨克敌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环境健康学》郭新彪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网络素材与文献
课后分析
关键词城市环境史人工环境城市生态学城市环卫体系环境正义运动
马丁·麦乐西是美国休士顿大学杰出历史学教授,公共史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环境史、公共史、能源史和外交史,是美国城市环境史研究的扛鼎人物,曾经担任“美国环境史学会”(1993—1995)、“公共史全国委员会”(1992—1993)和“公共工程历史学会”(1988-1989)的主席,是城市污染和技术变迁史研究的国际权威。出版了九部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分别是:《公共政策和环境》(2004年),《排放的美国:城市、工业、能源和环境》(2001年),《环卫城市:从殖民地时期至今的美国城市基础设施》(2000年),《城市公共政策:历史模式与方法》(1993年),《托马斯·A·爱迪生与美国现代化》(1990年),《应对富裕:美国工业化时期的能源与环境》(1985年),《城市垃圾:1880—1980年的垃圾、改革和环境》(1981年),《1870—1930年美国城市的污染与改革》(1980年)和《珍珠港的阴影:1941—1946年关于突袭的政治争论》(1977年)。马丁的论著多次获得重要奖励,1972年初出茅庐就以“眼不见、心不想:1860—1920年美国的环境与都市垃圾处理”一文荣获全国研究生优秀论文“乔治·P·哈梦德奖”。《环卫城市》一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先后荣获“美国环境史学会”2000年优秀著作“乔治·伯金斯·马什奖”、“公共工程历史学会”2001年优秀著作“亚伯·沃尔曼奖”和“美国城市史学会”2001年优秀著作“城市史学会奖”。马丁教授曾经担任赫尔辛基大学和巴黎第学的访问教授,积极参与欧洲环境史学会和城市史学会的学术活动,在欧美城市环境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试图总结马丁教授对城市环境史研究的主要贡献;第二部分是作者对马丁教授的访谈,马丁教授就美国环境史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申论,这对我们深入理解美国环境史的发展无疑是非常有利的。美国城市环境史研究的另一位领军人物朱尔·A·塔尔教授[1]也对相关问题做了简短而又独特的回答,本文将以注释的形式列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而日新月异,但对城市史的研究仍以“城市郊区化”和“回归城市的新都市主义”的争论为主线,忽视了对城市环境史的研究。从学术研究的视角看这至少是不全面的,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来看是不适应形势的。相信马丁教授的研究会对我国的城市史研究和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有所启示和借鉴。
[1]朱尔·A·塔尔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是美国城市环境史研究的开拓者和代表学者之一。马丁·麦乐西曾赞誉他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此,认为他的能量和聪明才智对城市环境史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编辑了多本城市环境史研究的专集,组织了多次城市环境史研究的专题讨论会,培养了多位城市环境史研究的博士和青年历史学家。MartinMelosi,“Foreword”,inJoelA.Tarr,TheSearchfortheUltimateSink:UrbanPollutioninHistoricalPerspective,TheUniversityofAkronPress,1996,P.XXI.
一马丁·麦乐西的城市环境史研究
马丁教授从事城市环境史研究是从1971年在德克萨斯大学读研究生时开始的。当时美国的环境运动风起云涌,这是环境史研究兴起的时代大背景。但是与唐纳德·沃斯特等人的环境史概念不同,马丁认为环境史并非象社会史、政治史或城市史一样是一个特殊研究领域或分支学科,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从更广阔的、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视野来研究历史的工具,是观察我们社会的引人入胜的基本视窗。与一般的历史学研究不同,环境史从时间、空间和与文字资料具有同样史料价值的景观三个方面来研究历史现象。它虽然不能完全改变传统历史学研究以人为中心的走向,但自然环境从此成为形成和认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因素。环境史在兴起初期注重道德和政治呼唤,但在走向成熟时,环境史已经成为理解当前政策和和塑造今后的政策的强大武器。[1]所以环境史首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事物的新视野,其次才是提供了新观点。马丁认为,只有这样认识环境史研究,才能给它以合适的定位并消除一系列由于定义不当而引起的复杂问题。[2]
在这个大概念之下,马丁经过艰苦的研究和论争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城市环境史概念。城市环境史研究在美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在美国环境史研究中,唐纳德·沃斯特的农业生态史模式影响非常大。他认为,环境史研究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这里的自然指的是非人的自然,所以环境史研究的焦点应该是农村而非城市,城市是作为文化建构的人造环境,建筑史、技术史和城市史早已进行了很好的研究,新兴的环境史不必重复这个老题目,城市被他排除在环境史的研究主题之外。[3]但是,马丁教授并没有盲目崇拜权威,而是为了给城市环境史正名毅然进行探索创新。他的勇气首先来源于他对城市的热爱。马丁生在城市、长在城市,日后还游历了欧美许多国家的城市,亲属中也有人从事环卫工作,所以从小就对城市的诸多问题感兴趣。但促使他走上城市环境史研究道路的主要或直接原因还是H·韦恩·摩尔根教授开设的关于镀金时代和环境史的研讨课。摩尔根教授鼓励并引导马丁研究城市环境问题,也帮助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这篇习作为他赢得了第一个全国性奖励,这种认可、褒奖坚定了他开拓城市环境史这一新领域的决心,即使被别人嘲笑为“垃圾史学家(Garbagehistorian)”也在所不惜。他坚信,城市环境史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具有很强的挑战性。环境史象关注荒野和自然保护一样关注所谓“人工环境”的时代很快就将到来。[4]
马丁教授勇敢地向沃斯特的主导环境史模式发起了挑战。马丁认为,沃斯特的主张是不合乎逻辑的,与其说他的定义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还不如说是一个修辞的技巧性说法。他呼吁城市环境史学家要在前辈社会科学家开拓的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出对城市成长和城市体系扩展进行生态分析的新概念,既要研究城市人工环境也要研究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马丁在检视城市环境研究的发展历程后认为其中存在三类问题:一是城市在环境史中的地位仍然没能得到很好的定位和解释,城市环境的研究只是环境史的附庸而非有效整合,其中大部分仍然没有脱出城市史和技术史的窠臼;二是城市环境史虽然拓宽了我们对城市的认识,少数研究也吸收了城市生态学的有限知识,但其理论基础依然薄弱。三是现有研究多专注于狭碍的内在论和经验研究,多注重城市如何发挥功能,而忽视对城市如何对周围更大的自然环境发挥作用的研究。综合来看,最关键的问题是要从理论上廓清城市的环境史特点。
马丁梳理了美国与城市环境有关的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对城市环境的新认识。他认为,在此之前,诸如地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已经研究城市环境,但缺乏历史视野。城市史学家更多地研究城市的成长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并没有认真关注环境问题。环境史学家虽然注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但实际上忽略了人作为城市居民的属性。所以,虽然出版了一些研究城市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废弃物、环卫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文章和著作,但没有从整体上研究美国城市环境史的著作,也没有对城市环境史的理论进行探讨的文章。不过,社会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对城市史和环境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启示,认为:“在人类历史中,现在是一个环境和城市问题爆炸的时代。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城市的需求、功能和扩张导致了环境病。反过来,健康的城市生活要求我们理解和善待城市及其周围复杂的自然环境”。[5]也就是说,城市环境问题是一个急需研究的历史课题。新城市史的代表人物赫斯伯格顺应时代要求,呼吁城市史研究不能停留在把城市仅仅看作是一个地方的旧思维上,而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过程,其动力模式是三大因素(环境、行为、和团体经历)在更大的城市系统中的相互作用。[6]此后的城市史研究在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研究城市的成长和扩展,尤其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与城市化的关系,并据此对城市发展进行分期。二是研究影响市民生活的城市形态和结构,引入了城市形象的概念。三是研究城市生活质量,从而把城市环境与人的反应直接联系在一起。[7]尽管城市史在研究环境方面有一定进展,但是它并未与环境史有机结合,关键问题是如何认识城市?它是一个文化建构还是一个自然环境呢?马丁教授详细分析了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从有机论、调节论、生态论、和系统论中吸收了有用的因素[8],提出了自己对于城市的观点。他认为,城市不但与生态系统有隐喻关系,而且至少还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或派生物。城市还是自然界的主要调节者,城市的成长模式和社会秩序都具有生态意义。另外城市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9]应该说,对城市的这种生态学解释不但给批驳沃斯特把城市排除在环境史研究之外提供了理论基础,也给城市史与环境史的融合、城市环境史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内在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城市环境史不但有了学科归属,其发展也名正言顺。
在此基础上,马丁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宽泛的城市环境史概念。在此之前,塔尔已经提出了一个城市环境史定义,他认为,城市环境史“主要研究人造或以人为中心的结构(“人工环境”)和技术如何塑造和改变城市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这些改变对城市及其人口随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反作用”。[10]显然这个定义忽视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塑造作用。马丁认为,除了塔儿提到的研究内容之外,还应该包括城市地区的自然特点和资源与自然力、城市成长、空间变化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形塑。正由于此,城市环境史把城市自然史的研究和城市建设史以及它们之间可能的关联这三部分整合在一起。[11]城市既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这一思想早在18世纪末就已出现),具有象有机物一样的新陈代谢的功能;也是文化的建构,在某些方面区别于自然环境而与社会以及周边更广泛的自然系统紧密相连。因此城市环境史既与技术史、规划史、建筑史和政治史有关,也与它们有所区别,主要是利用城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城市的成长、基础设施、污染以及与城市相关的自然环境的历史演变。唐纳德·沃斯特认为城市只是文化的建构从而把它排除出环境史是没有道理的,同样认为城市就是一个有机体的说法也是片面的。[12]应该说把“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进行僵化的区分是不合适的,自然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自然,它也是人类的文化建构之一,农业本身就是一个非自然的事业,[13]城市也不例外。所以城市史学家关注城市本身,城市环境史学家研究城市的环境,即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然肯定不是沃斯特环境史概念中的那个自然。具体说来,城市环境史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社会对这些影响的反应以及减轻环境问题的努力;人工环境的发展及其在作为自然环境一部分的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1]MartinV.Melosi,“Environmentalhistoryasamodeofthinking”,inShannonK.McClendonandMartinMelosi(eds.),ComparativeEnvironmentalManagementintheAmericas:Social,Cultural,andLegalPerspectives,Houston:InstituteforPublicHistory,1993,P.88,P.93.
[2]MartinMelosi,“PublicHistoryandtheEnvironment”,ThePublicHistorian,Vol.15,No.4(Fall1993),P.18.
[3]参看包茂宏,“唐纳德·沃斯特与美国环境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4]MartinV.Melosi,“UrbanPollution:HistoricalPerspectiveNeeded”,EnvironmentalReview,3(Spring1979),Pp.37-45.“TheUrbanPhysicalEnvironmentandtheHistorian:ProspectsforResearch,Teaching,andPublicPolicy”,JournalofAmericanCulture,3(Fall1980),Pp526-40.
[5]ThomasR.Detwyler,MelvinG.Marcus(eds.),UrbanizationandEnvironment,Belmont,1972,P.VII.
[6]TheodoreHershberg,“TheNewUrbanHistory:TowardanInterdisciplinaryHistoryoftheCity”,JournalofUrbanHistory,5(Nov.,1978),P.33.
[7]MartinV.Melosi,“TheUrbanPhysicalEnvironmentandtheHistorian:ProspectsforResearch,Teaching,andPublicPolicy”,JournalofAmericanCulture,3(Fall1980),Pp528-532.
[8]有机论认为,城市可以比做人体,是一个自然系统、一个转型的资源联合体,也是“第二自然”。调节论认为,城市是废弃物生产者,也是个“热岛”,还对水循环和大气都产生了影响。生态论比较复杂,把城市放在“生态复合体”中分析其空间模式、组织结构、生态扩张和组成部分的成长。系统论认为,城市是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系统不但是活动的,也是开放的,而且其中的技术系统既有内部影响也有外部影响。
[9]MartinMelosi,“TheHistoricalDimensionofUrbanEcology:FrameworksandConcepts”,inAlanR.Berkowitz,CharlesH.Nilon,KarenS.Hollweg(eds.),UnderstandingUrbanEcosystems:ANewFrontierforScienceandEducation,Springer,2003,P.197.
[10]JoerA.Tarr,TheSearchfortheUltimateSink:UrbanPollutioninHistoricalPerspective,TheUniversityofAkronPress,1996,P.xxii.
[11]MartinMelosi,“ThePlaceoftheCityinenvironmentalhistory”,inEffluentAmerica:Cities,Industry,Energy,andtheEnvironment,UniversityofPittsburghPress,2001,P.126.
[12]GraemeDavison,“Thecityasanaturalsystem:TheoriesofurbansocietyinearlynineteenthcenturyBritain”,inDerekFraser&AnthonySutcliffe(eds.),ThePursuitofUrbanhistory,London,1983,P.366.SpenserW.Havlick,TheUrbanOrganism,NewYork,1974,P.12.
[13]WilliamCronon(ed.),UncommonGround:RethinkingtheHumanplaceinnature,W.W.Norton&Company,1996,P.25,80-81.Nature’sMetropolis:ChicagoandtheGreatWest,Norton,1991.
以此理论为指导,马丁教授对美国城市环境史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是19和20世纪美国的城市——工业社会。研究这些问题无疑对接受外交史训练的马丁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认真补习了市政府如何运作、技术如何发展、城市服务体系的扩展、城市财政政策的特点、垃圾处理和能源供应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开始探索城市成长、城市污染和工业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的研究显然已经超越了城市史、技术史和一般环境史的范围,开拓出了具象的城市环境史的雏形。1980年出版的《美国城市的污染和改革》全面考察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工业化对城市成长的环境影响(污染和环境危机的范围,城市环境意识的出现,改革者在大规模的污染出现时为改善城市生活质量作出的努力。),并以其范围的全国性和时间的历史性以及对将来该领域发展方向的正确预言而被公认为城市环境史的拓荒之作。[1]综观其学术活动,他的研究成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城市垃圾史;城市环境改革史;城市服务史;城市能源史;和城市环境正义运动史等。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马丁教授也深刻思考了美国城市环境史的功能问题。
垃圾自古以来就存在,因为人类要生产生活就必然会排放和处理废弃物。但是垃圾问题却不是一直存在的,垃圾只是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城市才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垃圾问题是由工业革命以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人口集中造成的。工业革命对城市生活的影响虽然并非都是负面的,但确实导致了史无前例的城市环境退化。与欧洲不同,美国的城市垃圾问题表现出不同特点:一是美国虽然自然资源丰富、空间广大,人口少,但是这些条件并没有让城市免受垃圾和流行病的困扰。二是美国工业的急速增长与城市化同步,出现许多工业城市集中的、深受拥挤、污染、噪音、垃圾和有毒废弃物困扰的城市带,形成了大范围的环境危机。人口迅速流入城市加重了环境危机,死亡率上升。三是解决环境危机的努力是零星的。在1870年代以前,美国主要解决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污水问题,而煤烟却被看成是物质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象征。水问题解决后,美国开始关注垃圾问题,承认它是工业时期的一个重要污染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固体垃圾排放量急速增长,超出了传统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但当时人们并不认为垃圾是一种环境危害,而是把它看成是给人造成暂时不方便的讨厌事,因此只要把它移出人们的视线范围就算解决了问题。到1970年代,美国人逐渐意识到了垃圾问题与美国的物质消费和资源保护的联系,告别了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虽然这种意识没有成为环境保护思想的主流,但是超越仅仅处理垃圾转而探讨垃圾的起源确实是一大进步。垃圾被认为是城市过程的一部分,是与人口增减、地理位置、气候波动、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纠结在一起的。解决垃圾问题的关键在于关注垃圾问题的“前端”即垃圾生成问题,要减少废弃物的生产而不是设法收集和处理垃圾。从此以后,主流的美国环境主义运动开始关注城市生活,探讨与荒野和农村不同的另一种环境模式。
成功处理垃圾问题不仅需要对污染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技术发生改变,更需要城市环卫制度的改革。把垃圾问题看成是对整个城市社会的威胁的新认识促使城市居民把垃圾处理看成是市政公共责任,必须透过市政府的机制转换来解决,因为城市化规模的迅速扩大致使私人在垃圾处理方面无能为力。市政府要组织受过专门教育的环卫工程师形成垃圾处理的工作程序和计划,还要鼓励市民大众遵守环卫条例,促进公众参与清洁活动,说服他们采用更好的垃圾收集与处理方法。城市环境改革不但开创了美国历史上垃圾管理制度化的先例,而且对城市居民参与20世纪初的功利性保护运动和1960年代的生态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这次改革也有局限性,它虽然注意到了物质进步只有在注重自然环境的质量的情况下才有意义,但是它确实没有反思并改革环境污染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更没有质疑造成严重的废弃物的经济体系和社会。显然仅仅研究城市环境改革并不能完全揭示出治理垃圾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马丁教授的《城市的垃圾》一书超越了从政治改革探讨城市环境问题的做法,转而从“决策”的视角来观察污染政治和城市服务体系的发展,如工程师、卫生学家、市民领袖和市政官僚如何互动、私有企业如何承担公共职责、环卫技术的内在价值、政府的作用等。[2]尽管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马丁教授认为,城市垃圾与环境改革史的研究尚需继续努力,对诸如核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运输形式造成的污染、公共环卫工程的发展、污染对特定城市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还需要加强。[3]
从城市垃圾史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能源在城市污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上当时出现了能源危机,马丁教授逐渐深入到能源史研究领域。这里所说的能源主要指化学能、热能、机械能和电能。能源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有密切联系。薪材、煤炭、石油、电力和核能的开发对美国的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能源被过度商品化导致了对其环境影响的忽视,在做出剥削能源的决定时几乎没有考虑能源的环境影响。另外由于美国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美国也就成了世界上能源最浪费的国家之一。从能源史的视角可以把美国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20年到1914年、美国实现工业化的时期。在美国工业革命中,薪材和煤是基本的能源,石油是主要的照明来源,电力系统得到了发展。煤的开采和燃烧既破坏土地也污染了城市的大气。第二阶段是从1914年到1945年,石油成为最重要的能源,电力的生产和使用量急剧上升。石油开采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现为油管泄漏,石油使用产生的问题主要是汽车尾气。第三阶段是从1945年到1970年,美国进入后工业时代,对能源的需求超出了自己的生产能力,开始从全球组织能源供应。重化工业的污染弥漫全国。第四阶段是1970年代以后,能源危机严重冲击美国的经济和价值体系,核能得以大力发展。[4]能源生产和利用的环境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保护主义、效率运动和各种反污染运动都是某种对由浪费性或破坏性的能源实践造成的特殊威胁的直接反应。到1960年代末,现代环境运动和正在出现的能源危机的结合促使人类对能源利用的环境代价从经济和政治等方面进行反思。“大气质量法”、“清洁空气法修正案”、阿拉斯加输油管问题、三里岛事件等都与城市能源使用问题有直接关系。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服务系统作为城市的循环系统和表达与城市生活和城市发展相关的当代环境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城市的功能和成长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不但形成了城市的基础设施,还规定了城市的生活质量。马丁教授从全国范围研究了从殖民时代到2000年的美国城市的水供应、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卫服务的发展、评估了它对城市成长和环境的影响。马丁分析城市环卫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部分:第一是生态理论,它把环卫服务置于更大的有机环境范围内、评估它对城市及其环境的影响,据此可以把美国城市环卫史分为瘴气(臭气引起疾病的环卫思想)时代(从殖民时代到1880年)、细菌学革命时代(1880-1945)和新生态学时代(1945-2000)。第二是系统理论,认为环卫服务不光是一个有机体,还是一个特殊的技术体系。这个体系与城市的其它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相互依赖的更大系统。据此可以鉴别和解释环卫服务本身的功能、动力、结构和发展。第三是路径依赖理论。它源于经济理论,认为第一代的选择毁掉了后一代进行其它可用的选择的可能。也就是说过去的选择对现在的可能性形成重要制约。新技术使用时还会出现闭锁现象,先使用者会把后使用者边缘化,并闭锁了其它技术的使用,产生对次好技术的途径依赖。[5]在这些理论基础上,马丁教授主要探讨了三方面的问题:大众健康和生态理论对环卫服务实践的影响;主要决策者在决定提供何种服务中的作用——环卫人士、工程师、医生和政治领袖;这些选择的环境意涵。从这些具体研究中,马丁教授揭示了技术系统、城市成长和环境影响之间的紧密而又复杂的联系。
环境正义运动因为主要关注城市有毒废弃物的问题自然就成为马丁关注的另一个焦点问题。与环境正义相关的还有环境种族主义和环境平等。环境种族主义是传统的种族主义之有意或无意的扩展,主要指在政策制订、法律执行和把某个社区选定为污染工业和废弃物处理的地方等方面存在歧视。环境平等指在有关条例、法规和实践指导下平等地对待和保护所有民族,不偏坦多数民族。环境正义在外延上比前两者都要广泛,强调所有人都有权享有安全和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空间。这里的环境不但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等内容。现在的分析家、决策者、媒体和政治倡导者更乐意用环境正义这个概念。[6]环境正义运动并不是从主流环境主义运动中发展出来的,其根源是1950—60年代兴起的民权运动,催化剂是1979年的瓦伦抗议运动。从此以后,美国公众对有毒废弃物的关注就象对三里岛事件后对核问题的担心一样强烈,环境正义运动很快从“不在我后院主义(NIMBYism)”发展成“不在任何人后院主义(NIABYism,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在许多学者看来,这是一种激进的环境民众主义(Radicalenvironmentalpopulism)。[7]它的迅速发展推动联邦环保局成立了环境正义办公室,国会虽然至今没有通过环境正义法,但克林顿总统在1994年2月了第12898号总统命令,要求“联邦政府为了达到环境正义的目标,必须关注少数民族和低收入阶层所在社区的环境和人类健康状况。”由此可以看出,环境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种族和阶级问题。从环境史的视野来看,环境正义运动提出了许多新研究议题,如环境正义与种族、阶级和性别的确切相互关系,是先有贫穷后环境恶化还是先环境恶化然后少数民族迁入?环境是一个文化建构还是一个自然存在?少数民族和主体民族的环境感知有何不同?环境正义运动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取向与现代环境主义运动中的生态中心主义之间的冲突;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境主义运动本身的目标和性质问题等。[8]
环境史学毫无疑问也是长线的基础研究,它有什么用呢?它比传统的历史学在就业市场上有什么优势呢?马丁教授在这一方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尽管初期的许多环境史学家被认为是环境倡导者,但环境史研究并没有得到公众的强烈响应。政策制定者、商业领袖和环境主义者也不会自觉吸取“历史教训”。当时还出现了严重的史学危机,年轻的史学家在历史学圈子内寻找工作的成功率极低,即使得到了职位,不但薪水低而且升迁机会少。马丁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呼吁城市环境史与公共政策史和工程史结合。他认为,城市环境史的跨学科研究性质及其研究当前问题的历史根源的学术旨趣都会帮助年轻的历史学家跳出传统的束缚,超越狭隘的职业目标,积极向历史学圈外发展。1977年,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美国专业历史学家成立了“促进历史学发展全国协调委员会”,鼓励历史学家积极向公共政策领域发展,还提供许多可能需要专业史学家的新领域的信息,包括政府的环境项目和规划,政府中需要以历史分析为管理工具的办公室和项目等。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面向社会、贴近市场的而不是学究的公共历史学家(PublicHistorian)。其中一个广阔领域就是公共工程史,主要项目是历史自然和文化遗产。在这个领域,历史学家可以和公共工程专家结合起来,把历史分析应用于处理当前的公共服务和环境问题。城市环境史学家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作用:在准备“环境政策法”委托的环境影响研究时提供历史分析(有说服力的资料和适当的分析框架);研究申请专利时被忽略或拒绝的项目是否在当前可用;就城市规划进行咨询;为环境项目或为设立新项目提供专业证据(历史学家能鉴定历史证据的准确性和确定其适用范围)。到1980年代,公共史学也已走出为史学家寻找学术研究以外的工作的初期目标,转向了用历史学的通用方法技巧(研究、分析、解释、和交流)影响大众。实际上,城市环境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非常强调交流和重视受众。公共史学与城市环境史在环境问题上的融合与互动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9]城市环境史研究为专业历史学家和大众开启了互动的大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把历史模式和方法应用于对当前环境问题的处理;二是历史学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把环境问题展示给大众。例如文化资源管理(濒危物种保护区、国家公园、文化生态旅行等),诉讼支持和环境补偿(专家见证和补偿认定),博物馆(环境展览)、媒体(传播环境文化的绿色荧屏)、和历史学会(环境历史旅行),政策分析(用环境史的研究成果影响联邦环境政策和大众的选择)等。[10]城市环境史研究者还可以成立历史咨询公司,通过向委托人提供历史资料和合理分析来帮助他建立信心。例如阿兰·奈韦尔的“历史研究同人有限公司”不但做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和历史资源概览,也写自然资源管理史,还寻找有毒废弃物所在地的潜在负责方,还帮助诉讼方就水权、历史上的土地利用、河流的航行权等打赢官司或减免罪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公司的工作首先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有关规定,其次必须保守委托人的秘密,在与委托人的协议之下展开工作。某些国家机构也雇佣环境史学家来写历史、筹备展览、组织编写文集、或从事资源评估的工作。但必须注意不要成为“御用历史学家”(一味吹捧或为其辩护),也必须协调历史学家的兴趣和单位的特殊性与保密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机构史学家和专业史学家以及咨询员这三个角色之间要达成协调平衡。另外,无论是专业史学家、咨询员、机构史学家和咨询公司都应该设法普及自己的环境史研究:把自己学术化的成果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读本、儿童读物等;制成资料片或其它影视作品;与本专业圈子之外的专业团体讨论自己的环境史研究成果;举办更多的丰富多样的环境史展览;积极参与广泛的文化资源管理项目。一句话,就是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把学术成果变成大众知识。
总之,马丁教授在美国城市环境史研究中不但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还做出了深入细致的具体研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指出了美国城市环境史研究今后需要着力发展的方向。一是进行世界性的比较研究。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肯定不相同,但城市成长、污染、服务处理等肯定有相同之处。美国的经验是进行比较的一个有用的参照系。二是社会史研究与环境史的相互交叉。在过去三十多年,社会史大发展,影响了许多新兴的分支学科,社会学家安德鲁·萨兹(AndrewSzasz)的“生态民众主义”对我们认识种族、阶级和性别在环境运动的演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非常有益。三是深化城市环境史与公共史的相互渗透。今年3月召开的美国环境史学会的年会就是与公共史学会合作,就两者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马丁把自己的下一个研究计划确定为撰写《环卫城市》的姊妹篇《网络化城市》,探讨网络城市的交通、运输和能源系统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回答他开始研究城市环境史时所提出的基本问题。[11]
[1]MartinV.Melosi,EffluentAmerica:Cities,Industry,Energy,andtheEnvironment,UniversityofPittsburghPress,2001,P.7.
[2]MartinMelosi,GarbageintheCities:Refuse,Reform,andtheEnvironment1880—1980,TexasA&MUniversityPress,1981.
[3]MartinV.Melosi(ed.),PollutionandReforminAmericanCities1870—1930,UniversityofTexasPress,1980,P.207.
[4]MartinMelosi,CopingwithAbundance:EnergyandEnvironmentinIndustrialAmerica,TempleUniversityPress,1985,P.8.
[5]MartinMelosi,TheSanitaryCity:UrbanInfrastructureinAmericafromColonialTimestothePresent,TheJohnHopkinsUniversityPress,2000,Pp.2-14.
[6]MartinMelosiandPhilipScarpino(eds.),Publichistoryandtheenvironment,KriegerPublishingCompany,2004,P.227.
[7]AndrewSzasz,Ecopopulism:Toxicwasteandthemovementforenvironmentaljustice,Minneapolis,1994,P.6.
[8]MartinMelosi,“Equity,Eco-racismandEnvironmentalHistory”,EnvironmentalHistoryReview,Vol.19,No.3(Fall1995),P.11.
[9]MartinReuss,ShelleyBookspan,“Environmentalhistoryandpublichistorians”,ASEHNews2(September,1991),P.1.
[10]MartinMelosiandPhilipScarpino(eds.),opcit,P.VIII.
[11]马丁的城市环境史研究是从对两个基本问题发问开始的,一是城市如何适应自然界?二是蚁冢和城市有何区别?
二马丁·麦乐西访谈
问:城市史和环境史都是相对较新的分支学科,这两个不同研究领域是怎么融合在一起的?
答:要回答这个问题既简单也复杂。环境史由于具有宽泛的关注点和多学科的视野而很有包容性。虽然环境史领域最初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但是把人放在一系列环境(包括城市)中来考虑似乎也是很合适的。城市环境史领域的大多数最初的研究要么研究城市内部的自然发展及其环境含义(例如污染的发生),要么区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在许多情况下,“人工环境”被认为外在于自然,是人重塑自然或毁坏自然的产物。这种观点的主要内在假设是:城市建筑在本质上是非自然的,因此它外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至少与它相反。如此一来,城市就被认为是人对自然的入侵。这一视角的问题在于:它假定人类的建筑物或耕种物在本质上都是非自然的、或者假定耕种的不同形式之间存在根本差异,换言之,就是把农业与城市建筑对立起来。通过这些假定,这个视角把人远远排除在自然界之外。它还假定非人的生命体形成的巨变——例如海狸形成的海狸坝——也必须用与看待城市建筑不同的眼光来关照。对我来说,这似乎与从历史角度研究环境所需要的基本前提是互相矛盾的。其实,城市史与环境史有合乎情理的交集。研究城市的内在发展和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的城市生态学就需要也应该有一个历史基础。如果把城市看成是人为了不同目的而开拓的对象,那就肯定能把城市史和环境史协调起来。
问:在美国环境史研究中存在着城市环境史与农业生态史之争,您如何评价农业生态史模式?如何整和这两种观点?[1]
答:在某一段时间,您提到的这两种观点之间可能存在鸿沟,也肯定有观察环境和环境史的不同方式,但这更象是多元的视角而不是某种两极的冲突。我认为,由于学者们经常试图区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这就形成了某种类型的知识鸿沟。其实,那些把知识资本全部投入农业生态观点的学者通常不探讨城市问题,同样那些研究城市的学者也很少跃出城市的范围。但我并不认为这会形成某种知识冲突。进而言之,必须在比诸如城市与乡村、城市与自然等更广阔的背景中考虑它们的“位置”。我坚信,大多数学术研究领域,这种类型划分现在不再会流行。这种类型划分流行的领域是那些以特定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的领域,主导这种环境的是一种或另一种人类耕作方式、自然扩张性、经济发展等。令人有点吃惊的是,研究欧洲环境的许多学者比澳大利亚或美国学者在城市发展中投入的注意力要比研究自然多。然而,即使是这样的观察也存在粗率的简单化的问题,与20世纪的欧洲相比,10世纪的欧洲是非常不同的,因此对城市的关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局限的。最近出版的大部分环境史论著对问题的分析都很复杂深刻,都否定了简单的城市与农村、城市与自然的两极区分。学者们正在探讨超越了这两极的广泛问题。在许多方面,环境史的研究热点正在从旧时对“自然是什么”的冥思变成对新问题的探讨,这些新问题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新思维提出来的。对语言、感知、文化态度等的关注都要求我们超越诸如认为城市与自然必然发生冲突的静态建构。
问:您心目中的城市环境史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什么?[2]
答:我认为,城市环境史就是城市及其所在地区的自然特点和自然资源既影响了自然力、城市成长、空间变化、发展和人类活动,又被这些因素塑造的历史。因此城市环境史就是城市自然史和城市建筑史研究的结合以及他们可能的相互作用。这种复杂化也许没有必要,但是它包含了人的构造物和城市以外的世界之间的互惠关系。我并没有把感知、思想和形象包括进这个定义,但城市环境史实际上也研究这些领域。如前所述,重要的是不把城市排除出我们对环境、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的理解之外。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城市处于经济发展、政治、文化等大多数人类活动的舞台的中心。城市至少具有这样的优势,它提供了一个在全世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观察研究的对象和平台。所以,城市环境史的局限并不在于它的研究视野具有和地域限制一样多的局限性,相反,“城市历史”还包含了大量地域、位置、文化和环境的不同。城市环境研究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无限多样性。我不认为城市环境研究有明确的方法论,但我认为城市环境研究主要应集中于城市成长、基础设施和污染健康问题。大部分研究采用“内在论”的观点,也就是从内部看城市成长和发展的方式。威廉·克罗农和少数其他学者更多地采用了“外在论”的观点,把研究焦点对准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影响。这两种研究各有优点,但肯定需要用整体的理论视野来更好地整和。我也欣赏这样的观点,即从把城市与环境史中的关键主题相联系的生态观点来考察城市。但这需要更为谨慎的扎实研究。
问:从城市环境史的角度看,您怎么评价克罗农教授研究芝加哥的著作?它是通向城市环境史的桥梁还是其它什么?[3]
答:威廉·克罗农的《自然的大都会》在许多方面都是开拓性著作。他通过对物质流动和关键物资的商品化的研究把城市与周边地区联系起来,这在弄清楚理解城市环境所必须的更大背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尽管这一研究赢得了广泛赞誉,但是很少有学者尝试在他的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其他城市、或者深入分析《自然的大都会》曾经想展示给我们的问题。在更广泛的自然界中考察城市、认同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一系列联系、探索更多的关于城市如何对商品、人和思想来说都象正在转型的机体一样发挥作用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研究的问题。可以肯定,这些问题中的许多已经得到解释,但很少是在环境史的语境中解释的。我对这本书的主要意见是它没有深入理解芝加哥本身。研究物质流入流出城市并不能说明城市本身是怎么转型的。城市的哪些特点受到了克罗农已经清楚解释的、正在发生变化的经济和环境冲击的影响?总之,《自然的大都会》是一部非常杰出的“外在论”的城市环境史,而不是一部“内在论”的城市环境史。
问:美国环境史学家正在重新建构“自然”概念,它的知识基础是什么?“第二自然”或“人工环境”的含义是什么?[4]
答:我多少知道一点后现代主义知识争论对环境史学家更深入地思考文化、语言和感知问题的影响。长期以来,“自然”已经具有相当固定的内涵,但仍有关于什么是自然、什么是荒野等诸如此类问题的争论。环境史学家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上研究这种关系的变化也是绝对必要的。把自然看成是文化建构的概念似乎也是一个合适的研究切入点。“第二自然”这个概念已经从许多方面得到了解释,但最常见的是用它来刻画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修正进而产生与原始状态非常不同的状态。我感到这个概念比较混乱模糊,因为“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的关系似乎并不清楚。这似乎是在玩用不同术语就可以更好表现自然的文字游戏。“人工环境”过去常常被用于描述人类建构的自然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是从自然界中的自然资源中抽象出来的,但被人类的行动改变了。不过,这个概念并没有考虑除人之外的其它动物的活动。海狸坝或蚁冢是不是人工环境的一部分?如果它们不是,那就意味着我们把人类活动明显地置于自然界之外,也就是说,蚂蚁和海狸完全可以在自然的节律中做自己的事,但人类行动是非常不同的,常常不但自外于自然而且诅咒甚至加害自然。这样思考会提出一些让人不舒服的关于人类活动的问题,也会让人与自然冲突起来。如果不把人类活动看得如此复杂,可能会比较有利,但是必须把它重新整和进对在自然界活动的生命体的讨论中。如果我们想把人类活动看成是对自然的入侵,那么我们必须从把它看成是研究人在自然界发挥作用的大话语的一部分的角度来研究。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即把人类活动看成是对自然的必然毁灭,因为这似乎否定了人的生物本质。
问:您怎么从城市环境史的角度考虑环境种族主义和环境正义运动?由于它的核心是人类中心主义,那么这意味着环境主义运动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5]
答:环境正义运动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民权运动底色的政治运动开始的,它后来就变成了学术研究的对象。对环境正义的呼吁来自学术界、政界和草根民众。最初的许多论著是论战性质的,但是历史学家开始研究一系列涉及环境种族主义的个案,就为研究环境正义问题提供了许多必须的经验事实。由于这个运动是作为一个政治运动开始的,因此环境种族主义的诉求并没有建立在坚实的实证基础上。另外部分整和起来的行动团体也想把自己与传统的环境主义者分开。他们认为,传统环境主义者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问题,不重视城市环境问题。他们没有研究历史上的城市环境改革,但这些改革实际上弥补和加强了保护运动和荒野保护行动。环境正义运动确实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研究的更多的是穷人、有色人和被剥夺了公民权的人的悲惨命运而不是自然环境。虽然环境正义只是在环境史的范围内提出对种族和阶级的重要探索,但是它确实已经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学家现在必须直面这些问题,这是前所未有的新情况。不过,认为废弃物的处理设施或有毒废弃物的排放点是被有意识的安排在有色人的居住点周围这个论点并没有坚实的事实基础。其实,环境种族主义的事例自古以来就存在,但在研究环境不平等时很难把种族和阶级分开。这些不平等经常影响穷人,也影响有色人。虽然环境种族主义的所有诉求不能得到全面证明,但是环境正义运动确实开启了讨论环境不平等问题的大门。从这一点来看,这个问题很重要,值得探讨。对城市环境史学家来说,它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这些研究必须包括种族、阶级和性别的内容。
问:请您谈谈技术在城市环境史中发挥的作用。[6]
答:与一般的环境史领域不同,技术在城市环境史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大多数早期的著作都研究城市的经济转型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代价,尤其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这些问题。果真如此,各种技术确实在从制造设备到交通网络中都发挥着核心作用。能源利用和相关技术的变化就象各种城市服务的发展一样都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尽管技术在早期的城市环境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要比在荒野研究中的作用大得多,但是把技术理解成是对自然的入侵、是与自然力冲突的力量、最终会毁灭环境的认知仍然在城市研究文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管他们研究城市、乡村还是荒野,许多环境史学家在把技术看成是有点外在于自然力或与自然力相对这一点上是十分相似的。最近,城市环境史学家正在慢慢地改变给技术贴上邪恶或毁灭性力量的标签的做法,把注意力转向研究对技术应用的选择及其对城市成长和发展的复杂影响这些方面。这种变化与技术史研究领域的转向完全是同步的。在技术史研究中,技术的文化建构在近几年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城市环境史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已经超越了仅仅关注技术问题的狭隘思路,转而研究一系列与其相关的问题,包括由非人类活动引起的景观变迁的问题,气候问题,围绕种族、阶级和性别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往的环境史学家并不是有意回避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确实在其他学科中得到了更多的研究。总之,在研究人工环境时,技术和技术变化仍是研究的核心。希望能有更多的把环境史与技术史交叉融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尝试。
问:“9·11事件”对环境史研究有什么影响?环境史研究在未来会怎么发展?[7]
答:很难回答“9·11事件”对环境史研究以及诸如此类的恶性事件对人民生活产生了什么具体影响。泰得·斯泰因伯格、麦克·戴维斯和其他学者已经对“自然”灾害做了一些研究,但没有直接涉及诸如“9·11事件”这样的问题。对战争和环境的研究兴趣是最近才出现的,但它最终会把恐怖主义与诸如它的环境影响这样的相关问题整和在一起。有关“9·11事件”对纽约城造成空气污染的最新报道肯定会引起现在的环境史研究者的重视。两年前,我参加了“美国民用建筑工程师协会”就“9·11事件”举行的一次研讨会,我们讨论了“9·11事件”,也讨论了其它许多民用建筑问题。我知道,“9·11事件”会以许多不同的方式进入许多研究领域的文献中,但是可能是以很微妙的方式而不是成为研究的中心。象我这样的历史学家并不太适合预测未来。不过,现在可以看得很清楚的一点是,环境史被越来越频繁地与“主流”历史问题联系起来。例如,种族、阶级和性别是大部分历史分支学科研究的重心,现在也成了环境史学家越来越感兴趣的领域。对大的历史趋势的解释也以环境史的论题为基础,例如泰得·斯泰因伯格新近出版的美国环境史著作。对环境观点和视野的文化建构的兴趣肯定也会把环境史与某些后现代主义趋势联系在一起。大体上看,环境史可能会改变孤立的状态。我希望它的核心是在全球规模上研究广泛的历史问题,这种全球视野能把环境关注与许多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
MartinMelosiandhisStudiesoftheU.S.UrbanEnvironmentalHistory
BaoMaohong
Prof.MartinMelosiisaleadingenvironmentalhistorianintheUnitedStateswhowasoncethePresidentsof“AmericanSocietyforEnvironmentalStudies”(1993-1995),of“NationalCommitteeofPublicHistory”(1992-1993),of“PublicWorksHistoricalSocieties”(1988-1989).Thispaperconsistsoftwoparts.Thefirstistointroducehismainachievementsfromthetheoreticalbase,definition,andfunctionofurbanenvironmentalhistorytotheconcreteresearchs,suchasgarbagehistory,energyhistory,historyofurbaninfrastructure,etc.ThesecondisaninterviewwithProf.MartinMelosi.Heputforwardhisowninterpretationonsomekeysubjects,namelytherelationofurbanenvironmentalhistoryandAgroecologicalperspective,therelationofphysicalenvironmentandbuiltenvironment,theroleintheurbanenvironmentalhistoryplayedbytechnology,thenatureofenvironmentaljusticemovement.Addtionally,theveryconcise,butvaluableresponsetothesimilarquestionsbyProf.JoelA.Tarrisattachedinthefootnotes.
[1]朱尔认为,沃斯特的农业生态范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人们还必须研究城市和工业环境。在历史上,城市与它的农业地区和周边地区是相互作用的。城市既剥削城市所在地的环境,也剥削周边地区的环境。周边地区的物质流向了城市经济,反过来城市的物质也流向了周边地区,例如粪肥、废弃物等。
[2]朱尔认为,城市环境史主要是这样的历史,即人造的、以人为中心的结构(人工环境)和技术如何塑造和改变了城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这种改变的结果反过来又如何改变了城市本身和它的人口。城市环境史有许多仍在扩展的维度,其中的大部分可以包括在我所说的“城市新陈代谢”主题之内。还有一些涉及城市景观的重塑和环境平等与正义的重要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必须强调的是城市不是树,即不是有机体。
[3]朱尔认为,克罗农的《自然的大都会》是研究城市周边地区的物质和自然资源开发、加工及其流进和流出城市的经典著作。不过,它并没有研究城市对其所在地的剥削和利用以及城市废弃物向周边地区的转移问题。
[4]朱尔认为,如果出于描述的目的,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概念就是有用的,但并不必然会被当成语言时尚来使用。人工环境是一个城市概念。根据我的理解,它涉及人类对城市基础设施及以此为基础的结构的建设问题。它不但包括基础设施的地上部分,也包括它的地下部分。
[5]朱尔认为,环境正义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城市环境史研究中应该得到全面的探讨,但是这并不是说要把当前的标准强加给历史。我们应该清楚,我们理解的是过去发生的变化。它确实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不过许多其它的城市环境问题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