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例(3篇)

发布人:网络 发布时间:2024-03-04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

【关键词】早产儿照顾护理发育

随着围生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发展,早产儿抢救成功率与存活率明显提高,但在生命得到救治的同时神经系统疾病及各种后遗症发生率增多,如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这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早产儿室进行环境改善,减少各种不良刺激,改善预后,减轻伤残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早产儿发育照顾的护理措施

早产儿的发育照顾护理是一种或多种措施的综合,包括改善NICU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减少声光刺激、减轻疼痛、给予舒适合理的体位、促进营养性吸吮行为的发育、适当的抚触、促进亲子关系建立、对父母的心理支持等。

1.1改善新生儿环境

拥有一个适宜的环境,使早产儿发育至最佳状态是极其重要的。环境的不良环境因素有;不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持续存在的高分贝噪音(>60bB);暖箱关门声;持续明亮的灯光;长期的灯光刺激;蓝光治疗;监护仪和呼吸机的自身电机及频繁的报警等。

这些都形成较严重的压力源,使早产儿身心受到刺激,直接影响早产儿的睡眠和生长发育。

1.1.1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病室湿式清扫,定时开窗通风,四季温度保持在24-26℃,湿度55%-65%。病室应备有温度湿度计,以便随时评估室内温湿度。由于季节的变化,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酷热,医院应使用空气调节器,调节室内温湿度,冬季寒冷,病室应用暖气设备保持温度[1]。另需注意避免不良气体的进入,以免影响早产儿情绪。维护空调送风系统的良好状态,保持空气新鲜,使患儿充分感受到环境的舒适。

1.1.2减弱病房光线

光线过强,持续性的照射会使早产儿烦躁从而活动增加,睡眠减少,并且会破坏早产儿内分泌功能,改变生理节律,干扰睡眠,并可能刺激视网膜血管异常增长,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因此,病房应以柔和的光线为主,白天使用窗帘,夜间尽量不用强光,最好取消监护病房刺眼、产生阴影的日光灯。照明应借助间接的台下灯光,也可使用地灯,增进早产儿稳定的睡眠和休息。夜间暖箱上遮盖布罩(必需在有监护设备的情况下),采用一种黑暗和周期性光照相结合的环境,以利于早产儿生长。

1.1.3减少噪声

噪声可造成早产儿脉搏减弱、呼吸节律改变、血压及氧饱和度改变、睡眠受到干扰。突然出现的冲击噪声超过82dB可造成早产儿听力障碍[4]。超过60dB会影响新生儿睡眠,使体重增加缓慢。因此应将室内声间强度控制在<60dB,每个病房使用分贝监护仪维持病房安静,要求医护人员做到“说话轻、关门轻、走路轻、操作轻”,呼吸机管路没有多余积水,监护仪报警应答迅速,吸痰时关掉呼吸机报警,每天检查暖箱发动机声音,噪音大应立刻更换暖箱。

1.2减轻疼痛

疼痛对新生儿,尤其是接受大量致痛性操作的早产儿和危重儿,可造成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应引起重视,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在执行静脉输液、抽血或吸痰等操作时,给予肢体支持,使其形成屈曲体位;尽量减少对肢体的捆绑;在去除胶布、电极等粘贴物时应使用去除剂以减轻不适感,避免损伤皮肤;抚触、非营养性吸吮(安慰奶嘴)也能减轻疼痛感。此外,吸蔗糖水也是常用的非药物镇痛方法,因蔗糖水可能过甜味刺激激法内源性阿片途径,产生镇痛疗效[2]。

2提供合适卧位

早产儿大多数时间处于被动体位,而早产儿缺乏肌张力控制身体运动,多表现为四肢伸直。护理人员为防止早产儿呕吐引起误吸,将患儿安置为头高脚低位,这种体位在暖箱中易于滑下,且长时间处于这种肩部扭转、颈部高度紧张的体位可导致早产儿肌肉运动发育障碍。合理摆放早产儿体位可促进早产儿身体伸展和屈曲平衡,发展手-口综合能力(把手放在口边),提高早产儿自我安慰度。早产儿俯卧15体位,肺下段通气更佳,肺通气/血流比值合适,降低了腹内压,使横膈活动增加,脑廓协调性好,改善了动脉氧合,并有利于胃排空,减少胃食管反流和腹胀的发生,从而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在护理操作中,把早产儿摆放在这种体位,可保持较好的氧合、保持体温和睡眠。将早产儿置于暖箱内,用柔软的绒布围制成像妈妈子宫形状一样的椭圆形“鸟巢”。此体位使患儿像在子宫中,有依靠感,利于患儿维持屈曲姿势,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3抚触

新生儿抚触是经过科学指导的有规范的对新生儿全身进行按摩,使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使婴儿获得感觉上的满足和情感心理上的安慰,产生良好的生理心理效应。抚触可以增加迷走神经的紧张性,使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摄乳量增加,食物的吸收能力增加,同时抚触减少的婴儿的焦虑及恐惧不安,增加睡眠时间,并有利于增加体重。国外研究表明:使用椰子油比使用矿物油和安慰剂按摩早产儿,在体重增加速度和身高增长方面更有优势。涂油按摩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不仅在医院监护病房适用,在家庭也适用。总之,对病情稳定的早产儿,持续抚触是通过临床验证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综合所述,对早产儿室改善环境,减少格式刺激,实施发育照顾护理,能减轻早产儿的痛苦,缓解早产儿的压力,减少能量消耗,降低伤残发生,对疾病的恢复和生长发育有着重要意义。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早产儿出院后仍需进行康复干预,最终改善早产儿的预后。

参考文献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DiaoChaoShinursingeffectofnursingcareofprematureinfants,toprovidebasisforclinicalpractice.MethodsinAugust2011toSeptember2013of60patientsadmittedinourhospitalobstetricsprematurerandompoints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30caseseach,adoptingDiaoChaoShinursingobservationgroup,controlgroupadoptsthetraditionalnursing,comparingtwogroupsofprematureinfantnursingeffect.Resultsobservationgroupprematurebabiesthanthecontrolgroupstablevitalsigns,eatingandweightalsoincreasedobviously,growthrateissimilarbetweenthetwogroupsis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DiaoChaoShicaremoreconducivetothegrowthanddevelopmentofprematureinfants,andpromotediseaserecovery,isaneffectivemethodforclinicalnursing.

【keywords】DiaoChaoShinursingeffectanalysisinpretermneonates

【关键词】鸟巢式护理早产儿效果分析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质量不足2500g,身长在46cm以下的新生儿[1],早产儿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疾病,且胎龄愈小,体质量愈小,病死率愈高[2]。因此提高早产儿护理质量,对于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及生命质量有重要意义。针对一问题,我们在新生儿病区专门为早产儿的暖箱配备了一个U形小窝,这个小窝我们称它为“鸟巢”。我们对实施“鸟巢式”护理的早产儿生命体征、进食及体重增长情况进行了观察,并与传统护理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30例早产儿中,男16例,女14例,出生胎龄为30―34周,平均32.3周,出生体重1268―2359g,平均1989g;其中新生儿窒息2例,新生儿肺炎6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颅内出血1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4例,卵圆孔未闭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产瘤3例,新生儿黄疸7例。对照组30例早产儿中,男13例,女17例,出生胎龄为31―35周,平均32.8周,出生体重1397―2281g,平均1864g;其中新生儿窒息1例,新生儿肺炎4例,上呼吸道感染5例,颅内出血3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6例,卵圆孔未闭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产瘤3例,新生儿黄疸5例。两组早产儿在经口喂养不足时均给予静脉营养。两组新生儿性别、体重、胎龄、疾病种类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鸟巢式护理,用柔软的棉质包被对角折叠后滚筒式卷成长条状,围成一个U型小窝,形似鸟巢,中间能容纳婴儿的身体。使用前先将“鸟巢”放入暖箱中预热到33―34℃,然后将早产儿裸身放入暖箱,颈下垫软垫,保持婴儿颈部伸展,再根据早产儿胎龄、体重调节暖箱温度。

1.2.2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1.3观察指标: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每天记录2组早产儿进食量、体重变化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

2结果

3讨论

许多欧洲国家的新生儿病房,为了控制新生儿的身置,有利于新生儿头部的固定或半固定,阻止这种突然的惊吓造成的应激反应,开始采用“鸟巢”护理[3]。目前,“鸟巢”护理已经作为新生儿个性化发育支持护理的项目之一[1],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鸟巢式护理是在暖箱或辐射台的基础上,再为早产营造一个类似鸟巢的自然环境,周边用布卷围成,使其体表温度、热量聚集在鸟巢内不易散发出去,使鸟巢的环境温度始终处于早产儿的适中温度,并且鸟巢的大小可以使其活动范围局限,活动量减少,减轻热卡的消耗[4]。同时使早产儿有边界感与安全感,可达到抚摸及固定的效果,其姿势与胎儿在宫内姿势相似,使其感觉更舒适、安静,减少哭闹。

对早产儿实施鸟巢式护理时,可促进其身体的伸展和屈曲的平衡,一般摆放原则为四肢中线屈曲位,这样可以发展婴儿的手嘴综合能力,使其易自我安慰,促进口腔满足感,使奶量增加,减少肢体无意义的活动,使机体能量消耗减少,体重增长快[4]。我们通过对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0例早产儿进行分组观察,发现“鸟巢”护理相比较传统护理方式,可以增加早产儿每日进奶量,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缩短早产儿住院时间。另外因为早产儿病室为无陪病房,而早产儿又不具有语言能力,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护理人员极易忽略早产儿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及需要被关注,需要安全感和亲情的交流[3],而鸟巢式护理恰恰能起到了抚摸及按摩的效果,可使早产儿有安全感,消除紧张情绪,满足了早产儿心理需求,减少了对早产儿的不良影响及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早产儿采取鸟巢护理,可以增加其每日进奶量,有效促进体质量增长,缩短体质量恢复时间,从而减少住院时间,能有效降低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安全实用,是一种较理想的早产儿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晖,张爱霞,早产儿“鸟巢”式护理模式的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0,33:97.

[2]林霞.鸟巢式护理与传统护理方法对早产儿的护理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3,7:564―565.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篇3

【关键词】发展性照顾护理;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172

发展性照顾是20世纪80年代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生儿护理新理念[1],而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8月~2015年2月在NICU住院的80例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男26例,女14例,胎龄31~36周,出生体重1889~2136g;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胎龄33~36周,出生体重1902~2159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低体重儿护理措施;实验组根据出生体重儿的个体情况和病情,给予吸氧、保暖、静脉给药、营养支持等发展性照顾护理措施。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测体重1d,观察两组患儿达到正常婴儿出生体重的时间,入院第7天及第14天的体重增长状况及睡眠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及呼吸情况(出现胃潴留,即胃残余奶量大于前次喂奶量的1/3;出现腹胀、呕吐及呼吸暂停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观察组达到正常婴儿出生体重的时间较对照组短,人院后第7天及第14天的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而睡眠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1,P

2.2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及呼吸情况比较观察组出现喂养不耐受及呼吸暂停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低出生体重儿由于体重低,各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体温偏低、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等现象,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容易增加低出生体重儿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大大影响了患儿的健康。为了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能有一个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增加良性刺激,减少外环境因素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寻找一种适宜的护理方法尤为重要。目前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的普遍关注[3]。

发展性照顾是把每例患儿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充分考虑早产儿生理和病理的特殊性,注重患儿行为上的呼唤以及环境对生长发育的影响[4],让患儿一出生就得到特有的关爱和照顾,给予保护,减少不良环境刺激,使患儿能够适应环境的刺激,并取得生理、肢体活动互动间的平衡。在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环境的控制及水床式鸟巢的应用,给患儿营造了一个安静且幽暗的类似母亲宫内的舒适感觉。为患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提高了患儿的疼痛阈值,减少烦躁,降低能量消耗,使体质量增长加快。安置合适的,有效的防止了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早产儿在生后数周经常受到抚触,能促进呼吸功能,使早产儿浅而不规则的呼吸变得比较平稳[5],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感官灵敏性的增强,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虽然早产儿的神经发育并不成熟,但大脑处于不断发育中,因此有些受损的神经网状系统经过学习,有可能得到修复发展,音乐疗法作为一种学习过程,不仅能通过调节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来减轻早产儿外界压力,还能提高早产儿肌张力,进而能够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6]。

在住院期间,让父母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安慰焦虑的父母,减少其恐惧心理,并不断提供出院后的帮助并经常与其保持联系,消除其孤立无助的感觉,增强了护理患儿的信心。

综上所述,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可以保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稳定及自身安全感,提高肠道喂养的耐受性,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频率,促进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具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传鸾.实施发展性照顾对早产儿体质量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215-216.

[2]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9.

[3]盛蕾,李朝辉.发展性照顾理念在护理早产儿中的运用.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6):702.

[4]贾薇,田鸾英,郭丽芳,等.音乐疗法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06,21(15):26-27.

[5]李秀红,静进.婴幼儿抚触的研究进展.中国妇幼保健,2003,18(2):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