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绿色物流的概念与特点
1.1绿色物流的概念
基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社会,以经济、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协调发展为理念,让物流系统可以使一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消費模式,被成为绿色物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对绿色物流的定义,就是在物流过程中,将物流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抑制,净化物流环境,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物流资源。绿色物流是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物流规划实施活动中实施抑制环境污染、降低资源消耗的主要技术。
1.2绿色物流的特点分析
绿色物流的发展主要是基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特性比较广阔,因而绿色物流需要遵循生态伦理的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其他理论。所以物流业开展绿色物流必须考虑环境承受力和资源的利用率,在物流仓储、包装运输、分配率,和计划的实施等方面必须以先进的物流技术来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绿色物流发展中,绿色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产品要实现绿色生产,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企业必须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充分利用资源。在物流活动中中,产品的运输在整个物流系统中对环境的污染是最大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因此我们需要在这一点上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物流活动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产品的包装,通过绿色包装节约资源的目的,同时利用可回收材料,可以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明显的提高。另外,污染性包装材料要严格控制,避免进入环境,严重污染土壤,污染环境。其次绿色物流便是利用生态经济学,在生态经济学的基础上,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根本上研究社会生态平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逐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物流活动的有机统一。
2我国煤炭运输的特点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
2.1煤炭物流的特点分析
我国目前煤炭运输的总体是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调运格局,以大型煤炭基地外调为主的运输格局,造成了煤炭生产和消费对运输的高度依赖。西煤东运主要指三区地区煤炭通过铁路、公路运至东部地区或经港口运输煤炭。北煤南运则包括通过铁路和内河南下以及西煤东运至北方沿海港口再下水南运的煤炭。铁路是煤炭运输的最主要方式,在大规模、长距离、跨区域的煤炭运输调运中发挥着骨干作用。此外,煤炭是大宗散装货物,运量非常庞大,主要表现为以山西为调出中心的煤炭基地向以华东、华北、东北、中南为主要调入区的多头运输消费,而且煤炭从产地运往销地一般要经过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转运[5]。一般经由铁路从山西运输到东北的煤炭,平均运距约为1400公里;山西经水陆联运调入华东的煤炭,运距在1500~2000公里;山西大同煤炭经秦皇岛港至上海,全长约2000公里,至广州全长约3150公里。
2.2煤炭物流调运存在的问题
我国煤炭物流调运存在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煤炭物流调动运动力滞后,由于国内主要铁路煤运通道能力不足,煤炭运输效率较低,同时,煤炭储备基地建设滞后,导致主要港口吞吐能力不足,集疏运系统不匹配,应急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就是我国煤炭物流各自为政,缺乏合作,这就导致部分物流企业综合服务能力较弱,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也致使我国整体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不能做到有效的衔接和协调发展,能耗与排放得不到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第三,是我国煤炭物流税费沉重,各环节税率不统一,不合理收费多,税费重复征收,企业负担重。从铁路运输成本构成来看,包括了煤炭集装站服务费、铁路计划费、铁路运费等,这无疑推高了国内物流企业的铁路运输成本,这种不科学收费正在不断的吃掉物流效率。因此,在煤炭物流活动中,绿色运输是在整体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环节,将绿色运输理念引入煤炭物流中是我国目前煤炭物流现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2发展绿色物流的主要因素分析
外在因素:在发展绿色物流的过程中,国外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高。国内物流企业需要积极引进国外物流、运输、运输方式于我国。国外运输方面的冲击是我国发展绿色物流最重要的外部因素。绿色物流这一理论起源于国外,在国外广为接受和推广。根据国际运输条约,国外运输企业可以在我国开展相关的物流活动,包括铁路集装箱,快递和多式联运等,可以看出在未来的运输业,全面的发展自身优势的重要性。因此,中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应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提高铁路运输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实现绿色物流的蓬勃发展。
内在因素:中国的能源利用率在世界上的处于劣势,石油能源的生产是世界排名第五位,但石油消费量排在世界第二位,对于石油能源的依存度占到能源利用的一半以上。可见,铁路运输在绿色物流中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实现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在当今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客货运输十分繁重。交通运输具有重要地位,能源资源匮乏,科技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促进电气化鐵路的建设,逐步取代了内燃机铁路运输的实现。发展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已成为铁路绿色运输的重要保证。
2.绿色物流发展铁路煤炭运输的探讨
2.1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功效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城市交通日益拥挤,加上燃料成本不断上涨,人们出行便利度下降。此外,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大量的尾气排放,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城市的环境污染,从而影响了生态平衡,从而出现了大气变暖、温室效应等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充分利用它的优势特点。
(一)铁路运输中的生态优势
首先,无论是哪种运输方式都在推动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经济高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对环境影响与危害。由于车辆的使用,大量的废气将被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也会产生大量的噪声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生活,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铁路运输尾气排放量最少。第二,在节约资源方面,由于我国国情比较特殊,人均可耕地面积较少,铁路运输面积约占公路运输面积的10%,可见,铁路运输能有效地节约我国的资源。此外,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主要以煤、石油等为主。就铁路运输而言,能源使用仅占运输业总能耗的六分之一,但实现了一半以上的总运输量的工作。
(二)铁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铁路运输在中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处于一个关键位置,在中国发展绿色物流中,主要包括绿色交通资源集约化,其主要特点是节能降耗、合理整合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为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人均能源能力低于世界水平,环境和资源日益恶化。铁路运输在这方面有优势,所以铁路运输可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铁路运输绿色物流的发展。因此发展铁路运输在我国势在必行。
2.3基于绿色物流理念规划铁路煤炭运输发展
在城市物流活动规划中,政府应积极运用绿色物流理念,以促进煤炭物流的发展。政府部门通过物流理念的转变,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对绿色物流的发展思路进行明确,同时最大程度上将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使得城市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整合,促进一个完整统一的铁路运输物流中心的实现,有效地协调城市物流活动。通过建立和完善铁路煤炭运输管理系统,统一部署和调配运输资源,使物流活动更加高效便捷。
[关键词]opentrack仿真教学研究轨道交通
OpenTrack简介
OpenTrack源于本世纪90年代中期瑞士联邦研究院,是一款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开发、拥有友好用户界面的仿真软件,可来解决轨道运营、轨道交通仿真等问题,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工程的各个领域。各国的轨道交通行业,轨道交通系统供应商,大型咨询公司和大学等都在使用OpenTrack进行科研研究、仿真和教学。
OpenTrack功能与仿真
OpenTrack软件包括以下几部分:路网的图形编辑器,列车属性编辑器,时刻表管理数据库,仿真,结果输出等。其中,1)路网图形编辑器对轨道网拓扑及与运营有关的信息进行编辑,如设定行车路线的起终点等。2)列车属性编辑器可以对列车的技术参数进行修改,如重量、长度、速度等。3)时刻表管理数据库包括到达和出发时刻、停站时间及列车编组信息。为了找出无冲突的时刻表,只有通过仿真程序来分析。同时,在仿真程序中还可以进行外部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如额外的停站时间延误。4)整个仿真过程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通过动画演示。同时,控制方案也可以作为仿真的输入,以体现运营中人工干预的情形。该软件可实现自动列车运行过程仿真,能够用于适合我国轨道交通信号工程应用,常用功能包括:
1)仿真列车运行调度方式;
2)仿真分析车站、线路的运能,能够用于分析车站接发车能力,从而确定车站设置到发线数量是否满足要求,辅助确定车站方案设计;
3)仿真分析大型站场咽喉区道岔布置,能够用于分析咽喉区道岔使用频率,从而确定道岔排列的合理性;
4)列车运行计划合理性分析及优化,能够用于分析过程中可输出预定运行计划与实际运行情况的对照图);
5)仿真非正常情况行车组织
6)仿真列车运行过程中外部因素影响的敏感性分析
7)车辆特征曲线分析(对将投入使用的车辆性能进行仿真分析);
8)仿真轨道占用情况,辅助制定合理利用轨道计划;
9)列车运行中功率和能耗的计算。
OpenTrack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和教学需要,本文以OpenTrack仿真模拟软件为实验平台,进行了一系列的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课程实验的的仿真模拟设计与开发的研究。
1.信号设备认知实验仿真
城市轨道交通和铁路运输里为了保障运输的安全可靠,存在大量的信号设备,例如信号机、转辙机、轨道电路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些信号设备的学习和认知主要来源于课本和网络上的资源,很难具体的操作和使用这些设备进行必要的学习和使用。OpenTrack提供了这些信号设备的仿真,学生可在OpenTrack里使用这些仿真组件进行线路的设计和站场设计从而更好的认知这些信号设备的功能。下图是学生在实验课程上依据实验要求设计使用的信号机操作界面。
图1.信号机选择及参数设置
在两站之间依据运行距离和行车参数等要求设置通过信号机,在轨道交通车站站区设置了上下行进站、上下出站信号机、轨道电路等,通过本实验的设计可让学生更加的了解这些信号设备的功能和作用,提升了本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了教学效果。
2.轨道区段认知实验设仿真
OpenTrack里用双节点代表轨道电路里的绝缘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难理解轨道区段这概念,故在应用OpenTrack进行教学实验仿真研究过程中,设计了轨道区段仿真实验。设计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2.轨道区段选择及参数设置
从上图可以看出两双节点间是一轨道电路,两信号机间为轨道区段。在实验后续研究开发过程中还设计了要求学生依据设计结构,标注出轨道区段编号、道岔编号等小实验,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轨道区段、区段名等基础概念的认知。
3.行车进路认知实验仿真
进路,是轨道交通和大铁运营组织里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直接影响后续课程《计算机联锁》等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行车进路设计仿真实验,从而使得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这一概念。下图是学生在实验课基于OpenTrack仿真平台设计实验结果。
图3.行车路线设定及参数设置
从上边的仿真结果图可帮助学生认知进路基本概念,可总结出进路是由多个基于信号机控制的轨道区段。
4.运行路线和时刻表实验仿真
运行路线和时刻表是轨道交通和铁路运输里运营里一个重要基本概念,在《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课程里十分重要,不能正确的认知运行路线就无法深入理解轨道交通里的联锁控制技术,故授课过程中设计了基于OpenTrack平台的运行路线和时刻表的仿真设计教学研究,通过基于行车路线构建多条运行路线、通过列车运行时刻表控制行车,下图是运行路线和时刻表实验仿真实验设计结果。
从仿真截图可知,轨道交通运输首先要有行车路线,在行车时刻表的控制下才可有序、安全的进行行车,从而保证运营安全。但行车运行路线的设计需依据联锁关系,不可随意设计,在实验仿真过程中本专业学生可认知行车路线、行车时刻表、进路、联锁、敌对进路等重要概论,加深了对本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5.仿真运行
OpenTrack可基于运行路线和时刻表仿真运行,输出动态可视化运行过程和各种数据,以便后续分析规划运营调度等研究。可调整机车运行各项参数从而得到不同的输出结果为合理设定运营最小调度时间提供模拟数据。从对仿真输出的数据绘制出的运营图修改可再次进行仿真运行,从而对轨道运营计划的调整、运营调度、发车时间的设定提供理论依据,更好的、高效的、安全的保证轨道交通运营。
在应用OpenTrack做仿真运行的仿真实验中,本专业学生可深刻体会到轨道信号设备在轨道交通运输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结束语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OpenTrack进行教学仿真,即加深了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认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专业概念的理解,调动了学生主动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对培养交通运输创新型、工程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帆,谢世豪.基于opentrack的轨道交通运行仿真实验开发与设计[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4.
[2]刘剑锋,丁勇,刘海冬.城市轨道交通多列车运行模拟系统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01.015.
[3]魏然,高小.基于OpenTrack软件的列车技术作业过程仿真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35(5).
Abstract:BasedonMental-spaceMappingsof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thestudyaimsatprovidinganewperspectiveandmethodtoanalyzeandexplainmetaphorsandpolysemouswordsthatreaderscomeacrossinlearningEnglishforAutomotiveEngineering.
关键词:概念整合;心理空间映射;隐喻;层创结构
Keywords: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Mental-spaceMappings;metaphor;emergent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301-02
1隐喻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实质
概念整合是人们进行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心理认知过程和认知机制,其隐藏于语言应用的深层内部,它的运作过程极其复杂且不易为人觉察到。概念整合的运行过程是在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之上进行运行演化而产生新的第三空间,即合成空间。它从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提取部分结构,并形成层创结构。这样实时隐喻过程中的意义构建就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
2概念整合运作机制
概念整合理论的心理空间分为四个,分别为共有空间、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与合成空间[1]。输入空间有各自的不同语义结构和元素,而且数目也各不相同。但两个空间都有某些相同的结构元素,这些相同的结构元素就形成了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由于这些相同的结构元素是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所共有,其实质就是这些结构元素构成了共有空间的结构元素,它们和输入空间同时向合成空间输入[2]。但是输入到合成空间的元素,既有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也有一些二者都不具有的新的结构元素。这些结构元素通过组合、完善与扩展形成了合成空间自己的各种新的结构元素。也就是说,这些结构元素在合成空间里进行整合,具有新的结构形式并产生新的结构元素,而且形成新的概念,其运作机制如图1。
3心理空间映射数学表征
心理空间映射是Fauconnier提出来的一种语言意义解释构建理论。心理空间映射分为:投射映射、语用函项映射和图式映射。该理论运用数学中的映射原理分析语言的认知、联想等运算过程。心理空间映射原理的数学表征是:
设U、V两个论域(即在一定语言或文句中涉及到的客观事物,即论题所包括的同类事物的总和),空间A∈P(U),空间B∈P(V),若有一关联对应关系f,通过f,对于每一个x∈A(x为A中的结构元素)都有唯一确定一个y∈B(y为B中的结构元素)与之对应。则称之f是从A到B的一个映射,记作,f:AB。
心理空间映射是从一个心理空间到另一些心理空间的概念含义产生映射关系[3]。旨在说明解释言语者在语言各类符号的输入并刺激下进行的概念跨空间映射的结果。
4概念整合的心理空间映射在汽车专业英语隐喻上的应用
汽车行业的国际化使汽车专业英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可以获取各种专业技术信息,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掌握国际科技动态,和同行专家沟通交流。汽车专业英语中的词汇、术语和句型都维系着特有的专业内涵,其中隐喻是常见的意义表达。
隐喻作为很重要的英语语言思维方式和普遍现象,在英语阅读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隐喻表达,它在多语境因素里隐喻能在词汇和篇章层面形成[4]。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必需进行专业知识、词汇产生演化历史、语境和文化视点差异内容的分析。
4.1在词汇产生中隐喻的应用隐喻是引起语言变化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讲,英语的隐喻化与两个域两种概念有关,一个单词就产生了新义项。即单词意思能被扩展,通过根植于从一个概念域(始源心理空间)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心理空间)转换的语言隐喻化。不同概念域在不同语境的转换就会产生多义词现象。
特别是汽车生产厂商产品和款式的名字,其词汇中都蕴含了企业文化和发展历史。例如,一些汽车是以制造商的名字命名的,例如Landrover,因为它原是英国罗浮集团生产的多功能越野车,罗浮是英国一家古老的汽车公司,罗孚(Rover)是北欧的一个民族,该品牌始终宣称自己承袭纯正英伦血统,也体现许多崭新元素,如全钢车身及高坡度的挡风玻璃,加速时间短,大气流畅的汽车造型,所以运用“路虎”来映射该车的霸气风格。Rover除了罗孚的音译,该词原意还有流浪者的意义,可引申为巡航者,为了彰显该品牌越野车的霸气,大陆翻译用了“路虎”。
又如,jacket(夹克)是一种套在身体上的外罩,汽车汽缸外部也有一个可以发动机冷却的套子,借助这两者的相似性产生了waterjacket一词,很形象的表达了“水套”的外形和作用。
4.2在词汇演化中的隐喻演化中的隐喻使词义在原有的范畴甚至类别上进行延伸,尤其使本体(始源心理空间)向喻体(目标心理空间)进行映射从而产生了多义词。然而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映射不是随意的,它们的产生和演化都与人的已有认知有关。例如reservoir的原意为水库,在汽车专业词汇中为储油器、油箱,甚至有时可引申为蓄电池。Boot原意是“靴子”,靴子是有空间的,它的位置在人体的脚部,相当于尾部,而许多汽车的尾部是行李箱,且也是有空间可装物品的,这里本体词和喻体词在位置上存在一定关联或相似,在汽车中就演化为“行李箱”。
4.3在语境中的隐喻词汇使用的语境隐喻性是人们在使用词语时会因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隐喻认知,从而产生新的词义[5]。这些语境从语言学语境(又称“上下文”)到情景语境,包括社会、历史和政治背景的文化语境。因此,如果文本内容和某一认知语境相连,那么读者的思维概念和文本就会出现匹配。
概念整合的认知语境就像一个文本的认知语境,一种情景知识,背景知识,环境篇章和某一群人共同意识的因素融合。这些因素融合的任何一种变化就会导致认知语境的变化。因此,为了理解一段篇章,需要把认知语境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不断变化中。
最常见的是词汇人们利用自己熟悉的身体器官与新概念的相似相近性,在特定的语境下给原本表示身体器官的词汇赋予新的词义。例如,throttle(喉咙)经过隐喻概念整合后理解为“节流阀”,tooth(牙齿)概念整合后由原来的始源空间“牙齿”,根据现有汽车专业语境,概念整合出新的“锯齿、锯齿状”意义。
5总结
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概念整合理论形成了一个联贯的思维系统。它基于人类物理的、心理的及文化经验,它的认知力将通过具体的、熟悉的和高度组建的概念指导我们去理解抽象的、陌生的和内部混乱的概念。本文为专业英语阅读与翻译中更好地理解隐喻性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entalSpaces[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113.
[2]Fauconnier,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3]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
论文摘要:语意的完形性是对偶句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对偶句式上下两句形式上虽相对独立,内容上实则互为补充,构建出一个整体意义。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对偶句完形性语意的构建过程,认为对偶完形性语意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
一、引言
对偶,是中国古典语言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从先秦古文到汉代骈赋,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对联,大量精致典范的对偶句贯穿于文学发展的长河之中。对偶句形式上整齐划一,前后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语义相对、韵律相衬,总体上给人一种不偏不倚、平衡和谐的形式美感。与形式美同样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对偶语意的完形性。对偶句式前后两句形式上虽相对独立,内容上实则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前后配合表达出一个整体的意义,为读者构建出一个广阔的图景。许多学者已经在对偶的表达形式、表达效果和形成原因等方面做了有价值的探讨,但从认知角度对对偶的在线意义构建方面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国古典对偶诗词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探讨对偶诗词在线意义构建中所包含的心理过程,并从认知角度解释对偶语意的完形性。
二、对偶形式的独立性与语意的完形性
对偶的完形性,指的是对偶句在语意表达方面的整体性效果。清代贺贻孙《诗筏》中说道:“诗律对偶,圆如连珠,浑如合璧。连珠互映,自然走盘,合璧双关,一色无痕”。“合璧双关”指的是形式,可以通过字数、声律、词语的对立、对称和重复完成;而“一色无痕”指的则是内容,是说对偶语意的完形性。对偶句式虽由两句组成,意义却是浑然一体,体现出“两”与“一”的关系: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是“两”,由两个句子组成的对偶却是“一”。对偶句式中的两个句子不是孤立的、自足的,而是在内容上相交引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构建出一个整体意义,从而传达出跃然于纸面之上的更为广阔的意蕴。如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两句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上句写月色迷蒙中的梅花,下句作为背景映衬梅之“影”与“香”。诗人精心选用了“疏、横斜、清浅、暗、浮动、黄昏”等词语勾勒出四种物象:梅之“影”,梅之“香”,梅下“水”,梅上“月”。这些词语如果孤立地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妙处,但是把这些寻常的词组合到一起却构成了一个谐和圆融、无懈可击的完美意境:梅花稀疏的枝影横横斜斜地映在清浅的水面上,阵阵清香,丝丝缕缕地在朦胧的月色中飘荡。上下两句互相交融构成了一幅雅致的溪边月下梅花图。对偶句这种外部形式的整齐相对、内部语意的浑然一体,使得对偶两句相合无间、“一色无痕”。
有的学者,如祝克懿用“耦合”来指称对偶上下旬相互交融所产生的这种语意的完整性。本文采用概念整合的理论框架,把这种完形性语意的构建过程叫做“整合”。本文认为,对偶句式语意完形性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在对这一过程做具体分析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概念整合理论。
三、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从美国加州大学fauconnier教授于1994年在conceptualprojectionandmiddlespaces一文中正式提出概念整合理论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理论的理论架构日趋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今日已成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fauconnier,turner,coulson和sweetser等。
从本质上讲,概念整合理论是关于在线意义构建的一种理论,旨在探索人类进行信息加工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该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操作能力。这种认知操作能力在人们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加工信息和构建意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整合是在包含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网络中进行的。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唤起的对人、事物或事件的各种语言的或非语言的知识框架,以概念小包的形式存储于工作记忆之中。一个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复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成分或结构在类比、一致和转喻等各种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跨空间映射。这些输入空间的共享成分又在更为抽象的层面上构成了类属空间。同时,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又被选择性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复合空间中去。在复合空间中,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三种认知操作产生突生结构(emergentstructure)。组合操作把来自不同输入空间的成分组合到一起,并建立起一些原本两个输入空间中都不存在的新关系。通过完善,又叫做模式完善(patterncompletion),与这些组合成分有关的概念框架或背景知识被激活并引入到复合空间中。扩展是指根据复合空间概念内容自身的逻辑对其进行运演(runningtheblend)。突生结构的产生是概念整合过程中最鲜明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概念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复合空间始终联系在一起,复合空间中产生的推论等突生结构又可以被逆向投射到输入空间中去,引起对输入空间概念内容的修正。在这一过程中,意义并不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空间,而是产生于四个空间的动态运动过程之中。
fouconnier&turner[s]用一个谜语来说明概念整合在思维和语言中的作用。
abuddhistmonkbeginsatdawnonedaywalkingupamountain,reachesthetopatsunset.meditatesatthetopforsoveraldaysuntilonedawnwhenhebeginst0walkbacktothefootofthemountain、whichhereachesatsunset.makingnoassumptionsabouthisstartingorstoppingorabouthispaceduringthetrips.provethatthereisaplaceonthepathwhichheoccupiesatthesamehourofthedayonthetwoseparatejourneys.(一僧某日迎着朝霞徒步上山,日落时到达山顶。在山顶冥思数日后,某日迎着朝霞原路返回,日落之时到达山脚。如果不考虑途中的走走停停及步伐的快慢,请证明路上存在这样一个点,该僧上下山在此点处于一天当中的同一时间。)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这段话构建出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①中,一位僧人迎着朝霞徒步上山,日落时到达山顶;输入空间②中,这位僧人在山顶小住几日后,某日清晨沿原路返回。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对应成分,如山坡、僧人、时间等联系起来。类属空间中包括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共享成分:移动的人、位置、路径和时间等等。输入空间①和②中的成分被选择性的投射到复合空间中去。有的成分,如山坡、时间等被融合(fused),有的成分依然以独立的形式显现。通过对输入空间成分的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复合空间中出现了“两人相向运动”这一突生结构。常识告诉我们,两个人相向运动必会在某时某刻相遇于一点。因为复合空间和输入空间始终联系在一起,复合空间中两人的相遇点可以被逆向投射回输入空间①和②中,问题得以解决。
上面例子中的概念整合现象较为明显,实际上,大多数概念整合操作是不被人感知的,是一种“幕后认知”。此外,作为一种普遍的、基本的认知能力,概念整合也大量体现在其它非语言领域,如数学、艺术和宗教中,是多种认知产物背后的共同规律。
四、概念整合理论对对偶诗词语意完形性的解释
对偶语句完形性语意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读者在理解对偶语句的过程中,运用词句所提供的信息,构建起输入空间.,再对输入空间中的内容进行投射、组合、完善和扩展等操作,在复合空间中构建起一个整体意义。这里以中国古典对偶诗词为例分析这一整合过程。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各自是一个独立的、并置式意象的组合,上句写水田上白鹭飞翔之姿,下旬写夏木中黄鹂婉转之音,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为读者提供了两个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内的概念内容进行相互投射:漠漠对阴阴,水田对夏木,飞对啭,白鹭对黄鹂。同时,两个输入空间内的概念内容向复合空间内进行投射,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读者在复合空间中建构起了一个关于夏日田园风光的整体意义。在复合空间里,读者可以构筑起这样一幅图画:白鹭在广漠空漾、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翩翩飞起,意态是那样娴静潇洒;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鸟在互相唱和,歌声是那样甜美快活。这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写得画意盎然。读者理解这两句诗时,不会把它们当作两个独立的、不相关的写景句,而是会积极运用概念整合思维把这两句交汇融合成一幅整体画面,从而尽可能贴切的去体验诗人当时真正的感受。动与静、显与隐同时显现,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这两句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七言律诗《无题》中的颈联。《无题》总体上是抒发对恋人的相思之情,而这两句通过设想对方的爱情相思之深之苦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感受。上句写主人公清晨起来对镜梳妆,怕只为一夜双鬓又添白发,容颜更加憔悴而愁苦不已。下旬写主人公因相思夜不成寐、吟诗遣怀时想必觉得夜色凄清吧。上下两句为读者构建起两个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联系起来:上句的“晓镜”和“云鬓改”对应下句的“夜吟”和“月光寒”。在复合空间中,通过对来自输入空间的概念内容的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读者对这两句诗构建起一个整体性的理解。通过对复合空间的运演,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身居异地仍矢志不渝、夜不能寐时吟诗遣怀、晓妆出镜时顾影自怜的恋人形象。所以,通过概念整合,上下两句所描写的情景被自然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把心心相印的刻骨相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唐代诗人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这两句诗,充满着哲学的睿思,表达出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向对立面转化的辨证思想。而读者对这两句诗深层含义的解读也是通过概念整合操作得到的。诗人沿江漫步,随意而行,直走到流水尽头,再不能往前走时,就索性坐下看天上云卷云舒。在两个输入空间中,“行”与“坐”相对,“水穷”与“云起”相对。在复合空间中,“行”转化为“坐”,“水穷”转化为“云起”。也许水并非真的穷尽,它只不过是化作天上浮云。通过对这一概念内容的进一步扩展,此诗的深层含义——对人生哲理的表达就展现开来。作者看似写景,实则写人生。既然事物之间能相互转化,也就不必执着于人生的苦难,充满信心地向前看,就有可能发现新的景观,或许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达到人生的另一番境界。对作者真正意图的理解是通过概念整合得来的。否则,就难以领悟作者的真正意图:对人生哲理的表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读者在理解对偶语句时,对来自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概念成分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在复合空间中构建起一个对偶句式的完整意义。所以说,概念整合理论解释了对偶句式的语意完形性。
五、总结
我们根据现代化的特征,将公路运输现代化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去概括,即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公路运输现代化的概念是不同的。在运输需求一定的情况下(静态),从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角度考虑,公路运输现代化是指通达性与运输效率的一种均衡状态。当这两种效用相同时,公路的社会总成本最低,此时的公路里程就是实现了基本现代化的公路规模,这时公路建设的社会资源配置最合理。当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运输需求和公路总里程都随时间而变化时(动态),将公路的人口密度和运输强度先后达到极值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达到满足当时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要求的状态称为公路运输现代化。
2公路运输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公路交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开始于1949年,因为在那之前的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公路对国民经济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表现为数量少、等级差、不完整,国内机动车保有量太少。因此,本文研究的公路运输发展的时间段是从建国以来,直至实现公路运输现代化,分为三个阶段。
2•1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
20世纪50、60年代,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和条件,公路建设基本是在原大车道、便道上修补改造进行,也有相当部分是人民在进军途中一边行军一边施工的应急公路。之后,根据战备国防需要,依靠国家边防公路建设投资和“民工建勤”等方式,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较快,达到89万km,其中干线公路23.7万km,县乡公路58.6万km,企事业单位专用公路6.6万km。虽然公路等级普遍很低,但与当时国内汽车工业水平相比,特别是与缓慢的经济发展要求相比,总体上尚能适应。
2•21978~2022年的转型期
本文将公路运输现代化的转型期定义为:公路运输周转量和运距持续快速增长并最终达到公路运输现代化各个指标的过程。(1)客运周转量分析。从1978~2007年,中国公路客运周转量从1978年的521.3亿人km,增加到2007年的11506.8亿人km。增长了21.1倍,远高于整个客运业的平均发展速度。现已稳居运输产业客运周转量的老大地位,在整个客运产业中占据半壁江山。(2)货运周转量分析。公路的货运周转量从1978年的274.1亿吨km,增加到2007年的11354.7亿吨km,增长了40.4倍。虽然远远高于货运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但到2007年,公路货运周转量也就仅占整个行业货运总周转量的11%。(3)平均运距分析。公路的客运平均运距从1978年的35km,增加到2007年的56km。货运平均运距从1978年的32km,增加到2007年的69km。分别增长了60%和115%。通过以上对公路运输现代化转型期几个重要指标的定量分析,我们将转型期分为三个阶段。①初长期。这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较快,对公路运输的需求迅速增长,各种交通紧张问题凸现,交通运输系统内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突出的问题除了公路里程仍然不足以满足国民经济的增长需求之外,公路等级低、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所有这些造成了中国公路运输业转型的初长期发展缓慢。②成长期。由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运输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竞争加剧,加速了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国家明确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实现了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③完善期。14490亿人km,公路货运周转量将达到10687亿吨km;到2022年,公路客运的年周转量将达到28313亿人km,公路货运周转量将达到15946亿吨km;这时的客运市场将进一步饱和,增长速度变慢,远景的市场容量已经基本上等于逻辑上界。
2•3本世纪中叶将实现公路运输高度现代化
到2022年,我国的公路客运和货运周转量几乎均达到上界,因此,从2022年到21世纪中叶,我国公路运输现代化水平将缓慢增长,到2050年将与那时的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3公路发展的规律
3•1发展进程
前面已经将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大致分了三个阶段,也阐述了这三个阶段各自的特征,因此可以刻画出我国公路运输整个发展阶段的曲线。若将公路运输现代化的转型期作更细致的划分,可以看出在公路运输现代化转型阶段,表现出跟整个公路运输发展阶段的自相似性。自相似现象直观的表现为整个时间范围内的结构相似。
3•2发展规律
通过前面对我国的公路发展历史进程和所具备的特有转型期的特征描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公路运输发展规律。第一,公路规模初期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公路的人口密度的增长速度。第二,公路运输的发展一般总是要经历一个人口的增长速度或客货运强度的增长速度高于路网增长速度的阶段。第三,若公路运输适应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基本上就会缓慢增长;若滞后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就会“拖”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即公路现代化是没有止境的。
3•3公路发展的各阶段作用
摘要: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由以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以提高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水平为主转变,逐步提高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有计划、分步骤实现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国内、国际一流水平。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服务一流水平
近年来,河南交通开创了历史辉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连创新高,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公路总里程、农村公路总里程三项指标位列全国首位,公路密度暂居全国第二。河南已经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国、省道干线公路为依托,以县乡公路为支脉,公路、水路、运输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格局。但是,随着国家对土地和金融进行宏观调控,河南交通继续沿袭以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必须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为以提高交通运输工作管理为主转变,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型发展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河南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河南由公路交通大省向公路交通强省跨越。
1.增强提高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水平的认识
河南交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高速公路为标志的各项交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但交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河南交通在发展过程中,河南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都对河南交通的科学发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省委书记徐光春指出,一个庞大的公路交通体系要健康运行,必须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完备的管理制度作保障,要加强交通工作管理;原河南省省长李成玉指出,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公路建设高峰期已经过去,现在就是要把以建设为主转化为以加强管理为主,以提高道路运营的水平为主,要向这个方面转移。
管理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方法,是一个过程。凡是有人群从事活动的地方都需要管理。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凡是有人群从事活动的地方都需要管理。社会、组织、家庭、个人都离不开管理,管理具有普遍性。二是管理工作的好坏是决定一个组织的实力和竞争力。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组织能否充分发挥组织内部各种资源的综合效率,从而影响组织在社会上的实力和竞争力。三是管理也是生产力。在有些情况下,资源状况基本不变,加强管理,协调资源配置,优化结构,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相当于生产力得到了提升。
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而且还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在自己民族文化和历史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在短短几十年间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日本人提出了生产第四要素理论,即与土地、劳动和资本一样,管理也是生产要素之一。因此,提高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河南交通强省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2.正确处理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和交通运输工作服务的关系
李盛霖部长在2007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时指出:“公路、水路交通行业要改变重增长、轻服务的现象,今后把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作为重点”,并在2008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要推进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由此可见,交通运输部将交通运输行业定位为现代服务业,今后交通运输工作的发展方向应该以“三个服务”为主。那么,交通运输部提出来的“加强服务”和省交通厅提出来的“加强管理”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和交通运输工作服务之间的关系对于河南交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交通运输工作管理的概念和分类
管理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管理是通过优化配置和协调使用组织内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各种资源,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既定目标。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就是要通过优化交通运输系统各种资源的配置、协调组织使用各种资源,促进交通运输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工作涉及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营管理、交通运输服务、市场监管、财务运行、廉政建设等等方方面面。从管理的性质来说,可以简单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内部管理指的是单位自身的人财物管理,通过内部管理,达到高效率、低成本、优形象的目的。比如交通厅机关管理、厅属单位管理以及各企业管理等,这是范围较为广泛的管理;外部管理指的是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行使政府监管职能,对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准入、退出、资质、价格及涉及安全生产等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简单地说,河南交通运输工作中涉及到的管理工作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位管理和政府监管。其中单位管理又可以分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和企业管理。
2.2交通运输工作服务的概念和分类
服务是具有无形特征却可给人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感的可供有偿转让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从服务的概念上可以看到,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服务是一项为集体或别人利益或某种事业的活动,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个人事项的活动。第二,服务是一种工作,是一种职业,这种职业是为了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某种事业的实现。毋庸置疑,河南交通运输系统企业单位就是服务性单位;随着国家关于建立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深入,政府机关就是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为人民服务。从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分类的角度对应来说,河南交通运输工作服务可以分为政府服务和企业服务,政府服务包括交通行政事业单位的审批、审核、市场准入等服务。
2.3交通运输工作管理与交通运输工作服务之间的关系
管理和服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管理中寓含着服务,服务中必须加强管理。因此,从全省交通运输工作涉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范围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和服务主要也应该分为两大类,即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与服务和企业单位的管理与服务。
2004年,总理在讲话中指出:“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现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也首次把服务型政府写到了报告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管理型(统治型)政府不是没有服务,而服务型政府也不是没有管理(统治),只是管理与服务的从属关系不同。管理型政府是把服务作为实现其统治的一个工具,而服务型政府则是把管理纳入了总体的服务框架之中,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而实施的监管活动。因此,可以说管理仅仅是一种手段,服务人民群众才是最终的目的。对于河南省交通运输厅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应该把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于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三个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都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标尺和准绳。
对于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其管理和服务的内容和对象有别于服务型政府机关。我们知道,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对于交通运输厅下属的国有企业来说,它们还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交通运输企业的管理不再具有市场的监管功能,而单单是在企业自身运营过程中的人、财、物、信息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和运转,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运输企业要把服务作为一个品牌,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来获取服务对象生理上的舒适和心理上的愉悦,使服务对象更加认可该企业,接受更多该企业的服务,从而获得较高的企业利润。因此,运输企业的管理和服务都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河南交通运输企业要通过加大内部精细化管理,降低内耗,减少成本,树立一流的服务品牌,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获得较大的企业利润,才能成为河南交通运输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坚强有力的助推器。
3.强化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协同理念,推进河南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类起源以来,就具有一定的管理本能。人类对管理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过程,管理理论和实践过程也经历了一个“协作-协调-协同”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协作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通过集合多个人的劳动和能力,使得整体的劳动变得比个别劳动的简单累加更为有效;协调的主要特征就是在集合多个劳动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劳动要素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的配合,从而实现资源和效率最大化;协同的主要特点就是考虑到了任何一个单位不是孤立、封闭的系统,而是与外界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外界环境的变化将会影响到一个单位或系统的变化,要通过加强单位或系统内部的“自组织”能力来较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显而易见,河南交通运输系统不是一个自给自足、不与外界发生联系的系统。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对河南交通运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如何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推进河南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具有管理协同功能的河南交通运输大系统。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协同就是将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交通运输厅机关、厅直属各单位等)或孙子系统(厅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各业务部门等)以及更小一级系统的功能进行有机、有序、和谐地管理,从而更加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发挥大系统的整体优势。因此,河南交通运输系统能否形成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来决定的。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会产生协同效应,好的协同效应可以使系统的功能发生放大或倍增;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互相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
任何组织和单位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河南交通运输系统也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之中。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资金、土地、服务对象等要素,是河南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内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是河南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变化的根据,是内因。根据哲学观点来看,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系统的发展,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物质环境包括人财物和信息,文化环境作为系统内部文化对创造管理的“协同效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想而知,由于一个单位所有员工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等属性的差异,将会引起工作中的不和谐,有损于单位整体目标的实现;造就和谐的机关文化和企业文化,形成文化协同理念,将会有利于机关和企业的发展,从而直接影响河南交通运输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河南交通运输系统应该大力开展交通运输系统文化建设,形成交通运输工作管理的协同效应。交通运输系统文化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建立和弘扬交通系统的铁军精神,建立和完善各单位、各部门的规章制度,提炼、总结各种企业精神,明确、统一企业标识,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等等。
4.有计划、分步骤实现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国内国际一流
2007年,交通厅党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时度势,决定把当年作为交通工作管理年,并提出“建设规模领先、管理服务一流”的工作目标。那么,什么是交通运输工作管理一流?如何实现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在国内国际上争创一流水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
4.1建立交通运输工作管理一流标准是实现一流水平的基础
汉语词典解释“一流”的概念是“第一等”,也就是说,“一流”是在某个等级标准中处于最高层次的那个等级。河南交通运输工作如何达到管理水平一流的目标,首先要搞清楚“一流”的标准是什么,需要将衡量一流的各项指标进行分类和量化,然后将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的管理情况按照各项分类和量化的指标进行对照,达到这样的标准就可以认为管理水平达到了一流,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就可以认为管理水平没有达到一流。因此,建立一整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等级标准是实现厅党组提出的“管理服务一流”的基本条件。
交通运输工作管理主要分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和单位管理两大类,其中单位管理又可以细分为单位内部管理和企业管理两种形式,建立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标准可以从这三个角度进行考虑。但是,由于监督管理、单位内部管理和企业管理的重点和最终目的不一样,制定标准时选取的分类和指标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于监督管理标准,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办理程序的简化程度、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人民群众投诉率等可以作为制定标准的依据;对于单位内部管理,可以把节能减排措施、保密制度的落实、信息公开程度、各业务部门联动情况、财务支出情况、文化建设情况、廉政建设情况等作为制定标准的依据;对于企业管理,应当着重于在企业利润、企业品牌树立、成本节约、服务水平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标准。我们可以按照以上分类和指标的管理标准来强化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循序渐进,逐步达到设定的一流标准;同时,决策者还可以根据这些指标来认定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水平的高低,从而为最终实现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国际一流的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4.2有计划、分步骤实现管理水平国内一流和国际一流目标
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和国际一流的目标,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是要进行认真谋划,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艰苦工作才能实现的。首先,要解决管理水平一流标准的共识问题。“一流”的称号是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承认才是真正的“一流”,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达到了“一流”水平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因此,各类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标准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承认,省内交通运输工作管理一流水平可由省级部门来制定,国内交通运输工作管理一流水平要由部级部门制定或认可,国际交通运输工作管理一流水平必须由国际有关部门制定或认可。其次,要积极主动做好各级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目前,国内、国际对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河南交通运输工作要敢为人先,发扬“亮剑”精神,发挥“铁军”作用,勇当排头兵,及早部署与规划,由我们牵头组织国内、国际有关专家和学者制定整个交通运输系统国内、国际一流的管理标准。第三,要分步骤逐步实现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省内、国内和国际一流标准。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刚刚起步,我们应该稳步推进、扎实有效地开展交通运输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省委、省政府既定的目标。河南省交通厅以及交通系统的各单位、各部门都要制定一个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这三个时间段内分步实现省内一流、国内一流和国际一流。
参考文献:
[1]丁波,朱艳茹,何太碧.交通运输企业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