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实践与积累
成人教育体系中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虽然没有范例可参照,但也不是空中楼阁,凭空而建。其基础首先是需求,其次是基于需求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就我国气象部门而言,气象人员外语能力的培训需求也是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而逐渐扩大,且通过教学实践与积累,逐步将培训内容从单一的基础英语扩展到了与气象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气象科技英语。表1给出了气象部门2002年以来的英语培训情况。从中可以看出,针对气象业务、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大多数英语培训班都开设了气象英语课。其中,在2008年开办的“实用气象英语远程培训班”上,针对气象业务和相关人员的实际需要,主讲教师以“天气、气候与大气环流(Weather,ClimateandGeneralCirculation),云和降水(CloudsandPrecipitation);雾(Fog);温度与湿度(TemperatureandHumidity);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季风(Monsoon);中国的天气和气候(ClimateandWeatherinChina);英文天气预报EnglishWeatherForecast);天气警报(WeatherWarnings)及如何撰写英文科技论文和摘要(HowtoWriteEnglishScientificPaperandAbstract)”为主要授课内容,实践了将英语和气象专业内容相结合的气象科技英语教学,使学员在学习气象知识的同时,学习了气象科技英语的语言特色,了解了基础英语和气象专业英语的区别。非常有意义的是,部分气象预报员在参加这期培训之后立即把所学的天气预报、警报的英文表达用到了2008年的奥运气象服务之中。此外,在近三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中国气象局高级英语强化班上,“气象科技英语阅读及科技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学员的英文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气象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很受学员欢迎。这些教学实践充分反映了气象科技英语对于气象业务和科研人员的重要性,也为气象干部学院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需求调查
需求是发展的原动力。成人继续教育的学科发展,完全不同于高校的学科发展和建设。高校的新型学科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创建的,其目的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专业人才。但是成人教育的学科发展是根据成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对于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需求而产生的。因此,培训需求调查是成人教育新兴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石。气象干部学院在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的进程中进行了相应的培训需求调查活动。虽然气象干部学院的英语/气象科技英语培训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而且目前已经明确了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发展方向,但是,为了给该学科的建设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气象干部学院于2012、2013年先后在3个省气象局的8个培训班做了气象英语培训需求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气象部门学员的三大特点:年轻化、高学历、专业化,且大多数考过了大学英语4-6级(见图1)。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英语最多的方面是“阅读英文专业资料和写论文英文摘要”(见图2)。他们希望通过培训,在日常口语交流、气象英文资料阅读、气象英文论文及摘要写作及英语听力方面有所提高。在被调查的352人当中,236人(67%)认为“气象科技英语培训”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提高专业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上,包括气象英语阅读、论文写作和口语交流能力等(见图3)。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气象人员对于气象科技英语培训的需求可概括为:气象科技英语阅读、口语交流、气象英文论文写作和专业文献翻译,重点在于提高学员的气象科技英语综合英语能力。该结果为气象干部学院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图1气象部门培训学员概况图2气象科技人员英语的使用情况图3英语培训需求
二、新兴学科建设的实现策略
学科建设是一种组织行为,是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一项长期任务,这种行为随着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存在,是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不同于高校学生,成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性很强。因此,成人教育学科建设要根据成人的培训需求,遵循成人教育培训的规律,结合成人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单一的思维倾向。要确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体现成人培训过程中的行业特色和需求。新兴学科气象科技英语的创立,就体现了这一点。建设和发展新兴学科可以从学科定位入手,通过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学科梯队建设和学科管理等手段,逐步发展。
(一)学科定位
成人教育新兴学科的建设,要针对受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准确定位,并随之围绕定位进行一系列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比如。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定位就是针对气象部门高层次的业务、科研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重点放在气象科技英语的实际应用方面,包括气象科技文献阅读、翻译、论文写作和口语交流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提高培训学员在国际气象交流活动中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科学研究
科研活动是学科建设的先导。只有通过科研,教师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把握研究领域最前沿的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授课质量,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要做好科研,必须首先获得科研项目。新兴学科建设很难获得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但是培训机构或院系可以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和资助,鼓励科研向纵深发展。气象干部学院非常重视学科体系建设,从2013年起,对于在建的12个学科均给予了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也在其中。这是气象干部学院落实国家和中央的两个《纲要》精神的具体举措,体系了中国气象局各级领导对于气象科技业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的重视。
(三)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的根本点就是要落实到人才的培养上,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必然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来。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就成人教育培训中的培训策划和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培训学员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以“实用”为基点。在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气象干部学院开发了符合成人学习特点且贴近气象人员实际需求的气象科技英语应用性班型,开设了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培训课程。在综合性班型“气象科技英语培训班”上开设了“气象科技英语阅读、视听、口语及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在“气象英语翻译与写作训练班”上开设了“翻译理论与实践、气象英语阅读、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在“气象国际交流口语班”上开设了“气象科技英语阅读、听说、国际会议介绍”等课程;在“英文气象科技论文写作培训班”上开设了“气象科技英语阅读、中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及气象英文科技期刊介绍”等课程。同时,将加大培训力度,分层次、分群体、轮训式地举办气象英语类培训班,打造品牌班型,支撑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四)教材建设
培训教材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科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可是成人教育培训中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教材。“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发展和建设成人教育新兴学科,培训主管部门就必须加大力度和资金投入支持教师编写教材,编写符合成人教育规律、培训内容和目的的教材。比如,在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建设过程中,气象干部学院对于学科的教材编写给予了很大支持。目前,《实用气象英语教程》、《气象英语口语教程》、《气象英语听力教程》、《预报员口语》已经出版并用于教学,《气象科技英语论文写作指南》的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此外还计划将编写《气象科技英语视听教材》、《气象国际会议交流英语》、《气象服务英语口语》等教材。
(五)学科梯队建设
不论是高校还是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学科、提高教学质量都需要有高水平的师资。学科建设关键靠教师。因此,在学科建设梯队里,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学科带头人很重要,同时还需要有乐于钻研业务、开拓进取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较宽的相关学科知识面,很强的研究能力,要有开阔的视野,善于把握住学科的前沿问题,善于团结和带领学科梯队共同奋斗。因此,在成人教育新兴学科的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为中青年教师提供进修和学习机会,改善学术和教学梯队结构,使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均得到提高。
(六)学科管理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摘要:从远古的“神”“气”概念到桐城派的“神气”说,此发展经历了神秘化、审美化、框架化三个阶段。在此变迁过程中,桐城派既推动了“神气”说的审美化发展,也导致了文论发展的框架化。
关键词:桐城派;神气说;神秘化;审美化;框架化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135—02
收稿日期:2013—11—07
作者简介:朱文婷(1988—),女,江苏徐州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一、起源之神秘化
《说文解字》对“神”与“气”的解释分别为:“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1]“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1]可见,“神”“气”二字的概念最初与自然宇宙本体有关。
“神”“气”二字连用,成为“神气”概念,最初应指“自然神妙灵异之气”,《礼记·孔子闲居》中记载:“地载神气,神气风霆。”后来,“神气”更侧重于指人的生命及精神状态,如“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庄子·田子方》)、“言至精而不原人之神气”(《淮南子·要略》)等。先秦两汉时期,庄子提出的“神”、孟子的“养气说”和张衡的“元气说”等理论仅涉及修养境界或哲学范畴,与文学批评无关。
魏晋时,曹丕的《典论·论文》首次将“气”引入文论,提出“文以气为主”。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想象”、“灵感”等从属于“神”的概念。曹、陆二人均认为“神”“气”虚无玄幻、难以捉摸,曹丕认为气“不可力强而致”,陆机认为灵感“非余力之所戮”。由此可见,“神”“气”虽逐渐被引入文论领域,但在文论的发展之初,依然不可避免地带有神秘色彩。
二、发展之审美化
(一)关注创作主体,丰富了“神气”的内涵
曹丕、陆机在文论中虽认为“神”“气”不可捉摸,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创作主体。《典论·论文》中的“气”,指文学家先天的气质、个性、才能等。陆机在《文赋》中关注作家的“想象”、“灵感”。刘勰《文心雕龙》认可曹、陆的观点,认为“气”与作家的天赋、才能和精神气质有关;其“神思”“神与物游”中的“神”皆指作者的想象。
唐宋古文家偏重于以气论文,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主张创作不能有“昏气”“矜气”。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2]此“气”指的是文章的气势,韩愈将“气”与“言”、“声”相联系,对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神气”说受到各种艺术的重视,王世贞论文强调“神与境合”(《艺苑卮言》),胡应麟论诗提出“诗主风神”(《诗薮》),徐沁论画注重“气韵精神各极其变”(《明画录·人物》),汤显祖论戏剧重视“意趣神色”(《牡丹亭记题词》)等。但在古文创作领域,刘大櫆将“神气”论述得最详尽系统,他吸收前代各种观点并进行创新:“文章最要气盛”继承了韩愈的“气盛言宜”说;“神为主,气辅之”与司空图、严羽将“神”作为诗歌创作最高境界的观点相同;刘大櫆的“神”是对方苞的“义”的发展,即不仅要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还要重视神韵。此外,刘大櫆还探讨了神气与音节、节奏、义理、书卷、经济的关系,在明清各种艺术普遍重视神气的情况下,他能够融众家理论于一炉,还能将“神”“气”二字合为一体,创造性地应用于文论中,可谓是将前人的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境地。
(二)创作技巧的具体化在客观上推动了古文中纯文学部分的独立化
历代文人对虚无飘渺的“神”“气”有一个不断捕捉的实践历程,使其尽量具体化,在创作中具有可操作性。刘勰认为“神用象通”,“神”凭借客观事物体现;他还认为“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即“气”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苏辙认为“养气”可以通过“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上枢密韩太尉书》)来实现。然而,以上文人虽想借助“道”“义”“圣”“经”“览名川”等来使得文章“神气”的实现有法可循,但“道”“义”等的范围太广泛、内涵模糊,实践起来很难。相比之下,桐城派的文论更有优势。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提出“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曾国藩认为“雄奇以行气为上,造句次之,选字又次之”,[3]桐城派以具体的音节、字句来指导创作,无疑比“道”“义”等文论更加实用。
从文学性质来看,“周、秦是文学文与学术文混合的时期,到两汉是文学文与学术文分途的时期”,[4]南朝齐梁时虽出现了文笔之辨,但“文道合一”、“贯道”、“载道”等口号充斥其间,即使出现皎然的《诗式》、司空图的《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诗论作品,但在诗歌之外,仍有部分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未能独立,且无人敢直接地把古文创作的审美作用放在首位。桐城派对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姚鼐认为古文中“不可有注疏、语录即尺牍气”(梅曾亮《姚惜抱先生尺牍序》),可见他要求把有审美意蕴的文艺性语言与学术性语言分开。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认为“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姚鼐在《与陈硕士》中认为“诗古文各要从声音征入”,用音调、平仄等诗歌审美标准来衡量古文,无疑使古文更接近纯文学。桐城派虽未明确地把古文中的纯文学与非文学分开,但他们认识到创作不仅仅是表现“道”,更要传达审美意蕴。
三、衰落之框架化
桐城派各家在吸收前人理论时极其注重辩证。方苞将前代道学家的“谋道”与古文家的文论转化为“义”与“法”,“义”指文章内容,“法”指文章形式,“法”随“义”的变化而改变。刘大櫆将方苞的“义”升华为“神”,指作者的气质才性在艺术上完满而成熟的表现;将方苞的“法”与前代“文气论”结合,认为“气”指语言气势;“神”与“气”互相依存,离开“神”则“气无所附”,离开“气”则“神”无从体现,故曰:“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论文偶记》)姚鼐融合方苞的“义法”说与刘大櫆的“神气”说,提出“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统一,将散文风格分为“阳刚”和“阴柔”,使方、刘的理论更具美学价值。虽然桐城派用辩证的观点将“神气”说加以丰富,但他们各自却走向偏执。方苞的“义”偏重思想上的仁义道德修养;刘大櫆论“神”偏重情感,仅探讨写作技法;方苞文论偏重风格,未关注作者的胸襟情性等,这些都给文论埋下框架化、机械化的隐患。
桐城派后人几乎无人能跳出“桐城三祖”的框架。方东树的“必先在精诵,沉潜反复”(《书惜抱先生墓志后》)、“讲求文、理、义”(《昭昧詹言》)和梅曾亮的“文其佳者皆成诵乃可”(《与孙芝房书》),仅是对“桐城三祖”的“因声求气”等理论的重复。即使是曾国藩重新论述“气”与音节、文字的关系,他在辛亥七月《日记》中说:“为文全在气盛,欲气盛全在段落清。”认为“气”是根本,要注意谋篇布局;他虽将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扩展为“音节篇章”说,但他撇开“神”而偏执于“气”,使得文章缺乏神韵。
四、结语
“神”“气”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渐关注人、最终回归于文本审美创造的过程:最初源于对宇宙万物的反映,后主动关注作家,最终关注文本本身的音韵、写作技巧等。在此过程中,桐城派对“神气”说的发展既有贡献,也有不足,桐城派将虚无玄幻的“神”“气”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音节”“文字”等方面的创作方法,重视审美本质,客观上推动了古文中纯文学部分的独立;可桐城派各家虽辩证地吸收前人的理论,在发展自己的理论时却出现偏执,致使文论最终框架化。因此,文学创作与宇宙自然,作家的个性精神、创作技巧关系密切,忽视文本内容的创新与挖掘,一味地拘泥于音节、字句,只能使得文章僵化,难以发展,最终衰落。
[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曾国藩著.王澧华,向志柱注.曾国藩家训[M].长沙:岳麓书社,1999.
在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气”范畴和“逸”范畴都是占据枢纽位置的重要范畴,尤其是“气”范畴,早在中国美学的源头――老子那就获得深刻而精妙的审美内涵,列位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元范畴系列。而“逸”范畴也一度被古代文人士大夫视为最高人格形态和艺术品格。“逸气”范畴作为“气”范畴和“逸”范畴共同的子范畴,既是它们各自审美内涵的重合,也是对这两者的深化和发展。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气”范畴和“逸”范畴原本各行其道、互不干涉,其合流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不同范畴互相渗透、限定、牵引、统摄的结果,也是诗人和文论家们主动创造的成果。在“逸气”范畴中,虽然“气”范畴明显居于统摄“逸”范畴的主导地位,但本文主要强调“逸”范畴对于“气”范畴的限定和牵引。“气”范畴主要用来表示一种生命力,用于人物品藻领域则表示人物的生命力,用于文艺理论领域则表示艺术品的生命力。“逸气”范畴的出现,无疑也跟品评人物与艺术品的品质、形态和生命力有关。
一、“逸气”范畴的历时性形态
“逸气”范畴在历史上的表现,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散见于论述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品格追求的各种文论和笔记小说中,另一方面存在于评价人物的品格形态和精神风貌的各种野史、传记和笔记中。但有时两方面的区别并不明显,因为我国向来有“人品和艺品互证”的传统。
(一)“逸气”范畴表现于文艺批评领域
“逸气”一词诞生于魏文帝曹丕的《与吴质书》中“公干有逸气”[1]165一语,其所说的“逸气”主要是指一种强健雄逸的精神风貌。曹丕又是将“气”范畴引入文艺理论的第一人,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1]158其所说的“气”之“清”者,其实就有“逸气”的意思。所以,曹丕不仅将“逸气”范畴引入文艺批评理论,并且一开始就极为重视它,将它视为文学艺术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品格。
曹丕之后,“逸气”开始散见于各种论述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品格追求的文论和笔记之中,比如南北朝的刘勰《文心雕龙》一文,引用曹丕论刘桢“有逸气”一语,论证其“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璋乃聘”[2]的观点。唐朝孟?ぴ凇侗臼率?》中论述诗歌本体论,单列“高逸”一节,有“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3]之说,评论李白为人为诗有逸气。明代朱承爵的《存余堂诗话》评价郭功父诗“真得太白逸气”[4],清代江顺诒辑、宗山参订的《词学集成》引刘熙载语“东坡词雄姿逸气,高轶古人,具神仙出世之姿。”[5]李白和苏轼的作品都被评为有逸气,可见“逸气”一度是古代诗人和文论家的最高追求和理想形态。
书法理论方面,有张怀??《书断》的“幽思入于毫间,逸气弥于宇内。鬼出神入,追查捕微,则非言象筌蹄所能存亡也”[6]155、“唯行草之间,逸气过也”[6]181以及他的《书估》中“逸气盖世,千古独立”[6]150等语。窦?U、窦蒙的《述书赋》中有“安知逸气,未详笔力。犹骥异真龙,紫非正色。”[7]218黄庭坚《论书》中有“余尝论右军父子翰墨中逸气破坏于欧、虞、褚、薛,及徐浩、沈传师几于扫地,惟颜尚书、杨少师尚有仿佛。”[7]332一说,盛熙明《法书考》中说“子敬草书,逸气过父”[8]。被评为有逸气者,仍旧有该领域的巅峰人物――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而“逸气”最重要的表现,则是在绘画领域,由元代的倪瓒提出绘画理论方面的“逸气说”。这一“逸气说”承上启下,对于“逸气”与“逸笔”、“逸品”的关系有深刻而精妙的解释,而倪瓒的作品,就是对“逸气”的最佳诠释,他本人也是“逸气”之士的典型代表。
虽然一开始“逸气”是用来评价诗歌的,但在后来的发展历程中,它更为密集地出现在书论和画论领域当中。这种情况跟文学和书画这两类艺术的区别有关。文学作为一种远比书画精密复杂的艺术形式,其本体论方面的解释必然呈现出更为复杂多端、纷繁激荡的局面,不可能像书画的艺术本体论一样单调平静,由“逸气说”一统河山。书法和绘画作为视觉艺术,更加注重从视觉上呈现出来的形态之美。对于形态特征与精神内涵关系的解答,是书画理论领域的重要课题,而“逸气”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以形写意。
(二)“逸气”范畴表现于人物品评领域
曹丕开始使用“逸气”一词评价刘祯的诗歌“有逸气”时,实际上也是在评价刘祯为人有逸气,因为曹丕本人就是“文品如人品”这一理论的开创者。
但是,我国古代的逸气之人,远于“逸气”一词发明之前就广泛存在了。
逸气,很早就是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自觉追求的最高人格形态。《论语》中,有“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9]476孔子本人也有“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9]118的说法,这是儒家方面的“逸气”人格典型。而道家方面,庄子的人格形态以及他的哲学,都是对“逸气”的最好诠释。
逸气之人,最早表现为隐逸之士,如孔子盛赞的伯夷、叔齐。而老子本人则被司马迁评价为“隐君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也记载了老子出关时,关令尹喜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的理由让老子完成了《老子》上下篇的故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逸士的形象则表现为高迈的壮逸、放逸,“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阮籍是其代表。气象盛大的唐朝时期,文人士子中多俊逸、飘逸、狂逸、静逸之人,李白、王维、张旭、孟浩然等性格各异的文人都可被称为逸气之人,只是他们的“逸气”,是不同类型的。最富于文墨气息的宋朝则多清旷散逸之人,“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是其代表。到了元朝,异族当权,汉族文士的地位空前低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是他们的普遍命运,此时“逸气”得到更为深刻的体认,倪瓒“逸气说”的诞生不能不说与此关系密切。
明清之际,“逸气”的文人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狂逸”、“放逸”,如亦狂亦颠的徐渭、朱耷,如大书法家、文学家傅山,又如佯狂不羁的李贽、金圣叹等文人。他们的身上,不仅流露着浓郁的超拔不群、野逸狂放的“逸气”,也把文人的千古不平之悲叹深刻地展示了出来,文人自身就显露为一种悲剧英雄的形象。
二、“逸气”范畴的哲学渊源
儒家经典《论语》当中专门论及“逸民”,隐逸之士伯夷、叔齐赢得了孔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美誉,孔子本人也有过“乘桴浮于海”的人生计划,但是,这毕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孔子一生为了建立秩序、推行礼法而做着不懈努力,“秩序”“等级”“规矩”对于他来说,始终是更加根本、更加理想的。因此,“逸”对于儒家而言,是“道不行”之后独善其身的做法,不是一种最高的人格理想。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有“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10]班固认为,春秋时期以后,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状况使得一批贤人文士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的处境当中,昨日的王公大臣,有可能今天就成了青衫布衣。身份地位的巨大落差和处境遭际的急剧变化让这些文人贤士产生了创作的动机――“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这种“逸在布衣”的“逸”,不单是指被抛、遭弃的逸,也有可能是主动逃离隐遁的逸,更有可能是无所作为的逸。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卷二?极谏第三》中记载:“徐充容,太宗造玉华宫于宜君县,谏曰:‘妾闻为政之本,贵在无为……是以卑宫菲食,圣主之所安;金屋瑶台,骄主之作丽。故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11]
总而言之,这是对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秩序”、“等级”、“规矩”等社会伦理的反抗或者消解。
之后,“逸气”密集出现的地方,多是信奉老庄思想的文士的作品和论著。老庄思想盛行的魏晋时期,论人物多用“风神”、“气度”等语,这跟“逸气”有莫大联系。王羲之给自己取字“逸少”,可见他对于“逸”的喜爱和推崇。唐代李白之所以被称为俊逸、飘逸,是因为他蔑视权势的气魄,以及大量漫游、仙游题材的诗歌杰作。宋朝的苏轼尽管做过高官,但他真正的艺术生命力是在逐渐被排挤出名利场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壮大的,其闲散淡泊的人格气质,也是出自老庄,而非孔孟。而提出绘画理论“逸气说”的倪瓒,一生鄙薄名利、远离官场,更是与儒家的入世思想格格不入。
因此,“逸”的哲学渊源来自于老庄超然出世的世界观和天人合一的自然本性论,这是“逸”之美学范畴的主要哲学渊源及内涵。布衣失志而作,或清静闲适逸兴而发,是“逸”的创作动因。徐复观先生明确地说:“他(庄子)的哲学,也可以说是‘逸的哲学’。”[12]从源头上看,“逸”范畴的生发与道家精神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从社会学意义上看,还是从美学意义上看,“逸”都与道家哲学及美学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
总之,“逸气”的哲学渊源,不在于儒家思想,而在于道家思想。相对于儒家思想的严整,道教思想是散逸的;相对于儒家思想的积极主动,道教思想是飘逸闲逸的;相对于儒家思想的规矩、方圆、等级,道教思想是俊逸、高逸、清逸的。相对于儒家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建立秩序,道教思想则无时无处不在逸出。“逸气”的超越性,正是得自于道教思想。
三、“逸气”范畴的审美质素
“逸”字最初的本义是“(兔子)逃失”。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兔部》云:“逸,失(音yi)也,从定、兔,兔漫驰善逃也。夷质切。”[13]在往后的发展当中,“逸”又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引申义,如:逃亡、奔、安闲和无所用心、隐退、放纵、散失、超绝等等[14]。不难看出,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都有“脱离”的意思,是各种各样的脱离:对固定轨道的背离、对人生常态的打破、对成法的对抗以及生命意识的觉醒。“逸气”最早用来评价一种生存方式和人格典型,一种脱离了正统的框架和轨道的生存方式和人格典型。“脱离”可以说是“逸气”的首义,有了脱离――对于繁复、固定、单调、死板的成法和流俗的脱离,才有了之后的自由超脱、简约明朗、清新空灵、高迈俊爽、生动散溢等义。
具体到“逸气”的内涵,成复旺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辞典》将“逸气”解释为“超逸不群之气”[15],主要强调的是“逸气”的超越性的审美质素。但是,超越性是许多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基本的美学质素,仅仅以“不群”、“超越性”,并不能将“逸气”范畴同其他范畴区别开来,比如“奇”范畴、“清”范畴、“大”范畴、“远”范畴等等,也都有“超越”的审美含义。因此,对于“逸气”精神内涵的考察研究,应当多维度、多层次展开,才能略窥其概貌。以下就从五个方面对“逸气”的精神内涵进行探讨。
一是自由超脱之气。“逸”之脱离和对抗,根本目的在于自由,在于自由超脱而得的真生命。清代的李修易在《小蓬莱阁画鉴》曾对此有精彩的论述:“佛者苦梵网之密,逃而为禅;仙者苦金丹之难,逃而为玄;儒者苦经之博,逃而为心学;画者苦门户之繁,逃而为逸品。”[16]272李修易认为,思想文化的发展壮大,无不是对于传统的不满和超越。“梵网之密”、“金丹之难”、“经之博”、“门户之繁”,无不是制约、限制人和文化自由发展的枷锁,这些枷锁扭曲、异化了人的生命,要想得到新鲜空气、获得新生命,只能逃离、逸出。“逸气”因此获得了“自由超脱”之义,只有对僵死的传统进行反抗和背叛,才有后来人的真生命。“逸气”,也就是真生命。
二是自然疏野之气。“逸”首先是脱离和背弃。脱离与背弃之后,归向的是绝离人烟、远离俗世的自然山水。在中国古代的贤人文士当中,有极其深远的“隐逸”文化传统。这些“逸人”们普遍将深山野林作为自己的藏身之所,隐于人世。他们的性情,正如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自然疏野的。而逸气之人,也往往将山水草木作为自己文艺作品的表现对象和抒写对象。在文学领域,静逸的王维、壮逸的孟浩然、俊逸的李白等等,无不把自然山水作为作品当中的主要抒写对象;绘画领域,重在写意的山水画更是撑起我国古代画坛的擎天一柱。连书法领域,也素来有崇尚自然野逸的传统,单单看众多书论中常以动物的姿态、山水的情状作为评语,就不难看出其中充斥洋溢着的自然疏野之气。这种自然疏野之气,也是逸气的美学质素之一部分。
三是清新空灵之气。《东坡诗话补遗》中,苏轼称赞僧守钦的诗“清逸绝俗”,可见,“逸气”的审美内涵中,有“超凡绝世”之义。“逸气”不守常法,无所滞碍,天然地带有一股仙气。明朝谢榛在其《四溟诗话(下)》中评论盛唐人的诗作时,有个绝妙的比喻:“清逸如九皋鸣鹤。”一幅仙气弥漫的景象。提出“逸气说”的元代画家倪瓒,是他自己“逸气说”理论的身体力行者,被称为不食人间烟火,本生于富贵之家,晚年散尽家财,带着僮仆隐居太湖,他有极为严重的洁癖,有“洗梧桐”的传闻轶事。且其为人为画,都有一股清新空灵的气息,石涛曾敏锐地指出,倪画中有一段“空灵清润之气”,这种“空灵清润之气”,是荡涤尘世污浊之气的清新之气,是区别于人间俗腻之风的空灵之风,也就是逸气。
四是高迈壮大之气。逸出,故而能高迈壮大,如气,故而能高迈壮大。正如鲁迅所说:“曹王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所以曹王做的诗赋很好,更因他以“气”为主,故于华丽之外,加上壮大。”[17]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所涉及的画家分为六品,上述四位画家除袁普外其他三位画家均处在第三品。处于第一品的是陆探微、曹不兴、卫协、张墨和荀助五人。其中在卫协条下的评价是:“六法之中,追为兼善。虽不该备形似,颇得壮气。凌跨群雄,旷代绝笔。”这里的“壮气”和“逸”在这个时代的文艺批评中的内涵较为接近。
比起其他审美质素,“逸气”的“高迈壮大”之义更加强调其力感之美。“逸气”的“逸”,不仅仅是散逸、闲逸、飘逸的,也是高逸、壮逸的,是充满力度之美感的。
五是变化无端之气。“逸气”的这层意思,指的是变化莫测、来去无端。如前所说,“逸”首先是指一种脱离――对常规和成法的背弃和对抗,这就不可避免地令“逸气”显示出一种绝俗出奇、变化无端的特质。唯有出奇、变化无端,才能打破常态,让逸气氤氲于作品之中。
梁代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画论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画论专著。他在这部论著中四次用到了“逸”范畴来评论画家的艺术风格和作品水平:“袁?`。比方陆氏,最为高逸,象人之妙,亚美前贤。”“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鬼音)魁神鬼,皆能绝妙。奇正咸宜,雅郑兼善,莫不俊拔出人意表,天挺生知非学所及。”“毛惠远。画体周赡,无适弗该,出入穷奇,纵黄逸笔,力遒韵雅,超迈绝伦。其挥霍必也极妙,至于定质,?K然未尽。其善神鬼及马,泥滞于体,颇有拙也。”“张则。意思横逸,动笔新奇。师心独见,鄙于综采。变巧不竭,若环之无端,景多触目,谢题徐落云此二人后不得预焉。”[16]360-362值得注意的是,谢赫在前言中提到:“画有六法”,而六法当中的第一个就是“气韵生动”。可见,谢赫虽然没有直接使用“逸气”这一范畴,但他已经触及了“逸气”作为艺术本体论这一问题。
中国沼气学会作为我国沼气领域学术交流的平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间沟通的桥梁,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沼气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新技术与新成果的转化,促进沼气事业又好又快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拟于2011年9月组织召开“2011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拓展沼气技术发展领域,实现资源化高值利用。
二、组织形式
1.主办单位:
中国沼气学会
云南师范大学
2.承办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
教育部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生物能源持续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省农村能源工程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生物质能与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沼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协办单位: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中国能源研究会农村能源专业委员会
4.媒体支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中国沼气》杂志社
中国沼气网
三、会议内容
1.交流近年来沼气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成果;
2.交流沼气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和最新进展情况;
3.介绍沼气工程示范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成果;
4.研讨未来沼气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方向;
5.开中国沼气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
四、会议时间
2011年9月26―28日,9月26日全天报到。
五、会议地点
本次会议将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具体地点见会议第二轮通知。
六、会议费用
1.本次会议收取注册费1000元/人,主要用于论文集及会议资料编印、会议室和设备租用等。其中,中国沼气学会会员代表800元/人,在校学生400元/人;
2.会议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3.会议期间还将分三条线路,组织参观考察腾冲、大理和西双版纳的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建设情况,相关费用将在第二轮通知中说明。
七、论文征集
本次活动将广泛征集沼气技术和产业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推广应用的学术论文或综述文章,并通过形式审查后,由《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收录及出版(具体要求见附件)。热诚欢迎沼气领域的会员以及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学生踊跃参会、投稿交流。
八、联系方式
1,中国沼气学会秘书处
联系人:王素平、刘耕
电话:010-59199381、59199382传真:010-59199383邮箱:
2.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沼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联系人:张无敌、徐锐、陈玉保
电话:13508714255、13888083229、13888821945邮箱: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附件:2011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论文征集
一、论文主要议题
1.沼气建设与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资源评价、国际经验);
2.厌氧发酵生化代谢机理(微生物生境、厌氧消化基础理论);
3.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及其产业化(新型池、新工艺、新材料等);
4.大中型沼气工程(装置及工艺流程、废弃物处理、技术经济评价);
5.沼气及其综合利用(沼气工业化利用如发电、提纯等,发酵残留物综合利用)。
二、征文要求
1.与会者提交未公开发表过的论文(限5000字以内),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格式要求;
2.论文需按A4纸排版,页边距上下为2.54厘米、左右为3.17厘米,以便于统一装订会议论文摘要集;
3.论文均应用Office2000以上软件排版,并通过电子邮箱发送至:ynbioggas@163,com云南省沼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气;天人合一;动而不已;中医理论;社会;宇宙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学如何把自然界、生物界、人类、人类社会联系起来研究人类的卫生保健,疾病预防、治疗等。方法从人的生命全过程和以《黄帝内经·素问》及中国古代文献,结合现代科学成就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气”是中医学把自然界、生物界、人类、人类社会联系起来的理论工具。结论对于“气”的认识和理解对中医学以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气;天人合一;动而不已;中医理论;社会;宇宙
studyonzhongqiof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
qinfeng.
“气”在中医学典籍及临床诊疗用语中广泛地使用着。如天气、地气、人气;精气、神气、血气、元气、脏腑经络、营卫之气,正气、邪气,治则中的补气、破气,中药学中的四气、益气药、下气药,其他疗法如针灸、气功和按摩等操作过程中的得气、运气、调气等。以“气”组成的中医学术语远不至于此。这些含有气的词其意各别,其故何在。“气”组成的中医学术语何以能与中国古代其他学科(如天文、地理、哲学等)相互使用呢,其内在原因是什么?由于中医学理论和实践涉及天文、地理、生物、人文、社会、哲学、科学等多方面、多学科,范围甚广现就《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气”的内容进行研讨。个人学识有限,错误之处敬请医界同仁及广大学者指正。
1资料分析
1.1从人的呼吸和饮食研究气《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1],《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1],《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1]。中医学认为:由人的呼吸之“气”是天气,由口嗌进入人体的饮食等是地气。人是依靠天地之“气”生成和维持生命的。就是人以天地之气生。呼吸之天气,人眼是看不见的称为无形之气,进入口鼻之地气是饮食等,它们是可见的称为有形之气。二者是“气”存在的不同形态。现代科学证明:呼吸之气是以氮氧为主的空气,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形的;人类的饮食是由水、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矿物质组成的,五者几乎包括了
地球上所有的物质成分。可见《素问》所论述的“气”就是自然界一切有形和无形物质的总称或对其的认识。
在人体内,呼是气之升,吸是气之降,饮食入胃是气之入,消化排泄是气之出,此种作用称为“升降出入”,维持着人生命的全过程。《素问·六微旨大论》“非升降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出入无以生长化收藏”[1],这种作用如果发生障碍“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1]。这种种作用变化,人或生物就生病或死亡。“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也,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1]。凡是具有“升降出入”作用的个体《素问》均称为“器”。人体、生物个体和群体,社会,宇宙及其内部的星系、星体、分子、原子,时间及空间均具有此作用,都可以称为器。器就是能进行升降出入的个体,包括生物、非生物、有形者、无形者等(请参下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归气…气生形”[1],《素问·六节藏象论》“气合而有形(形:人眼能看见的形态,包括生命的和非生命的),因变而正名”[1],《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1],《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化生万物,气有多有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损益彰矣”[1]。“气合”及“气散”是形气转化的两种方式和物质基础。其转化表现条件有:自然界的,生物界的,人类社会及人类思想意识和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等,在“合散”成个体过程中上述条件或单独或复合起着作用。构成人体的元素成分已经清楚,没有人的生物作用它们是不能组成人体的。宇宙是由大爆炸及不断膨胀的自然界的“气合散”作用生成和存在的[2],没有这一自然界的条件就没有宇宙及其中的一切。个体的千差万别是由参加“合散”过程时各种“气”的多少及“合散”条件而定。形,成之后就有象,象是人们眼目和意识中的形。由此产生了中医学的脏象理论和望诊技术。
《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廖廓肇基化源,万物资始……气佈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生生化化品物咸章”[1]。《五运行大论》“气为人之下太虚之中大气举之”[1]。古人认为太虚是无穷大的,天空中的宇宙及其中的天体和大地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气”存在的现象,大气的力量是无穷的。气是由有形和无形及各种力组成的。
1.2从“动而不已”来看《素问·六微旨大论》“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变而化……成败倚伏生乎动,动不已则变作矣”[1]。升降是天地之“气”运动形式和作用;天和地又是“气”存在的不同表现,两者都是“气”存在的表现。以此类推宇宙内外的一切都是“气”存在的不同形式的表现;它们以各自的运动规律永不停息地运动着。事物由化生而成,由变而败坏以至毁灭,此一事物能变化成另一事物是由事物本身的动而不已,及其自身之外的一且动而不已引起的,动而不已的形式在《素问》中有:合散、变化、转化、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象变、“器”的存在与毁灭等。
人类的心脏在其一生中是动而不已的,从而使脏腑功能正常地进行着《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不通形乃大伤”[1]。生物的生长壮老已和生长化收藏是由其自身的动而不已完成的。太阳以它的动而不已约束着系内各星体有序的动变着,它的任何变化都可以引起系内星体出现异常。宇宙中各星系、星体各自动而不已保持着其系内外各星系的有序运行。个体和群体只有动而不已才能存在。
“气”是以动而不已致使有形和无形的事物时刻不停的形成、存在、发展、毁灭和转变等永恒地进行着;事物的内、外部的“气”动而不已的形式和规律各别;“气”动而不已造成宇宙及其内部的星系、星体到原子、亚原子和其中的各种力的相互转化及生物、人类社会等事物的相互依存、转化等。我们把这称其为“动而不已”理论或“动变作用”理论、或“动变论。”
2讨论
2.1用“气”的“动变作用”理论看中医学《素问》在两千多年前引入《易经》中的八卦、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理论研究了“气的动变作用”,及其在中医学方面的应用。如应用在经络藏象精气神等人体的保健、生理、病因、病理、发病、诊疗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及各种疗法,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防病治病和保健工作。《易经》以六爻、八卦、重卦、阴阳等形象的论述了“气,动而不已”的特点和变化方式。阴阳、五行还用以对气进行分类,前者把气分为阴气、阳气、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等四个类型,后者把气分为木气、火气、土气、金气和水气个五型,结合阴阳又分为10个亚型。此两种分类方法可用于任何事物的分类或分型。阴阳以其“平秘、平衡、消长、转化和决离”等;五行以生克制化乘晦等方式来研究“气”的动而不已和其相互作用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运:有天之五运(风寒暑湿燥火)和地之五运(木火土金水)之别,两者以太过、不及和平气来描述天地之“气动而不已”的规律及其对大地上气候、人类及各种生物和事物产生的影响和(或)所致的变化等。藏象经络学说结合上述四种学说及精气神等生理病理变化藏于内、而象见于外等的研究:形成了天人合一理论,指导着中医学的保健和治疗工作,如按四季气候变化不同的摄生方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病因学中的三因致病,发病学中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诊治中的四诊八纲,辨证论治,及疗法中的补气、益气、调气、行气、破气、运气、治未病等;更以气的动而不已为指导把天地(包括宇宙及自然界)、人、人的思想意识、人类社会、生物界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理论和中医学模式:天体(自然界)、生物、人类-心理、思想意识和社会的医学模式。
2.2用“动变作用”的观点来看现代科学和文化人们对大千世界物质的认识从古代宏观的几种(木火金水)到现代微观的几种(分子、原子、亚原子)等都是有形可见的,天文学中的黑洞,宇宙中的暗物质、暗能量现在是看不见的,所有这些都可看作是“气”的有形和无形的存在。宇宙是在140~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中出现的,从其形成至今尚在不断的膨胀着而且越来越快[2]。是人们截至目前已知的最大变化,这可看作是“气”的“合散动变”作用在自然界中的最大显示;但是大爆炸是怎样来的和爆炸之前又是什么情况现在仍然是未解之谜。
宇宙中各星系和各种星体都是依靠其内部不断运动(合散)变化产生的力量才能在各自的轨道上不停而有序地运行着,并在运行中合并其他丧失原有动而不已规律而毁灭的天体使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反之毁灭。天体是靠其内、外部动而不已存在着,分子、原子也是如此。
宇宙的空间是由大爆炸和不断膨胀造成的;从星系、星体到亚原子等它们是以各自个体及其运动轨道划出范围为其空间;生物个体出生后不断膨胀及群体在其活动中占有的范围是个体和群体的空间。空间是由“动变”作用产生的。
时间是人们对某一星体运行轨道的分割,如太阳年、太阴年、回归年和恒星年等;或对于某元素衰变阶段的划分等方法作为时间单位的。时间是各物动而不已的产物,和空间一样离开了动而不已作用时间也是不存在的。
人类社会、国家、政体、团体、小集体、家庭等都有产生、发展的上升阶段和衰败、灭亡的下降时期,这些变化都是在动而不已中产生的。
人脑对传入传出的各种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是它的“动变”方式之一。人的思想意识的出现、发展、成熟和运用及其产生的效果等是人脑的另一种动变形式。哲学是人脑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抽象和反复而创造出来的,认识、抽象正是人脑动而不已的形式,离开了人脑的动而不已,哲学也就不能为人类发现的了。
化学、物理学和数学是对物质“动变作用”的不同研究方法。如化学中的化合和分解。物理学中对力、热、声、光、电、磁、分子、原子、亚原子等的研究,都是对上述各种物理现象动变形式的研究;又如对温度的产生、变化可影响或改变物质的物理状态等,说明了气的相互间的作用,而温度的产生和变化则是由太阳等动而不已造成的。数学是以各种运算方法来揭示各种事物的运动规律,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到高级数学的运算方法、成果等都是研究事物动而不已规律的方法。三者均可用于各种事物的“合散动变”作用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及对天文、地理、生物、社会、医学和哲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开发。用之于中医学阴阳五行理论方面的研究可以扩大其思维、思路及方法。
中医药学运用“气”动而不已的理论把自己和外界的一且联系起来形成其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个理论至今仍然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的,与现代科学观点在许多方面有相同的认识。使用现代科学成果及研究方法对中医学中“气”进行研究和探索一定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参考文献】
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以及稳步提高的国民生活水平,导致人民对机动车的拥有逐年增长并达到一个相当庞大的数目。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成为大气污染中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虽然机动车便利了人们是生活、缩短了区域之间的距离是其最具优势之处,但汽车制造商以及相应的监管部门并没有针对尾气的污染现象做出具有明显成效的治理措施。全国各处的酸雨与近来覆盖极广雾霾天气频繁出现,这是极为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程度,甚至已经极大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时期污染所达到的最高程度。火电厂以及塑料厂等工业企业昼夜不息的产生这大量的工业废气。这不仅是度当地环境的破坏,而且会在气流的影响下,对相邻大片区域造成危害,有些严重的污染甚至会走出国界,造成国际性的大气污染。中国发展正处于上升期,重工业对发展的支撑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无法取代的。但是缺乏应有的限制和规定,并且无人监管,长期无节制的排放成为环境污染的沉疴。作为人口大国,原本细微的东西,在与庞大的基数相乘之后就会成为极为严重的问题,大气污染正是如此。但是缺乏有效处理在人口作用下形成问题的手段,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的处理技术,成为了治理环境问题的掣肘,同时也成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掣肘,因此,解决环境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主要防治措施
2.1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在区域内全局调查各类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时空分布等方面,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最优控制污染方案。整合产业构成,从源头抓起,对已无力整改的企业要采取关、停、并、转、迁等措施。应将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区域作为工业生产区,并在工业区与城市生活区域之间设置间隔区域。疏密有致,减少单位区域内的污染排放。
2.2合理使用能源煤炭是我国当前主要能源结构,燃煤过程也就是大量排出污染气体与污染物质的的过程。因此推广工业型煤及洗选煤的运用,以及广泛使用相对清洁高效的能源,如天然气、煤气和石油液化气等,才能有效控制污染气体和污染物质的排放量。
2.3处理尾气排放机动车经过完全燃尽燃料之后会排出很多有害物质,如碳氢化合物以及SO2等。而随着我国机动车的急剧增多,尾气排放的广度以及数量极为庞大,成为了城市中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发展清洁燃料机动车以及优化发动机的燃烧设计,成为了减少这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手段。与此同时,加大控制力度,完善监督检测制度,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体系,是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又一重要手段。
2.4绿化造林植树造林是一种防治大气污染的极为有效的措施,树林可以起到降低风速、沉坠灰尘、吸附粉尘等多方面的作用。同时植物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CO2的并且同时释放出氧气,达到进化空气的效果。因此,改善城市大气质量一个极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大城市绿化的建设、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质量,从而使得城市大气环境变得相对清洁。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