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针灸学论文范例(3篇)

发布人:收集 发布时间:2024-03-24

针灸学论文范文篇1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Dg)06-0043-03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其针灸法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防病保健的意识也逐步提高。祖国医学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思想正日益受到重视。针灸法在“治未病”方面有特殊作用,由于针灸法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针灸法“治未病”的作用及临床研究,对针灸法“治未病”辨证选穴的思想作一初探。

1针灸“治未病”的意义

“治未病”是指导中医药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重要法则,是机体抵抗邪气侵入、适应生活环境、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总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包含着未病先防、早期治疗、已病防变等含义,是中医防病保健的理论精髓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防治疾病、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的一个关键环节。当检查诊断形成“已病”时再采取治疗措施已经为时过晚,很多疾病已难以治愈,疗效不佳,高昂的医疗费用对患者及其家庭都是沉重的负担。《素问・评热病论》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疾病出现先兆时即采用针灸方法及时介入以扶助正气,可以及时阻断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针灸法“治未病”是防止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符合当今人们追求的绿色环保、无毒副作用、方便经济安全等防病保健的观念。但在应用时,要根据个体差异,辨证施治,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总之,中医的针灸法“治未病”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方法,随着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变,医学发展的方向将是以预防为主,医学的重点将是“防患于未然”,“针灸法以其防病治病的特色、独特的治疗功效在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其疗效显著,故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并被不断的发扬光大,受到世界医学的关注。

2针灸“治未病”的作用

针灸法是传统中医的治疗法之一,除了具有易得、方便的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药物效应。它利用了艾的属性和灼燃的热力加针刺的作用,凭借机械刺激、热刺激、药物刺激等物理化学方式激发人体相关腧穴,再通过经络的传导传入体内,渗透诸经,渗透筋骨以至全身。针灸法“治未病”是根据经络表里与脏腑互通的关系而彼此互治,作用于局部可以影响到整体,通过整体可调整局部,局部与整体互相影响,从而发挥调节脏腑的功能,使人体气血旺盛,阴阳平衡维持健康的生命活动。

《本草纲目》曰:“艾叶苦辛、性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炙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证明,针灸法具有扶正祛邪、通络止痛、祛风解表、消瘀散结、温经散寒、补益中气、升阳固脱、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医学临床研究也表明,针灸可调节中老年人的血脂和全血黏度,调整老年人的脂质代谢,防治由此诱发的老年性血脂升高和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病。针灸法能激活五脏功能,协调物质代谢,明显改善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机的紊乱,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因此,常用针灸法,具有“重症速效,难症神效,常见病久效”的治疗特点,特别是对疑难病症的疗效则更为确切,达到了早期预防和治疗的目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减轻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

3针灸法“治未病”的辨证选穴

针灸法的疗效与选用的腧穴有密切的关系,腧穴是针灸法作用的内因,针灸产生的药性和热量和刺激则是针灸法作用的外因,内因与外因二者只有有机地结合,才能产生针灸法的效应,才能发挥针灸法防治疾病的作用。临床用针灸治疾病时,处方选取是否正确、腧穴定取是否准确、方法是否恰当,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如果治疗方法不当,则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针灸与相关腧穴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同时,医者还需在辨证的基础上,用中医基本理论,结合腧穴的功能,选择适当的腧穴,配合艾灸的灸量,才能发挥针灸独特的疗效。在针灸“治未病”的实践中,一般常选用足三里、三阴交、天枢、神厥、气海、百会、涌泉等作为主穴。长期针灸足三里,能鼓舞人体正气,增强脏腑功能,健脾和胃,补益气血,调节后天之本;针灸三阴交可调节肝、脾、肾三脏,增强和维持人体的性腺功能;针灸大稚能补阳气、退高热,预防外感;针灸天枢、神厥具有回阳救逆、预防疾病、强壮身体之功;针灸百会能升阳固脱,对机体有双相良性调整作用;针灸涌泉既可补肾益精、宁神开窍、疏肝理气,又可保健、延缓衰老及养颜,针灸阿是穴具有消瘀散结、预防感染之功同时能消肿止痛。

因此,经常针灸以上诸穴,不仅能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而且还可补肾、健脾、益肺,同时又能调节全身的机能状态;不仅能治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遗精、阳痿,同时治疗脾虚所致的腹胀便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同时又能治疗肺虚所致的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辄尤甚,声音低微,或自汗、恶风、气虚感冒等。但在治疗肾虚证时,还应配肾俞、太溪、命门等补肾阳、益精血以固本;治疗脾虚证时,配中脘、脾俞、胃俞、神阙等健脾益胃、调理胃肠,以固后天之本,资生化之源;治疗肺虚证时,配肺俞、风门、身柱等补益肺气、调节诸阳,以增补阳气,预防感冒。在临床中,还应根据个体的差异,注意因人而异,辨证施治整体调理。

4针灸“治未病”的防病保健

当前,世界人口逐渐趋于老龄化,抗衰老、防病保健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而针灸法在调节脏腑、防病保健、延年益寿中发挥着特殊的功效。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逐渐衰弱,元气虚损,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瘀内停,难以濡养五脏六腑而引起一系列衰老的征象。经常针灸足三里、三阴交、大椎、关元、气海、百会、涌泉等穴可激发正气,强身健体,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促进食欲,消除病痛;同时,长期针灸也可治疗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减退所致的各种疾病。现代医学认为,针灸在防治老年病特别是延缓衰老方面也很有价值。针灸神阙、足三里对老年前期、老年期高脂血症者血脂影响的研究表明,针灸能明显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显示针灸调脂良好的作用,说明针灸能调防衰延寿。有研究表明,针灸对机体可产生徐缓的激发作用,调动内在的抗病防御机能,改善人体的消化、吸收、排泄功能,使机体出现有利于延缓衰老的转变;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最大限度地激发机体内在调衡阴阳的潜力,通过加强自身内在的调节能力去应对内

外环境的影响与干扰,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充分发挥针灸调整作用的优势,有利于病理产物的清除,促进脂质代谢,降低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从而达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

5针灸有效辨证分析

5.1急重病针灸法急重病针灸法颇具回阳救逆、回阳固脱之功效,故灸法也常用于急救。中医古籍中多有针灸法用于急救的记载。南宋针灸学家闻人耆年的《备急灸法》是我国首部灸治急性病的专著。《新集备急灸经》专论急症。隋唐时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针灸》中指出:“大凡人有牢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皆须急灸疗,常能愈疾。”如《千金要方・诸风》载“治卒中恶风,心闷烦毒欲死,急灸足大指下横纹随年壮,立愈。”《备急灸法》曰:“针不易传,凡仓卒救人者。惟灼灸为第一。”《肘后备急方》载有卒死、尸厥、卒客忤死、霍乱、中风等28种急症的灸治方达102首。明・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载有用灸法救治卒中、暴厥、阴症中寒、霍乱已死、阴症腹痛冷极、破伤风、溺死等急症。如悌的《骨蒸灸方》专论灸治痨病。富作平分析了清代及清代以前201部针灸及综合医籍中有关针灸治疗中风病方面的文献,发现:其中涉及治疗中风病文献486条,灸法112条(含针灸合用18条)占全部处方的26%。显然,针灸法可用于多种急重症的救治。由此可见,对古代针灸法治疗急重症的文献进行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合理的整理和发挥针灸法在急重症中的作用,应引起重视。

5.2常见病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第九卷,论述灸针凡41节,内容涉及针灸治各种慢性疾病20余种。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著的《类经图翼・卷十一》中,专门辑录明以前几百个灸疗的验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几十种病证。另外在《景岳全书》第九至第三十六卷所论述各科70余类病证中,有20类提到灸法,其中涉及灸方的达15类,并详细论述了灸法的作用。可见,针灸法可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日:“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显然,灸法独特的温煦阳气,温通气血,温经散寒之功效在寒性疾病中有优势。

5.3预防保健功能针灸法的温煦阳气功能,使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宋・窦材《扁鹊心书》言:“保护阳气为本”“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庄绰《灸膏盲俞穴法》专论防病保健灸。孙思邈《千金要方》曰:“此灸讫,令人阳气康健。”“凡人自觉十日以上康健,即须灸三数穴以泻风气。”《扁鹊心书》言:“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年六十岁,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医说》曰:“若要安,丹田、三里常不干”。灸法还具有独特的预防作用。《黄帝明堂灸经》中“正人形第四”有载:“黄帝问歧伯曰:凡人中风,半身不遂,如何灸之?歧伯答曰:凡人未中时一两月前,或三五月前,非时足胫上忽发酸重顽痹,良久方解,此乃将中风之候也。便须急灸三里穴与绝骨穴,四处各三壮,后用葱、薄荷、桃柳叶四叶煎汤洗灸疮,令驱逐风气于疮口呐出也。灸疮若春较秋更灸,秋较春更灸,常令两脚上有灸疮为妙。”

有研究表明:针灸可明显抑制大鼠实验性瘀血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的升高,对内分泌性高血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曰:“凡人吴蜀也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针灸治疗病毒性疾病的研究表明针灸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恢复。

同时针灸对各种炎症、感染传染病、免疫性疾病的防治以及保健治疗或延缓衰老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针灸“治未病”是利用中医针灸理论,最后将生命的过程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对相应的腧穴适当刺激,借助机体纵横交错的经络联系,对机体多环节产生调节,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调节效应,最终使机体恢复阴阳平衡,多年来一直被临床所重视,在防病保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灸法也与其他疗法一样,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贵在长期坚持,按时施针灸,只要树立预防和保健的意识,做到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有病及时调治,无病用心保养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邱茂良,张善忱,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62。

[2]姜春华,血瘀证的研究[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31。

[3]朱兵,针灸的科学基础[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92。

针灸学论文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整理有关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的期刊论文,并以循证医学模式为筛选标准,从中选出具有研究价值的论文30篇,其中18篇随机对照试验论文,12篇半随机对照试验论文;其次结合我院进行的针灸临床研究案例,以循证医学为指导,总结其研究价值与结果。

1.2方法将选取的30篇研究论文,进行仔细阅读与分析,总结其循证医学研究模式、研究中所使用的评价体系与相应标准、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研究结果对针灸临床应用的影响等[3]。并且根据我院进行的针灸临床研究,比对临床研究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结合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与具体模式,改进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2结果

笔者通过翻阅分析所筛选出的针灸临床研究论文,发现多数研究论文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随机方法的选用。笔者选取的研究论文中,有18篇随机对照试验论文,但其中有10篇论文在随机方法的选用上存在问题,对所使用的随机选取描述不清,有些甚至前后混淆,这则缺乏科学性,大大降低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可信度。②盲法的使用。针灸临床研究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在临床上无法做到双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研究时可以将其弃之不用,选取的资d的界定。对于临床研究而言,制定科学严谨的诊断、纳入、排除以及疗效评定标准是研究成败的关键所在,本组资料中,有7篇论文在标准的界定上存在不足,所使用的标准较为落后,而且也不是被学界所公认的金标准,因此大大降低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④试验中的不足。进行针灸研究时,没有对各组间基线情况进行有效描述,而且配置比例存在缺陷,有失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同时选用的统计学处理软件不当,无法准确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归纳,进而对研究质量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严重阻滞了中医针灸晋级主流医学的脚步,使得中医针灸的临床施用步履维艰。

3讨论

中医针灸学是我国中医文化的精华所在,而且经过五千余年的文化传承仍然熠熠生辉,其自然具有极高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过就针灸学的局限性来看,在临床治疗中仍然是过于依赖医护人员的知识积累与个人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大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困难程度。目前,学界进行临床研究的主要原则有随机原则、对照原则以及双盲原则,而且同质性随机对照研究所取得的临床研究效果可以说是最佳的论证依据[4]。特别是在循证医学不断兴起的过程中,它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显著促进了临床研究进程的发展。基于此,如何在循证医学模式下开展中医针灸临床研究就成为中医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目前循证医学在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的现状来看,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大体的走向是正确与有效的。尤其是基于论证证据理论而建立的Cochrane评价系统,可以说是最为严格的临床研究评价系统,这对于保证中医针灸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有很大帮助,而且我国中医学者也逐渐认识到针灸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并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总结临床研究的方法,以期提高研究价值与效率[5]。比如有些学者结合针灸临床研究比对了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与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效率,发现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在药物研究领域具有较好的效果,而临床针灸属于实践医学,所以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效果更为显著;再比如有些学者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了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安慰针的设计与使用方法,并且建议将评价标准进行更改,以此保证针灸疗法的长效发展;而且有些学者在针灸临床研究中比对了均匀设计的功效,如研究针刺手法量化、穴位选取与配伍等[6]。

针灸学论文范文

[摘要]通过对目前针灸医学临床循证试验文献研究,在充分剖析目前针灸临床研究证据不足原因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的临床研究实践体会,分析针灸医学临床试验的特色,提出未来针灸医学临床研究要积极寻找新的研究方法,既要强调坚持循证医学研究,又要注意保留针灸医学自身特色,积累经验,逐渐建立和完善符合针灸医学临床特色的研究方法评估体系,提高针灸医学地位,发展针灸医学。

[主题词]随机对照试验;针灸学

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的针灸医学,目前已经被100多个国家所接受和应用,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医疗卫生的组成部分。至1986年在中国采用针灸治疗的疾病有1116种,查阅统计近5年发表于国内针灸杂志上的针灸临床研究疾病病种,针灸界宣称针灸有效病症超过300种,疗效显著者有100多种。

近年中医学界开始关注迅速崛起与流行的循证医学研究,因为通过循证医学研究的临床结果可以视为真实的证据而被全球临床医生承认而广泛运用,这对推广针灸医学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许多相关介绍论文陆续发表,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注重循证医学教育,并进行了专项的针灸临床研究,部分针灸诊疗课题获得资金资助进行随机对照研究(RCT)并通过鉴定。但是依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循证医学”标准,针灸疗效确认为“显著”的只有不到10种病症。面对如此巨大的差异,许多针灸学者开始思考,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循证医学是促进针灸医学发展还是将束缚其发展?

笔者有幸承担了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诊疗方案研究,通过实践循证RCT研究全过程,对此产生了一些认识与看法。

1分析目前对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认识

针灸医学临床研究证据究竟有多可靠呢?下面是绝大部分系统评价中表明的目前针灸RCT研究中一些比较普遍的缺陷。

(1)对随机分配过程细节描述不足,分配隐藏很少被提到,且经常被错误地理解和运用;

(2)只有不到15%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了盲法,绝大多数研究未能最小程度减小操作者对结果的影响;

(3)样本量的计算很少被报道,样本量通常太小,只有很少的试验样本数大于300;

(4)研究对照组的选择不合理,有大量的试验采用的是另一种疗效未被肯定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方法作为对照组;

(5)干预措施的刺激参数通常被个人经验主观个体化,不易被扩大成一个标准的协议,重复率较低,不易临床推广;

(6)约多于一半的RCT没有报道基线的特征,或基线数据(年龄、性别等)没有被充分地罗列出来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发生的不确定;

(7)只有很少的针灸疗效评价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疗效指标很少被量化报道;

(8)试验对象的脱落和患者的依从性很少被考虑和解释,针灸疗效缺乏长期的随访论证,统计分析和试验结果的解释不准确;

(9)有相当数量的试验是以短篇报道的形式发表,其中的大多数试验宣称其验证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从而暗示有较普遍的发表偏倚的存在。

正是由于针灸研究具有上述缺陷,所以针对针灸研究的普遍结论是:“目前只有很少的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针灸有效,由于方法学基础薄弱和可供检验的假设缺乏,所以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显得遥不可及。”

目前中医针灸学界领域内对此的解释是,针灸是一个与多专业应用交叉的复合型学科,现在的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忽视了针灸医学本身的一些特殊性,在不领会针灸本身特征的基础上,把一些通用的原则强加于另外一种理论体系的研究上,这种忽视其复杂性的结果使大家对针灸疗效产生错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可能不是发掘针灸全部潜能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的结果可能并不只贬低了作为治病手段的针刺或艾灸,而是整个针灸医学。所以,国内有学者开始质疑对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学全套亦步亦趋地应用于针灸医学是否合适,提出中医针灸医学的临床知识是否可以完全依照循证医学的格式去评价和审核吗?

2实践中的困惑与疑问

针对上述问题与争论,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进行了相应的注意。针灸医学从严格意义上讲,其研究范围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临床医疗行为,而并非简单的针刺体表的某一部位的一种医疗手段。一个完整的针灸医疗活动包括“理(中医的理论)、法(中医学治法)、穴(在理指导下的辨证取穴)、术(在理、穴基础上的针对性操作)”4个步骤。所以在全盘按照循证医学方法论设计临床研究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笔者认为这可能造成了最后结论的部分研究质疑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医认为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不断交争的表现,为此提出相对应的反映疾病动态特色的临床理论――辨证论治。而目前西医的研究方法多在遵循接受单一的病理定义,将病理改变禁锢在一个相对静态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承认疾病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现在借鉴的研究方法似乎不能体现疾病动态特色,具体表现在研究中很难确定标准的治疗记录。

(2)在确定纳入研究对象并随机化分组上,牺牲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即患者连续的病理生理和环境因素的改变引起的病理状态的改变在研究中应该被考虑。事实上,如果考虑到这些变量因素,研究就几乎不可能随机化分组,因为很少有共性的患者。纳入标准的模糊使得大多数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从一开始就可能偏离中医的理论,以致在以后的疗效评判时很难说明问题。目前几乎所有的针灸RCT纳入标准都采取两种模式,即“西医辨病”或(和)“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前者强调所有研究对象符合某种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满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矛盾,但此种矛盾认识基于西医理论,而治疗却依据中医理论观念;后者虽既强调研究对象符合某种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满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矛盾(西医),同时也强调了疾病发生发展的现阶段主要矛盾(中医),但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认识的起点不一致,可能无法有交叉结合点,这种研究模式结论事实上并没有客观划定这种治疗方案自身的适用边界,它究竟能治哪些疾病。因此这种模式虽然强调了中西医学各自的特色,但事实上并不能提高针灸临床研究质量,进而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3)几乎也不可能有双盲的使用。一般来说,在一项针刺治疗过程中很难使针灸医生和患者实现双盲。事实上,针灸医生应该清楚患者真实的病情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以取得最佳疗效。如果使针灸操作者处于盲态则可能使操作者本应该知道的必要的信息来源无法得到而不能采取正确的辨证施治,这可能不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4)过度的标准化操作可能使针灸治疗作用失去更多。因为忽视了或者没有深入研究操作者的背景技术和个性特征,事实等于忽视了针灸治疗中的“治神”特点,这对治疗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使许多在针灸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医疗行为受到影响。

通过实践,以目前的循证医学方法研究针灸临床疗效,笔者也认为由于忽视了针灸医学本身的很多特性,所以可能牺牲了针灸治疗潜能从而造成目前的争论。

3体会与建议

尽管针灸临床试验有着其方法学上的先天局限,证明针灸有效病症证据不足,但令人困惑的是低质量的研究水平却很难掩饰住每天日常临床工作中所取得的针灸医疗成就。在很容易找到针灸医学研究的缺点以后,怎样理解针灸医学而不仅仅是批评和指责。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有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提高针灸临床工作者的科研知识水平得到改进,如①盲法的运用,双盲不易做到,但研究结论的第三者盲法判效及公正的第三单位的统计分析可能使结论更为公正;②研究的随机分配方法、对照组选择均可以通过与专业设计人员紧密合作得到一定改善;③在进行成功的RCT研究之前推荐先期进行观察性的研究,目的是获得可靠的关于治疗类型、病例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以及相关的副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而不是从理论上推论就可以进行临床研究。

同时,笔者认为针灸医学是一门以技术特点为分类原则的多学科交叉的专科医学。由于针灸理论建立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其理论基础不能用西医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所解释,其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与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西方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在提高针灸研究者素质、完善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时,为使针灸领域进行更趋合理的科学研究,针灸界未来应在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特性基础上在以下方面努力开展研究,探讨符合针灸医学特点的研究方法。

(1)怎样做到真正地病证结合即在中NN论指导下对疾病各种矛盾认识的统一。事实上西医细致诊断也不以辨病为自限,例如休克是综合性的病症,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过敏性休克、心力衰竭性休克等,治则亦不相同。所以,积极探讨中医对疾病的基本矛盾认识,借鉴西医名词,装入中医内涵,以利于交流与推广,需要我们临床工作者对疾病进行努力探讨,以找到一个为某具体疾病的辨证方案指南。

(2)怎样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在RCT试验中去量化各种操作方法,尤其是针刺深度的选择及刺激量的确定。由于干预措施本身的特殊性,所以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比其他干预措施研究更困难,研究方法学上更具挑战性。事实上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术”是在根据中医病证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确定的,一般原则“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素问・刺要论》),即是根据中医理论确定研究疾病病位是在“皮、肉、筋、脉、骨”的哪一个层次,并最终确定针刺深度及不同层次的刺激量。这种针刺深度选择,笔者认为较之目前统一规定针刺人皮多少厘米的硬性规定,更符合针灸治疗的辨证体系,更容易使中医针灸学界接受,也更体现因人制宜的中医原则。因为一个肥胖的患者与一个瘦小患者针刺同样深度最后疗效结果就可能不同。

(3)怎样评价针灸诊疗者的素质以确保所进行的是真实可靠的针灸治疗活动。针灸操作包含的不仅仅是针刺或艾灸的过程,而且还包含了患者对针灸医师的认同。笔者认为,需要尽快建立针灸住院医生与专科医生培养体系与认证体系,这将有助于推进针灸从业人员的整体内在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针灸职业荣誉感,从而提高研究的品质。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