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疗短程化
经典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是漫长的,已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其实弗洛伊德最初的治疗案例疗程是非常简短的。如弗洛伊德曾以六个会期成功地治愈了乐队指挥BrunoWalter的慢性右臂痉挛;在荷兰Leyden镇旅游时,仅用4小时就一次性治愈了作曲家GustavMahler的强迫性神经症和严重的婚姻问题。行为治疗也有类似情况,开始疗程较短,以后逐渐延长。如Wilson(1981)发现纽约市行为治疗研究所的平均疗程为50个会期。
1963年,正值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发展之际,短程心理治疗运用而生,目的在于为众多的病人提供帮助,以满足社区心理卫生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也发现短程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短程治疗作为一种系统的治疗方法是有计划性的,不是单纯的疗程缩短,而是有理论依据的,同时伴有治疗目标的改变。主
张短程治疗的临床家多数是心理动力定的,因多数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本身就是短程的,这对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是一个大的挑战。在B.L.Bloom的《计划短程治疗手册》中就介绍了9种心理动力定向的短程治疗。
短程治疗的会期数差别很大,如Malan的简易心理治疗为20~40次,Davanloo的限时动力心理治疗为15~30次,Sifneos的短程焦虑诱导治疗为12~15次,但很少有人把超过20个会期的作为短程治疗,一般提倡会期数在10~20次以内,个别可达40次。Lazare等报告第一次交谈后脱治率>50%,因此也有人提出开放性一次性治疗。所谓“一次性”指想到病人看过不再来了,尽量利用这仅有的时机对病人施加影响;开放性是指病人可能再来,所以治疗者向病人表示,一次性治疗对病人帮助有限,欢迎再来。
虽然对短程治疗会期的看法不一致,但对短程治疗基本特征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均认为短程治疗有五个基本特征:(1)及时干预;(2)治疗家的活动水平相对较高;(3)明确、有限的治疗目标;(4)清晰明确焦点的确认和保持;(5)与病人共同商定治疗时限。尽管不同学者对“焦点”一词的用法、治疗家活动的内函及商定时限的方法有差异,但都遵循这些基本特征。
2理论和技术的整合化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心理治疗整合的思想就开始萌芽,但直到80年代前,心理治疗整合只是少数人关心的事情。80年代起,心理治疗整合趋势发展迅速,一些严谨的学者从理论角度支持整合,在实践中被部分心理治疗家接受,方法学家赞成这是心理治疗研究的合法维度,并成立了专业组织--心理治疗整合研究学会(TheSocietyfortheExplorationofPsychotherapyIntegration),有关心理治疗整合的论文和专著逐年增多。
心理治疗整合的主要焦点是行为治疗和心理分析治疗的整合,经多方尝试和努力,目前这两个阵营趋于联姻。行为治疗家把认知心理学的语言、理论、技术融合到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中,心理分析学家也接受了学习理论,环境因素的致病作用和行为主义学派的语言。认知行为治疗是心理治疗整合的典范,他们(Beck,Ellis,Meichembaum)既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也不完全接受心理动力学的观点,特别注意人的思想和理念,认识到人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是深层认知结构的反映。这种认知结构的形成与过去的经历有关,Safran和同事把这种认知结构区分按层次排列的外周结构和核心结构,其中核心结构类似于心理动力学模式中的基本动力学。他们用功能分析,领悟和理解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在实践中,认知行为治疗家,通过辨论、教育、摆事实和实践检验等技术,产生矫正性情绪体验,而不探查病人内在生活的动力学。在理论整合方面,有人试图寻找一种综合的理论,用更熟悉和合理的概念来解释心理障碍的成因和心理治疗生效的机制,指导临床实践。也有人认为在整合的同时,要考虑和保留各种治疗的特殊性,无原则的杂合和拿来主义不利于心理治疗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能包治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将来也不会有,不能强调共性,而沫杀特殊性。
另一个整合趋势是行为治疗家对人格障碍的关注,与早期行为治疗形成明显对比,早期行为治疗根本不承认人格结构,也无意处理人格障碍问题。现在他们认为人格健全与否关系到轴Ⅰ障碍治疗的成败,人格障碍本身也是需要干预的目标之一。在人格障碍治疗中,Linehan创建一种治疗方法--辨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behaviortherapy),一方面通过分析,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对批评过于敏感,另一方面使他们学会更好应付方式。采用的技术包括接受、理解和认同,同时坚持要他们以更有效的方式应付生活事件。
整合虽然是一种发展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在不了解各种治疗生效的特异因素之前,盲目地整合并不能提高治疗效果,正象年轻医生喜欢开大处方一样,因为对疾病的诊断没有把握,对药物的作用不甚了解。各种整合疗法的发展,随之而来是大量新名词涌现,使治疗家或研究者之间发生交流障碍,治疗方法也无法推广。Lief提出,心理治疗领域里更需要的是取消隔核,增进交流,而不是整合。这样可更深入地研究各种治疗生效的机制和特异成份,了解何种治疗对哪类疾病更有效,以便合理选用。
3治疗方法标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治疗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同一学派的不同治疗者既使用同一种治疗方法治疗同一疾病,在实施的具体细节上却有很大差别,在不同学派之间,或用同一方法治疗不同疾病时的差别就更大。问题在于各种治疗方法缺乏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只有理论和技术的介绍,至于对某个病人,这些技术如何使用却有各人的理解。因此,各治疗方法的创建者用自己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似乎都有效果,而别人用他的方法治疗病人则可能完全没效,似乎治疗效果来源治疗者本身,而不是治疗方法的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近年在治疗效果评价研究中有一种趋势--要求治疗方法标准化。在研究中选用的治疗方法必须详细操作指导手册,使参加研究的治疗者有章可循,尽可能减少个人经验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对比较复杂的治疗方法,参加研究的治疗者尚须接受统一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以确保各治疗者真正掌握该项治疗技术。同样,对培训者而言,必须要有一套正式考查受培训者临床技能的标准。只有这样,不同研究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才能被重复,研究发现对临床实践才有指导价值,这也是近年许多临床治疗家的共同呼声。现在有些国家对心理治疗研究项目资助,要求附详细操作手册或类似操作指导书,有些刊物也规定心理治疗研究论文在投稿时必须附治疗操作手册。
治疗方法标准化的另一优点是有利于培训年青的心理治疗者及促进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心理治疗领域内,治疗者的培训和治疗技术的推广是一大难题,过去只能通过带学徒式的个别化传授,领悟力高的学徒可能会领悟技术的精髓,偏离正统不远。我国目前多数从事心理治疗的医师都是自学成才的,对引进的治疗技术是否达到真正掌握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向下一代传授时更是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将随着各种治疗技术的标准化而得到解决,但这只是一种趋势,是否能实现这一愿望尚待全体心理治疗家的共同努力。
4疗效评价客观化
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疗效评价的客观性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各种心理治疗的目标不同,疗效的评价标准也不同。例如行为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症状或行为模式的改变,所以只要症状改善就认为治疗有效,而精神分析则认为症状改善是表面的,暂时的,不能认为治疗有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病人的态度或人格的治疗才是有效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疗效评价研究出现一些矛盾的结果,在临床实践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近年来,在疗效评价中出现一种倾向:无论采用何种心理治疗方法,在评价治疗效果时必须采用多种客观的、可靠的、有效的评估工具,评价多方面功能的改变,包括外显的症状、情绪和行为,内在的认知模式、自我强度和人格特征,和总体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这就是所谓“疗效评估的客观化”趋势。由于对疗效采用客观的评价方法,所以疗效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结果更一致、更令人信服。
除了用客观的评估工具外,治疗者对疗效的主观评价和病人对治疗效果的自我评价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心理功能是难以直接测量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评估工具缺乏信度和效度;有些评估工具虽然有较高的信度,但对治疗性改变不敏感;有时观察到改变有统计学意义,但不一定有临床意义。这些问题有待今后解决和完善。
参考文献
1,BloomBL.PlannedShort-termPsychotherapy:AClinicalHandbook.Massachusetts:AllynandBacon,1992
2,GillilandBE,JamesRK.TheoriesandStrategiesinCounselingandPsychotherapy.Massachusetts:AllynandBacon,1998
3,ChamblessDL,HollonSD.DefiningEmpiricallySupportedTherapies.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1998,66(1):7-18
4,GoldfriedMR,GreenbergLS.MarmarC.Individualpsychotherapy:Processandoutcome.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0,41:659-688
5,KazdinAE.Psychotherapyforchildrenandadolescents.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0,41:21-54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适用性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5.06.078
DomesticUseof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
DUZhenlin
(Soochow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123)
Abstract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isnearlythreedecadesgraduallymatured,andashort-termpsychotherapyschoolintherapidlyemergingworldwide.Basedonthe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presentationonthereviewofpreviousstudiestoexplore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inthefieldofdomesticapplicabilityandeffectiveness.
Keywords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applicability;effectiveness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最初是由Shazer和妻子Kim等人于1980年代初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发展起来(DeShazer,Berg,1992),于1980年代末被引进港台,随后逐渐引入大陆。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已逐步发展成熟,并以其周期短、时效好、易操作等特点,成为当今国内外新兴的、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1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简介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在后现代建构主义的思潮中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后现代的心理治疗方法。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现实并不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而是存在于语言、意义和文化之中,是由人建构出来的(Laird,1995),因此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认为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不是独立的客观事实,而是通过治疗师和来访者的交谈逐渐建构出来的。此外,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还受系统观的影响,它相信来访者自身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治疗师要善于发掘来访者已有的潜能,并加以发挥;同时,根据系统观提出的系统中有黑既有白的观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更多关注系统中白的部分,即重点探讨问题的不发生时的例外状况,着力扩展白的部分,从而减少同个系统中黑的部分,由此促使改变的发生(Berg,GaHagher,1991)。
受后现代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摒弃治疗师的专家角色,摒弃探讨问题原因的做法,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视来访者为自身问题的专家,治疗构成中重点关注来访者的目标、资源和正向经验。该治疗方法的基本主张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强调解决问题,并以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的积极态度促使改变发生(戴艳,高翔,郑日昌,2004)。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认为很多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要准确确定其因果关系存在一定难度,与其在治疗中花费大量时间探索原因,不如重点把握来访者的目标,着力寻找解决办法;其次,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并不认可给某种行为贴上病态标签的病理学做法,并指出问题的存在也具有某种正向功能;再次,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认为来访者是最了解自身问题的人,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潜力,强调应更多关注来访者的积极面;最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格外重视例外的经验,即来访者的问题没有发生或严重程度较低、发生次数较少的情况,认为探讨例外经验是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重要途径。
在上述基本主张的指导下,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实施的策略是以解决发展为导向,从正向积极的角度拟定治疗目标,同时考虑问题的多面性和特殊性,发展弹性的问题解决方法。对治疗师的具体要求包括,第一,强调治疗师对来访者应具有积极的看法,相信他们有能力发展适合的解决办法;第二,治疗师要以一种正向的、未来导向的合作方式与来访者进行互动;第三,治疗师的责任是帮助来访者找出问题的例外,引导来访者发掘自身具备的能力和资源,并对来访者在治疗进程中发生的小改变进行鼓励和强化,引导来访者意识到小改变的存在和价值,以此推动更大改变的发生和持续。
2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国内的运用
在西方国家,众多心理学者已积极探索过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家庭领域、学校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具体运用。在学校领域中,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学倾向的咨询方式,有利于教师在进行学校心理咨询时产生积极的学生观,使教师注重学生问题的解决;在社会领域中,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资源取向以及向善的姿态,使心理咨询更易被接受,通过发现、激发来访者自身的内在优势和资源,帮助他们利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在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进行适用性探讨的基础上,更多学者则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该疗法在我国运用的有效性。在学校心理咨询领域,研究证实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有助于改善初中生人际关系状况(陈建波,2005);研究结果也证实,焦点解决短期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优于传统班级辅导(邓莉芳,2007);此外,焦点解决短期团体心理辅导还助于改善高中生的应对方式,进而缓解高中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并改善社会支持状况(张洁,2012)。在心理卫生治疗领域,多项多找研究证实合并使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心理障碍能起到更显著的疗效。杨放如等人的各项研究结果表明,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合用药物的治疗方法对强迫症的疗效好于单用药物的治疗方法(杨放如,朱双罗,罗文凤,2005),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为主的心理社会综合干预能显著减少网络成瘾少年的上网时间,并有利于改善其情绪和心理功能(杨放如,郝伟,2005),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结合家庭治疗能显著改善品行障碍儿童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有助于改善其强迫、敌对及恐惧等症状(杨放如,朱双罗,罗文凤,2005);余柳霞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药物合并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不论是对社交恐惧症,还是对抑郁症都有更好的疗效(余柳霞,刘坤,赵俊雄,2006;余柳霞,蒋庆飞,2007)。
可见,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作为一种短期、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在我国具有推广运用的价值。另外,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摈弃病理学探究不良所在的做法,以合作的姿态与来访者共同发掘自身资源和能力,这种积极取向的做法也是其他心理治疗模式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DeShazer,S.Berg,I.K.Doingtherapy:Apost-structuralrevision.JournalofMaritalandFamilyTherapy,1992(18).
[2]Laird,J.Family-centredpracticeinpostmodernera.Familiesinsociety.TheJournalofContemporaryHumanServices,1995(3).
[3]Berg,I.K.,GaHagher,D.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In:T.C.Todd&M.D.Selekamn(Eds).Familytherapyapproaches.NeedhanHeigh,MA:Align&Bacon,1991.
[4]戴艳,高翔,郑日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ET)的理论述评.心理科学,2004(6).
[5]陈建波.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对初中生人际交往辅导的实验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邓莉芳.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张洁.焦点解决团体对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2.
[8]杨放如,朱双罗,罗文凤.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合用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4).
[9]杨放如,郝伟.52例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社会综合干预的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3).
[10]杨放如,朱双罗,罗文凤.儿童品行障碍心理与家庭治疗综合治疗的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4).
关健词:体育疗法;辅助治疗;心理咨询;心理疾病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07-02
一、心理疾病与体育疗法概述
(一)关于心理疾病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人们面临着来自生活、工作、学习、就业、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人们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趋明显。由于心理咨询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各种误解,再加上目前中国对心理咨询业的规范性不够,比如收费过高,咨询效果不明显等,导致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不愿主动找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进行咨询,这当中,严重的导致了他们出现各种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界中,心理治疗专科医院与心理咨询机构中的从业人员,他们水平不一,对患者治疗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治疗效果差异也很大。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传统的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辅助心理支持治疗。近年来,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辅助治疗方法,如阅读疗法、音乐疗法、舞蹈疗法等,这些疗法对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辅助治疗的效果。
(二)关于体育疗法
自1995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公众享有114天的国家法定假日,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闲暇时间,国家大力推崇大众体育、休闲体育,而体育疗法在辅助治疗心理疾病中便应运而生。
所谓体育疗法,就是以体育为手段,通过特殊的身体练习,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功能恢复、增进健康的效果的治疗方法,简称体疗,又称医疗体育。体育疗法是通过特殊而有针对性的运动项目,按照一定的训练时间进行练习,使患者大脑皮层兴奋或抑制趋于协同,转移患者注意力,使他们的大脑兴奋中心得到改变,有效改变患者原有的自我心理情景。同时,通过体育运动,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生理机能,改善心境。
二、体育疗法在辅助治疗心理疾病中的优点
(一)有利于消除患者的心理疑虑
调查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患者会不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他们不愿意主动去寻找心理医生,但是他们更加容易接受参加体育运动训练,体育运动训练使患者容易消除心理疑虑,因为所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大多不是为了治疗心理疾病,因此,患者胆敢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去改变自身的状况。
(二)有利于改善身心状况
体育疗法是一种主动疗法,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主动、自觉地参加治疗的过程,通过参加相关项目的体育运动,达到辅助治疗自身心理疾病的效果,这样有利于提高患者主动治病的积极性,促进机体康复,达到心身健康的目的。
(三)有利于患者具体操作和训练
体育疗法是运用人们固有的自然运动作为治疗手段,它不受时间、地点、场合、设备的限制,更不需要花大力气、花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它具有便于自我调控的特点,因此有利于患者的具体操作有训练。
(四)有利于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复发
通过体育疗法来调整患者的身心状态,一旦患者的症状逐渐消失或身心状态得以恢复,他们就会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好处,继而选择坚持训练,这样就使得良好的身心状态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体育疗法在辅助治疗心理疾病中的运用
我们结合自身多年来从事的体育行业工作的经历,参照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黄绎香教授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体育疗法在辅助治疗心理疾病中的治疗方法主要有:
(一)慢性焦虑症
1.临床表现:失眠、疲乏、神经过敏、胸闷、气促、烦燥等。
2.治疗方法: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体育治疗。
3.体育治疗方法:经常做早操、散步、跑步、打太极,早上早起慢跑15分钟,效果好,2-3月停药后坚持运动,可防止复发。
(二)急性焦虑症
1.临床表现:突然间感到心里发慌,顿时有频死感,情绪异常紧张,心跳加速、胸闷、气促、头晕等。
2.治疗方法: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体育治疗。
3.体育治疗方法:在药物治疗一周后,早起锻炼,慢跑15分钟或散步1小时,或打太极、游泳、跳健美操。
(三)抑郁症
1.临床表现:心情抑郁、痛苦、头痛、浑身无力、有想结束生命的念头或倾向。
2.治疗方法:心理疗法、社会疗法、药物疗法、体育治疗。
3.体育治疗方法:坚持每天运动,如散步、做早操、打太极,慢跑,时间为20-30分。
(四)强迫症
1.临床表现:反复做或想一件事,明知道没必要,但控制不了自己不做或不想。
2.治疗方法:心理疗法(森田疗法)、药物疗法、体育治疗。
3.体育治疗方法:加强体育锻炼,把工作生活安排得紧凑些,用运动代替长期休息。
(五)神经衰弱
1.临床表现: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易兴奋、易疲劳、情绪不稳定、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治疗方法:心理疗法、药物疗法、体育治疗、物理治疗(以头痛、头昏为主者,可用直流电钙透入)。
3.体育治疗方法:慢跑、早操、打太极、散步,每天坚持20-30分钟。
四、体育疗法在辅助治疗心理疾病中的注意事项
(一)明确体育疗法只是作为一种治疗的辅助手段
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统称为心理不健康,对于心理问题,通常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就能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困惑,但对于心理疾病,传统的做法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依然要遵照医嘱,按时吃药,以达到痊愈的目的,要明确体育疗法只是作为一种治疗的辅助手段。
(二)根据自身的体质适当控制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体育疗法的重要指标,也是取得良好锻炼效果的关键所以。大强度运动的心率一般为每分钟130-160次,中强度运动的心率一般为每分钟120-160次,小强度运动的心率一般为每分钟110次以下,心率是衡量运动强度的指标,患者要根据自身的体质,选择好运动强度,一般而言,宜选择中强度运动或小强度运动,尤其是对于年长的患者来说,更不宜采用高强度的运动,否则,可能不但达不到辅助治疗的效果,反而会伤了身体。
(三)认真把握好每次的运动时间
运动量由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的乘积决定,本研究上述观点中有明确的运动时间建议,患者不能因为有头几次的训练效果明显,而不断地增加运动时间来改变目前的身心状况,运动时间的把握宜根据自身的症状重轻和自身的体质适当延长或缩短,而不宜无限度地增加单次的运动时间。
(四)严格限定每周的运动频率
运动频率是指每周参加运动的次数,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锻炼的强度和时间,运动频率也应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刚开始以体育运动作为辅助疗法的,每周宜参加3-4次的训练,最好采用间歇时间安排,如可安排每周的周一、周三、周五、周日共四天或周二、周四、周六共三天,患者在坚持锻炼的过程中,如明显感觉到身体适应良好,症状减轻,则宜采用每日一次。
五、体育疗法在辅助治疗心理疾病中的现实意义
心理疾病是客观存在和不容忽视的问题,充分利用体育疗法的辅助功能,引导和帮助患者克服或减轻心理疾病的症状,调节和治疗心理疾病,不仅是科学的、可行的、值得提倡的,而且也是今后心理咨询与治疗界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华,伍友梅.学生心理疾病的体育疗法[J].心理卫生,2007年6月.
[2]傅旭东,杨建国.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体育运动疗法[J].福建体育科技,2008年8月第27卷第4期.
[3]甘柏花.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体育疗法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院(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月第18卷第4期.
[4]王红民,赵爱民.当代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及体育疗法[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14卷第1期.
[5]方秀宠,卢景波,刘敬阳,孙丽萍,吕芳,马慧.大学生抑郁症体育疗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4卷第1期.
[6]辜坦尧,符明秋.心理咨询中的体育锻炼干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II卷第21期,2007年5月27日.
放松治疗的概念
人体疾病的致病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更加突出。每个社会成员,都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紧张的刺激(应激),因此应激引起的心理障碍以及进而引起的疾病发生率日益上升。各种紧张刺激作用于人体,就会引起情绪的变化,并伴之一定的生理反应,如注意力不集中、乏力、食欲减退、烦躁、恐惧、心慌、胸闷、失眠等等。开始这些心理、生理反应是非条件性的,如果这种刺激反复地进行,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人生气后可发生口腔溃疡,溃疡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这说明人的情绪变化可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又如激动时人的血压可能升高,冠心病患者可发生心肌梗塞,也有人可发生脑出血等等。
为了有效地防止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疾病,人们应该增强对自己的认知、情绪和生理反应的控制能力,同时亦不排除种种心理治疗。放松疗法就是一种消除紧张心理状态,缓解心理压力,增强人体应激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所谓放松疗法其本质是一种放松方法学习训练的过程,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在背景音乐氛围中,在导语引导下按一定的要求完成特定的动作及心理体验程序,通过反复的练习,使人们能够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障碍,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机体功能。
放松疗法的治疗程序
为了进行放松疗法保健及治疗,在应用前应该创造必要的人力和物质条件,包括家人条件、必要的设备条件、环境及治疗者的条件等等。
设备及环境要求为了进行放松疗法保健及治疗,首先应该具有相应的放松疗法磁带、放音设备及药物,选择的针对性越强,项目越全面(因心理障碍往往是多种障碍共同存在于一体),效果也就越好。现在已经应用临床的磁带有:放松疗法综合部、学生部、成年部、老年部和心身病的各针对疾病部分,并配有相应的辅助药物。应针对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应用,但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还是综合部。
进行放松疗法治疗要有一个比较安静的治疗环境。治疗应在一个单独与周围隔离的房间中进行,以免受外界干扰,室内应有一个适中而舒适的温度,室内光线应该偏暗,治疗时最好全过程只有被治疗者一个人在房间内,若没有这种条件也应尽量保持安静,减少说话与活动等干扰,如被治疗者能戴耳机进行隔音治疗,其疗效更佳。
病人的心理准备由于放松疗法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因此在治疗前应该使被治疗者有必要的心理准备,被治疗者应详细了解治疗的特点和要求。
1被治疗者应了解疾病与应激,疾病与自我认识、情绪、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进行治疗的必要性,从而主动积极地进行治疗。
2被治疗者应明确什么是放松治疗,并充分认识其优越性和安全性,使其对这种方法产生信任,寄予希望。
3被治疗者应该明确放松疗法治疗主要是一种学习过程,磁带和药物只是一种帮助学习的工具。学习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积极参与及坚持治疗,并正确使用这些工具,以利于塑造一个新的个性及行为模式。
4被治疗者应认识到治疗必须持之以恒,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需要8周左右),半途而废是没有效果的。且8周后仍需不断强化治疗以巩固新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治疗前被治疗者应该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和影响,在进餐30分钟后才能进行治疗,治疗前不应饮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以免因神经兴奋导致自我感觉不稳定。担心怕忘的事可以记在一张纸条上以减少治疗时杂念的干扰。
治疗方法
1:在治疗前,首先应解脱一切束缚躯体的物品,如衣领、腰带、胸罩、手套和鞋等。力求舒适,取卧位,手臂平放于身体两侧,枕头高度要根据个人习惯来定;若取半卧位,则头部一定要有所依托,以便放松;若取坐位,要注意椅子要足够宽大,以免臂部不能放松,两手平放于大腿上,两足平放落地,若在治疗中感到身体有明显紧张感或不适感应进行调整后再进行治疗,以保证放松舒适。
2治疗步骤:第一步强化治疗阶段。一般这一阶段需要10~20天,每天独自重复2~3次,这样做不仅是治疗的要求,而且巩固疗效,同时也是为下一步治疗奠定基础。在治疗过程中应采用被动集中注意的态度,要将注意力完全开放,头脑一片空白,没有思维活动,这种放松时的心理状态类似于睡前的心理状态,是非随意的、漂浮的、自由流动的。刚开始治疗的人此时脑海中常常要出现并非意识要去思索的许多问题,干扰了按导语进行的治疗,这种不断闯入的非治疗要求的思维活动称之为干扰思维。干扰思维的出现是必然的,不必焦虑,也不必强制自己试图去控制它,此时的注意力应尽量集中到去体会导语所要求的感觉中去,并且随着治疗的深入,这种干扰会逐渐减少。在治疗过程中要采用被动集中注意的态度,用心去体验导语所暗示的身体感觉及内心感受,逐渐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经过强化治疗,被治疗者会体会到心情宁静、平稳、舒畅的感觉,但亦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复。完成第一阶段治疗后,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治疗的目的在于使被治疗者在脱离导语、磁带,脱离特定的治疗环境条件下也能得到放松。
随着放松技能的提高,被放松者不仅能在安静的环境下放松,而且要在任何环境中,任何条件下只要意念一导语,在3~5分钟内就能形成导语新暗示的感觉,将这种治疗感觉带到自己整个生活的环境中去体验、应用,达到随意放松的目的。
通过反复地、有意识地治疗,形成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即形成一种固定的、随意的习惯行为。当达到这种境地之后,放松就成了生活中习惯了的反应模式,从而改变了自我原有的急躁、情绪不稳定、心烦、易怒、敏感、多疑等原有的习惯反应,能更好地与环境相适应。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强身、保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及抗衰老的目的。
家庭治疗是本疗法的主要手段,也就是说家庭自我治疗的效果是成败的关键,为了做好家庭自我治疗,就需要各方面的配合。首先,
要做好家庭所有成员的工作,使家庭每个人都认识到这种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主动关心、督促被治疗者坚持完成治疗,并努力为其创造治疗环境;其次,是被治疗者应该主动地进行配合治疗,必须在思想上认识到放松疗法的重要性。认识到放松疗法治疗是重新塑造完整自我行为模式的手段,是身体健康和充沛精力的保证,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保证。从而克服时间太紧、太忙、没条件、家人不支持、别人不理解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做到长期坚持,持之以恒,这样就可以塑造一个全新的、健康的自我。虽然放松疗法和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但无数事实证明,放松疗法确实可以从心理、生理、生化、免疫、神经、体液等方面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变化,因而对改善心身健康具有明显的效果。
放松疗法治疗原理
放松疗法治疗原理是通过背景音乐造成治疗氛围。在导语诱导和被治疗者的主动参与下,对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内分泌等生理生化功能进行主动调节,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当前放松疗法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临床,除了传统的心理治疗对象(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造成的紧张状态、人际关系障碍造成的焦虑症状、书写痉挛、失眠症、紧张性头痛以及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障碍等)之外,也正在应用于某些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高黏血症、支气管哮喘、脑动脉硬化、过敏性疾病、溃疡病等疾病)的治疗中。
此方法可以通过听觉及自我感受力最终通过自己的高级中枢来有意识地科学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生理功能,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放松疗法磁带由于利用音乐造成的治疗氛围,特别是综合中医经络理论、气功理论、日本的坐禅理论、印度的瑜伽术以及近代德国的自身训练和美国的渐进性放松训练法,并结合我国人民的心理、文化特点、文化背景使放松治疗更加科学,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从而提高了放松的效果,如在家自己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而没有放松疗法的引导,则难于使其意念从周围环境转向体内,难以使身体的各部位科学地、有节奏地、依次地得到放松,同时可造成人对放松本身的焦虑,而导致新的心理障碍。放松疗法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心理治疗这门高难度的技术走出医院,被广大患者自己掌握,并为预防保健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放松疗法治疗与药物疗法
在此我们还要提一下放松疗法和药物疗法对机体影响的区别。药物疗法是外来化学干预因素,它是通过强迫手段来强行改变人体的生理及病理过程的,不管干预程度及后果。而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机体可以产生包括毒性、耐药性等的各种副作用。而放松疗法不是一种外来干预,绝对不会有副作用,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只能增加机体对自我感受能力的优势选择性。因而更能提高人体对生理活动的控制能力,这也是后者的一个突出的优点。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放松疗法可以用来代替药物疗法,也不是说该疗法可以包治百病,只能是说放松治疗技术大大丰富了治疗学的内容。
放松疗法治疗的适用范围
由于放松疗法可以给人体心理、生理、生化、神经、免疫、体液等各方面带来有益的变化。因此它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临床医学中都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放松疗法治疗技术在预防医学中可以作为修身养心、防病健身的好办法,而且老幼皆宜。在我国,传统的观念认为,保健只是老年人的事,实际上若从幼儿园便开始设立中国放松疗法训练,使他们从小就加强应付现代生活中各种复杂紧张刺激的自我控制能力,那么必然会减少应激的发生,从而可以减少许多与应激有关的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在学校中用放松疗法训练学生,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在降低其考试焦虑、提高学习成绩方面,对不同文化水平的学生都有显著的效果。此外对演员、运动员、海员、飞行员、战士、管理人员、供销人员等各类专业人员进行放松疗法治疗,可以稳定其情绪,加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及应变能力。这样不但可以预防其职业病的发生,还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有人认为放松疗法治疗技术用于预防工作可能是今后最有希望、最有潜力的社会及医学操作方法。
放松疗法是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故其对各种心理障碍有特殊的疗效。对焦虑症、恐怖症、失眠症、神经官能症等的治疗以及不良习惯的纠正有满意的效果。
放松疗法是对抗应激的有效方法,它在医学上应用范围之广是其它任何一种治疗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如对内科的紧张性头痛、哮喘、消化道疾病、雷诺氏病、甲亢、植物神经功能失调、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口腔溃疡、月经前紧张综合症、痛经、更年期综合症、过敏性疾病、儿童多动症等,以及对外心身病和麻醉心身病等都有独特的效果。这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药物或其它心理治疗方法配合使用。如果配合得当,可以减少药物用量,既可省钱,缩短疗程,增加疗效,又可免除药物用量的副作用。实践证明,许多难于用药物治疗奏效的疾病,采用放松疗法治疗技术却取得了独特的疗效。
放松疗法治疗技术在康复医学也有广泛的用途,它不仅可以克服由伤残带来的负性情绪和精神创伤,而且能通过治疗使痉挛和紧张的肌肉逐渐放松。如果在放松疗法治疗的同时加用生物反馈治疗,可加强患者对伤残部位生理信息的感知和控制,鼓励患者增加康复的信心,使他们从绝望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理、生理和病理的新的平衡,从而起到使用任何疗法都不能取代的临床效果。
由此可见,放松疗法治疗技术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好处的医疗方法,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当然,这种方法不是万能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有一定的禁忌范围。因为这种方法属于心理治疗,因此不适用于下列情况:严重智力缺陷者、5岁以下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病因不明不能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者、不愿接受放松疗法治疗者。
对于适应症,通过放松疗法治疗,其治疗效果大致有如下4种情况。
1通过治疗,原有的症状得到改善,放松有效果,自我感觉良好,症状将逐渐减轻以至消失。这种情况占治疗者的大多数,一般可以不再加用其它方法治疗。
2通过治疗,症状有所减轻,但未达到放松者,这主要是安慰剂的作用,通过进一步的治疗,这些人可以逐步得到放松,症状可以逐渐改善。
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200例,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0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与碘胺酮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用药前准备、心理护理、严格控制给药速度、给药观察与护理、健康教育等临床护理干预。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4.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采取碘胺酮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了用药前准备、心理护理、严格控制给药速度、给药观察与护理、健康教育等临床护理干预,显著的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并且显著的降低了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
关键词:胺碘酮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临床护理护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2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92-02
由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病情复杂,症状危急,因此,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1]。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关键在于抗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常用的药物为胺碘酮,在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为了更好的研究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我院就对我院收治的200例患者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200例,男103例,女97例,患者的年龄为22―7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8.5±13.6)岁,经临床诊断患者的心功能为NYHA2―4级。200例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为:60例合并冠心病,38例合并肺心病,28例合并扩张型心肌病,32例合并高血压,24例合并老年瓣膜病,39例合并糖尿病。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0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与碘胺酮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用药前准备、心理护理、严格控制给药速度、给药观察与护理、健康教育等临床护理干预。
1.3临床护理。
1.3.1用药前准备。用药前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监测患者的QTC、QT、心肌酶、电解质、血常规以及肝功能等情况。同时要准备好除颤器以及相关急救药品[2]。
1.3.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向患者解释各种症状的原因,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消除患者由于担心疾病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一些老年患者会担心生病给家人造成负担,此时护理人员要积极的与家属进行沟通,让家属给与患者更多的关怀,让家属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消除其成为负担的不良心理情绪,从而促进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
1.3.3严格控制给药速度。采取注射泵精准而匀速的给药,给药之前核对好药量、药物浓度,并且设定好最佳的给药速度,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定时巡视,保证给药安全[3]。
1.3.4给药观察与护理。胺碘酮对血管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容易引发静脉炎,因此静脉通道已选择较粗较固定的中心静脉。并且静脉滴注或推注的速度不宜过快,不能超过10mg/min,且一次注射的时间不能小于25min。
1.3.5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疾病知识的宣传,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该病虽不能得到根治,但是可以通过长期合理用药,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得到控制。促使患者保持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4]。
1.4统计学方法。观察得到的数据用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4.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况对比。观察组患者经碘胺酮治疗后有4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4.0%,对照组患者经碘胺酮治疗后有34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34.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危重症,当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之后,就会使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如果心律失常频频发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临床上采取碘胺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临床研究表明,在采取碘胺酮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给予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能显著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对采取碘胺酮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了用药前准备、心理护理、严格控制给药速度、给药观察与护理、健康教育等临床护理干预,显著的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并且显著的降低了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军,冯树行,赵雪生,等.急性心肌梗死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胺碘酮控制后安全转送病房50例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9,28(10):922-924
疑病症及其症状表现
生病看医生,这是正常现象。可是有的“病人”反反复复看医生,却始终查不出是什么病,这就令人费解了。具实,这种人确实有病,只是他的病不是在身上,而是存在于思想上、精神上。从医学心理学上讲,这种病叫做“疑病性神经官能症”,简称为“疑病症”。患者的症状表现可概括为疑病性烦恼,疑病性不适感和感觉过敏,疑病观念,对自身健康过分关注。
疑病的心理障碍患者相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疾病或不治之症,并往往坚信不疑,为此到处求治,跑过许多医院和找过许多医生,但检查均无阳性特征,或有小毛病但与本人感觉不相称:并出现许多无法解释的感觉,如喉部某种东西堵塞,肠子被扭曲,血液在皮下流动,小虫在某个器官组织或系统中爬行;患者在诉说病情时,常以迫切心情详细描述症状,连一点儿细节也不遗漏,把病史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能够熟练应用医学术语。
疑病症患者刘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身体功能任何微小变动如心跳、腹胀等都会引起患者注意。而这些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却使患者特别关注,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患了严重疾病的证据。在警觉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一般轻微的感觉也会引起患者明显不适或严重不安,感到难以忍受,从而使患者确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疑病症患者通常以身体的某个部位、某系统、某脏器有某种不适或疼痛证明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并不断加以强化,企图用各种办法以获得别人的同情,根据其知识水平的不同,分别认为自己受了“风”、“寒”、“病毒”等侵袭,患了“肝炎”、“肺病”、“癌症”、“心脏病”等。
患者可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惶惶不安,反复要求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并对检查结果的细微差异十分重视,认为这种差异“证实”了自己疾病的存在。对于别人的劝说和鼓励不是从正面理解,常认为是对自己的安慰,更证明自己疾病的严重性。患者受疑病观念的驱使,东奔西走,到处求医,寻求“最新”诊断。做了大量不必要甚至是重复的检查,对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常感到不满,而对于偶然出现的“阳性”结果虽认为抓住了“证据”,但也常感到怀疑。
尽管各种检查结果并不支持患者的揣测,医生也耐心解释、再三保证患者并无严重疾病,但是患者往往对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对医生的解释感到失望,仍坚持自己的疑病观念,继续到各医院反复要求检查或治疗。
患者除表现有日趋严重的疑病症状以外,其他认识良好,主动求医,无任何精神衰退,体检或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一般诊断较易明确。但是由于患者的注意力全部或大部分集中于健康问题,以致学习、上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常受到明显影响。
疑病症的病因
疑病症是由于亲友或熟悉的人患病,或由于曲解了医生的言语和医学知识,或由于误信了不正确的科普宣传,产生了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度关注和担心,误以为自己生了重病,如担心自己患癌症、心脏病或艾滋病,以致把轻度的身体不适、正常的血管跳动和骨骼隆起以及含糊的检查资料作为患病证据,虽多次检查结果正常和医生的一再解释都不能使患者解脱。
疑病症患者病前个性多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自我十心、自怜和孤僻,常有过分关注自身健康,要求十全十美或固执、吝啬、谨慎等性格特征,男患者常有强迫性特点,女患者中具有癔症性格者较多。约30%的患者是由躯体疾病后衰弱状态而促发,也可由于环境的变迁、个体生理、心理条件的改变,如月经初潮、绝经期等的疑虑因素造成。自我暗示或条件联想,如见友人死于心肌梗死,使患者对自身轻微胸痛过分关注,或婚外后染上性病而产生焦虑与恐惧等也会诱发疑病症。
心理社会因素的强化作用在疑病症的持久方面起一定作用,如婚姻的改变,子女的离别,朋友交往减少,孤独,生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缺乏安全感,均可成为疑病症的诱因。有一部分患者系医源性的。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引起患者的多疑,或者医生做出诊断不确切,反复令患者做各种检查,则易造成患者产生怀疑患有某种疾病的信念。
正常人在某一时期过分重视自己的健康,对不严重的普通疾病或不适感的疑惧,可出现疑病观念,但经检查证实无病,给予适当解释后可放弃疑病观念。这类表现则不属于疑病性神经症。
疑病症的心理治疗方法
对疑病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对疑病症的药物治疗主要在于解除患者伴发的焦虑与忧郁情绪,使用苯二氮类、二环抗忧郁剂以及对症处理的镇痛药、镇静药等。少数病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获缓解。根据部分患者的用药经验,舒必利不但有抗幻觉妄想作用,还有抗抑郁作用,对疑病症有较好的疗效,剂量可从每次0.1g,每口两次开始,逐渐增至每日0.6~0.8g,同时服用苯海索每次2mg,每日两次,以免发生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