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现代园林造景手法(6篇)

发布人:网络 发布时间:2024-03-31

现代园林造景手法篇1

关键词:叠石理水;景观园林;艺术;营造手法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68-01

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艺术特点是叠石理水,艺术再现自然山势,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时期,中国传统的绿色空间园林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景观园林中叠石理水的概述

景观园林中叠石理水的内涵。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以石材造景称之为叠石;以水造景,称之为理水。在景观园林中,石至坚至硬,水至软,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叠石与理水在园林设计中是不可分割的一对组合。

景观园林中的堆山叠石。石作为我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的构成要素,也是中国传统园林所特有的构成手法。山石的运用在我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所占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园,不分南北、大小,几乎凡是有园,必有山石。山石不光具有自然形态的美感,在园林布局中,也可起到分隔空间与点景引线的作用。景观园林中的理水造景。和山石一样,水也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国传统园林作品中,必然要引水入园,以水造景,最终达到以水观景,水景融一的自然效果。

由此可见,园林中山石常与水交融组成美妙境界。现代景观园林中的叠石理水就是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二、我国古代典型时期叠石理水的独特营造手法

山地造园的叠石形态不求怪异,而是作为主山余脉的延续或导引入园之水的堤岸;理水则包括引水与蓄水,引水路线可以组织园中景观,而蓄水成池则往往是园之主景区。古代造园师们依山就势,恰当地处理人造景观与自然山水环境的关系。

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在园内造假山,六朝以来士大夫的自然山水园逐渐成为主体,用堆叠假山来营造宛若自然的山林气氛。明清以来,形成了“名园多以叠石胜”的基本认识,“一峰则太华千寻”“咫尺之间有千里之势”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假山的基本艺术追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叠石理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造园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期。造园开始向写意的山水经营的方向发展,开始出现了对奇石的审美。挑与压的置石手法明显突出,作为自然景象的提炼与抽象,供人足不出户随意欣赏。

隋唐及宋时期的叠石理水。隋唐时期园林的叠石理水刻意追求一种缩移模拟天然山水,以小观大的意境。在宋代,摹写以自然为主的写实式假山达到最高水平与最佳状态,开始使用天然石块为主堆叠假山,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造园技法上,飘、叠、竖、垫、钩和撑的典型营造手法得到灵活运用,堆山叠石发展到了高潮。唐宋是我国文学、书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深受文化艺术影响的古典园林艺术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人们注重挖掘其深厚的文化思想内涵。

三、叠石理水的手法在现代景观园林中的艺术体现

现代景观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现代景观园林中石景营造的自然美。现代景观园林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创造空间,而石景在景观园林空间的组合中起着重要的分隔、穿插、连接、导向及扩张空间的作用,石是创造园林景观的重要材料。在现代景观园林中设计师用石来创造意境,寓意人生哲理,使人们在环境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石景还常常与诗词书画结合共同创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作为现代景观园林中的一种山石要素,可供人们观赏游憩,周围的配景置石起到陪衬主题的作用,并营造局部环境地形骨架,使主景突出,主配相得益彰。

现代景观园林中理水的艺术美。水景作为现代景观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人们赏水、亲水的需要,涌现出了大批亲水住宅和喷泉广场,在具体实践中表达出各种观念与思想,创造并展示水景的意境美。在我国的造园学说中自古就有无水不成园之说和山无水不灵的定论,如果称山是“园林之骨架”,那么水无疑是“园林的血液”。水可以构成多种格局的园林景观,艺术再现自然,充分利用水的流动、多变、渗透、聚散、蒸发的特性,用水造景,动静相补,声色相衬,虚实相映,层次丰富,得水以后,古树、亭榭、山石形影相依,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园林即承载帝皇们体天象地的大宇宙观,一池三山的神仙思想。也允许文人雅士假园林之空闻,堆山叠石,挖池引水,将寄情于山水的情思在造园中尽情抒发。千百年来,在中国园林中沉淀的文化,艺术因素,使其具有不容忽视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作为它的拥有者和受用者,我们应当保护它、研究它、利用它,使其在现代园林或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愈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周武忠.城市园林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现代园林造景手法篇2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以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显性基因:即可视的,浅表感觉的传统符号决定的遗传过程,我们称之为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显性传承”。从最初的古典园林景观重现,到新中式景观,都是通过提取并重构古典园林符号,结合新材质,新技术,从视觉感官上再现传统园林片段的物象外形。这主要体现在四大造园要素中,即山石、水体、建筑等。例如天津竹境格调居住区的中式景观设计是较为成功的新中式探索,以传统文化元素,琴棋书画为主题营造住区内部景观组团,抽象的屏门、漏窗、户槅、孔洞、格栅,亭台廊榭等符号的融入,满足了使用者对传统文化直观的视觉意像:隐文化元素——郁郁葱葱的竹林,山水文化元素的解构演绎,传统的素雅色彩,隐约可见的白墙与钢管形成的轻盈屋顶,与方塔园中何陋轩的建构视觉效果相似。由防腐木材结合现代轻钢材质、铝制而成的简约朴实的景观小品,钢化玻璃、钢材栏杆与冰裂纹窗景相互映衬,远观轻盈飘渺如同水墨画,淋漓尽致的呈现了古典园林视觉元素。

2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隐性传承”

相对于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显性基因,其隐性基因潜移默化的渗透于当代景观设计中,是不可视的,内涵的外在感观性的遗传过程,包括崇尚自然的观念、和乐的人本思想,“天一”“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相地合宜”的造园手法,整合系统的思维与“意境”的审美精髓等,不仅继承与发展了传统品性、保留场所精神、认同地域文化,也延续了传统建构逻辑与历史文脉。看似无序无形,实则蕴含着隐形的秩序与逻辑,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质、哲学思想,文化内涵的物化图像,并通过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积淀作用于本土设计师与使用者,而这也是缺乏文化底蕴的外籍设计师无法企及的。长久以来,消费主义与视觉至上的审美思想成为主流文化,使得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隐性基因”被忽视,其实它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嬗变,并无处不在,从未离开,只是隐藏在现代元素中不被识别。由本土设计师营造的现代欧式主题景观其实也无意识的渗透着古典园林隐性基因,在欧式符号与片段的视觉形式下隐现着传统建构逻辑、审美内涵与场所精神,空间秩序的表达相对于欧式园林的秩序井然,更为含蓄,这正是集体无意识所隐藏的巨大力量。例如深圳黄埔雅苑居住区景观设计,虽然是欧式主题景观,但是整个园林视野通透,内外交融,小中见大,闹中取静。尽管欧式景观元素随处可见,鸟瞰其中发现古典园林的建构逻辑仍隐藏在整体居住区景观空间、相地、造山,理水的设计手法构成了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秩序。

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直白,欧式凉亭,整齐划一的植被结合曲折的溪流,蜿蜒曲折的休闲步道,空间高低起伏,亭台水岸,步移景移。局部微地形隐喻着古典园林的模山范水,这样的“欧陆风”并不是所谓的“中国性缺失”,在古典园林的隐性基因建构框架中,将西方的轴线秩序与传统的自然含蓄并置,不仅营造了适合当展的自然宜居景观环境,同时以为渗透着传统的场所精神与审美价值观,从而使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生命力不仅未被现代化所代替,反而静静的绽放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熠熠生辉。从意识形态来讲,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隐性传承”,其根源是荣格创造的集体无意识概念,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深层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层次是不自觉的,它包含着连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各个世代累积起来的那些经验的影响。”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后天的人群或种族所生活的共同环境,即具有社会文化场所性的环境,它包括一切室内,室外的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这种环境的根本特征是舒尔茨所谓的“场所精神”,它造就并延续着存在于人的精神层面最深处的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传统的集体无意识包含着千年蕴育积淀而成的寻根性、归属感、文化地域认同感、审美偏好,民族精神凝聚力等,它与生俱来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社会生活。而园林是集生活、历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古典园林中的建构逻辑与“意境”的审美理论源自于集体无意识的传统文化积淀,因此含蓄内敛而又融情入景的意境体现,激发使用者产生精神共鸣,从而获得愉悦的园林景观体验。

3结语

现代园林造景手法篇3

关键词:现代环境景观设计;古典园林;现代园林;简析

1现代环境景观设计

现代环境观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导向,其主要倡导的是用更平实的态度和更长远的眼光为每一个城市建设一种和谐的现代环境景观。即城市的设计与规划要遵从自然,尊重人类,尊重地方特色、人文精神。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造园发展的必然结果。

2古典园林

2.1思想理念

古典园林受美学思想意识的影响,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属于美学意义的一种载体。虽然古典园林的构成是由自然景观与人工造园艺术的巧妙结合,但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其美学思想主要还是受到了道家的思想影响,主要的体现的是“天人合一”、“法师自然”的艺术境界。

2.2功能布局

古典园林中建筑设计有两方面的作用,它既可以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又可以实现观赏风景的愿望。中国自然式园林,其建筑a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

2.3造园手法

古典园林的素材主要有山、水、石、植物与建筑。通过这些元素的综合,创造出“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在景点设计方面,注重借与框、漏与藏、实与虚的布局,可以让人的视觉和整个景观联系在一起,使眼中的景观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3现代园林

3.1思想理念

现代园林设计主要强调的是理性与实践的作用,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从维理学角度出发。现代园林追求的是一种几何构造的关系,是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主要依据。

3.2功能布局

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是受到西方维理思想意识的影响,其运用几何构造关系,将水体、建筑、花坛、草坪等进行布局,这种方式都是从整体效果出发的,追求的是对称布局。

3.3造园手法

现代园林的整体布局要在符合建筑设计的基础上,以建筑为标准,确定主轴线。运用雕塑、建筑、植物及人工喷泉为主要造园要素,表达的手法理性而且直白。

4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融合

4.1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已逐渐被人们所遗弃,更加可惜的是很多经典的设计手法只有很少的设计师能够掌握。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的精髓是为我们更好的实现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将古典园林融合到现代园林是我国设计者传承和延续古典园林的历史责任。

4.2古典园林的指导作用

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由于西方造园理论的冲击,很多设计者设计出来的图纸上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几何构造的曲线,在视觉上的冲击力极强。但是,忽略了设计的尺度感,容易产生关系混乱的感觉,最终仅仅成为画框的作品。中国古典园林里有很多手法和表达方式是值得借鉴的。

4.3现代园林的包容性

从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的内容和形式比较来看,现代园林设计是在提供传统的艺术审美的前提下,还肩负着对现代社会功能性需要和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保留、利用古典园林,从而传承古典园林文化,诠释新景观设计美学。现代园林要将不同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景观要素综合在一起,产生形式上的冲突,摆脱传统的束缚,从单一的设计艺术形式走向多个风格派系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要融会贯通,古今结合、洋为中用,不断地探索科学严谨的新型设计理念,在遵从古典园林造景方法的前提下,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其长处,融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5结语

近些年,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对园林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代园林在观念、体制、专业、设计理念、园林实践等等诸多方面还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国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注重的是现代园林的功能性与社会需要,忽视了对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传承,由此我们应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根据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结合现代园林的功能性,才能建造出更加合理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现代园林造景手法篇4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发展方向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己的独特造园形式和深刻内涵,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中国的造园艺术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1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哲学理念,也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林观念,最终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并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多以诗文、词赋和绘画的意境为思想境界的追求目标。

2中国园林意境美的体现

2.1“堆山与叠石”的意境体现

由于石头种类的不同,所传达的意义也不同,在园林艺术中的山石造型,一般采用假山的形式来传情,如象征春回大地的春石,象征生机勃勃的夏石,象征万物萧索的秋石。在园林设计中,“一水三山”是中国传统建筑山水美学体系的体现。在叠石艺术中,亦能以小见大,只要设计者能抓住石材本身的特性,便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意境美。

2.2“庭园理水”的意境体现

将水分割成若干个相互连通的小块,这样各空间环境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连通,从而形成一种水陆萦回,岛屿间列和小桥凌波而过的水乡气氛。不论是池还是大面积的水,不论是私家园林小范围的造水,还是皇家园林气势磅礴形成的岛屿。水除了起到调节整体环境氛围的作用外,还能体现“庭园理水”园林意境。

2.3“花木配置”的意境体现

花木的配置只有考虑具体气候,才能正确地传达出其完美的意境来。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之意境在于遵循画理诗情,还常常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花木配置上,要注意根据地域特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花木种类。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2.4“建筑小品”布局中的意境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其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亭、廊、榭、桥、墙、舫以及花架、小品等多种类型。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廊是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起到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作用,而且又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榭一般的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主要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对景致也起到一种点缀作用。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

3中国园林植物配置艺术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植物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园林的发展重点。在传统的中国园林艺术中,植物造景大多离不开花卉树木,或作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陪衬,或用其点缀庭院空间,园林艺术与文学艺术得到最好的融合。植物造景兼备了生态、文化、艺术、生产等多种功能,在现代园林中,植物配置充分利用园林植物材料的造景功能,创造符合现代要求,极具时代特色的园林景观。

3.1造景原则

3.1.1主体性原则。造景主体性体现了植物造景的思想,是植物造景的基础。根据园林绿地的类型和性质,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主要功能,只有植物造景遵循一定的主题,抓住其“神”之所在,合理确定主题,才能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植物景观。古典园林讲借景,追求层次丰富、意境深远、诗情画意、曲径通幽、曲折多变,讲究游人静坐细品,讲究人的情性,触景生情。

3.1.2艺术性原则。遵循一定的造景艺术性是避免植物造景孤立运用的处理手法。要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必须统一考虑建筑造型、自然环境、画面构图、功能特点和透视色彩效果等,与建筑设计同时交互进行,并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色彩,在兼顾每种植物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的同时,保持各自的园林特色,采取变化与统一、衬托与对比、节奏与韵律及均衡等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园林艺术效果。

3.1.3生态性原则。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如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因子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同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同的生态关系,不同植物之间,以及与动物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生态关系。

3.1.4文化性原则。根据现代社会要求,用植物造景反映人们物资世界和文化世界的丰富多彩。古典园林常被称为文人园林,其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技巧趣味和文学趣味以及概括创造出来的山水美。因此,应把传统文化看作植物造景的思想基础。

3.2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

3.2.1主次分明。疏密有序,紧扣主题,同时还要尽量避免人工之态的显现。栽植的过程中,根据地形等疏密相间,园林绿化要自然栽植。利用各种植物的色泽、形态等采取不同的配置方式,使之形成千变万化的景境,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3.2.2季相变化景色宜人。在植物造景时,可根据各种植物特点或突出一季景观兼顾三季景观,或突出一种树种景观兼顾其它树种景观。选择好背景树种和陪衬树种,丰富植物景观,使人们在不同季节欣赏到不同景色。用不同树种的季节变化,适当配置部分草本花卉,显得四季分明,花香怡人。

3.2.3开放空间围而不闭。该手法在学校、小区体现较多。一般通过围栏把园内景观漏透与园外以丰富城市景观;现代公园追求自然流畅、简洁明快、立意新颖、实际高效、新奇惊险,追求大色块、大效果,疏朗明快。

3.2.4边线清晰韵律变化。通过高矮的乔灌草结合,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前栽后植,成块和断续的穿插组合,半隐半现,互相衬托,互为背景,加大了景深,丰富了景观在体量线条、色彩上的搭配形式;错落的种植及合理应用曲折起伏的地形,使林缘线和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4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现代园林造景手法篇5

关键词:新中式;造景手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TheApplicationandInnovationofTheNewChineseStyleLandscapeDesign

Abstract――AsChina'spowerhasgrownandtraditionalChineseculturalrenaissance,nationalconsciousnesshasturnedlifeward.Chinaelements,Orientalculturehasmoreandmorehighartisticvalue.“Thenewchinese”isderivedfromthenewlandscapedesigninthiscontextanditisanenhancedofChineseclassicalgardens.Inthispaper,byanalyzingtheconceptofthenewChineselandscapeandthedevelopmentofthenewChineselandscapetodiscussionapplicationandinnovationofdesignmethods.

Keywords――thenewchinesestyle;landscaping;application

1.“新中式”概念特征

由于照抄西式园林景观的泛滥,探索新时代中式园林显得日益重要,人们开始探寻具有中国本土意识的设计手法,逐渐形成具有含蓄秀美的新中式园林风格。其可以理解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演绎的中国传统风格文化,二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新中式”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为现代空间融入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具有中国韵味的色彩、传统图案符号、植物空间营造等,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新中式景观不仅能满足功能需求,而且以当代设计语言表现传统园林的精神内涵,在设计语言上创新,在造景手法上追求意境。

2.新中式景观的传承发展

2.1新中式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

新中式景观不是完全复制传统园林,而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其设计思想源自古典园林,直接表现在对古典园林布局和造园手法的运用。主与从、空间对比、藏与露、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虚与实、空间序列、植物配置等传统造园技巧依然影响着现代景观设计。新中式景观在对景观布局上依旧延续着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缩千里江山于方寸”,创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中国古典造园手法框景、障景、借景等被新中式景观设计采用,并运用现代景观元素,营造丰富多变的空间效果。

2.2新中式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虽然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但也不是照搬照套的完全模仿,在探寻现代景观审美、构图布局、材料选择和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古典园林的精华,融入现代设计语言和创造手法,进而重组、简化,营造具有古典园林精髓和中国情节的现代景观。这就要求新中式景观对中国古典诗词、山水植物进行分离重组,设计出具有现代语境的中式景观。例如万科第五园建筑对安徽马头墙、江南“四水归堂”等符号的运用。新中式景观也是古典园林的简化版,用现代设计语言简化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例如苏州博物馆中主要山水景观,简化了堆山叠水的手法。

3.新中式景观设计手法

3.1“新中式”造景手法的运用

框景、障景、借景、抑景、对景、漏景、夹景等传统造园手法运用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营造多变的景观空间,达到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例如万科第五园运用简洁的景墙做框景,摄取广阔的水景和对面建筑,加大景深效果,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用漏景的造园手法丰富了景观层次,现代简洁的实墙与漏墙结合,竹子穿插其中若隐若现,含蓄雅致。西安曲江华府充分运用借景手法,利用廊架开辟赏景透视线,将远处的电视塔借入园内视野中,丰富游赏内容。

3.2“新中式”色彩的选择

“新中式”景观设计选用能代表华夏文明的色彩,以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结合景观材料和功能定位,共同营造景观表情。大门、廊架等建筑可用中国红,突显崇高、喜庆的氛围。铺装、景墙贴面、座椅可用长城灰,突显宁静、典雅的氛围。雕塑、景墙饰面可用玉脂白,突显吉祥如意的氛围。国槐绿主要用于植物色彩,以绿色为主,为营造宁静、优雅氛围做铺垫。例如万科第五园内某小景用黑色做花池、白色饰墙面及散置地面,形成宁静纯洁的空间。整体采用素雅、朴实的颜色,穿插少许亮色,使整个社区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亲和感。

3.3“新中式”植物空间的营造

“新中式”景观植物与古典园林植物区别在于更为简洁明朗,以自然型和修建整齐的植物相配合种植,以绿色为主,品种和层次较少,植物配置一般为乔木+地被+草或大灌木+草坪等形式。植物种类选枝干修长,叶片飘逸,花小色淡的为主,如竹、垂柳、桂花、迎春、水葱、鸢尾等。万科第五园以竹为基调,配以连翘、水石榕、鸡蛋花、菖蒲、葱兰等,营造宁静的氛围又不失现代与简洁感。近处的竹子与中景的鸡蛋花及远景的水生植物,形成远中近的空间层次感,与水体的结合更增添的一份意境和深远,体现浓浓的中国气息。并且杜绝大量的色叶植物的应用,营造清新的景观环境。

3.4“新中式”传统符号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抽象或简化了的传统符号来表达,从而形成新中式景观设计手法,运用形式多样,可与雕塑小品结合;或在铺装、坐凳、景墙上体现等。例如万科第五园小庭院内用抽象的窗花图案挂在实墙上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此外,中国的传统符号有很多,比如中国的传统吉祥物;象征民族特色的图案中国结、剪纸、生肖、祥云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还有中国传统的宝相植物牡丹、石榴、松、竹、梅等。总之,传统符号通过现代元素简化的表达,不仅体现了一种民族文化精神还蕴含了新中式设计思想。

4.总结

经历这些年快速建设与盲目崇拜西式景观后,设计师们开始追寻中国本土的民族的文化景观,这样一种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态度和精神注定能创造更加完美的新中式景观。但是,新中式景观不是单一的完全模仿传统园林风格,如何从新解读古典园林,传承古典园林的造园精神,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和功能仍旧值得我们思考和创新,使新中式景观风格进入更多的空间与场所。

参考文献

[1]龙金花.传统与现代的邂逅――谈“新中式”景观设计[J].园林,2009(1):42-45.

[2]彭巧,傅德亮,徐剑锋.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

[3]王志杰,常飞.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赏[J].厦门航空,2009(06).

[4]朱林.现代新建中式园林景观的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2007(12).

[5]尚红,杨波.中国古典园林创作手法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J].山东林业科技,2009(06):92-94.

现代园林造景手法篇6

关键词:古典园林;景观;现代园林设计

在国内,古典园林理论已发展成为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品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认为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另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快捷方式,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同时融汇贯通,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一、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我国古典园林中耐人寻味的园林境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成就的。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古典建筑和园林设计,天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合一代表人与自然本是同根同源的,不可分割的。

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借助于假山、奇石、幽径、流水营造出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境界。园林中的建筑物常见有亭、台、楼、榭、阁等,房屋之间用长廊贯通,假山、石头、流水则配合建筑物组成富于韵律美的园景。和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园林设计含蓄抒情,它不象西方园林一目了然,而是以曲为贵,强调移步换景之妙。园林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景中带画,耐人寻味,平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收敛,无论是大园子还是小园子,都变化无穷,各有特色。

著名的皇家园林——北京的北海,早上金代,这里建立金中都时,就已经在玉华岛上建造离宫了。现在的北海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形态。北海多建园中园,如画舫斋、静心斋等。这些小园子是江南庭院式园林的翻版,皇家园囿其实是取自江南私家园林和自然山水风景,除了北海,还有颐和园的昆明湖,取自杭州的西湖,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取自浙江嘉兴的南湖烟雨楼,还有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取自无锡寄畅园,所以曾有一说为“江南园林甲天下”。在经过皇家御用工匠之手后,园林都处理的很具有艺术特色。以画舫斋为例,其中古柯庭一处,采用对称和非对称相结合的手法,使室内和室外空间虚实相同,左右均衡,曲直互通,其建筑空间的营造手法和艺术情趣确有独到之处。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借鉴

2.1造景元素——水景的应用

水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景之一,中国古典园林水景在高度提炼和概括自然水体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技巧。水体的聚散、开合、收放、曲直极有章法,正所谓“收之成溪涧,放之为湖海”。此外,它还极其注重水体的配合组景,重在表现其静态美,动也是静中之动势。

现代景观中的水景处理,更多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对水景动态美的表现手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动态水景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方面,现代景观设计大师们,已给我们做出了诸多精彩的示范。如著名的伊拉?凯勒水景广场,跌水为折线型错落排列,水瀑层层跌落,最终汇成十分壮观的大瀑布倾泻而下,水声轰鸣,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中的壮丽水景,不失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经典之作。至于尺度巨大的水墙、水台阶,造型各异的音乐喷泉等,在我们的视野中更是随处可见。

2.2造景元素——山石的应用

山石中国古典园林的主景之一,山石在园林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造景和实用两部分,可以与园林其他要素构成变化景致,弱化人工痕迹,增添自然情趣。

2.2.1深化园林意境

园林置石或使人感受到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或营造一种和谐氛围,满足人们渴望宁静,回归自然的愿望。

2.2.2点缀园林景色

山石与建筑相结合,可弱化建筑物僵硬的线条,使其复杂多变,常见的处理手法:踏跺、蹲配、抱角、镶隅、及粉壁置石。山石还常与植物组合配置,植物以柔和的线条弥补了山石冷若冰霜的气质。

2.2.3组织园林空间

利用山石组织空间具有自然和灵活的特点,还可与障景、对景、背景、框景、夹景结合使用。例如某些依山建筑的园林,常可部分地运用建筑、部分地利用较为陡峭的山坡或峭壁共同围合成较为封闭的庭院空间。即使无天然地形可资利用,也可借人工堆叠的山石作为界面而与建筑相配合共同形成庭院空间。

2.2.4作为水池的驳岸。

追求自然曲折作为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之一,几乎贯穿于造园手法的一切方面。例如园林中的水池,一般都取不规则的形状,不仅如此,连池岸处理也务求曲折而忌平直。为此,多以山石做成驳岸,或使山与池相结合而形成“山池”。以山石做成驳岸既可加固岸基,但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而呈各种犬牙交错的形式。这样,在水、陆之间就似乎有了一种过渡,而不致产生突然、生硬的感觉。驳岸处理一般遵循:转折要自然;石块的大小和形状应搭配巧妙;要大小相间,疏密有致,并具有不规则的节奏感等原则。

2.3造景元素——植物的应用

植物作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体现园林风格,代表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处理手法如山姿雄浑,苍松翠柏;水态轻盈,池中放莲;岸边植柳,柳间夹桃;悬崖峭壁倒挂藤本;窗前月下见梅花含笑,竹影摇曳;还有移竹当窗、槐荫当庭、栽梅绕屋等等,寄托了丰富的情感遐想,这些设计手法完全可以借鉴和发扬。另外,植物独特的形态、色彩、芳香、声响、风韵之美成为观赏特性极为丰富的内容,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创造园林意境,是我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传统手法。如松、竹、梅的“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的“四君子”,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理想的象征。因此,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根据景观的设计主题和风格选择不同的植物,用以创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体现出不同的景观寓意。

2.4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扬除上述设计理念和手法外,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则是上述借鉴内容中最为重要的内涵部分。中国现代居住建筑风格要表达的内涵实际上就是“意境”二字。传统的中国园林是文人造园,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都十分强调其中的意境,而中国古典园林更是诗画意境的延伸。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所有手法,包括空间、视线、植物、小品、水体等等都是为了表达各种意境,所表达的意境是造园的立意、主题、品种和情趣的集中体现。因此,现代中国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就是要在注重舒适、开放和生态的同时,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体现中国文化的神韵,以增强居住空间的艺术感,提高整个居住场所的文化品位。这种开放性的设计格局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营造中是比较普遍的,从本质上说,这种手法已经完全超越了古典园林的手法,或者说是借鉴了国外的造园手法。

三、结束语

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发展至今,中国古典园林的借鉴和运用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完全可以得到全新的诠释和发展。我们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现代景观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因景生境,无所不在的人居美好环境将是景观设计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参考文献

[1]许启伟.论诗情画意在现代园林中的体现[J].新闻爱好者,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