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生物质能概念(6篇)

发布人:其他 发布时间:2024-03-31

生物质能概念篇1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203-01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对刚从初中转入高中的学生。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概念教学进行专题研究,总结出概念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很重要的。物理概念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如运动、静止、电场、光等;另一类不仅具有质的规定性,还有量的规定性,这种概念又叫物理量。例如速度、加速度、功、动能、动量、电流强度、场强等。

一、概念的引入

1、从生活实际引入

例如力的概念可从推土机推土、人提水、马拉车、汽车压路面等现象引入。生活实际中引入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善于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2、从实验现象引入

对于缺乏建立概念所需的足够的感性经验,可以通过一些典型实验,使学生获得鲜明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形成概念。运用实验,不仅能提供概念教学所必须的感性材料,还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观察力、注意力,并建立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观念。

3、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

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生已建立了许多物理概念,物理感性知识也比较丰富。这时可在复习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4、从理论需要引入

这种方法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对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也十分有利。对于能、热量、理想气体三个状态参量、场强、电流强度等概念,都可用此法引入。在引入概念时,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注意:①选择的感性材料要典型、全面,要突出与概念有关的本质特征和属性,尽量减少非本质特征的干扰。②选择的旧知识一定要与新知识有实质性联系。

二、概念的建立

1、揭露本质特征,实现观念上的突破

在学生已有正确观念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即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归纳、分类等思维方法来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并摒弃非本质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常使用物理学的理想化模型及等效方法,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理性飞跃。

2、明确概念的定义

揭露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定义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时,可启发学生用恰当、简洁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这些本质属性的内容。在给物理量下定义时,除了文字表述之外,还需要导出定义式,并明确式中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及各量的单位。下面介绍物理概念的定义方法:

(1)直接定义法

物理概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物理现象直接给下定义。

(2)比值定义法

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一个比值。如密度(ρ=m/v)、速度(v=s/t)、加速度(a=Δv/Δt)、电阻(R=U/I)等等。这类概念一般来说是从某个侧面反映事物的特性,这些比值的大小是由事物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而与比式中的各量无关,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比值必然是一个恒量。

(3)乘积定义法

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积。如电功(W=UIT)、电功率(P=UI)等等。对于这类物理概念应从它所能产生的效果去认识它的特性。

(4)差值定义法

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差。如位移(S=x2-x1)、电势差(Uab=Ua-Ub)。

(5)和值定义法

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和。如合力(F=F1+F2)、总功(W=W1+W2)等。

(6)极限思维定义法

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数学极限表达式。如瞬时速度(v=limΔT0ΔS/ΔT),瞬时加速度(a=limΔT0ΔV/ΔT)等。

(6)函数定义法

物理量的概念的定义式是物理量的函数表达式。如正弦式电流(i=fmsinωt)等。

3、讨论概念的物理意义

得出了概念的定义,并不是认识概念的结束。还要从定义出发,讨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物理含义、用途等,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概念的认识。

三、巩固深化概念,发展运用概念

要使学生牢固、清晰的掌握物理概念,必须经过概念的巩固、深化阶段。通过这一阶段达到这样两个目的:

1、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有比较才有鉴别。因而将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概念,理解、巩固、深化概念最有力的措施。通过对比、辨析,明确概念的界限、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清晰的概念、层次清楚的认知结构。

生物质能概念篇2

1.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2.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3.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物质能概念篇3

概念是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客观事物中排除许多非本质的特性,抽出其特有属性概括而得到的.概念形成的过程如图1.

2物理概念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在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学生对概念的记忆和教学速度,不注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概念,不注重在概念教学中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物理概念教学应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策略,让学生真正掌握物理概念,构建完善的物理知识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

2.1运用前概念转变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

前概念反映的是学生在科学概念形成前从生活经验中构建的认知结构,并且它是人脑中顽固的不易被发现的认知结构.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学生前概念的存在势必会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造成一定阻碍.在传统教学中,物理概念往往是被灌输到学生脑海中的,只要求学生对物理概念做到识记程度.当然学生也就不会对科学概念与自身认知结构中的前概念的不同引起重视.然而当面对复杂问题时,学生又会不自觉地启用前概念,正确的科学概念并没有被真正掌握.避免前概念的影响,不如更好地利用前概念转变来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对物理概念的初步看法转变为自觉监控物理概念的形成和重构认知结构图示.

运用前概念转变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主要有两个步骤:(1)创设前概念与科学概念认知冲突情境.所谓认知冲突情境是指出现了学生前概念无法解释的实际事物的新现象,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产生质疑的情境.学生的认知结构必须有学生本身主动建构的,任何前概念转变也必然是学生主体能动完成的.研究表明学生前概念转变的关键就是利用学生在前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认知冲突.(2)引导学生在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时进行元认知监控.单单为学生创设了前概念与科学概念认知冲突情境远还是不够的,如果在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过程中学生不能实时进行元认知监控,那么前概念依然无法向科学概念正确转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转变过程进行自觉监控,找出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正确联系和区别.

2.2运用概念变式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

一个概念的形成首先要清楚事物的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分辨事物的关键特点,只有当这些关键特点全都相交于同一点时,概念才会真正在头脑中形成,成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一味直述物理概念对象的本质属性并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发生,学生不能主动把新概念重构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教师应该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运用概念变式策略,把研究对象的关键属性划定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创设一个变异空间,让学生自己聚焦这些关键属性,清楚关键属性不同和相同时的区别,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自己形成明确的概念并构建认知结构,从简单识记到网格布局,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概念变式在心理学上来说就是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或呈现方式等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并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稳定,使个体充分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具体有四种变异方法:(1)对比.把所研究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相比较,通过对比使事物呈现出其本质属性.(2)类比.在不同的事物上出现了某些类似或相同的属性,这些事物便可以归属于一类,而这一相同的属性便是联系这一类事物的纽带.学生会通过类比,审辨出他们的共同属性,把这类事物以这一纽带相互关联起来,建立网格化的认知结构.(3)区分.分辨某一事物的某一方面是否是该事物的本质属性,则从整个事物属性中把这一方面的要素独立出来,改变这一属性,保持该事物其他属性不变,监控该事物是否因为该属性的变化而改变.根据结果可分辨出该属性是否为本质属性.(4)融合.事物的概念是有其各方面的本质属性综合融合起来的,对事物的概念认识也就必须是整体认识该事物的不同要素.

2.3运用概念图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

概念图具有三大特征:层次结构特征、交叉结构特征和图式化特征,正是因为概念图的这三大特征,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运用概念图可以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概念图的层次结构特征是指在概念图中主题概念置于中心位置,以次级概念和更低级概念依次向外扩张.如此在绘制概念图时,学生势必会对所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哪些概念在中心,哪些概念应该在某个次级概念之下,再综合排列成一纵向的知识结构体系.概念图的层次结构特征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深了学生思维的深度.概念图的交叉结构特征是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互发生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在概念图中通过连接线和连接词进行相关联.概念图的交叉结构特征训练学生监控新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概念的联系,综合这种关联,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形成网格布局,扩大知识的广度和关联性,寻求新的连接概念的维度.概念图的图式化特征是指主题结构以形象生动的可视化图形展现.概念图的图式化特征训练学生把大脑中认知结构通过概念图反思,这时概念图既是思维的支架,也是思维的结果.学生可以通过概念图对自身认知结构进行监控,也可以运用概念图进行自我评价,明确自己概念还有哪些地方不清楚,调节学习节奏.

生物质能概念篇4

关键词:物理概念;物理意义;本质属性;物理现象;物理定义

作者简介:李源贵(1986-),男,广东信宜人,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它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包括了物理现象、物理本质属性、物理意义、物理思维形成过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规律等,掌握和界定每个物理概念才能形成物理学体系.但是在学习中,却有部分同学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存在问题,出现物理概念的混淆,物理概念界定不清等现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乱用概念、滥用概念等问题.因此,正确认识物理概念,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非常重要.

1认识物理概念时存在的问题

11把物理概念等同于定义

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头脑中缺乏科学严谨的物理思维,在学习物理概念时,部分同学会对物理概念理解不深,简单的认为物理概念就是物理定义,只是从定义上来记忆物理概念,而没有深入理解到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中归纳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质属性.

例如: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学生从定义上理解到密度其实是一个比值,如同数学一样,通过公式ρ=mV来计算其大小就可以了,但是正确理解密度应从它的物理意义上理解,密度是由物质的种类来决定,跟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反映的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单从定义上理解并没有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

12没有区别物理概念的个别现象与一般现象

物理概念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但是物理概念中也有个别案例是在概念界限之外的,应当加以区别.

例如:在学习“浮力”时,一般学生都是从大量的例子认识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所以就在一般现象中概括形成了“浮力”的概念.但是所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吗?显然不是的,例如浸在水中的桥墩,它就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这个应该从浮力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

13没有分清“前概念”与“物理概念”

在学习物理之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现象在头脑中已经形成“前概念”,但“前概念”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也能阻碍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如果没有把“前概念”和“物理概念”区分,则容易把物理概念混淆.

例如:学生在学习摩擦力前,从大量的生活经验中就形成了摩擦力的前概念,而且都认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是属于阻力.但是从实验中发现,摩擦力也可以是动力,如运动员起跑时的摩擦力就属于动力,所以学习摩擦力的概念时,关键要认识到摩擦力只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对”两个字就把前概念和正确的物理概念分清.

14没有界定清楚概念的范围

物理教材中出现的概念基本是从大量的实验和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但是每个概念也有一定的范围,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概念范围界定不清的问题,导致在知识点上出现前后矛盾.例如:学生学习声的产生时,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学生容易把“声”等同于生活中的“声音”,但是他们的范围不同.人们能够听到的才叫做“声音”,把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为声.声音只是声的一部分,所以振动的物体能够产生声,但不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2初中物理概念的分类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到的物理概念很多,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

21对物理现象描述的概念

在初中物理中,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尤其重要,有些概念就是物理现象的直接描述.例如:把一块固态冰放在室温中慢慢变成了液体的水,对于这种现象就叫做“熔化”.所以把匀速直线运动、熔化、凝固、扩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概念都归纳为对物理现象描述的概念.

22反映物理本质特性或属性的概念

在初中阶段,有些物理定义只是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出总结,但并没有描述出物理的本质,当我们深入学习时,就会发现它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性.例如: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这个定义只是给出了密度如何计算,但实际上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的特性.除此以外,特性还有、比热容、电阻、热值等,属性的有:质量、惯性.

23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概念

物理概念除了描述物理现象和物理本质属性或特性外,还有就是反映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它往往是通过公式的计算来描述.例如:物理学中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用公式表示就是W=FS.这就是通过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概念.除此以外还有力、功率、机械能、电流、压强、效率等.

3怎样学习初中物理概念

31理解概念的物理意x

在物理学中,虽然物理概念很多,但是每个物理概念都有物理意义,如果学习中忽略了物理意义,那就不叫物理了.例如:物理学中引入了“速度”,如果学生只是知道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当路程越远,时间越短时,速度就越大.这就等同于数学中学习的速度,物理学中之所以引入速度的概念目的就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是物体运动的一种本领,它的大小不是由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来决定,而是由物体本身的性能决定.所以学习物理概念一定要理解它的物理意义.

32分清物理现象与本质

物理现象的概念和物理本质属性的概念是物理概念中最难区分的,有些概念从物理定义上看好像是描述物理现象的,但实际上是反映物理本质的,这样的概念最容易造成混淆.例如:在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从定义上看是一种阻碍现象,但实际上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因此,学习物理概念时应分清现象概念和本质属性概念.

33分清物理概念的范围

物理概念都有它的适用范围,界定清楚概念的范围能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物理概念.而物理概念的范围有大小之分,也有过程量和状态量之分.例如:学习“密度”的概念时,我们清楚密度的大小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跟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但是这只是针对固体和液体而言,而对于气体则不成立.又例如:在学习“热量”的概念时,我们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会出现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说某个物体具有多少的“热量”,但我们能说某个物体具有多少的“能量”.

34用科学实验学习物理概念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和概念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但是在做实验时一定要遵循科学性和严谨性,只有正确的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物理概念或知识.例如:在学习“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时,气体扩散实验是把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放在下面,上面倒扣的是空瓶子,这两个瓶子的上下位置不能颠倒,否则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5用生活实践理解物理概念

生物质能概念篇5

关键词:多种方式;加深;化学;概念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36

一、紧贴生活现象,形象生动地感受概念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化学现象,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化学现象可以形象生动地理解化学概念。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加强实验教学,真实确切地引出概念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对于实验内容有直观确切的感受。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运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三、紧扣关键词语,讲清讲透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并紧扣理解概念的关键词语。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纯净物”。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四、分解复杂概念,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需要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要阐明催化剂是相对于特定的化学反应才有意义,它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也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五、纵横延伸概念,有效减少困惑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概念学生比较困惑,需通过概念延伸教学,帮组学生理解概念,同时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48关于“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六、抓住概念“核心”,理解概念本质区别

物质分类中学化学概念考查的热点重点,考查的方式灵活多样,题型背景层出不穷,混合物和纯净物辨析区分更是许多省市命题考查的热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如“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性质、固定的化学式。“混合物”至少有两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而且每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据此学生结合自己的化学认知结构便可以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

七、加强课堂解题,巩固加深概念理解

及时有效的习题训练对于巩固教学成果十分必要,因此,要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1.石灰乳,2.牛奶,3.敌敌畏乳油,4.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5.敌敌畏的酒精溶液,6.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7.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8.食醋,9.石灰沙浆,10.爆鸣气。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生物质能概念篇6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

21世纪的社会发展方向必将是大量需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学校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在教育基础设施上要更新,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而作为与前沿科学联系十分紧密的物理学科,对其概念教学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抽象的物理事实。它不仅是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理论基础。所以,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物理概念教学更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学物理的概念大约有四百个,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反映物质属性的。如:运动、惯性、质量、能量、电、磁、波粒二象性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其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性,很难从其表面定义上获得深入理解。只有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发展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反映物质及其性质的。如:速度、加速度、密度、功率、比热、电场强度、电势、电动势、电阻、电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用两个或几个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它们的定义。

(3)反映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如:力、力矩、压强、冲量、功、热量。这些概念的特点是: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密切关联,对于单个物质是毫无意义的。

(4)描述一些物理现象的名称。如:匀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形变、熔解、反射、折射、干涉、静电感应、电磁感应、核反应、质量亏损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就其概念本身而言,并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这些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知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正确的引入物理概念,我们可以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通过演示实验两种方式引入;进行思维加工,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模糊发展到精确,从较多的概念形成发展到更多的概念同化,形成概念;通过运用,进一步巩固概念,为了物理概念能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应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深化质量概念。

通过物理概念教学工作,我们会发现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中常见的问题:

(一)概念之间的混淆

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相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例如:对于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概念,有些学生误认为:热的物体比冷的物体热量多;相同温度的水,质量越大,热量就越多。

(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有些概念难以理解

在物理学中,某些概念的建立过程,涉及到比较抽象而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要理解它们,需要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对一般的变速运动,从极限的概念出发,加速度,学生在学习加速度概念时最容易出现以下一些糊涂认识:第一,速度本身是变化的,而加速度又是速度的变化率,几个变量交织在一起,容易产生理解上的混乱;第二,认为加速度是增加的速度,是速度的一种;第三,认为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反之亦然,当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也必定为零。

(三)不会正确运用概念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运用物理概念的过程,不仅是巩固、深化和活化物理概念的过程,亦是训练学生掌握运用概念的方法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会正确运用概念来分析、解决问题,究其原因还是能力不够,方法不熟练,对概念的内涵、外延掌握得不全面。解决办法只能是有针对性地训练,同时要归纳、总结、举一反三。不能孤立地学,应结合具体物理情境和具体规律来认识。久而久之,便能运用自如。一般说来,物理概念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物质所表现的主要特征或本质属性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得到的一种思维形式;物理概念不仅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而且具有客观性、抽象性、精细性、可测性、局限性等特点。物理术语是伴随物理概念而产生的,是为解释现象、讨论问题、探索规律而在一定环境下使用的专业语言[9]。将物理概念、术语借用到其他场所,若恰如其分也未尝不可,往往能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举例如下: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其效果是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改变的程度决定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谈到力,必定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口语“力”往往指力量、功夫,如“大力整治、大力开展活动”,既无相互作用的含义,也不同时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而且不能测量,更不具有矢量性。

作为物理老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呢!首先,教师应当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物理现象,观察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对有待研究的事物有一个较深的印象。在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达到了解现象,获取资料,发掘问题和勤于思考的目的。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观察到的一系列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形成概念,用准确的、简洁的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给出准确的表述或定义,并指出所定义的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最后,通过与有关,相近概念的对比,以及进行适当的练习应用,来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至于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选取哪些具体事例、选择哪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应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确定。总之,要教好物理,就要在理解物理概念上下功夫,帮助学生理解每个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老师怎样衡量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情况呢!(1)看学生是否明确概念是从哪些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2)看学生是否明确概念反映了事物的什么本质属性和联系,物理意义是什么,适用的范围如何。(3)看学生是否能用概念说明、解释一些有关的物理现象,以致解决一些有关的简单的物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