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6篇)

发布人: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02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

方法: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行X线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受检者辐射安全的危险因素。

结果:辐射安全与放射检查时间及次数、防护用品空白、改善辐射后遗症不周、受检者对X射线防护知识认识程度低、医护人员对受检者知识宣传不到位、X线检查适应症把握不严格有关。

结论:综上所述,加强对放射受检患者的放射防护,有助于降低X射线辐射剂量,最大限度降低对患者机体的伤害,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辐射后遗症,以此保证患者医疗就诊安全。

关键词:放射检查放射防护辐射安全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42-01

放射检查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同时也对推动医学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放射治疗所伴随的放射性辐射作用,也成为受检患者重大的医疗隐患,为此加强对患者放射防护,减少辐射剂量目前已成为放射科医生重点的研究课题[1]。为此本文将探讨我院放射检查患者的放射防护对策,其宗旨为进一步提高患者在检查时避免或减少所受辐射,以及总结对放射检查后或日常生活中改善辐射后遗症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经X线检查患者1125例,其中男542例,女583例;年龄5~78岁,平均年龄(35.6±2.5)岁;均采用飞利浦DigitalDiagnost系列成像系统数字减影X射线机进行X线相关检查,其中各系统CR/DR441例,乳腺检查308例,牙科全景片345例,其他31例。

1.2方法。

1.2.1调查问卷设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放射检查时间。②防护知识:对辐射作用的认识、防护用具的使用、防护技能的掌握情况。③放射科基础硬件,包括机器新旧及检查方法。④防护情况:医护人员对受检者知识宣传情况、防护用具使用情况、改善辐射后遗症的措施。⑤管理制度:卫生监督部门对反射防护监管、X线检查适应症把握情况、防护用具的管理、辐射源的管理、辐射患者管理等。

1.2.2调查方法。在正式调查前,选取100名患者进行预调查,测试调查表的可读性和信度。重测信度为0.79,专家评定内容效度为0.82。共发放调查表1125份,回收有效调查表1125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

2结果

辐射安全相关因素的危险因素分析,详见表1。经分析发现X线受检者辐射安全与放射检查时间及次数、防护用品空白、改善辐射后遗症不周、受检者对X射线防护知识认识程度低、医护人员对受检者知识宣传不到位、X线检查适应症把握不严格有关。

3讨论

随着临床对疾病的深入研究及放射检查医学的发展,临床检查、诊断越来越多地倚重X射线的检查结果,然而X射线检查也是一把双刃剑,X射线检查中,小剂量对人体伤害较少或无伤害,但若辐射剂量增大,同时在累积效应、热效应、电磁效应等机制作用下,可致使一些接受X射线照射的人群发生脱发、腹泻、皮肤溃疡,甚至白血病等疾病,另外,放射线还会引起遗传性疾病、婴幼儿智力下降、基因突变等疾病[2]。由此可见,加强患者受检时避免或减少辐射伤害及在放射检查后或日常生活中改善辐射后遗症对医疗就诊安全来讲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对X线受检者辐射安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防护及补救措施,以此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就诊安全。

3.1提高检查质量,减少辐射量。临床研究发现,随着X射线检查时间及次数的延长、增多,其辐射剂量较检查时间短、检查次数少者明显增多。由此可见,减少透视时间及次数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3]。为此操作人员应先对患者进行恰当的临床判断,采用合理的方式减少患者受照剂量,在不影响获得有效诊断信息的基础上,采用高TV、低mAs,厚过滤,小照射野的照射原则,把曝光次数限制在最佳次数,以此减少无意义或重复摄影,并严格控制照射野,调整曝光视野大小,使之控制在临床需要的范围内;同时,增加射线源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如可采用长柄器械远距离操作,不但可提高影像质量,而且还可减少散射线,减少曝射量;对婴幼儿患儿应短时间内快速摄影,不使用滤线栅;重视患者检查部位敏感脏器或非检查部位的防护,应根据临床情况,对受检查的性腺、甲状腺、女性乳腺、儿童骨骼等敏感脏器进行遮盖防护;另外根据临床指证,尤其是对育龄妇女及孕妇,若可采用X射线摄影,则尽量避免采用X射线透视检查[4~5]。

3.2防护用品的应用。对受检患者加强屏蔽防护,采用铅或含铅物质作为防护用品,对患者不需要检查的部位,穿戴铅围裙、铅帽子、铅手套、铅眼镜等防护用品,以吸收不必要的X射线,在隔离室内安装铅质屏风,避开射线照射[6]。

3.3加强辐射防护知识的宣教。加强对患者放射防护意识宣教,通过放射科候诊厅宣传栏、就诊手册等方式,讲解放射检查的必要性及所伴有的辐射危险,以此充分加强受检者对放射防护知识及防护意识的正确认识,同时,放射检查医生有义务对受检者事先告知辐射的危害,以此加强受检者主动要求进行放射防护的迫切性[7]。

3.4X线检查合理应用。临床医生及放射科医生应全面严格掌握X射线检查的适应症,认识到X线检查对患者所造成的危害,避免无效照射。同时,放射工作者应遵循《医用X射线诊断的合理应用原则》,严格按X线投照相关准则操作,尽量采取减少对患者照射剂量较少的方式进行检查,减少废片率,对不符合照射检查患者或风险较大患者,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以便于选择恰当的检查措施[8]。

3.5改善辐射后遗症。普通的放射检查和牙科摄影的辐射剂量都很小,检查后根据临床情况,叮嘱受检者注意营养和休息,对已经产生辐射后遗症患者,应在临床诊治的前提下,合理的平衡膳食,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保持日常蛋白质与微量营养素的摄入,多摄入食用菌多糖,食用菌多糖可有效吸附有害放射物,促进毒物排泄,并服用抗辐射的维生素,遵医嘱服用碘片[9]。

综上所述,加强对放射受检患者的放射防护,有助于降低X射线辐射剂量,最大限度降低对患者机体的伤害,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辐射后遗症,以此保证患者医疗就诊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为华,倪卫东,易光兆.C形臂X射线机术中应用的放射防护探讨[J].激光杂志,2011,32(4):125-127

[2]张梦龙,段玉婷,许玉军,等.放射防护最优化对数字X射线摄影中受检者辐射剂量降低的价值[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3,33(2):238-240

[3]宋钢,卢峰,邓大平.《远距治疗患者放射防护与质量保证要求》应用指南[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1,02(1):156-158

[4]施晓燕.综合性医院放射防护管理工作体会[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2(6):209-211

[5]王哲.新建CT机房的放射防护设计优化方案探讨[J].江苏预防医学,2013,24(3):364-366

[6]蒋洪春.医院医用X射线防护应当以人为本[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3):271-273

[7]刘敏.社区护理干预在儿童放射防护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5):192-194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2

【关键词】围生儿;死亡原因;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7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45-02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文收集全市20个试点乡镇2005年-2009年围生儿死亡调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

1.2方法:全市各试点乡镇统一培训,统一制表,统一方法对轄区内围生儿死亡病例按表格要求分别统计。

2.结果

2.1围生儿死亡孕周与性别。856例围生儿死亡病例中孕37-40周死亡为289例,占33.8%,其中男性占18.6%;女性占15.2%,出生后1~3d死亡225例,占26.3%,856例围生儿死亡中以男性为多,占59.8%,女性占40.2%。经统计学处理P>O.05,说明围生儿死亡孕周与性别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见表1)。

2.2围生儿死亡与初检孕周分析。856例围生儿死亡中,初检以孕12~15周为多,占44.6%,其次孕20~23周占14.4%。未检53例,占6.2%。

2.3围生儿死亡与产前检查情况。856例围生儿死亡中,未作产前检查41例;占4.8%;产前检查一次30例,占3.5%,二次112例,占13.08%,三次97例,占11.3%;四次209例,占24.4%;五次以上367例,占42.9%。从分析结果看产前检查次数与围生儿死亡意义不大,可能与检查质量不高有关。

2.4856例围生儿死亡与高低危因素的关系。本文分析中,围生儿死亡中高危因素661例,占77.2%,低危因素195例,占22.8%。其中:早产193例,占22.5%;产程延长60例,占7.0%,脐带因素58例,占6.7%;臀位难产54例,占6.3%;妊娠合并内科疾病14例,占1.6%;羊水过多12例,占1.4%,其它158例,占18.5%。

2.5围生儿死亡与出生、死亡地点分析,856例围生儿死亡中,在家出生497例,占58.1%,死亡518例,占60.5%;途中出生3例,占0.4%,死亡4例,占0.5%;卫生院、所出生248例,占28.9%,死亡217例,占25.4%;县级以上医院出生108例,占12.6%,死亡117例,占13.6%。

2.6围生儿死亡与分娩方式。856例围生儿死亡中,顺产684例,占79.9%;臀位难产112例,占13.1%;剖宫产41例,占4.8%;会阴侧切加胎头吸引器助娩9例,占1.1%;产钳助产2例,占0.2%;其它分娩方式8例,占0.9%。

3.讨论

3.1围生儿死亡原因在基层只能就一般数据作分析,作为县(市)级以上医疗保健单位应与病理检查、临床诊断相结合。进行围生儿死亡调查首先要对围生儿死亡原因有初步分析,再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诊断。病理诊断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家族史、感染史),分娩经过(胎膜破裂时间、催产素的应用、有无宫内窘迫、手术操作情况等),死亡及临床诊断等。对于死亡原因不明,临床和病理诊断不符的病例,最后需要与产科及新生儿医师共同反复讨论,以作出正确结论。

3.2提高尸检率。特别是县(市)级以上医疗保健单位,应该创造条件进行尸检,尸检的意义在于能确定诊断。除脐带绕颈、胎盘早剥、产前产时子痫等围生儿死亡原因可以明确诊断外,一般检查不能明确的还需要组织切片检查方能诊断。特别是肺部疾患,有条件的医疗保健单位,尽早争取每一例死亡儿进行尸检,尸检时应细致、系统以明确诊断。

3.3围生儿死亡与胎盘关系。胎儿与胎盘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不同部分,关系极为密切。胎儿缺氧、畸形、感染、过期妊娠等在胎盘脐带上都有一定的表现,甚至因胎盘本身的病变可造成胎儿死亡。产科医生及接生人员能够掌握胎盘的主要检查方法并辅以病理检查,以及必要的染色体检查,将会提高临床诊断及医疗水平。

3.4预防措施。一是减少早产率。新生儿死亡主要是早产,小于胎龄儿及过期产儿。因此,今后应注意防治早产及过期产,加强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或低体重儿的护理,减少早产可以降低围生儿及新生儿死亡率。二是不断提高住院分娩率,本文分析结果围生儿死亡中在家分娩占58.1%,说明提高住院分娩率对减少围生儿死亡很有必要。三是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对高危孕娠进行重点管理,实行母子一条龙的管理办法,对体弱儿实行专案管理,不断提高产前检查率和产后访视率,并且抓好检查质量关。努力做好高危妊娠的筛选、监护及转诊工作,从而达到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廖伟琼,朱慧明.264例围生儿死亡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0,15(3):192.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3

方法:选8768例来自本院儿科急诊的患儿,运用急诊危重度指数(ESI)分诊系统对患儿进行分诊,对比临床大夫与护士的分诊结果,观察急诊危重度指数应用于临床工作的效果。

结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急诊危重度指数(ESI)的应用较为简单,容易应用于临床工作,护理人员的分诊结果与临床医生的结果有着较好的统一性。

结论:ESI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有助于较为迅速的发现危重病患者,给予有效地治疗措施,挽救患者生命,也提高了在临床工作中的效率。

关键词:急诊危重度指数分诊儿科急诊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40-02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儿父母对急诊科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儿科急诊室中,前来就诊的患者大多数为病情不严重的患儿。如何将病情较重的患者在第一时间内筛选出来,达到有效分流,维持急诊的就诊秩序,这就需要一容易接受的分诊系统。本次研究是探讨在儿科急诊中应用急诊危重度指数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所选病例为于2011年3月~2013年3月来自本院儿科急诊的8768例患儿。所选择分诊系统为急诊危重度指数(ESI)分诊系统,它根据患儿的危重度情况与临床资源对患者进行分级,并合理安排患者的就诊顺序[1]。

1.2方法。运用急诊危重度指数(ESI)分诊系统对患儿进行分诊,对比临床大夫与护士的分诊结果,观察急诊危重度指数应用于临床工作的效果。ESI分诊系统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将患者分为Ⅰ~Ⅴ五个级别,Ⅰ级表示患儿病情较重,Ⅴ级表示患者病情轻。

首先,对儿科急诊医生和护士进行培训,使其掌握ESI的应用。分诊护士先评估患儿病情,将患儿分为五个级别。若患儿为Ⅰ级患儿,病情较为严重,应将患者置于抢救床上,呼叫医生,临床医生应立即接诊进行抢救;若为Ⅱ级患者,将患者送入诊室,大夫应在五分钟之内急性接诊治疗;若为Ⅲ级患者,应将其放置于四、五级患者之前就诊,Ⅳ级、Ⅴ级患儿按等级与先后顺序等候就诊。在此期间,医生可对护理人员的分诊结果进行调整,以排除危重病人的遗漏[2]。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AS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对比组别之间的差异,若P

2结果

8768人次的急诊访问量中,有8217人次为内科病人,所占比例为93.73%;有343人次为外科病人,所占比例为3.91%;有160人次为耳鼻喉科病人,所占比例为1.82%;余48人次为眼科、皮肤科或口腔科病人,所占比例为0.55%。

3讨论

急诊危重度指数(ESI)分诊系统较为简便,容易让临床工作人员接受,而且准确度高,有助于快速筛出重症患者,以便于及时治疗,挽救患者生命。在临床工作中,分诊护士需要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快速了解患儿病情,并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有效评估[4]。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分诊护士对Ⅰ、Ⅱ、Ⅲ级患儿的误评率较低,说明护理人员对脑疝、颅脑疾病、重要器官的衰竭等重症病的知识掌握较好,能够快速准确的对其进行分级。然而若患儿被分级为ESIⅠ级与Ⅱ级患者,其住院率较高,患儿病情容易发展变化,所以,对Ⅰ、Ⅱ级患者的准确分级是挽救患儿生命健康的关键步骤。分诊护理人员对Ⅳ级与Ⅴ级的误诊率较高,若患儿病情较为严重,而分诊护士对其低评,这样可能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时间,导致延误患儿治疗的最佳时机。若患者被高评,则可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己,努力使自己的误诊率降低为0。

综上所述,ESI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分诊护士的误诊率较低,有助于较快的发现危重病患者,给予有效治疗措施,挽救患者生命,也提高了在临床工作中的效率。

参考文献

[1]TrzeciakS,riversEP.EmergencydepartmentovercrowdingintheUnitedStates;anemergingthreattopatlientsafetyandpublichealth[J].EmergMedJ,2012,15(4):54-57

[2]AmericanAcademyofPediatrics,CommitteeonPediatricEmergencyMedicine.Pvercrowdingcrisisinournation’semergencydepartments:isoursafetynetunraveling[J].Pediatrics,2011,14(7):85-91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4

1.甘孜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甘孜州626000;2.甘孜州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四川甘孜州626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2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收到上报的高危孕产妇共516例,按照患者的意愿分为对照组(n=250)与观察组(n=266)。对照组不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给予正常的孕产妇产检检查;观察组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高危孕产妇数、孕产妇死亡数、新生儿死亡数、缺陷儿出生数等。结果观察组高危孕产妇(χ2=5.338,P=0.021)、孕产妇死亡数(χ2=29.362,P=0.000)、新生儿死亡数(χ2=23.749,P=0.000)、缺陷儿数(χ2=38.489,P=0.000)、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的管理有助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以及围生儿的死亡率和病残率,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应广泛推广。

[

关键词]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9(c)-0068-02

高危妊娠是指对孕产妇和胎儿均具有较高危险或较大危害的妊娠,而具有高危妊娠的孕妇即是临床上的高危孕产妇。高危孕产妇在临床上较多见,如大龄产妇、伴有众多基础疾病的孕产妇以及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孕产妇等,也是临床上导致孕产妇和围生期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在降低孕产妇和围生期婴儿死亡率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系统有效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全方位监测孕产妇及围生期婴儿的健康,并可以及时发现疾病并给与适当处理,降低高危孕产妇的临床危害。本文旨在分析2011年1月—2013年2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收集高危孕产妇的资料,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2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收到上报的高危孕产妇共516例,按照患者的意愿分为对照组(n=250)与观察组(n=266)。对照组中,孕妇学历均大于小学及其以上学历,孕产妇年龄在22~38岁之间,平均(25.3±10.5)岁;观察组中,孕妇学历均大于初中及其以上学历,孕产妇年龄在22~40岁之间,平均(24.9±11.2)岁。两组孕产妇在生活环境、个人背景、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未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但给予正常的孕产妇产检检查。观察组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①对高危的孕产妇实行三早措施:早期建册、早期发现、早期处理;②对高危孕产妇实行二定期检查:定期孕检及随访,定期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血糖、肝功能、B超及心电图;③对高危孕产妇实行一会诊制度,即妊娠合并内科病:肝炎、糖尿病或危重病如妊高征,中度以上的请内科或全科医务人员会诊及提出治疗方案,必要时转送上级医院处理。此外,对具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应实行个案管理,根据不同高危病种,提供不同的保健、医学指导及干预措施。对每例孕妇于孕12周前建立孕前检查档案表,常规执行孕12周做一次B超、心电图检查,测量子宫底高度,以及尿、血常规等常规检查;孕中期(24~28周)前行第2次B超、心电图检查,测量子宫底高度、腹围,以及尿、血常规等常规检查,并在28周后开始记录胎动情况;孕38周行第3次B超、心电图检查,以及尿、血常规等常规检查,并进行骨盆内诊、胎儿监护。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当P<0.05时,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高危孕产妇、高危妊娠率、新生儿死亡数、缺陷儿数、孕产妇死亡数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高危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严重危害孕产妇和胎儿的健康,甚至会导致死亡。如何最大限度降低孕产妇和围生期婴儿的死亡率也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2-4]。临床上引起高危妊娠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孕产妇和胎儿的双方面,一方面,孕产妇出现高龄产妇、合并严重内科疾病、以及异常的妊娠病史等情况时可诊断为高危妊娠,另一方面,如出现巨大儿、多胎妊娠以及胎位和骨盆等异常也可诊断为高危妊娠。具有上述这些高危妊娠因素的孕产妇,即可称为高危孕产妇。

临床上,在确定为高危孕产妇后,及早的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孕产妇和围生期婴儿的死亡率。有效的孕产妇管理是降低其死亡率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措施[5-7]。我国现阶段已普遍实施了孕产期系统保健的三级管理、广泛推广孕产妇保健手册的应用、并重点筛查高危妊娠,及时介入适当监护和管理。三级管理已经深入到城市和农村大部分地方,建立了完整衔接层次,以最大程度保护孕产妇的健康。保健手册的推广也起到了很好的防治作用,有效的降低了“三率”(指孕产妇的死亡率,病残儿的出生率和围生儿的死亡率)。此外,高危妊娠更需要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管理,包括婚前和孕前的积极咨询,孕早、中、晚期的适时保健等。①婚前孕前积极进行遗传咨询和系统的体检,有利于早期防治高危妊娠。②怀孕前3个月应及时进行各项筛查工作,包括遗传病和先天性畸形等,并注意孕产妇身体保健,预防各种感染等。③怀孕13~27周时即是进入孕中期,该阶段是系统筛查的重要阶段,详细的系统筛查和高危程度的分级,有助于早期做好准备,以尽可能保证孕产妇和围生儿的安全。④进入孕晚期后,主要是针对胎儿进行检测,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帮助胎儿顺利娩出,并保证孕产妇的安全。

本组研究数据表明,在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的管理后,观察组高危孕产妇、高危妊娠率、新生儿死亡数、缺陷儿数、孕产妇死亡数低于对照组(P<0.05)。王辉[8]等人关于1670例高危孕产妇的妊娠管理和有效护理显示,给予高危妊娠系统管理后筛查出,高危孕产妇发生率高达47.2%,重度高危发生率为5.6%,筛查后给予处理显著降低了孕产妇和围生儿的病死率。两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的管理有助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以及围生儿的死亡率和病残率,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应广泛推广,普及到所有高危孕产妇,让她们都自觉参与到预防与保健的队伍中,以进一步促进母婴的健康[9]。

[

参考文献]

[1]白汝兰,谢萍.高危孕产妇管理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3):1172-1173.

[2]李嘉卫,苏明,何敏肖.边远山区孕产妇系统管理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4):540-542.

[3]JiskraJ,BartakovaJ,HolinkaS,etal.Lowprevalenceofclinicallyhigh-riskwomenandpathologicalthyroidultrasoundamongpregnantwomenpositiveinuniversalscreeningforthyroiddisorders[J].Experimentalandclinicalendocrinologyanddiabetes,2011,119(9):530-535.

[4]Ruchat,S.-M.,Davenport,M.H.,Giroux,I,etal.Effectofexerciseintensityanddurationoncapillaryglucoseresponsesinpregnantwomenatlowandhighriskforgestationaldiabetes[J].Diabetes/metabolismresearchandreviews,2012,28(8):669-678.

[5]罗霏,李志华,黄碧珠.2011年高危妊娠管理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62-63.

[6]SheeraF.Lerman·GolanShahar·KathrynA,Czarkowski·NaamitKurshan·UraniaMagriples·LindaC.PredictorsofSatisfactionwithObstetricCareinHigh-riskPregnancy:TheImportanceofPatient–ProviderRelationship[J].JClinPsycholMedSettings,2007(14):330-334.

[7]刘文秀.妊娠管理在高危孕产妇分娩和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1104-1105.

[8]王辉.1670例高危孕产妇的妊娠管理和有效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2):55-56.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5

【摘要】目的探讨转运系统在高危新生儿救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转运系统将基层医院高危新生儿转运至我院NICU治疗,包括现场处理、途中监护。结果转运549例,533例治愈好转出院,放弃治疗11例,死亡5例,病种以早产儿、新生儿窒息为主。结论尽早转运、加强途中监护与护理,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转运;监护

新生儿转运(neonataltransport,NT)包括现场处理、途中监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一环,转运系统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基层医院产科、儿科与大医院NICU联系起来,充分利用优质卫生资源,从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与致残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NICU2001年至2008年共转运危重新生儿549例,其中生后48h23例。

1.2方法

1.2.1转运设备及人员用新生儿转运暖箱、简易呼吸机、监护仪、微量血糖仪、微量输液泵、氧气瓶、自制急救箱(内含婴儿复苏气囊、新生儿喉镜、各种型号的气管导管、各种急救药品、输液器、注射器、头皮针或静脉留置套管针、胶带等)。救护车上配备有吸痰器及备用氧气人员由一名新生儿科专科医师(有多年从事新生儿临床工作经验者)、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专职护士及司机组成一个转运小组,随时待命。转运范围是由深圳市政府规定的我院的转运范围。

1.2.2转运指征新生儿转运工作我国至今仍无较统一、客观、适用性强的新生儿转运指征,新生儿危重病评分对基层医院有一定帮助[1]。出生体重

1.2.3转运方法

1.2.3.1转运前我新生儿科有24h值班座机及手提电话,接到电话后,问清地址,目前各项生命体征是否稳定,需要另外备用的药物。然后启动转运系统,并与转出医院和患儿家长保持随时联系,到达后立即询问病情及治疗情况,转诊医师应迅速判断患儿病情,根据患儿病情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如清理呼吸道、吸氧、镇静、纠酸、扩容、降低颅内压,必要时气管插管等,建立两个以上静脉通道备用,置入胃管抽空胃内容物,监测血糖,患儿病情相对稳定后,向家长及当地医师解释病情及转运路途中的风险,签署转运同意书,将患儿转移到转运车上。患儿在进入转运途中之前稳定病情的工作至关重要,要求准备工作扎实到位,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

1.2.3.2转运途中措施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暖箱保暖(且未到达目的地前均预先将暖箱预热至约32℃),静脉输液维持正常血糖,适当放宽吸氧的指征,大多数采用鼻导管吸氧,必要时给予面罩吸氧,部分患儿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时对于气管插管的深度及套管外部的固定相当牢固,故无一例在途中发生插管滑脱或发生气漏的。患儿取仰卧位,用安全带固定患儿身体以减少途中颠簸,转运暖箱应与救护车纵轴方向一致,以减少汽车运行时对患儿头部血流的影响,随时与NICU病房联系,做好相应的准备。

1.2.3.3转运后到达目的地后直接进入NICU,监护各项生命体征,监测血糖,值班医师据病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治疗措施。随车转运护士做好转运记录,总结本例转运工作。

2结果

转运病种,早产儿267例,占48.6%;新生儿肺炎95例,占17.3%;新生儿窒息70例,占12.8%;新生儿黄疸32例,占5.8%;其他还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4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4例;新生儿心律失常6例等。本组转运患儿中,转运病种前4位依次为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转运549例患儿,其中有11例因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5例死亡,其余治愈好转而出院。

3讨论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以三级医院为中心,向周围辐射,集转运、通讯联络和培训为一体的特殊医疗系统,是将移动的新生儿监护单位(包括人员、设备)送到危重新生儿身旁就地抢救,稳定病情,然后护送返回NICU继续治疗。此项工作可以将基层医院的产科、新生儿科儿科与专科医院的NICU联系起来,从而保证地区内所有危重新生儿得到最优良和及时的治疗。院前转运通过信息交流、结果反馈、临床指导等手段,为基层医院提供了高一级水平的医疗和急救技术平台[2],提高了诊断、治疗及抢救水平,增强了危重患儿家长继续治疗的信心。院前转运程序简便,危重患儿直接进入NICU病区,赢得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尽早转运,相当部分危重新生儿,如重度窒息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外科急腹症等疾病,病情不断发展,不断加重,基层医院缺乏新生儿专科技术力量及必要的设备,无法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以纠正低氧血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重症高胆红素血症重点应针对ABO溶血病及G-6-PD缺乏溶血病,易发生核黄疸,若合并胎龄小、低出生体重、酸中毒、低体温、低血糖等尤易发生核黄疸,故对黄疸出现早或者发展快、程度重者,应转有条件的医院观察处理,及早换血,避免核黄疸发生;无法进行急诊新生儿外科手术治疗,延误治疗将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衰竭,最终导致死亡,此类患者应及早转运。对于早产胎龄评估小于32周者,当早产难以避免时,有条件者应进行宫内转运,以赢得时间。有个别珍贵儿家长主动要求转运;部分患儿家长对基层医院缺乏信心,要求转院,对这两种患者转运指征可适当放宽,以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基层医院的早期救护是转运成功的基础,对呼吸困难或频繁呼吸暂停,头罩吸氧SaO2不能达到85%,尽早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维持SaO285%以上;对HR

为更好地开展转运工作我们采取下列措施:(1)举办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学习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和转运工作要求;(2)加强对基层新生儿科医生的培训及定期来我科进修,早期准确地抢救治疗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3)将转运患儿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基层医院,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进一步增加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新生儿病死率及致残率。(4)医院行政部门需由专人负责,沟通各方面的工作如医院与转运人员、与当地基层医院及患儿家长的沟通等,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各种抢救及转运设备。(5)提倡院内转运,可以减少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宫内窘迫和生后窒息、脑损伤等的发生率,同时也确保了高危产妇的及时抢救。(6)将病情稳定、住院时间较长的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反向转运回基层医院,反向转运提高了基层医院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又提高了NICU床位使用率,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3]。

参考文献

1陈克正,吕回.新生儿疾病危重度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4):207-210.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6

关键词儿童意外伤害急症救护

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

跌落:跌落伤是城区儿童常见创伤之一,更是农村儿童伤害的首位原因[1]。受伤原因以玩耍和运动为最多,造成农村儿童跌落的外部原因是农村存在高危自然因素较多。城镇建筑高层平台是儿童跌落的重要原因,水泥或瓷砖地板不如土质有缓冲弹性,儿童跌落发生率虽低,但因跌落致伤住院率却高。

交通事故:尽管交通事故不是0~14岁儿童主要死因,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交通事故引起的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男孩骑自行车的机会和时间比女孩多,因而男孩车祸发生率比女孩高。

溺水和窒息:多项研究表明,溺水是我国0~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1位原因,5~9岁年龄组又高于其他年龄组。窒息是我国0~4岁儿童死亡的第2位原因,也是婴儿意外死亡的第1位原因。农村多于城市,是城市的4.5倍,监测资料表明67.3%的窒息死亡发生在睡眠中,因衣被等堵塞口鼻所致,也有吃奶呛塞、堵死以及气管异物等[3]。

烧伤及烫伤:烧伤及烫伤也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

中毒:在小儿内科急诊中,中毒引起的伤害占绝大多数,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儿童年龄小、活动性大、识别能力差、家长缺乏防范意识。中毒儿童中,80%来自郊区农村,原因是农村儿童接触毒物机会多,又缺乏识别农药、鼠药等毒物的知识,成人疏于教育和对毒物的安全保管。近年来,学校食物中毒在我国亦呈大幅度增加趋势。另外,一氧化碳中毒、药物中毒等均为儿童意外伤害的致病原因。

校园暴力和自杀:校园暴力也是引起儿童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自杀则呈低龄化趋势。

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

加强儿童意外伤害的监测:我国尚无完整的儿童伤害监测系统,可以借鉴各国成熟经验,结合具体国情、体制等特点,设立监测点,对伤害发生及死亡进行监测,在积累一定经验及不断改善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最终建立全省乃至全国的监测系统。

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在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中,首要措施是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增强儿童青少年自身及其他人群的安全意识,并通过其知识――态度――行为的转变[4],避免伤害的发生或降低伤害损失。

采取防范性措施:加强对危险源的管理调查与监测。资料表明,儿童接触或暴露于存在危险因素的环境,受到伤害威胁的危险度明显增大,只有小部分伤害是由突发灾害和其他自然因素造成,更多的是可以预防的不安全行为,因不小心、没留神、未经心、考虑不周的生活方式所致,是可以控制及预防的。

法律的强化:建立健全保护儿童安全的法律法规,借助法律影响人们的行为,可避免某些可能诱发伤害的因素。

加强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策略:近年来,针对学生的校园暴力案逐年上升,因此,现阶段应提倡采取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性儿童伤害干预措施。

儿童意外伤害急救特点

院前急救的特点:①院前急救设备:救护车辆及基本设备,用于院前急救的基本生命支持,用于院前急救的高级生命支持,主要包括便携式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气管内插管用具、静脉导管、输液泵、装运暖箱等。②院前急救及转运:建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急救医疗技术人员队伍,负责24小时出诊和现场抢救、转运任务。转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转运安全的关键,设计转运患儿观察表,由专业人员密切观察病情,填写病情观察记录表。病情需要用药和应用有关抢救技术时,均应进行登记;转运开始前及转运结束的病情状况需详细记录;在接受转运前根据诊察的病情向家长通报,介绍路途的危险性及注意问题,征求家长的理解、同意和签字后开始转运。

急诊室抢救的特点:①体现急诊意识是关键:无论从规章制度、操作常规、抢救程序、人员配备、医疗仪器、药品供应,以及科室位置、布局设施,均要围绕“急”字进行严密安排,做到“稳、准、快”。各项记录项目齐全,认真填写,数据准确可靠,接诊时间、抢救经过、转院时间、好转或死亡时间应认真记录。②人员专业化,同时还需要有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③抢救程序化:各种技术操作应有严格的适应证和操作具体步骤,有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监护措施,以即时性护理为主,对伤情变化予以动态评估,凡适合患儿的护理诊断都可以确认,并施以相应治疗及护理。④管理制度化:加强设备及人员的有效管理,要求在儿童意外伤害的急救中,医护人员要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详细的病史和抢救记录,做到真实、准确、及时、完整。⑤法律相关性:儿童意外伤害常常涉及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医护人员有责任保护儿童在法律上的权益,对有可能的人为伤害、车祸等创伤,应予报警,并保存相关的利器、残片等,标记后置贮物袋中封存,并详细记录,尽可能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在儿童意外伤害的急救别强调人员专业化和默契的医护配合。

抢救程序、技术操作、监测手段、病情观察、治疗措施以及心理护理等各环节都非常重要。掌握儿童意外伤害急救的特点,以提高救护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参考文献

1谭宗奎,陈庄洪.儿童坠落伤的致伤规律与特点.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7,12(1):56-57.

2杨功焕,周脉耕,黄正京.中国人群1991~2000年伤害死亡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19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