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生物与环境的知识范例(3篇)

发布人:网络 发布时间:2024-04-14

生物与环境的知识范文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近几年来怀化市每年7月~8月份2号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二、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生物与环境的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环境意识;阅读习惯;自然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57-01

人们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的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无序改造,特别是工业发展进程中的不当处置,造成了局部地区乃至全球性的生态失衡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极大危害,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威胁。就目前形式看来,这些危害与威胁有增无减,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日益严重。

高中生物学科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涉及农、林、牧、渔、医卫、环保和有关应用科学。高中生很快踏入社会,他们要有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他们是未来社会的缔造者,他们的素质高低影响着未来社会。我们要立足当今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并增强综合能力素质,形成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要把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基本技术技能等有机结合起来,并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升他们的个人素养,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一、挖掘文本教材,对学生渗透环境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高中阶段教育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因此,我们要从教材的内涵与外延两方面,充分挖掘教材,帮助学生比较、识记、掌握和运用一些生物学基本概念,特别是与环境相关的内容,逐步向学生渗透环境意识。

有时候,教材会因为篇幅所限而不能够对某一问题全面展开论述,特别是关于环保的内容叙述也许会很简约,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就很难受到必要的环境意识教育,教育效果不会尽如人意。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适当补充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体味和掌握相关知识。

比如,学习《人类遗传病》,为了区别传染病和遗传病,我们就可以把人们食用野生动物而导致的传染病例与之比较,让他们知道,人类必定会因为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而接受大自然的惩罚。据记载80年代上海人因为食用不洁毛蚶引发甲肝流行,造成一时的恐慌,甚至在国际上都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就此引导学生知道污水、粪便等必须经过严格处理后才可以排放到河流、海洋中,否则,会污染水源并且让一些水生动植物带有病菌,人们一旦食用带菌的水生动植物,就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甚至泛滥,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

再比如,青蛙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小动物。可是,我们要让学生知道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据说一只泽蛙一天最多可以捕食266条虫子,假如我们的稻田里放养1000只泽蛙,那么一天就会捕食20多万只虫子,如此一来,我们根本不需要大强度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药对农作物、土壤、水体、空气的污染就自然减少。当然,我们更要教育学生自觉行动起来反对捕捉和食用青蛙,并要跟那些捕食青蛙的行为抗争。一方面保护了青蛙,维持了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他们的环保意识自然增强。

二、开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树立环境意识

阅读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享用不尽的好习惯。结合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我们同样可以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科普读物,还可以让他们到网上浏览相关科普知识,同时,要求他们相互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环境保护知识,以便拓宽他们的环境知识面,引导他们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并能够积极探索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把课堂上学到的生物学科知识与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知识相联系,解释和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从而,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引导他们树立环境意识。

三、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培养环境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增加环境保护相关内容,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加一定的实践环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调研,了解自己生活地区的环境状况、生活垃圾的处理、水质的变化、空气的污染、动植物的变迁以及生活周围的生态平衡的维持等状况。还可以组织一些有益社会、有益环保的活动,比如,针对夏季蚊蝇的危害进行大面积的消灭蚊蝇的活动;结合人们乱丢乱扔塑料袋现象,举行一次清理“白色污染”行动;组织学生调查某一地区农民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情况,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现实,主动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既能够激发他们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又能够强化教育效果,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

四、走进自然课堂,激励学生增强环境意识

生物与环境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环境保护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80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严重,一方面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制止环境破坏活动,采取有效方法为环境“疗伤”,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避免破坏环境现象的发生。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重任,因此,提高这一特殊群体的环保意识意义重大。对高中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生物教学,生物对人类生存的世界进行归纳总结,是提高学生认识的有效途径,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生物课堂这一重要教学资源,将环境问题与生物教学上的理论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环保渗透,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通过高中生物教学进行环保渗透的重要性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很多高中生会进入大学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在不久的将来在社会各个岗位肩负重任。生物是与环境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因此,通过生物教学学生能够学到很多环境知识。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然而不可否认,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人类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人们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很大威胁。例如:雾霾是近几年人们所熟悉的一个名词,而以前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雾霾,人们只知道什么是雾――一种自然现象。之所以会出现霾就是人们对大自然破坏的结果,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霾的出现,近几年,尤其是冬季,霾的盛行使人们看不到蔚蓝的天空,见不到温暖的太阳,人们感觉整个世界都是雾蒙蒙的,并且环境的污染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疾病。环境问题如此严重,因此,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意义重大。

二、通过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意识

提高学生“人与生物”和谐发展的意识,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能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努力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人类不仅是环境的产物,也塑造了环境,尤其是近代文明的发展,更加剧了人对环境的塑造作用,人类能否得到幸福,与人地关系密切相关。通过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环境知识,从自身出发,做到学生行为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通过教学,老师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物圈中的地位,明白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让学生对环保的迫切性引起重视

因为人们对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与利用,产生了严重的环境后果,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高中生长期在校园学习,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也是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新课改以来,通过多种途径提到了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而造成的严重环境问题,大量的物种灭绝,还有很多物种成为濒临灭绝物种。这些问题学生也能够通过杂志、新闻等有所耳闻,如果老师能够在生物教学中再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例如:学生在新闻上看到的很多环境破坏现象,因为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学生对这些环境问题的认识也只能是停留在理论状态,而如果老师将这些环境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会使学生感受到这些环境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学生内心会自然产生一种紧迫感。

(三)老师应该将与环保有关的法律渗透到生物课堂教学之中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渗透,既要将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法律渗透,也至关重要。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环境破坏活动不仅仅要受到社会主义道德谴责,更是一种违法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那么怎样才能通过生物课堂有效对学生进行环保法律知识渗透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老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对学生进行环保法律知识的渗透,并非一件易事。单纯的生物教材知识与法律并没有太多联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之前,老师要先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学习,只有老师有效的掌握了环境保护法,才能更好的授课。

2.将环境保护法律知识与生物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法律知识渗透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将法律与生物教材的内容自然结合起来呢?老师要对二者进行有效衔接,首先将生物知识与实际的环保例子结合起来,然后再将实际的环保例子与法律条文结合起来,这样就显得顺理成章。老师切记不要为了单纯向学生讲环保法而讲课,否则会出现偏离授课主题的现象。

3.对学生进行环保法律知识的渗透,要注重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高中生是未来祖国的栋梁,通过生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环境破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还要让学生树立环保法律意识,在与破坏环境的现象做斗争时,能够有效运用法律武器。通过提高学生的环保法律意识,来提高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能力,同时对学生以后的为人处世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工作在未来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将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