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场馆设施建设工作要求和标准的指导意见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场馆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HubeiProvincialCulturalFacilitiesOffice
3.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场馆设施验收确认办法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场馆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HubeiProvincialCulturalFacilitiesOffice
4.楚歌乐舞,激情飞场——武汉琴台大剧院设计黄捷,HuangJie
5.琴台大剧院舞台设备综述俞健,胡华,施智燕,YuJian,HuHua,ShiZhiyan
6.理性与浪漫的交织——湖北省艺术馆设计陆晓明,张强,LuXiaoming,ZhangQiang
7.关于多功能体育馆建设的几点思考程林,王成林,ChengLin,WangChenglin
8.剧场建设三题周鸿森,ZhouHongsen
9.第八届中国艺术节部分场馆建筑声学实践体会范国志,FanGuozhi
10.第八届中国艺术节部分场馆扩声工程实践体会范国志,FanGuozhi
11.谈谈八艺节场馆的舞台灯光建设徐继贤,XuJixian
12.浅谈演出扩声系统设计与调音的艺术效果范新,FanXin
13.浅谈项目管理(代建)工作黄欣,周继伟,HuangXin,ZhouJiwei
14.音乐厅建筑声学设计与实测结果的比较分新黄杭娟,HuangHangjuan
1.音乐录制时的声场因素对民乐韵味感的影响孟子厚,何穆,佟佳,MengZihou,HeMu,DongJia
2.艺术科技武汉琴台大剧院舞台机械配置概述施智燕,ShiZhiyan
3.浅谈改建后云南大剧院扩声系统韩莹,HanYing
4.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在杭州大剧院多功能可变剧场舞台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高恒伦,刘基顺,苏晋,GaoHenglun,LiuJishun,SuJin
5.艺术奇闻趣事
6.剧院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设计管理重点探讨——以武汉琴台大剧院为例梁晶,LiangJing
7.舞台机械配置原则在天津塘沽大剧院的应用杨鑫湧,YangXinyong
8.浅谈舞台空间的艺术处理王睿,WangRui
9.忆鲁布拉神话——大型水上舞台表演马曙光,MaShuguang
10.新型三基色冷光灯在电视演播厅的运用林洪刚,LinHonggang
11."RFID与图书馆管理论坛"在北京召开
12.加拿大罗伊·汤姆森厅李德田,LiDetian
13.浙江省"十五"期间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成果展示(续)童德兴,TongDexing
14.试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刘艳馥,LiuYanfu
15.浅谈舞台技术的发展与戏剧演出阎德瑮,YanDeli
16.信息时代艺术传播的新思考邱国鹏,林梓波,QiuGuopeng,LinZibo
1.音响工程中的线材和接插件陆宏瑶,李国棋,LuHongyao,LiGuoqi
2.浅谈云南大剧院舞台设备系统配置鲍军平,韩莹,瞿昆,BaoJunping,HanYing,QuKun
3.杭州大剧院歌剧院扩声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李志雄,柯建伟,LiZhixiong,Kejianwei
4.消息
5.杭州大剧院多功能可变剧场舞台机械设计与研究缪明志,温庆林,来洪云,MiaoMingzhi,WenQinglin,LaiHongyun
6.多功能舞台升降台的直顶液压传动应用韩莹,HangYing
7.音响与电声宋效曾,SongXiaozeng
8.新系统新感觉——绍兴电视台630演播室灯光改造体会陶学庆,TaoXueqing
9.论电视灯光师的素质培养艺术科技张炜
10.对影视美术中场景建构的一点思考王睿,WangRui
11.艺术奇闻趣事
12.真在内里神动于外——浅谈戏曲演出中动态舞美的运用姚骏,YaoJun
13.美国坦帕湾表演艺术中心李德田,LiDetian
14.浙江省"十五"期间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成果展示(续)童德兴,TongDexing
15.浅析中国近代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功用乐敏,LeMin
16.设计约束董建华,朱钟炎,DongJianhua,ZhuZhongyan
1.世界先进舞台工艺概述俞健,尹序源,YuJian,YinXuyuan
2.高度自动化的杭州大剧院歌剧院舞台机械系统德国SBS舞台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3.CCTV1#演播大厅舞台升降机的设计和研究严华锋,张后胜,YanHuafeng,ZhangHousheng
4.应注重概念设计的理论在舞台机械设备设计中的应用娄海峰,LouHaifeng
5.流动舞台车进藏随想洪美芳,HongMeifang
6.3dsmax与舞台灯光设计效果表现刘明,LiuMing
7.镜头结构的长卷舞台——从《孔乙己》看戏曲电视剧的美术设计问题周杰,ZhouJie
8.交错型声带小结刘运墀,LiuYunchi
9.日本爱知县文化艺术中心李德田,LiDetianhHTTp://
10.医学著作中的艺术插图科学性研究王凤珍,WangFengzhen
11.数字特技的分析与分类王倍慧,张文俊,袁奕荣,WangBeihui,ZhangWenjun,YuanYirong
12.浙江省"十五"期间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成果展示(续)童德兴,TongDexing
1.世界剧场建设状况概述俞健,YuJian
2."随意控"系列智能环境照明控制系统洪美芳,HongMeifang
3.谈谈杭州大剧院歌剧院音响系统王福津,WangFujin
4.消息
5.媒体矩阵技术赵耀,曾墩墩,ZhaoYao,ZengDundun
6.艺科奇闻趣事
7.艺术科技代建制在杭州大剧院建设中的应用石晓波,戎素娟,ShiXiaobo,RongSujuan
8.贵阳大剧院扩声系统工程验收实例分析乌日乐,陆宏瑶,李国棋,WuRile,LuHongyao,LiGuoqi
9.浅谈高校图书馆的环境文化设计韩葆青,HanBaoqing
10.『草台的灯光配置周新祥,ZhouXinxiang
11.如何做好小剧团的灯光设计工作周新祥,ZhouXinxiang
12.中国香港文化中心李德田,LiDetian
13.浅谈国内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李尊雨,LiZunyu
14.浅谈对声乐表演时所产生的恐惧心理的认识查大林,ZhaDalin
15.浙江省"十五"期间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成果展示(续)童德兴,TongDexing
1.中国宫廷音乐和宫廷建筑关系初探冯善勇,莫方朔,盛胜我,FengShanyong,MoFangshuo,ShengShengwo
2.新技术在现代剧院的应用倪晓,NiXiao
3.完美组合的杭州大剧院舞台机械设备高春梅,来洪云,GaoChunmei,LaiHongyun
4.剧院舞台栅顶的形式及结构韩莹,HanYing
5.在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文化部分会换届选举会议上的讲话林儒忠,LinRuzhong
6.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文化部分会换届选举会议纪要
7.贯彻ISO9001:2000标准要求提高内审质量张鸣,ZhangMing
8.谈电视演播室的灯光照度林洪刚,LinHonggang
9.文化科技分会图书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纪要
10.意大利热那亚歌剧院李德田,LiDetian
11.嗓音疾病与歌喉保健刘运墀,LiuYunchi
12.元旦庆典乐坛盛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李忠东,LiZhongdong
13.杭州大剧院舞台专用设备国际招标采购实践与探索鲁美霞,LuMeixia
14.浙江省"十五"期间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成果展示(续)童德兴,TongDexing
1.专业舞台与专业汽车的完美结合--金舞台流动舞台表演车詹有根,宋宏,ZhanYougen,SongHong
2.艺科奇闻趣事
3.世界先进水平的舞台设备艺术科技俞健,YuJian
4.浅述有限长度线声源的声辐射孙健,SunJian
5.音响系统中的周边设备--立体声声场处理器严伟,YanWei
6.灯光音响工程施工技术浅谈章凡为,ZhangFanwei
7.百年布景欲更新--谈充气式造型技术在舞台布景制作中的应用李振江,LiZhenjiang
8.德国美茵茨国家剧院--最现代的舞台机械技术徐奇,XuQi
9.日本东京国际会议中心李德田,LiDetian
10.德国SBS公司新春快报
11.多媒体技术在医学美术选修课中的应用王凤珍,WangFengzhen
12.浙江省"十五"期间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成果展示(续)童德兴,TongDexing
13.创新和传承,简约与效率--杭州今古时代电影制作有限公司陆岸,LuAn
1.流动的舞台、流动的银幕詹有根,ZhanYougen
2.早期我国会堂的剧场化倾向及其影响卢向东,LuXiangdong
3.弹拨乐团演出声学效果调查孟子厚,赵凤杰,MengZihou,ZhaoFengjie
4.艺科奇闻趣事
5.桥架式后车台转台的设计与研究金美红,王成学,严华锋,JinMeihong,WangChengxue,YanHuafeng
6.剧场大型桥式车台机械系统可靠性分析与定量评估黄星,张琳,彭云涛,王琢,HuangXing,ZhangLin,PengYuntao,WangZhuo
7.十运会开幕式雾效使用案例解析华江,HuaJiang
8.搭建辉煌舞台--记德国SBS舞台技术有限公司
9.浅谈文物藏品管理邵海琴,ShaoHaiqin
10.艺术科技歌唱嗓音矫治的研究刘运墀,LiuYunchi
11.关于琵琶振动方式的研究高瑛,刘艳馥,GaoYing,LiuYanfu
12.中小型会议扩声系统设计探讨杨华祥,YangHuaxiang
一、理论完整,内容丰富
该书研究理论完整,论述内容丰富详细,通过从什么是设计、设计的分类和范畴等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现代设计的理论概念。另外,该书从工业革命前欧洲的设计情况、新古典设计运动、工业革命之前的西方民间产品设计、“维多利亚”和“第二帝国”风格等视角分析了工业革命前的设计,为读者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从现代设计萌发的时代背景和促进因素、英国的设计改革和“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角度提出了现代设计的前奏:“工艺美术”与“新艺术”运动。多元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倡导以多元视角、多元思维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在把握重点学科教学诉求的前提下,通过积极利用各类途径,探寻多元学科知识与内容,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多元化教学模式也倡导教学创新,通过引入多元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多元协同成效。
二、重点突出,观点深刻
该书研究重点突出,论述观点深刻全面,通过从“装饰艺术”运动的概况、影响“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重要因素、“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特点、“装饰艺术”风格在平面设计上的发展、“装饰艺术”风格的产品设计和著名的设计师等角度进行论述,实现了带装饰的现代设计:“装饰艺术”运动的完整表述。另外,该书以现代设计思想体系和先驱人物、包豪斯、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荷兰的“风格派”运动,为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起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从美国工业设计发展的背景和概况、美国工业设计先驱人物、制造业对美国现代设计的影响、美国现代工业设计的重要推手等角度论述了工业设计兴起的具体内容。在多元教学模式下,通过引入智慧技术、多元育人理念及方法,为最时尚、最流行的设计美学融入课堂,并为学习者塑造更加生动、立体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加深对相关设计活动的理解与认知,真正实现设计活动的理想成效。与其他实践活动不同,现代设计倡导在遵循设计规则、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呈现个性、灵活的美学特征。因此,以多元化教学模式为基础,为真正实现设计活动的创新升级提供了现实可能。
三、关注实践,指引未来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新事物的认识和学习。审美和求知是人类自在的天性,我们对美的事物的偏好是与生俱来的,知识的习得与此同步。求知也是科学研究的源头,因此,审美与求知从一开始就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学与科学也同样如此。
达芬奇的艺术贡献同时也是科学贡献,他的画作运用人体解剖构造,在生理解剖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印象派的莫奈、雷诺阿、德加、塞尚等画家将科学的色彩学理论运用于绘画,乃至现在的高考色彩考试,也是以这种色彩规律作为标准,在设计中的RGB三原色也是从科学道路中的三色光摸索演变。上述等等例子可以发现科学和美学有着共同的基础,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他们相同的源头就是自然。
精神分析学阐释下的艺术创作
精神分析是人类心理的理论和精神病治疗的体系,在学术方面可定位为精神医学的一种,创始者是弗洛伊德。他发现了潜意识,因此精神分析确立了科学的地位。除此之外,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学说对西方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艺术家能够将欲望转化为崇高的艺术形式,并通过此种方式使他人了解自己的幻想,进而“让他们与自己共享快乐”。弗洛伊德解释道:“艺术家首要目的是自我释放;然后随着其作品的广泛传播,其他遭受着类似欲望折磨的人也得以从中获得解脱”。换言之,通过艺术家文学家展示幻想的方式,使存在于无意识的种种快乐与满足有了释放的可能。
许多超现实主义者对弗洛伊德的著作都深有所感,弗洛伊德曾说,当我们清醒头脑麻木之后,潜藏在身上的童心和野性就会活跃起来。正是这样的一种想法让超现实主义者宣布艺术作品不能用清醒不惑的理智来创作。曾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西班牙人达利绘制梦幻图画的实验正是如此,他企图去仿效我们梦境之中的奇异的混乱现象。试图表现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这是自己不加选择的,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潜意识,自己的梦中每一个意念的结果。例如《面部幻影和水果盘》,画面上角的梦幻风景,海湾和波浪,山地和隧道,同时又呈现一个狗头,狗的颈圈又同时是成为跨海的铁路高架桥等等这些海滩上充满神秘莫测的怪形异象正如在梦中一样,部分东西意外清楚地显露出来,而另一些形状则朦胧难辨。画中很多场景是达利居住环境中的一部分,比如像人和动物形态的山石。现实环境中的物体也和光怪陆离的物体一起出现,这和做梦非常相似。并且达利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最真诚的反映。达利精心刻画那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
除运用精神分析创作的艺术家,如上述的达利之外,二十世纪后半,有研究者企图结合精神分析与艺术,例如借由艺术进行精神病治疗的艺术治疗法。同样的,最初在文学领域尝试的这项方法,立刻广及到艺术领域,在绘画画面中找出潜藏的无意识的艺术史研究陆续出现。例如利用特定事物或身体部位,来找出艺术家的恋物意识,进而解释作品。比如风景画中描绘钟楼或烟囱是代表男性生殖器,而裂缝或洞窟是象征女性生殖器等解释。弗洛伊德之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结构主义为基本,更加有效地发挥作为解释艺术作品的概念。
环境、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学
“生态学”这个想法推测是来自卢梭的“回归自然”的观点。狭义来讲,是生物学的一种,但现在加入社会、文化、经济等观点,主要指整体的自然环境论。一九七二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届人类环境会议。这些都是因为生态系统的破坏,物种的消灭,能源的枯竭和人口增长等,使人们对地球环境的污染有了较高的警觉感和危机感。
在艺术方面,也随之意识到生态学的问题。对于在发明、环境设计、建筑等各项领域都开始活跃起来,环境成为设计中必须考虑和重视的概念之一。在设计当中设计师必须考虑环保材料、回收再利用价值等因素来作为创作基础。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各种环保材料的研发,也影响着设计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人机工程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在设计领域中,已经渐渐抛开以单纯样式为核心的设计,而变为用诚实的态度来研究用户的需要,为使用者设计,因此将人机工程学理论运用到工业设计中。
格雷夫斯在《为人民设计》中介绍了设计流程、材料、制造、分销以及科学中的艺术等。列举了在设计中运用人机工程学提高产品实用性,例如设计座椅时,应适应不同人身形的需要。同时在设计中针对用户心理的研究也做分析和考虑。早期设计师还利用模型进行用户的生理和心理的测试。
人机工程学和研究用户的心理规律能提高设计的使用功能,也就是有效性。
结论
关键词:现代设计装饰设计风格变迁
起始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以大工业时代为背景的情况下变化和发展的现代设计历经18世纪末和19世纪的萌起、20世纪的发展和成熟进入21世纪多元化的发展。装饰自人类之初就存在于创造活动中,在现代设计时期装饰更是设计活动中不可分离的构成要素和内容,它以形式美的审美特质,激发人类爱美的欲望和对审美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现代设计实践和设计理念中装饰动机和形式的变化,表现为一种螺旋式的轮回。
一、自然主义装饰动机——现代设计萌芽期
西方现代设计萌芽期,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其设计理念中都强调了设计的形式美,通过装饰赋予设计生命活力,进而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情趣。
工艺美术运动的发起者莫里斯曾在1880年发表的《生活之美》说过:“不要在你的家里放一件虽然你认为有用,但是认为并不美的东西。”表明工艺美术运动虽然主张设计的诚恳,反对设计上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向,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的功能,但亦重视设计的形式美感,手法上推崇自然主义和东方艺术形式的装饰,特别是日本式的平面装饰特征,采用了大量的卷草、花卉、鸟类等为装饰的动机。
工艺美术运动自然主义的装饰风格在染织品设计中的表现尤为突出,莫里斯本人最热心于纺织品的纹样设计,其设计图案往往采用植物的枝蔓和花卉为动机,枝条中有小鸟歌唱,充满浪漫的自然主义气息,其追随者莫顿·阿比延续了这种自然主义装饰动机,自己开设染织工场,生产各种地毯和挂毯,称为“汉姆史密斯式”。其次在书籍装帧、陶瓷设计、家具设计中都有体现。(如图1)
1865年,琼斯在《装饰的句法》一书中曾声称:“形式的美产生于波浪起伏和相互交织的线条之中。”预示了后来以弯曲线条为主要装饰形式的新艺术风格(ArtNouveau)。新艺术风格在工艺美术运动之后大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欧洲流行,新艺术运动的理想是为尽可能广泛的公众提供一种充满现代感的优雅,接受了工业材料和制造工艺,但在形式感方面不喜欢过分的简洁,强调装饰性。
新艺术运动风格受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延续了自然主义装饰动机,但在装饰形式却避免对自然的完全模仿,表现为崇尚热烈而旺盛的自然活力,主张保留其内在的某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装饰性因素,寻找自然造物最深刻的本质根源,发掘决定植物、动物生长、发展的内在过程。
新艺术运动在西方各国的名称各异,但是风格上保持了相对的统一,大批设计师参与到该风格的设计中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新艺术风格作品。如法国埃克多?吉玛德的巴黎地铁入口,比利时维克多·霍尔塔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室内设计,西班牙安东尼·高蒂居埃尔公园,美国芝加哥学派路易·沙利文“斯科特”百货公司入口设计等等。这些作品中典型的装饰纹样都是从自然草木中抽象出来的,流动的形态和蜿蜒交织的线条,充满了内在的活力,体现出蕴含于自然生命表面形式之中的无休无止的创造过程。(如图2)
二、形式追随功能,反对装饰——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米斯·凡·德·罗提出:“少就是多”,奠定了现代主义运动功能主义的特征。“现代设计风格”是为全体大众服务的,通过倡导“功能第一,反对装饰”的设计宗旨使设计大大降低了成本,从而达到民主的目的,这是现代主义运动批判“装饰即罪恶”的主要根源。
现代主义运动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经历了德国工业联盟、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运动的发展到包豪斯学院的建立成功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二战后传播到美国最后影响了全世界。
从装饰观念上来看,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形式为功能服务,但并非不注重形式,相反强调形式的简洁和理性,采用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和中性色彩计划,以适应标准化和批量生产。尤其是包豪斯学院在基础课程中三大构成理论的确立,为现代设计风格的无装饰的装饰效果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现代主义最后发展为单纯到极点、少则多、冷漠而理性、千人一面的国际主义风格,势必会引发对它的反对,以及装饰动机的再次复苏。
三、工业发展大潮流下装饰动机的延续——装饰艺术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是与现代主义同时兴起的设计运动,受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展开了对工业化、机械化的设计形式语言的探索,从而采用大量新的装饰动机使机械形式及现代特征变得更加自然和华贵,并设法把豪华、奢侈的手工艺创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与之前的艺术风格有所区别,从而产生新的艺术风格,但本质上与之前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都同为“装饰”运动。
在工业发展的大潮流下,装饰艺术运动能延续对装饰动机的坚持,这与它的精英主义,或者说为一小部分富裕阶级及权贵服务有关。我们可以发现,装饰艺术运动影响到的国家主要有法国、美国、英国等工业革命最彻底的国家,但它的影响力是全世界的,甚至在中国上海也能找到装饰艺术风格的作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点是物质丰裕,经济发达,聚集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装饰艺术运动的这种传统设计立场与在意识形态上追求无装饰的,强调民主性、大众性的现代主义设计有本质上的区别。
装饰艺术运动常用设计语言的源泉多样,使得装饰艺术运动不像复古主义那样抱着历史样式不放,也不像现代主义那样完全抛弃历史,它走的是全新的一条路。当时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传统艺术及原始部落艺术的启示、舞台艺术影响,给设计师众多的灵感。在设计形式上,装饰艺术风格往往以贵重金属、宝石或象牙等高档材料表现出来,因而给人以新奇和时髦的造型感受,弥漫着贵族高雅的情调;造型设计中多采用几何形状或用折线进行装饰,色彩强调运用鲜艳的纯色、对比色和金属色,造成强烈、华美的视觉印象,与以往讲究典雅的设计风格的色彩运用大相径庭,在其独特的色彩系列中、鲜红、鲜蓝、橙黄、鲜橙以及金属色受到特别的重视,达到了绚丽夺目甚至金碧辉煌的效果;趋于几何但又不过分的强调对称,趋于直线但又不过于直线;在色彩上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特征与以往讲究典雅的设计风格的色彩运用大相径庭。在其独特的色彩系列中、鲜红、鲜蓝、橙黄、鲜橙以及金属色受到特别的重视。通过色彩的运用,使其设计达到了绚丽夺目金碧辉煌的效果。(如图3)
四、装饰动机强势回归,历史、折衷主义、戏谑、文脉主义表象下对个性、情感、生命力的追求——后现代主义运动
1966年罗伯特·文丘里在他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提出“少即是乏味”,成为一场反叛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潮和设计运动的宣言。
这场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于70、80年展壮大,它的出现主要原因是随着物质的不断丰裕,传统现代主义单调、缺乏人情味、理性而冷酷的面貌不再适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由此引发了追求富于人性的、装饰的、变化的、复杂的、个人的、传统的、表现的形式,以塑造多元化特征为目标,设计风格多样的后现代主义运动。从严格的理论上,后现代主义并未进行本质的变革,而是单纯从形式因素的角度批判和反对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样式。
罗伯特·斯特恩曾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归纳为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在设计形式上喜欢用古典的建筑元素,因受大众化和通俗文化的影响,往往戏虐地使用古典元素,同时喜欢采用隐喻的设计手法,广泛使用各种符号和装饰手段强调建筑形式的含义及象征作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领域主要是建筑设计,文丘里、查尔斯·穆尔、詹姆斯·斯特林、迈克尔·格雷夫斯等设计大师都曾留下优秀而经典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作品。(如图4)
后现代主义以强大的包容力融合了多种装饰动机和手法,其开放性又使它并不排斥似乎将成为历史的现代主义风格,因此在后现代主义运动逐渐消退后,新现代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术风格、新民族主义等等设计风格或流派层出不穷,以及当下对环境、人性的关注,我们的设计进入多元化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时期掀起对20、30年代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研究风潮,相隔半个世纪的两种风格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再次验证了经典的设计风格和样式会经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轮回一次,比如在西方传统设计史中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样式的复兴出现多次。
西方现代设计不到两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装饰动机和形式不断变化和轮回,这与社会物质和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物质基础是设计能够注重装饰的前提,不管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还是装饰艺术运动的服务对象都是有钱阶级,甚至到后现代主义阶段也是源于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了,对美的需求增强,而反对装饰的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追其根由是为了节约成本为更多没有钱的大众服务,因此,物质条件决定装饰动机和存在价值;另一方面装饰手法的变化与社会人文环境息息相关,英国传统田园式的浪漫主义情怀推动了现代主义萌芽期对自然主义装饰形式的热爱,而古埃及帝王陵墓——图坦哈姆墓黄金制品的考古发现、非洲原始部落艺术的推广甚至摇滚乐的传播都影响了装饰艺术运动风格,当下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提倡,推动了设计领域新民族主义风格的兴起。
总之,装饰是现代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装饰动机和形式变化规律的分析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当下设计的发展的动态和趋向,帮助我们找到与时代气息契合的装饰理念和手法,以适应现代人追求简约而不失细节的审美要求,引领人们走出充满诗意的、生活情趣的和生命活力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9
[2]朱怡芳宋炀.中外设计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
[3]朱和平.世界现代设计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4]敖力琦.现代西方装饰艺术设计思维探源.东北师范大学2008.6
艺术体操是艺术和优美融合的项目,我国专家和学者对于艺术体操美学价值以及艺术体操与美学的关系做了些有益的研究。汪敏、熊柏军在《从美学视角透析艺术体操空间艺术表现形式》一文中提出“艺术体操运动的空间艺术主要是通过身体动作、器械的运用、音乐以及服装配饰等来体现的,在成套动作编排过程中注意上述可控因素,将会有助于提高艺术体操的艺术价值,为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的编排提供参考”。朱瑛在《对艺术体操美学价值的研究》一文中对艺术体操的特点及美学特征的进行了阐述,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和审视艺术体操与美的关系,充分展示其丰富的内涵,进一步强调了艺术体操在美育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学者邹望梅在《艺术体操的美学研究》一文从艺术体操的美学构成、审美规律、形象美等诸多方面,结合从事艺术体操的教学经验,对艺术体操的美学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李若梅《艺术体操与美》中认为艺术体操具有节奏美、韵律美、均衡美等特征。专家胡效芳在《论艺术体操美的表现形态和审美特征》一文中提出“艺术体操美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是人的体型美加上完成美所施展的技巧能力。”黄贤媛在《艺术体操美的辨证分析》一文中提出了艺术体操的美是多方面的,分别从从动态美与静态美、人体美与自然美、外形美与内在美、音乐美与编排美、体育美与艺术美等5个方面来阐述艺术体操的独特美感,辩证分析艺术体操之美。通过以上专家学者的论述,总的来说艺术体操是器械美、人体美、节奏美的完美结合。
2健美操及艺术体操审美表现形式分析
2.1形体审美的比较
人体是健美操及艺术体操审美的直接对象,美的表情、姿态等都是通过人体来表现的。健美操和艺术体操从宏观的角度都具有形体体美的审美特点,从专项的特点来分析又有着各自的审美特征。经过长时间的健美操练习,运动员的形体变得尤为健壮,给人呈现一种健康的美感。然而男女运动员由于技术动作的差异,呈现的美感尤为不同。男运动员肌肉饱满、身体修长、肩膀宽厚,在运动中展现出激情、刚健、阳刚的力量美,女运动员四肢匀称,丰满而不臃肿,不仅需要表达舞蹈演员的柔美,同时身体形态之中贯穿着力量,具有健康、美丽的美学特征。艺术体操运动员漂亮的仪表,完美的身材,高雅的气质给人以挺拔、修长、轻盈的美感。经过长时间的磨练,运动员的形体变得挺拔而修长,臀位高、腿部线条优美,四肢修长、上身挺拔。
2.2动作审美比较
健美操的成套动作丰富而多变。它的动作美体现在节奏、力度和幅度上,要求练习者在音乐的驱使下,以最大幅度、快速有力的肌肉收缩完成身体练习。在动作幅度和速度的增减变化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产生动感美的享受[1];艺术体操的最大特点在于动作的“轻柔之美”,艺术体操绝大部分难度动作的“级数”均是以柔韧作为参数进行判定。柔韧素质是未来艺术体操最重要的身体素质。可以这样说,未来的艺术体操,没有柔韧就没有高质量动作,没有高质量就没有艺术体操的美。[2]除了“柔”,艺术体操动作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芭蕾有着相似之处,既给人一种轻盈美的感觉。然后这种“轻盈”是需要运动员具有较好的力量,各种难度和跳步的跨度都是运动员内在控制力的作用。
2.3音乐审美的比较
竞技健美操音乐节奏具有:强劲有力、节奏对称、跳跃起伏的特征。[3]在强有力的音乐下和运动员激情四射的表演,不仅仅是运动员本身,也能使欣赏者在凝听和观赏中产生心灵的交流与共鸣。节奏的对称也是健美操音乐的特色之处,多以4/4拍的迪斯科、爵士、摇滚等风格的音乐为主题,节奏明快、激昂,具有振奋人心的效应;健美操音乐没有明显的主题,它是通过音乐的节奏来表达技术和动作的。艺术体操是通过音乐来表达意境和情感的,不仅是通过音乐来表达动作的意境,同时也能创造整套动作的和谐。悠扬动听的音乐和优雅动作的完美结合,使人们的视觉和听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情绪的强烈共鸣。然而,音乐节奏的韵律美同样是艺术体操的一大特色,其音乐主要运用活泼、优美、舒展、抒情的旋律,让人深深沉浸在优美的节奏中。[4]
2.4器械审美的比较
健美操通常是不需要运用器械的,它所有的难度动作都是通过身体来呈现的。健美操本身就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是力量、激情和表现力等的完美体现。在多样风格如:如迪斯科、爵士、摇滚、拉丁、街舞等现代舞的融入,通过快速有力、多变的身体动作和激情的表现力的完美结合给人们呈现一种热情、洋溢的动态之美。器械是艺术体操项目独有的特征,器械技术借助身体动作构建了艺术体操项目的惊险性、熟练性等竞技性,构建了空间维度巧妙变化的艺术性,彰显了艺术体操项目独有的美。[5]是由于器械的形状和材质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技术特点。身体动作和器械的完美结合、融为一体、协调一致使得艺术体操充满着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世界著名的艺术体操运动员卡纳耶娃在比赛中,通过器械的运用,像一只变幻莫测的体操精灵,时而像欢快的蝴蝶、时而宛若无忧无虑的公主,她刚劲有力、刚柔相济的动作使人眼花缭乱,以其变化新颖,妖娆奇特的身体动作和器械动作充分的体现了艺术体操的柔美高雅之美。
3结语
论文摘要:耀眼绚丽的现代艺术运动对艺术设计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平面设计也毫不例外的受到其干预而越发显得引人关注。现代艺术运动为平面设计的形式表现和感性思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语言,本文以平面招贴设计为例阐述现代平面设计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代艺术运动情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必然对艺术产生影响。19世纪以来,欧美国家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发展和思想意识形态成为刺激现代艺术产生的有利条件。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内容和新的表现形式。在1907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和美国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艺术运动,被学术界称作为现代艺术运动,针对传统艺术进行全面、彻底的艺术革新运动,同时也为现代平面设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
现代招贴是由设计的画面和文字构成的平面设计,好的招贴设计应该有较强的画面欣赏价值和装饰目的。现代招贴设计一路走来越发成熟而富有时代感,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现代艺术运动的熏陶,充满了现代艺术运动情结。
一、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表现主义情结-隐喻、象征
表现主义是20世纪流行于德国和奥地利等国的艺术流派。其主要特征为注重主观意象和对自我感受的表现,强调对比强烈、厚重粗放的黑白木刻笔触,以及夸张、扭曲、变形的色彩和姿态,不仅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同时抒发了内心情感,从而营造出特定的情调、节奏和意境。它为视觉艺术设计领域开创出一个能够充分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空间,极大地增强了招贴艺术的视觉表现力,确立了招贴艺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功能与目的。
二、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立体主义情结-拼贴、组合
1908年,产生于法国的立体主义是现代艺术运动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中心思想是对物象作理性解析和综合的再构造。强调对自然物体进行分析、判断,从中寻找可以提取的形;然后分解切割成最单纯的几何形态,如圆形、方形、三角形或点、线、面;最后,从不同角度观察对象并重新建立新的形态和结构秩序。从"分析"到"综合",立体主义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观察方法,更加注重对色彩、形式、结构的组织及平衡规律。由于对绘画中的各种元素提出具体的分析,使绘画逐步走向理性的方向,因而历史上称为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立体主义对于当时的平面设计来说,提供了极好的艺术借鉴,对招贴设计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
立体主义对现代平面设计做出了两大贡献。第一,它结合象征、寓意手法,对形体、空间、色彩肌理进行拼贴、综合而组成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段,这就给现代招贴设计注入了新活力,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第二,就是它不断地在抽象的画面中加入文字的探索。这种试探给平面招贴设计提出了图文并茂设计的启发,对招贴设计中文字要素的处理手法提供了新的认识理念。从此,这种形式在平面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今天成为人们心中对平面设计固化的认识了。
三、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未来主义情结-自由文字
未来主义运动是20世纪初期在意大利产生的一场现代主义运动。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同时存在,共同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前者们给后者带来了工业化气息和机械的特征。未来主义歌颂技术之美、战争之美、速度之美。认为艺术应表现现代机械文明的速度、暴力、激烈运动的音响和四度空间等这些所谓的"现代感受"。毫无疑问地为现代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又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段。在平面设计领域,未来主义最大的贡献就是形成了"自由文字"的设计风格。文字不再是表达内容的工具,而成为了一种视觉元素和符号,类似绘画图形一样的结构组合,它可以自由安排布局不受任何固有原则的限制。这种图即是字、字即是图的图文结合形式,对招贴艺术设计的视觉形式有着强有力的推进和启示意义。这种设计风格现在已成为风尚,在平面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达达主义情结-蒙太奇式置换、拼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兴起了一种非理性荒谬和怪诞的艺术运动,是一种高度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名字也起的怪怪的,即"达达"主义,达达主义认为世界是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的,惟一可以遵循的是机会和偶然性。主张用消极的无政府主义和破坏性的形式来表达对传统艺术、现实世界和疯狂战争的反应。
达达主义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在于利用拼贴方法设计版面,利用摄影照片的拼贴方法来创作插图,以及版面编排上无规律化、自由化的处理手法。达达主义对视觉艺术与设计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当代招贴设计中对世界名画中的形象进行夸张、变形、置换的艺术处理手法,可以说都是受到达达派的启示和影响而产生的。另外,达达主义根据形、色、质的特点拼贴而制作画面,以及用蒙太奇照相拼贴的表现手法,都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达达主义的这些新型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
五、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超现实主义情结-感性、联想思维
1924年,法国作家安德烈·布莱顿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它标志着欧洲又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诞生了。超现实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文明遭到了极大破坏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些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情绪处于虚无主义状态,因此,他们认为所谓真实的表象都是虚伪的,包括传统的文明方式、语言、文字、绘画、设计等也都被认为是虚伪的。这一观点打破了逻辑思维和现实的制约,以感性的联想思维来指导并表达原始创作的冲动和主观意象,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出不可能成立的人为形象和环境,把现实观念与梦境幻觉的本能潜意识结合起来。因此,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表达形式无论是在绘画上还是在平面设计中均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并广为流传。
超现实主义在招贴设计领域的影响是空前的。其特点有二:第一,超现实主义把毫不相干的事物组合,拼贴出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实事境地,从而传递出一定的信息特征。第二,以写实的形象用荒诞、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组合手法来传达特定信息,更加有效地显示商品的功能和信息。计算机在平面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之后,招贴设计师利用它并结合摄影蒙太奇、装饰漫画、具象、抽象等多种表现手法,更加充分地发挥超现实主义的观念和特征,为现代平面艺术设计领域开辟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现代平面招贴艺术,无论从创作理念还是表现形式上均受到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深刻影响,进而加快了平面艺术设计发展的进程。所以,艺术与设计就象硬币的正反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相互融通、相互促进才是艺术与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深圳,1998。
[2]汤义勇:《招贴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