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例(3篇)

发布人:收集 发布时间:2024-04-25

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朝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在各学科教育中熏陶,渗透。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风气,教师要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把孩子培养成心理素质健康、健全的人才,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学会社交技巧,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重要性

1、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他们学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为个人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才能与社会保持一致,所以要防止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就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2、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育要由传统的教育改为启发式的教育,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要做到这些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从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出发,使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在行动上的自觉性,使学生在追求中不断进步,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3、有效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分看重学习,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忽视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导致学生身心疲惫,出现情绪紧张,焦虑,恐惧的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心理方面的指导,真诚的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的可行方法

1、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理

自信一小步,成长一大步。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坦然面对生活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树立伟人榜样。通过认识自我培养自信,给小学生讲一些伟人的故事,比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等等,使学生树立顽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2)能力锻炼。通过挑战自我培养自信,比如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自己做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锻炼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3)培养集体观念。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作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工作。让学生明白荣誉凝聚着全班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让学生知道他是集体中的一份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转贴于

2、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

班级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场所,也是学生交往,娱乐,成长的场所。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多举行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有集体归属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心情的好坏对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对身心健康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保持良好的情绪不但能提高人体的各种活力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潜能,逐步培养学生宽阔的心胸和豁达的品质。

3、培养学生的情商、坚强的意志,鼓励学生敢于展现自己

情商即情感智商,情商的高低是对自己情感,情绪等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挫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若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对待,必定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产生不良的后果。这样不仅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还会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危害身心健康。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恢复自信,使其朝着我们预定的方向发展。

每个人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然而通向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只有那些不畏艰难,勇于追求的人才能获得成功。事实证明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不仅与智力有关,更取决于坚强的意志。能否具有丰富的人生,取决于心理素质,看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人生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要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让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使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很好的实现。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接受自己的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爱,平常多举行一些文艺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己,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体现。

4、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注重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通过阅读书籍,举办一些文化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快乐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2)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校教学中通过创建各种活动情境在行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5、教师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首先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生活中勇于表现自我,并适时提供一种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47-01

所谓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儿童智力的发展、个性品德的形成、自控能力的增强、人际关系的建立、高尚目标的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等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孩子一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希望,但许多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往往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智力的发展,而忽视孩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在极大程度上阻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家庭作为影响孩子发展的第一环境,应当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舒适的发展平台。

(二)学校因素。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是传递社会文化、塑造道德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发展个性特长,是儿童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的乐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即是学习与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学习与教学活动的目的。教师是学生接触、学习的直接个体,教师的言行举止、个人修养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此同时,学校中同伴的交往和学校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也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社会因素。人是一个社会群体,每一个人从出生就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社会的发展对他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今社会,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学生的心理障碍也日益增多。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诸如电视节目、网络学习、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等等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这些内容丰富、不易控制的微型因素,甚至带着社会不良习气,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影响。

(四)人际交往。同伴关系是儿童除父母及亲属以外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关系。同伴交往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关系是不平等的,主要是照顾者、教育者与被照顾者、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与之相比,同伴交往更加自由,这一特殊性质使得儿童能够体验和探索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从而发展其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判断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是增长知识的场所,也是发展自己能力的平台。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动机、情绪、态度、性格、行为、品德、自我等各种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不失时机的把握这一重要的时机,实施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和教育,为他们向更高的心理水平发展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学生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进入学校往往显得难以适应。面对严格的学校管理,面对较重的学习任务,在家在校的表现判若两人。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很活泼,敢说敢做,聪明伶俐。而老师反映,孩子在校显得拘谨,胆子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做,减少不必要条条框框。让学生很好地溶入集体之中,不做旁观者,就有助于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例如:以"保持一份好心情"为例,让两位学生表演在生活中遇到烦恼的事情,让学生听音乐放松心情,随音乐跳舞,最后出示图文并茂的字画寄语学生赠"笑脸"给学生,形式多样,学生的反响很大,让学生确确实实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保持了一份好心情。

(二)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就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等特点。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社会化心理机制对儿童施加影响。第一,教导。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向儿童传授各种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第二,强化。父母采用奖惩的方式强化儿童的行为准则,并巩固这些行为准则的地位;第三,榜样。父母往往是儿童最早开始模仿的对象。儿童效仿父母,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第四,慰藉。儿童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他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除此之外,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家庭教育气氛等,也对儿童的个性产生着影响。

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来,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心理健康的关注、能力的培养等。但由于我国城乡差距大、就业观念保守、就业率低等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仍然影响基础教育的实施。教育中的功利化、唯智化、片面化依然严重。在教育过程中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智力发展,而对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完整人格、积极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学生高分低能、社会适应能力差、意志薄弱等现象依然严重。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重视学生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造就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二、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志、态度、动机、兴趣、气质、性格等。[1]个体心理因素可以分为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和非智力因素。二者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个体完整的心理面貌,在个体的健康成长中共同发挥作用。智力因素直接参与个体的具体活动的操作,尤其是认识活动。非智力因素一般不直接参与个体认识活动的操作,但却影响智力活动的进行,起着动力、定向、维持、调节等作用。学校教育不但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智力因素,而且还要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所谓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使上述二者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使有所偏废。智力因素的重要性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对非智力因素在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中的意义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则认识不足,甚至有所歪曲,给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智力因素的影响来凸显的。主要体现在下列六个方面:

1.定向功能:个体在学习活动倾向于什么目标、内容受学习动机、兴趣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总是首先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内容。

2.动力功能:首先,体现在个体活动的始动方面,学习动机推动个体去积极、主动的学习,不管该动机来自于内部需要还是外部的奖赏、激励。其次,使活动得以持续下去。但动机强度适中才会对学习活动起作用。过强、过弱都会削弱活动及其效果。

3.感染功能:积极的情感是学习的催化剂,良好的心境会使个体的学习达到最佳水平。而不良的心境,会削弱个体的学习动机,焦虑、忧郁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4.维持、调节功能:顽强的意志品质将支持、激励个体的行为,使之能够始终坚持目标,克服困难。因为学习活动并不总是充满兴趣,这就需要有良好的自制力、坚持性等意志品质来维持。个体的非智力因素还支配个体的行动,调适个体的心理功能,使智力活动不因故而偏离常规。

5.动力定型功能:非智力因素能将某种认识或行为组织情况固定化,良好的智力或能力固定化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及各种技能的重复练习程度,如意志活动直接影响智力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坚持性,从而影响认识活动的质量、情感,影响智力活动的强度、速度、性格,影响个体的认知风格、方式。

6.补偿功能:优良的非智力因素会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常言道勤能补拙。古往今来,凡在某方面有作为的人,其非智力品质都非常优秀。不良的非智力因素会使个体见异思迁,知难而退。如心浮气躁、粗心、懒惰等不良习惯就像漏斗一样,把教师的辛勤劳动丧失殆尽。在现实中,一些差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学习缺乏兴趣、信心,自卑感强,自制力差等非智力方面的原因。所以在教育中一定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重视立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教育家孔子就很注重教育学生立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2]张履祥认为“凡初为学先须立志,志大而大,志小而小。”[3]明确的志向是引导儿童学习的动力。

2.培养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力求探索某些事物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可使人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喜爱的创造性活动,提高工作效率。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生满腔热情的从事学习和探索,对于智力开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培养学生对于课程、课外读物、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在学校里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果断性。

4.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挫折是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挫折既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使人变得更加坚强、有为;也可以使人消沉、一蹶不振,丧失信心。有两种人能经受挫折:逆境中成长的人;受过良好教育、心境开阔,有坚持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调节。

5.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勤奋、坚持、助人为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6.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有机组成。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现代人患心理疾病的概率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因为学习压力、青春期、不良影视媒体的影响,容易产生诸如厌学、焦虑、孤独、忧郁、暴力等心理问题。教师和家长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积极引导,养成健康的心理。进而形成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