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田径运动员;心理特点;心理辅导
一般来讲,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发挥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战术意识、技术的合理性、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的水平。心理紧张是其中的一个表现,也就是说心理状态能够直接影响运动者的基础生理机能、行为表现等。造成运动员心理过分紧张的原因很多,如训练过度恢复不好,睡眠不足,压力过大,害怕对手,对成绩期望过高,过去失败表象的重现等等。因此,赛前科学的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赛前心理训练的必要性
体育运动成绩大致受体能素质、技术水平、心理状态三部分因素的制约,赛前在不同的项目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在田径竞赛中,运动员竞技力的发挥和取得优异成绩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如临场时的身体状况,技术战术的运用和发挥,适应和抗干扰能力强弱以及教练员指导是否得当等等,其中心理因素对运动员竞技力发挥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所谓运动员心理训练是指对运动员在心理方面有目的的进行定向训练的过程。即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争取优异比赛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练习过程。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实践证明,运动训练和竞赛在对人的机体施加生理负荷的同时,也施加了心理负荷,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中,在消耗巨大身体能量的同时,也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因而,心理训练已成为提高训练水平和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突破口,是充分发挥身体能力和技战术能力的保证。二、田径运动中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情绪兴奋的反应被称之为运动竞赛者求胜心切,而冷漠却是怯场的表现。轻微的对运动者参与者进行运动是有利的。其余的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技术发挥。各种反应,无论求胜心切或怯场,都会使心理上和器官上出现伴随的征兆。埃布兰指出“竞赛参与者面对比赛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含有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而这些反应又是相互制约的”。紧张情绪是一个人以消极的思维方式对环境做出反应时唤醒水平发生变化的结果,同时紧张情绪还将造成不能正确理解刺激,产生不适当的动作反应。但是,根据首先发生的是消极的思维,还是唤醒水平上的变化。可以把紧张情绪分为两大类:生理上的紧张和心理上的紧张。田径竞赛是以个人为主的,竞争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它要求运动员能够发挥最佳体力和最大意志力,竭尽全力为创造最好成绩而竞争。在比赛中不象球类项目那样可以接受场外指导,而是完全靠自己进行判断和作出决定,需要估计目标的方位、距离或高度,需要准确明晰的观测空间的大小、方位和距离,从而调整自己的动作、矫正错误的姿势。同时,还应具备借以判断动作的速度、周期性动作的时距和到达终点的时间,从而调整动作的强度和速度。同时,田径运动主要是在室外举行,它是用计量工具(秒、米)依照客观数据来衡量比赛胜负和成绩的,它既不象体操、跳水等项目是由裁判员依照规则进行主观判断。由于田径成绩较为客观、准确,所以稍有失误就会对比赛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赛前心理辅导调整方法及对策
为了使运动员能在每次的比赛中充分发挥其训练水平,我们在比赛的前两个月,应进行四次调整性训练,以便对比赛前运动员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调整。可采用五种训练方法:
1.实战训练法
主要是模拟正式比赛的时间、强度进行的训练方法,主旨在提高运动员比赛时的适应能力。特别是要让运动员对于容易引起精神过度紧张和动作失调的各种刺激逐步产生适应,提高其应付比赛的心理能力,形成良好的比赛定势。在模拟实战情况时,要求运动员将表象技能、应急控制技能、注意集中技能、思维控制技能全面合理地结合于技、战术行为之中,以形成良好的技能习惯,增强适应能力。
2.对抗训练法
主要采取调赛和兄弟院校的同项目队员的对抗性比赛,重在了解对手、正确对待对手,知己知彼,心中有数,以消除心理紧张,保证其正式比赛时运动水平的正常发挥。
3.现场考核法
在比赛的前两月,领导、教练要现场对运动项目进行抽查考核,一方面了解运动训练的情况,提出比赛前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运动员提高适应性的一次很好的锻炼。通过考核,客观地对每一个运动员作中肯的评价,加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感受性。
4.闭目静养表象法
训练放松结束后(最好是心绪平静下来),取一些垫子,运动员静静地躺在上面,仔细回想今天训练中每跑一程、一圈,乃至整个全程的每一个细节,尽可能多地唤起参与运动时的各种感觉。比如:“看到了”场地、队友、教练以及奔跑时的情形。“听到了”训练或比赛场上出现的各种声响。这样有两个好处:(1)使运动员的运动过程得到反馈,尽快动力定型。(2)促使运动员自我意想加深,增强信心。
5.体会交流互激法
关键词:小学体育田径项目启蒙训练管理策略
近几年世界田径项目大赛水平有了迅速发展和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少年儿童田径启蒙训练的成果。根据少年儿童的成长发育规律和特点,加强了少年儿童早期的田径启蒙训练,使优秀运动员快速脱颖而出。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小学体育教师的重视,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进行田径项目早期启蒙训练的管理与引导,关系到田径运动项目成绩的提高,更关系到田径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建设问题,也是广大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自己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对小学生早期的田径启蒙训练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掌握小学生训练规律,合理运用训练手段
教师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对小学生进行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就必须要做到以下方面的要求:一是,了解掌握少年儿童的身体成长和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以便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二是,教师要熟悉小学生田径运动项目的共性知识和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和对体能的要求,只有熟练掌握小学生田径训练的基本业务知识,才能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方法,并能有效地对学生在田径项目上的训练上进行技术指导。三是,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正确示范,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四是,对小学生的训练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体能情况进行分层训练,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如果在一个田径项目上,不管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只是一味的强调统一进行项目训练,不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就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对小学生的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要坚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训练原则。五是,教师要经常和善于总结小学生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和发现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的科学方法,以改进和完善学生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等方面的工作。
二、抓住体质发展最佳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成长时期,他们身体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还不成熟。在这一个阶段,小学生的神经系统发育比较早同时了比较快,其参与训练的兴奋性也比较强,在训练中学生的兴奋过程占据主导优势,并且小学生在训练中他们的兴奋状态和抑制状态的转换过程也比较快,这两种状态和过程非常容易进行扩散。这个阶段小学生的训练特点表现为:学生表现的非常好动易动,训练中的模仿性比较强,而且在训练中的多余动作也比较多,但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在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活动中,虽然学生的精力比较旺盛、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但是他们对田径项目训练的动作掌握上,他们的动作准确性和协调性比较差,也就是学得很快,忘记的也很快。教师在制定田径项目训练计划时,要充分根据这些规律特点,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认真抓好小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全面训练。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进行体能素质训练。这一方面是提高小学生对田径项目运动训练的兴趣和爱好,加一方面让学生的的肌肉、骨骼、内脏的功能得到全面锻炼和增强,促使小学生身体各部位的全面发育成长。通过抓好学生在耐力、速度、协调、灵敏、力量、节奏等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为学生在田径项目的技术训练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形成正确田径动作奠定基础。
三、循序渐进抓好启蒙训练,重视训练组织管理
对小学生来说,田径项目的训练还不是很熟悉,还比较陌生,教师要做好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工作,首先要让学生尽早地了解和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积极培养学生对田径运动项目的喜爱和兴趣。教师对小学生的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要做到循序渐进,重视启蒙训练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工作,以提高训练的效果。一是训练动作要掌握要求。小学生对体育运动都是比较喜欢的,但是他们对体育训练的项目技巧和规则不是很熟悉和了解,特别是对田径项目的训练技巧和规则比较生熟。因此,教师要逐渐对学生讲解田径训练的技巧与规则,以使学生能得到正规训练。二是要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小学生要提高田径运动的训练效果,就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运动训练时间,才能保证学生打好田径训练项目的基础,取得扎实的训练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启蒙训练必须一步一步循序渐进进行训练,不能用“突飞猛进”的方式和手段进行训练。三是做好训练中的组织管理工作。在训练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训练机会和训练频次,才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成绩。
四、科学正确进行训练评价,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教师在小学田径项目早期启蒙训练教学中,要根据田径项目运动规律和小学生特点来安排教学。要多为学生提供多种运动练习的条件和机会,通过多种运动方式来提高学生田径运动训练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多种运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特别是在训练中要指导学生进行头脑和身体结合的训练,从而能实现运动过程中的身心协调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田径运动成长发展速度和质量。对小学生的田径训练教学,要注重发挥教学评价对训练的促进作用,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对学生田径运动情况经常检查测验,根据检测结果,采用综合评价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田径训练。例如,在对学生的200米计时短跑、跳远等项目考核后,根据检测结果教师要教学情况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以不断提高田径项目的训练质量和效率。由于田径训练的内容比较单调,要提高小学生的田径训练的综合素质,教师就要把健身走、健身跑、健身跳、健身投等基本运动项目作为田径教学的重要内容来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在田径训练中开展各项比赛和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以达到健身的效果。
总之,对于小学生的田径项目早期启蒙训练,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开始,养成每天训练的习惯,循序渐进,加强训练中的组织管理,才能提高训练效率,保证启蒙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训练学理论项群理论暗示训练法
关注当今田径竞技赛事,了解田径运动的基本现状,是从事田径教学和训练工作的基本要求。要想提高田径教学训练的效率,就必须以田径赛事和竞技现状为突破口,深入开展体能、技能、心能三方面的研究,并将这三个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要想攀登田径竞技的高峰,就要全面掌握田径项目的规律和特点,就要坚持学习,善于研究,通过学习《运动训练学》,提升理论水平,更新教学训练观念,并把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全面提高田径教学训练的实效性。
一、坚持以训练学理论为指导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始建于1983年,伴随着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方面,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系列运动训练学领域的研究性专著。曹景伟等人把这些独具特色并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进展称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中国流”。作为田径教学训练的一线工作者,我们要坚持终身学习,通过对《运动训练学》的全面学习,吸取其营养和精华,掌握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并始终以此为指导,把理论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田径教学训练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运动训练学》强调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导向和控制作用。发展竞技能力与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目的。训练的所有内容、各种训练负荷、各式各样的训练安排,都是为了训练目标的实现。但是这样一个本来是很明确的基本认识,在过去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因此,在我们的田径教学训练中,应该强化训练目标的导向意识,认识到:训练是为了比赛,要从比赛的实战出发,紧紧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去组织训练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第二,《运动训练学》强调训练理论时空构架的相对均衡。我们知道,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包括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和训练的手段;运动训练的时间特征则包括训练的过程、训练的周期和训练的安排。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人们常常偏重于对运动训练空间特征,即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却相对忽视了对于运动训练时间特征,即训练的过程、节奏和安排的研究。事实上,在运动训练的具体活动中,许多教练员都是按时间特征来考虑问题的。今天练什么,明天练什么,这个月练什么,下个月练什么,这是教练员组织训练活动重要的思维路线。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周课训练计划与实施”等内容,使运动训练时空特征的均衡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使教学训练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坚持以项群理论为指导
项群理论是我国著名学者田麦久先生和他的同事在竞技体育领域所建立的重要的基础理论。项群训练理论是竞技体育的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的一个层次,它是以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为依据,将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项群理论认为由于训练活动的基本任务在于提高和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体能类中又有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三个项群;在技能类中有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格斗对抗性五个项群。以训练学的项群理论为指导,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在田径教学训练中体能类的三个项群分别是:体能主导快速力量性项群包括跳跃、投掷;体能主导速度性项群包括短跑、跨栏跑;体能主导耐力性项群包括竞走、中长跑。
在田径教学训练工作中,我们应该坚持以项群理论为指导,以项群为基本单位去认识和概括同类属竞技项目的共同特点,既能够获得远远大于一个单项运动实践的视野,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去把握几个或几十个运动单项共同的训练规律,又不会因受到其他类属项目不同特点的约束,而使得一个项群的共有规律无法显现出来。而且,一般训练学理论由于需要反映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必须高度地抽象和概括,同时也就衍生地加大了其与单个运动项目训练实践之间的距离。坚持以项群理论为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这一距离的缩短。理论概括覆盖面的收缩和覆盖项目的相似,必然使得抽象出来的理论更能准确地反映同项群项目训练实践的内在规律,从而更便于对训练实践实施有效的指导。
三、创造性地运用暗示训练法
田径比赛中,激烈竞争的不仅是竞技战术与体力,同时也是心理的较量,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因此,重视心理训练对运动员正确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培养最佳竞技心理状态已成为创造优异成绩的重要一环。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将暗示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创立了“暗示教学法”。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特别是无意识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暗示就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一定的意见或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达到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