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教学;开放性阅读教学;有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8-0071-01
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探索出了不少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开放性阅读教学就是其中的极具操作性和推广性的一种教学方法,甚至还形成了一种模式,但模式就意味着僵化。要提高开放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有必要对这些现象进行理性的反思。
我们知道,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只是对课一些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违背了阅读的规律,戳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引入开放性阅读教学的方式了。开放与创新也是新课标提出的最鲜明的要求。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只有通过开放性阅读教学才能实现。
现代阅读观告诉我们,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就其阅读教学而言,其本质是一样的。开放性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充分开放思维的思维空间和时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互相质疑,个人或小组成员互相引发大胆想象,小组或是个人对于某个问题进行争议,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这样就要求开放性阅读教学有自身的独特的个性特征,教师在实施开放性阅读教学时,就要特别注意反思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是不是充分确立起来了。
我们知道,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有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有教师与作者的对话……这就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对话的中心却是每一个学生,学生是对话的主体,而非配角。教师必须明确,也必须充分突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真正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把阅读真正还给学生。
教师充分注重到了这一点以后,还要注意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我们知道,阅读是极其具有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我们都知道有一句名言: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气质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阅读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和评价,教师不可过多地干涉。如对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学生做出了自己的反应和评价,教师要给予保护而非随意否定。因为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开放性阅读是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意义、建构意义和创造意义。教师要牢牢记取“阅读时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自由地“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阅读中充分确立起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只是开放性阅读的两个环节,教师还要充分注意阅读内容要适应学生阅读多样性需求和探究式阅读。
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多的时候在于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需求上多做文章,大力挖掘需求潜力,促进学生的阅读需求感,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开放性阅读教学中积极提倡探究式阅读。教师要明确,“探究性阅读”是自主性阅读,阅读主题、途径、方法及阅读结果等,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性阅读是挑战性阅读,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学生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提倡,并积极支持学生阅读中的探。因此,教师在这里特别要反思的是:开放性阅读是不是优化了课堂教学气氛,是不是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不是激发了小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参考文献
[1]赵明喻.浅谈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中国科教研究杂志2011,6
[2]邱汉民.小学语文阅读方法与训练[M]中国现代科教论坛,1999,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会小学生如何品味语文作品、感悟情景、熏陶情操,是保证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关键。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尊重小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
小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没有小学生参与阅读,感知语文作品、品位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交流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无从谈起语文作品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更无从谈起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问题。因此,为了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要将语文作品的阅读权利归还给每一位小学生;要切实摈弃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教师主导下的“师生呼应”式的“串讲”和“越俎代庖”式的解读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小学生与生俱来的阅读潜质和“天然”的阅读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作品的阅读教学全过程,体验阅读之美、感受阅读之乐,在亲历阅读中不断增长知识、启迪心灵、感悟生活,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坚持“以读为主”的同时考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个性差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在“读”,“读”远甚于教师长篇大论的“讲”重点、“找”文眼、“抓”中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对于语文作品尤其是课标要求的精读课文,应鼓励学生课前“预读”、课中“细读”、课后“复读”,在“预读”中认识生字词,了解作品的意思梗概和主要情节,在“细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深邃哲理,在“复读”中回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悟作品的语言之美与情景之美。另外,在注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个性差异,不是所有小学生都能够高效率地完成对语文作品的“预读”、“细读”和“复读”,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阅读当量”。对于阅读能力、接受能力都强的学生,注重引导他们“研读课文”,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应教会他们怎么“熟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阅读能力不同的学生情况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所有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问题答案,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增长知识、体验作品,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倡导“研究性阅读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兴趣是阅读的不竭动力。培养小学生对语文作品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阅读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行为,小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钻研、探究语文作品的语言、情景和思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B度……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靠积极的努力获得的。”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研究性阅读法”,研究性阅读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打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填鸭式”或“问答式”的传统教学模式O篱,为小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的“讨论式”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努力地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克服遇到的困难,真正发挥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效果
1.组织研究性阅读小组,营造研究性阅读氛围。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牵头,全组成员共同阅读、思考、研究、讨论甚至争论,使每位同学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都能够提出看法、发表意见、施展才能。这样小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防止少数学生的思维惰性,促进全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突出表现在于,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小学生在阅读、思考、研究、讨论、练习,教师只占极少的课堂时间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
2.创设语文作品的情境,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可以首先让两位小学生分别读一读自己写的观察日记《爬山虎》,然后让其他学生评议,看小作者写的观察日记有没有抓住爬山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师板书课题,告知学生:“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叶圣陶先生怎样写爬山虎的脚?”这样小学生就会情绪高涨地了解、探究叶圣陶先生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又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可以在哀乐声中朗诵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无限悲痛中的情景的一句话。然后教师板书课题、谈话:让我们随首都人民一起到长安街为送行吧。这样,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语文作品的情境之中,为进行研究性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会小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方法。首先,要教会他们设计问题,对阅读的内容要善于扣住重点词、重点语段、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设计问题。如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段时,就可设计如下问题:伯父鲁迅先生去世了,什么事使“我”惊异了?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父深受人们的爱戴?“我”有什么感受?这句该怎样读?“爱戴”和“”意思有什么不同?其次,要教会学生通过阅读研究这些问题。问题的答案,有的在文章已经明确,有的要联系上下文,有的要通过查工具书作进一步的梳理、理解。
4.教师应适当点拨、引导小学生研究性阅读。通过自主研究和分组交流,小学生获得的知识有可能是“真”“伪”并存。因此,对于小学生初步研究性学习获得的知识,需要进一步探讨,以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深化理解。
关键词:高效英语;教师;阅读教学;实践性
一.高校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的现状
(一)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通常是照本宣科,课本怎么写就怎么教,没有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实际需求,只是硬性的传递知识,忽视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自己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实践性非常少,无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阅读能力也得不到提升,课堂质量也达不到理想效果,最终阻碍了英语成绩的提高。为此教师必须要明确学生的地位,切实观察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二)
忽略实践性练习,过分侧重语法和词汇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过分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讲解阅读文章的时候,还是传统上的逐词逐句的解析,本应是给学生讲解阅读的过程,却变成了解读课文的过程,无法领会阅读的本质,让学生对阅读产生误解,学生把分析阅读中的句子和单词作为了英语阅读的重点看,实践性练习严重匮乏。长期处于这种学习状态下,尽管学生的精读能力有所提升,但是W生却无法在阅读上取得大的进步。阅读讲究的是整体性,重视把握文章整体,而不是单个的单词或者是语法,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学中的重点,强化学生实践性训练。
(三)没有重视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
不管是阅读理解还是英语考试,都需要学生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因此对于速度的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强化时间意识,进行阅读练习的时候,养成好的习惯,一分钟完成一个题目,为此,学生必须要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这再一次证明,教师的精度方法和阅读想要达成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精读追求对每个句子和单词的解析,是绝对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这种模式下教育出的学生,阅读速度完全不符合规定。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速度的训练,领会阅读教育的本质和核心。
二.高校英语教师阅读教学提高实践性的策略
(一)重视学生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英语教师必须要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正自己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知识的传播者,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恰到好处的引导,如此不只可以辅助学生掌握语法和词汇等基础知识,还能让他们习得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的有效性练习,不再是硬性的接受知识,完成任务。只有教师改变传统的方法,增强自己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观察他们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重视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成绩。
(二)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校英语教师需要明确,英语阅读的重点在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意思,理解文章大意,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目前高校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分侧重精读讲解,让学生加强对词汇和语法的练习,让他们把死记硬背单词作为阅读理解的重点。阅读的核心是把握文章整体,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从整体人手,把握阅读内容,从日常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泛读为主,辅之精度,二者结合,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