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这一规律和潮流的。
一、由重掌握技术向重培养锻炼能力发展的转变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经济改革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呼唤着人的整体能力,特别是体育锻炼能力的发挥与发展。掌握技术已不再是人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而是为了使人的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锻炼能力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体育课程改革不再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新的体育锻炼技术和促进锻炼能力的发展,而是要贯穿于学习者的一生,所以终身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有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当代体育课程改革新思想致力于包括知识与技术的发展、锻炼能力在内的学生整体体育锻炼知识、整体素质提高的体育课程改革。它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课程潜能,以实现体育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功效。
二、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
一堂课应该怎么上?传统体育教学主要重视教师的讲,而不是学生的学,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教师过多的讲解示范和说明则让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渐降低。显然,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时刻处于被动状态,是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的。从教学观念上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怕学生看不懂、学不会、搞不明、理不清,于是就包办代替。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
三、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
在教师习以为常的体育教学观念中对学生的要求是都会、都懂、都对,甚至是都考上某某学校。教师虽然知道这种意愿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心理预期往往左右行为,因而在提问学生时往往对回答正确的心满意足,回答错误的便在言辞或表情上有所表现。我们知道,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齐步走。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自身存在个体差异性和自身特点多样化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标准的人。但是,永远都没有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所以,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目前,在体育课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以及教学质量低下,都与一刀切、统一要求有关。因此,体育课程改革新思想要求我们改变固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四、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原有的体育教学是接受和传递的两个过程,体育新课改的教学应是创新、开发的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体育教学中突出的问题,也是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所谓重结果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通过教学所带来的结果,忽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方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无意地抑制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兴趣,而让学生直接了解课的最终目的和最终形成的动作。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学习―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比结果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学习―(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由“感知学习”,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的学习,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由“学习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
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的转变
现代体育教育的思想建立在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上。从信息论上说,体育课堂教学是由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所以具体存在以下四种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
1.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交流方式,教师施,学生受。
2.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
3.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方式,师生之间互相问答。
4.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试验。
体育课中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由以上信息交流方式可见,后两种的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种,其综合交流方式最佳,不仅能把学生的自我反馈和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及时地联系起来,还能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及时地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和帮助,对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身体形态与素质、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实现了互补作用,达到了共同提高的效果,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连接起来,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网路结构。这是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确保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身体素质一直处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体育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六、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的转变
一、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关师生关系的认识,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提法,我认为,主体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是和谐、民主、平等甚至合作、包容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已不再是教育的中心人物,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真挚、坦率的态度和学生平等相处、相互交流。但是,在这里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不是普通的一员,因为他既是社会的代表,又术有专攻,在各方面都强于学生,而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都有待于形成、发展和提高,是未成熟的主体。这种师生关系的终极目的不是看老师的聪明才智是否得到了体现,也不是看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做了多少道题,而是看学生的智慧在这里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的课堂是否有一种浓浓的交流氛围和创新精神。
二、认识过程与问题解决的关系
以往,我认为学习就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但是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把学生认知的过程作为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展现,如课堂上一切材料的展示、演示及实验,都不仅仅是为了验证事实、获得认知,它更是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选择的情境,提供开放性的题目。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去说,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计算教学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部分,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能力,更应培养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具有多样灵活性的能力。因为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表现为知识的广博与深刻,更表现在会灵活地运用知识、选择知识,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计算方法多样化的意识和能力。回顾以往,计算教学经历了只要求学生记法则、重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及重过程、重法则的探究等过程。但是,知识本身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扩展的过程,我们掌握知识、掌握规则的目的是为了突破知识、突破规则,所以确定的事实、系统的概念已不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作为一种载体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及掌握方法。
三、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合作与竞争,从词义上理解是一对反义词,课堂教学中怎样把这一既矛盾又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呢?我认为,只会合作不会竞争与只会竞争不会合作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特别是我们的学生将要面临激烈的竞争,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方法和竞争的意识。
首先,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主要是针对那些追求完美、怕出差错、不敢轻易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其次,要敢于并且会反驳他人的观点。第三,要能接受他人的意见,如果意见难以统一,要学会保留,待机再陈述。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合作是指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们既当学生又当先生,他们面对面地自由交流、自由争论,没有任何心理压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知道尊重别人,懂得关心别人,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热烈的学习气氛,学生能从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竞争则主要是在组与组之间展开,即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竞争,组内成员异质,组与组之间同质。这样组内互帮互学,相互合作,组与组之间则展开一定的竞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学生间的差异,更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指导学生合作与竞争的方法,使他们获得正确、健康的发展。
四、课堂与生活的关系
关于课堂与生活的关系,从卢梭到杜威再到陶行知,都论述很多。我们身为人师,也都有自己的体会,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时空也更为广阔,网络教学已趋成熟,所以应该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课堂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我们的宗旨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就是我们教学的起点,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皆数学,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切实发挥数学这一工具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内容、观念尚存在一些问题。它的教育范畴更应拓展,其思想品质教育的内容、途径更有待挖掘、探讨,使其思想教育的功能得以真正的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新的德育教育目标,使我们广开教育思路,不断更新思想品质教育的观念,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此,笔者仅就实施新课标中对学生思想品质教育的若干问题进行粗浅探讨,与同行们商榷。
1对新课标中学生思想品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再认识
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和对文献资料的研究表明:以往我国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思想品质教育的内容可归纳为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自身意志品质教育。其教育内容不外乎是通过体育教材,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豪感,(如武术教材和传统体育项目)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如中华体育史、球类项目等);通过体育教材培养学生勇敢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在肯定这些思想品质教育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其思想教育的目标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思想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现代社会对人的思想品质要求,除了具有传统美德外,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时代精神。“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正是顺应这一要求,重新确立了体育教育的新目标。它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责任感,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脑力活动的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而必须调整的思想教育目标。这对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也是必要的教育途径。因此,对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目标的重新认识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寻求有效的教育途径。也只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体育精神的鼓舞下,积极进取,以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个人修养去生活、学习、步入社会,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无疑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积极意义。
所以,我们在认知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思想教育问题时,一定要更新观念,开拓思想教育的视野,既要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不畏困难、敢于拼搏的思想教育,又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教育,并以此目标为切入点,探讨思想教育的新内容和教育途径。
2对新课标中思想教育原则的认识与理解
思想教育原则,是实施思想教育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对其再认识和深刻理解,对明确思想教育的方向、内容具有重大意义。
2.1教育性和健康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要求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达到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的方向,即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时候,除考虑健身和掌握技能外,还应兼顾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同学,遵守纪律和法规,合作与公平竞争的意识,坚强和意志品质等。
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思想教育应遵循健康性原则,即身心健康原则。这里我们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良好品德的形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共同作用的过程。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的情绪特征、良好的意志又与道德情感等同出一辙,对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修改特征有很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合作、谦让、进取、诚实、友好、自信、公平的心理品质,消除孤僻、自卑、不合群的心理问题。
2.2成功性原则与差异性原则的理解: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是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的一大源泉。因此,体育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让学生每做一项运动都有成功的体验,以鼓励表扬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差异性原则。因为学生间存在思想认识、所受教育程序和环境影响所造成的心理差异也各不同。因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步骤的安排思想教育内容,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2.3系统性原则: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中,老师要有长远计划,将思想品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课与课之间、教材之间、年级之间都要紧密的联系,使学生真正受到牢固、深刻的思想品质教育,体会健康成长的乐趣。
3在新课标中实施思想品质教育的途径
依据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原则,按照新课程标准中教材的内容,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培养。
3.1结合窒内体育教学,介绍我国体育发展史、竞技体育成就、30届伦敦奥运会、残奥会中国取得的辉煌战绩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了解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
(1)介绍我国悠久的体育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用中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斗志。
(3)详尽介绍奥运会特别是残奥会的动人场面及发展的艰辛历程,让学生懂得只有综合国力的提高,才能有如此强大的阵容,才能取得如此骄傲的成绩!(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有直观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到未来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3.2结合新课标的教材,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意志品质教育、法规法纪教育、挫折教育、合作精神的培养。
(1)运用篮、排、足球等集体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
(2)运用各种跑的练习、体操等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吃苦品质和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引导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正视挫折、调整心态,从而塑造豁达、开朗、永不言败的心理素质。
(3)学习掌握现代新兴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让学生创编简易健身操、自编动作组合、自我组织比赛等,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品质,体会运动的成功感,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
(4)通过带有规则和要求制约人的项目,培养学生群体意识,教导社会规范,养成文明行为,为自然人、社会人的成长奠定思想基础。
4在实施新课标、塑造学生良好思想品质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1)依据终身教育理论和终身体育的观念,对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培养,也要加入这一“终身理念”。即我们的思想品质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础,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要切实达到德育教育目标,使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传统的师道尊严和旧的教学观念必然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中,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建立以学生为本的互相尊重的师生平等关系,互相促进,调整“命令式”的语言,建立师生合作伙伴的关系,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大有益处,定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总之,通过对上述诸多问题的思考与再认识,我们开拓了思想教育的视野,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