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危害,学会预防校园欺凌,掌握应对欺凌的方法及技巧。
2、能力目标:通过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关注他人的安全,培养其非欺凌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欺凌的品质。
结合教育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课的重难点分别确定为: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非暴力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暴力的品质。
教学背景分析:
1、我校总人数多,寄读学生多,学生之间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相差较大,易起摩擦,比起其他学校,更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
2、当前,暴力文化泛滥,社会生活又多出现“弱肉强食”的现象,对价值观还没定型,难以自我约束的中学生来说,这无疑为他们施暴于校园提供了鲜活的“榜样”。
3、中学生心理、生理都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也不足,往往对校园暴力认识不够。有的缺乏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缺乏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遇到侵害时则显得胆小怕事,不知所措;有的则受家庭、社会影响,遇事冲动,遇到侵害时,可能选择以暴制暴,不计后果。
教学对象:
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案例分析、故事暗示、启发归纳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反映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和文字材料,搜集因校园欺凌案而触犯法律的少年犯的悔过心声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身边的校园欺凌事件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让学生伴着《校园的早晨》的优美的旋律走进课堂,欣赏他们在校园内学习生活的照片,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和谐安宁与美好,接下来切入漫画,直接导入新课:然而,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却似一双黑色的大手,它撕碎了校园的和谐安宁,让多少孩子心灵蒙上阴影,又让多少孩子从此走上不归路!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平安校园,拒绝欺凌”,直面暴力现象,寻求解决途径,让青春不再惊恐,让父母不再担忧!
本环节创设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通过强烈的对比,初步激发起学生维护校园和谐,抵制校园暴力的情感,明确本课主题。
接下来就是进入新课,学会自护
第一环节:知暴力
1、展示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及文字材料,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
事件一:
2016年5月16日,一段校园暴力视频疯传,一名男生被一名身体强壮的同学殴打,先是边拉上衣边踹,踹倒在地后继续踹胸部。不少学生围观,有的学生甚至嬉笑着说,“别打他腮”、“再来一遍”,据网友称,此事发生在五莲街头中学。经了解,事情发生在5月6日早饭后,当事学生因被同学起外号,怀疑同学向老师打小报告等产生不满,遂发生打骂现象。
事件二:
2015年4月8日,济宁邹城大律中学的初二女生小青,已经有一周时间不肯去学校了。在父母的追问下,小青终于道出了实情。上周一晚上,小青被同年级的三名女生殴打侮辱,跪在地上自扇耳光长达一小时。不堪其辱的小青再也不肯回去读书了。
图片一:
图片二: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甚至有的同学亲身经历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讲述身边的欺凌故事。
举例:一位同学向班上一位学生每天索要一元钱,一共索要了十几元,你们说这是不是勒索?钱虽然少,是不是犯罪?
同学们畅谈自己所知道的欺凌事件。
3、接下来就和学生一起归纳: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其形式有(大屏幕展示):一是索要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恶意伤害他人身体;四是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短;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等等。校园欺凌还可分为硬欺凌和软欺凌,如果拳打脚踢、拔刀相向是硬欺凌,乱起绰号、造谣污蔑等等就是软欺凌;软暴力对学生心灵的伤害,甚至超过了硬欺凌。
这一环节通过看照片、读材料、讲故事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知道校园欺凌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其自我保护意识,也为分析校园欺凌的危害提供材料。
第二环节:谈危害
结合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究校园欺凌会产生哪些最直接的后果。
(学生一般会针对受害者一方发言,指出对受害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后果。)
教师展示事先搜集准备好的施暴者悔过心声,并归纳总结(大屏幕展示):
校园欺凌对施暴者和受害学生都有极大危害。对施暴者一方而言,容易使其形成以强凌弱的暴力意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对受害学生来说,由于校园欺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身心健康倍受摧残,必然影响其学习、生活和其他各个方面。
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其家长的正常工作,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秩序,甚至破坏社会的和谐、法律的尊严。
图片展示危害:
图片一:
图片二:
本环节通过自主探究法、案例警示法让学生明确校园欺凌的危害,产生警示效果:让施暴者停止侵害,让受害者不再沉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培养了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三环节:析原因
结合看过的、听过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校园欺凌案例讨论分析(大屏幕展示):
1、为什么很多时候施暴者能屡屡得逞?
配上受害者一方在遭受暴力侵袭时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漫画,可以强烈刺激同学的自尊心,培养其勇敢面对欺凌的品质,突破难点。
2、校园欺凌案施暴一方都有些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
、在哪些情况下我们最易遭到校园欺凌的侵害?
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人归纳为什么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和土壤:
受害者:
1、性格内向、懦弱,缺乏自信心,易忍气吞声,可以委屈自己而顺从别人。
2、缺乏法律常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施暴方:
1、强烈的好斗心理和过分要强。
2、性格严重内向,压力长期累积不得释放。
3、性格孤傲,不听意见,逆反心理强。
4、缺乏法律常识,做事不考虑后果。
本环节运用讨论归纳法,从施暴者和受害者两方面分析造成校园暴力的性格原因,分析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为下一环节“寻对策”作铺垫。
第四环节:寻对策
1、结合校园欺凌成因谈谈怎样才能避免自己受到校园欺凌的侵害?
教师归纳总结(大屏幕展示):
预防措施:不摆阔气;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同学间有矛盾及时化解;不结交不良朋友;与人相处,不能恣意妄为,要学会合作交流,又要讲原则,遇事不能一味退缩;在外不存贪婪之心;对不熟悉的人的邀请要心存警惕;发现违法犯罪现象,要及时报告,否则就是在姑息养奸。
2、情境训练:一旦遭遇校园欺凌,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教师提供以下几种情境,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讨论应对方法并选派代表发言:
当发现有人背后跟踪时
当敌众我寡时
已被欺凌侵害后
当同学被欺凌侵害时
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评价恰当与不恰当的反应,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强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提供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教师讲述从网络上收集的智斗歹徒的故事,总结面对校园欺凌的原则:
一是冷静面对,斗智斗勇。
二是敌众我寡时,不妨委曲求全,但绝不忍气吞声。
4、大屏幕展示自我保护口诀,学生齐读
义正辞严,当场制止遭遇险境,紧急求援
虚张声势,巧妙周旋主动避开,脱离危险
诉诸法律,报告公安心明眼亮,记牢特点
堂堂正正,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消除隐患
第五环节:学习通知,发出倡议
1、学习学校的、国家的通知。
2、发出倡议,全体同学在倡议书上签字。(一式两份,一份张贴,一份上交存档)
最后教师总结,提出希望
校园是我们一生中能留下最美好记忆的地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欺凌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包容。产生摩擦,让我们和平解决;遭遇欺凌侵犯,让我们冷静面对,机智应对。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说“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通过总结,呼吁大家共同创建平安校园,强化学生非欺凌情感和自我保护意识。
作业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拒绝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手抄报。
校园欺凌事件ppt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自觉抑制校园欺凌,能与校园欺凌进行斗争。
2.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能够勇敢地与校园欺凌做斗争。
3.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掌握与校园欺凌做斗争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与校园欺凌做斗争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
学会巧妙地处置校园欺凌。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搜集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例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思考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欺凌。
四、教学过程
一、观看《校园欺凌》视频,引入新课。
二、思考:
1、什么是校园欺凌?你遭遇过校园欺凌吗?
学生结合观看的视频和及生活实际回答。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学生奉信欺凌决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现象,校园欺凌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板书)
2、学生阅读“专家访谈”后回答。
讨论:校园欺凌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并归纳:
校园欺凌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板书)
3、校园施暴者的构成主要是些什么人?
学生:
曾经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爱歧视的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关爱的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制,无处发泄的学生……
4、社会、学校、我们对校园欺凌的态度?
校园欺凌必须被制止。
想一想:
面对校园欺凌我们有哪些对策?
学生回答。
(一)对策一:从受害者的角度想:
不要忍着不吭声: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家长或者老师。
尽量不要一个人待着:尽量待在人多的地方。
不理睬:如果有人冲你喊,让你交出你的午饭钱,不要理睬他,装做没听到,继续走自己的路。
小讨论:
欺凌容易发生的时间:上学或放学学生回家途中。
欺凌容易发生的地点:偏僻地角落。
容易遭欺凌袭击的对象:低年级学生,弱小的学生。
欺凌发生后自助的方法:告诉老师、学校、家长或者公安机关;伤势严重的立即打120急救。
(二)对策二:从施暴者的角度想:
反思一下,值得吗?你要做的事情可能给你带来批评、处分甚至法律处罚,这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污点。而起因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或仅仅是你自己的一时冲动。这么做,值得吗?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
学校有政教处,有法制校长,社会有治安管理机构,有公安机关,必要可拨打110等。
法制社会,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以案说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
010年校园血案40天5宗
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发生凶杀事件,凶徒郑民生杀害了8个孩子,还有5个孩子重伤。
4月12日,在广西合浦某小学门前又发生了一起凶杀事件,2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包括多名小学生。
4月28日,广东雷州凶杀案,一男子持刀砍伤16名师生。
4月29日,江苏泰兴伤人事件,一男子在幼儿园内持刀砍伤32人。
4月30日,山东潍坊校园血案,一男子在小学内用铁锤锤伤5人后自焚。
师:读完这些材料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
二、面对校园欺凌怎么办?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校中小学生有30%有过被校内、校外不法分子敲诈、勒索、抢劫、搜身、欺侮及其他滋扰的经历,却很少有人主动采取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
(2)你认为应陔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生回答:
①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②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③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④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6、实践营地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校园防暴系统。
校园欺凌事件ppt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欺凌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走近校园欺凌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欺凌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欺凌事件:
2015年5月22日媒体曝光,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13岁的副班长小赐因为拥有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向另外6个孩子要钱。钱没给够,就逼迫他们喝尿吃粪。
2015年6月10日上午,16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经常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8日晚,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2天后被送医,却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于11日晚,经手术切除了脾脏。
2015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她们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其中涉案人员刘某被刑拘。
二、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三、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四、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常见情形:
1.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4.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5.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预防欺凌的办法: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欺凌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
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欺凌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这也是防范校园欺凌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
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论我国中小学校园“冷暴力”的危害及对策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预防对策研究浅谈转型期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问题及对策略谈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成因及干预对策中小学校收支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中小学校园暴力预防对策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的成因及其预防措施深思日本中小学校园暴力频发的成因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开展弥补美育的对策分析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对策的探析中小学校园欺凌应对策略的国外借鉴辽宁省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的对策研究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现状及思考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原因及防范建议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及优化策略芬兰、瑞典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特点及启示中小学校园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戚谢美,王静.用法律消除校园歧视现象.教育管理与评价,2011(9).
[3]胡建成.校园歧视透析[J].教学与管理,2001(6).
[4]王志勇.“‘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的结题报告[EB/OL].百度文库,http://.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暴力;危机干预
近年来,校园暴力正侵蚀着我们纯洁的校园,影响着高校校园的和谐和稳定。因此,构建完善的校园暴力危机干预体系,预防高校暴力的发生格外重要。
一、高校校园暴力的内涵
暴力(violence)一词来自拉丁词根viol,表示(猛烈的)力量和伤害。1996年,世界卫生大会第一次将“暴力”作为严重危害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提出来,并明确指出了暴力的概念,认为“暴力是指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发育障碍或权力剥夺的一类行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高校校园内及周边师生生活区域以及延伸的网络空间中,高校师生、校外侵入人员在主观心理支配下攻击、侵害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学校的教育、管理秩序的行为”。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校园暴力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或校外人员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对象可以是人或是物。由于我们国家的校园暴力多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学生间的校园暴力。
二、高校校园暴力的原因
1.个人主观因素。现在的大学生,精力旺盛,热情积极,希望实现自我价值,向世界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但是,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还未发展完善,缺乏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容易出现一些激进的行为,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和约束,有误入歧途的可能。
2.学校教育管理问题。高校肩负了教书育人重任,但是部分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分重视科学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对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这种偏颇的教育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浮躁心理,导致他们走上了错误的成长道路。
3.家庭成长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有研究认为,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等问题家庭出身的大学生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不良的家庭教育及生活环境是导致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如娇生惯养的溺爱、缺乏平等的沟通和精神关怀、高压式的管教方式以及忽视冷漠的对待,都容易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4.社会不良风气。由于当今高校和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会上的诸多不良风气正逐渐向校园蔓延,再加上网络上有关凶杀、暴力、的影视资料的影响,这些负面能量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因此而发生了严重倾斜。当他人触犯了这些学生的利益时,极端的自我中心意识便促使他们模仿一些影视及书刊中的犯罪行为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高校校园暴力的危机干预
1.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制素养,出现争执时倾向于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法律常识主要来自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由于授课教师多偏向于思想政治道德的研究,关于法律领域的授课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校在课程之外,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法制教育,如邀请法律专家开展讲座、定期组织观看普法宣传视频、举办法律常识知识竞赛等。
2.完善危机干预体系。完善危机干预系统应该包括危机监管系统和危机支持系统。一方面,学校要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并通过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班主任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近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另一方面,组织专职心理教师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对分院上报的重点关注对象跟进观察,积极干预和辅导。此外,高校还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和朋辈心理辅导站等机构,为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3.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往往对心理健康的问题关注甚少,因此大学教育中应该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设置心理健康必修课程,还可以开设各种专题的心理讲座课程和选修课程,通过反复宣讲和熏陶,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增强自我情绪调控的能力,提升人际沟通的技巧,从而学会合理解决各种人际冲突的方法,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
4.营造和谐校园氛围。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文明、崇尚向善的校园氛围是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重要基础。学校可以通过雕塑、标语、橱窗、板报等物质载体来展现积极美好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可以举办各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挖掘学生的优秀潜能,培养学生高雅健康的兴趣爱好,增进同学间的团结合作,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营造积极乐观、团结友爱的和谐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季成叶.预防校园暴力: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课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03):193-196.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暴力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78-01
近年来,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学生打架、投毒等暴力事件,而且受害群体呈现低龄化的特点。这些案件表明了大多数中小学生对自身安全的概念并不明确,严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当校园暴力发生时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校园暴力还未引起各界的足够关注的同时,现阶段学术界对校园暴力事件的防范措施研究不多,特别是对这些造成隐性心理伤害的案件,更未得到足够的关注。
一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的成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对于部分独生子女而言,没有养成谦让、合作以及团结友爱等优秀的品质。有些学生生活在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里,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娇惯,对孩子提出的一些无理要求也无条件地满足,从而使孩子形成了自私、放纵的心理。因此,他们事事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和集体。在集体生活环境中,经常因一点生活中的小事就对同学大打出手。有些家长平时行为不规范,经常说脏话,甚至还有道德低下、家庭暴力、虐待老人等不良行为,将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及处事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2.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使得暴力文化不时影响着中小学生的生活。在一些低俗影视剧、不法音像制品、不良报刊、虚拟网络游戏中,中小学生可以十分方便地接触到一些暴力刺激场面,均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其次,校园周边的一些摊主经常向中小学生出售一些玩具类型的管制刀具,这些管制刀具被中小学生带进校园,经常会伤及他人。另外,校园周边还有一些“黑网吧”,都会给校园暴力行为埋下隐患。
3.学校管理不善
学校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没有做耐心的思想工作,而是讽刺、挖苦与嘲笑,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这严重违反了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从而使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伤害,造成部分学生对他人表现出暴力行为。有些学校对于本校发生的某些暴力事件不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并且掩盖事实真相,以求息事宁人,这增加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频率。部分学校对中小学生违纪事件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处分、滥用劝退等惩罚的方式,随便开除、劝退学生,不仅没有很好地解决暴力事件,反而起到了消极作用。
二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的预防措施
1.家庭方面
父母对子女既要关心、爱护,又不能溺爱,建议家长多参加一些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讲座,有意识地浏览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和其他家长进行沟通,必要时多向教育方面的专家咨询一些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不断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另外,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品德的典范。因为身教重于言传,父母要成为子女学习的榜样,尽量减少不良行为对子女的影响。
2.社会方面
中国校园及周边地区环境状况复杂,安全隐患情况较多,坚持贯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为安全校园提供外部保障。此外,各级相关政府部门要对中小学进行有关校园安全知识的培训,如进行主题讲座等。并配合公安部门全面开展校园安全隐患定期排查,把对中小学校园安全的关注真正提上日程。另外,社会公益团体如共青团或其他社区团体应帮助破碎家庭的孩子、帮助问题中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矫正其不良行为、不良心理等。
3.学校方面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小学生成长营造健康的氛围。学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致力于培养高尚的校园精神和良好的校风,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抓好校园安全稳定预案的制定和落实,建立检讨奖惩制度;关注学生交友情况,开展帮教活动,保持与学生的沟通。另外,加强学校和家庭合作,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学校要通过定期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做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校齐抓共管的育人网络。
参考文献
[1]苏尚锋.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特征及其规训[J].中国教育学刊,2013(3):83
[2]贾巍.中学校园暴力问题分析与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3(9):46
关键词:初中生;暴力行为;相应措施
中学生暴力行为,是指中学生违反纪律道德规范或国家法令所实施的各种类型的暴力行为,可分为一般暴力行为和暴力犯罪行为。最近几年,媒体报道中学生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自问:当今的中学生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如此崇尚暴力?如何恢复我们校园的宁静与和谐?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简单分析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初中生的暴力倾向是受到了社会暴力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暴力文化越来越冲刺着当下人们的浮躁的心,尤其以初中生为主要群体的青少年更是暴力文化商品的主要消费者,影视、音像制品、电子游戏里暴力情节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生来说,暴力文化很有可能一步一步地扭曲了初中生的价值观,因此,可以说暴力文化是校园暴力的催化剂。
缺失和错误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暴力性格的形成。家庭治疗师海灵格说过:“孩子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父母”。当代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可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家长固执暴躁的性格无形中滋生了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性格倾向;有的家长经常忙于事业,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出现不良思想不能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直接根源,喜欢用暴力惩罚子女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最易产生攻击行为。家长管教方法过于严厉或家庭气氛紧张等家庭状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消极影响,如此一来,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暴力行为来寻求自己的存在感。
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到位是校园暴力的主要根源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校园暴力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然而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老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在应试教育面前,道德教育只能为升学、分数让路,无形中就被被冷落或忽略掉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暴力倾向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甚至会愈演愈烈,由此校园暴力事件就很难避免了。另外,学校对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往往采用不当的处理方式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如打骂、惩罚、特别是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都会滋生初中生的暴力倾向。
学生自我辨别能力差,是非观念不清也是导致初中生暴力行为的原因之一。一些初中生分不清善恶丑、黑与白,他们中有的认为同学友谊就是哥儿们义气;有的认为学雷锋、助人为乐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认为勇敢就是斗殴、干危险的事等等。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常会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面对频发的初中生校园暴力事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学校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但同时也是防止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学校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与辅导室,聘请心理专业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应制定校园暴力发生的应急预案;设立正规严格的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安装摄像头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以身作则。作为一个教师,言行举止是最容易被学生效仿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学法懂法守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真正做到进德修业,为人师表。
作为家长,首先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当孩子做好某件事时,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当孩子做错某件事时,不应采取打骂的错误教育方法,应耐心地教导,尊重孩子的人格,理解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自信地成长,快乐地成长。另外,家长也应该认识到自身学习的重要,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良好的榜样。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其破坏程度也越来越大。其中,女生校园暴力事件所占的比重虽然低于男生,但却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所以,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1]本文通过对大量案例及问卷的分析,总结了女生校园暴力的危害及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深入研究,找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寄宿中学;女生校园暴力;危害;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117—02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大连几所寄宿中学的女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33份,有效问卷515份。其中,年龄在16~18岁的占88%。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和统计法。
二、女生校园暴力的危害
女生校园暴力的危害程度并不比男生的小,甚至还要大于男生。因为女生校园暴力发生的地点一般较为隐蔽,多为寝室、厕所或是走廊的角落等,所以,常常被教师所忽视。[2]因为女生的暴力行为大多会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而且持续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给受害者的心理和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在校园中,不仅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还会在学生中产生较坏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女生校园暴力问题。其中,寄宿中学是女生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区,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寄宿中学的女生校园暴力问题。
三、女生校园暴力事件的特点
(一)施暴者群体化。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发现一个共性,就是女生校园暴力几乎都是多对一或是很多人对少数几个人,几乎没有施暴者是一个人的情况,其中,在施暴群体中一般是有一个或几个主导者,而在男生校园暴力中,很多是一对一地进行。
(二)施暴手段多样化和残忍化。施暴手段有恐吓威胁、言语侮辱、轮流打骂、拍裸照或视频然后在网上,手段极其恶劣,给受害人的精神和肉体都带来极大的创伤。
(三)施暴时间持续长。女生校园暴力持续的时间一般都很长,短则数小时,长则通宵达旦,有的女生甚至会在数月里一直遭到攻击。而男生校园暴力则目的性较强,持续时间短。
(四)暴力行为带有戏谑性。通过研究大量女生校园暴力的视频,笔者发现暴力的方式都带有戏谑性,她们并不像男生那样以武力为主,而是以折磨、戏谑受害者为主,甚至只是将其视为一种娱乐方式,以看到受害者求情、告饶、挣扎的可怜相而感到开心和满足,其主要目的就是发泄心中的不满等。
(五)施暴内容多与性有关。通过分析大量女生校园暴力的案例,我们发现,施暴者会在打骂受害者之后,强迫受害者裸露身体,对其进行拍照或录像并将其公布在网上,更有甚者,逼迫受害者与男性发生性行为。这些行为给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四、女生校园暴力中施暴者的特点
(一)施暴者低龄化。调查发现,多数施暴者是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
(二)施暴者一般脾气比较暴躁,性格相对古怪,比较叛逆。施暴者特别容易生气、动怒,有时仅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就对同学大打出手。遇到事情或者困难,不是积极地去想解决的办法,而是用拳头解决问题。
(三)施暴者的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对学习已经失去兴趣。
(四)施暴者的虚荣心较强。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指责、对自己的忽视以及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等。
(五)女生校园暴力多为群体性的,所以,一般施暴主体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六)有施暴行为的女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一般比同龄的孩子早熟。
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解决女生校园暴力问题。女生校园暴力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与我们以往的教育只关心文化课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首先要转变重成绩、轻德育的观念。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业发展。[3]所以,教师和学校都要重视道德教育。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的道德养成、人格净化、知识积累等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强化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重要一环。
五、寄宿中学女生校园暴力的教育对策
(一)采用行政方法
预防校园暴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采取行政方法,学校领导依靠德育组织者、管理者的权威,采取命令、决定、决议、通告、通报、报告等措施手段,通过德育管理组织中自上而下的行政层次贯彻执行,直接组织、指挥和调节学生的行为。它是一种建立在行政权利基础上具有行政权威的管理手段,是针对一定情况做出意义明确和内容具体的决定并将其传达给执行者。这种决定具有强制力,通过权威和服从的关系,直接对管理对象产生影响。
(二)开展法制教育
邓小平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通过对大量女生校园暴力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有很多事件是因为在校女生不知法、不懂法,法制观念淡薄造成的。
学校应当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开展法制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在校学生定期进行法律知识普及;二是要注重法制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例如,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参观、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请校外法制辅导员举行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区分罪与非罪的能力,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并使学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三是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以期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4]
(三)运用动机激励的方法
预防女生校园暴力问题,学校可以借助物质和精神刺激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她们的智力和体力的潜能,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激励机制。
(四)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
学校应当充分意识到课外活动的重要性,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参观各类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祭扫烈士陵园,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进行特长训练等,使在校学生不仅在各种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能将学生充沛的精力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防止她们结交不良伙伴或外出寻求刺激而迈向违法犯罪之路。同时,学校还应当定期地召开家长座谈会,努力开展家访等工作,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预防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将学生引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五)整顿校园环境
校风校纪严明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应当严格学校内部管理,严肃校风校纪,使学生懂得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学校的良好秩序。同时,学校还应当加强德育环境的营造和管理,管理好校园的各项建筑,校舍的布局,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的布置,运动场地的设置,校园绿化,宿舍工作,学校的舆论导向,校风校纪,学术气氛,人际关系等。学校要特别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潜在的、非强制的、持久的作用。[5]
[
参考文献]
[1]唐晓昱.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
[3]SCHRAIBERLB,D’OLIVEIRAAF,COUTOMT.Violênciaesaúde:estudoscientíficosrecentes[J].RevSaudePublica,20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