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逻辑思维联系方式范例(3篇)

发布人:转载 发布时间:2024-05-13

逻辑思维联系方式范文

关键词:联想心理学逻辑词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早期曾对‘逻辑’作出过富有独创性的解释,他认为逻辑不仅仅是关于推理的科学,逻辑的本质揭示的是一种‘必然联系’。‘在我们的思想中,一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孤立存在的事物是不可想象的。只要我们具有正常的思维能力,我们就必定会把握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逻辑所反映的不是事物的具体形态、特殊性质和变化状态,而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所有事物必然联系的总和,就是世界的逻辑结构’”[1]。

“联系”在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它在心理学中表现为联想,在语言中表现为逻辑词,它们是内隐和外显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下面,笔者将从联想心理学、逻辑词及二者的关系作出阐释。

从古希腊时代算起,心理学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心理学史历程中,有一种心理学思想从一开始就存在并且延续到现在,它就是联想心理学。“联想心理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不是某种统一的心理学理论和思想,也不是一个统一的心理学派,而是一种研究范式和研究思路。在心理学史上,联想心理学有多种表现方式,呈现出了历史的多样性”[2],联想主义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说,看到七弦琴可以联想到琴的主人,看见一幅肖像画可以联想起画的本人,这就是后来所谓联想的接近律的最早描述。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提出三大联想律:接近律、相似律和对比律。“两千多年来,亚里士多德的联想律成为学习理论的基础”[3]。“尽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最早谈到了联想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三大联想律,但他们仅是把联想看做记忆或回忆发生的条件,而没有将其看做贯穿所有心理现象的规律,并且没有明确提出联想的概念。因此,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儿,联想的观念还仅仅是联想心理学的萌芽”[3]。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叶的联想主义称为早期联想主义,其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他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实质上只有两种,即感觉和联想。由于它用简单的要素说明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又称为原子论。联想主义心理学来源于英国的经验主义心理学,经验主义心理学主张:①感觉过程起主要的作用;②把意识经验分析为元素;③通过联想的机制把元素综合为较复杂的心理经验;④强调意识过程。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是联想心理学发展的系统化基础,这个时期的心理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黎黑指出:“从长远角度看,联想主义最终导致行为主义按联结的习惯对行为进行分析。”[4]到了19世纪后半叶,科学心理学开始成熟,联想心理学也开始进入科学化阶段。“科学联想心理学呈现出了多样性,从其所属心理学派别来看,就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而从联想单元的性质来看,既有心理性的(如感觉、情感、观念),又有动作性的(如刺激和反应),还有生理性的(如大脑皮层中枢)”[3][5]。到了20世纪后期以来,联想心理学以一种与当下心理学现状相适应的新形态出现了,它就是作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的新联结主义和一种更新近出现的关联主义[6][7]。

尽管联想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种形式,但是都贯穿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联想单位之间的联系。另外,心理作为一种内隐性的功能,它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而语言外正是实现表达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心理学的“联想”可以以语言中的“逻辑词”作为标志表达出来。比较常见的联想有以下类别:同一、总分、分类、并列、递进、主次、因果、一般―特殊、时间、空间、比较,它们可以用众多的逻辑词来表达(常用联系及逻辑词见表1。由于英文的逻辑词比中文典型,因此表中逻辑词以英文标注。)。

从下表可知常见的逻辑联系主要有:同一、整体―部分、一般―特殊、类别、比较、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原因―结果、主次、平行、递进十一种。在进行心理活动的时候,主体所想的内容常常需要包含以上的联系或者需要在各种关系中进行转换,而表现在语言中,就需要用到逻辑词。

表心理联系及逻辑词

(参见《英语写作手册》[8])

下面我们以罗素著名的散文《我为何而生》为例给出解释: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飓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我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体验几小时的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的一切。其次,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但这正是我透过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

我曾以同样的感情追求知识,我渴望去了解人类的心灵,也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同时我还想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爱情与知识的可及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却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激起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着,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无情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9]。

在第一段例文中,罗素运用总分、抽象―特殊、因果、主次、并列等多种联系,这些联系以“这就是”、“如”、“原因”、“首先……其次……最后……”、“同样的”等逻辑词为标志来表达。

心理学的联想与语言中的逻辑词的关系实际上源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就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而言,基本上有三种理论主张:第一种,认为思维决定语言。第二种则相反,认为语言决定思维。第三种是一种折中的主张,二者互相影响作用。从主流思想来讲,大多支持第三种观点,即思维和语言相互影响。一方面,语言影响思维:“语言传播思想,而不同的语言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虽然语言相对论假说(thelinguisticrelativityhypothesis)认为语言决定思想,但是,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语言影响思想。对一般人称代词he的影响作用的研究,以及对丰富词汇进而提高思维品质之能力的研究,揭示出了词语对思想的影响作用。”[10]另一方面,“有时,我们用意象来思维,而不用语言;我们还会用从旧词语中创造出来的新词语和新词组来描述新的思想观念。因此,可以说,思维影响语言,而语言又反过来影响思维活动”[10]。从主流的思想看,我们可以得知联想和逻辑词的关系:在逻辑词对联想的影响方面,丰富的逻辑词会发展和提高人们的联想能力,大多数教科书采用新词汇的目的在于传授新的观念与思维方式,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在联想影响逻辑词方面,普遍学者认为人类先有联想思维,再用逻辑词表述联想思维,把语言比喻成“外衣”和“工具”。因此,联想与语言中的逻辑词无轻重之分,二者相互依存、支撑。思维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语言反过来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11]。

综上所述,心理学中的联想与语言中的逻辑词属于语言心理学领域的重要问题。联想和逻辑词的本质在于哲学中的“联系”的概念,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联系在心理学中表现为联想,在语言中表现为逻辑词,它们是内隐和外显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参考文献:

[1]赵璐.理想语篇的评价原则.语文学刊,2011-08:9.

[2]王金奎.联想心理学的历史流变及其新发展.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03:65.

[3]赫根汉,郭本禹.心理学史导论(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7,66.

[4]黎黑,著.李维,译.心理学史(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89.

[5]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17.

[6]FeldmanJA,BallardDH,Connectionistmodelsandtheirproperties,CognitiveScience,1982(6),P205-254.

[7]西蒙斯.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全球教育展望,2005,34(8):9-13.

[8]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7.

[9]罗素.罗素自传.商务印书馆,2003.

逻辑思维联系方式范文

关键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153-01

逻辑思维能力,是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它在能力培养中起到核心的作用,是学习数学理论、运用数学知识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急速发展时期,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初二、初三学生的思维倾向于经验型思维,而高中学生的思维则由经验型转化为理论型。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发展为逻辑思维,并由经验型逻辑思维,顺利地转化为理论型思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结合基础知识教学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和能力总是相辅相成的,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只要把知识的教学,作为培养能力的载体,在传授知识中,渗透或介绍逻辑思维的规律和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逻辑思维是理性认识,培养逻辑思维能为,首先使学生感受鲜明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形成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判断,最后用语言表达思维的对象,先让学生意会,使他们有朦胧感知。再分析,“它们都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而且两条射线有公共端点”,最后抽象概括“这种由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种形成概念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感性阶段,就是让学生对“角”有所意会,使之对角有朦胧感知,再给学生言传,使之明确领会。学生对逻辑思维的方法,从朦胧感知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意会,在适当的时刻,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概念、判断、推理等各种思维形式的特点、结构及其思维规律,对学生身教,使之有模可仿。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作出示范,使学生学有榜样,可以模仿,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要准确严谨,富有条理,言之有据,合乎逻辑性,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叙述,要求合乎逻辑性,要认真、细致,及时地纠正学生所犯的逻辑性错误。

二、加强思维基本功训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是培养能力的形象化说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思维中学会思维,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基本功,这可以围绕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来进行。作关于概念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作两化的训练: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用具体形象化的东西来帮助理解概念,把具体的事物抽象化。

三、寻求思维方向,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问题,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

1、顺向性

这种思维是以问题的某一条件与某一答案的联系为基础进行的,其方向只集中于某一个方面,对问题只寻求一种正确答案。也就是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

2、逆向性

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

3、横向

这种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

4、散向性

这种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

其次,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思维感性材料。思维的感性材料,就是指用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

(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初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逻辑思维联系方式范文篇3

关键词:决策过程;逻辑应用;决策实施

中图分类号:B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4-0018-04

管理决策科学化是现代社会实践提出的要求,其重要性在现代管理活动中越来越显现出来。而任何科学决策的作出都与管理者的逻辑思维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决策者必须理解决策过程的逻辑和决策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形式、规律和方法。了解有关的逻辑知识,对于实现管理决策科学化,达到管理决策的预期目标,做好管理决策工作无疑是有帮助的。

一、决策与逻辑

“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1]管理决策过程经历着如下的逻辑发展阶段:一是认识问题。明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认识实际状况及其与所想要的状况的偏差。二是确定目标。根据管理决策的要求,明确决策活动的目标。三是制定方案。寻找实现目标的各种途径,设计可能行动的计划。四是评估备选方案。分析可采用的方案,从中选择最优。五是实施决策。组织实施选取的方案,评价方案实施的结果。在管理决策发展过程中,决策目标是整个决策活动过程的核心,它贯穿于整个决策过程的始终,把各个阶段有机联结在一起。

决策管理学派的创始人、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决策贯穿于各个领域的管理活动,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管理活动都要作出决策。而决策正确与否则决定着目标能否实现,决定着组织的兴衰和生存。正确的管理决策能够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效用,提高工作和劳动效率,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工作、生产、经营的顺利发展;而错误的管理决策,则会使物质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影响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损害管理的活力,使组织蒙受损失。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逻辑规律、逻辑方法等是对各种具体思维领域共性规律、关系、法则等的抽象与概括。决策思维是逻辑学的对象域之一,因此,决策思维与逻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2]179逻辑思维是决策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第一,思维形式的应用。概念、命题、推理、论证等思维形式综合运用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决策思维也是如此。如:“确立目标”就需要运用概念的思维形式;拟定多个方案并对方案加以抉择的过程要运用选言命题,进行选言推理;评估备选方案,则要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只有经过逻辑论证而且成立的方案才能投入实施。第二,逻辑规律的应用。决策过程运用思维形式,需要遵循思维规律。如:决策目标概念要具有确定性,就要求遵守“同一律”;要保持组织总目标与各部门分目标的协调性,就需要遵守形式逻辑的“矛盾律”。第三,逻辑方法的运用。在决策思维过程中,要运用到一系列的逻辑方法。如:形式逻辑的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辩证逻辑的分析与综合相统一、归纳与演绎相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方法。

二、决策过程中的逻辑应用

在系统组织中,事物并非总是处于和谐状态,而是以矛盾的形式在运动。当矛盾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管理者感到有必要进行认真研究并寻求解决方法时,该矛盾就构成了决策问题。认识问题要求一定的逻辑方法,逻辑方法是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去实现目的的手段。

“分析就是在思维的活动中,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而加以认识。综合就是在思维的活动中,将已有的关于客观对象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的统一整体的认识。”[3]在人类的辩证思维活动过程中,随时都需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逻辑方法。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方法在运用时的大致程序是:从综合开始,经过分析,再回到综合。作为起点的综合,是笼统的未分解的综合;而作为终点的综合,则是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决策对象来说,我们往往要经过综合―分析―综合的多次反复,才能取得比较深刻的认识。

“所谓决策目标就是指决策者在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指导下,为解决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事物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根据需要和可能,而确定的事物应达到的期望状态。”[4]决策是围绕目标进行的,其本身是一个过程,是决策者围绕决策目标而展开的思维活动过程。决策目标应当明确具体,这是决策者作出有效决策的首要条件。明确决策目标,对决策者提出了一个思想确定性的要求,它要求决策者严格遵循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种思想必然与其自身等同。其公式是:A是A或AA公式中的‘A’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一个概念或命题。”[5]179在整个明确目标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思维对象的同一、概念的同一和命题的同一。思想的确定性要求决策者在同一个决策过程中,即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必须确定自己所探求的目标是什么,不能把对这个目标的探求偷换为对那个目标的探求,也不能把几个目标纠缠起来,不分主次,混作一团。如果我们的思维在确定决策目标时缺乏确定性,也就是说,如果违反了同一律的逻辑要求,那么,很可能背离初衷,导致决策走向错误的方向。此外,组织的总目标和各部门的分目标之间、战略目标与战术目标之间也要具有协调性,不能互相排斥、互相矛盾。这时,我们要遵守矛盾律的逻辑要求,“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其公式是:A不是非A或(A∧A)公式中的‘A’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一个概念或命题;‘非A’表示与‘A’相否定的另一个概念或命题”[5]185。组织的总目标、战略目标是各部门的分目标、战术目标的方向,分目标、战术目标又是总目标、战略目标的基础。如果制定目标违反了矛盾律的逻辑要求,很可能导致目标迷失原来的方向,也很可能会导致决策的失败。

制定方案是决策程序的关键环节,是通过一定的步骤和手段提出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具体决策方案。这儿讲的决策方案指为了实现决策目标而确定的各种备选决策方案。有了决策目标就有了行动的方向,而决策目标的实现还依赖于一些特定的条件,决策目标是在这些特定条件下促成的,条件是制约决策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实现决策目标,决策者必须注重对各种条件的考察、分析和整理,运用不同方式对之进行整合,根据不同的条件组合不同的备选方案。例如,要考察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现实条件和可能条件、可控条件和偶然条件,等等。如果人们对各种条件考察不足,那么就很可能制定不出较理想的方案或制定出来的方案不能得到较彻底的实施和检验。我们必须重点考察和分析的条件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为了决策目标的实现,人们必须首先考察、分析和研究能够使决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充分条件。人们通常讲的充分条件往往是一种多条件联系,即如果对某种结果D来说,除A能导致D外,B、C等也能独立地导致D,那么,A、B、C就与D具有多条件联系。因此,一个决策目标的实现,客观上就存在着多种不同的途径、方式和可能,存在着人们制定多方案的可能性,只要找到决策目标的若干充分条件,也就找到多种可能的备施方案。所以充分条件的性质既为多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又为多方案的制定指出了方向,提供了可能。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对某种结果的实现来说,有些条件是充分的,但有些条件却不是充分的,逻辑上就把这一类条件称作必要条件。它的基本特征是:没有它,就必然不会产生某种结果。在决策思维过程中,决策者很重要的一项考虑就是:要实现决策目标需要具备哪些最基本、最起码的条件,即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实现决策目标的诸条件中,缺了任何一项必要条件,决策目标都将无法实现。因此,决策者在搜寻条件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一些基本的可控条件加以全盘筹划,如对人力、物力、材料、资金、市场销售、信息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些不可控的必要条件,或者寻找机会积极创造,或者进行科学的预测。“对必要条件关系的考虑,是对充分条件关系考虑的具体化。”[2]218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有并列,有交叉,也有从属关系,在决策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对它们的关系必须作出具体分析。条件分析是拟定方案的基础和前提,方案拟定则是条件、措施、手段的规划和设计。拟定方案就是根据现有条件的分析,去设计、规划出决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几种可能途径来。

理想化的方案是能考虑到所有因素和条件,设计最合理、价值最好、能最好地实现决策目标的方案。在实际决策过程中,方案往往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一方面,人们不可能兼顾到方方面面的约束条件,而且一些较大的决策往往涉及许多部门,包括多个目标。各个部门对目标的要求不尽相同,一个方案对这个部门是最优方案,而对另一个部门则不一定是最优方案。另一方面,从执行时间的效果看,在短期效果上是最优方案,而在长期效果上不一定是最优方案,或者相反。因此,“最优方案”只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什么绝对的“最优方案”,只能在条件许可下,相对地作出和选定接近最优的方案。“论证就是根据一个或几个真实性判断(即命题,引者)来断定另一个判断真实性的思维形式。”[6]决策方案选优的过程,也就是进行逻辑论证的过程。无论是选择最优方案,还是淘汰较次的方案都要从逻辑上加以论证。只有通过科学、全面和系统的论证,才能明确方案的优劣、利弊,选出最优方案。逻辑论证在方案选优的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关键作用。要正确进行方案选优的逻辑论证,就要明确论证的基本内容,掌握论证的逻辑方法,遵守论证的逻辑规则。证明是方案优选者为自己认为最优方案的辩护过程,反驳是对相反的意见进行反驳的过程,二者是论证方案相互联系的两种逻辑方法。逻辑证明是引用已知为真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真实性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论证真理的逻辑方法,它由论题、论据、论证方式三个要素组成。论题是需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命题回答“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命题,回答“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证方式是把论据与论题联系起来的形式、方法,回答“如何证明”的问题。在实际思维过程中,这些方法经常是同时结合运用的,在一个论证过程中,往往既有归纳证明,也有演绎证明;既有直接证明也有间接证明,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决策实施是决策活动全部过程的重要阶段,它的重要性相当于认识全过程的“由认识到实践”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7]因此,从认识到实践是更重要的阶段。西蒙指出:决策活动不仅包括“决策制定过程”,而且包括“决策执行过程”,即决策实施过程。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决策全过程中两个相互连接的基本阶段,探讨二者发展的逻辑,就是西蒙称谓的“人类抉择的逻辑学”,因而,在探讨了决策制定的逻辑后,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决策实施的逻辑。决策实施是决策过程的逻辑继续,它包括根据决策研制实施计划,再根据决策和计划进行实践,通过决策实践而实现决策目标。在决策实施过程中,由于环境和条件的不断变化,决策应紧密地跟随实践的进展,及时地把握决策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指导,以保证决策的最终实现。这类思维活动是上升性原则所要求的。当决策方案的实施进一步深入发展,必然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因此,作为决策者对客观事物发展及其规律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还需要上升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决策,并不断提高决策的水平,上升性原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直接取得经验材料。然而即使这些材料十分丰富和全面,但仍是片断的、零散的、表面的,根据这样的经验材料不可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更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上升性原则,对经验进行逐一考察,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并将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把本质和现象联系起来,进而推论出新的知识。古往今来,一些有识之士之所以能够提出真知灼见,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进行上升思维,不断地获得新知识。

三、研究决策逻辑的意义

决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决策符合逻辑。逻辑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表述论证思想,防止思维错误或谬误的工具;是人们提高思维有效率,减少思维失误率的工具。“既然逻辑学是指导人们进行合理思维的有效工具,制定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就不能不依赖于逻辑”[8],因此,要正确地决策,就要遵守逻辑规律,进行正确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决策的可靠程度和科学决策的水平。在决策的实践过程中,如果我们不懂逻辑或不遵守逻辑规律要求,就会导致决策失误,甚至会造成重大损失。在决策过程中,逻辑的指导和运用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逻辑科学的理论和原则为决策提供了有效的逻辑工具和手段。在决策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原理、原则来进行决策思维。概念要明确、命题要恰当、推理要合乎逻辑、论证要有说服力。如果决策过程或决策的某个阶段的思维违反了逻辑的基本要求,那就会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正确掌握和运用逻辑方法,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21.

[2]傅殿英.管理决策的逻辑方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张巨青.辩证逻辑[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147.

[4]张智光.管理决策逻辑[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100.

[5]楚明锟.逻辑学――正确思维与言语交际的基本工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6]朱志凯.形式逻辑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