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简述可再生能源的特点(6篇)

发布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4-05-13

简述可再生能源的特点篇1

[关键词]地图教学;析图;判图

一、中学地理强化地图教学的意义

地图不仅是联结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纽带,也是启迪人们认识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的钥匙。地理事物是具有空间性的,借助地图就比较容易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演变规律性。在水平分布上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大小,在垂直分布上有高低的差异。例如,某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范围、形状、面积、河流、山川、湖泊等地理事物。只有运用地图,才能确切地建立起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的概念。地理事物的规律是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例如,把植被分布图和气候图相对照,就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巨大影响,再如,讲授城市和居民点的分布时,若与交通路线、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相对照,就会使学生发现,城市是在交通较发达、地势较平坦、资源较丰富等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图符号、经纬网都是地图上有形的要素,它们形象直观,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样运用地图就为发展学生智能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中学地理地图的分类和特点

1.教学地图的种类。教学地图又称学校地图,通常是指专供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使用的地图。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教学地图可分为教学挂图、地图册、课本附图和插图、填充图、地球仪等。

2.教学地图的基本特点:教学地图内容上的专用性。教学地图针对性强,主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凡是教材中提到的,能用地图形式显示的地理知识,地图上均予表示。为了便于教学,其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教学地图取材的现实性。教学地图的内容少于一般参考地图,做到重点内容突出;但是取材多于教科书,以便满足学生课外自学的需要。教学地图既要满足教师讲授的需要,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取材要繁简适当;教学地图表现手法的鲜明性。教学地图层次分明,一目了然,采用的符号、线条简单粗重,色彩鲜艳夺目,富有表达力和感染力;不仅易读、易记,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中学地理地图教学的一般步骤

1.读图拿到一张地图表,首先要读“图名”,也就是这幅地图的名称,对图有个整体印象,从图名中找到关键词,这一步骤往往是学生所忽略的,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读“图名”,再读“图例”及图上的各种说明,要求详细,注意发掘图中隐含的信息,以免造成信息的遗漏。第三,要看清主图与副图、各种图表之间的关系。

2.析图和判图。对地图的分析过程是综合归纳读出的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在读图时,尽可能找出规律,按一定顺序读图,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沿线读图,这里的线可以是铁路线、公路线、河流,也可以是经线、纬线等,如长江的主要支流及分布。还可以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读图。在读图过程中要注意动态图与静态图的区别,对于动态图可以按时间顺序或空间运动来读图。

3.图表再现。图表再现可以是简单的回忆过程,如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更高一层的应使学生能掌握通过已知的文字、数据信息分析比较后,绘制图表,把抽象概念具体化。

4.阅读地图要注意部分和整体相结合。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分区图时,要注意与全国地图相对照。在世界地理教学中,阅读分国地图,要注意该国所在的大洲地图,以加深和理解整体和局部的位置关系。

四、中学地理地图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1.注重文字语言向形象化语言的转化。初学读图时,理解课文的能力高于理解地图的能力,往往习惯于读书而不习惯于读图。因此,开始读图时应从文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高低、水系、城镇、交通线等,在地图上找出来;即把文字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形成初步的地域分布观念。这是依靠课文辅助读图的过程。

2.多看多想,实现地图与课文相互转化。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地图默述课文内容,借助地图回忆思考、表述地理知识。这是从图到文,图文相互转化的过程。开始可分题(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默述。不够熟悉时,再复习课文,直到能完全熟练地看图叙述为止。然后,再根据各种专业地图(如,政区图、工农业图等)来综合叙述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简述可再生能源的特点篇2

一、关注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的辨识与评析――空间建模

1.学会在不同尺度空间中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如表1部分知识体系)

2.学会围绕“点、线、面”进行空间的联想与发散(以武汉为例)

(1)从“点”来看。武汉――湖北省的省会,华中重镇,九省通衢之地,中国“光谷”,重要的钢铁、汽车、造船、棉纺等工业中心。

(2)从“线”来看。武汉――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京广铁路、汉丹铁路、沪蓉铁路在此会合,通过武麻铁路又与京九铁路相通。

(3)从“面”来看。武汉――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江汉平原(著名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中部经济带,长江沿岸经济带。

3.学会分层构建区域空间定位的“心理地图”

(1)以线串点――构建平面“心理地图”。对于某一特定区域,可以首先熟悉其轮廓,了解与其相关的重要海湾、海峡、半岛,重要的山脉走向,河流水系等。再叠加上经纬网,从中选取一些重要点,如东南西北的四至点,轮廓图的几何中心点,重要山峰、湖泊、港口、城市等的地理坐标信息。接着可以采取“以线串点”的形式,沿海、沿河、沿边、沿交通线、沿经纬线等,将重要的半岛或岛屿、海湾、海、海峡、入海河流、港口、相望的国家等标志性地物串起来。例如,中国重要地理纬度位置的确定关键是抓住长城、秦岭-淮河、南岭的纬度位置特征即可;而世界重要地理经度位置的确定往往关注的是可以估计海陆位置关系(包括内陆、大陆东岸、大陆西岸)的经度等。

(2)叠加自然地理要素――构建立体“心理地图”。在已经形成的网格状心理地图上叠加六大板块图、13大气候区图、洋流模式图、大洲地形图,丰富心理地图,让空间定位的地理参照物变得更丰富,形成立体“心理地图”。

(3)放大局部区域,提取热点焦点地区――构建动态“心理地图”。进一步精确该区域各地理事象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整理该区域的地形、大气环流状况、气候、植被、洋流、工农业、城市等情况。关注近一年来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这样,不断变化而且又有规律可循的动态“心理地图”,便会呈现在脑海中。

二、重视地理事物空间排列状态的观察与归纳――思路建模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判断或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但学生遇到此类问题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文不对题,答题要点不准确、不全面,答案多而不精。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平时教学实践中,遵循建构主义理论,采取先给出思维模板―例题验证模式,遵循“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掌握地理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事物(要素)的空间分布主要分为点、线、面三类,其主要思路建模如下。

1.点状地理事物分布特点

(1)思维建模。弄清这些点的大小、虚实、形状、颜色、动静等特点;分布是否均匀;哪多哪少(地理术语―地理事物、地理名词,如河流、铁路线、平原、方位、城市、绿洲、沙漠等)以及影响因素。

(2)例题赏析。

例1:(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1为广东省佛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佛山市工、农业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思路点拨:本题基础性较强,用心体会图文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很容易作答。图中蔬菜种植、养殖业等分布于佛山市的西部,玩具、家电、陶瓷、家具制造等分布于佛山市的东部。因此本题答案为: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主要分布在西部。

例2:(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图2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思路点拨:本题是要求通过对地图的阅读,描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特点。答案为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2.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1)思维建模。线的数值分布特点或分布规律:由哪里向哪里递减(地理术语―地理事物、地理名词,如方位、沿海、内陆、低纬、高纬、山脉、河流等。沿哪个方向递减,这个方向一般与等值线的延伸方向垂直)。线的分布规律:数值由哪里向哪里递减(地理术语―地理事物、地理名词,如方位、沿海、内陆、低纬、高纬、山脉、河流等);走向(延伸方向)或形状;在哪里;疏密程度。

(2)例题赏析。

例3:(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3为豫西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分布图。一旬为10天,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与降水密切相关。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年干旱旬数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A.总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增大

B.总体上自西向东逐渐减小

C.自洛阳向南逐渐减小

D.有高值和低值中心分布

(2)关于年干旱旬数分布特征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区等值线向东北凸出主要是由于该地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多

B.②地区干旱程度高于①地区的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

C.③地区等值线分布主要受河流影响

D.图中等值线分布是季风和地形共同影响的结果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干旱灾害,根据图中年干旱灾害和干旱旬数等值线分布,可知图示地区年干旱旬数的空间分布总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增大,自洛阳向南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少,图中有闭合等值线则说明有高值和低值中心分布。①地区等值线向东北凸出主要是由于该地受地形影响,处于山地夏季迎风坡,降水较多;②地区干旱程度高于①地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②地处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量少,因而可知图中等值线分布是季风和地形共同影响的结果;③地区等值线分布与河流联系不大。因此,第(1)题答案为AD,第(2)题答案为AD。

例4:(2011年高考江苏卷)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图4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5为江苏省简图。

新疆和江苏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简述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结合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图4可以看出新疆的风能资源在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地区有效风功能密度大;读图5可以看出江苏省有效风功能密度自沿海向内陆递减。因此答案为: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地区。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3.面状地理事物分布特点

(1)思维建模。正常位置(如纬度、温度带,经度、海陆位置);面的类型、范围、延伸方向、形状、颜色及面积大小等信息;分析判断其内部差异。

(2)例题赏析。

简述可再生能源的特点篇3

[关键词]功能对等原则;电影片名;片名特点;翻译方法

近年来,我国引进了大量的英美电影作品,如何让我国观众充分欣赏到原作的风姿和精华,成为翻译研究的一项新课题。一流的电影,需要一流的电影片名来支持。电影片名是影片的品牌标志,直接起着导视的作用,是影片能否吸引观众的关键。要想让英美电影为最广泛的观众接受,其片名翻译显然十分重要。本文拟根据功能对等原则,在充分考虑电影片名特点的基础上,探讨电影片名的翻译。

一、功能对等原则

功能对等原则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一项重要的翻译原则。该原则是作为对“动态对等”的修正而提出的。奈达对动态对等的论述是这样的:“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他强调用最贴近源语的语汇、最自然的表达方式,再现源语的信息。突出了“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这一思想引起不少误解,认为翻译只要翻译内容,不必顾及形式。后来奈达将“动态对等”的名称改为“功能对等”。

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指出:“判断译文的可靠性不能只停留在词汇意义、语法类别以及修辞手段的比较上。重要的是接受者能正确理解和领会译文的程度。因此。通过将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领会的方式同译文接受者理解和领会译文的方式进行对比来表述功能对等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奈达对“功能对等”原则的描述,他以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理解和领会的方式作为参照。来判断翻译中功能对等的实现。由此可见,功能对等原则强调应使译文接受者对译文作出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功能对等原则还强调翻译中不仅信息内容要对等,而且尽可能要求形式对等,认为翻译中应首选“某种程度上的直译对应”。但是,如果直译对应不能达到功能对等的话,形式上的调整就显得非常必要。具体而言,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对所指意义有可能产生误解;或非常艰深,难以理解;或有可能导致对原文联想意义的误解,那么,就必须对译某些变通或采用其他补偿手段,来正确反映原文所指意义或联想意义,达到翻译中功能对等的目的。

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以读者反应为参照来衡量翻译目的是否实现。该原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也非常适用于电影片名的翻译。电影片名是影片的商标,直接起着广告的作用。好的电影片名应该能够凝练地概括影片内容。同时给社会公众强烈的艺术感受。吸引观众进一步了解影片内容,提高票房收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二、电影片名的特点

片名是电影文艺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作品灵魂的体现,起到了浓缩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电影面向普通民众,要吸引广大观众,满足票房要求,所以其语言必须大众化、通俗化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好的片名不仅能“吸引观众,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而且可以说是一件艺术精品,令人难忘,耐人寻味”。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结合电影片名的特点,灵活运用功能对等原则,才能译出雅俗共赏、文情并茂的电影片名。电影片名往往简短、新奇,内涵丰富,呈现出如下特点。

1语言简练、概括性强

电影片名往往比较凝练,以极其简洁精炼的语言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思想做高度凝练的概括,因而信息量很大。它需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电影的主要情节,暗示影片的类别。使观众能够通过片名推断电影的主旨。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吸引观众进一步了解电影内容。因此,翻译时也要体现电影片名的这一特点,电影片名的翻译要言简意赅,便于记忆。如:Superman《超人》、StarWars《星球大战》、OntheGoldenPond《金色池塘》。甚至有些原名比较冗长的片名,也应尽可能发挥汉语概括能力强的优势,将其译为简洁的片名。如:美国影片EverythingYouAlwaysWantedt0KnowAboutSexButAfraidtoAsk,此片在台湾公映时译为《宝典》。

2文化信息丰富

正如奈达所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电影,都集中反映出其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因此,在翻译电影片名时译者不仅应重视语言简洁、准确、规范,译出片名所含的艺术性与美感,还要最大限度地转达其文化信息。如美国影片LegalEagles,描写的是一位画家在一位律师的帮助下,挖出了一个制造赝品的犯罪团伙,如果直接译为《法律老鹰》,显得生硬、象征意义不明确。译为《法网神鹰》,不仅表达了原名的隐含意义,而且寓意巧妙,形象生动。影片名GonewiththeWind译成《乱世佳人》,译名形象地展示出了女主人公的坎坷经历,“乱世”交代了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这样的背景,“佳人”点明了影片的女主角。

3审美感强

电影片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观众去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观众的审美愉悦。这是多数电影的共同特征,是电影艺术性的体现,是电影以其艺术美感染观众的重要因素。翻译时要尽可能在译名中表现原片名的审美意义,用优美、规范的语言表达源语中蕴含的美感。好的译名可以通过语音的美使人产生音韵之美感,通过用词之美使人产生美丽的联想,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通过异乎寻常的表现手法,使人感到新奇之美。如:BathingBeauty译为《出水芙蓉》;TheCalloftheWild曾译为《野性的呼声》《野性的呼喊》,最后改为《野性的呼唤》;CityofAngles《天使之城》;DanceswithWolves《与狼共舞》。

三、电影片名翻译方法

根据功能对等原则,翻译中应该首先选择直译的方法,以求达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对等转换。奈达指出:“如果某种程度上的直译对应在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上是功能对等的话,形式上的调整就没有必要了。”否则就需要对译文形式上做必要的调整。电影片名有其自身特点。如果直译对应在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上不能达到功能对等的话,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意译的方法,或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以求达到翻译中功能对等的目的。此外,由于电影片名多由人名地名构成,所以音译也是电影片名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

1直译

直译是电影片名翻译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凡宜直译的片名都应尽量采用直译的方法,以最大限度传达原片名的信息,保持片名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这类片名在翻译时要力求文字形象、生动、简明,能够完全再现原名的内涵。如AWalkintheClouds直译为《云中漫步》,既保留了源语的语言形式,又译出了原片名的美感,译文充满诗情画意,再现了原名的语言文化特点和审美特点。再如美国影片Sound0fMusic最初译为《仙乐飘飘处处闻》就不如按字面译成《音乐之声》简明朴实。类似的佳译很多,如RomanHolidays《罗马假日》、LoveAtFirstsight《一见钟情》、LoveStory《爱情故事》、SixDaysSevenNights《六天七夜》、WhenHarryMetSally《当哈里遇上莎莉》、DeathOntheNile《尼罗河上的惨案》、BraveHeart《勇敢的心》、AirForceOne《空军一号》、Patriot《爱国者》等。

直泽并非死板地逐字照搬。而是充分考虑到译人语的语言文化因素,对原文进行语义和词汇的正确理解,寻找最贴切的“对等语”,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影片Mr,But,tegly若译为《蝴蝶先生》会让人略感生硬,而《蝴蝶君》则更显浪漫、雅致。再如Spiderman字面意思是“蜘蛛人”,根据电影情节译为《蜘蛛侠》,AllQuiet0ntheWest-errFront译为《西线无战事》。

2意译

意译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原作的内容,完全或基本脱离原题字面意义,另立新题。因为有些英美电影片名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直译的标题很难将其表达出来,更有可能会失去原片名的意蕴和艺术特色,这类片名必须根据影片内容和原名进行意译,并力求文字简洁、优美、生动、形象,浓缩和概括影片内容,揭示其主题,同时又尽可能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和观众的审美情趣。如美国电影OneFlewOvertheCuckoo'sNest,其中的Cuckoo'snest字面意义为“杜鹃窝”,但在英语习语中表示“疯人院”,因此,译成汉语时是《飞跃疯人院》而不是《飞跃杜鹃窝》。意译的佳作还有很多,如影片Earthquake《惊魂夺命》、TheRedShoes《红菱艳》、speed《生死时速》、SisterAct《修女也疯狂》、Mission:Impossible《谍中谍》、TopGun《壮志凌云》等。

3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有些片名如果直译,会使观众感到不知所云,无法起到“导视”作用。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增译的方法,补充必要的信息,有利于观众对影片内容和情节的了解。这类片名需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直译以传达原片名的字面意思,意译以补充原片名的隐含之义,“最大限度地表现原片名的意义,增强译名的艺术感染力。”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既注意到片名的字面意义,又注意发掘其深层意义,把形式与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神似”和一定程度上的“形似”。这样做有助于更准确表达出原语言的丰富内涵,使语言的前后连接更通顺合理,更符合中国观众的语言习惯和逻辑思维习惯。而不会破坏源语言的本意。这样的片名翻译不胜枚举。如经典电影WaterlooBridge译为《魂断蓝桥》,按照中国的习惯以题目点明旨意,“魂断”表明故事的悲剧性结局。“桥”暗示了地点,同时借用中国古代“蓝桥会”的民间传说,点名题意。四个汉字连起来,则给观众描绘了一个婉约凄美的爱情故事,完整地传达了原片名的旨意。再如美国电影Ghost译为《人鬼情未了》,TheNet译为《网络惊魂》,ThePiano译为《钢琴课》或《钢琴别恋》。

4音译

英美影片有不少用片中主人公的名字或故事发生的地名或与故事关系紧密的事物作为片名,这类影片通常采用音译。如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spartaeus《斯巴达克斯》、Tess《苔丝》、JaneEyre《简・爱》、HarryPotter《哈利・波特》等。这样的译名往往简单、明了,有利于保留电影译制片的异国风情。但是有些人名或地名对中国观众来说很陌生。作电影片名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如果音译过来势必影响该片的上座率,因此对此类影片的翻译就必须多加思考。其中有的可以用音译后加表意成分的译法如:Titanic译为《泰坦尼克号》,Patton译为《巴顿将军》,Alexander译为《亚历山大大帝》等。有的则只好用意译的方法来译,如:Troy被译为《特洛伊》,但是,国内有许多观众不了解关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因而Troy也被译为《木马计》《木马屠城》。Hamlet也有音译和意译两个译法:《哈姆雷特》和《王子复仇记》。

四、结语

电影片名是一种特殊的实用文本,有其自身的特点。翻译时要考虑其语言、文化、审美方面的特点,根据功能对等原则的要求,力争使译制片观众对译文片名的理解和领会尽可能接近原文影片观众对原片名理解和领会程度。翻译方法上首先选择直译的方法。以期达到内容和形式上完美的统一,否则就要适当变通,调整语言结构,以灵活方式再现原文的语言、文化信息及审美特点。这样才能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实现吸引观众,促进文化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65,

[2]尤金・A・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严久生,译,呼和浩特:内蒙古走学出版社,1998,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简述可再生能源的特点篇4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网模型信息流

中图分类号:TM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9-0195-01

1、引言

智能电网的建设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国内外电力系统投资和建设的主要目标,农村智能电网的建设对农村及城市的电网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很多地区的农村有非常丰富的风力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在发电模型中的大规模应用对未来智能电网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智能电网的仿真计算研究是基于一定的电力系统模型的,电力系统模型对于电力系统的仿真结果影响很大[1]。传统的电力系统模型主要有:同步发电机组模型、电力负荷模型、输配电网络模型等。智能电网具有区别于传统电网的新特性,建立符合智能电网的模型对智能电网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本文介绍了智能电网建模相比于传统电力系统建模的新需求和新变化,并对智能电网建模进行了分析。

2、智能电网建模的需求

智能电网在电源、电力负荷和信息流的传输方面均有区别于传统电网之处,智能电网建模必须考虑到的新方面较多。

2.1可再生能源新电源

在新电源方面,智能电网需要有较大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这些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主要特点是:间歇性、随机波动性及不完全可控性,例如用于电力能源的风能和太阳[3]。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大规模集中式,这时建模需要考虑的是一个大规模的互联电网。另一种是小规模分布式,这种情况下,建模需要考虑的是很小容量的微型电网。

2.2电力系统与用户的交互

传统的电力系统配电网模型仅实现单向功能,即将电力传输给用户,而且用户也仅有电力使用者这一身份。智能电网中,随着新能源的使用,电网能量将更强调系统和用户之间能量与信息的双向交换及传输,信息流需要在电网各部分之间实现交互和共享,用户也可以作为电力提供者。

2.3自动化

智能电网中,智能调度和智能监测自愈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智能调度系统的概念是:让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和人类调度员在同样的环境中分别做出决策,再将两者进行比较,如果我们不能判断哪个决策是由“机器人调度员”作出的,哪个是由人类调度员作出的,就可以说实现了“智能型调度”,实现了理想意义下的电网智能调度决策支持系统[4]。智能调度的实现是基于系统对电力信息流的实时监测,目前电网基础数据的管理采用传统技术手段,造成了数据搜集困难,数据无法及时更新导致与现场实际不符,电力各部门所使用的系统信息模型大多按照各自系统的需求而建立,缺少统一的接口规范,数据格式不统一,直接导致了大量数据的重复维护,智能电网模型需要考虑到智能调度中涉及的电力信息流处理和控制问题。

智能电网自愈功能是实现智能电网自动化的保障,与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网络有如下特点:(1)网络经常需要重构,特别是系统出现故障或者某区域出现电力紧缺等情况,(2)网络中有较多的控制设备。智能电网建模就必须考虑网络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模型变化。

3、智能电网建模的分析

3.1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建模

可再生能源发电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海洋能发电、生物能发电等形式,其中在电力系统中应用较广的主要有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特别是在山西省的部分山区农村,具有非常丰富的风力资源以及太阳照射资源,立足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建立发电系统模型进行电力生产无疑给农村的经济运行及生态保护提供很好的发电模式。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模型研究比较清楚,但是,有关可再生能源电厂聚合建模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建模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单元等效模型来描述一个电场,对电场网络简化处理,误差较大,另一种是采用详细模型,每个发电单元都采用单元模型描述,但是对于电力系统仿真计算可能产生维数灾。单元等效模型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建模的研究重点。电场中各个发电单元的运行状态不同且有一定的随机波动性,会给电场的模型等效带来影响

3.2电网信息流模型分析

传统的电网中只考虑通过电网系统经济有效地输送给用户,但是随着未来分布式电源、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和新用电模式的发展及应用,现有的电力系统信息模型和集成手段已经无法描述这些新问题,智能电网需要实现电源、配电、输电、用电各环节信息流的交互。

3.2.1配电、输电、变电环节的信息流交互模型

变电站是连接输电网与配电网的重要节点,中国变电站随着设备的智能化和全面实现IEC61850标准的建设以及试验,基本实现了变电站内信息的共享,站内各类自动化、监控、量测以及保护实现一体化。当配电网需要取得变电站实时数据时,由模型不一致导致的信息流阻塞会成为信息流交互的阻碍,基于XML的网络本体语言(OWL)是解决不同信息模型互解释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OWL为智能电网在不同标准之间的映射构建了有效通道。

3.2.2配电与用电之间的信息交互模型

未来电网的建设中,用户需要了解实时电价情况,根据电价情况可以选择自己的分布式电源供电或者从电网供电,一些新型用电设备的使用也将改革电网配电与用电的模式,而且,目前我国农村及城市使用的电表基本上只有用电量计算的功能,这种用电模式必然影响到配电和用电之间的交互。智能电网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智能用电量测和管理体系,智能电网用电模型应该具有电能多功能计量、动态电价、自动采集等功能,配电与用电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可以提升供电部门对市场的把握,提高电网经济运行的能力。IEC61970,IEC61968以及IEC61850已经建立了市场动态电价、用户需求响应的简单模型,但是还远没有达到实用阶段,应该根据我国特点结合国际标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配电与用电交互模型。

参考文献

[1]沈沉,黄少伟,陈颖.未来电网的快速建模与仿真方法初探[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10):8-15.

[2]张海瑞.智能电网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简述可再生能源的特点篇5

论文摘要: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即将成为社会统计的重要工具,有待于取代传统国民经济统计方法。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作为其子体系,也将成为社会统计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工具进行统计,得出的统计结果必须以简明的指标向社会展示或颁布。针对“新兴”统计工具的内部结构,研究探讨了其应该配备的指标体系—由过程性指标和结论性指标两大类组成;并指出绿色GDP(EDP)作为最重要的核心指标将有待于进入指标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针对经济流量和存量进行核算的一种传统统计方法,在全球内得到应用。然而,随着资源环境面临的考验,其弊端逐渐显现,其核心指标GDP只能反映经济结果,没有计人资源和环境代价,因而不能回答资源、环境能否持续支撑经济发展问题。为此,联合国等5家国际组织共同研发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框架。

SEEA的基本思想是运用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理论,在SNA基础上,将资源环境因素纳人核算体系,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全面刻画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作为众多资源之一,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W)正在研究之中;与此类似的还有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的核算体系也在同步研究。

SEEAW将以怎样的指标描述水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核算结果又以怎样的指标简明地向社会展示或颁布,最终形成怎样的指标体系加人到核算体系之中,是目前鱼待探讨的重要内容。

二、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及其核算账户

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的卫星子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核算体系。SEEAW由5个账户组成,主要包括水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混合经济账户、水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前3个属于“流量”账户,后2个属于“存量”账户。流量账户中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主要描述经济生产过程中,与水有关的实物流量在各个经济体之间的流动情况,如水生产供应业(经济体)向其他经济体—造纸行业(或纺织行业或电力行业)流人了多少水;再如,服务业、建筑业、食品生产业等各个经济体,当年向废污水处理业流入了多少废污水量。水资产账户、水质账户,主要描述特定时间点的实物存量,如核算年的年底地表水存量、地下水存量以及存量的质量等。但是,供给使用账户和排放账户描述的仅仅是实物量,没有经济价值量,而混合经济账户重点反映了价值量。

三、SEEAW的指标体系设置

如上所述,通过5个账户构成SEEAW核算体系的总体框架。但是,框架不能构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必须要在框架之下以5个账户为基础,设置一系列必要的指标,才能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并具备实用性。

通过对海河流域试点进行2005年度的具体核算,认为SEEAW作为统计核算工具,应该配备由两类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一类是过程性指标,另一类是结论性指标。

3.1过程性指标

过程性指标大都出现在5个账户之中。

所谓过程性指标,是指按照核算基本框架要求,针对5个账户在核算全程中不同环节上所涉及到的各个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使用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去向。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水资源进人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各个经济体的数量指标,进人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城镇环境、农村环境各个部门的水量指标。更细致的指标还包括以上各个经济行业年度使用的河流水量、水库水量、湖泊水量、浅层地下水量、深层地下水量、自来水量、废污水回用量等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供给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来源。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自来水、再生水来源于哪些行业及数量指标。自来水来源于水的生产企业(自来水公司),其指标为年供自来水量。再生水也单一,来源于废污水处理业,指标为年供再生水量。复杂的过程指标是进人环境的废污水,其来源于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等,其指标来源于这些经济体多少水量。排放账户涉及的指标除了水的排放以外,还包括各经济体的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等,还包括以上各类实物排放于水域(内陆水域、海域)指标以及排人污水厂指标和人河量指标等。

混合账户所涉及的指标与供给使用账户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供给使用表的指标反映的是实物量,而混合账户指标反映的是经济价值量。

两个存量账户包括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涉及的过程性指标相对于3个流量账户比较简单,包括山区、平原等不同类型区的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也包括河流水、水库水、湖泊水、地下水的水质指标等。

3.2结论性指标

(1)账户内的结论性指标:供给使用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地表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地下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以及各类水总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指标。如,海河流域2005年核算后该类结论性指标的具体数据。

排放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农业退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以及以上3个门类的COD,氨氮排放量等。海河流域2005年这些指标的具体数值。

混合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含总产出、GDP以及水行业所产生的GDP等指标。比如,2005年海河流域经济总产出57138亿元,GDP25750亿元。另外,还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出、GDP指标。从海河流域2005年水行业产生GDP看,数值相对很小,证明水利提供的水产品大部分充当了经济生产过程里的中间投入,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水利工程属于基础设施、水利属于公益性事业的特征。

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也存在相应的结论性指标。

(2)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是指在账户核算基础上,进一步计算而得出的概括性指标,目的在于简明地为水资源管理者和经济发展战略决策部门提供技术参考。

3.3指标体系

过程性指标与结论性指标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SEEAW的指标体系,过程性指标主要作用是建立水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水资源为纽带,建立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描述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结论性指标的作用是为决策部门提供综合结论数据。

四、有待于引入的核心指标

正如前面所说,SNA的核心指标GDP不能回答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引发了SEEA的诞生和SEEAW的出现。SEEA的宗旨是核算环保型的绿色经济指标,需要从纯经济的GDP中扣除资源减少价值量和环境退化价值量,形成绿色GDP,即EDP。

由GDP推求EDP,不是简单地单一扣减水资源减少价值量和水环境退化价值量,而是要扣除所有自然资源减少价值量和各类环境退化价值量。因而,暂时还不能计算出EDP。只有利用SEEA体系将各类资源和环境统一核算以后,才能得出EDP这一核心指标。

简述可再生能源的特点篇6

一、利用简笔画形象直观地教授单词

简笔画常用来教授新词。有很多词用英语解释较为繁琐,又不可能将实物都带进教室,而简笔画却能解决这一难题。通过简笔画形象、生动地把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既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可大大加深记忆。比如在教授交通工具的单词时,我把这些交通工具的形状用简笔画呈现在黑板上,这时候学生看到车辆的形状后就能自然区分类别并很有兴趣地接受所对应的单词。

又如教学动作单词stand,run,sit,write,dance等,我们可以运用简笔画画出来。

教学smile,cry,sad,angry,先运用简笔画让学生猜测意思,随即出示英文单词,学生就可在笑声中记住这四个单词。

二、利用简笔画教授句型

句型操练的内容较多,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我们可利用简笔画快捷易绘的特点,针对教学的需要灵活绘制,适时控制信息量,分解教学难点,化整为零,让学生一步一步扩大知识量,由浅入深地学习。以前的句型教学只是让学生口头造句,重复的较多,内容单一。而如果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并根据想象夸大特征,这样讲出的句子内容会丰富得多。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小组比赛、男女同学比赛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教句型“Whatwouldyoudoifyouhadamilliondollars?”我画了几幅表示旅游、住新房子、帮助人、买东西等的简笔画,学生一看就能根据画面进行造句,十分积极。随后让学生画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看图造句,既丰富了课堂,又复习了以前学过的词组,一举两得。

三、简笔画在教授语法时的运用

语法大多比较抽象,利用简笔画可避免母语干扰太多的现象。如在教学形容词的比较等级时,可以画出一些物体的对比情况,学生据此进行操练:…is…than…,…isthe…of…,…isvery…

四、简笔画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GOFORIT”BOOKII(B)Unit4的课文“Shesaidhelpingotherschangedherlife”,我画了一组简笔画。

这几幅画的提示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复述课文,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五、把简笔画运用到英语作文说话中

在英语兴趣教学活动中,我们也要鼓励学生通过集体学习后大胆地开展口头习作。在写作前,学生可以将要表达的内容画出来再描述,然后将句子连贯起来,形成文章。教师可适当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使学生从中吸取到不同的写作技巧,增强自信心。如我要求学生叙说某人的一天,学生可以通过想象,把他们心目中想说的活动画出来,然后逐一口头描述,再写出来。这样写出的作文错误少,连贯性强。